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第1篇

青涩的栀子花展开第一朵,六月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时我和要好的朋友正是花前月下。不想过多刻画什么,眼前就有浓浓诗意。

“你说,人生是什么呢,”我问朋友,只见他脸浅的笑,凝然不动了。

你说的,是哪一种人生

他依然笑面着,起身抚摸着榫,手指深深地陷在里面。

”这叶,绿的好看,浓艳,素淡都集于一体。”我柔笑道,“最美的可能不是青翠欲滴时。”这当然不是人生是什么的答案,正确的诠释,因人而异。

他心悦诚服地看着我,嘴里嘀咕着:“起雾了。”回应到他满眼的茫然,我的心率不服节制“咕咚”重重地跳了一下。

其实我最想说的正是如此,起雾了,再清晰的,也会朦胧,怎能不迷茫。

他仍旧直立立地伫望。

不要看了,都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欲摘不能。

我把头深深地埋起来,心里不禁注满哀愁,忆起当时装模做样的自己,本当怅然若失。当前途迷茫时,我们不都这样地无助过。

倘若翻出被岁月冲刷的照片,那时的你还腼腆的笑着,拂过脸上尚未消去的红晕。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第2篇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篪;音响;形制 ;有底之笛;巴乌

篪,音驰,是我国古代一种管乐器。原料取于天然竹管,发音原理同横吹竹笛,但无膜孔而“有底”。篪,发音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一、 历代文献有关篪的记载

古代经学家用不同方式,对篪形制做了极为形象的描绘,言简意赅。但时至今日,由于汉字古今意义的差异,篪的形象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从有记载的周代起,即有关于篪的记载;《周礼.春宫》中就记载了笙师掌教吹笙、篪、埙等所有管乐器。“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即由《诗经》所记。后人称要好的朋友为“埙篪之交”就是由此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篪的制作工艺已相当精良,演奏技术也有较高水平,不但用于雅乐的伴奏、合奏,也可单独演奏。《史记》记述“伍子胥出昭关,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薄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几句话,把伍子胥吹篪行乞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汉代,竹笛已在宫廷乐队及民间大量使用,并取代了篪在乐队中的部分地位,但篪在雅乐中仍是主要乐器;《后汉书.明帝记》云“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帝幸章陵,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北魏以后,民间广为流传着老妪吹篪的故事,“秦民语云:快马健儿不如老于吹篪。”隋唐时期,篪是钦定雅乐二十件乐器之一。北宋政和三年,一个宫廷乐队中国就有吹篪乐工二十八人之多。元代,宫廷雅乐三十七中乐器,其中也有篪。明清时期,不少典籍中都曾记述过篪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还绘有篪的图形。清乾隆二十四年,法国人苦朗绘制了《皇朝礼乐图式》,其卷八即有篪图。一九五七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赴山东曲阜孔庙考察雅乐乐舞时即拍有乐生吹篪的照片。

二、后人对篪的音响效果的考察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考古队在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巨型古墓-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七千多件,其中有很多珍贵乐器,如编钟、石磬、鼓、瑟、琴、笙和两支竹制管乐器。这两支管乐器,一略粗,一略细,制作工艺相同,外形很想竹笛,但其尾部由天然竹节封死,身着七孔。平放时,靠竹节一孔上出,中间五孔并列外出,另靠竹节一孔内出。把这两支乐器与清朝篪对照,参考《三才图绘》、《玉海》、《皇朝礼乐图式》关于篪的图形及有关说明,可以断定这两支竹管乐器是篪无疑。

由于年代太久,加上泡在水里,竹肉均已烂掉,只剩下竹皮和漆皮,好似一层薄膜卷起的筒子,虽翘窍清晰,但无法吹奏出声音来。湖北武汉的部分竹笛专业工作者对这两支战国早期篪进行了考察和试奏(仿制品)。从音响效果来看,篪发音纯正,中低音区很像无膜短笛中音区及竖笛的音色,适于表达庄重和思念的情绪。同时由于他们在形制上相似,所以历来有不少人把它们误认为是同一种乐器。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两种乐器区分开。

