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专业技术水准的检阅

电视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频道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又相互促进,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精细化和深度化,合作则显示了团队性、和谐性和沟通性。本次大比武,在技术层面上,突出展示创新思维的碰撞、专业岗位的交叉融合及操守,集中显现了频道良好的工作面貌,但也暴露了某些环节如编导岗位还存在思维固化、个性不足、活力不强的缺憾。

1.思维碰撞互动,行动积极热烈

面对同一份信息资料,参与活动的记者如何充分发挥文字能力、想象能力、对电视语言的把控能力和对电视栏目的统筹能力,从纷繁的资讯里迅速提炼观点;在固定的场景里,摄像人员对器材的操控能力、构图、光线运用,对电视画面的把控能力如何;主持人如何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播报,是否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构思巧妙;观众被蛇咬了给频道打来求助电话,接线员如何处理……诸如此类的专业问题,都在活动中有了较为充分的表现。每位员工面临的测试题贴近生活,他们在活动中思而行,行而成,成而秀。

2.岗位交叉融合,凸显潜质能力

活动中,大家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努力形成合力,使得原来各部门的专业条块凝结成同一根链条,形成整体大于部分的优势。编辑、包装、热线等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比拼,本身就是一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交叉融合为一个团结互助的整体,其能量效应远远大于独立的个体。

活动使得每位参与者的潜能有了一次公开展露的机会。城市频道80后的年轻记者占绝大多数,他们对电子设备更有兴趣,能较快地学会各种采访编辑包装技术。有的记者报名参加了四五个项目比武,显示了全能型的特点。年轻记者们发挥用脑、用眼、用手的能力特长,“用脑”即采用多种媒体思维模式;“用眼”即运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工具;“用手”即能拍、善写、会说,熟练进行采编播,独立完成参赛内容。他们大气自信又自然朴实,参与项目富有创意。

3.跨岗优势互补,你我共同提高

活动中,记者、编导的VTR普遍存在工整、刻板、固式的缺陷,严肃有余,活力不足,缺少激情的发挥和鲜明的个性;而摄像的创意、包装等明显高出一筹。这也提醒我们今后要对各岗位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相关专业技术和素质的培训,允许、鼓励员工跨岗位、跨工种地开展工作,各个专业交叉互融,优势互补,形成“铁打的岗位流动的兵”的局面,造就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工作氛围。

二、团队精神风貌的洗礼

年轻记者性情阳光,个性鲜明,但不够稳重,缺乏毅力及社会历练。城市频道是一个以年轻记者为主的新闻团队,20—35岁的记者占70%,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大比武并不单纯是比高低,而是为了形成一个高效率运转的、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团队。

1.高效有序的运转

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全频道在确保日常工作的同时,高效有序地展开活动。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1:30—4:30,在演播厅全程录播,近200位选手轮番上阵。每人1分钟VTR展示,3分钟作品展示或现场完成命题作业。

2.团结拼搏的气氛

大比武达成了团队每个个体的相互沟通了解,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拧,形成了团结、和谐、拼搏的良好氛围。

3.发现人才起用新人

本着让每一位员工都获得展示机会的宗旨,这次活动起用了一位摄像记者为主持人。小伙子语言幽默风趣,表现朴素自然,充分展示了他扛摄像机之外的另一面,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10 场比武的比分程序的设计者是演播厅的一位小伙子,10场比赛200多人的形象设计是由一位女编导兼职担当的。

4.工作管理的疏漏

5天比武期间,一位到频道已经两年的小伙子,竟然因找不到合作伙伴而差点耽误了比武。为什么到频道两年了,还不会自己剪辑包装,找不到一位合作伙伴?我们应该就此认真分析总结,从日常的工作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重新考量。

三、有效管理的核心价值

有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使团队工作高效运转。管理层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这体现了本次比武深层次的问题。

1.接“地气”,冒“热气”

管理者要想一线记者所想,急一线记者所急,倾听他们的意见,表达他们的意愿,在服务中实现价值。这样,才能上下都接“地气”,都冒“热气”,团队才更有灵气和生气,节目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变被动为主动,展示自我

