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第1篇

摘要:因为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有别于个别财务报表,所以其财务分析方法也与个别报表不同。本文将简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并对合并报表下的财务分析作了研究。

关键词 :合并报表;财务分析;方法

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诞生于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业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一类会计报表编制模式。然而,会计制度不同,对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关系的认知不相同,所以现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披露有两类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单一披露形式;第二种形式是双重披露形式。单一披露模式认为合并报表相较于母公司报表,其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双重披露模式则认为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具备相互补充的性质。假若只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忽视母公司报表的编制,那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降低。如何有机结合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是世界范围内的课题。

一、合并报表编制的目标

(一)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决策参考

在合并报表的三项理论(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中,我国的合并报表编制遵照的就是实体理论。它是以管控为目的,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决策参考,其目标是为股东提供补充性财会信息,从而据实反映母公司的财务现状、运营成果以及资金流通情况。依据实体理论,母公司股东之所以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编入一个会计体系,是因为股权关系;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运营成果和资金流通情况必然会在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中有所体现,进而对母公司的财务情况、运营成果和资金流通情况产生影响。

(二)为母公司的债权人信用贷款提供决策依据对全权人来说,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团体有别于单一的企业客户,当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管控下的子公司之间有着债务担保的关系时,合并报表就能为这个企业团体的债权人提供补充性财会信息。虽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债权人的索求赔偿的权利是成立在每个单独的法人基础上的,而合并报表并不能如实反映每个法律实体的债务偿还能力,所以不能全方位满足债务权利人的信息需要。

二、合并报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合并报表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反映企业团体的整体财会情况。从法律的视角出发,集团里的各个母公司、子公司都是法人,都能进行单独的财务决策,实际情况中并没有一个可以调配的“合并资源”。这就需要特殊的财会信息利用人根据母公司战略决策的需要,以合并财务报表或母公司的报表为出发点开展会计工作。合并报表和母公司的个别报表在资产结构和长期负债与权益的分配情况上有显著分别。母公司有数量庞大的投资性资产,它使母公司展示出的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和经营能力与合并报表的差别十分大。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一)从母公司股东的角度进行合并财务分析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出发,母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但与母公司本身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关,还与子公司本身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关。因此,母公司股东在分析母公司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时,应先从母公司个别财务状况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着手,之后再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追踪和解析。这又分为两个小项的分析:

1.合并获利能力分析:分析母公司的获利能力,除去解析母公司本身的获利能力外,还应分析子公司的利益获得金额。对实行股份制的母公司来说,投资人并不会苛刻地要求其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只需要各子公司的获利能力能够达到预期就可以。

2.合并获利的质量分析:获利能力不但要注重利益的数量还应注重利益的质量。对位于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来说,其获利质量还会对投资收益质量产生影响。

(二)从母公司债权人角度进行合并财务分析

集团公司的债务通常是靠其运营资金流量来清偿的,只要运营策略不发生大的变更,企业就不会透过资产套现来清偿债务。这里所提到的资产包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时期股权投入等策略性资产。因为上述资产是公司生产能力的体现,它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母公司债务权利人在解析母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时,应将目光放在子公司所有的非策略性资产上。由于是股份制公司,子公司的非策略性资产在特殊状况下是可以用来偿还母公司的债务的。

(三)从母公司领导层的角度进行合并财务分析

因为合并报表全方位反映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会状况、运营成果和资金流量。而母公司领导层透过对合并报表的解析,可以归纳出影响整个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的元素,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整顿、配置,从而调整总子公司的资产构造和资本构造,进而为整个公司的全局战略服务。

(四)从债务偿还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债务偿还能力是指公司偿还所欠债务的能力,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公司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贷款策略、有助于投资人做出利己的投资策略、有利于企业经营人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等等。

1.运营资本分析:在对合并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因为在合并的历程中母公司和子公司间有关交易形成的流动资产和短期负债互抵,所以合并报表所显示出的运营资本额是整个集团公司平日的运营活动中所需的周转资金额,而母公司报表所显现出的运营资本额在没有去除关联交易的情形下是企业平日运营活动所需的周转资金,所以对此应分别加以考虑分析。

