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仓库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建设;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67-02
应经济转型的要求,物流行业正处于全面升级和发展阶段。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突出[1]。上海海洋大学自2007年设置物流工程专业,专业设置注重物流技术具体应用的系统规划与设计。20世纪70年代中期,机械部、电子部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十大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就包括“自动化立体库”。教育部高等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针对物流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指出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针对专业的实际应用需要,明确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围绕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方式上主要以项目为依托,最后分析了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理念是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2]。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已纷纷将自动化仓库应用到物流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物流装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但是大部分教材仍然以某单一知识点来学习,课程内容上的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度降低,而且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与现实中的问题相脱节。
如今科学在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在教育上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自动化仓库作为先进物流系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课程不仅注重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有关自动化仓库的选址规划、系统设计、仓库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学习过程别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结合物流技术和管理的基本理,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与自动化仓库相关的知识。
二、基于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作为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指导教师以项目制的形式向学生给出设计问题与可利用的资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已经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给出项目的设计方案。
自动化仓库的设计与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调查、财务分析、信息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主要讲授自动化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具体任务包括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自动化仓库选址规划、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自动化仓库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课程内容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动化仓库设计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仓库的建设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需要客观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设计前期主要是从工程、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某自动化仓库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进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或建设等咨询意见。
2.自动化仓库选址。考虑整个系统的物流合理化、物流的社会效益和企业命运,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以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确定自动化仓库的数目以及各自动化仓库的具体坐落位置。