活动让每一个员工(包括热线接线员)都走上了展示的舞台,说出了心里话,真实又充满创意,大家爱看爱听爱说,避免了大话、空话、套话,避免了被动学习、被迫提高,主动展示自我,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了解,实现上佳的管理效果。比武期间,演播厅里、办公室里、食堂间,微博上……员工们都在热议,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打破常规,VTR制作到个人

为了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制作个人短片,频道突破常规,把设计制作及包装任务分解给频道每一位员工,让200多名员工各自制作自己的个性短片。这样,既确保了VTR的完成,又个性突出创意非凡。这些介绍自我的短片、精彩纷呈的创意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好评。

四、节目拓展创新的探索

创意有时就是新老元素的相融。活动在比赛规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既有传统的大比武,也有现代的VTR个性展示,新老元素巧妙相融,既给员工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在全频道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相互了解的良好氛围,一举多得。

1.摄像客串主持,创新绝非偶然

VTR环节具有悬念性、创意性、期待性和个体性。十年来,城市频道主打民生牌,坚持在节目贴近性上做文章,报道身边人、身边事。正是民生新闻的贴近性、针对性激发了本次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将镜头和舞台送给身边的记者、编辑和接线员,让总是扛着机器将镜头对准别人的摄像,也走到镜头前、舞台上,展示自我。

2.充分利用演播厅,32小时直播你自己

演播厅除了录制《零距离》和《万家灯火》节目外,其他时间闲置。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活动组织者决定将比武和个性展示现场放在演播室,连续5天,每天6小时全程录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演播厅的场地和背景,又为白天时间段直播节目锻炼了团队。

3.活动培育栏目,带来“常年”效应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2014年的盛夏季节,记者抱着更进一步了解“孙氏手术”缘何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临床疗效的愿望,对孙立忠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快速增长

据记者了解,“孙氏手术(Sun Procedure)”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以及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标准术式。因此,采访一开始,孙立忠教授即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我国主动脉疾病领域的发病情况及医学学科发展现状。

孙立忠教授介绍说,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国内外主动脉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数量也快速增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基本摆脱了“医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属人财两空”的痛苦局面。但是,我国主动脉外科仍然处在诊治不规范,发展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的阶段,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突破制约主动脉外科发展的关键技术,打造专业化主动脉外科的人才队伍,促进本学科的良性发展。

孙立忠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国主动脉外科是近20年来有了长足进步的学科,临床上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但我国主动脉外科技术队伍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治疗需求,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困扰学界的几个主要问题有――

一是主动脉疾病往往被误认为是罕见病。这与以往各地区的大型影像学诊断设备缺乏、诊断水平不足和较高的漏诊和误诊率有关。近一二十年来,各地医疗单位大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各医疗单位收治的大血管疾病患者迅速增多。从我国发病人数和多年累积下来的庞大病例数量来看,主动脉疾病已经不是少见病,而应该是常见病。

二是主动脉疾病诊治领域尚存在庞大的患者群与我国诊治水平不足这一主要矛盾。由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迄今为止主动脉瘤/夹层的有效治疗形成了以主动脉替换手术和血管腔内修复为主的治疗模式。但是依旧较高的死亡率,不仅使病人恐惧,连医生也感到巨大压力,大血管外科因此成为各医院最薄弱的项目。此外,由于我国高血压人群庞大和马凡综合征患者群体知识普及不足,主动脉疾病发病率仍然有继续上升趋势;而治疗费用高昂也是限制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积累的院外患者人群基数越来越大,病情也越来越重,治疗效果随着病程延长明显下降。与此相对的情况是,国内主动脉疾病诊治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整体落后,而且各地区、各医疗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国内大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对主动脉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多初次就诊医院满足于定性诊断,造成在患者转诊后,由于对病变累及范围和程度无法作出定量性的判断,不能准确指导治疗和反映预后,常常需要再次复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从整体治疗水平上看,目前我们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在亚洲处于中等水平,学科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三是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已经成为最迫切的问题。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主动脉外科已经基本形成,并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主动脉疾病方面的学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每年的全国性心血管或者周围血管大型学术会议,均将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内容进行大范围的讨论。专业主动脉会议也已经出现,如“大血管疾病论坛”。各地专业技术队伍逐渐建立,手术数量逐年增多,疗效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主动脉外科方面的论文10余篇,提高了知名度,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全国目前能开展主动脉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单位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但尽管如此,在主动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国主动脉外科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仍是一个亟需进一步加强并全力推动的迫切问题。

