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1篇

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儿童药为主业的上市企业,主要从事儿童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造与经营业务。康芝药业现拥有海南、北京、河北、沈阳四个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康芝”为主品牌推动的儿童药产品集群,2013年,康芝药业完成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上升13.18%,成功入选亚洲品牌五百强企业。现有医药产品100多种,目前,康芝药业在儿童用药领域的研发能力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在科学的预测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三位学者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等,分析框架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合,能够有效把握财务分析方向。

二、战略分析

1.竞争战略分析

一般性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两种: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二是差异化战略。康芝药业采用的主要是差异化战略,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康芝药业之所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原因及优势如下:首先,药品能够充分实现差异化。其次,差异化产品,即儿童药品的需求巨大。再次,康芝药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最后,康芝药业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和销售能力。。

总之,康芝药业通过增加儿童用药种类、改善儿童药品的内外包装以及不断向研究开发、品牌形象及商誉等进行投资,以取得并保持其竞争优势。

(1)产品差别竞争

药业的竞争方式与药品的分类有很大关系。专利名药具有市场独占性, 可以通过高价格和扩大市场销售来保证收回投入,获取一定甚至高额利润;康芝药业市场构成是以儿童药为主的市场和渠道,公司主要从事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此外还拥有17个成人药品种。

(2)相对垄断竞争

专利新药是药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药业市场表现为新药的局部性、暂时性垄断。由于疾病的

复杂性,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即使针对同一疾病的各个药物的作用范围也有差异,这使药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个企业可以垄断某个专利新药市场,但不可能垄断整个药品市场,也不可能垄断某一类药品市场。同时,由于专利新药具有时效性,专利期满后将面临仿制品的竞争。康芝药业目前生产经营5种剂型11个儿童药品种,涵盖了我国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目前很多药物在全国同类产品与儿童解热镇痛类产品中销量第一。可以看出,康芝药业制药的一定领域实现了垄断。

(3)规模优势竞争

药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新药研究开发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并且成功率很低,所以企业需要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才有能力从事新药开发,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普药特别是原料药,需要靠规模经营才能获得成本优势。由此可见,药业资本表现为一种集中化趋势。康芝药业主要从事儿童药为主的产品生产,从医药市场的大格局来讲,儿童药份额仅占整体药品市场的25%左右,因此,拓展剩下的75%市场份额,拥有完整的药品市场的产品结构是很有必要的。2011年6月,公司以超募资金约8000万元并连续追加投资天合制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合理市场结构调整的必要,同时逐渐实现规模竞争。

2.企业整体战略分析

由公司财务年报可见,康芝药业虽然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但其有约四成的收入比例及五分之一的利润比例来自于成人药,此外还涉及食品行业。在药业中属于多元化经营。

康芝药业采用多元化经营原因及优势,一方面,康芝药业有一些资源,例如品牌、专有技术、稀有分销渠道等,其在组织内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康芝药业的专有资源与其经营的业务组合能够较好地匹配。例如,2011年7月,康芝药业使用超募资金1.8亿元收购并后续增资延风制药(100%),延风制药拥有多个儿童用药,同时延风制药还拥有小儿硫酸亚铁糖浆等儿童药品制剂,在儿童补铁及儿童咳嗽的治疗领域对康芝药业现有的儿童系列品种进行补充,弥补其在该剂型上的空白。

三、财务分析

1.衡量整体盈利能力

根据康芝药业的2012年报显示,康芝药业2012年比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上升19.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万元,同比增加540.23%。

