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安全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 观察红外光疗仪与普通远红外线照射方法治疗腰肌劳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腰肌劳损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单纯针刺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红外光疗仪照射,对照组加用普通远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依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疾患综合评分joa、仪器使用主观评价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腰肌劳损症 红外光疗仪 远红外线照射治疗仪 针刺
针灸与理疗仪器结合治疗腰肌劳损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采用针刺治疗为主分别加用红外光疗仪和远红外线治疗仪两种理疗仪器治疗腰肌劳损症,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受试者来自2009年10月—2010年7月左家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共80例,均符合腰肌劳损症的诊断标准。全部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采用单盲随机实验设计,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5—6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5—6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红外光疗仪组 主穴: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膀胱俞;配穴:委中、承山、飞扬。操作:毫针直刺,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过程中,腰部加用红外光治疗仪(BPM―ⅧA型,北京波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照射2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3个疗程。
2.2 对照组 远红外线组 主穴:配穴和针刺操作均同治疗组。留针过程中,腰部加用普通远红外线治疗仪(B型)照射20分钟。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制定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疾患综合评分joa评分以及仪器使用主观评价进行疗效评定。主观评价方法主要观察舒适感、自觉热力渗透度两项指标。舒适感分为舒适、较舒适、不适3级;自觉热力渗透度分为较强、中等、较弱3级。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综合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0.05。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3.3.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00
3.3.3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上升P=0.000
3.3.4 仪器使用主观评价比较 两组治疗后舒适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两组渗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表2 两组舒适感比较
组别
例数
舒适
较舒适
不适
治疗组
40
31
9
对照组
40
28
12
表3 两组自觉热力渗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较强
中等
较弱
治疗组
40
35
5
对照组
40
20
20
与对照组比较P
4 讨论
腰肌劳损症是临床常见疾病。腰肌劳损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之症,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针刺结合理疗方法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红外线照射疗法治疗疼痛已有多年时间。红外线的生物效应是热效应,其作用于人体组织,可使细胞分子运动加速,局部生热,组织温度升高,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血流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细胞活力,加速炎性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红外线照射后,皮肤层水肿,周围白细胞湿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增强了免疫能力,故有消炎作用;同时红外线照射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对肌肉有松弛作用,可解除肌肉血管的痉挛。
红外光疗仪是被称为“人体光学窗口”的特定波段光谱,其运用现代物理光学和微电脑控制技术,利用光能、电磁波刺激与光化学作用,通过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穴位和局部痛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稳态及免疫系统,促进机体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及致痛物质的排泄,使各系统趋于正常的生理平衡,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上述两种仪器在临床上应用均较广泛,前者作用机制主要为“热效应”,而后者在“热效应”的基础上综合了“光能、电磁波及光化学”作用。笔者为进一步明确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而设计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针刺基础上,红外光治疗仪对于腰肌劳损治愈率优于普通远红外线治疗组。从视觉模拟评分及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和日常生活受阻度综合来看,红外光疗仪亦具有一定优势。而在患者主观评价方面,虽然两者舒适度无明显差异,但患者自觉红外光疗仪渗透度较普通红外线照射效果强,这可能是红外光疗仪疗效优于后者的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两种治疗仪器均未出现皮肤灼伤、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均安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集) [S]. 1995,10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前面提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笔者从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出发,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对于高校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这能够防止校园事故的发生。做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让其能够理智地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有效地克制自己的请求,认清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次,能够塑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使学生彼此之间形成共同的社会认知,以减少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再次,有利于实现校园的有效管理。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应当拥有安宁、和谐的环境。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去维护这一环境,必定会出现事故,学校的管理也会出现混乱,各种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因此,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的管理也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保障高校安全的建议
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而不应当是保卫部门的工作。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改进。
(一)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高校是密集的场所,学生也是易被感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输安全知识,并帮助其了解和谐安定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学校宣传栏,在学习播放校园安全影像及印发一些宣传册等。通过这些宣传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保障高校校园安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进而积极加入其中。
(二)通过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生动、现实的实例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先进的人物榜样来学校进行演讲,举办一些心理剧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召学生。另外,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中,也应当鼓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清高校安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观。
