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心区,商业街,交通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经济高度集中的地区,汇集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设施,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大量的人流车流汇集于此,从而也是交通问题的多发地带。尤其是中心区商业街,大规模的人流密集、人车混杂,造成该地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不仅给购物者带来了不良的出行体验,而且严重影响了市中心商贸区的城市形象。而高效率的交通可以提高中心区商业街的可达性,增强中心区商业街的活力,提高运转效率。因此对城市中心区商业街进行交通整治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本文以常州市南大街为例,对城市中心区商业街交通整治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
2 城市中心区交通整治对策[1~5]
2.1 城市中心区交通现状分析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它不但交通发生量大,且对全市具有极大的交通吸引力。随着城市车辆的日益增加,中心区的交通矛盾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以私家车为主的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私家车出行所占比重过高,直接对中心区的交通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城市机动车主干道布局与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性质布局在中心区叠加在一起,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穿行商业发达的地区。
3)道路网络存在问题。城市中心区特别是在老城区路网容量不足,现有路网标准低,道路通行能力低下;路网组成不合理,主干道缺乏次干道及支路的配合。
4)交通辅助设施落后。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行人过街辅助设施和机非分离设施也严重匮乏。
5)交通政策不合理。交通政策的合理性是保证中心区交通通畅至关重要的因素,分头管理、缺乏统筹和集中调控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急需改革。
2.2 城市中心区交通整治一般措施
不同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的根源各不相同,需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措施。常用整治措施如下:
1)运用适当的政策调控手段,采取综合交通组织措施,对中心区机动车交通需求总量加以调控,加强与恢复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活力,引导交通结构向优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并与城市中心区相结合,在中心区实行公交优先措施,形成舒适安全的公交服务体系,使公交枢纽与中心区连为一体,引导中心区客流采用公交方式出行。
2)改善路段的交通组织和管理。包括组织单向交通,以减少车流量;分时段限制拥堵路段交通,根据不同路段交通状况,组织车种行驶;在机动、非机动车不同高峰时段变换、借用车道;设置专用车道等。
3)优化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管理。通过对现有的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改造扩容,增加进出口车道,分配交叉口通行权,通过物理或非物理分离措施,尽可能降低机非混行干扰,提高道路网络各交叉口的综合通行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交叉口车道的渠化设计,调整交叉口的停车线位置和慢行过街位置,改善交叉通组织,如增设导向岛、分流岛、安全岛。
4)完善中心区道路网络。明确道路功能,保障中心区交通与土地利用性质的协调发展,在中心区道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道路资源应首先保证满足中心区集散交通的需求,在中心区开辟通行条件较好的机动车专用道路,避免大量机动车交通穿越中心区;调整路网结构,满足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增加支路路网密度,实现周边道路机非分流,改善中心区内部非机动车出行。
5)加强商业街的静态交通的组织与管理。如在商业街控制公共停车位的数量,在商业街适当多修建一些公共停车设施,在导向上将汽车交通引向商业街;加强区内停车管理,规范停车秩序,对违规停车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乱停车现象;建立较高服务水平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与建筑等相衔接,方便人流活动;增设地下人行通道或过街天桥,解决大流量人群过街问题。
6)在商业街内建立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代表的慢行交通系统,设置步行优先街道,限制小汽车进入,节约机动化空间增加公共休闲空间,提高街道舒适度,辟建自行车道;或将商业街彻底改为步行街,将一切机动车排除在外。
3 常州市南大街地区交通系统现状问题与分析