2.对资产负债率的财务分析: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因为内部投入和内部的关联交易之间相抵,必然会导致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减少。所以,根据合并报表核算出的综合资产负债率就是企业真实的举债经营比率,有助于公司评估自身的风险和利益。

(五)从运营能力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1.资产周转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内部投入、内部关联交易与内部往来会相抵,致使相关的资产项目和资产数额、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减少。而有关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是不成比例的。因此,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核算出的资产周转比率跟个别会计报表中该比率的核算速度不相同。但是无论谁快谁慢,期初和期末的资产总额平均数也没有囊括内部关联交易生成的资产。所以,它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整体资产周转速率。

2.盈利能力:企业在运用合并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假若合并后的企业毛利润与运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比例比母公司的利润与运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比例还要大,就表明合并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比母公司的盈利能力要强,也表明子公司的盈利能力依仗于母公司,在关联交易中现金流从母公司流向子公司。

总而言之,通常情况下,合并报表主要为母公司的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服务,以助其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资金流量等信息。同时,它对管理层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参谋作用。此外,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合并报表下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是未来财务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分水岭。

参考文献:

[1]刘榕.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实施难点与对策[J].上海企业,2013,(9):77-79.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第2篇

(黑龙江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哈大高速公路养护分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由于其对上市公司各方面影响的不确定性,一直是我国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假设上市公司不同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会产生影响,上市公司要采取何种股利政策才最有利,既要考虑到公司经营的需要,更要考虑到投资者及市场的反映。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63-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于冬梅(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财务审计部部长,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理论简述

(一)股利无关论

所谓股利无关论是指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上市公司治理、股价等等是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的。但是对股利无关论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较强的假设条件之下的,这些假设条件包括:资本市场是完全的,也就是说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不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状况,还有资本市场上没有摩擦,交易不存在成本,没有税收等等的一系列条件,市场完全的假设是一个理想化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公司的投资政策建立在独立的股息政策之上,就是说公司的投资政策与公司的股息政策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关联关系;投资者根据对公司未来的股息的预期来选择自己的投资,而对股息的预期又是建立在公司的目前的股价上的。

(二)股利相关论

股利相关论与股利无关论相对,即公司的股利政策是会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股价等等产生影响的。股利相关论的假设条件比无关论弱很多,只需要将无关论的假设条件中的完全市场进行放松便会得到与无关论相差很远的结果。

(三)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对于上市公司无疑是重要的。在上市公司进行股利政策选择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理论以及实际中的因素会产生影响,比如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行业的生命周期,对处于上升行业的公司或者是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当然更倾向于进行股利分配;但是对处于初创期或者是告诉成长期的公司,由于会存在许多的有盈利性的投资机会,进行股利分配的机会就会很少,还有对于有很多投资机会的公司要进行股利分配机会不可能,比如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几乎不进行股利分配但是投资者却不会有所怨言,即使一股可以值几千美元,因为投资者知道巴菲特可以找到一些很好的投资机会让自己的钱增值,巴菲特进行投资他们很放心。还有比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否在短期内有变现需求,股东投资的目的,控股股东的意愿等等因素都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产生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分析

(一)股利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分配股利公司占多数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纯派现,纯送股,纯公积金转增,派现同时送股,派现同时转增资本公积,送股同时转增资本公积,还有派现、送股以及转增资本公积同时发生,以及不进行任何分配。以上几种是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时常采用的几种分配方式,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的方式很灵活,选择很多。所以,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于送股以及送股转增两种形式来说,对投资者而言其实与不分配股利的差别不大,投资者并不能获得实质的收益。因为在进行送股的时候,虽然投资者增加了股票数量的绝对数,但是伴随着送股,上市公司的股价一般会相应下跌。从以上数据以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的意愿是不强烈的。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言,更愿意将公司利润放在公司,由管理者进行支配。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行业特征

