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网络计划

供应链网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网络计划

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32-04

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构成。集群网络内各节点并不是孤立发生作用,而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产生各种关联互动,由此形成其特有的网络组织结构①。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求其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一个好的网络组织结构有利于节点效用的发挥和集群内资源的整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不仅取决于节点企业的性质、位置、角色,更取决于纵横交织、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关系②。诸多学者围绕集群网络内节点间组织关联、密切节点关系、信息交换和信任建立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未能将企业节点关系优化与集群网络结构优化进行关联研究,在如何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从产业集群构成看,集群中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产业,一个产业又有其上下游企业,企业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需求—供给”联系,这就是供应链式的连接。产业集群内隐含着诸多供应链式的“子网络”,产业集群实质上是一条或数条供应链在一定地理区域的局部集中,这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

一、供应链网络与产业集群网络的联系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③。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同为网络组织,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详细比较见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比较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0YJC63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都是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都属于中间性体制组织,并且都是柔性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两者的相似性为其耦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各单元基于比较优势可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础。在一些汽车产业集群内,围绕着专业化劳动分工,集群内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可见一斑。集群内从事原材料供应、配套零部件生产、整车设计、加工组装与销售等的节点企业各自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着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企业间存在着“供给—需求”的上下游联系,这就是供应链网络的雏形。同时,这些节点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能力不同进行选择性的连接,在集群中形成多样化的供应链并相应地向市场提供不同特色的产品④。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内都能清楚地找到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其中的关键是集群内是否存在一批实力较强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企业间虽然彼此独立,但其结构并不是松散无序的,这正是源于核心企业在链上的“组织”功能⑤。核心企业有能力吸引并“控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供应链,非核心企业也有动力自觉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核心企业的需求,两者密切协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而保证了一体化运作。

二、供应链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改造升级

1.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网络的构建

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单打独斗,面临着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压力和替代品的替代风险,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竞争压力大,竞争秩序混乱,企业间的关系需要改善并重新定位。产业集群网络内主要节点包括具有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和水平联系的同类型企业,这是建立供应链关系的基础。运用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进行改造,在集群内构建明晰的供应链“子网络”,可以优化其内部组织结构,具体改造过程如图1所示。供应商和购买者作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内部化为同一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彼此密切协作;替代品生产者和潜在进入者都进入到各自所属的供应链中,与其他链条展开竞争;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也融入到自己所在的供应链中展开竞争。改造后集群内竞争主体不再是企业,而是供应链。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有多条,供应链的层次要根据核心企业的实力来划分。以集群内一些“领跑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由于它们在品牌或研发等方面具备优势,能够对上下游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组成集群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不及前者,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实力也弱些;第三梯队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生产加工组装企业,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⑥。当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内多条供应链竞争格局已经显现。例如,以专业生产和销售低压电器而闻名的浙江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全镇共有低压电器企业近1000家,其中大型企业5家,如正泰、德立西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品牌,它们主导的供应链位于“第一梯队”,与之配套的供应商、分销商也都实力较强;中型企业40余家,如常安、华荣等所处的供应链位于“第二梯队”;其它的为小型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第3篇

1999年,ILOG进入中国市场发展,主要与一些重点高校合作,提供软件和培训服务。2002年,ILOG北京代表处成立,并进一步与金融机构、电信设备厂商及大型钢铁冶炼企业合作。2006年,ILOG在上海成立独资企业――艺洛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同年,ILOG把开发中心从新加坡转移到上海,同时该中心也是支持全球业务的解决方案研究中心。首先请从整体上介绍一TILOG供应链优化产品的特点。

张加峥:ILOG的现有产品体系分为业务规则管理系统、优化、可视化和供应链应用四部分。其中,供应链应用产品包含一组打包套件LogicTools,主要提供基于优化技术的决策支持实现的解决方案,以增强现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功能。这些产品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定位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和资源策略、运输模型设计,以及最优化地给出端到端供应链的流向与设置。

在供应链套件中,ILOG针对供应链网络优化、库存分析优化和大型流程制造业的高级排产,分别提供LogicNet Plus XE、Inventory Analyst和Plant-Power Ops三个产品。

LogicNet Plus XE是一项供应链网络规则设计的解决方案,它将先进的优化技术与简单易用的图形界面融合在一起,来管理企业复杂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这种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迅速地分析出整个链路中原材料、生产、仓储、运输模型,比较成本与服务需求之间的权衡关系,同时计算出不同成本与服务目的下的最优网络配置。解决方案中的模型可以被查看、比较或者方便地导出到用于报告或深层分析的表格和图形中去。LogicNet PlusXE可帮助各公司解决的业务问题包括:

1、管理业务增长。对网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增添新设施;

2、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合理配置全球分销网络和制造网络,帮助确定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最优供应链网络;

3、改善客户服务。在装运成本、仓储成本以及服务水平要求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缩短产品交付时间;

4、兼并或收购之后进行整合。对分销网络和制造网络进行整合以降低预期成本,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更快实现投资回报(ROI);

5、执行应急规划。列出供应链中的意外事件对成本、服务水平以及收入和利润的精确影响,为意外事件制计划;

6、执行假设场景分析。了解新增或拆除工厂和仓库对分销网络和制造网络的影响;

7、优化生产外包决策。根据供应链总成本分析的结果,优化对产品生产或外包位置的决策。

Inventory Analyst是一项用于优化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它利用先进的优化模型和计算方式,平衡供应链体系中“推和拉”的策略,根据订单、交货期、原料供应、设备产能、在途时间等各种因素,合理分布原材料、半成品、成本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位置和数量,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流动资金和运作资金。

Plant PowerOps则是针对食品、石化、制药、烟草等大型流程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主要帮助客户优化生产计划,进行详细的生产排程。

结合实际应用,谈谈lLOG供应链优化产品的应用价值。

张加峥:供应链的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供应商、工厂、生产线、仓库位置,库存容量对成本的影响,运输线路的规划等。其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和服务水平。

以ILOG在中国的一个客户为例,该客户在全国有4个分拨中心,在北京、上海、武汉分别设有工厂制造不同的产品。我们通过分析得出它现有的物流网络情况:总运输距离5亿多公里,分拨中心到客户的平均距离约为800公里,总物流成本是858,048,942元/年。借助LogicNet Plus产品进行分析,ILOG建议该客户在华北和华南各增建一座仓库,可以使物流成本总体减少11%。

库存管理优化的目的在于实现整个生产环节中原料、半成品、成品库存的比例。对此,Inventory-Analyst可以从原料交货准确性、工厂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计算,从而得出安全库存量。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是一家制药行业客户,在该项目中,ILOG从原料、生产环节到最终成品的各个环节分析其安全库存的实现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降低现有库存量,将库存占用的资金额由原先的7500万美元减少到5900万美元。

现阶段,企业在供应链优化方面存在哪些需求?ILOG如何满足?

张加峥:简单地说,优化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涉及企业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可用性、成本与收入、运作的约束等因素。企业要实现高增长,对供应链优化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目前,对于国内生产制造企业来说,供应链优化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优化的生产计划和详细的生产排程上。对于流通企业来说,供应链优化需求则更多地体现在设计一个最优的物流运输网络等方面。

无论是哪种优化,都面临变量众多的问题,要想找到最理想的方案,即在众多变量的不同状态中找到“最好”的答案,单靠人脑计算和经验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帮助客户实现优化供应链过程中,ILOG主要依靠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世界上最先进的优化引擎。ILOG的优化引擎是世界数学、运筹学领域公认的绝对领先者,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5%,不光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同时也作为教学工具在高校、研究机构大量使用;

2、熟悉优化运筹的建模人员。比如,引擎就像汽车里的发动机,但是如果让汽车跑得快,还需要有好的设计,包括外形、变速箱、悬挂、轮胎等。所以有了好的优化引擎,还需要建模人员将我们面临的业务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

3、行业经验。全球大量的优化案例使得ILOG和其合作伙伴有着丰富的行业积累和实施经验,以保证有效地分析和整理业务元素,为建模提供必要和有效的支持,同时有效控制项目的风险。

ILOG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优化解决方案时重点关注哪些因素?为什么?

张加峥:现阶段,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做到动态,比如:配送中心覆盖的范围多是固定的,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生产、仓储、运输等链条上的其他环节很难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ILOG的LogicTools在全球的200多家客户,几乎都是世界500强企业。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越大,在

做某些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越多。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的变量甚至达到上百万,如何抽取关键变量是关键,也是难点。ILOG在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优化解决方案时,会尽量根据经验来减少难点。

LogicTools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控制在3~6个月。首先,在几乎成型的优化模型基础上,我们会同客户一起整理正确的订单信息、工厂位置以及产能信息、产品物流属性信息、相关的仓储和运输信息等数据,因为数据是保证优化结果的前提;其次,用成熟的项目实施体系确保项目周期。项目实施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如果项目周期超过了6个月,其成功概率就大大降低,因为项目人员从那个时候开始会“疲惫”。如何让他们不“疲惫”,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介入合适的业务节点,同时迅速完成项目。

基于以上考虑,ILOG总结了一个供应链优化解决方案的价值公式,即,领先的模型+优化引擎+准确数据+项目实施=有用的决策支持工具。

在以往ILOG参与过的项目中,客户对物流网络建设的需求有哪些?