2.盈利能力分解:替代方法

分解净资产收益率时,对经营要素和融资要素的分解如下(数据采取比率形式):2012年度中,经营净利润率为6.17%,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9.47%,同时,经营资产收益率=经营净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得出经营资产收益率为1.2%;息差为10.2%,净财务杠杆为4.59%,财务杠杆利得=息差×净财务杠杆,得财务杠杆利得为0.47%;而净资产收益率=经营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利得,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为1.67%。同时得出2011年度数据,经营净利润率为1.15%,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6.51%,经营资产收益率为0.19%,息差为9.34%,净财务杠杆为5.69%,财务杠杆利得为0.53%,净资产收益率为0.72%。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盈利能力 评价指标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问题,学者们往往是基于各种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评论的,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直接研究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师萍(1997)运用层析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对总体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盈利能力。蒋麟凤(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偿债能力次之。这些研究都是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但都没有直接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著名数学家 T. L. 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分析该对象的性质、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要素间相互关联程度将要素组合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在每一层次按照一定准则,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标度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计算要素的权重,确定每一层次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总目标层次的总排序。

(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

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包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分析和收益质量分析,具体由一系列反映企业盈利指标构成。

三、构建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结构图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A)、子目标层(B)、具体指标层(C) 构成(见表1)。

(二)建立判断矩阵

请财务管理专家对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赋值构造判断矩阵。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见表2。

(三)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以确定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3。

(四)进行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其次,计算CI的值,CI = (λmax - n ) / ( n - 1) , CR = CI /R I(如果CR

由以上结果可得企业综合盈利能力评价模型:

Y=0.1254X1+0.3543X2+0.0654X3+0.1351X4+0.0303X5+0.0536X6+0.014X7+0.0152X8+0.08X9+0.0427X10+0.084X11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

四、案例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石油公司2007-2011年的相关财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盈利能力做出评析。相关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见表5。

从上例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公司在2007-2011年这5年中,2007年盈利能力最强,2011年盈利能力最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从表中数据可知,企业的营业净利率和营业毛利率逐年递减,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成本费用利润率也逐年递减,说明该企业的成本费用逐年上升,而利润却逐年减少。说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企业管理层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财务现状,扩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尽量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以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五、结论

基于层次分析法,文章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现有层次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专家的主观评价,这将导致结果不完全可信。因此对于现有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蒋麟凤,王红英,黄小梅.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7-103.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可持续经营能力 因子分析 业绩

一、引言

为了综合地评价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我们需要考虑多个指标。虽然较大的样本和多个变量会提供比较充分的信息,但会使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样会在给各指标赋权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目的在于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众多变量间的协方差关系,这里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被称为因子。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之间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它们可以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个维度。通过几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所以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

本文针对2005年四个行业二十家上市公司的主要经济经营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二、工业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p个指标,这p个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要求p个指标相关性较强的理由是很明确的,只有相关性较强才能从原始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

设X=(X1,X2,…,Xp)'为可观测随机变量,其均值E(X)=0,协方差矩阵cov(X)=∑。

2、样本的选取范围

本文选用了四个行业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认同,代表了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较客观的反映其所在行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主要选取了电力、钢铁、纺织、港口4大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因子分析的第一步重要工作就是选取恰当的变量指标。指标选得过少,会使提取后的因子不能真实反映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选得过多会出现一个因子在多个指标上出现较高载荷,因而失去该因子显著意义的情况。因此,应该按照系统性、典型性的原则选取尽可能反映了样本信息的指标。

本文根据金融界网站提供的数据,选取了1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即:总资产收益率(X1)、净资产收益率(X2)、销售净利率(X3)、资产利润率(X4)、资产负债率(X5)、流动比率(X6)、速动比率(X7)、利息保障倍数(X8)、应收账款周转率(X9)、存货周转率(X10)、总资产周转率(X11)、固定资产周转率(X12)、主营收入增长率(X13)、净利润增长率(X14)、总资产增长率(X15)。

3、因子分析的步骤

对样本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因子分析步骤包括:构造原始数据矩阵;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并求其相关阵,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用主成分法根据因子贡献率选取主因子;求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矩阵、特征值、累计贡献率。