在我国,判断某一公司是否属于某一行业,证监会的规定是:如果公司的某一类业务收入超过了公司营业收入的50%,那么该公司就属于这一行业;如果该类业务收入没有超过50%,但是有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其他业务的营业收入高30%时,也认为该公司属于该类业务所属行业;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是,那么该公司被归为综合类企业。而有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数据进行分行业研究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有60%是属于制造业的。对所得数据进行建模或者是回归等方式进行分析时发现,采掘业、农林牧渔、文化传播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的分红送股公司进行分红送股时在大多时候都是采用现金红利的形式,而综合类、信息类等则较少采用现金股利的形式进行股利分配。这一点,相信对资本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今年年初,金融行业的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都宣布了其将发放现金股利的通知,属于房地产企业的万科等公司也宣布了其将发放现金股利,双汇在2001-2012年连续都发放了现金股利。

(三)我国股利分配中的地区差异

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我国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仅存在行业上的差异,在地区上还存在差异,对处于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所偏好的股利分配方式也不相同。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更加偏好送股的形式;中南地区、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则好像更加偏好现金股利的形式,西北、西南地区在现金股利分配方面会显得相对较少。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分析

(一)完善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上市公司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问题。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使得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统一。之所以存在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所致。对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公司所有者而言,目标都是最大化自身收益。但是,管理者收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导致所有者的收益受到损害。管理者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会去在可能的条件下追求享受,追求豪华的办公室,还有更多的无限制的扩大公司规模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管理权,等等的一些个人享受。如此,势必会对股东的权益进行损害。所有,要想让公司的管理者追求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个人享受,那么必然要设计一个股权激励机制,来使得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一致,这样管理者才有动力去进行公司的理性扩张,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二)完善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公司的经营者,此时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小股东是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常常受到损害。小股东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所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其收益而不进行监督。所以,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能够有一些法律可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可以让中小股东低成本的进行监督或者在权益受到损害后可以低成本的进行申诉。同时,应该给予中小股东一定的话语权,让中小股东在公司的股利政策、投资政策等等制定的时候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监管者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

(三)上市公司应该既要提高盈利能力也要提高盈利质量

上市公司之所以能进行股利分配是因为上市公司在之前的生产经营中产生了利润,上市公司在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的同时还有较高的盈利质量,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保持,是上市公司股东能够长久的获得利润的保证,也是众多资本市场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的动力。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在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保证自身盈利的质量,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还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培育并且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这样的公司才是投资者愿意投资的公司。当公司有新的投资机会出现,需要在市场上进行融资时,投资者才愿意来进行投资,公司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中,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发生着变化。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言,没有动机进行股利分配尤其是现金股利的分配,所以要设计相应的一些机制来促进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比如监管者加强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从上市公司的角度,上市公司应该完善对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机制,减轻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同时,上市公司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质量,只有当公司产生利润的情况下公司才能进行股利分配。

参考文献: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流缸;溢流缸;节能改造

0.前言

广州锦兴纺织漂染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是一家集纺织、染整、成衣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港商独资企业。随着节能降耗工作及清洁生产的深入持续开展[1],公司委托广州烈焰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针对其原染布厂用能进行诊断,挖掘节能潜力。当前,染布厂所用溢流缸浴比为1:8,与目前低浴比(1:4)气流缸相比,消耗蒸汽及水量大,需要时间长。

针对上述问题,锦兴公司计划在2011年~2012年实施《气流缸节能改造》项目,实现降低染布厂染布所需蒸汽及水量,从而降低公司整体能耗及水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本次节能技术改造不仅是企业合理利用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及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发展规划等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举措[2]。

1.项目概况

1.1项目内容

本次节能改造主要是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改造后公司产品种类及数量不会发生变化。本项目新增26台气流缸替换原有部分溢流缸,浴比从1:8降到1:4,大大节省蒸汽用量,同时节水量达50%。

1.2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节能量折合标准煤2.02万吨,节水120.3万吨,节能收益为2535万元/年。