详解“孙氏手术”

2014年4月11日至13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吴英恺医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成立30周年-第四届大血管疾病论坛”在北京召开,孙立忠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据记者了解,这次大会以“共聚、共融、共赢”为主题,设立了42个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的学科论坛。为期3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9500余人次参与。400余位国内外专家与全国的同道深入交流了心血管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创新理念与前沿技术。会议内容不仅覆盖了心血管疾病的内外科最新进展,包括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源性脑卒中、小儿心脏病、瓣膜病合并房颤、心脏危重症治疗等;而且在心血管疾病与肾脏疾病、糖尿病、炎症性疾病、口腔疾病、妇产科疾病、肾上腺疾病、血液病、脑卒中等相关交叉学科设立专题论坛;针对护理、心血管临床药学、体外循环、重症医学、麻醉、影像诊断等最新进展设立相关论坛。

在4月11日下午的主题报告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美国呼吸内科医师学会全球教育与战略执行主席Mark J. Rosen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会长孙立忠教授等分别就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引领性报告,奠定了此次大会的学术高度。

在这次会议上,孙立忠教授再次系统阐述了“孙氏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过程、疗效等与会者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

孙立忠教授介绍说,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孙氏分型”主要包括A、B两大类。

A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为符合下列任意一项者:一、原发内膜破口在主动脉弓部或其远端,夹层逆行剥离至升主动脉或近端主动脉弓部;二、弓部或其远端有动脉瘤形成(直径> 5.0 cm);三、头臂动脉夹层累及、形成动脉瘤、狭窄、闭塞头臂动脉有夹层剥离;四、TEVAR术后逆行剥离;五、主动脉根部、升部术后,弓部或远端残余夹层扩张;六、广泛袖套样内膜剥脱;七、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

B型复杂型为胸主动脉夹层合并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或者主动脉弓部受累并合并下列任一情况:一、弓部瘤或直径>5 cm;二、2到3支以上的头臂血管受累;三、合并心内手术需要同期外科治疗;四、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

孙立忠教授接着说:“尽管有人认为‘孙氏手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是一种较激进的外科手段,但由于其能降低再次手术干预的发生率和避免主动脉相关事件的发生等优点,近些年来,已逐渐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而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或部分弓置换的患者15%~30%会在10年后由于主动脉扩张或破裂、夹层进行性发展等需要再次手术。同时,由于我国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平均年龄要远低于欧美国家――依照IRAD的数据,欧美国家的平均年龄为63岁,而我国的患者青壮年居多――对预期寿命长的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孙氏手术’,应该是最优的选择。”

谈到“孙氏手术”的过程,孙立忠教授简要解析说,手术开始后,动脉泵管常规采用单泵双管。主要采用右腋动脉、右房进行体外循环,经右上肺静脉插左心引流管,开始体外循环,全身降温。阻断升主动脉,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冷血心脏停跳液保护心肌。降温期间完成近心端操作,如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主动脉窦及主动脉根部手术等。当鼻咽温度降至18℃至25℃时,阻断头臂血管后利用右腋动脉进行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剖开主动脉弓,横断头臂血管,左锁骨下动脉予以缝闭。将直径24~30 mm的支架型人工血管插入降主动脉真腔,选择直径与支撑支架相当的四分叉人工血管或者直血管与带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降主动脉采用3-0或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动脉泵管的另一端插入人工血管恢复下半身循环,然后人工血管分支与左颈总动脉吻合,排气开放后开始复温;随后人工血管近端与主动脉近端吻合,恢复心脏循环;再吻合无名动脉。复温期间采用6-0 prolene线完成LSA与人工血管分支或转流手术等。待心脏复苏后,即完成手术。

谈到这一术式的临床获益,孙立忠教授给出了一组数据:“仅2003年至2012年12月,我们的团队即对916例复杂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孙氏手术’治疗。据统计,其住院死亡率为29/916,占3.17%;并发症发生率为112/916,占12.23%。而且,Logistic回归分析还表明,马凡综合征是心血管术后需要再次外科干预的危险因素……”