4、因子分析的结果

(1)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通过SPSS软件计算,可以得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财务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2)建立因子载荷矩阵。首先对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其进行结构调整简化,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这是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前四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第一个主因子是我们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第二个主因子在资产负债率上有较大的载荷。按照一般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在这5个指标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度量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则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三个主因子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三个指标又是传统的评价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代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作和周转能力,用来衡量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第四个主因子是用来衡量企业未来资产扩张与规模壮大的能力。

(3)样本因子得分(见表3)。在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中,将正交因子解的转置矩阵与变量相关系数的逆矩阵相乘便得到各个因子得分系数,进而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再将原始指标值代入因子得分模型,得到每个样本的主因子得分。

三、分析与讨论

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反映了工业企业上市公司可持续经营某个方面的能力,为此,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公司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F=(0.369F1+0.249F2+0.149F3+0.088F4)/0.854

表3给出了本文样本中20家工业企业上市公司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据此,我们可以对这些企业的综合业绩进行相关的分析。从20家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公司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决策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做出不同决策。

我们以0为参考基准,综合得分大于0的公司的综合业绩相对好一些,综合得分小于0的相对差一些,依此可对这些公司的综合业绩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由于这20家企业分处于4个行业,在单个指标之间不是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所以因子分析法从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的角度来解释它们的业绩得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四、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因子分析法可以从错综复杂的众多数据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找到对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公司因子得分的结果对其综合业绩有一个总的印象。当然,除了按照因子得分对各公司的业绩排名外,还可根据不同群体所关心的那个因子进行排名。例如,可以单独按照偿债和盈利能力将各公司排名。

上述分析是对上市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一次探索性研究,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最终归纳的4个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5.47%,这说明在影响工业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因素中还有接近20%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归纳。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20%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因素,公共关系能力因素,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等方面。由于这些影响因素一是很难获得第一手数据,二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量化考察,因而为将其纳入分析范围,这也将是深入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刘文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尹子民:因子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5).

[3] 赖国毅:工业企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归因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 陈振宇、陈新强: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师,2007(3).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4篇

一、上海民营企业百强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

上海百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研发费用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35家企业2013年的研发费用平均值为0.9446亿元(15家企业没有数据)。而民营服务业50强中仅14家企业填报了该项指标,其平均值为0.1373亿元。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6.88倍,服务业整体研发投入远低于制造业。

(二)专利发明民民营制造业50强2013年的专利总量为3975项(37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107.4项;发明专利共1298项(35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38.17项。制造业50强中的上市公司拥有的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为114.67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专利0.36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专利1.75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专利0.28项;制造业50强中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平均每家企业47.38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发明专利5.35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31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06项.民营服务业50强拥有专利总量仅76项(28家企业数据),发明专利仅13项,2项指标都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由于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模式、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拥有专利及发明专利数量远大于服务业。

(三)人才质量及规模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柱。2014上海民企百强有不少上市公司,我们通过查阅民企百强中的上市公司年报,计算整理得出以下相关数据: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20家上市公司拥有技术人员平均为523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0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民营服务业50强中的11家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平均为321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同样可以看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人才质量及数量规模都要大大优于民营服务业企业。

(四)民营制造业与民营服务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总体来看,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优于服务业企业,2013年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14.73倍,制造业50强企业拥有专利数是服务业企业52.3倍,同时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专业人才的规模也要大于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整体研发费用投入较少且高度集中,服务业也较少拥有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而且服务业企业自身拥有人才数量、质量及规模的限制也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广大服务业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其转型升级与良性发展。

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较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国有企业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目前在资产规模、技术基础与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实力雄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具有较大优势。同样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我们将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一)研发费用与专利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020亿元,与上年相比的增幅为270.91%,增幅巨大;而民企50强投入研发费用26亿元,同比下降3.70%。国有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要远远大于民营企业,且有较大增幅;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6526项,同比增长20.35%,其中发明专利3153项,同比下跌19.38%;民企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258项,同比增长38.78%,其中发明专利1084项,同比增长613.16%。国有企业拥有专利与发明专利的数量也都远远高于民营企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的年增长率达到613.16%,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指标却下降了19.38%,说明民营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已经显露了更好的发展势头。