1.3项目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全部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资金为6200万元,其中购置设备费6000万元,公用工程200万元。

1.4项目实施时间

为尽量减少改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技改工作主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规律穿插安排在正常的检修期间进行,因此,工程实施时间跨度较大,总改造时间为2011年10月~2012年10月。

2.节能改造措施

以气流缸替代溢流缸:以低浴比(1:4)气流缸替换部分原有的高浴比(1:8)溢流缸,对传统染色工艺设备进行升级,在不影响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蒸汽用量,同时可节省用水量,节省助剂,排放的污水量也相应减少[3]。

气流染色机是新一代染色机。其染色工艺原理与常规染色机工艺原理有很大区别。由于鼓风机离心强气流作用,使绳状坯布得到扩张并前进,同时在喷嘴口和气流口之间形成低压区,使染液迅速汽化成雾状、雾化的染料分子动能增加,渗透力增强,此时,雾状染料分子微粒体积小于液状染料分子体积,染料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的“泳移”次数增加,提高了坯布的染色匀染度,缩短了上染时间,染色重现性好。

气流雾化染色机的喷嘴溢流区使染色分子均匀、快速上染到织物各点上。鼓风机回气流口为细孔网结构。精细设计的气流管道可保持气流均匀一致。故织物在缸体内运行均匀,从而减少了染色折痕产生[4]。有别于常规喷射溢流染色,气流缸染色技术采用气体动力系统,织物由湿气、空气与蒸气混合的气流带动在专用管路中运行,具有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超低浴比、减少化学染料和助剂用量、缩短染色时间、节省能源、降低水耗等的优点,属《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三批)》中的推荐技术。

3.节能分析与计算

根据2012年5月15日-31日作前期试验的2台气流缸每日用水、电、汽记录统计表中染布单耗数据与2011年染布平均单耗比较,进行项目节能量计算。

气流缸改造完成后,磅布综合能源单耗折标煤分别为0.9535和0.43,气流缸染布量占总染布量的50%,以2011年的产量77161792磅布计,气流缸替换部分溢流缸年节能量E1计算如下:

E =气流缸改造前后磅布综合能源单耗折标煤之差*2011年总产量*50%

=(0.9535-0.43)*77161792*50%

=20197099.1(kgce)

=20197.1(tce)

=2.02(万tce)

项目同时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

节水量 =气流缸改造前后磅布水单耗之差*2011年总产量*50%

=(0.0648-0.03362)*77161792*50%

=1202952.3(吨)

=120.3(万吨)

4.经济效益分析

4.1节能收益

项目完成后节能量为2.02万吨标准煤每年,煤价格按900元/吨计算,年节能收益可达1818万元;年节水120.3万吨,按广州市工业用水最新定价3.46元/吨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按2.5元/吨计算,总节水收益可达717万元。本项目总节能收益为2535万元/年。

4.2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运行成本及费用包括维修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用及管理费用等。经测算,正常年总成本640万元。

其中设备及建筑折旧费610万元。设备部分可按10年折旧,公用工程部分可按20年折旧,残值率按5%计算,折余值在期末回收。

4.3利润估算

(1)利润总额。节能收益扣除总成本费用后为利润总额,该项目达产期,每年新增利润总额2535万元。

(2)净利润。新增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为净利润。本项目不考虑所得税优惠,按所得税率25%计算,年新增所得税为473.8万元。新增净利润为1421.2万元。

4.4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5.4年(含建设期),盈亏平衡点33.77%,总投资收益率30.6%,资本金净利润率22.9%。项目投资效果良好,风险也不大,盈利能力强,而且全部投资为企业自筹资金,没有借债运营,项目完成后,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而且可以较大地降低能耗水平,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因此,本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5.结语

5.1项目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本项目实施的气流缸改造方案,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可靠,风险小。

