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技术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
1.产业规模扩展迅速。近年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全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33家。现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7家。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2亿元,增长18.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66亿元,软件业233亿元(占全省软件的61%);实现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28%。电子信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逐渐成为*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产业特色渐趋鲜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半导体照明、RFID(射频识别)等新兴产业起步良好,在省内具有一定发展优势。软件业优势明显,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信息服务外包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动漫泉城”初具规模,“*软件”整体品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稳定增长,以通信业为主、互联网企业为辅的发展局面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渐成规模,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成为长江以北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
3.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5项(其中,中国名牌3项,中国驰名商标3项,省名牌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2项)。软件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率达到70%以上。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信息技术在全市工业企业得到普遍应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新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短。重汽、济钢、山水等重点企业走上科技创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发展道路,先后有10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有30多个项目列入全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信息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渐成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近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
5.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进。300多个单位接入市公用信息平台,全市75%的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100%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建立门户网站,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部门和县(市)区,25%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财税增收、行政审批、政府资金网上结算、电子监察和联网审计工程等重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6.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先后出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意见,软件、动漫游戏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产业载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相继落户*市,“*(济北)电子信息产业园”、“*(长清)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省软件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整;产业投入不足,缺乏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突出抓好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完善,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力争打造过千亿产业,建设国内外“软件名城”,加快*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把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积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好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2.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装备类制造业信息化,加强对装备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的信息技术再造,扩展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性能,增强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基础类制造业信息化,围绕建材、石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有效降低基础类制造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结合“泰山学者”、“泉城学者”和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坚持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4.打造产业基础与蓄势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产业配套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关键设备仪器,加大技术研发、引进和储备力度,加快重点项目的策划与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实力,实现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规划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500亿元,年均增长44.2%。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年均增长34%。
2.产业布局。认真落实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加快项目和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区域集聚水平。建设全国信息产品集散地,构筑汇集国内外生产类、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强势流通业。构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先进城市,培育“动漫泉城”品牌。重点建设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突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创建“软件名城”,加快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及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拉动省会城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3.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运转高效的创新体系。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
(一)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依托齐鲁软件园、浪潮科技园、浪潮产业园和光电子产业园,以山大碳化硅材料、华芯12英寸芯片、华光LED外延片、力诺光伏电池、晟朗多晶硅、同欣半导体及器件、宝世达LED全彩显示屏、富美科技环保激光硒鼓等大型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半导体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和半导体产业基地。
壮大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制造业规模。围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建设,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设备生产基地。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迅速壮大浪潮服务器、特种计算机产业规模,创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集群。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尽快寻求与国际集成电路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促进集成电路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检测”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建设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园。
突出发展半导体照明与光伏产业。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积极推进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碳化硅衬底材料产业化,做好LED、LD外延片等上游产品研发生产,形成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上游产品衬底和外延片生产基地。加快力诺300兆瓦电池片、晟朗2000兆瓦太阳能多晶硅和1000兆瓦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太阳能集热器、硅片、电池片、光伏发电等产品;跟踪国际前沿技术,重点研发太阳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迅速提升电子配套产业实力。加快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产业发展,建设电子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元件组装、流通相配套的生产协作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加快发展消费电子产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家电产业,逐步扩大大屏幕、壁挂式、数字化液晶电视生产规模,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档彩电生产基地;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加快生产基地、配套产业与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家电产品网络化、数字化升级。扩大半导体器件产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半导体制造企业资源,积极引进功率半导体、新型元器件等生产线,提升半导体器件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
做大做强自动化控制产业。围绕*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仪器仪表、传感器、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培植优势企业。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围绕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领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力。加快重点行业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国产自主开发三维CAD/CAM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双高一资”企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嵌入式软件发展,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促进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广工业软件应用,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与传统应用行业合作,加强工业软件开发力度,打造新的纵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链。建立一批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开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共用技术数据库、解决方案和案例数据库,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
