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顾历史,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历经重重挑战和磨难,锤炼和激发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不竭动力,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侧重于具体学科,大大压缩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在学校之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无可避免的受制于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导致青少年从家庭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却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不足等各种问题,也就难以为青少年建立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软硬件设施。
二、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博物馆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自身特色,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将自身打造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的专题性博物馆,主要陈展为中国文字发展史,如何发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学习汉字知识的平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永恒追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了“汉字驿站”这一公益性汉字教育活动阵地。
四、“汉字驿站”活动介绍
课程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一步步演变的过程,让青少年了解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开发了“人在汉字”“舌尖上的汉字”“解密汉字部首”“我爱诵读”等系列课程,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做手工等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汉字驿站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馆外教育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方式,向更多青少年普及汉字知识。
汉字驿站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通过互动,营造活泼愉悦的氛围,向孩子们讲述有趣的汉字故事,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全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模式,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博物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教育活动应从参与度、趣味性、教育性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上课,孩子可能会厌倦。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加入了很多参与的环节,比如半边天的课程是学习和女人有关的汉字,课程最后会安排孩子制作康乃馨并献给辛劳的母亲。孩子的参与度增加,所以也更加喜欢来博物馆参加活动。
2.趣味性。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单纯地讲授汉字,不免会让生性好动的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吸引和引导孩子发现汉字文化的灵动之美。汉字驿站舌尖上的汉字系列中,就加入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我来安排座位”,“筷子功大比拼”等游戏。
3.教育性。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最主要特性,也是区别于青少年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求知欲强,希望从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加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还有来自父母对其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期望,因而他们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教育性无疑是一大动因。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也应认识到教育性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开发娱教结合的互动式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最该做的是应该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学校的真实体验,采用娱乐和教育相结合手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借助生动有趣的模型、游戏等互动性设施,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让青少年在愉悦的心情下加深知识的印象,力图使他们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三)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采取开放式课堂的形式,现场孩子和家长随时加入与退出,自由性、自主性较强,但同时,频繁的出入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对于开展时间比较长的教育活动,关键是如何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增加观众的稳定性可以和提高活动场所的封闭性相结合,随着观众稳定性和场所封闭性的提高,观众在活动中随意出入的意愿将减弱,自律性将提高。
六、结语
当前,博物馆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长远健康发展之路。相信博物馆会开创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重庆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思路
一、新时期重庆市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当下重庆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依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中央颁布了一系列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优惠政策,将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就当前的现状来说,重庆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把中职院校当成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中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普遍单一,陷入了模仿普通高中学校的怪圈,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重庆的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把解决在校生就业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把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生进入普通高职的压力。国务院就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问题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做出过两次非常重要的决定。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起,作为我国教育的三大战略重点,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与此同时,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专门拨资金来设立中职助学金。2009年,中央和省政府拿出2.25亿元,使全部一二年级的学生(29万名)得到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资助,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能安心学文化、学技术。[1]中职在校生可获国家助学金的覆盖率高达90%以上,随着国家的政策相继出台,重庆市教育部门也推出了对接受中职教育学生的优惠政策。我国教育部、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部、财政部相继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中职学校,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旅游学校、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榜上有名。本次全国有285所中职学校入选2010年度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单位。[2]重庆市的中职教育应不但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素养,并且应向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转变,这对推动和发展重庆市的中职教育提供了核心的内容。因此,转变传统中职教育的观念,大力发展与时俱进的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迫在眉睫。
二、大力发展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思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消除对职业教育的种种歧视
中职教育在重庆市总体的教育职能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并且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也在逐步增强。然而,由于跟不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政策措施,况且媒体的导向力度不足,导致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教育的理念存在偏见。传统中职教育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片面地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只是教授初级的职业技能,并不能真正地学习到实用的技术。我们认为:对歧视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偏见必须深刻地转变,不仅要提高上级领导对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关注,还要加强舆论对中职教育宣传力度的导向;必须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中职教育配套的优惠政策在重庆市必须全面展开,真正地贯彻落实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精神。
(二)创新中职教育教学方法
1. 深化理论研究,完善中职教学方法理论体系。在整个重庆市范围以内形成一个稳定的中职教育团队,并且拥有统一且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法,广范围、深层次地思考和研究,完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为迎合中等职业教育关键的改革,广泛地扩展中职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注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构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的教学研究体系。
2. 科学分类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中职教育教学的方法有其鲜明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的传授为主,学生实用技术的学习是教学的主要核心内容。中职教育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实践在中职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职教育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也有其特殊性,专业技能要求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体思维能力强、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强,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必须亲自实践所学专业项目的每个过程。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而言更加灵活多变,使中职教育更加符合受教群体。[3]
3. 转变传统中职教育教学方式,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创造良好环境。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并且应当相互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且课程体系结构应模块化,开拓中职学生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灵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发挥出接受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行为导向能力,突破传统中职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思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有力地改变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4]
(三)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并行建设
要良好地发展重庆市中职教育,就必须坚持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教育更应把实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说教,还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中职学校校内学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与此同时,中职学校还应积极联系和拓展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对社会上企业的认识和联系。中职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要起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严格把关,使得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技能。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的技术技能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让学生深入校外实习基地,只有在企业一线的实践中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技能,为将来真正跨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企业对社会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5]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践行顶岗实习制度,并尽快在整个重庆市中职学校范围内贯彻落实这项制度,要持之以恒。在中职学生的最后一年,要真正落实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6]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提高企业参与中职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其实,接收中职学生实习或顶岗实习对企业有很大的好处:一是相对于企业的正式工作人员来说,实习生的成本要低很多;二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普遍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三是企业可以从中发现具有潜力的高技能人才,并扩充自己的团队。
重庆市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大部分。当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并且其作用在社会中日显重要。重庆市中职教育为建设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强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重庆市的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对传统中职教育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当今社会解决高技能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转变传统观念,开拓进取,推进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出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的国内外专家谈职业教育改革(EB/OL).sfb.yrcti.省略/showart.asp,2008-8-4.