走过十年,

“孙氏手术”沉淀七大优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孙氏手术”是自2003年开始,孙立忠教授根据我国主动脉疾病的形态学特点,应用自主研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开发应用新的主动脉弓替换和支架象鼻手术。学界认为,这一术式适用于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和弓降部的广泛主动脉病变。

“10年过去,目前这一术式经过积淀和丰满,已经在国内普及,并推广到国外,手术死亡率降低至5%以下,术后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率超过90%,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结果,被公认为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以及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孙立忠教授感慨地说。

另据记者了解,“孙氏手术”历经10年的临床检验,目前学界已经总结出了此术式所具有的“七大优势”:一是升主动脉起始部到主动脉弓远端之间的主动脉被切除,防止其进一步扩张;原发破口随之被消灭。二是简化了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操作程序。主动脉弓远端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横断。四分支人工血管的分支与左锁骨下动脉在距其根部0.5 cm至1.0 cm处吻合。这样不仅避免在降主动脉缝合远端吻合口的困难,而且也避免损伤喉返神经。三是用缝线将支架“象鼻”和人工血管主干固定,可以避免一些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四是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施行外科手术,这样可以避免支架型人工血管在血流灌注下逆行释放对主动脉壁的损伤。五是端端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六是支架“象鼻”可在直视及束缚状态下植入降主动脉真腔,较传统“象鼻”手术更简便易行。七是降主动脉真腔被支架型人工血管快速扩张压迫假腔,破口封闭,假腔内血栓易于形成;与Kouchoukos等人报道的方法相比,无需替换胸主动脉和避免肺部并发症。

目前,“孙氏手术”已被写入3部心血管外科学教材,成为我国主动脉外科团队整体高水平的体现和达到世界高精尖水平的标志。随着该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常规技术,推动了全国主动脉外科的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自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之后至今已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的孙立忠,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主动脉外科的学科带头人;他是我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进行主动脉手术方面学术报告、和手术演示的医生,是国内唯一主办主动脉外科专题学术会议和临床技术培训班的专家,国内开展主动脉手术的医生几乎全部参加过他主办的学术会议或培训班,他的“孙氏手术”已经推广到南美洲。同时,由孙立忠教授担任主任的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也是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能够完成主动脉各部位(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的血管手术,以及冠心病、瓣膜病和先心病手术。在孙立忠教授的带领下,年手术例数2000余台,其中主动脉手术900余例,手术死亡率小于2%;是我国手术种类最全,手术复杂程度最高,主动脉手术例数最多,能够独立完成主动脉手术医务人员最多的主动脉疾病诊疗研究中心。

尽管如此,孙立忠教授仍认为:“人才储备与团队建设仍是我国摆脱主动脉外科落后局面的必要条件。由于主动脉专业基础培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心脏外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与知识以外,更涉及了其他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知识,解剖学和围术期监护的知识等,在此领域进行专业进阶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专业培训后治疗团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常见主动脉手术的诊断和治疗。如果我国每个省都有这样一个治疗团队,当地患者就可以避免长途转运导致的治疗延误并减少治疗相关花费。”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概括来说,Precision M2800移动工作站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第一,Precision M2800具有更高的性能,配置了第四代英特尔酷睿i5和i7处理器、具有2GB GDDR5显存的AMD FirePro W4170M显卡、最高16GB系统内存和最高1TB硬盘存储,可轻松支持图形设计和数据密集型应用。Andy Rhodes特意介绍说,Precision M2800对许多工作细节的清晰展示令人惊叹,因为它配有15.6英寸UltraSharp高清或全高清(1920×1080)显示屏,且外部支持多个显示器并兼容底座,从而简化了从移动环境到桌面工作环境的转换。

第二,Precision M2800打破了工作站高高在上的价格壁垒。Andy Rhodes称其为市场上价格最低的15英寸移动工作站。AutoDesk公司AutoCAD产品副总裁Amy Bunszel也表示,在Precision M2800之前,许多AutoCAD用户由于预算有限的原因,只能在非专业的工作站上运行其软件。但是现在,许多用户可以将专业的Precision M2800工作站用于设计,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性能的提升。