(三)组织专项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认识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校园也在积极完成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工作。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其安全问题备受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校园也应为维持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发展做出努力,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师生不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事故风险,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为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工作理念应为适应社会化改革由上世纪的“打击”转为以“服务”为核心,构建严密的校园安保体系并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学校对安保工作制度完善力度不够,缺乏重视,师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校园安全问题始终存在,并在朝社会化、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其一校园长期将教学、科研工作放在首位,而安全稳定工作流于形式,思想上不重视,管理机制滞后于教学发展,缺乏科学指导调控,造成安全保卫队伍责任感不强,权责不清晰。其二,学校一般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率低,得不到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不到位。各种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责任细则以及安全教育学习等制度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与形式上,安全管理建设所需政治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园违法违纪现象仍然不断,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新的威胁。其三,学生或教职工个人安全意识淡漠,自我防范危险事故能力弱,对社会环境,治安情况了解不清,又不能自觉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遇到危急情况手足无措,往往导致伤亡事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生活受挫,若不能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影响,常导致校园自杀、自残等现象不断。其四,高校的发展紧随经济发展脚步,校园周边经济也蓬勃发展,经济利益之外,一些负面影响也威胁着校园安全。例如:作为校园周边饭馆、旅店、网吧、游戏厅最大的消费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都时刻经受着安全考验。其五,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校园基础建设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校园楼房与设备陈旧、软硬件未达到标准等,都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
纵观这些校园安全问题,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积极提高学校、师生安保意识是前提,完善安保体系,加大安保措施是重中之重,为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社会化改革不不容忽视。
二、论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过程性
高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不断伴随着新的安全问题出现,其对策也应保持同步。但考虑到学校之间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基础安全改革要努力做到:
1.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安全教育专家罗云教授提出:“安全责任是灵魂,观念影响我们的意识,意识强化我们的责任,责任才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只有抱着对国家、学校、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树立高度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开设专门的安全讲座、安全课程、安全演习等十分有必要的。将其与相关法律政治课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日常防范知识学以致用,保护自己,防止恶性事故发生。例如:要学会掌握地震如何逃生、火灾如何灭火与自救、突发性事件怎样处理,遇见生活挫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等都是大学的“必修课”,将事故隐患提前扼杀在摇篮中。
2.安保体系建设应与法制建设同步。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时,应考虑校园特殊的教育环境,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校园法”“校园安全法”等,并严格按照其执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校园安全法”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权责分明,形成一股良好的约束力使安全管理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文化水平、觉悟。
3.完善安保制度与体系。在法律制度得到保障之后,安保体系的建设就应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校园应该做到每个人,每件事,每时每刻责任在身,形成一个严密的强大的人防体系。领导组织群众,教师联合学生,群防群治,联合建设责任管理机制。安保工作的起始做到有人协助、积极督查、联合反馈,在每一环节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明确责任,制定校园安全法,全面提高师生预防安全事故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物质防护体系包括基础软硬件防护措施与科技防范。前者主要针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定期排查、检修、更新,加强安全设施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避免资源浪费。例如:校园灭火装置配备、门窗防护栏、大幢建筑楼层检修等。科技化方法则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自动报警、红外报警监控等高科技电子设备由传统的人防为主向科技防护为主过渡,但要兼顾人防、物防,相互统一,为建立完善校园安保体系,加强校园对安全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努力。校园内部的安保体系的完善必然离不开对校园周边的防控。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决定应对校园周遭的治安进行干预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公安部门联合执法,辅以校园安全法规建立长效安保机制。积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秉着对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校园周边场所进行定期安全检查。校园周边防控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保证不进入非法场所,不做不文明行为,不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唯有此,才有望真正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和谐校园。
在高校逐渐深化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也完善了许多基础安全设施与安全条例,不断整改的过程中给予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极大地保障。在此,需要后勤安保部门进行更多的探索,全面了解新的安全问题,更新整改意识,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大法制监管力度,创建严密监控体系,积极与公安部门配合工作,每一个环节秉着认真到底、负责到底的决心做到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詹曜,贺晓飞.新时期高校安保工作再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
[2]周世青.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关系博弈[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关键词:海南;中小学安全;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中小学安全管理事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中小学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海南省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如中小学校舍改造、师资招录与培训、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宣传、校园安全建章立
制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危机意识淡薄,对危险识别能力欠缺,对突发事件和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技能,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再加上本身活泼好动,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难度。同时,海南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困境亟待解决。
一、海南省中小学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与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海南长期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的理念普及不强,再加上近年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的加快,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加快,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社会参与管理的宣传和激励机制,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社区与家长难以和学校产生良性互动。
(二)学位短缺,师资匮乏,教学用地紧缺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压力
1.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大量外省人员涌入,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向海南尤其是海口、三亚、文昌和琼海等地的城区聚集,使本就捉襟见肘的海南教育资源显得更趋紧张。
2.前,海南省各市县中小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生源向城区相对优质的学校集中,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入学难”及中小学招生失衡的状况。
3.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用地预留不足,海南旅游岛建设造成海南地价飞涨也造成一部分教育用地被挤占。城市很多新建小区附近没有设置中小学,多个城区的中小学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海南省的中小学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中小学校用地大小、校舍面积、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地价高涨,拿地困难,也使得海南民办中小学发展举步维艰。
4.部分市县教师缺额严重,由于师资不足,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一部分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难于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也亟需提高。
(三)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落后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法律规定,但仍然不能满足依法保护在校学生安全的需要。