5.2项目投资回报可观

该项目是基于现有生产工艺进行的设备升级节能技术改造,总投资为6200万元。改造后可实现年节能量折合标准煤2.02万吨标煤,节水量120.3万吨,节能收益2535万元/年,项目运行年总成本640万元,利润总额1895万元,税后利润1421.2万元,税金473.8万元。项目投资回报可观,节能效果显著,对纺织行业节能节水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江坚.气流染色机的应用实践[A].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陈建军,郭春景.印染企业节能减排状况与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06).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第4篇

一、简述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体系的本质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主要具备风险监测、风险预报、风险诊断、风险排除等功能,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对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维护企业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财务预警体系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依据所得资料及结果,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对风险发生概率及具体影响进行预测,并向企业管理人员发出警示;然后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依据财务预警体系所给出的解决策略及规避方案,将财务风险在第一时间加以有效排除,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而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出版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对出版企业当前整体的经营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版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是尤为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出版企业投资环节出现的财务风险类型,主要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投资项目无法按期投产,或投资效益较低,难以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出现经营亏算现象;第二,投资效益低于投资成本,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第三,投资效益超出投资成本,但是却达不到企业平均资金成本。[1]这些现象都会引发出版企业投资风险问题。

(二)盈利?L险

出版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项经营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确保企业资金链条的完整性,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但是,消费者实际消费需求的不同,以及新媒体所造成的冲击,都对出版企业的盈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获取经济利润的时间及数额,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都无法持续实现保值增值,造成出版企业盈利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出版企业财务风险主要类型之一,是因无法按时收回债权,难以获得预期的销售效益而引发的风险问题。出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通过赊销的方式,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虽然对企业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带来了资金回收风险问题。一方面,出版企业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对客户的还款能力、信誉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也没有制定多样化的针对性信用政策,一些经济实力较弱、信誉度较低的客户,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偿还赊账资金。[2]另一方面,出版企业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销售数量对员工业绩进行评定,而忽视了销售质量,部分员工责任意识不强,为了增加自己的业绩,盲目与客户签订订单,采取长期赊销,使得出版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回收风险。

(四)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也是出版企业常见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出版企业的存货风险主要表现为纸张原材料存货风险,以及图书产品存货风险,由于图书的销售具有不确定性,图书滞销时,容易形成大量的存货,不仅本身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还会增加保管费,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资金变得相对紧张;遇到畅销书时,如果存货准备不足就会延迟交货或无力交货,都会造成存货风险,影响其他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图书属于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销售期限缩短,并伴有出版物损坏、过期、作废、贬值等风险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问题。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方法

为规避财务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促进出版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可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加强风险管控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指标选取及指标值的确定

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着眼于出版企业自身特点,科学选取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需要从运营能力、应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进行考虑的,四项指标对企业经营及发展的具体影响不同,需对权重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将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去掉,将剩余数值的平均数作为指标标准值,并将所选指标分为极大型变量、稳定型变量和极小型变量三种,分别确定每个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

(二)正确划分功效系数及预警区间

功效系统和预警区间的划分分三步完成。第一,依据不同公式对三种财务指标类型的单项功效系数进行计算。第二,在得到每一类财务指标的功效系数后,根据其所占权重将其进行综合分析,所得综合功效系数即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效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综合权数。

第三,在得到综合功效系数后,便可以根据其具体数值,正确划分预警区间,当综合功效系数落在不同的预警区间时,便能够准确反映出财务风险可能性大小,并做出相对反应。[3]

(三)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策略

信息化管理是降低出版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式,将其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使用,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目前,出版企业一般都采用现代化的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编、印、发一体化管理。出版企业应根据财务风险管控需求,结合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特点,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加以科学应用,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团队,负责操作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各项工作,辅助、服务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其工作性能及智能化程度。

四、结语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誉会计 超额盈利能力 初始确认 计量方法

长期以来商誉一直是国际会计的一个难题,时至今日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商誉仍没有统一认识,也没有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目前商誉的概念已被外购商誉所混淆,由此,引起对商誉本质的误解,以及导致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上存在误区。因此,研究与探讨商誉的真正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会计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商誉本质认识与探究