第三,Precision M2800经过了多家ISV的认证,应用十分方便。比如,为了优化CAD、数字内容创建和编辑软件的性能,Precision M2800针对PTC Creo、Dassault Solidworks、Autodesk AutoCAD、Inventor、Revit等高级应用进行了ISV认证。此外,Precision M2800还配有Dell DPPO,可以针对特定应用对系统进行自动配置和优化。

第四,Precision M2800具有轻薄的特点,减少了不必要的端口,也没有光驱,非常适合移动办公和在客户现场进行设计。

“Precision M2800在保证工作站高性能的前提下,更追求轻薄,这让它颇受从事视频编辑工作的人员喜爱。”Andy Rhodes告诉记者,“在中国和日本,像Precision M2800这样的移动工作站尤其受到欢迎。”

随着应用场景的变化和客户对应用体验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前在固定的场所中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形设计的情况正逐渐转变为设计师要随时随地为客户进行设计,比如在客户的办公室或工地,这就为移动工作站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是工作站消费化趋势的最直接体现。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本刊记者 李黄珍 实习记者 贾俊霞

成立于1966年的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九冶”),始终秉承“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三线企业“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坚持“诚信社会为本、满意客户为荣”的经营理念,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着力打造的“西部铁军”品牌,备受业内外认可。

中国十九冶就像一艘孕育技能人才的航空母舰:有专业技术人员241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06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4%;有近100名高级人才被评为“全国冶金行业高级专家”“全国冶金行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和“全国冶建协会吊装专家”等行业专家;公司技术工人17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400余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83.7%;同时,公司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四川省技术能手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高技能人才80余人。

公司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战略、先进的人才培养环境,使曾正超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增光。没有肥沃的土壤怎能培育出茁壮的根芽?一枚金牌的诞生背后是无数人汗水与心血的积累。在准备参加本次世技赛时,中国十九冶是如何备战、进行特色培养的?面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公司又是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的?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公司最看重的是培养人才的哪些能力?如何铸造这种能力?关注“中国制造2025”,公司又需要做出何种改变来提升自身实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中国十九冶副总经理李潇进行了采访,听这家冠军企业娓娓道来培育金牌选手的“独家秘籍”。

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助力世技赛勇夺金牌

中国十九冶带领旗下的攀枝花技师学院一直将技能大赛作为树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佳路径,构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一体:产学研;二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四轮: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这样的办学特色突破口常抓不懈,形成了师生参与的校级技能大赛到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技能大赛的完善参赛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取得显著成果。谈到本次世技赛,李潇副总经理向记者透露了四个育人的秘密。

第一,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安排集团领导专门负责,各相关单位互相配合,要求技师学院抓好选手的培训培育工作,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设备材料采购、焊件检测、资金支持等服务工作。

第二,制定严谨的训练方案和计划。公司制定了选手选拔、日常训练、淘汰赛、技术交流、心理疏导、目标考核等详细的训练方案和计划,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确保计划件件落实。

第三,严格的训练。训练方案和计划确定后,由技师学院按计划实施,训练内容包括理论、实操、体能、心理素质等。选手通过选拔、训练、淘汰,再选拔、再训练、再淘汰的方式优中选优,确保选出的人员达到最优。

第四,选手的刻苦努力。选的优秀选手,不仅对焊接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有对焊接工艺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个人还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选手不经过大浪淘沙,不断打磨的过程,就不能成为熠熠生辉的“金牌”得主。

在整个备战世技赛的过程中,中国十九冶还依托攀枝花技师学院,为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中多名教师先后荣获中央、省、市模范称号;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等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建成了一流的实训基地,建立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育成才规章制度。

创新模式,打造人才培养的层层“关卡”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培养出世技赛金牌选手的土壤首先应该是中国十九冶与时俱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与大多数在管理创新的道路上逐步“放弃”技术工人队伍转而进行劳务分包、劳务派遣的施工企业不同,近十年来,中国十九冶一直狠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工人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

李潇副总经理介绍,中国十九冶通过与攀枝花技师学院“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公司的主要技术工种进行“定向培养”。公司的技能人才、技能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快速接触到冶金建筑行业一线岗位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也促使这些技能人才、技能专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由传统的“只会干不会说”的技能人才转变为“能干会说”,也更有利于技艺的传承。