1.没有专门的学校安全立法,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法律,有关学校安全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通知中,内容繁多杂乱,缺乏体系性,不利于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立法上的零散也往往使得各部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互相推诿,相关规定现实中难以落实。
2.就具体规定来讲,原则性要求多,具体操作性规定少,层次和效力也大多较低,作用有限。
3.对中小学安全立法缺乏系统的立法研究,不少规定属于应急性文件,缺乏科学的立法研究,对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义务性规定多、权力性规定少,片面加大中小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使得各中小学在安全管理中不堪重负。
(四)在执行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现行规定在立法方面缺乏保障性的规定,使得现有的规定在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安人员。由于我国现行制度对校园保安资质并无明确规定,再加上各中小学安全保障资金匮乏,中小学内负责校园治安的大多是自行聘任的保安人员,这些保安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且普遍年龄较大,校园安保人员缺乏职业尊荣感,当面对突发的危险时,校园的安保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快速消除危害,也难以对犯罪分子产生有效震慑,无法实现保证校园安全的目标。第二、相关职能部门未将学校安全维护纳入日常常规工作进行考核,缺乏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现行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很多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性规定,对相关执法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这使得学校安全管理相关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与维护方面多具有“运动式”的特征,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五)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提升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但现有的中小学安全管理规定更加侧重对安全管理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对中小学安全管理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做详细规定,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如何筹措、投入标准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也使得现实中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及时充足保障,制约了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国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考察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安全管理立法。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域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升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水平。
(一)美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十分重视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等一系列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的法令,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网络体系。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对校园内的枪支、酒精,对,对暴力和烟草实行“零容忍”。重视公众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将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和当地相关部门吸纳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学校的情况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布校园治安的真实情况及校方所取的安全措施,便于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该校的安全情况。强调学校和社区应制定防治危机的计划,对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
(二)英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英国政府除重视校园安全立法外,重视校园规划和教室设计,强调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此外,英国政府格外重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中小学生的在校安全。校园门禁控制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无线电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以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
日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规定了学校的设置标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与公众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由相关领域A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应对程序与措施,建立了中小学校园安保预案,定期和警察机构或消防部门进行联合安全演练;重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安全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安装和警察局联网的内部报警系统,同时注重不断运用高科技来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例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带有定位系统的手机和带有跟踪定位系统的书包,为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提供帮助。
三、关于海南省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进行中小学安全管理的地方立法
针对当前学校安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海南省应加快中小学安全管理地方立法的进程,结合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实际,就海南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和有关校园周边安全和校舍等基础设施安全等事项进行规定,综合考虑学校安全背后的社会因素,明确中小学安全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科学界定校园责任事故中学校责任、家长责任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轻重、大小,对中小学权利与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以确定学校安全法规制度为基本内容,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在中小学安全立法中,应通过确立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使城乡中小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应当把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障教育用地数量和规模,促进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进行,不断开拓民间资本参与民办基础教育的新模式,重视中小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提升为保障中小学安全创造条件。
(三)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应确立明确的中小学校舍等校园建筑与相关教育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杜绝诸如“毒跑道”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设施进入校园。对校园体育器材、游戏设施的设计、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学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根据海南实际作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确立标准的管理方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流程和预案进行详尽描述,明确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流程和标准,使学校安全管理任务得到系统、完整的清晰呈现,以标准化促专业化,使中小学从“碎片化”、“运动式”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下解放出来,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四)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当前,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和W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海南省大多数学校对学校采取封闭性管理,不经学校安保人员允许和登记,不允许随意进出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一些来自校外的危险,但同时也使得校园内部的安全隐患很难为外界所知,学校内部安全管理难以得到来自外界的有效监督,当发生安全纠纷时,这种封闭性也使得外部对校园内部的安全管理状况充满不信任,由此引发的不信任情绪也会反过来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应逐步推进海南的各中小学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指导学校通过设立校园门禁控制系统、校园监控设备等手段,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可能风险,通过普及使用翼校通等信息手段,建立家校便捷沟通渠道,共同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推动校园专业安保力量建设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紧缺的情况,在中小学安全状况没有显著恶化的情况下,在中小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或者派驻驻校警察短期内难以实现。随着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对保安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科技防范措施在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不断应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为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专业的安保力量,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资金保障制度,由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集中统一招录,明确学校安保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装备要求,明确规定校园安保人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力与义务,建立一支专业、有效的校园安保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