3.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这个过程首先要对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概略性的规划和方案,并依次进行物流作业流程规划、区域功能规划、区域能力规划、区域布置规划等。系统规划与设计程序实际上是一个反复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需要从初步资料与概略规划逐步演变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4.自动化仓库信息系统规划。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集信息、储存、管理于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机电化产品,堆垛机和高层货架是其关键设备。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对自动化仓库内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如自动化仓库中的货位优化和巷道式堆垛机的路径优化,结合各种优化策略和优化算法,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在教学开始之初,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整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之间组合团队,共同选择其中的某一项目,依次学习和应用各个教学内容所教授的知识,完成项目对应各项任务的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报告。
三、课程教学开展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团队组建、项目规划与设计、项目评估与总结几个关键步骤。
1.团队组建。由于自动化仓库设计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需要多学科的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给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学生团队的组建要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确定合适的队员人数和对应人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方,教师做好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项目规划与设计。在学生和教师团队组建完成之后,可根据项目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学生。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相互协作开展自己的工作,如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与预测、选址、系统分析、设备选型等,具体的任务可参见表1。学生与指导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不断修正项目的方案,最终形成项目方案。
3.对项目方案进行评估。在完成项目方案后,每个学生团队汇报并阐述其项目方案,指导教师和其他项目组的同学按照项目方案的评估标准对该学生团队进行点评和打分;同时,指导教师要求该学生团队的队长根据项目计划过程中各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教师提供每位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分值。总的来说,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包括项目参与度(30%)、阶段项目进展(20%)、项目答辩情况(50%),综合学生团队成绩和团队中各学生的贡献,给出一个客观的成绩评定。
四、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诸多长处,但仍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总结。该课程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学生完成项目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铁仓库;一级库;二级库;三级库;库位管理;预算考核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热衷建设地铁,地铁行业根据运营特点,都须设立自己的仓库。昆明地铁运营三条线路,按照架构设置,在每条线均设置一座仓库,负责本条线路的物资供应。
地铁的仓库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仓库,有其自己的特点。地铁行业通常设立线路所属的车辆段或停车场,地铁仓库建在车辆段或停车场内,服务于地铁线路的仓库。仓库存放的物资主要是为了保障地铁运营、维修以及日常管理所需,仓库存放的物资主要为成品,仓库行使物资的存储保管及收发核算功能。
地铁行业普遍实行预算控制模式,即先有各部门提报下年度的物资计划及预算,经公司层层审批,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年度物资消耗预算,物资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年度计划执行采购年度计划,物资采购到库后,经验收合格后,由提报物资需求的部门领用。
1 目前仓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昆明地铁根据仓库功能定位采用一、二、三级仓库管理模式,一级仓库为虚拟库,二、三级仓库为实体仓库。仓库实行“总进分出”的仓储管理模式,“总进分出”即从二级库统一入库,二、三级库之间进行调拨。一级仓库主要负责账目、数据的管理,工作主要为数据的统计、核对,仓库报表的上报;二级库的设立依据仓库的规模、区域进行定位,物资通过采购后,由供应商统一配送至二级仓库,统一由二级仓库办理入库手续,再进行仓库间的调拨,二级仓库目前只有一个,三级仓库有三个。三级库主要是物资的发出仓库,物资根据使用部门需求计划由二级库调拨至三级库,由三级库发出。
仓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仓库库存物资长期积压。地铁行业属于新兴企业,尤其对于刚成立几年的地铁企业。地铁运营筹备期间,困于经验及能力有限,各部提报物资需求计划存在较大的误差,而物资计划、采购人员只是对各部需求计划简单合并汇总,造成较大的物资积压。
(2)仓库库位管理。库位管理是仓库的关键一环,库位未真正落实,导致有些物资“找不到”而不发放,最终呆滞或过期;同时仓库作业过程中搬运、查找物资时间长,浪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作业效率。