对于准备进入中国十九冶的年轻技工来说,“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只是中国十九冶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技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中国十九冶会通过“导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在工作方面传授技能,在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并通过“班组建设”让技术工人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弘扬老一辈员工的艰苦奋斗精神。如中国十九冶的吴仁强铆工班、蒋石全筑炉班等班组就曾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和“中央红旗班组”等荣誉称号。

第三个阶段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评定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并与待遇挂钩,实行“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制度,打造技术工人成长的纵向公平性平台。但是,同一级别的技术工人的横向公平性怎么来体现?中国十九冶施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将企业战略与技术工人业绩贡献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技术工人在工作中不断奉献,持续成长,工人观念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习主动性和上进心不断加强。

如何让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尽早成才?李潇副总经理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十九冶紧抓“职业技能竞赛”这个牛鼻子,每两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一届职业技能竞赛,并组织、协办、承办参加国内国际各层级的比赛,迄今已发现优秀技能人才80余人。这些在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的选手,成为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标杆模范”,享受各类津贴、奖励,公司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媒介,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在各类推优活动中优先推荐技能人才。例如:中国十九冶的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均为高技能人才。

在脱颖而出的技能人才中,中国十九冶每两年就将技术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术工人评聘为公司的“首席技师”,2015年评聘了22人。重点培养一批“会干会说会写”的人员,给他们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总结推广工法、科技成果,现已创建国家、省、市三级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了技艺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并拓宽这类人员的成长通道,实行“双师融通”制度,即“技师”可以参与“工程师”评审、“高级技师”可以参与“高级工程师”评审。

看似“严苛”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真正优秀的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成长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十九冶逐渐打通了“技术工人——技能人才——技能专家”的成才通道,正是这样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十九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世赛的竞技场上输送了一批经得起考验、拼得过水平的人才。

四大特色培养,世技赛推动校企合作创新改革

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校企合作”都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的一种方式,而对于这家培养出冠军选手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校企合作”不仅要做,而且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点,在世技赛的推动下,中国十九冶加快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逐步形成了四大特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的方式中成长,让他们成为真正经得起训练场与实践考验的技能人才。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主动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国十九冶先后与攀枝花技师学院共同承办了三次国家级技能大赛,特别是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的举办,不仅积累了办赛经验,赢得了各界赞誉,同时对赛制、评分标准等比赛细则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备战大赛的教练员和选手来说,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二是校企合作创建大师工作室。中国十九冶先后与攀枝花技师学院共同创建了国家级周树春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攀枝花市刘定律冷作钣金工大师工作室,同时创建名师工作室十个(周树春和刘定律分别为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和建筑金属构造项目的主教练),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和引入在高端引领、科研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就。

三是校企合作建立工程突击队。组建成立了西部铁军——周树春焊接工程队和刘建川电调工突击队,让突击队成员通过参与重大项目中增强实战能力。经专项培训的突击队员已出色完成成都东二环高架桥、孟加拉、越南台塑、纳米比亚等工程突击任务,解决了施工中的急难险重的问题。

四是校企合作成立攀枝花机电职教集团。中国十九冶不断吸引大中型企业及中、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在订单培养、实习就业、科研教研、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这样一项项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新型的“校企合作”,让中国十九冶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地从教学培训中吸纳普通技工的标准,而是朝着更尖端、更综合的人才领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拔孕育出的人才怎能不是今后行业中的佼佼者?

以变革提升服务,抓住机遇打造一流

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国示校建设后,又根据工学结合模式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模式、引企入校等。但从发展水平和质量来讲,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李潇副总经理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相比,在教学模式、入学机制灵活程度、职工薪酬、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凸显作用,中国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职业教育中,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就会陷入被动,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么如何避免被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无情地淘汰呢?李潇副总经理为今天的职业教育工作变革提出了值得借鉴的两个建议。

第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更应主动对社会变革做出回应,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关注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消化、传递最新产业技术,力求成为产业进步的参与主体,并力争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二,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服务方向。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职业院校应着眼于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提供升级服务,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自身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服务。

具体而言,一是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资源,拓宽其知识面,助其顺利实现“升级”,避免被时代淘汰;二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转岗课程资源,帮助这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群体迅速转型,从而提升产业存量人力资源素质;三是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化课程资源,弥补其专业能力强而职业能力弱的不足,帮助他们迅速达到“中国制造2025”所带来的职业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