(二)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的占比情况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民营企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情况,我们通过对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和服务业50强以及国企50强中的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进行分析,计算整理得出以下数据:根据上述数据,民营制造业企业(2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52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22.26%,民营服务业企业(11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321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18.42%;而国有企业(1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888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3.52%。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拥有技术人员的规模远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优势略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实力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专利发明的创造,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企业效益实现的途径。另外从反映企业职工素质的学历状况来看,20家制造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9.35%,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2%;11家服务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7.54%,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9%;而10家国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84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45.16%,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9.6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高学历人才的规模和比例优势都远高于民营企业。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与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经营理念以及经济实力的局限有关,民营企业对于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励制度的关注度不够,而人才实力的不足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导致其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较少,研发投入较低,拥有专利和发明专利都远低于国有企业;其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不小差距。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中较为依赖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内部的人才质量和规模也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吸收缓慢,从而影响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力下降又会造成人才流失。因此总体上来说,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维护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产学研结合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企业都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因此要积极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始终能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而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科技发明资源和创新基础设施,要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高校的教学科技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衔接,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多方共赢。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一般并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企业来实现商业化。如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和商标许可办公室”模式,就是高校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方式,把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推广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从而使得高校、发明者、创业企业、国家各方面都能从科技创新中实现“共赢”。随着当前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复杂度的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都十分巨大,因此要有效利用外生资源,积极寻求技术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应用水平,加快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要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还要有效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智力和人力资本。而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吸收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到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健全的企业激励机制也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进程。

(三)加强民营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首先依赖于企业家,企业家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养,使其树立积极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并掌握当代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顺应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把握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并充分认识到人才吸收和培养机制的重要性,积极引进适应企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创新要素投入是指企业拥有能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的各类生产技术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创新要素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充足的资金人才资源和设备供应可以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智力支持。资金技术资源不足的民营企业,可以争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教学资源,先进仪器等进行创新研究与发展。

(五)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要求是迫切的。针对当前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创新需求,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可以通过设立和实施相应的科技创新计划,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同时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公平的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科技市场行为,在维护民营企业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其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18-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of Small-and Medium Firms

ZHANG Fang-hua, WU Jian

(School of Dongwu Busines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key method to impro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some relevant literatue,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conceptual model from information,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integration capability. Furthermore, it check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by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it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w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small-and medium firms.

Key words:small-and medium firms; integration capability;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study

1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传统的依靠自身资源的“封闭型”创新模式开始向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开放型”创新模式发展,集成创新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路径。集成创新以丰富的知识环境为背景,它强调对外部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侧重于对资源和能力的评估、选择和整合,强调技术供需之间的匹配和优势互补以突破单一组织资源和技术的瓶颈[1]。这种创新模式可以通过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促进各种相关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从而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瓶颈较多、拥有的资源有限,集成创新因此成为中小企业突破技术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集成创新为视角,探讨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苏南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深入分析各种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试图为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提高集成能力改善创新绩效和获取国际竞争优势提供对策建议。

2 中小企业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产品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单个中小企业仅仅依赖自身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复杂的产品或技术创新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为突破这一现实困境,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学术界对集成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Gomes等人从功能集成的角度,通过对英国和荷兰的40家不同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集成能力和绩效之间的联系主要取决于该项目的阶段和产品的新颖程度,不同产品项目阶段创新绩效对集成能力的需要有所不同,集成能力与创新程度高的产品之间的联系比微小变化的产品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2];Yang通过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新产品绩效的研究后发现,知识集成和创新在新产品绩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知识集成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受到营销和生产能力、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影响[3];赵建华等人认为,技术集成能力在新产品不同开发阶段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对于创新绩效都具有积极的影响[4];郁培丽等研究了集成创新阶段的知识粘性问题,她通过分析新科电子集团克服知识粘性方面的经验,提出了集成创新三个阶段中知识粘性问题的不同表现,并且针对这些表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得出结论:提高知识集成能力是解决知识粘性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主要方法[5];王巧等构建了集成创新的三维模式,并将能力作为集成创新的一个方面,通过南京中网通信的个案分析,阐述了企业在集成创新实践过程中,集成能力是改善创新绩效的重要保证[6]。