三、篪 横笛 巴乌

本文就篪的形制,逐一考证先秦以来相关记载,得出结论-古代篪即今巴乌,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3.1 从字义方面考察篪为巴乌而不是竹笛

最早记载篪的形制是战国《世本》。《世本》曰“苏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枣。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

汉代经学家对篪有以下注释。郑玄注《周礼》“篪,如管,六孔”;《通典》引《月令章句》:“篪,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东晋郭璞(276-324)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吹孔有觜如酸枣”,有距”,“ 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当然不是在这“横吹之”的竹管乐器的吹孔上设置猫头鹰如酸枣刺般的毛角;设置鸟喙;设置鸡爪货雄鸡足后尖骨;设置钓钩上的倒刺;设置鸟尾长毛。觜、距、翘云者,比喻而已矣。其意是,在篪的吹孔山有一个如猫头鹰的毛角、如酸枣刺、如鸟喙、如鸡爪、如雄鸡足后尖骨、如鸟尾长毛那样一个长一寸三分的尖锐形状的激振器。这个激振器就是一片尖形得簧。

这样,联系到《礼记 月令》之记载,篪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管多孔,吹孔上有尖形之簧,横吹。这种形制的乐器就是今日流行在西南少数名族地区的簧振气鸣乐器——巴乌。巴乌之簧必须尖锐如刺,簧舌分段振动与按音孔各段气柱振动耦合,从而构成音阶。其形状如簧,如笙中簧,不能施于巴乌。巴乌是一广义的称谓,有竹簧即主管自身刻簧与金属簧的区别,篪之簧当为前者。

3.2 从演奏技巧和发音原理方面推敲论证

河南偃师柳凯墓有一吹簧乐俑。出土报告说,有一“头偏左侧,手执横笛与右侧,口贴与横笛上吹奏”的乐俑。从同事发表的照片与白描图判断,此器为簧或义觜无疑,因同时出土地的乐俑的风格均非写意,如吹萧俑的下唇高于吹口。五代前蜀王建墓石浮雕伎乐亦有篪伎。虽然许多学者也把王建墓之篪定名为篪,但他们并未作巴乌看待。张世彬先生《中国音乐史论述稿》所谓王建墓之篪,实是误解了“翘”的涵义,何况石雕图象上并无翘然而出之物。

“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容易误解为“一孔翘然上出尺三分”。这样解释的本身便经不起推敲。在竹制管乐器的吹孔上要加上一个超过管身直径的达一寸三分高的“翘”,对于古人来说何其艰难;并且,加上这个危乎高哉的“翘”与不加这个“翘”发音原理完全一样——都是气息经吹孔边棱激发管内气柱振动,加上“翘”岂不多此一举?当然,引起误会的是“一孔上出”。簧的吹孔是向内置于两唇间的,“上出”则不确;但他并非是意?说明簧暄吹孔与安雳孔不在一个婳面上——经学大师毕竏不是乐嶥。

《律吕精义》接着仉绍明代夢常篪:“吹孔不在中间而在右旁,其底左端有孔,前面四孔缌后面一孔,午有穿绳二小孔…….”

清代的篪,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篪考》:“通长一尺四寸,一孔上出为吹口,五孔外出,一孔内出,又二孔并开不出,未出音孔,管未有底,中开一孔。”

由此看来,至篪自明代起,这“吹孔有觜如酸枣”、“有距”、“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有底”的簧振气鸣乐器——簧,已不为人所识矣。

参考文献: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 历史; 学派; 本质

《史记・夏本纪》记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原来今天的浙江省会稽县,却因“会计”而得名的。不过,当时的禹会诸侯,论计其功,与今天的会计却有天壤之别了。

《周礼・天官》记述周王朝设置的“司会”(掌管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物收支的官员)职掌时写道:“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即:司会利用公文、账册、户籍、大量地图等副本,考核官吏们的政绩并检查他们经手的财物收支。“会,计也”;“计,会也。”“会”和“计”是可以通用的。“会计”之命名起源于西周。

经典著作“四书”中的《孟子》,是最早记载“会计”一词的古籍:“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孟子・万章下》)。感谢《孟子》,它记录了孔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个会计。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针对西周时的会计讲:“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P152)“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观念的货币即货币形式,全面、综合地反映再生产活动及其成果。“过程的控制”是指在反映的基础上,即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监督)。

