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7-03

国家教育部2009年1月8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从2009年1月6日起执行,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现行教育计划如有不符合新《原则意见》要求的,以新《原则意见》为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作者已就“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产生的背景、新计划新大纲颁布实施的意义、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点、认真开展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大讨论的建议、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过论述,(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第24期)。本文着重于新计划大纲与原计划大纲的比较性研究,从培养目标的更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及课时分配结果分析、校内授课时数比较等六个方面,论证新计划和大纲修订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培养目标的更改

以护理专业为例。2001年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新计划大纲更改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更改为“高素质劳动者”,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明确。

课程目标方面,2001年计划大纲知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理解、掌握”,技能能力内容的要求为“能(会)、掌握、熟练掌握”。新计划大纲更改为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三者比例原则划分为6∶3∶1;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二个层次,二者比例原则分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两个层次。解决了原大纲中用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不易操作实施和不具体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

原课程结构:理论课、实践实习课、生产实习。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占50%,总学时的10%用于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

新计划大纲为五个模块:

护理、药剂专业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其它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就业。

三、课程设置

原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新计划大纲课程更改为两大类:

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文化基础课

2.选修课程――均为自定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选定。

四、课程时间安排(见表1)

由表1可见,新计划大纲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五、学科时间分配

新计划和大纲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时的重新分配。以护理、药剂专业为例,比较课时分配结果并加以分析。(见表2~表5。)

六、校内授课时数比较(见表6、表7)

七、讨 论

1.新计划及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方面进行的更改,体现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2.新计划及大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符合中等卫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

3.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增强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新计划及大纲扩展了选修课程模块的范围,并指出各地区单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开设相应课程,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特色。

5.新计划及大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强调各地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6.新计划及大纲调整了教学时间,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减为40分钟,使得总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如护理专业减少32.1%、药剂专业减少35.4%,这对校内授课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老师要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才能完成课时目标的要求。

7.笔者认为,新计划和大纲对专业基础课和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如《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课程,1994年计划为76学时,1997年及2001年的计划为57学时,2008年的计划仅为36学时,该门学科涵盖三门课程,当前的课时量不能达到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2号,2009.1.8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问题 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顶岗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

顶岗实习是指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派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顶岗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推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使得该项工作遇到了比较大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沟通适应能力较弱,思想教育不到位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普遍缺乏与人交流、如何与同事相处共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的能力。学生首次较长时间离开学校而进入社会,当前大部分实习生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精神,依赖性强。如果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会给有些同学造成极重的心理压力,致使顶岗实习任务无法顺利完成,给校企双方在管理上也带来了难度。

(二)校企合作有待于加强,实习基地有待稳固

多数接纳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用工制度符合国家规定,管理规范,学生与企业双方反映较好,学生实习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提升较快。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存在问题,有的企业用工需求量较小,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或安排学生做与专业不符的工作,导致不少企业对学生实习不负责任,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影响顶岗实习工作的进行。

(三)用人单位、学校、实习学生权责关系不明确

即使企业接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也十分不明确,大部分实习单位不主动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订简单的实习协议,一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劳动争议。如没有相关条文约束,将难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果处理不好肯定会影响到校企合作关系。

(四)学校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目前考试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以简单的总结报告或答辩代替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其次,缺少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对学生顶岗实习很重要,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使得评价内容缺失了重要环节,从而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第三,缺乏必要的反馈。在评价结果分析方面,往往较多侧重于考勤和分数的统计,而未能对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措施及方法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此,必须通过健全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拓展和稳固实习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等办法,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有序、有效的完成。

(一)学校应高度重视,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优秀实习生评选方案和优秀实习教师评选方案。

(二)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选择实习基地

学校在解决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状况产生冲突的情况下,要主动改革教学计划,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与顶岗实习紧密连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实习内容应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相衔接,教学计划中的技能课应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内容来完成授课任务,原本在校内开展的课程,可由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来进行现场授教。

(三)明确顶岗实习考核标准

为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必须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严格考核,根据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实际实践内容、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和学校开设的技能课程等方面,分项目进行评分。考核体系必须兼顾实习的过程和实习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考评办法。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

(四)加强管理、责权分明

顶岗实习期间要通过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方面要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管理责任,校企双方的顶岗实习管理人员要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协商解决学生实习当中的问题,始终保证顶岗实习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92-02

1 引言

顶岗实习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学年,利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岗位上进行实际学习、锻炼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顶岗实习是在校生到企业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环节,因此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协商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设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等等。另外,由于各单位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各不相同,近年来有越来越早的发展趋势,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计划难以制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职院校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亟待研究解决。

2 当前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学习方面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0.5+0.5的办学模式。但是很多企业为了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或者是为了缓解单位用工紧张的局面,或者是为了节约用工成本,在高职生二年级期末或三年级期初就纷纷到高职院校招聘高职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各企业都是从自身人才需求的状况出发到学校招聘学生顶岗实习,因此招聘时间各不相同,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难以制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过早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无法完成学校规定课程,没有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整天人心惶惶急着联系用人单位,无心学习,导致了高职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专业知识不足,发展潜力不大。

2.2 学生管理方面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根据教育部的学制年限规定属于在校生阶段,但是顶岗实习期间在校生却不在校,而是在企业顶岗工作。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学校、家长三方联动的学生管理机制,但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还是经常出现很多的安全问题:有在顶岗实单位发生安全事故的,有在?岗实习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也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落入传销组织的。虽然以上情况不是很普遍,但是一旦发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这种在校生不在校的情况,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3 应对策略