张加峥:在ILOG的供应链优化方案中,我们把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关注的是物在端到端之间的流动过程。在企业物流中,仓储和运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大头”,所以客户希望通过供应链优化降低仓储和运输成本,具体体现在仓库选址、库存容量大小、库存商品设置、运输模型规划等方面。不仅如此,很多大型制造企业的老总都希望知道其供应链中的物流策略究竟是怎样的,比如是选择自己做、全部外包还是部分外包。通常情况下,要了解其中的费用、具体操作细节等问题,只能凭经验估算。

与企业物流不同,第三方物流会对运输网络的效率有很高要求,以提供短时间内物品运达等服务。对于他们来说,物流网络建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配送中心(DC)的建设和对运输调度、路径的优化上。众所周知,中国第三方物流目前正处于快速整合和发展中,更加快捷的服务网络和更低的成本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了解现有的DC或RDC(地区配送中心)的设置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以及根据货量、取货送货目的地、配送要求等客观条件,衡量其价格和利润空间。

您认为,供应链优化在技术、管理方式的应用等方面有怎样的趋势?

张加峥:优化的概念是统筹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体,现在正被广泛用于决策支持当中。它可以迅速决定如何最有效地分配资源、在成本和服务水准中提供数据支持,协助人工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率。因此,供应链优化在技术上追求的是更快、更好、更强,而在管理上则追求不断创新。

从技术方面来看,不断发展的优化引擎提供了更多的算法和更快的速度。在这点上,ILOG始终走在业界最前端。举个例子:ILOG最近了优化引擎CPLEX最新版本V11,其运算速度比前一版本提高了10倍,也就是说,以前需要1个小时才能计算出来的优化问题,现在只需要6分钟就能实现。而基于此引擎的LogicTools产品,也能帮助企业更快地应对在供应链领域的优化决策问题。

从管理方式来看,一个一流的供应链优化工具必须具备一流的业务模型,而这需要产品提供商在供应链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积累。LogicTools的创始人David Simchi-Levi就是全球公认的供应链领域专家,在麻省理工一直从事供应链理论研究工作,而且结合众多的案例,不断调整产品的模型,保证其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

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供应链 电子商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子商务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的内涵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传统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既解决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保留了传统管理理论的优势,融合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的优点,顺应了时展要求。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现代横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利用供应链结构完整性、系统一致性、功能关联性及价值增值性的特点,通过信息共享、跨企业或部门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尽管供应链管理是有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成本价值优势,忽略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其次,供应链管理畸形化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损害了供应链内外的企业友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流通渠道,没有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服务交易平台。

2 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如市场调研、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协作、客户联系沟通等自动化和电子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经营手段。电子商务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二次变革,由链式供应向网式供应转变,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电子商务构建了高效的共享集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交流的效率及准确率;其次,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服务交易平台最大限度的开辟了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通道,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获得全球范围内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增强了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管理能力;最后,电子商务促进形成了企业间的核心价值链,开发了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3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网络化。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经济运营网络集成系统。在这个电子化、数字化的系统中,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整合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这三大主要信息渠道,利用计算机专业化管理软件,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及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规划。电子化采购(E-procurement)是指企业在确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维持自身运转的物资清单后,利用电子网络,浏览适宜的供应商供应目录,筛选最佳供应商并签发订单,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信息交换与意向交流,高效、科学的协商合同条款,最终订立采购合同的一种现代化购买手段。在电子化采购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供应商,则供应企业在接到订单后需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分析本企业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等,以相关信息来决策是否接受订单并继续洽谈。电子化设计(E-Design)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及时更新的数据库,计划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企业外部,企业利用企业间的互联网网络协调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买卖活动,规划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可以通过最大可能性的消息渠道获得广大客户的回馈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合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电子化履行作业(E-Fulfillment)是指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网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及时传递有效履行信息,以保证交易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物流与销售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协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具体运用也越发多元化,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中介,借助网络虚拟资源组织、协调、监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了动态、协作化的企业供应链模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巨大变革,是增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经营运作灵活性,加快了企业供需反应时间,提升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研究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健,宋丽.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供应链网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 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