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高效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37-01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高中物理教学作为新时期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任。新时期的学科课程改革也对当下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这里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现阶段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还有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物理教学策略运用不当等的原因,导致了现阶段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和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善。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有些高中物理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创新教学模式,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以学科为中心、应试教育、重成绩、重分数等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为此,要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被迫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尽量多做题并机械地模仿套用,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只是重复地做功,不但没有效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3.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为了应对高考压力,学生在疲劳轰炸式的题海战术中,渐渐地降低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物理成绩的难度自然也就增加了。

二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的建议

切实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为此,下面就关于如何提高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为改善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赫斯特提出,兴趣是维持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此外,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至关重要。

2.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虽然,教育界许多人士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束缚着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科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导,注重对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阶段高中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效率都相对较低。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因为部分物理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高中生,尤其是文科生,认为物理学科难以理解,学习的难度偏大。因而,缺乏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找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一,分层教学法。由于当下许多高中生的学习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

第二,实验教学法。实验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结论均源于实验的验证而得来,其具备的真实、形象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实验向学生演示物理原理、概念等的由来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三,激励教学法。现阶段,大多数文科学生都觉得物理学科偏难而对物理学习缺乏自信心,进而渐渐地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 结束语

新时期,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实现物理高效教学应在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

综合来讲,终身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的综合体,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阶段,既包括正式的学历教育,又包括非正式的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是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近三十年来,终身教育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公众所接受。终身教育的普及反映了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与教育程度的不满,这也更加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对终身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终身教育反映出公众对全新教育观念的不断追求及公众对知识的渴望,更反映出公众对个性人格、个性发展的追求。终身教育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公众必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公众要求不断实现自我,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知识;三是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存在一定不满,不能实现公众的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终身教育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按照教育方式不同,终身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按照教育阶段,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等。另外,终身教育还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等特点,这些都促进了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育改革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5月我国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开始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免令人担忧,教育改革成果不明显。例如教育不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学生超负荷学习,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试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生甚至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为求得重点高中的录取,个别学生和家长甚至不择手段进行竞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的真正原因。传统教育制度曾一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公平、客观的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着人才选择的公平与客观。要想促进中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前提和关键。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影响范围较大。终身教育提出的教育观念也适合中国教育改革的需求,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学校教育目标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人们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学校习得。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目标,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把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结合。应把学校作为能力培养基地,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在非学校教育阶段仍能不断学习,就保障了终身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联系

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努力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明显与职业相脱节。人们所习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教育与职业的紧密结合为前提。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设置教育方向,并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尽管职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是相当大,但是这并不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此为重要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协调。

(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识时代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过剩与教育时间过短的矛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该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改变教育的封闭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加强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教育的功能;最后,建立外来人口免费教育制度,这可能会造成地方教育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要求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

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的普及,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形成全民学习的教育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学习,处处都可以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公众的学习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场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终身教育不再以学校为教育中心,而是强调社会育人,强调学校的社会化,强调人们视野的开阔与解放,延伸教育的外延。传统的教育要求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这种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实现人们的终身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忽略个性的影响,人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传统教育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因此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由此带来的就是知识的硬性灌输。这就使得人们的个性被忽略,所有人被整齐划一地安放在同一个位置接受所谓的“正式教育”。但终身教育则不同,注重人们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一个人的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而应该从个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的发展潜力。终身教育并非仅考虑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是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挥个人所长,从根本上实现人的价值。在终身教育来看,成绩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一切,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是最重要的。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教育是要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终身教育不再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了教育功能和知识的扩展,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知识的传输和发展。终身教育要求充分保障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因此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改革,更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的变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终身教育并不强调“死读书、读死书”,也不强调占用人们全部的活动时间,而是强调突破时空的限制。首先,强调教育回归,终身教育要求为所有人敞开教育的大门,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孙公子,只要肯学习,都能在这里获得知识,知识并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特权。其次是要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愈来愈强的向往欲,社会文化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知识的相互教授。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贴近生活的机会,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那种仅注重向上飞跃发展的教育终会被取消。最后要注重闲暇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过程。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尽管学校教育时间明显减少,但这为闲暇时间教育提供了可能。终身教育更加注重闲暇教育,这种闲暇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仅能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更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五、总结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创新教育