南大街地区位于常州市核中心,地处延陵西路和南大街交叉口的南边地区,目前南大街商业街和莱蒙都会商业区合成了常州市的商业核心区。大规模的商业为本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对南大街地区的城市道路带来较大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人流密集、人车混杂,造成南大街地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南大街地区的客流集聚,影响市中心商贸区的城市形象。
图1南大街区域图
3.1 现状南大街过街客流分析
对南大街的行人交通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选取南大街地下过街通道以及百货中心的行人过街斑马线,考虑之间行人交通出行目的为购物,调查时间选取为周末高峰时间(16:30-19:00)。据调查目前穿越南大街的高峰人流达1.2万人次/小时,周末过街人流基本为连续流,简单的平面过街已无法满足。
3.2 现状公交分析
目前南大街设有公交港湾站点一对,线路十二条。由于公交站台短、候车区小、线路多、客流大,致使乘客在车行道候车,公交车辆无法进站停靠。高峰时刻有10多辆公交车进站停靠,南大街西侧停靠站车辆排队至延陵西路交叉口,排队较长。
3.3 现状非机动车停车分析
南大街高峰期间停放非机动车3500辆,其中地面非法占道1100辆,现有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5处,其中2处被完全挪用,3处被部分挪用。规划提供停车泊位2500个,实际停放1000辆。莱蒙都会高峰期间停放非机动车3800辆,其中地面非法占道1300辆,现有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3处,规划提供停车泊位9700个,实际停放2200辆,存在少量挪用现象。大量的地面非机动车停车,严重侵占了步行空间,既影响了城市景观,也造成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抢占空间,带来了交通混乱和安全隐患。
3.4 现状行人过街分析
南大街过街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等现象严重,大量行人交通流与机动车交通产生冲突,致使南大街交通秩序混乱,通行效率低,安全隐患大。
4 交通整治措施
4.1 修建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南大街现状机动车交通达到饱和状态,随着莱蒙都会的建成,有大量的行人交通穿越南大街,预测高峰小时有2.1万人次/h,对机动车交通产生较大的干扰,因此需设置非地面步行交通系统,分离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确保行人的安全。
结合南大街两侧商业建筑布置两处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并保留双桂坊-南大街交叉口和青果巷-南大街交叉口两处行人过街斑马线,方便行人过街,减少人车冲突,消除安全隐患。一处位于南大街与铁市巷交汇处,设置“L”字型天桥,东与南大街二层商业街进行沟通,西端近期直接入地,并保留远期与莱蒙都会的二层进行沟通;另一处位于南大街与双桂坊交汇区偏南的位置,设置“一”字型天桥,东端直接入地,西端近期直接入地,远期保留与百货大楼二层进行沟通。
图2规划天桥位置图
4.2 调整优化公交系统
针对南大街公交线路多、复线系数高、客流集中导致南大街公交站点乘客驻足区不足的矛盾,调整部分公交线路途经路线,增加公交线路的覆盖面。调整23路、210路、220路和302路4条公交线路走向,由原来途经南大街改至途经青果巷、公园路走向;调整58路、258路2条公交线路走向,由原来途径南大街改至途径杨柳巷、西瀛里、早科坊走向;保留其余6条公交线路的走向。
针对目前公交站规模小、客流多的特点,调整现有公交站点的位置,向南建筑后退红线较宽的位置偏移,并设置港湾公交停靠站,从而改善公交站点的条件,扩大了候车乘客的驻足区,方便公交车停靠以及乘客的上下客。
4.3 规范非机动车停车
将挪用非机动车库全部恢复到位,并免费对外开放,规范地面非机动车停车,坚决取缔地面乱停、乱放车辆。南大街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泊位3900个(其中地下2500个,地面合法停车泊位1400个),满足高峰3500非机动车停车泊位的需求。通过取缔所有地面非法占道停车,减少地面非机动车停车1400辆。莱蒙都会地下停车泊位完全能满足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禁止地面停放非机动车。
4.4 规范行人过街
在建设两座行人过街天桥的基础上,设置2处行人过街斑马线,其余路段采用护栏隔离,规范行人过街,禁止行人随意穿越南大街。通过对行人过街设施优化,南大街行人过街平均间距低于150米,行人过街便捷。
4.5 完善交通组织
4.5.1 路段交通组织设计
1)机动车交通组织
南大街路段上采用一块板的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双向三车道,由南往北两车道,由北向南一车道,机非部分采用划线区分车道,部分机非分隔栏隔离。南大街(延陵西路至青果巷段)全长550米,设有南大街-延陵西路、南大街-青云坊、南大街-铁市巷、南大街-双桂坊、南大街-青果巷等五个交叉口,鉴于交叉口间距短,南大街车道少,全路段仅在南大街-双桂坊设置了一个北进左转车道,其余路段均为禁左车道。另外路段全线禁止临时或长时间停车。
2)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南大街全线采用划线区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2.75米;人行道是以高于非机动车道并加铺路缘石的方式自成一个系统,宽度为4米,且结合南大街沿线建筑退让一并设置了宽敞的人行道,保障商业区的密集行人通行的顺畅。为了规范沿线行人交通,对沿线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中间设置行人栏杆。