(3)各部现场库房管理欠缺。各部根据运营生产的特点,备品备件、生产用工器具等须存放现场,各部对该类物资管理不规范,缺少相应的物资管理理念。物资管理部门对现场各线路、各专业存放的物资存放点较多,物资领用不掌握,使物资管理部门对现场库房难于管理,最终导致无人监管。
(4)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一般由地铁建设公司和地铁运营公司,仓库的建设由建设公司与设计院沟通,运营公司负责接管后的使用。运营单位在移交接仓库后,仓库的布局及规划已定,与仓库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比如地铁某仓库规划设计中已有自动化立体库,运营单位只能接管并对该自动化立体库来进行日常管理。
(5)进分出有弊端。所有物资需从二级库入库,然后仓库间进行调拨至三级库。二级库管理各三级库,三级库间的调拨为三级库二级库其他三级库,这样人为将二级库的工作量翻倍,增加单据的流转,降低各仓库间业务的流转效率。
(6)二、三级库定位不清。二级库根据规模、功能确定,工作量是三级库工作量的几倍,人员是三级库的三倍,三级库工作量小人员少,整体仓库人员组织分配不均。因只有二级库入库,导致人员间工作能力有差别。
(7)仓库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仓库人员大多为新入职的大学生,工作经验欠缺,人员基本依靠老员工告知的方法对仓库物资进行管理。仓库人才缺失,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由于地铁仓库涉及多专业的各类物资,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欠缺,同时加上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在仓库管理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8)仓库硬件欠缺。地铁建设一般要经历建设期、既有建设又有运营、运营期。前期地铁建设为重点,轻运营管理,对仓库的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库房库容紧张,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加,设备质保期的到来,物资供应要求的提高,地铁仓库库容已不能满足运营的需求。
二、解决措施
1 仓库布局规划前期介入
针对地铁仓库由建设方移交运营方的特点,在前期仓库设计过程的用户需求提前介入,运营方的物资管理部门与建设方共同参与仓库建造设计的沟通,从仓库的位置、大小、房间格局等对仓库的设计提出用户需求,便于后续仓库的管理及使用。
2 库位管理的科学规划
推行合理的库位方案,使仓库物资严格按照库位进行管理,减少人为的搬运距离,减少无效的走动,合理利用空间及设施设备,可提高整体仓库的库容量。仓库接管时,推行仓库规划、库位规划先行,即现将仓库整体布局先规划好,再将仓库内部的库位规划好,之后进行仓库的后续工作。
3 库存定额管理
结合历史数据,行业间交流,会同财务部、专业部门逐步建立安全库存、物资消耗量统计标准,为仓库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4 准确定位二、三级库,推行现场“库位”管理
为保证物资的正常供应,准确测算物资的消耗,应将物资的消耗不仅从领用进行管理,而且要从物资消耗的末端----物资现场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对现场推行现场“库位”,即将现场车间、班组的仓库作为仓库的一个库位,利用物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及时、便捷、精确地统计、核算物资消耗情况。
仓库人员定期对现场“库位”进行盘点,对相关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仓库专业的培训,最终达到物资管理的标准化。
5 账、实分开
仓库账目应总进分出,即从一级库入账,各级库领用即为出账,账目统一由一级库进行管理,统一对接财务部门出具报表、统计数据等工作。实物则根据各部门各线路需求,直接配送至各线路进行出、入库及保管。
将仓库账目和实物分离,便于仓库进行日常管理,提高账目、数据的准确率、效率,减轻仓库管理员的工作量。
6 预算考核
针对各部门提报的计划及预算,物资按提报计划进行采购、入库和出库,在入库时,将入库物资对应至各部门,领用执行物资计划,有物资申报计划方可领用。从领用进行预算划分、考核,年底分析统计各部门计划执行率,杜绝计划随意性、报报而不领用,减少物资积压,资金浪费。
7 人员综合素养提高
首先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加强培训,建立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仓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管理、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去规范作业标准,使仓库各个环节都能正常工作、保障运营生产。根据地铁行业仓库独有的特点,仓库主要为地铁所需物资的保管,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维修所需物资的及时领用,根据地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发展,在仓库管理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目标。
8仓库重要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线为运营部门,二线为维修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在地铁行业属于三线部门,物资仓库属于物资供应的一个终端,肩负着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维修所需的各类物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地铁仓库建设时,就应考虑未来中长期地铁路网的规划,综合考虑仓库的地理位置、面积、辐射范围等因素,以满足后续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只有仓库规划、布局完好,然后再经过科学的管理流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信息化进行管理,仓库就一定能发挥其最大的仓储功能。
参考文献