目前会计理论界对商誉的认识,主要有“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和“剩余价值观”。在这两种观点中,除了少数学者纯粹坚持“剩余价值观”外,大部分学者都坚持“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因此,“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是目前会计理论界关于商誉的主流观点。本文将以“超额盈利能力”作为界定和研究商誉的出发点,由此探寻商誉的真正本质。

(一)商誉本质认识要真正认识商誉的本质,需要引入“竞争优势”这一与“超额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的概念。关于竞争优势的众多定义,蒋学伟(2002)提出,尽管这些定义或概念在表述上有些区别,但其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即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创造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一个企业无论在哪方面、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其最终表现形式都是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从对“竞争优势”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与超额利润间存在关系,即获得超额利润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结果,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可以认为,超额利润是企业竞争优势最为综合的价值表现形式。

既然竞争优势是企业产生超额利润的直接原因,那么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的。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资源和能力体系,并且不同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某些拥有特殊优异资源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企业资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所组成。有形资源具有价值性,这些资源是企业生存所必须的,可以被用来创造平等的产业竞争环境,确保企业的生存,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Porter,1980;Barney,1989、1991)。但有形资源一般不具备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的特点。而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相比,不仅具有有价值性,且具有更大的价值创造潜力(Lev,2001)。因此,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来源。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受严格的资产确认标准约束,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无法单独确认入账,“自创商誉”是用来综合反映企业特殊优异无形资源的一种表述方式。通常人们习惯将商誉区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事实上外购只是商誉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仍然是自创。因此,自创商誉的本质应等同于商誉的本质。笔者认为,商誉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累积形成,能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盈利能力(超额收益),未入账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这一商誉定义,与目前会计理论界关于商誉的主流观点“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最为接近。所不同的是,“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没有明确地指出其所强调的究竟是普通无形资源的作用,还是那些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的作用。笔者认为,明确这点对正确理解商誉的本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无论是产业内经营卓越的优势企业,还是产业内业绩平平的普通企业和经营不善的劣质企业,都存在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经营卓越的优势企业内部所拥有的无形资源是特殊优异的,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的特点。相比之下,业绩一般的普通企业和经营不善的劣质企业内部所拥有的无形资源都属于普通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对企业来讲是有价值的,但其他企业要么早已拥有了这些无形资源,要么可以很容易地复制或替代这些资源。因此,这些普通的无形资源是不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商誉在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比较优势,表示拥有自创商誉的企业所拥有的未入账的无形资源,要优于其他企业所拥有的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所以,简单地将商誉归结为企业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是不恰当的。

(二)外购商誉的反思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力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经复核后,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因此,用公式表示:外购商誉=并购企业购买成本一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根据这一定义,从理论上讲,凡影响并购价格和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因素,都会影响外购商誉的价值。为了便于说明,假定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非常容易地确定,这样只需分析影响并购价格的因素。在所有影响并购价格的因素中,主要有两类,即影响并购过程的诸多因素以及影响股票价格的众多资本市场因素。实际上影响并购过程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不仅包括收购企业的并购动机、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价以及并购双方的实力和讨价还价能力等,还包括其他一些无法辨认和预料的、甚至偶然的因素。如果并购是通过换股并购的方式进行,那么最终的并购价格和外购商誉的价值大小将由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水平直接决定。由于股票价格会受到很多与企业自身价值无关的资本市场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并购价格和外购商誉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

(三)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关联性分析人们习惯于将商誉分为“外购”与“自创”,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现行所谓的“外购商誉”与商誉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其同样也不同于自创商誉,但在一定程度上,“外购”与“自创”商誉问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根据商誉的本质,判断一个企业有无自创商誉的根本标准,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具有超额盈利能力。但外购商誉并非如此,并购产生外购商誉并不意味着被并购企业一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如前所述,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被并购企业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最终产生的并购价格都有可能会大于被并购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产生外购商誉。因此,并购产生外购商誉并不意味着被并购企业一定拥有自创商誉。即使假定并购价格只受被并购企业自身价值的影响,是对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价值的公允反映,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外购商誉也不一定就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因为并非只有拥有自创商誉的企业其整体价值会大于其可