3)路段出入通组织
为保障南大街交通的通畅与安全,控制南大街上的出入口数量,南大街沿线仅设置一处机动车出入口,位于铁市巷北,进行右进右出交通管制。
4.5.2 交叉口渠化设计
1)进、出口车道数与车道宽度
增加交叉口处的进口车道数,空间分离各个流向交通流,可以显著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另外,车辆在进入交叉口车速一般都比路段低,所以可以适当缩减进口车道的宽度。南大街全线交叉口保证进口道和出口道宽度在3.0米以上,南大街-延陵西路、南大街-双桂坊和南大街-青果巷三个交叉口进行信号灯控制;南大街-青云坊交叉口做路段处理,封闭青云坊对南大街的开口;南大街-铁市巷“T”字型交叉口为无控交叉口,对铁市巷路口进行右进右出交通管制。
2)停车线位置确定
良好的停车线设计可以保障机动车流运行顺畅,也可以为非机动车和行人提供安全的通行空间。停车线和人行横道结合设置,南大街全段的设计中停车线设在人行横道后1.5m的位置。
3)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组织
根据南大街与相交道路的情况分析,在三个信号交叉口处,非机动车过街过街与机动车同相位,行人设置单独相位。其他路段及无控交叉口,非机动车禁止过街,行人通过立体过街设施过街。
4.5.3 公共交通组织设计
南大街设置了公交站点一对,东站台结合南大街-双桂坊交叉口设置,西站台结合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上下楼梯设置。采用港湾公交站点设置,渠化一个2.75-3米的公交停车带,以减少公交进站对其他社会车辆的影响。
4.6 加快古运河南北通道建设
加快实施规划中的横兴弄桥、民丰桥,以及晋陵路南延等工程。通过增加核心区南北通道,降低南大街的过境交通量。
图3周边通道建设示意图
4.7 其它设施的设计
为方便非机动车停放,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建议在南大街地区主要路段设置非机动车停放指引标志。在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处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标识,在南大街所有的交叉口进口处均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指引标志。
在南大街地区设置停车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南大街地区各停车场剩余车位情况。在南大街-延陵西路和南大街-青果巷两处交叉口设置南大街地区停车库电子显示屏。在交叉口进口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库)指引标志,指引机动车有序停放,避免车辆迂回。
5 整治效果
南大街交通整治措施已逐渐落实到位,整治后南大街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两座人行过街天桥有效分担了大量的过街客流,由行人过街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调整后的公交站台可容纳更多的候车乘客,乘客候车秩序井然,公交车进站有条不紊;落实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后,非机动车停放整齐有序,乱停车现象消失,南大街风貌景观有了明显的改善;落实了优化后的交通组织后,机动车通行顺畅,拥挤拥堵现象较之前大大减少。
图4交通整治效果――人行天桥
图5交通整治效果――公交站点改善
图6交通整治效果――规范非机动车停车
6 结语
本次南大街地区交通整治规划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综合协调整治南大街街区交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以方便商业街区行人交通为主,并将公交、非机动车、出租车、机动车交通与行人交通相协调;通过远近结合,针对近期行人过街不便、公交站点驻足区太小,解决引起交通混乱的主要问题;远期提出过街天桥与建筑相结合、优化公交组织、交通诱导组织,使得南大街交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交通整治的可实施性强,近期整治措施已全部落到实处,并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缓解南大街地区交通混乱问题。商业街区交通整治规划尚属首次,可作为国内其他城市商业区交通整治规划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继峰,张国华等.三亚市综合交通规划及老城区综合交通整治[J].城市规划通讯,2012.4
[2] 陆涛.城市中心区交通改善对策研究[J].建筑设计,2007.1
[3] 董向峰,曹国华.城市中心区交通改善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6.7
[4] 王双文.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J].山西建筑,2006.12
一、主要任务
确定中心城区今年重点新建和改造提升11条特色商业街区,分别为:
规划新建4条街区,分别是:*路风味小吃街、河床酒吧街、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任务是,完成街区规划设计和设施建设,落实招商项目,推进开街经营。
改造提升7条街区,分别是:开封道欧式风情街、*道古物市场(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任务是,完成街区主体设施和市容环境改造,提升经营业态和管理水平。
二、责任分工