[1]杜元波 地铁仓库设置及功能定位讨论,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年第10期.
[2]杨迪 硕士学位论文,武钢物流某成品库仓库布局和储位优化研究.
[3]周太平、蒋东炎 浅谈仓库管理技术,管理锦囊.
一、大力推进营销管理精益化
一要执行公司集成营销模式创新实施方案整体规划,持续整合市场资源。依托化工产品统销业务,加大运作甲醇资源,构建煤化工电商平台,扩大线上交易规模。二要强化市场调研,深化市场研发运行机制,制定研发计划,着力提升市场预判和研发实力。建立沟通机制,加大与工厂、客户的沟通,将产品市场信息、客户诉求等反馈给工厂,为单位生产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联动机制。三要制定标准化、样板化业务流程模板,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绘制业务流程图,以确定岗位职责,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四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价值。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办法,强化客户的动态分类管理和数据分析,加大客户开发力度,挖掘客户价值,改善客户结构,拓展销售渠道。五要推进精益诊断评价,完善对标管理,定期召开业务评价分析会,对期间销量、销价、客户结构、创效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查找不足,实现自我突破和业绩提升。
二、大力推进采购管理精益化
一要做好煤炭、大宗物资采供统一整合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其对影响生产成本关键环节的物资采购流程进行再诊断、再梳理、再优化,实现采购流程的再造和采购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二要建立采购数据库,构建物资采购模型。把控原料物资行情,科学核定采购周期、经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通过联合采购降低采购总成本。三要强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新增供应商必须为优质生产型企业;根据供应商业绩、资质等对供应商开展年度评价,实现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四要坚持以大矿为主的采购主渠道,通过控制发货频率和工作流程优化等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五要优化运输模式。按照进一步加大火车运输比例的要求,积极与其他公司协商,改进火车卸车条件,增加火车卸车能力,待改造完成后,尽快实现全部铁路运输目标。六要清仓利库,修旧利废。对各企业仓库备品备件进行全面清仓盘库,建立仓储信息数据库,实现化工板块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物流贸易精益化
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物流贸易,构建物流、贸易、金融相融合的现代化物流贸易产业体系,在上半年低谷中调研布局的基础上,下半年启动新的贸易拓展计划,积极稳妥开展经贸业务。二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策略,实现强强联合和资源协同,构筑稳定的供应链、价值链和利润链,培育“上抓资源、中控物流、下拓市场”的一体化动作的物流贸易商。要探索“清欠+贸易”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调研分析,采取借台唱戏的思路,对清欠单位现有资源梳理运用,通过全流程管控和资产质押的方式,签定合作协议,全面启动“清欠+贸易”模式,以实现清欠、贸易、人员安置等一举多得的目的。三要健全运行机制,规范贸易流程。按照市场化导向,创新物流贸易运营机制,制定物流贸易运营管理制度,简化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四要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环节。优化物流打造生态物流网链,与物流企业开展战略性合作,大力降低物流仓储费用。
四、大力推进运营管理精益化
以全价值链精益思维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优化管理体系,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效能。一要精益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安全检查、公司职工安全培训和办公楼的安全检查,提高全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二要全面深化内部市场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优化流程,按照“持续深化、完善提升、专业推进、各有侧重、全面推进”的原则,不断扩展要素市场领域,以全成本要素分层分级管控,做精、做细三四级市场主体,建立内部市场化精益经营机制和精益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市场体系全覆盖、基础体系完备、保障手段健全、运行成效彰显”的内部市场管理体系。三要推进精益诊断评价,完善对标管理。深化安全管理评价、内部市场管理评价和月度经营分析等工作,实行精准评价,切实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成本核算对标、经营业绩对标、客户满意对标等提升精益管理成效。四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做强销售和贸易的工作定位,结合物资采供和煤炭采供移交及产品销售的实际,立足公司稳定持续长远发展的高度,重新定编定员,优化岗位设置。要加强内部市场化考核激励。按照公司物流贸易激励机制,优化薪酬分配激励体系,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深化“五项”整顿,规范用工管理,要畅通员工出口,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员工自主创业。五要创新财务管理。创新融资举措,充分利用存量资金及良好的银行信用进行资金运作,积极与各家银行进行沟通调研,做好增信工作,充分调研“票据池”业务,开展精细化票据管理实现票据增值。