“会计核算”这个概念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的“经济核算”中引进过来的,“经济核算”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前苏联《会计核算原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核算之主体不是独立核算的企业,而是依靠指令性计划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会计”一词本来就有综合核算的意思,没有必要再称“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一词已经成为历史产物。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传统会计的继承和发展,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它继承了传统会计的主要特征(会计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会计计量基本遵循历史成本原则;会计记录主要运用复式记账;会计报告主要通过三个基本报表反映)以及两个基本精神:稳健性与可靠性。

Bookkeeping与Accounting。

Bookkeeping:“簿记”,book具有账册之含义,keeping具有保存、管理之含义;会计中关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出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编制试算表等工作的总称;是会计的初级阶段,主要包括记账和结账。有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Accounting:“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估价)与管理会计(决策)。

会计工具论学派:“管理工具论”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和他的《簿记论》。他把簿记看作管理的工具,认为它是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服务的。这一思想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影响深刻。1955年我国出版了由马卡洛夫和别洛乌索夫合著的《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是在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各个部门中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1958年上海财经学院编写《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一种,是反映经济过程中各个经济事实或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

会计艺术(技术)论学派: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一号《复查与提要》(Review and Resume)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Art),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美国百科全书》:“会计是分析和说明经济数据的技术(Art)。”同期,《大英百科全书》:“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企业交易与说明其成果的技术(Art)。”对会计来说,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对会计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和能力。虽然会计这门学科里,有的内容可用数学公式或逻辑法则表现出来,但是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组合、加工以及编报等活动中,人为的因素影响则太大太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允许范围内,最后获得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个人的偏好,亦即不同的会计师,在确定同一个目标时,可能因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不同而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会计是一种艺术(Art)。

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20世纪30年代至60、7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四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功能是提供有关经济事项的定量信息。该类信息主要是财务性的,而且是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余绪缨在1980年《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什么是会计呢?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以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葛家澍在1983年《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1994年,台湾《会计研究月刊》称他为“大陆会计学界的翘楚”。

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由簿记阶段向会计阶段的演进,会计已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学者亨利・法约尔1916年在《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中指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经营由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与管理活动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大要素。财务活动的目的在于资本的筹措与应用,而会计活动则是包括成本在内的系统核算,而且这两项活动均与管理密切相关。美国学者泰罗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现代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的精神与具体计量方法,对其后的成本控制理论与实务,以及管理会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管理经济学”诞生中,簿记、会计与财务发挥了巨大作用。“管理会计学”的诞生,是会计学界、工程技术界、科学家、经济学家在管理认识方面的一次趋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相应地出现了“管理经济会计学派”,把会计管理与经济管理从理论上、实践上统一起来。1982年8月31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论“会计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功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为此他们提出在中国使用“会计管理”这一概念。1983年2月28日,阎达五教授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写的文章中指出:“会计管理的内容是价值运动,会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果,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和控制。”

决策有效性学派:决策有效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等人。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也是决策有效性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其主要代表文献有:美国会计学会于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概念公告第一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及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发表的《会计目标和基本概念》等。主要观点:(1)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2)强调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3)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只不过是为了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信息对决策有用。(4)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就不可能一成不变。(5)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加强调相关性。(6)强调多种计量属性和模式的运用。(7)会计信息对决策是否有用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并且,现实中的大多数决策都属于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因而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

会计控制论学派:1992年杨时展教授提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1999年郭道扬教授指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