市商务委全面负责市内六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政策制定、组织推动、指导协调、评定验收等工作。
市内六区政府是辖区内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规划建设、招商落实、协调服务工作。
任务责任分解是:
开封道欧式风情街、*路风味小吃街、*道古物市场(街)。责任单位:和平区政府。
*新海湾餐饮休闲街。责任单位:河西区政府。
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责任单位:河东区政府。
中山美食街。责任单位:河北区政府。
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责任单位:南开区政府。
估衣街。责任单位:红桥区政府。
三、完成时限
具体进度为三个阶段,年内确保街区建设改造竣工。
第一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各区经贸委落实组织保障,制定完成项目的规划建设设计、经营发展策划、业态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照“总体推进、分部实施、按时间结点完成”的原则,*路小吃街、*道古物市场、开封道欧式风情街于“*”前开业;远洋地中海风情街、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于七月初开街纳客;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于“*”前,建设改造、招商、业态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并开街纳客。
第三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组织对特色街区的总体评价和考核验收,总结表彰先进街区和责任单位。
四、工作要求
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要突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注重特色效果,体现繁荣繁华。
(一)高水平规划。项目策划必须开阔眼界,科学论证,把握整体,强化细节,保证项目开发有据、建设有地、业态有序、经营有市。要充分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作法,利用现代商贸流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编制好特色商业街区的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目标是建设靓丽的特色商业街区环境,打造城市经济发展“名片”。突出街区建筑主题,扮亮街景商业标志,展现美观店堂店貌,营造独特人文景观,完善高质公共服务。
(三)高质量运营。保证特色商业街区具有清晰合理的业态定位,依托区域历史、商业文明、企业文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突出“专、精、特、优”差异化经营,引导商、旅、文、娱一体化时尚消费,提升商业聚集效应和市场辐射力,促进中心城区商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街区服务管理水平,打造经营规范、管理精细、效益突出、百姓满意的特色商业街区。
(四)高效率管理。建立和完善街区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实施经营诚实有信、服务规范有制、市场经营有序、措施保障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行街区制度化的达标管理,实施街区管理属地化。
(五)高速度推动。特色街建设,要适应当前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形势,要明确经营定位,迅速行动,争取早见成效。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在商务委领导下,成立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项目推动组,负责组织推动全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作。市内六区政府相应成立工作小组,主管商业副区长为责任人,确定具体工作部门。建立市、区上下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完成。
(二)加大扶持力度。市商务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外沿整修、灯光绿化、景观环境、宣传推介等,发挥专项资金“以小博大”引导社会投资建设的积极作用。市内六区政府应安排特色街区建设配套资金,并给予减免税收、管理费等扶持。
(三)注重学习借鉴。市商务委和六区政府都要组织安排相关管理部门和投资开发企业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开发经验,借鉴吸收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开阔商贸发展视野,转变经营思维定式,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商业街区的建筑空间
商业街区建筑体量是商业街区生态的空间及物质基础,表现为商业街区内的各类商业建筑硬件设施。只有合理规划和建设商业街区的各类载体设施,才能有效提高商业建筑资源的效率。
1.商业街区的空间形式。与自然气候、生活习惯、街道现状等有关,常见的形式有:开敞式、遮盖式、半遮式三种。
开敞式:街道空间开敞,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城市人文融为一体,国内外大多数商业街区都采用开敞式这种形式。