[2]王博.论校园安全立法在我国的现实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3]李云鹏.美国保卫校园的安全机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生命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90-02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之中,又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观念的冲突和融和,对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冲击很大,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导致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频发,由此,要改善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状况,就需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
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现状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待生活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强调个性价值,追求生存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淡薄,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得不到尊重。大学生自杀频频,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且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得知他人自杀后,积极效仿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明显的“链式效应”。还有就是漠视其他生命的现象严重,比如曾轰动全国引发大讨论的“刘海洋事件”、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虐猫事件”等。
其次是心理问题严重,校园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大学生绝大多数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学业、经济、择业的压力以及情感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素质越来越差。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心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必然对生命造成危害。
再次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低,伤害事故严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比较普遍的是家教、打工和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但是现在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预判和辨别能力,由此导致大学生在家教、求职中上当受骗而导致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生命安全受到非法伤害,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首先是在大学生中成立安全协会,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大学生不但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通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自我大检查,如宿舍安全检查、同学之间矛盾纠纷检查,通过检查评比,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利用大学生宿管会、治保部等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以防人身伤害、防财物失窃、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为重点的专项安全教育活动。引导热爱保卫事业的骨干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执勤、巡逻等治安管理工作。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中来,是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像在我校就成立了在保卫处指导下的学院学生特勤队,参与学校的执勤与巡逻;湖南师范大学就有学生心理咨询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美国校园警察局里有学生巡逻队,有学生在宿舍值班;港、台大学生也参与校园治安巡逻和生活管理。对于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一是要自己遵纪守法,自觉按校纪办事,二是能制止他人违法违纪,敢于与犯罪分子和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
第二、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案例,开展安全实习实训活动。案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真实、给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为此,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最好能抓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本校或临近校园的案件,通过分析解剖,以案释法,对学生进行现实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自己去认识、辨别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不但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使学生对问题认得更清、看得更准,直观形象,教育效果一定好。在安全案例的学习中,要加强特定时间如开学前后、假期、毕业前期、考试复习期间、夜晚外出,特定地点如人员较多的食堂、教学楼、重大活动场所、危险的实验室等的安全事例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高校的保卫处、学生处要联合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正确使用灭火器,安全断电等实践。还可以联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通过举行灭火、救援、逃生演练,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并学会报警、初期火灾扑救,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
第三、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等专题报告会。讲座对于高等学府来说是其一大特色之一,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在专业课程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讲座,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及课余生活。开设有关讲座是大学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从如何生存到如何生活、如何使生命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等,也可以是各种人文讲座、心理辅导讲座,或者是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比如在5月12日,就可以借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开展珍惜生命的教育,在世界禁毒日,可开展“珍爱生命,远离” 禁毒知识讲座,宣传危害等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态势,应该多举办校园心理知识讲座,以及心理问题专家的专业心理问题咨询活动。
第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指“组织机构和人员具有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和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年龄、文化教育、经历、情趣、需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彼此相通,在心理相互接纳,易于沟通,大学校园就是由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一定区域上形成的特定的人工生态环境。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和主要防护对象,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来说,一方面要将校园的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理念培养结合起来,构筑校园安全文化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建造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以一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关键决定性作用。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进行人的社会化,而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理想形成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安全文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得到协调发展,促成大学生综合安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安全技能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生安全责任社会化上。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素质、生命安全意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