总结以上文献可以发现,企业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国内外相应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且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因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中小企业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而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3 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3.1 概念模型

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同学者在研究企业的集成能力时都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其中包括:集成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7];集成的对象主要包括战略、资源、知识、时间和能力[8];集成的过程模式包含信息集成、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并且是一个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每一个特定的阶段都要根据前后阶段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各种变化[9],等等。

借助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分为信息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和战略集成能力五个维度,创新绩效分为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两个维度,构建出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见图1)。

3.2 理论假设

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从集成能力的五个维度出发,构建其影响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而在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上,本文采用了创新效益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进行衡量。因为,创新效率和效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中小企业应该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双丰收,但是各种集成能力对效率和效益两者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为此,本文分别对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通过改善各种集成能力来提高创新绩效。

(1)信息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项高度依赖创新信息的活动,对创新信息的准确了解与把握不仅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和客户的多样性需求,而且还可以及时获取政府有关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还可以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组织间信息的分享、集成和关系的协调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开发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10]。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 企业信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 企业信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2)知识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知识是企业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的同时,如何将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内部知识的创造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知识创造与积累是企业内外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所以知识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知识集成是解决知识粘性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步骤[5]。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a 企业知识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 企业知识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3)技术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第三方供应源的不断发展,这为我国企业整合外部技术资源,实现技术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技术来源多样化的条件下,通过技术集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技术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集成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技术集成能力虽然在产品创新各个阶段表现不同,但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4]。将外部技术与自身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能极大地提高产品集成创新的绩效[11]。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a 企业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 企业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4)组织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企业的创新是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组织之间相互影响、互动和作用的结果。因此,组织集成能力是保证集成创新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在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中主要起保障作用,其高低直接影响企业集成创新的成果。组织集成是产品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9]。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a 企业组织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H4b 企业组织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5)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战略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战略代表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战略集成要求企业内部各种战略必须协调,同时还必须与外部的市场情况保持一致。战略集成能力体现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企业战略集成能力一方面要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战略相一致,体现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注意市场范围的选择,实现企业的现实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有意识的创新活动的结果,而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必须通过战略集成加以实现,所以战略集成能力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获取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的保证[12]。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a 企业战略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H5b 企业战略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4 实证分析

4.1 样本与数据

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IT业22份,占25.3%;生物制药企业14份,占16.1%;机械设备20份,占23.0%;新能源12份,占13.38%,电器业19份,占21.8%。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处于200~1000人之间,占总调查对象的比例为60.9%,这也符合苏南中小企业的特点。从调查对象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上来看,在3%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64.4%。

从被调查者的性质来看,被调查者工作性质的分布也比较均匀,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中的主要职位,而且大多数职位与企业的研发部门和财务部门比较相关(约占52.9%),这些职位人员对企业创新非常敏感而且对我们的问卷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从被调查者的学历上看,主要以本科及以上为主(约占66.7%)。

4.2 变量与测度

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type)7级度量方法,针对不同的题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从1~7选择打分,例如:7分表示非常好或非常满意,6分表示好或满意,5分表示比较好或比较满意,4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较差或较不满意,2分表示不好或不满意,1分则表示极差或极不满意。本研究的各个变量的度量分述如下:

(1)信息集成能力。信息集成能力是企业通过掌握市场和客户多样性需求、获取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政策变化信息,最后将这些信息与企业自身条件结合起来,整合出对企业有用信息的能力,为企业的创新构思提供依据。本文用是否经常研究市场发展机会、是否经常研究产品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是否经常研究政府的政策信息三个指标表示。