遮盖式:采用拱廊等形式连接街道两侧建筑,形成不被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的步行空间。比如,天津美食街和欧洲一些拱廊式的商业街区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半遮式:街道两侧建筑采用柱廊、联拱廊等形式连成一体,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它兼具开敞式和遮盖式商业街区的优点。比如,伦敦牛津街和上海金陵路的部分路段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2.商业街区的布局形态。正如一首乐曲不可能从头到尾盈漫一样,商业街区也是由最热点、次热点和一般商业所组成,甚至也会有短小的非商业区段夹杂其间。
商业街区的热点与非热点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一般采用链式结构,即:将使用频率高、具有较稳定人流的大型商业商务娱乐设施,如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宾馆、影剧院等作为主体置于街区起点或中心地段,起到人流枢纽的作用,各枢纽间由多个专门商店或小型服务设施穿插结合,以达到刺激商业经营效益的目的。比较典型的如沈阳的中天街,就是通过这种链式结构,将综合商业服务区、商务宾馆区、精品商业区、电讯区、餐饮娱乐区五大功能板块环环相扣,引导消费客流在商业街区的动线流向。常见的商业街区布局形态有鱼骨状和哑铃状两种。
(1)鱼骨状商业街区
鱼骨状商业街区由主体商业街区和支马路联动发展,形成了类似“鱼骨”状的空间形态,增加了商业街区的“厚度”,使得商业街区由“条状”向“块状”发展。
(2)哑铃状商业街区
在商业街区的两端有大型的公园、广场、纪念碑、博物馆、大型主力店等吸引客流的设施,这些设施成为商业街区客流导入的重要节点。如:从南北方向纵贯曼哈顿岛的纽约第五大道,就是哑铃状的结构。它南起华盛顿广场公园,经过帝国大厦、纽约公共图书馆、洛克菲勒中心、圣帕特里克教堂以及中央公园的东侧,直至北面的布朗士区。又如:香港弥敦道,南面是香港艺术馆、香港太空馆、半岛酒店,经过“黄金一英里”、清真寺、柏丽购物大道,到北端的九龙公园和圣安德烈教堂。
3.商业街区的三维空间
(1)商业街区的长度
商业街区的合适长度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街道环境条件的影响。从商业街区的发展规律看,商业街的长度一般以1500米左右为宜。若商业街过短,商业没有足够的规模,商业街就缺乏人气,缺乏吸引力;若商业街过长,就很少有消费者能够从头逛到尾,商业街的效率就难以发挥。因为,顾客逛街的路线一般是“之”字型的,加之在店内所走的路程,人们要逛完一条商业街,实际行走距离至少是商业街长度的4倍以上。(2)商业街区的宽度
商业街区的宽度不仅要满足顾客逛街舒适和通畅的要求,还要考虑商业街区的空间形式、临街建筑的高度(宽高比例适当)以及街道的环境设施等。商业街区的宽窄与顾客流动线路(穿越、停驻等)和流动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每个顾客在逛街中需要4平方米左右的活动空间,流动起来才没有拥挤的感觉。因此,按照一般的顾客流量测算,城市中心区商业街的宽度一般不应小于6米。商业街(尤其是步行街)也不宜过宽,一般以20-30米为宜,否则顾客在逛街中往返于街两侧商店将耗费较多体力和时间。
(3)商业街区的高度
商业街区的高度是指街道两旁建筑向上延伸的高度(有地下商业设施的街道,还可以考虑向地下延伸的深度)。根据街道美学的原则,商业街区的宽与高之比一般在0.5-2之间较为理想,否则就会让人感到压抑或过于空旷。但在大城市CBD地区,商业街区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商务高楼,比例就只能低于0.5。
总之,商业街区三维空间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商业街区商业和其它产业的开发,还要结合顾客的消费体验。
商业街区的风貌
商业街区的风貌主要包括商业展示设施、导购及信息设施、交通及公共设施、休息设施、景观设施等要素。商业街区风貌是商业街区文化和个性化特征的外在表现,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外部的整体协调性是街区风貌的首要特征,商业街区的建筑风格要与该地理区域的人文景观、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有机协调。内部和谐性是商业街区建筑风格的另一特征,对商业街区历史留存的建筑应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既保留其建筑风貌,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新建的商业设施要与原有建筑及周边环境协调,形成与区域自然融合的和谐的商业建筑风格。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就是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的成功案例。
1.商业展示设施。包括牌楼、招牌、橱窗、灯光透亮、店面、灯箱等。一般兼具经济功能、展示功能和视觉功能,应当协调、有序、醒目、美观、优雅、整洁、明亮。
2.导购和信息设施。包括电话亭、标志牌、灯箱广告牌、导游图、报时钟等。电话亭选择人群聚集与滞留场所设置,色彩醒目,局部围合隔声,视线通透。标志牌符号含义清晰、醒目、美观。导游图一般设于出入口中心人群停留场所。
3.交通及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地铁出口、换乘枢纽、出租车停靠点、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汽车站一般设置在商业街区的枢纽位置,停车设施要充足,方便车辆的进出,通达性好。公用设施包括路灯、公厕、垃圾桶以及绿化设施等,公厕设置于休息场地附近,与绿化相结合,凸现功能性与装饰性,并保证视觉上的洁净感。