关键词:大数据 SAP HANA 电力大数据 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50-01
近年来,国内许多电力企业的业务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火电发电,还涉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站检修和运营服务等方面业务。为了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企业管理及信息化双提升要求是建设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大数据平台的关键驱动因素,大数据平台的建成将成为企业管理及信息化运转的驱动引擎,是加快电力信息化规划实现步伐。
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全公司范围的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真正为决策服务。电力企业大数据平台具有业务数据量大,分析模式复杂,数据读取频繁,等诸多特点,如何利用最前沿的软硬一体的大数据库应用支撑是摆在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面前的重要难题。
1 大数据定义与特征
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巨大,以至于目前已有的软件工具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处理、管理、挖掘这些数据,并将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大数据的4V特征:数量(Volume),即数据巨大;多样性(Variety),即数据类型繁多;速度(Velocity),即处理速度快;价值性(Veracity),即追求高质量的数据。
2 SAP HANA技术
SAP HANA提供多用途的内存应用设备,企业可以利用它即时掌握业务运营情况,从而对所有可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快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做出迅速响应。
通过SAP HANA,企业可以在业务运作期间基于海量实时详细信息分析业务运营情况。企业可以探索和分析来源于所有数据源的全部交易数据和分析数据。运营数据在产生时由内存获取,并通过灵活的视图迅速将分析信息呈现给用户。外部数据可轻松的被添加至分析模型,与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整合。
3 电力大数据平台的架构设计
电力大数据平台系统具有业务数据量大,分析模式复杂,数据读取频繁,等诸多特点,如何利用最前沿的软硬一体的大数据库应用支撑是摆在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面前的重要难题。
3.1 电力大数据平台架构
将数据平台总体架构划分为三大层:采集层,存储层以及分析/展现层。这种架构,是对传统标准企业级数据仓库架构的扩展,既能满足一个数据中心平台层面的所有需求,又具备充分的前瞻性,为未来EOM提供实时、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大数据应用提供支撑。
3.2 数据采集层设计
数据抽取、转换、加载的任务将在此处完成。整个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将由SAP HANA Smart Data Integrator来提供,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连接各种类型的底层数据源,并且在数据加载的同时进行第一轮的数据清洗任务,提高保证数据的规范性。
3.3 数据存储层设计
数据存储管理是本方案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方案设计中,SAP建议把数据按照数据的时效性分层管理,即历史数据和活动数据。历史数据部分包含所有的分析数据,存放电力企业历年来的数据。活动数据(热点数据)部分包含日常分析中最常使用的数据,所有的前端分析数据都将在活动数据中命中,在活动数据中将进行保证最大的数据分析并提高和数据检索效率。
3.4 数据分析/展现层
SAP建议使用SAP BusinessObject作为整体的数据展现平台。BO中的语义层工具Information Designer Tool(IDT)将负责业务数据模型的整体管理,通过IDT中的数据调用,把需要展现的数据输送给前端工具进行报表展示。
4 关键技术及方案优势
高性能内存计算技术:数据分析应用,对实效性往往要求极高,对数据存储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的数据装载的同时,提供毫秒级的查询响应。全面的数据集成能力:本方案ETL工具将利用SAP数据采集系统SAP Data Integrator,这是一个专门面向企业信息管理的应用平台,帮助企业迁移、转变和提升数据。实时数据流分析能力:SAP在信息集成过程,增加了独一无二的架构――基于内存的实时数据流处理机制,把需要处理的数据在内存中流动起来,高效地输送到各个处理环节,实现高频次、小批量的数据处理调度,到达高吞吐量、低延时的理想效果。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电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基于SAP HANA的大数据平台架构,大数据平台架构包括对电力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分析/展现层,该平台在高性能,数据集成,实时数据流分析和可靠性上具有很大的提高。对电力大数据平台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u Qingyun, Gao Shu, Cao Xiufeng, Chen Liangchen.Research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Visual Analysis For Multidimensional Inland Navigation Based On Parallel Coordinat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space Technology[C].EI: 20161802313580.
