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家庭环境

幼儿家庭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家庭环境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幼儿; 家庭因素;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72-02

婴幼儿营养不良是因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其病因较多。我们调查了一组营养不良婴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探讨其发生的家庭环境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4~ 2008年本院儿科住院的186例营养不良小儿。性别:男89例,女97例。年龄:6个月以下54例,7个月~3岁122例,3岁以上10例。

1.2 入院原因:因腹泻、支气管肺炎、佝偻病、贫血等疾病而就诊入院者186例。无1例因营养不良而就诊入院。

1.3 诊断标准:根据小儿喂养史,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体重低下、发育迟缓及消瘦的程度分度[ 1]。轻度营养不良66例,中度营养不良101例,重度营养不良19例。

1.4 通过询问患儿父母获得资料。

2 家庭因素

2.1 家庭小儿数目:二个及以下者114例,占61.3%;三个及以上者72例,占38.7%。

2.2 家庭人口:≤5人124例,占66.7%;>5人62例,占33.3%。

2.3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99例,人工喂养36例,混合喂养51例。

2.4 居住环境:农村患儿182例,97.8%;城镇患儿4例2.2%。户人均居住面积22平米或以上(不包括租赁住房者 )。

2.5 父母文化程度:以父亲统计:高中及中专17例,初中56例,小学93例,文盲20例,后两者占共113例,占60.8%;以母亲统计:高中13例,初中45例,小学101例,文盲27例,后两者共128例,占68.8%;父母双方均为文盲者10例。

2.6 职业:以家长(父亲)统计:农民(包括外出务工者)134例,占72.0%,工人24例,个体户26例,干部2例。

2.7 家庭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54例,占29.0%;2000~3000元82例,占44.1%,3000~4000元36例,4000元以上14例。

3 讨论

3.1 居住环境:不少资料显示,婴幼儿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光照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健康[ 2]。本组绝大多数患儿家庭居住向阳平房,且院落面积大,户外活动方便,故认为居住环境对本组的发病影响不大。但本组30例来自打工族家庭,在城市租赁房屋,居住狭小、阴暗,是导致其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3.2 家庭小儿数目: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家庭中儿童数量越多,对儿童的健康影响愈大。而本组家庭儿童数目并不多, 2个及以下者占61.3%,提示小家庭也同样会忽视小儿的营养状态,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小儿过于溺爱,挑食、偏食, 不适当的进食所谓营养补品及零食过多,反而影响小儿食欲,导致不能正常进食,久之产生营养不良。

3.3 家庭经济状况:本组发病倾向务农职业、低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与小儿发育生长关系密切,高收入家庭小儿饮食及营养物质丰富,营养结构较为合理,生长发育好。低收入家庭食品供应较差,在儿童辅食方面花费少,而辅食多少直接影响儿童营养与健康。再者,低收入家庭也不能及时治疗小儿疾病,故易引起营养不良。

3.4 喂养方式:本组调查显示,不论何种喂养方式,均有可能发生营养不良,其主要原因是哺喂不当。虽然本组母乳喂养率高,但多数不能给患儿及时断奶添加辅食,或辅食添加不合理,以致引起小儿营养不良。资料表明,断奶超过1.5岁,未及时添加辅食,营养不良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因为晚乳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辅食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如仅添加谷类辅食,如稀饭、面条,以及人工喂养儿乳制品配置过稀等,都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哺喂不当的原因既与经济因素有关,也与父母的喂养观念和方法有关。

3.5 父母文化程度:患儿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组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者发病率低,小学及文盲发病率高。在导致营养不良的诸多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3]。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获得营养与喂养知识,乐于接受这些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施。相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营养与喂养知识越少。对本组调查发现,许多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在喂养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如家长不知食物中的基本成分;不知母乳是最好的食品,误认为奶制品优于母乳;不知何时添加辅食,有的小儿已满周岁还未添加辅食;不知如何添加辅食,导致辅食添加不合理;有不少家长认为营养不良是“生赖”,不是疾病,大了自然会好,故本组无一例因营养不良就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