4.街区休息设施。包括休息椅、石凳、遮阳伞、雨棚等。休息椅、石凳要按不同场地考虑形式,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置直线式、直角式、多角式、圆式等。遮阳伞、雨棚要统一标准和尺寸,实现视觉上的美化效果。公共休息设施能够延长顾客在商业街区的停留时间,产生更多的消费机会。街边露天咖啡座在欧洲各个城市非常普遍,既成为商业街区的一大景观,让游客与游客互动;又让酒吧、咖啡屋店内店外互动;还消除了街区一些商业断点。
5.景观小品设施。包括雕塑小品、喷泉、护栏、路面彩砖等。雕塑小品要考虑城市文化脉络及场所行为设计造型。路面彩砖表面则要光洁、防滑、色彩宜人。
商业街区的规模和结构
1.商业街区的规模。除了要看商业街区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外,还要看街区商业总面积。商业街区的营业面积和商业业态、业种结构,应在整个城市规划、商业规划指导之下,考虑周边交通、文化、环境等,既要满足商务、旅游、居民等各方面的需求,又要避免商业集聚过度、资源过剩。
2.预留开发空间。商业街区建设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广场、绿地等形式预留一部分土地。这样不仅能美化街区环境,增强街区的休闲娱乐功能,也为街区今后开发预留了空间。
3.商业业态业种结构。现代商业街区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服务、修理、交通等多项功能,商业街区的店铺及业态组合是构成其商业生态的载体。所以,对商业街区的业态业种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和合理引导,形成商业街区的特色,避免“千店一面,单调雷同”的局面,提高整个商业街区的层次和吸引力。
根据商业街区不同的功能定位,所配备的商业业态和业种也有所不同。不同业态的配置要形成合理的结构,充分发挥集聚效应,避免过度竞争,要满足顾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吸引更广泛的潜在顾客,扩大商业街区的辐射范围。商业街区的业态业种结构,一般是以几个大型商场为核心主力店,配备众多具有特色的专业店、专卖店,同时配有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类服务业设施。
商业街区形成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将有助于延长商业街区的有效营业时间,提高商业街区的吸引力。白天,商业街区是以外来游客为主的观光胜地;夜晚又成为以当地市民为主的休闲娱乐场所。从功能上既满足了旅游者观光、购物和品味都市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当地居民休闲消费的需要。
一般来说,各商业街区在业种上应有零售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通讯服务业等。中心商业街区应以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为主,区域商业街区应以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为主,特色商业街区则应以专卖店、专业店为主。
商业街区客流特征
顾客是商业街区的消费主体,是商业街区的活力来源。商业街区顾客的数量、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基本特征以及其生活方式、兴趣偏好等都会对商业街区的经营产生影响。商业街区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形成自己的目标顾客。比如香港、天津等城市均形成了“女人街”,就是考虑到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包袋、皮鞋等商品的数量和频率要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特点而作出的定位。
1.商业街区的顾客心理特征
商业街区综合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与顾客消费心理特征有着极强的互动关系。消费者之所以认同商业街区,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消费心理:一是商业街区的综合服务集群优势,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均有收获,各得其所;二是购物已不再是消费者光顾商业街区的唯一动机,消费者光顾商业街区从娱乐、休闲、健身等活动中,满足了自身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三是商业街区还具有引领消费时尚、传播消费文化的功能,一部分消费者光顾商业街区是为了感受时代气息,了解、体验流行潮流的变化趋势,一部分消费者将商业街区视为领略都市风光、娱乐、休闲、约会、聚会的理想场所。
2.商业街区的顾客行为特征
消费者在不同区位、不同定位的商业街区的光顾时间、消费金额、出行伙伴、滞留时间、行走规律、交通工具选择、店铺选择、商品选择等方面会有差别。比如,据对上海南京路、淮海路等都市商业街区调查,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客流呈现不同特点:春秋季节比夏季高5.5%、比冬季高4.3%,双休日比平时高33.8%,节日比平时高86.8%;下午14~18点是一天有效客流流量最大的时间段。当然,不同特色的商业街区顾客流量也不一样,如酒吧街,上海衡山路、新天地、北京三里屯等,晚上21点后客流量最大。
关键词:国内商业步行街;步行街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suggestions.