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很多业绩一般的企业甚至某些经营不善的劣质企业整体价值也可能大于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即使在这种理想状况下,也不能认为外购商誉就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因为有的被并购企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创造超额收益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只有当被并购企业本身具有自创商誉,并且并购价格是对被并购企业自身价值的公允反映,而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响,此时形成的外购商誉才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然而考虑其他因素对并购价格的影响时,即使被并购企业本身拥有自创商誉,最终形成的外购商誉也仅是对被并购企业自创商誉价值的一种有偏反映。

二、外购商誉初始确认的重新思考

(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不同形式合并商誉的处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两种。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确认外购商誉。因此,所讨论外购商誉的确认仅限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不同企业合并方式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以及控股合并三种。吸收合并是指一个企业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股票或其他债务证券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净资产而实现的合并。吸收合并以后,被吸收企业不再以独立法人面貌出现,即使仍在继续经营,也只是吸收方一个相对独立的分部。在吸收合并方式下,收购方支付的买价如果超过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则将二者之差额确认为从被收购方购入的商誉。外购商誉在收购企业应予以确认。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企业,原企业全部解散,将各自企业的全部净资产投入新企业,成为新企业的股东,新企业经过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独立承担经济责任。长期以来,新设合并方式下不确认商誉。控股合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投资的方式,用现金、股票、债券或其他资产取得另一个企业全部或足以控制该企业有表决权股份,从而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实行控股联合后,控股方与被控股方各自仍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存在,保持各自的会计记录,编制各自的财务报表。在企业实行控股合并的方式下,母公司(控股方)以成本法核算其对子公司(被控股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为了全面反映控股后企业集团的全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损益等情况,往往需要先按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后,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会涉及商誉问题。由于按现行规定确认的“外购商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论述外购商誉的确认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在企业合并时,无论采取何种合并方式,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部分,并不可以简单地将其归结于“商誉”,而应先确定被并购企业本身有无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有无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只有满足获取超额利润能力的部分才能确认为商誉,其余部分可能是影响外购商誉的众多因素所造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被并购后的经营状况与商誉确认在明确了上述问题后,还应将外购商誉的确认分为两种情况,即被并购企业仍作为独立有机整体持续经营以及被并购企业不作为独立有机整体持续经营。作这样区分的原因在于,商誉的核心是被并购企业未入账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而这些无形资源往往都与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因此,外购商誉创造未来收益的能力是与并购后被并购企业能否仍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续状态密切相关的。

(1)被并购企业仍作为独立有机整体持续经营。在并购后被并购企业如果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持续经营,则可比较肯定地认为,外购商誉是一项资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购商誉中所包含的被并购企业未入账的无形资源依附的主体没有被破坏。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另外,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也能够获得或控制这些未来的经济利益,因为并购后双方的资源都能够被新企业所控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外购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应作为“商誉”确认。对于“吸收合并”,如果并购方在并购被并购企业后,没有改变被并购企业原有的经营生产模式,仍使其保持之前的独立有机整体持续经营,则被并购企业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应将其计入“商誉”。同样,由于“控股合并”在实行控股联合后,控股方与被控股方各自仍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存在,保持各自的会计记录,编制各自的财务报表,所以也属于这种情况。

(2)被并购企业不作为独立有机整体持续经营。如果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不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单独存在,而是被分拆、重组等,导致被并购企业未入账的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将大为降低,甚至不复存在。这是由于被并购企业无法入账的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与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有机运行的企业整体,无形资源的价值将大为降低甚至逐步消失。即使部分未入账的无形资源还能够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外购商誉只能视为一项或有资产。“吸收合并”在并购企业并购被并购企业后,全部改变被并购企业原有的经营生产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对于部分改变了被并购企业原有经营生产模式的“吸收合并”方式下,笔者认为,并购企业应根据对被并购企业整体改变的程度来合理估测,哪些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可以继续存在为企业创造未来超额利润,哪些无形资源已经由于原有结构的改变而消失。对于继续存在的部分应确认为“商誉”,消失的部分应作为损益处理。