(2)知识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是指企业在集成创新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研发等方面知识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实现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的能力。本文用“T’型人才充足度、有先期项目经验的项目人员数占项目人员总数比、技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技术开发项目年限长短、技术文档充足度、技术文档使用程度、项目正式研讨的每月频度高低、非正式研讨的种类多等指标表示。

(3)技术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是指企业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信息,引进外部的成熟技术,然后根据产品的特性,使各项分散的技术在产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集成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最快的时间领先进入市场,获取经济效益。本研究的技术集成能力用集成后系统中各个分支技术匹配度、技术系统冗余度、技术系统中自有核心技术、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技术选择水平、与同行业比的成本水平和产品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所占比例等指标表示。

(4)组织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组织的研究,实现不同创新主体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各项资源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集成创新的成功率。本研究用个人日常交流程度、企业部门间交流程度和企业与外部交流程度等指标表示企业的组织集成能力。

(5)战略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是指企业在全面分析外部环境与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与此方向相符合的资源分配方案,并将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发展战略与总体发展战略相整合的能力。本研究用项目选择与项目方向一致性、技术选择与市场需求一致性和R&D费用高低来表示。

(6)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技术或产品从创新思路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本研究用创新效率与效益两个指标表示创新绩效,其中创新效率用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年新产品数和年申请的专利数三个指标表示;创新效益用创新产品的成功率、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和新产品利润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三个指标表示。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α值)进行信度检验,通常测度变量的Cronbach’α值在0.7以上就能满足问卷的信度要求;效度检验则通过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进行,一般而言,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各分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在0.7以上,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在50%以上即通过效度检验。本研究问卷7个变量(信息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的Cronbach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0.903、0.774、0.897、0.824、0.746和0.831,满足问卷的信度要求;各分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7,7个指标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72.56%、63.48%、53.19%、83.31%、74.01%、73.58%和73.58%,表明本研究具有较高的效度。

5.2 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各因子和创新绩效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对本研究的各个假设进行初步验证。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知,中小企业集成能力的五个维度对创新效益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H1b、H2b、H3b、H4b和H5b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中小企业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和战略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H2a、H3a、H5a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从表1还可以发现,知识集成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相关性较强,而信息、组织和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相关性相对要低一点,这说明了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知识和技术集成能力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三种集成能力。知识和技术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率的相关性要小于与创新效益的相关性,这正好说明了中小企业更为关注企业的创新效益,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知识和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另外,中小企业信息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在0.05水平上相关,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显著性水平较低,所以本研究认为其相关性不显著,假设H1a和H4a不能成立。

5.3 回归分析

(1)知识、技术和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关系分析

以创新效率作为因变量,以知识、技术和战略集成能力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ANOVA)的方法,集成能力的三个维度全部进入模型。结果显示:F值为6.904,该回归模型F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该模型回归效果非常显著,模型具有很大的统计意义。

该回归模型t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低于0.05,说明该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具有统计意义;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在3以内,符合管理学中对多重共线性的要求(VIF≤3表明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表明进入该模型的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和战略集成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该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225,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集成能力的三个维度能解释创新效率22.5%的变异;最后,该回归模型的DW值等于2.073(2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知识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是最大的(0.486),其次是技术集成能力(0.252),最后是战略集成能力(0.140),但是三者都对创新效率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与前面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2a、H3a和H5a。

(2)信息、知识、技术、组织和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益的关系分析

以创新效益作为因变量,以信息、知识、技术、组织和战略集成能力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集成能力的五个维度全部进入模型,F值为4.147,该模型F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3,小于0.01,表明回归的效果极为显著,模型具有统计意义。