3.6 打工族家庭:值得一提的是,本组30例来自农民进城务工家庭。这有三种情况,一是夫妻均外出务工,把小儿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受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很深,更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二是丈夫外出,妻子在家。由于忙于家务和农活,尤其是农忙时,小儿得不到悉心照顾,喂养粗放。三是夫妻带上小儿外出务工。由于居住环境较差,忙于生意和工作,无暇顾及小儿。加之上述原因,这样的家庭小儿更易发生营养不良。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勿使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笔者认为,减少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除应及时治疗能够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的各种疾病外,根本措施在于改善小儿所赖以生活的家庭环境,诸如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对婴幼儿父母进行科学育儿知识宣教等等。事实证明,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 4]。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

[2] 董金陵,蔡素芳,于伟,等.深圳南山地区不同户籍儿童中毒营养不良患病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4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同伴地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0-0043-04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1―2岁的幼儿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亲社会性不断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幼儿期高的亲社会性水平可以促使儿童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也能防止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抑郁情绪或犯罪倾向,从而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换言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其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而已有的很多研究均表明,亲社会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儿童主要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成人世界,另一个是同伴世界。儿童出生后最初几年主要在家中度过,父母及其他养育者对其影响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与同伴一起生活的时间大大增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同伴这两个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系统对儿童的发展均影响重大。有时这种影响会重叠或交叉。为此,有研究者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多是对某一因素的单项研究,很少有综合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影响的研究,且多以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有鉴于此,本研究拟综合探讨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就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出具体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幼儿作为被试。按年龄将被试分为3岁组、4岁组和5岁组。其中3岁组66人,4岁组77人,5岁组97人;男孩122名,女孩118名。

(二)研究工具

1.家庭环境量表

《家庭环境量表(FES-CV)》原由Moss等人于1981年编制,共设90道是非题,需要大约30分钟完成。该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因素。本研究采用的是沈其杰、费立鹏等人修订的该量表第三版(见表1)。

2.同伴提名

采用同伴提名法来考察每名被试的同伴关系。施测时把被试单独叫到活动室一角,让被试看着班里其他幼儿,告诉主试他(她)最喜欢的三名同伴和最不喜欢的三名同伴的名字。根据Coie和Dodge的分类方法,将每名被试所得到的“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转换,并根据标准化后的“最喜欢”(LMz)和“最不喜欢”(LLz)得分来计算每名被试的“社会偏好性”得分(sP=LMz-LLz)和“社会影响力”得分(sI=LMz+LLz)。由此,将被试根据同伴关系分为五组(见表2)。

3.亲社会性测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邓赐平自编的《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中评定亲社会行为的测试题。该测试包括11个条目,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24,采用3点计分法,由对幼儿情况最熟悉的班里教师根据幼儿平时在园的行为表现对每名被试进行评分。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以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亲社会行为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3岁组幼儿与4岁组幼儿差异不显著,5岁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4岁组幼儿,由此可以推断4―5岁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见图1);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同龄男孩。

(二)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以家庭环境的10个评定因素为自变量。以亲社会行为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察各家庭环境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家庭亲密度与家庭矛盾性这2 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家庭亲密度水平越高,家庭矛盾性水平越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高。

(三)同伴关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差异,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不同同伴地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极其显著。经LSD法事后检验,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

(四)家庭环境与同伴地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交互作用

分别以家庭矛盾性、家庭亲密度和同伴关系为自变量,以亲社会行为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矛盾性与同伴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结果见表6。

为更具体地揭示交互作用的效果,对各同伴地位分组的幼儿分别进行亲社会行为水平对家庭亲密度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亲社会行为对家庭亲密度因素的回归方程中,受欢迎组幼儿的标准化斜率B=-0.160(t=-1.178,P>0.05),被拒绝组幼儿的标准化斜率B=0.437(t=3.536,P0.05),有争议组幼儿标准化斜率p=0.509(t=3.551,P

而被拒绝组幼儿、有争议组幼儿和普通组幼儿的家庭亲密度越高,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高,特别是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其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P

四、讨论与分析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3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与4岁幼儿无显著差异,而5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则显著高于4岁幼儿,可以看出,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这与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4岁是幼儿很多心理特征发展的关键期,如执行功能、心理理论、自我控制等,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又一次证明了4岁这个年龄段的关键性。这也提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幼儿4岁前后要多关注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如,注重创设互助的情境,让幼儿体验到助人后的积极情感,或者从认知角度帮助幼儿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以帮助幼儿获得亲社会行为。

