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中专泛读课的课堂教学;课堂话语;有效性

G633.41

一、课堂观察及其意义

科学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课堂观察”的理论最早由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0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采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的有意注意,以及有采用辅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观摩者和授课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扑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讲学法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首先,课堂教学观摩者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授课教师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其次,授课教师可以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观摩者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并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它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可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观摩者可以学习授课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有机结合。因此,课堂观察为观摩者和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寻找到了自信。

二、课堂观察过程描述

1.本次课堂观察的背景

本次观察在2016年5月26日上午第四节课进行,地点为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观察班级是一年级的商务外语班。该班级共有学生52人,平均年龄 16到17岁。观察学科:英语泛读。授课教师是女老师,有15年的教龄。本次观察的教学内容是:Sleeping Spirits---A Full Box of gold。它选自马克・吐温的小说简写本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的一个惊险片段。

2.本次课堂观察的过程描述

授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很好,导入手法新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上课刚开始,两个学习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各自推销一本好书,接着,余下的五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投票。在新课呈现中,教师一方面给出以下三个指导性问题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1)The full name of the novel is_______. (2)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is _______. (2)The writer of the novel is _____.另一方面,她让学生根据故事标题猜测故事内容。在while-reading中,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的主要场景和故事情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skimming”完成表格。同时指导学生进行“scanning” 来让他们体验人物的心理描写。在post-reading 中,教师开展了三个活动。一是对图片进行排序并复述,二是语言品读与赏,三是学生模仿故事人物进行对话表演。接着,教师引发小组讨论并汇报:“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of the story: Sleeping Spirits---A Full Box of gold?”和“Which character impressed you deeply? Why?”。最后布置小组作业:“ To make a poster to introduce the story.”。整个课堂共用了45分钟。

三、课堂观察分析

1.本次课堂观察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因操作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出现低效的窘境。为此,如何通过摒弃传统的只重视词句的教学模式,用Z篇分析来完成教学是泛读课要解决的问题。该教师旨在尝试在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环境下,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和策略。课堂上没有整齐的桌椅、严肃的老师、苦闷的学生,只有开放的氛围,朋友般的师生和不间断的英语对话声。本次课堂的教学活动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使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参与,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确定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而且她还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与经过学习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通过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据观察,在老师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很多的,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不直接纠正错误,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老师也会对回答问题时紧张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常常会有眼神的交流。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会适当地走动,走近学生,主动去与学生沟通。整节泛读课堂教学呈现了“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开展了任务型教学,“活化”了教材,设置了任务阶梯。

2.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用英语(80 %)与学生交流,偶尔( 20 %)会用汉语和学生交流,并不是100 %的纯英语交流。虽然,教师尝试在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多媒体能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野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境画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更有逻辑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来对比分析故事的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反思与建议

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扬长避短。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一个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英语教师是否能有效地使用自身的课堂话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功的语言习得。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的方式,延长候答时间,合理运用追问和链接等课堂提问的技巧、使用积极的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课堂话语,提高课堂话语的可理解性

Krashen的“输人假设”认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他同时指出,我们的语言得以发展的自然过程即通过吸收超过我们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构,我们同时还能在课文情境内容的帮助下理解不能自然习得的语言语法知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话语,尽量在课堂中使自己的话语更具真实性、针对性、逻辑性、激励性、开放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目标语输入,以充分发挥课堂话语的指导支持、促进和激励功能,提高课堂效益。

2.S富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展示性问题虽然思维含量低,但它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英语学困生参与课堂交流。参考性问题虽然更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但运用不当,难免出现曲高和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问题的分类研究,充分利用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功能并注意这两类问题在一节课中的时空分布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当学生过度焦虑时,面对提问会陷入窘迫,从而又会降低其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企图逃避学习。同时,教师不当的提问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本领,更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 、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建构新知。当学生当众答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全班学生并对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给予积极的点评和反馈。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或者请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完善。

五、结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成功地实现了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方式、回答的方式及反馈的方式等方面的课堂话语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真实的交际情景,是否体现了知识的共同建构。因此,只有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保留好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真正的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有效、更有深度,更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沈毅,崔允t: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等尊重; 唤醒需求; 回归本真; 持续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11-001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也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更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重任。其对话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平等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

一、平等尊重,保护对话热情

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和信任学生。”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创设情境,唤醒对话需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应当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逐步获取未知的经验。当前,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经验、教学过程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等直接有关。新课程强调在内容上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教师要能“活化”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要求老师多种境界探究教材、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多种渠道开发教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整合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对话平台便自然构筑成功。学生有话可说岂能不说?如一位老师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从小说集《呐喊》书名“呐喊”一词导入,紧扣“悲哀――隔绝――希望”这一主线,在“隔”字上做文章,引领学生反复咀嚼文本,生成独特发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老师妙语连珠,课堂对话精彩迭出,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亮点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激起课堂的波澜,激发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

三、精设疑问,激发对话欲望

语文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对话行为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者,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出具备“可对话性的”问题,是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调查、查阅、观察、访问、查询、论证、收集信息、考察……在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出最大潜能。在学习新知后,老师只要抓住参与时机,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对话欲望。正是由于教师的敢于放手,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思维活跃,于是在充分参与的自主活动中发现并归纳出了结论,而且结论还在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孩子们就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这时候,铿锵有力的对话就开始了。