3.1 明确“身份”

明确身份就是明确学生的相对身份,也就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按学生对待还是按企业的职工对待[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开始趋向多样化,但是究其根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和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下面我们就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身份”进行区别。

① 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

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就是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身份”应该确定为企业职工,企业应该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学校作为学生的“监护人”。顶岗实习的内容设计,质量保证应该以企业为主来完成。企业应该尽雇主的责任,学生应该尽员工的职责,学生的“身份”应按企业职工对待,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出现问题应参照企业的职工解决。

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顶岗实习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就是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开始顶岗实习环节前没有落实到就业单位,学校不得不帮助学生联系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不是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时。这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学校就应该和顶岗实习单位协商设计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共同完成学生的管理工作。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身份”就应该是学生,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发生的问题应该按学生对待。

3.2 分清责任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明确管理责任,这样不但学生出现问题后不会在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间推诿扯皮,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也会各尽其责,学生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比如:企业、家长和学校间应达成共识,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顶岗实习单位应承担雇主的责任;以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为目的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问题学校应承担管理责任。

3.3 制定制度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计划难以制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管理难度增大等诸多问题,因此急需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来解决。

① 明确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期限。按照高职教育2+0.5+0.5的教学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把高职生的顶岗实习期限规定为后一个0.5(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τ诓话垂娑ò才叛?生顶岗实习的学校必须严厉查处。在高职院校第一个0.5结束后,企业集中到高职院校招聘毕业,第二个0.5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不仅方便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高职院校整年都要应付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②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保障制度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保障制度。首先,在学生安全保障和劳动保护方面,要求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按照企业的正式职工对待,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缴纳相关的保险,让学生享受和企业正式职工一样的劳动保护。其次,由学校为每一名顶岗实习的学生缴纳意外伤害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伤害事故时能够有所保障。再次,在为学生缴纳相应的保险后,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明确做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事故的处理办法,既不是企业、学校推脱不管,也不是家长纠缠学校、企业不放,做到责任明确,额度分明。

③ 建立企业、学校和家长互通机制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形势 教育改革

自1999年中国各大高校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着――从1999年的408万人到2007年的1884万人。在不少人欣喜我国终于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人,而2007年和2008年仍有多达25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中小型企业因频临倒闭,而进行大幅度的裁员、减薪,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发凸显。

是否我国的就业市场真的已经饱和,不再需要任何的劳动力资源了呢?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既然如此,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全国各大高校和在校的大学生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以下几点可供探讨。

一、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应该实行“宽进严出”。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施的是“严进宽出”。而近几年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实行了“宽进”政策,但让高等教育进入平民化的同时仍然走的以往“宽出”的路子。在校的大学生很少不能按届毕业,大学生中没有激烈的淘汰竞争,没有毕业压力。“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交‘税’”的说法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

“宽进宽出”的教育理念最终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培养了一批实际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毕业生涌进社会。试问这些所谓的“高材生”,怎么能在当前环境下顺利找到工作呢?故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好出口关以保证教育的质量,而不能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浑水摸鱼,得过且过。

二、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国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跟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步伐。对一些本来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或者一些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已经没落了的专业,并没有缩减其招生数,反而继续进行扩招,致使人才过剩,造成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为了争取生源,部分高校不顾学校的基础设备和师资力量盲目地开设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导致这些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被社会所质疑。

故各大高校既要对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又要以长远的发展性眼光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改革。对某些社会需求量少或需求量将逐渐减少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而对于社会紧缺的人才,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开设、扩大招生。要以培养社会认可的人才为目标。

三、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专”还是要“宽”。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能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以往沿袭前苏联强调专业的专、深、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现在的高校普遍都以“深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针来培养人才。于是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里制定了一系列“模块化”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模块”、“通实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等等。这些模块在教学计划里的添加的确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宽口径”的要求,让高校的学生在求职的时候选择面会宽广一些。但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在严格控制中的有限的学时、有限的学分时,如何把握“专”跟“宽”的分配额度呢?不少毕业生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目前的高校制定了过多的毫无必要的公共课程。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而真正专业核心的东西,却学得不够深入,导致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

所以高校还是要以“专”为主,把“宽”的课程放到全校性选修课程里面,让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这样一则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拟订的发展方向与爱好选择课程,达到“宽口径”的目的;二则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

四、高等教育中教学计划的修订需要与社会接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各大高校教学计划普遍都是“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改”。但部分高校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未对现今该专业的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只是简单地将课程进行学期上的调整。或者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出发,修改计划时只是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将自己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添加、删除。至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教材、教案更是5年、10年不变。

以这样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势必较为陈旧,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脱节。尤其是这几年非常热门的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类专业,更需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各高校在对教学计划的修改上,一要对现今社会专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其相接轨: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培养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更雄厚的资本进入就业大军的行列。

五、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我国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所奉行的教育一直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们便听什么,做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学生们只是单方面地从老师处接受知识,对人的个性、特别是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这种培养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明显缺乏创造、创新能力和自主调研、开发的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方式:除老师课堂授课以外,将项目、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实践锻炼、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也引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的过程中来,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期中考试、期终考试、考勤等方法以外,还可以实行同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汇报等多种其他方法,尽量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个性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六、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