[2]cq.省略/zwgk/zfxx/273830.htm
[3]张云华,江文涛,张丽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03).
[4]周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6(03).
(一)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还不被作为独立的个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权威型家长和家长制的作风受到了推崇,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父母或是家长的想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以此来达到高教育的目标,这也使孩子成为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孩子体现的是家长的自身愿望、孩子教育的结构成为了家长强制出的产品,这也是最为传统的亲子观。就现在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观念也逐渐形成。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也逐渐的消失了,当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平等、和谐的亲子观念,但是很多幼儿家长的儿童观尚不完善,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幼儿家长对有些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教育目标也不是子女的实际想法,教育的内容也重智轻德,对于这些来说,现代的教育观将教育非万能论作为基础,对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作用更加的重视,在对教育方法、教育任务、教育目标进行设立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突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理念。出了幼儿在教育观形成的时期所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之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全面性认识不深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基础。儿童观必须要在对儿童的本质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为原则作为基础来形成的。儿童发展观要将儿童观作为基础,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对儿童的发展主体性尊重并且承认;第二,对儿童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第三,对儿童的发展差异性尊重并承认。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儿童发展观就容易变为以家长的愿望为基础,以家长的意愿为主体。
二、对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前,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引导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专业的机构,而是图书出版商以及电视传媒。必须要承认的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以及电视节目对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培养只依靠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图书的选择上以及收看电视节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无法为家长提供系统、稳定的指导;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图书市场中出版商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指导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不科学、观点较为偏激的读物,这些读物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以说,相关的机构必须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构建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结构主要以妇联组织以及部分专业的学会为中心,对各种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对学术资源、行政力量以及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进行协同同坐,构建一个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性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的亲子教育方案进行推行、研发、指导以及评估,以此来对亲子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引导。
(二)对图书和电视等传媒子单元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要通过报纸、图书以及电视。所以,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使亲子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都得到提升。
(三)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课程
幼儿园是对家长培训活动进行开展的另一个渠道。当前,幼儿园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外部的资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对校外的专家依赖过大。幼儿园由于对一些专家教授进行邀请过于的重视,而进行家庭教育活动所讲的主体也是由这些专家和教育随意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全部家长的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强,没有自主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为了使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幼儿园中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外部专家作为顾问进行指导,让外部专家能够给予主讲教师一定帮助,让教师能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进行完善,建设出亲子教育的体系。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观念 观念更新 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的各种层面都被现代的科学技术改变着。在教育上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得到广泛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途径,成就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将带来怎么样的教育变革,和教育前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和改革,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计算机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更好的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更好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教师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自身教育技术的进步,更好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和观念。
二、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的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因此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大的问题。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否真正的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是个需要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教师能否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进行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之处同时也能让自己进行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和认识。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一的分析研究。
2_2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假设。假设不同的教师他们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上是一样的,那么在一个学习和一个不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后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假设同一位教师,在没学习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过后,在教育观念上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度决定了他们对于现代教育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自身的教育观念上也会进行转变。
2、量化研究的困难。在利用统计测量法时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很难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测定出来,假如在有没有和有备选答案的两次问答中,教师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所以造成了哦很多的误差在同一问题下。很难找到在教育观念上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他们在出发点和观念上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样本的确定和选择困难。同时在调查也可以发现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的因素可以对其进行影响。
3、个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在个案的研究当中,首先选择了一位对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和研究的教师,来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的方式只要是以访谈的方式进行的,并且在问答结合交流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改教师的心里活动。对于个案的研究结论,由于显得单薄不惧说服力,我们通过对于另一个在教育观念上有明显变化的教师让其学习和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在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研究。
三、研究的结果
在通过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我们看到教师们在进行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之后,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实质上以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们在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不仅是对于新的技术进行了掌握和应用,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
四、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育观念 转变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小学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之根本,而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则是影响小学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和如何进行教育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
一、小学教师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
对于“什么是教学”“教师怎样教学”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知识传授进行的。也就是说,对于教学,只注重“教”的层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
2.教师的教学质量观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小学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小学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重视知识的掌握,很多教师也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不过是多开一些“音、体、美”之类的课程,学习成绩依然是划分好、中、差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自然成了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3.教师的人才观
应试教育使大部分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学生,也只有成绩好,将来才最有可能成才。”因此,小学开始被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着升学竞争,使小学生过早地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小学教育已经不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成了升学的基础。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的教师队伍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也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现象。在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民专公教师,年轻的高学历的教师只占少数。因此,在生活中流传着“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说法。小学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现象必然影响到学科的结构问题,影响到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问题。
2.教师角色定位不合理
对于教师的角色,很多小学教师依然把自己主要定位于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一个教书匠、一个管理者、一个仲裁者,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太片面。
3.教师的新课改意识落后,教育目标模糊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已有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依然在走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路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陈旧,教育的目标错位。年龄大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与他们无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年轻教师则认为,实施新课改比较费时费力且不容易出成绩,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使教育只追求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三、转变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途径
1.调整教师结构
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特别是优秀的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逐渐使教师队伍年轻化、合理化,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递的观点,努力形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
3.适应新课程,树立素质教育观
教师要及时学习先进的、最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地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群.当代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硅谷,2009.
[2]何兆英.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教育前沿,2009.
[3]雷随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