关键词:信息集成 业务流程优化 智能中间件平台 一站式服务 数字空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030-05
信息技术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民航的发展,适应了民航业务高速增长的要求,对民航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指出:“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建设民航强国是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信息化则是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
机场作为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为机场运营管理和旅客服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服务与保障。与此同时,机场的经营管理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整体规划,资源共享,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以信息技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必将成为今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现今,机场已不再仅仅定位于交通枢纽或基础设施,而是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于一身的综合功能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来提高机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企业的能力再造、提升机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成为下一步机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机场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集成平台下数字空港的发展构想。
1 现阶段制约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业务相对独立、资源较为分散
机场的业务较为复杂,提供服务的单位,不仅包含内部部门,还包括外部单位,从运营的要求看,机场需要一个相互衔接,紧密协同的整体,而实际的运营和服务,组织结构和保障单位则呈现松耦合的结构,相互独立、四处分散。机场基本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由于涉及单位众多,聚焦对象不同,且相互之间协同复杂。以地面服务为例,业务包括生产调度,乘机办理,配载平衡。引导车的调度要与空管协作完成;资源使用要在机场指挥中心AOC的调度下完成;乘机手续办理要与安检、物流部门相互配合。此外,基地公司通常由自己的地服部门保障,而其他航空公司则会委托机场来提供服务,尽管服务内容基本一致,但使用的资源却相互独立又兼有交叉。
业务流程协同涉及内外单位,关注的主体和使用的资源也有所不同,例如空管主要是基于空域和跑道资源进行管制;机场指挥部门则以飞行区和航站区的资源调配为主;物流以行李、货邮业务为主;安保则以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作为工作重点。此外,机场的业务离不开信息部门和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涉及的系统包括运营管理系统、离港系统、配载系统、安检信息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自动广播系统等。
由此可见,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关联许多其他业务流程的协同与配合,然而由于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业务流程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充分衔接与支持;同时,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覆盖众多的资源,但由于业务独立的特点,导致分散各处的资源难以获取,且得不到有效利用。
1.2 缺乏统一标准,资源难以共享
机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各系统间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往往出现一词多义,同义多名等多种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使得系统间逻辑接口关系复杂混乱,数据交互容易产生冲突,信息资源无法真正发挥效能。目前业务系统接口现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路线不同,业务主体不同,民航术语及数据定义的规范不同,现行系统基本是以自身流程和数据处理为主,各系统相对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难以交互,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3 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匮乏
机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精通机场业务的人去分析和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人员去设计与实施,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统一起来,才能将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入其中,发挥效能,实现效益创收。然而,当前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人才的培养滞后,极大制约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民航业务涉猎广泛,包括空中管制,机务维修,指挥调度,安全保卫,客户服务,商业经营等,这些知识的构建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只有具备机场运营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可能达到。
其次,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精通信息技术和项目管理,从调研到立项,从设计到开发,从软件到硬件,从测试到运维,具备全方位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就目前而言,这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身就是社会稀缺的资源。
最后,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民航业务,发展都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复合型人才必须时刻专注于两者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要打造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高级人才,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2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运营能力,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的产业价值链
为符合未来机场运营的要求,信息系统应着眼于科学规划,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兼容性,通过清晰梳理、明确规范,以服务为导向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建造以价值为驱动的机场产业链。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整合分散资源,将资源充分发挥。具体需要构建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2.1 完善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建设
2.1.1 继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绿色机房建设与改造;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构建多层次网络覆盖;加快陈旧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大多元化终端应用服务的开发与投入,以此满足机场未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1.2 不断完善信息化工程设计施工的规范及标准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与标准,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又要考虑技术的前瞻性,既要遵循国家标准又要借鉴国际标准,施工过程严格遵照系统工程规范实施,完善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形成工程技术知识库,为今后各系统升级与改造提供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依据。
2.1.3 推进信息化制度改革,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但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去保障、去规范使用者的行为;要用标准、严格的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杜绝随意性,达到风险的有效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和制度,是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的重中之重。
2.1.4 持续做好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加大企业投入,建设和形成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民航信息技术培养基地,加快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