(三)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和动漫游戏产业。
1.软件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周边、星状分布的三大软件产业功能区。*高新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打造成为全市软件研发生产核心区。历下区逐渐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的软件市场,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及推广应用区。长清、市中、槐荫、天桥区发挥城市中心和区域金融区功能,打造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投融资与产业配套服务区。
加强软件产业载体建设,以部省共同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驱动,进一步完善软件园区软硬件建设,培植壮大核心基础软件,全力打造“软件名城”;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设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出口外包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研发,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产品,构建整体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加快信息安全保密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高水平的中间件领域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做强行业应用软件,推动全市各应用软件联盟的发展,整合资源,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发展合力。
2.动漫游戏产业。围绕建设“动漫泉城”的战略目标,打造成熟的动漫游戏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泉城风格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品牌,形成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集聚中心。建立健全动漫游戏产业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创作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动漫游戏体验中心,形成集创意、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为一体的动漫游戏市场运营体系。着力突破一批重大优秀动漫游戏产业项目,带动软件开发、影视制作、教育出版、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动漫游戏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联合建设。重点推进离岸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和3G、宽带无线城域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三网融合,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引导通信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电信与互联网增值业务,鼓励企业把技术业务创新和应用重点放在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领域应用上,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广经济实用的网络服务,让全社会享受到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繁荣发展。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加快“数字泉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措施,加快重点电子信息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更多相关投资项目得到国家、省支持。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抓住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增值税转型、家电下乡等有利时机,借助国家推进第三代移动网络、下一带互联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契机,找准切入点,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二)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破解资金难点。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重组联合,采取多种形式筹融资。加强部门协调,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建立银政企合作平台,完善资金需求项目库,采取多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各商业银行应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机构要有效发挥功能作用,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实施园区发展战略,促进信息产业聚集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区域发展功能结构,明确产业定位,完善产业链条,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发挥高新区三大金字招牌和产业中心区的作用,重点培育设计研发、整机制造等功能;同时,加快济阳、长清电子产品加工、自动控制产业等配套产业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积聚区发展环境,形成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操作人才,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而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以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用才需求。
一、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最受企业欢迎的是兼备理论和技能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就要及时转变教学的方式,培养综合的专业人才。为电子信息行业提供了大量的综合型人才,促进电子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新形势下的政策扶植和经济结构转型,为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这就要求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提升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表现在:①实践教学的缺失,高职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把专业知识和操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存在缺陷性;②教学实践的方式单一,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就需要开展相应的实验课,但是实验方式的单一也影响了教学效果;③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但是部分高职学校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不充分;⑤教师教学监督机制的缺乏,这导致了教师教学不存在竞争压力,难以提升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质量。
三、新形势下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高职学校正在开展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下面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为改革的发展提供借鉴。
1、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高职教学的目的应当具有针对性,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员,因此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当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课程的设置,调整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使其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相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摒弃传统的模式,重点突破课程死板的问题,同时课程的设计要以时代为背景,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要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掌握钳工、电工等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线路的安装和维修,以及变压器、电机、仪器表、电子线路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因此教学课程体系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
2、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提升
高职电子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因为高职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独立的完成一些技能操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高职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因此教学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就业要求等。教师要熟练掌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并把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同时其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数据,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当重视优化课堂教学,把理论化的知识点直观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住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串联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实际教学案例,强化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这也是新形势下提升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对高职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就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高职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通过联系企业的方式让学习进入企业实习,有助于提供其设备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触到企业的工作要求,有助于其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也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利用先进的虚拟、模拟仿真技术构建实习环境,创造就业氛围,把大型的机械设备虚拟、模拟、仿真到校内的实验环境中,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电子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通过课程设置优化,提升教学课程的合理性,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高职电子课程改革要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为新形势下的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强华. 高职院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J]. 江西煤炭科技,2005(04).
[2] 张建国. 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改革设想[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1).