一、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走向

1.历史上英语教学法的共同弱点从英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外语教学的历史还可以看到西方各种教学法存在着一种共同弱点———片面性、走极端。它们在批判对方时总有一种心理,生怕自己同对方区别不清,不敢承认别人的长处,似乎认同别人的长处就会同对方同流合污。正是这种心理作用,造成了自己的片面性、走极端的弊端。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未来外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吸取各家之长处而避其弊端。2.折中是不是未来英语教学法的走向未来英语教学法的走向是不是就是各种教学法的折中呢?英语教学法历史上有过折中,并且将其定名为折中法(TheElectieMethod)。20世纪中期,直接法和听说法遭受到猛烈批判,为适应当时外语教学的需要,有些学者为了调和英语教学法中的两个极端,联系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和听说法的特点,选择这两类完全对立的教学法各自的长处,拼凑和组合它们的教学观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提出一种自由教学方法,即折中法。从表面上看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貌似公允,实质上它并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学观点,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只是几种教学法的混合。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折中法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3.未来英语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在对历史上各种英语教学法和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基础上,在对新时代特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未来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全面发展;伴随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英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现出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走向。对时代特点和需要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外语教学的历史使命,因此未来的英语教学法的方向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英语教学法都不同,具有它的独特性。

二、英语教学法教育观念转变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不仅受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且受时展对教育需求的支配,特别是对外语教育需求的支配。能不能看到这种支配作用,能不能探索出面向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法,教育观念起着决定作用。教育观念落后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看不到我国外语教育落后的原因,就看不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法,就不可能探索出面向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法。从表面看来,外语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教学法落后,但是仔细分析,外语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要改变外语教育落后的局面,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创造出先进的教学法,才能自觉地实施新的教学法。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不仅创造不出先进的教学法,即使有了先进的教学法,也不会自觉地接受并使用它,甚至会反对它。不同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对教育的不同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转变对教育的认识。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学方法理论,从教学策略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要考虑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教育观念更新,必须进行教学法理论创新,建立起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学法体系;学校要有创新管理体系,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具体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坚持教育观念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把外语课视为知识课,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死记硬背语言知识,而不会应用,培养出的学生听不懂、开不了口、不会读、写不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被扼杀。另一种观念主张取消知识学习,用模仿和感知代替知识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难以培养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被扼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国际激烈竞争的时代,要使我们的外语教学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确立一种新的外语教学观念。摆脱结果中心论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接受教育,取消填鸭式的模仿教育。建立以循序渐进观为指导的、过程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观念。这种新观念重视知识学习,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它重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使知识好学、会用。它重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这种新观念重视语言实践,重视语言知识通过语言实践转变成为语言能力。它主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活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新的外语学习观念,才会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在外语学习中才会产生创新动机,心想创新,愿意创新。其次,坚持教育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精神的源泉,有什么理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以古典人文观、结果中心论指导下的应试教育观念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学生的精神是头悬梁、锥刺骨,学生的行动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知识、拼命追求分数,学生的创造精神被扼杀。以重新建构观、结果中心论指导下的应试教育观念为指导.学生虽然不用学习记忆知识,但他们精神负担并没有减轻,他们要反复进行枯燥无味的模仿,要在题海中无休止地操练,要拼命地死记硬背现成的东西,拼命追求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能力,创造精神也同样被扼杀。再次,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理论的创新,还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旧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不全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运用西方英语教学法,由于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原因,西方英语教学法都具有片面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有缺陷,能力不全面。语言的应用因时、因地、因环境不同,表达内容不同,语言形式随时都需要变化,需要创新能力才能学好。这种新教学法从语言知识学习到语言实践,必将给学生提供许许多多创新思维的条件和机会,这些条件和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坚持思维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的行为品质,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品质。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只能产生依样画葫芦的行为品质,联想式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品质。思维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系,扩大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创新能激发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培养起以少驭多、以简驭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的创新能力,以及敢于质疑、勇于争鸣、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实事求是的创新品质。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年龄不同,在各个教学阶段表现出的思维形式也不同,但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品质应该从小培养起,在各个教学阶段都应该认真抓。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以培养定向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为主旨,使学生既会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思考问题,顺应既定目标方向思考问题,又能按照事物发展的相反方向和逆既定目标方向想问题,还能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维。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它是通过定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想象、联系对比、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而实现的。

结语

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的习惯性认识。它同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教育观念具有继承性,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在继承传统教育观念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观念改变。但是,也有时生了变化,人们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情况。我们已进入21世纪,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旧观念上,不接受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我们时刻心系素质教育,心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语教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师晓芬.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现状及特点[J].亚太教育,2015,(36).