三、外购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一)商誉计量方法简述对于商誉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两种。直接计量法也称超额收益法,是指将企业未来可期望获得的超额收益按一定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进行贴现,从而得出商誉的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根据企业未来每年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情况,又具体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超额收益资本化法计算公式为:(企业预期年收益额一企业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行业平均收益率)/适用的资本化率。超额收益折现法用公式表示为:P=∑Ft(1+R)-t,其中P为自创商誉价值,Ft为企业第T年的预计超额收益,R为折现率,t为年份。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其理论基础源于“总计价账户论”。该理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资产(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应用割差法计量商誉的公式为:自创商誉价值=企业整体价值-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间接计量法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所以现行会计实务界均采用这一方法来计量外购商誉。由于确定企业整体价值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用企业并购成本代替企业整体价值,即:外购商誉=并购企业购买成本一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然而,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并购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不是一个企业价值的真正体现。并且,买卖双方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也存在不同的基础,可能选择可辨认净资产的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或企业整体未来收益现值来作为计价基础。这样

并购成本会在不同计价基础之间形成,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商誉计量上有一定的模糊性,用这种方法倒轧出来的差额并不能真实反映商誉的核心特性“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并且运用间接法计量外购商誉时,所涉及的因素大多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此,采用间接法对外购商誉进行计量难以反映商誉的本质。

(二)商誉计量方法选择而直接计量法,即超额收益法则是以“超额收益论”为理论基础,其能充分体现商誉的“超额收益”特性,并且同时符合“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的计量属性。因此,用超额收益法计量商誉更为合适。然而,同样是超额收益法,超额收益资本化法与超额收益折现法,其计算商誉的依据及适用情况又有所不同。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商誉是一种资本化价格的原理,对超额收益进行本金化处理,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商誉是无限期存在的。但实际上这种假设往往不一定成立,因此该方法的适用情况较少。而超额收益折现法既反映了企业超额收益不可能永久存在的客观现实,又用每年的超额收益折现,较为真实地计算了企业商誉的价值。由前文论述可知,自创商誉的本质就是商誉的本质,所以用超额收益法来计量自创商誉是合适的。虽然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自创商誉,但经济发展的趋势注定在不久的将来自创商誉将被确认,因此,超额收益法为自创商誉的确认提供了前提准备。同样对于外购商誉,采用超额收益法也是可行的。因为现行外购商誉的计量已经使得外购商誉偏离了商誉的真正本质,所以更应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选择更符合本质的方法来计量,超额收益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企业进行并购的时候,可以根据被并购企业之前的获利情况,预测被并购企业在不被并购继续经营的情况下,若干年所能产生的预期超额收益,并依次进行折现,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被并购企业之前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如果并购企业购买成本与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大于被并购企业用上述方法确认的自创商誉,则说明超出的差额部分是由其它影响并购成本的诸多因素形成的,应将该部分差额作为当期损益处理。

四、外购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探讨

(一)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主要方法是:立即注销法、永久保留法、系统摊销法及减值测试法。这些方法是商誉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产物,对于不同方法的支持者都有其各自的理由,但这些方法自身也存在不足。在这四种方法中,减值测试法是一种较新的做法,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后续会计处理所作的规定。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角度出发,认为:一旦资产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下降,说明这种资产就已发生贬值,因而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种贬值反映出来而不应将资产原值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减值测试就是对资产获利能力是否下降的合理反映,因此,减值测试法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的是资产的当前价值。笔者也较赞同减值测试法,因为该方法不仅符合商誉的本质,而且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保留了空间。外购商誉只是暂时存在,企业并购后,最初外购商誉产生经济利益的潜力,将逐步与新企业的自创商誉产生经济利益的潜力相结合,即外购商誉逐步被自创商誉所替代,商誉不被摊销而保留在账面上,实际是对自创商誉的认可。而且,减值测试法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计量侧重未来,能真实地反映外购商誉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