Key words: domestic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引言
从我国唐代的东市,西市,宋代的清明上河街(图),到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城市步行商业街始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见证着人类社会的起伏变迁,而今自然成为现代城市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街区对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商业步行街在繁荣区域经济、增强区域活力,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的多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始于将机动车道通过交通管制的手段改(建)为 步行街的方式,这类步行街在当今国内大小城市仍广泛存在,另外一类则是市政一方动大手笔规划整条步行街(区)。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几点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1.1 趋同化现象导致认同的缺失
近年来, “步行街热”其势愈演愈烈。走遍大小城市的步行街区,总给人雷同之感,同样的改造模式,同样的街道景观,城市特色并不明显,步行街区趋向一种无差别的状态,导致人们的归属感减弱。出现了“盲目跟风”和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做法,不顾历史传统风貌甚至不惜拆掉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盲目地修建与自己城市特色及使用需求并不相关的步行街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网络和肌理,从而使城市结构、区域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好多步行街区忽略了场所精神的体现和创造,成了毫无联系、无历史感和无认同感的空间。
1.2功能设置及空间序列的安排欠合理
商业人流行为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着步行街区功能的多样性,一个完善的商业步行街区应该是集合了购物、休闲、娱乐、交流、展示等多种活动功能的场所。然而现在国内很多步行街区为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过于强化纯商业功能的比例,只注重单一性的、重复的商业行为,而忽视了公共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化,最终导致商业步行街区的活力消失。
许多建成的商业步行街在设计之初并未深入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开发商缺乏合理、有效的招商及营运管理,使得最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商业步行街,经营序列紊乱,不仅无法有效引导商流,甚至无法吸引商流的二次关注。
1.3缺乏体验基础的唯视觉化和片段化
不少步行街区有着大尺度的泛视觉化倾向,使人们的体验变成了一种脱离于身体的、唯视觉的抽象活动,人与空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这种唯视觉化倾向往往导致步行空间片段化,强调步行街区空间的独立性,忽略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人际交往的空间,导致步行空间的自我封闭性和排他性。使得城市整体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也造成了步行街区形态和风格的不连贯性,出现了空间片段化的现象,成为断裂空间的组合,人们很难读懂所在的空间,失去了交往体验的基础,难以产生地域感。
二、 城市步行街区设计构想
在设计中要确立整体性与全局性理念。一般而言,城市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开展各种活动的户外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广场、滨水区域、绿地公园等。这些空间在城市中如果能形成系统,将有利于促进步行活动的连续性、交混性和丰富性,进而形成购物、文化娱乐、休闲观光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深入满足人们购物、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步行区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步行景观轴连接各个节点空间,使空间形式不断地延续。
可以将商业步行系统和休闲步行系统联成一体,加强步行街区空间的联系性,结合不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步行街区系统,将步行街区与周围较孤立的公共空间结合起来,构成彼此接续的有机系统,从而形成能包容人的城市公共生活且富有生气的步行空间,形成多层次的步行空间网络,创造高品质的环境,使人们的步行活动舒适安全,并有更多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充分体现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
所以步行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要从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和总体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功能的定位,坚持一种整体的设计原则,不能单纯地独立地规划几条街。同时,在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初期就要有整体的概念,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局部带动全局,建立良好的步行街区系统,使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总之,要实现步行街区构成体系的和谐,因为步行街区首先是城市大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是城市结构的一个局部,同时,它自身同样也是个庞大的系统,无论是功能、空间、建筑都相互混和交融,这种复杂性正是现代步行街区繁荣和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所以要把影响步行街区各种多变而复杂的因素纳入一定的秩序,使其多样之中有统一,变化之中有组织,只有这样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并加以完善和协调,才能完成步行街区构成体系的整合。