四、回归本真,引领对话实践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对话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自由阅读中放飞他们心灵的翅膀,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坚持语文教学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学科 多元智力 培养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指出“智力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他还特别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同时拥有不同的智能,人的差异性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教育的重点是学生优势智能的发现及培养。加德纳的观点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材施教是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天赋和资质实施教学和培育人才。先天愚型患者舟舟凭借着过人的音乐节奏智能和父亲的引导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的实例印证中国教育需要革新,需要“引路人”发现学习者的优势智能,分层次和个性化育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少等问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与运用极具影响力。以“多元智力理论实验学校研究项目”为契机,美国建立多所多元智力学校,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据文献资料显示,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明迪科恩哈勃博士为首的团队编写出了“行动指南”、“多元智力课程指导手册”、“课程评价手册”等一系列材料。随着多元智力理论在国外的运用,1999年多元智力理论正式引入我国。对于多元智力的研究,国内学者更趋向于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教学评价,而不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中国大批教育学者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化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将剖析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将从“发现”、“培养”、“评价”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一条化学视角下多元智力理论系统发现及培养的可操作性道路。

1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教学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不同于传统智力观,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核心在于发展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传统的智能观重视语言和数理逻辑,忽略人的全面发展。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在多元智力指导下,中国教育者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三观”教育思想,即“树立乐观的学生观;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丰富多彩的课程观”。树立乐观的学生观是指,每个学生都同时拥有一项或几项优势智能,“差生”是不存在的,在学习领域所要求具备的智能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对待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思想。学生优势智能不同,学习风格迥异,尊重差异,个性化教学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的核心。为促进智能的多元发展,丰富课程资源是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的基础。除三观以外,更多的学者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和个性化评价齐头并进,全方位评价学生。

化学教育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以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课堂讲述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故事,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听力、语言等的发展;化学实验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实验,实验结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促进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的发展;讲解新知识时,学生主动观察,详细记录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促进自然观察者智能发展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元教学策略,拓展课堂知识,呈现多元资料,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多元智力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出现以下问题:

1.1多元智力理论理解片面,忽略多元智力理论核心――发现

加德纳多元智力的理论核心是优势智能的发现,但在该理论系统中,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来表征学生的优势智能。化学教学中,自然也没有衡定的标准来表征和评估学生在化学领域具有的优势智能,致使教师不能准确发现和表征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优势智能。当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特长,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压力,教学资源单薄等条件限制,老师个性化教学纸上谈兵,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并没有实现。

1.2强调全面发展学生智能,忽视优势智能的培养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为确保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多种智能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应尽可能指向各个智能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教学环节涵括内容多,忽视教学课时的容量的做法有违教学实际,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过分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忽略教学内容特点(不是所有课题都能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做法不切实际。

1.3个性化教学涵义理解片面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力求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生优势智能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谋求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发展,例如进行很多的无效提问,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言语智能。究其根源,老师对个性化教学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只要使用某些促进学生某一项发展的手段,短期内必定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2化学视角下学生多元智力的系统化培养与发展

2.1课前三重表征学生的智能,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设计学生多元智力的测量量表,初探学生凸显的优势智力。剖析8项智能的涵义以及在化学上的具体表征形式,编制问卷时,将优势智能的体现转换为对运用表征形式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比较强,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算的演算能力要强于其他学习者。在问卷上具体表现为:您比较容易理解/理解/不易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初步探索学生优势智能后,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优势智能。

2.2重视学生分组,优化项目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生生互动的内分享个别学习的结果,交流学习方法,解决学交流学习。根据三重表征结果,进行二元分组。一元分组是同质分组,将同一优势智力的同学分为一个小组;二元分组是异质分组,将不同优势智力的分在一起,进行项目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让小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和最优,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独有的优势智能。二元分组,能够保证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通过呈现不同的学习资料,优化教学。

2.3课中巧用学习资源,课后重视多样的活动开展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丰富多彩的课程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巧用学习资源,用活课程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点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哪一项优势智能,剖析课后活动突出培养的优势智能类型,编制导学案,分层次设计导学案和设置课后活动,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2.4定性和定量评价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情况

智力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深究智力的涵义,智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智力的评价也是发展的,仅仅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凸显实践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学生成绩的评价,定性评价方法有以下两种:其一,对学生做问卷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扩大,思维有没有得到拓展。其二对学生做深度访谈,共同交流学生感兴趣话题,以确定学生优势智能是否得到发展。

3结语

多元智力理论为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避免片面理解多元智力理论而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深度剖析化学视角下能够突出培养的优势智能,在“客观”、“实际”、“可行”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优势智能进行系统化培养。

(通讯作者:陈继平)

参考文献

[1]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2] 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教育理论探索,2012,225(02):3-4.

[3] 霍力岩.美国“多元智力理论实验学校研究项目”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32-36.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无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03):38-43.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曲文化 高校 素质教育 方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8-02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设立组织机构。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并且使其真正发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前提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高校领导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重视戏曲文化教育的开展,而且还要能够在戏曲文化教育中提供组织的保证。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安排专职教师来落实戏曲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