[3] 姜有奇.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科技信息,2014(09).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28-02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形势,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与完善,特别加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根据我院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我们将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划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相应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电机拖动控制、PLC、电力电子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某一领域的基本应用,便于毕业生就业。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与特色,又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我们根据电信专业方向的划分,在电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信号与系统(4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5学分)、自动控制原理(3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3.5学分)、通信原理(4学分)5门专业核心课程,共18个学分。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了合格课程的建设。但这五门课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某一个教师独立完成,没有作为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这样就存在因为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而造成重复教学的问题,也存在与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的问题。可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目前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1] [2]
二、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指导原则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这5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需要。这5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及方法论上面来。针对以往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结构横向协同性与纵向衔接性结合不紧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考虑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共建关系,构建电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目前选用的核心课程教材多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新颖,但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以前梳理得并不仔细,教师之间缺乏这方面的研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教研室对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删除大纲中冗余、重叠的知识点,再根据培养方案的设置,增加专业课程学习中用得比较多的知识点的课时数,依据教学大纲对这几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内容进行修改。[3] [4]
(二)形成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组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电子、通信类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对5门核心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教学重点内容着眼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每位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为学生做两个课时的报告,报告内容着重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通过几届学生教学实践,这一做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同时结合皖西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四、专业核心课程对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分析
该5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兼顾了我院电子信息科技技术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除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之外,我们选择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控制方向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为了电信专业毕业生以后考控制类方面的研究生打下基础。另外,因为控制方向和通信技术方向专业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电磁场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是电信专业所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
五、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分析
建立从行业需求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适时地将行业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能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同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层次。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综合、设计型项目比重,我们把绝大多数实验从课内实验改为独立实验,让实验项目更加体现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充分融入这些实验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总共开设6个专业实验,每个专业实验20个学分,每门专业实验都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如专业实验一就融合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线路三门课程,实验电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既能使学生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一)试点核心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有助于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我们以自动控制这门课程试点双语教学,试行前两届,没有太注重学生英语水平和主观意愿,所有学生都选择双语教学,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最近几届自动控制双语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对同一门课程同时开设双语和正常中文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核心课程试卷库
对于5门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建立课程试卷库,包括评分标准、答案。每门试卷库由20套试卷组成,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
[ 注 释 ]
[1] 马增强,王永强,任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104.
[2] 孔英会,戚银城,项洪印,等.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68-75.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典型代表,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该项技术健康平稳发展。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技术在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该项技术强大的功能优势,对提升社会各大产业的生产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采用获取、传递、存储以及处理、分析为手段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技术。从内容上分析,该项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计算机游戏技术以及电子光纤技术等;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为社会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技术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体现了该国家科技水平发展高度及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问题探讨,重视这些问题,指出该项技术发展方向,是当前我们需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2.1 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目前,国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而言同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仍旧较大,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突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限,在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相比发达国家相对不足,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部分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成果,基本上是依赖国外电子信息核心技术来维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2.2 我国处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末端
由于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缺乏核心技术支持,使得我国处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最低端位置。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同国际标准规定要求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以美国的苹果手机产品为例,美国是苹果手机的开发商,掌握着核心技术,而我国因没有掌握苹果手机核心技术,只能作为美国苹果手机公司的合作商,为苹果公司进行手机制造加工,我国投入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而美国苹果公司赚取的是高额的利润。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若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必须要掌握电子信息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产业在国际电子信息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优势,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我国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数量同发达国家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数量相比,是美国的10倍多,是日本的6倍多,是德国的7倍多。但我国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从事的是流水线作业,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极低。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电路、软件工程和关键元件设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甚至是出现这方面人才断层现象。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市场地位的关键是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从业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多元化、专业化兼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诸多领域中的融合并应用,比如交通领域、生物工程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等等,这些领域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技术领域。然而如何才能讲电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这些领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适应多元化领域的发展需求,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积极探索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化发展策略,深刻地认识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坚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多元化和专业化兼顾的技术发展模式,进而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水平。
3.2 规模化、个性化并存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中都会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生产企业而言,只有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销售份额,并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企业才能获得长效发展。换句话来讲,一个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生产产品一定要规模化,并确保产品质量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产形成规模化同时,还需注重个性化生产,双管齐下,相互促进,互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