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医疗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医疗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5-53

>> 中医临床科研共享平台建设思考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的构建 中医临床科研共享平台建设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 构建共享数据库平台的思考 基于Android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基于安卓系统终端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平台的研究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口腔医疗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构建出版信息服务平台的几点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下的区域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研究 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中面临的数据共享命题 高校科研平台服务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与研究 挖掘数据之声,解读数据平台服务价值 医院信息化中医疗数据平台的应用分析 基于健康信息平台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与思考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服务流构建的思考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服务流构建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服务;服务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04-02

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数据既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临床疗效的证据基础。采集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不断完善临床疗效“证据链”,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也是中医学继承创新的关键。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发展,通过严格控制研究条件,临床研究已建立起较完善的技术平台及方法学体系,但如何基于临床诊疗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2]。

服务流是营销学中产品推广应用的概念,它与技术流、资金流共同构成产品价值链的主体。服务流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向用户提供服务,促进产品推广应用,实现产品价值。另外,服务流又是技术流需求产生的源泉,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是价值链增值的主要内容。共享系统的应用研究可以借鉴服务流构建的原理与方法,从用户需求出发,把应用过程的关键环节按照应用流程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用户服务体系,以支持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应用。兹就此作一阐述。1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研究概况

10余年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评价方法重点研究室遵循中医学“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特点及规律,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始研发并不断完善“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下简称“共享系统”),成果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共享系统以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为理念,支持临床诊疗与数据采集的同步实现,支持临床实际数据的采集、集成、存储、管理、共享和利用,满足医疗与临床科研多重需求,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以共享系统为支撑,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不断发现并验证中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方药,不断优化与提高临床疗效,构建阶梯递进的临床基金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0556);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060815)通讯作者:刘保延,E-mail:疗效“证据链”,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数据采集平台遵循医疗流程规范,以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临床标准术语应用为基础,在不干预临床诊疗的前提下,实现对临床数据的同步、完整、全面、准确、规范、快捷的采集,并将临床数据转化成可分析的科研数据,是共享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第2篇

舌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辨别。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诊断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黏膜,尤其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

一、正常舌象

1. 淡红色舌质。由于黏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带有角化的黏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2.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二、舌象的变化

1.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机体生理失调、组织与细胞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2. 舌苔的变化与丝状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病人可见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可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可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泽现象。这是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黏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三、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医疗统计统计学软件优越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具有高效、快速、便捷的特点,它能够对信息实现自动化的加工处理,在医疗统计中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一方面减轻了医疗信息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医疗统计的效率与科学性,是目前实现医疗统计的有效手段之一。

1计算机与医疗统计软件发展

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升级与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计算机所用的操作系统为单机DOS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系统则是该系统下的FOXBASE,甚至计算机界面也是由FOXBASE提供的。[1]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已升级为WINDOWSXP,数据库系统则是该系统下的SQLSERVER,功能及操作系统都更为强大。而我国医疗统计软件目前也实现了SQLSERVER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升级。传统的医疗统计所需记录的数据量比较大,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则需要重新建立子目录。[2]而当前的医学统计软件,则能够将多年的数据集中在同一数据库。在对医疗信息进行查询时,操作简单、便于使用,而且能够自动导入到EXCEL软件,再加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日益强大,其自动生成报表的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以往需要半小时实现生成的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够达到,可见其功能之强大。

2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统计中的优势

2.1操作简单、便捷

在医疗统计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对单病种的统计。当前,国际对单病种的统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按照ICD-10进行编码,在对疾病名称进行录入时,只要将对应的疾病编码录入即可,这样能够避免出现统计不规范以及重复录入的现象。当前的病案数据库中,每个疾病名称都对应有相应的编码,操作起来简单快速,只要将对应的数字录入即可,不仅提高了数据统计的正确性,而且减轻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效率。[3]另外,在对某个疾病进行查找时,只需输入该疾病名称的首写拼音就能快速呈现在电脑屏幕。而且目前的计算机系统还具有模糊查找的功能,即使对疾病名称输入不规范或只提供关键字词,计算机也能够提供筛选信息,以便选择录入,这种操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科学性。

2.2信息检索快捷

计算机在医疗统计中最大的一个优势便是能够快速地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对医疗统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想要了解老年糖尿病的治愈方法以及好转情况,只要在电脑上输入相应的条件,便能够检索到所需的病案数据,而且还可以从这些病案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倘若人工进行病案检索,那么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不能保证检索的正确性,因此,采用计算机技术能够高效完成信息检索。

2.3报表自动生成功能

传统的手工报表制作,耗时比较长,且容易出现失误,尤其到了月初的总结阶段,这对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只要做好前期的基本工作,就能用计算机自动生成功能自动生成报表,一般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人工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工作效率较低。