(二)家庭环境与同伴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幼儿,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地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家庭矛盾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属于家庭中消极的环境因素。本研究发现,家庭矛盾性越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矛盾性高的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亲子关系不融洽,导致家庭中积极情感的匮乏,致使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不高。也可能因为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从而使幼儿学会了这种负,并把打人、骂人等负带到同伴交往的环境中。导致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很低。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影响的分析

性格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在外界生活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的影响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与养育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长不同的教养态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积极影响,争吵的家庭气氛会给儿童性格留下很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爱猫扑.爱生活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见,儿童的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可以得出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越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和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的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养方法。

(5)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分析

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溺爱型

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如果可以使他将来发展成身心健康的人,即使这种行为看来是冷淡甚至是“残酷”的,实际上也是爱。反过来,如果性足以妨碍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那么,即使看上去实际上就是溺爱了。

〈2〉专断型

专断型的教养方法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人格,是完全不可取的。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强孩子做他所不能胜任的事。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要理解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态度与效果。

〈3〉纵容型

我班的袁康小朋友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因殴打他母亲被判刑入狱,他母亲抛下襁褓中的他远走他乡,他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他。他打人、偷拿幼儿园和小朋友的东西、上课时自由散漫、跑来跑去、爱说谎,每天都有孩子告他的状。我们对他万般教育,他每次都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作为他的监护人,他的爷爷奶奶没有对他进行管教,而是放任自流,不能不令人痛心。

〈4〉民主型

纵观当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生长在民主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既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父母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爱猫扑.爱生活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

从家长行为看孩子心理发展的后果,无疑,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模式。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里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对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形成现代教育观念。

二、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

1.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综合来说,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终究不能包办孩子一切的时候,那时放手就太迟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民主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爱猫扑.爱生活而有自信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首先不要训斥、打骂孩子,即使孩子有了错误,或者能力较差,也应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拳打脚踢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有时是难以弥补的。

但是对孩子也不能过于溺爱,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是苦涩的果实。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为孩子做出,如果父母热情好客,豪爽要强,乐于助人,工作积极努力,从不与别人吵架,这些性格也会传给孩子的。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科学合理地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文章就家长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科学合理地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过“白板”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白板,家长就是第一个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人,这第一笔怎么写很重要,因为它指示着孩子成长的方向和道路。因此,家长应该这样:

一 、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体谅,互相尊重;其次表现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上,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精神上没有压力。此外,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与孩子谈论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找机会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利,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要为孩子准备游戏场地和充足的游戏材料,尽量给孩子游戏的自由,同时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

父母只有平等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中才可能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既是长辈,又是朋友、伙伴的关系。家长应经常跟他们同玩同乐、同活动同探索。应经常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给机会让孩子思考,父母要接受孩子合理的主张和见解,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向他们说明道理,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做了错事,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遇到挫折时,要正面引导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予以表扬赞赏。对于家庭的事务及活动,应让孩子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如购物时听听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观旅游、探亲访友都应让孩子参与。这样做,会使孩子体验到平等的满足,这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二、对孩子松管与严管相结合

孩子的生活简单而深刻。简单意味着孩子生活的外显状态比较单一,无非是吃喝玩睡等日常内容;而其实质就是孩子不断学习各种经验,增长灵性和个性成长的过程,这正是孩子简单的生活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意义。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做一个教育爸爸和教育妈妈,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是控制孩子的生活,应该符合合情合理的规则。合情是指这种安排合乎孩子成长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合理是指生活的安排要合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含义。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应该松严有度,随机而教。

(一)、对孩子松管

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要持一种宽放的培养态度——松管,有意给予孩子创造做事和解决冲突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松管策略和行为就好比你给孩子指出了一条宽广的自由大路,孩子摇摇摆摆地走在上面,只要不出其左右太多,都符合这条规则,避免严格限制、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

松管的目的是造就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避免和消除依赖性人格形成的起点原因。松管不是放任不管、不负责任,而是家长有意识地降低、剥夺自己代替孩子做事的欲望,把孩子力所能及的机会还给孩子。如孩子一般地摔倒了,可以故意装着没看见,目的是给孩子有机会自己爬起来;允许和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里来玩,不干涉他们的活动;同时对孩子从小进行安全教育,如告知行走规则、不跟陌生人说话等注意事项。