该回归模型t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低于0.05,说明该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具有统计意义;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在3以内,符合管理学中对多重共线性的判断,表明进入该模型的信息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和战略集成能力和创新效益之间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该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505,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集成能力的五个维度能解释创新效率50.5%的变异;该回归模型的DW值等于2.326,表明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知识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的影响是最大的(0.316),第二是技术集成能力(0276),第三是组织集成能力(0.239),第四是信息集成能力(0.156),最后是战略集成能力(0.084)。这五者都对创新效益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与前面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1b、H2b、H3b、H4b和H5b。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关于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结合苏南企业的实际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小企业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企业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和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中小企业知识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率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集成能力,最后是战略集成能力。

(2)信息、组织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主要是受到知识、技术和创新战略的影响,而与信息、组织关系不大,这主要是受到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以及对风险态度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一般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利润率较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风险意识较强。所以当企业对信息和组织的集成能力更强时,其对创新产品的未来前景会有更明显的思路,使得企业会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而不敢盲目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一旦创新则成功率较高。

(3)中小企业信息、知识、技术、组织和战略集成能力与创新效益有显著相关性。中小企业知识、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效益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其次是组织、信息集成能力,最后是战略集成能力。该结论符合苏南中小企业目前迫切需要技术升级,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知识含量的愿望。

6.2 对策建议

从实证分析得知,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存在密切的关系,集成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为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创新绩效作为产出,与投入息息相关,但是投入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结合苏南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技术管理,提高知识和技术集成能力。众所周知,知识的来源是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人才的获取不单要从外部选人,更要注重在企业内部挖掘和培养。从苏南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企业的普通员工较多,真正懂经营会管理,同时掌握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对于一些懂技术的人才而言,往往知识面很窄,缺乏懂得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往往忽视终生教育,只关注一次学历教育,这就导致了引进的人才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企业技术发展止步不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集成能力,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2)注重研究企业外部信息,加强企业组织内部协调和沟通机制建设。信息和组织集成能力对提高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对创新效益影响明显,这说明信息和组织集成能力对帮助企业减少发展失误,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作用明显,因此,研究企业的内外部信息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集成是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经常关注市场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研究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加强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互动,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为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流通提供有利环境。

(3)要重视并实施合作创新,注重吸收内外资源。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集成创新是中小企业突破技术障碍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单独完成一项创新的难度较大,所以实施合作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合作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发挥三方在人才、资金和设备上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创新合作,提高创新产品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率;二是针对具体项目,成立股份合资公司,用中小企业各自的人才、资源优势入股,开展合作经营,加强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创新;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技术集成能力,在创新的系统中保持各项技术子系统的匹配,同时要尽量减少系统中各项分技术系统的重复性。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加强技术集成能力培养,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

(4)强调与市场结合,提高创新产品商业化的成功率。一项创新是否成功,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之后才能确定。因为创新产品只有经过市场之后才能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市场化运作成功了,才能认为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新,因此开发出创新产品是获得技术创新绩效的前提。

(5)加强战略集成能力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从研究结论可知,战略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小,这也说明目前中小企业对战略集成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战略集成能力是决定企业后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要强化战略制定,对企业未来5年、10年的发展要有总体的认识和规划,随后再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轻微的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合理地分配各项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集成,项目的选择要体现企业战略方向,保证企业的发展按照正确的路径进行。同时,要将项目本身与总体战略结合起来,把握技术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统一。另外,研发资源的分配必须配合战略上先后顺序,突出战略重点,优化资源结构,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Gomes W N, Pearson C. Is more always better? An explor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03, (3): 185-191.

[3]Yang Ji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ecuring new product advantage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 (35): 105-120.

[4]赵建华,焦晗.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集成能力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6):75-80.

[5]郁培丽,范忠宏.集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粘性表现及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8):75-80.

[6]王巧,王钦.企业集成创新的三维分析框架及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3):130-133.

[7]江辉,陈劲.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J].科研管理,2000,(9):31-36.

[8]张华胜,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2,(12):6-22.

[9]张方华.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式与运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0):118-140.

[10]吴家喜,吴贵生.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产品创新程度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