3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统计中的应用

3.1.扩充病情案例的内容

由于当前的病情案例形式复杂多样,除了纸质的病情案例情况,比如病情案例情况描述、病的过程记录、病情检查的情况、医生的诊断信息、手术过程的记录、护理人员对于病人情况的记录等反应信息纸质文档上的信息,还有很多x光照片、病人症状图片、病人症状变化图片等图像内容,以及对于手术过程的视频记录等录像内容,一些图片和视频内容很难完整地通过纸质材料来进行记录和描述,利用计算机庞大的存储量和方便调用的优势,能够更进一步的扩充病情案例的内容,为类似病情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4]如果能够将区域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病情案例整合起来,建立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搭建庞大的并且建立数据库,将使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2.提高病情案例统计的质量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疗统计能够在对病情案例进行统计时更加规范具体,传统的统计方式依靠记录人的手写,难免会出现差错或纰漏,再加上记录人书写的习惯或表达方式的不同等问题,使其他人在参考医疗病案时很难掌握病情案例的详细信息,理解和实际应用更是难上加难。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医疗统计通过制定规范的格式和模板,能够极大的避免医疗记录中的书写问题,减少病情案例记录的出错率,使病情案例统计的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便于更多医疗工作者对其进行学习和参考。

3.3.有利于对于医疗过程的全程监督和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统计中的运用,病情案例信息更加具体、完整。比如,手术的过程可以通过录像完整记录下,一个手术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束的各个环节,并且一些用药记录和后续的护理情况也能够纳入到计算机病案管理之中,如此详细的记录,也是医疗工作者对于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加谨慎。案例的计算机化能够更加方便的对于医疗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

4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统计中的应用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更确切的依据,还能够通过病情案例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更广泛地服务于医疗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为更多的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丛梅.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吉林医学,2010(03):425~426.

[2]熊晖.计算机在医疗统计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10(02):50~51.

[3]宫晓曼,魏斌峰.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3):190~191.

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第4篇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条例》规定:市级医学会或省辖县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省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卫生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时,应当以最后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上述法规和规章是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依据,它们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定性为“鉴定结论是事故处理的依据,再次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于首次鉴定结论”。笔者认为,上述规定违反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医疗事故纠纷时不应受其约束。理由是:《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形式,须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审核认定证据是人民法院的职责和权利,诉讼的本质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都要求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虽然对当事人争议的问题作出了理由分析和结论,如不能使法官形成事实的内心确信,仍然不能据此认定事实。同时,鉴定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对认识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而不是认识主体级别的高低和权威的大小,规定上级鉴定结论的效力优于下级鉴定结论是违反认识活动的科学规律的。再次,《宪法》规定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独立行使,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不得干涉,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人民法院不经审判人员的判断必须遵守,无异将审判权交给了医学会。因此,《条例》的规定超出了法律对法官的职责要求,人民法院不应受其约束。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效力

《条例》和《暂行办法》规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服的,可以在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经审核认为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或鉴定程序不符合规定,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组织原医学会重新鉴定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再次鉴定。该规定使得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法律效力不高、当事人的救济不完善,从而影响解决纠纷的效力和公正性,主要表现为:1、当事人鉴定只能先选择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进行鉴定,而受当地医疗资源的影响,排除了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老子给儿子鉴定”的嫌疑,但产生了“兄弟之间的鉴定”的嫌疑,影响了鉴定的公正性;2、再次鉴定的医学会鉴定不仅延长了解决纠纷的时间,而且仍然摆脱不了“老子给儿子或兄弟之间鉴定”(而且多了医学会间的老子或兄弟关系)的嫌疑;3、再次鉴定会增加当事人及医疗资源的浪费,我们完全有理由让专家们省出时间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因此,笔者建议:1、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建立和技术鉴定的具体组织工作,人民法院负责专家鉴定组的组织和鉴定方案的实施,专家鉴定组和医学会的具体工作人员对人民法院负责;2、当事人可以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便民、经济、照顾患者意见等原则)选择医学会的专家库组成专家鉴定组,不受医学会级别、地域的限制;3、对于专家鉴定组作出的鉴定结论除法定可重新鉴定的外,不再组织重新鉴定,但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补充质证等方法弥补有缺陷的鉴定结论。

三、鉴定过程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条例》和《暂行办法》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原则和鉴定过程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及各地医学会的具体操作中仍有些作法与法律规定和《条例》规定的原则有矛盾,主要表现在:

1、当事人对鉴定人员的回避权利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合法。

主要表现在:(1)决定回避的主体与法律规定相悖。《民事诉讼法》规定,对鉴定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决定,而《暂行办法》的规定及医学会的实际操作是由医学会作出决定;(2)提出回避的时间规定不完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鉴定人员的回避申请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而《暂行办法》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前提出的规定,且实际抽取的专家是谁当事人不知道,对于事后当事人知道回避情形的如何处理没有规定。因此,笔者建议:当事人抽取的专家鉴定组的专家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应告知当事人,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应至鉴定开始时(鉴定结束后的回避根据对鉴定结论的影响程度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准许鉴定人员回避由人民法院决定。

2、鉴定程序缺乏当事人的对质,影响鉴定人员的正确判断。

《暂行办法》规定的鉴定程序有:医患双方在规定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提问、医学检查、鉴定组合议。这一程序的实质是鉴定组依据当事人的书面材料参照当事人的陈述意见和理由和医学检查进行鉴定,它因缺乏当事人的对质和辩论可能影响鉴定成员对医疗书面材料真实性、关联性的认定,对当事人争议焦点的回应,甚至有可能使鉴定成员在鉴定前通过审核书面材料就得出了鉴定结论,影响了鉴定人员的公正判断。因此,笔者建议:鉴定程序中应由双方当事人在鉴定会上共同在场分别陈述,允许当事人之间的对质和辩论。版权所有

四、医疗事故鉴定书的内容和形式

中医医疗技术范文第5篇

1、材料介入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得将新材料的实验和课题制作介入到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工作中已经成为了必然。材料的介入,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艺术设计的语言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可以引导和带动学生在观念与生态上拥有有序意识。此外,由于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不仅为材料的应用提出了更强烈的需求,也为材料在基础教育中的介入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2、材料介入的具体方案

2.1在素描教学中的介入方案

对艺术设计来讲,素描是确保各类造型艺术可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在素描教学中融入材料,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其表现形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素描不应当仅是通过质感、明暗与体积的描摹,而是应当突破“自我”,提升素描的表现深度。首先,教师可以施行材料素描这种教学形式,将材料本身具有的生命力与素描的黑白灰形式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学员获得对新表现形式与视觉方式的体验与感悟,进而从速表中获得新的东西。其次,因为新手段与材料的使用会提升人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而从素描的具象、意象到抽象来看,不同人创作的素描其表现对象和反映的气质等都会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人们可以利用材料为素描手法服务,用手法来构造画面,便可以为其他人带来更好的感受。此外,借助素描这种最为简单的语言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材料艺术本身的表现力,为材料在后续艺术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在画面构造上的介入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材料作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突破口,寻找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综合利用方式,以便确保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能够拥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生本身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从而为日后相关设计知识教学实践工作的进行提供新的途径。学生在面对一些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现象时,应当细心观察和感受,敢于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使用工具和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将自己心中的艺术体验借助材料和画面被充分传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材料,对学生展开基础性的艺术训练,提升画面语言的构成和形式的张力,从而更好的将画面主题完整的传递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活跃。此外,教师在现代化设计教学中,还应当要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应用,确保其基本特质都能够被准确表现出来。如果材质本身的表现效果对作品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时,材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就能够极大的提升艺术作品画面对关注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2.3同社会文化有机融合

有关材料的课题实验一旦接入到基础教学中,必然会引发该部分教育从教学工具到教学方式、从教学课件制作到教学观念的变革。但受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本身特殊性的影响,使得其在教学期间不仅重视技能、形式和材料等内容的教学,还关注艺术作品的精神负载与文化内涵。作为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中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艺术设计同社会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会受其所属国家的而民族文化影响,这种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艺术设计的构思和材料的选择等其他活动的进行都会带有社会文化的痕迹。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材料造型原理与色彩观念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文化背景会对艺术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以便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风土、美学理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好的融汇各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兼容互补的方式,创造出更多带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作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在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这个世界,从而为开发自身的艺术潜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而为创新艺术教学模式提供新途径。

2.4加强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按照美的原则与规律来审视和表达所有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其次,培养学生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缺少情感和发现美能力的人,其对于艺术材料的表现和所表达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观众的。而且,拥有坚定意志力的人,可以利用不懈的精神毅力为材料艺术性的表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柱。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受观念思维的影响,材料在我国艺术设计课基础教学中的介入,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不可以单一传授有关材料技术的相关问题,而是要让材料同文化、社会、时代间的转换产生较为密切的关系,让艺术设计可以将人类精神更好的表现出来,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到设计本身具有的价值观和人文意识,提升基础教育教育对于艺术设计本身可以起到的作用,让艺术与设计能够真正的统一起来。

作者:农家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耘春.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