三.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方式
3.1 合理的布局设计
在城市商业步行街中,购物者的主要行为是休闲及寻找、观赏商品,这就要求在进行布局设计时考虑合理的空间尺度关系。宜人的尺度,方可聚拢人气。街道宽度要适宜,使购物者步行其间感觉舒适而不压抑。因此布局设计合理,才能达到形象与效益的统一。
3.2 完善的交通体系设计
设计中应做到畅达便捷、人车分流。通过人车分离,把商业活动从机动车的威胁下解脱出来,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要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街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购物人流通过。此类道路既可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包含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3.3 景观的文脉展示设计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其街道的景观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步行街空间的风格,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景观文脉和美学价值上进行分析:一是步行街沿线建筑要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重点考虑建筑的高度、色彩及风格等问题。二是要丰富步行街的沿路轮廓线设计,在保护原有的景观的同时创造更加完美的景观,实现与环境相得益彰,使之具有整体性、流畅性和内涵性。三是要突出步行街绿化的视觉效果,加强步行街的亲和力,保证应有的绿地面积及景观树木的配比。四是要适当增加道路小品设置,利用细部刻画、侧重装饰来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使之拥有丰富的内涵。
3.4 明确定位,凝练特色
明晰的发展方向是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灵魂,也是特色商业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外成功的特色商业街案例都会按照街区特点、城市背景、消费人群等因素对特色商业街作出准确的定位。商业步行街不仅具有物质上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充当着当地文化、历史的载体。一个成功的商业步行街,必然会体现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
一、城市环境发展
早先的城市环境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环境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二、街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③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主要感观。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三、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的设计要素
1.使用多功能性
商业街区的职能决定了其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非常有限,这就要利用空间立体化,提高使用率,强调复合型功能,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
2.尺度宜人性
商业街区由于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所限,是寸土寸金之地,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让使用者对街区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商业区内街道尺度的设计是街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街道作为街区的开放空间具有各种机能,合理的街道尺度对街区非常重要。令人愉快、舒心的,人车分流的街道空间是街区的框架。街道不仅具有单一通行机能,对步行者来说也应是魅力十足的空间。其设计可拓宽人行道,增加与街道和地区的亲近感,使用更适合步行质感与尺度的铺装材料和行道树,配置艺术化的街道附属设施,使天然质感和自然气息浑然予街道之上。
3、文化创意性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只有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才能产生出具有世界冲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也应考虑开发的项目中如何保存该场所的历史与记忆。再现历史会勾起人们对那一场所的记忆,由此可想到我们将来应该留下什么,开发时不能把一切都抹掉,历史是不能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是商务区建设的特色,环境优雅的剧院、会展中心、展厅等可举办各种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会提高商务街区的城市品味,丰富其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气。
四、商业街区设计的建议
建设一个生动宜人的街区,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于指导整个规划方案构建与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认识和理念”,即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避免规划方案的无谓反复,并由此作为街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从形式上,不必刻意追求对称和比例,让街区构成流水般的、融合的连续动感空间,强调其时间上的连续性。从精神上,保留和运用传统的场所和尺度,延续城市的脉络,提高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空间结构与生活结构的一致。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形式的各种要素:点、线、面和方向。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混合使用”的城市传统。使城市产生亲切的表情和性格,传达宜人的感情和气氛。街道必须被组合,不能将居住区同娱乐区和商业区完全分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