[2]余悦.浅析我国的英语教学法[J].校园英语(上旬),2016,(3).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更新;教育观念;体育教学;改革

Renewing Education Idea, Improving The Reformation of P.E Teaching

LI Zhi-qing

Abstract:P.E. Course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armoniously. It's a course that conbines educations of ideology with morality, culture with science, living with sports skills in physical exercises organicall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 student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

Key word:Renewal;Education idea;P.E. teaching;Reformation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

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受传统运动思想影响较深,突出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目标,材内容,学进度,学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统队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是如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受益。此外,我们都应知道大学生是处于接受新观念,新理论的最佳时期,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学校体育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因此,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育观念,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相适应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3)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4)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地位。

(5)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6)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传统观念的相对滞后。

传统观念的相对滞后,促使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好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构建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育机制,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自信自律、自我完善。不管怎样,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更新教育观念是课改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课改的先导。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1.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阶段体育意识向终身体育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体力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态度的习惯。

3.素质教育观的体现

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成为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4.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职业观、成才观和发展观、师生关系观、教育主体观、教学观、素质观都要发生转变,才能真正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四、更新教育观念要在实践中体现

1.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是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单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全体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符合科学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以及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灵活、合理、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从课堂上的讲解、示范、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法等,让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并结合学生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同时适当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来培养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同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实现,而同一方法、手段又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多一把衡量的尺寸,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1)全面评价。改变以往教学中体育教师从外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的形式,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2)过程评价方式。开学初,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起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期末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有没有进步。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开展好学校体育教学,使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育探讨.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 学校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到了传播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规模快速扩张,发展至今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优势冲击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冲击成为当代社会一段时期内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具有媒体及形式的多样性、即时性与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多元化与开放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特点彰显着强大的传播优势,其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多方位的需求。在当今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传播的冲击。

(一)对学校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网络传播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受互联网的影响,学校教育知识的传播功能被逐渐弱化,学校教育的重点将不仅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逐步转向全面素质的培养,其要求教育者不仅是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更主要的是通过体验、发现、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传统而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远远不适于当今网络传播的时代需求,网络传播向传统教育观提出了挑战。

(二)学习观转变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以大量的网络电子图书、期刊以及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所具有的海量性与即时性的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导致学生求知已不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网络使学生找到了更加独立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网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他们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要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他们需要运用信息网络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观的改变使学生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要求。

(三)网络传播危害性带来的冲击

网络以其强大的优势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使不少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甚至痴迷网络。上网占用了学习甚至休息时间,致使课堂精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低下。长期上网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障碍,严重者不仅影响学校学习甚至会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学生的道德趋向,甚至诱发犯罪行为,给学校教育带来强大的冲击。

二、学校教育应对网络传播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令人担心的是网络传播教育作用的隐蔽性,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网络传播的冲击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学校教育要正视网络传播,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措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教育优势应对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观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其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创新学校教育。

新课标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倡导学生自主、个性、创造性发挥的理念是我们认识网络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基础。教育者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学校教育应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分析、创造的能力,摆脱只有在课堂才是学习等落后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二)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师道尊严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基础。几千年来的教育延续的是教师主导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但是,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公平的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减弱了对教师的依赖,甚至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调者;由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其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发展网络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不能孤立于网络媒介引领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之外。学校要不断完善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应的教学设施,建立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发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基础上,要建设、开发、完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模式,建立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实现开放式网络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任务和重要课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学校教育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冲击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学校教育要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传播优势,不断开创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摆脱网络的不良影响,促使学校教育真正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