松管的教育策略要突出强调三点:

1、让孩子学会说“我要”。如在对待熟人给孩子吃东西这件事上,家长的态度是坦然教育孩子,不必矫情。告知孩子:想吃就拿着,然后说谢谢;不想吃就不要,也说声谢谢。让孩子有自己正当表达真实想法和愿望的机会。

2、让孩子学会不告状。在处理孩子冲突时,家长尽量不要参与,让孩子自己解决,不要养成凡事都依赖家长、老师解决的告状心理和告状行为。告状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它可能会助长孩子推卸责任、放弃自我或诋毁他人的习性。严格禁止孩子告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可以有意引导孩子选择告状以外的解决方法。如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或抢了玩具有没有必要告状,如果不告状的话怎么办。当孩子处理矛盾的行为方式不恰当时,家长可以通过谈话、说理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如可以列举解决抢夺玩具冲突的几种办法:商量、交换、抢夺、转移注意,帮助孩子分析那种方法效果更好,以增长孩子独立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技巧。

3、让孩子学会处理打架。打架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童年大餐,它是成熟的必经之路,无法如成人所愿地消失和避免。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打架要有宽厚的态度:打架可以帮助儿童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处理伙伴冲突的技巧;可以让孩子感觉、认识到自己在伙伴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成为能够影响周围和受欢迎的人。对于一般性的打架,家长不要参与,更不要去找对方的价值,加剧矛盾。松管孩子是一门学问,对家长而言,在教育技巧、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表现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二)、对孩子严管

关系到儿童人格发展等做人方面、日常生活规范等方面,家长一定要从小抓起,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严管不是打骂、强制,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有原则地执行生活规范、做人规则,通过严格贯彻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落实从小养德的教育原则和目的,塑造孩子为人的良好品质。严管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1、严格执行日常生活规范。如遵守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按时吃饭,不随便吃零食;自己收拾玩具、练习叠被子;礼貌待客,见人会打招呼;接受别人送的礼物会主动表示谢意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把孩子引到有理有节的规范之路。

2、教孩子学会从小事上苛求自己。家长对于关系到孩子品质养成的小事和问题,一定不可放松。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松管还是严管的策略,都必须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进行,才能保证其有效性。没有必要为年幼的孩子一本正经的上课,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吃食品的时机,引导孩子识字;在外出的时候,可以根据所看所想,教孩子几个成语,如车水马龙、桃红柳绿等,如面对早晨的太阳,可以讲述地球运转的问题,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中国是早晨而在美国却是傍晚,以增进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当孩子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先冷却后处理的方式,平静对待孩子的发作,或者帮助孩子解开心中不解之处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修养和教子技巧,才能培养出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几方面都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高传正《学前教育》 妇幼家庭出版社 2002.6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铃木镇一思想;家庭教育;幼儿发展

一、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主要观点

1.家庭环境在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铃木镇一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我感觉到家庭环境就像一粒萌发的种子,在幼儿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铃木镇一说:“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千年仅见的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这些观点,都表明铃木镇一强调环境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2.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铃木镇一强调,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和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样,根本没有性格上的差别,不管是大方还是孤僻,婴儿都不会有任何表现。因此,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他们的生命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性格,而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处于各种不同的成长环境。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人的爱。这些爱让这些“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别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都是自己的敌人。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遂自己的心愿,自己没有能力接受这个“没有爱的世界”,他们开始逃避,开始反抗,渐渐地失去了斗志,就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幼儿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地长大成人,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所有合格的父母必须做到的。

二、铃木镇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它的思考

1.启示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幼儿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将决定幼儿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好坏。所以,要做成功的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的重大影响,否则,孩子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不良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让幼儿能够充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无条件的鼓励,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用心去发现作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优秀的、幸福的人。

2.思考

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钢琴课刚结束,还有围棋课要上;舞蹈课刚结束,礼仪课又来了;今天有珠心算的课,明天还有演讲班要上……这个时候幼儿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幸福玩耍的时间,小小的身躯却要担负如此大的学习负担,这些小宝贝们到底是幸福的还是可怜的?与其说父母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还不如说父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好像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觉得特别没有面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就是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吗?问一下自己,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大家去思考,去进一步研究。关注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