2.2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将分散在不同应用系统中有价值的数据重新过滤,进行系统整理,再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从而得到一个企业级数据的完整视图,通过网络向企业内外部提供信息服务。具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2.1 机场运营数据库(AIRPORT OPERATION DATABASE)
机场运营数据库(AODB)是机场航班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机场航班保障与旅客服务的全部业务信息,如航班计划、资源分配信息、雷达监控信息,气象信息、旅客信息,货物邮件信息等。如图3所示。
2.2.2 机场商业数据库(AIRPORT COMMERCIAL DATABASE)
机场商业数据库(ACDB)是机场商业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非航产业的各类商业信息,如商户信息,酒店服务信息,停车场信息,机票信息,餐饮服务信息等。如图4所示。
2.2.3 建立机场工程数据库(AIRPORT ENGEERING DATABASE)
机场工程数据库(AEDB)是机场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数据库,包括机场所有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相关的数据,如设备采购安装信息,工程项目信息,楼宇控制信息等。如图5所示。
2.2.4 机场安保数据库(AIRPORT SECURITY DATABASE)
机场安保数据库(ASDB)是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的核心数据库,存储与机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的相关信息,如应急预案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危险源识别与管控信息等。如图6所示。
2.2.5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IRPORT ENTERPRISE DATABASE CENTER)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EDC)企业管理的核心数据库,包括企业管理过程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如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行政办公信息等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图7所示。
2.2.6 机场数据仓库(AIRPORT DATA WAREHOUSE)
机场数据仓库(ADW)作为数据层的核心,汇聚各类数据库资源,包括运营数据、管理数据、安保数据以及外部数据等,此外,还负责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的过滤、匹配、净化、标明数据的时间戳、确认数据质量与元数据抽取和创建等任务,最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综合数据中心,体系架构如图8所示。
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为旅客、驻场单位、机场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加工,建立分析模型,利用商业智能与决策辅助系统,对生产保障、旅客服务、经营管理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2.3 构建异构环境下的企业信息集成
机场信息化建设初期,多是独立开发,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源彼此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数据环境,信息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不同区域、异构的信息合并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将异构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
2.3.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利用。
2.3.2 内容集成
内容集成是指非结构化信息,例如图表、邮件等非结构化文件的集成。建立内容管理平台,提供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功能,负责对各类内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与访问权限。
2.3.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与组合,构建灵活、健壮的优化流程,以响应市场快速的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应用集成系统(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一套面向服务和业务,实现数据资源在各类异构环境下应用服务无缝衔接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底层架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将业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机场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集成体系架构如图9所示。
EAI信息集成利用中间件技术使得所有子系统都能使用相同的接口机制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智能集成业务交换平台(Intelligent Middle Flat)的技术,它是机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和服务调用的中介平台,是企业信息集成的服务总线,IMF系统基于智能消息中间件,通过统一接入机制和信息流转规范,将机场业务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机场跨应用平台的多系统联动,是信息集成的核心组件。
2.4 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多元技术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
从国际民航发展态势来看,信息服务已成为国际间机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如图10所示,如何利用多元化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今后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北肯塔基机场、英国伯明翰机场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机场都已经推出了移动网站。旅客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网站来获知航班具体信息。Gate Guru软件数据库涵盖了85个北美机场、13个加拿大机场以及英国的希思罗机场,可以显示机场设施、平面图指引、包括候机楼地图、登机门、餐饮、购物以及贵宾厅情况。采用通用技术标准开发的应用程序,在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体验的同时,也能为机场带来了可观的非航性产业收益。
以信息集成为基础,解决“信息孤岛”,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服务为导向,实现多元化应用开发、无线移动数字网络覆盖,构建“一站式”的航空产业增值链,已经成为国际现代化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 数字空港建设
3.1 数字空港理念
“数字空港”理念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机场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以数字化的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机场,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用于机场生产、经营、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系统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以此来提高机场的运营管理能力。
3.2 数字机场信息系统构建
“数字空港”核心是建立一套能够适用国际机场数字化管理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运行状况报告子系统,监控及告警子系统,移动(车载)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机场GIS地理信息子系统,应急救援辅助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中心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基础系统。系统如图11所示。
所有系统将以信息集成平台为基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内场数字化建设,实现实时管理和调度服务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外场数字化建设,实现机场周边和关联产业全面数字化(如:餐饮管理、智能停车、酒店服务、航班预订),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高质量服务的数字空港,构建服务产业价值链,全面提升机场服务和保障能力,最终实现“航班保障信息化、旅客服务多样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经营管理数字化、运筹决策科学化”,使机场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结语
机场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通过逐步构建信息集成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面向服务的数字空港,以此来推进企业的管理变革,促进机场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泓,周慧艳.机场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