早期的人们认为会计是一门经验,对经验的积累形成艺术;中期的人们倾向于将会计与科学联系起来。会计徘徊在艺术与科学之间。艺术需要灵感,而灵感更多来自先天,靠后天习得的只是熟练与技巧,充其量算作“工匠”。对会计职业的履行需要“职业判断”,而恰当的“职业判断”来自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科学包含一些最为基本的公理和原则,将这些公理和原则提炼出来,形成一些“科学化”程序,对这些科学化程序的执行,将会产生“科学”的结果。经审计的企业财务报告应该是唯一的、科学的产物。会计最初确实是作为一门技艺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会计师们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艺术。卢卡・帕乔利在他的《簿记论》中指出,复式簿记是商人们成功经商所必需的一项或技巧;歌德说,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以至每一个精明的商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事业中利用它。学术界一直提倡和鼓吹会计是一门科学。斯普瑞格(Sprague)在1901年积极促使纽约大学正式设立商业、会计和财务学院;美国最早取得大学会计教授头衔的哈特菲尔德(Henry Hatfield)在1923年美国大学会计教员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前身)的演讲中,大声疾呼重视会计科学。至今,众多会计学人和会计学术团体仍在为“会计科学”奔走呼号、摇旗呐喊。葛家澍老师2004年还在说:“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遗憾的是:现实把会计作为了一个学科对待,一个二级学科。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阅读讨论课;目标、手段和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38-02

“特色阅读讨论课”是今年同济大学为拔尖人才基地班开设的一门新课。它聘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教师给学生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查阅资料和讨论,整理思路后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讨论时聘请相关专业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经过一学期的特色阅读讨论课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1.课程设置的背景

2011年同济大学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出对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该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以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海洋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苗子”为目标。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外,还专门为拔尖人才基地班开设了一门新课——特色阅读讨论课。

2.课程设置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潜力的关键。尽管在选拔这批学生时强调了对基础学科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入学前有较好的相关学科基础,获得过省市级以上相关竞赛获奖者可优先考虑,等等,但学校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还是把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基础学科学习的热情及加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设为特色阅读讨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

二、课程的目标、手段与方法

1.课程目标

(1)创新能力培养

这是培养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苗子”的重中之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然而,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将前人的知识和智慧用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特色阅读讨论课的开设中,一方面,同学们在和大师们面对面接触的学习过程中,借鉴大师们的成功经验,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师们具体介绍一些在科研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学生们从中发现,学术研究中的很多问题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可以成功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种借用大师们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才是培养学生的上上之策。另外,大师们在授课时针对一个问题列出多种解决方案,有时在上课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途径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同学们的思维。对于这种形式,同学们表现得特别积极,反馈也很好。大师们对待科研的持之以恒、勤于思考的习惯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使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2]。

(2)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项“软”任务,尽管在思想上广大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特色阅读讨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学能力贯穿到以兴趣为主线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教育让学生们去阅读一些文献或最新的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但收效甚微,原因就是学生们对阅读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在特色阅读讨论课上,学生们不仅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而且还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他们表现得很积极,学生们主动去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积极讨论并汇报讨论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们的反馈证明,

以兴趣为导向的阅读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3]。

(3)兴趣培养

兴趣是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是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从好奇心开始。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在特色阅读讨论课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去阅读一些文献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如果单纯靠教师布置一些作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文献让学生阅读,那是传统的知识教学。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展讨论是特色阅读讨论课的主导思想。 刚开始学生们听说要阅读相关文献,并不是很积极,但一听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时,学生们就表现得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对老师讲过的癌症感兴趣,有的同学对疾病发生的表面遗传感兴趣,有的同学对洋流感兴趣,有的同学对水桥感兴趣,于是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查阅文献,互相讨论。水桥小组还做起了实验,探讨水桥的成因,经过几次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们表现出与传统授课不一样的热情[4]。

2.手段与方法

(1)学科交叉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学习和讨论时的学科交叉,是我们的又一做法。从各种科学门类的沿革历史可以看到,学科已发展到“至精至纯”的程度。拓宽知识面、适应新挑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提出的新考验,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个人更需要拓宽知识面,更需要培养自己更新知识的能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特色阅读讨论课聘请了生命、海洋和物理三个专业不同领域的大师,用科普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一些专业问题。生命源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球物理、蛋白质晶体结构等一些术语无不表明专业的交叉,学生们在讨论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诠释生命的奥秘、海洋的广袤和物理学的困惑。

(2)大师授课

如今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连大师面都没见过的大有人在。事实上,大师们无暇顾及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大师们要带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根本排不上号,这也是国内高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把新生甚至本科生更多地排在最低档次的传统和惯例使然。尽管目前强调教授要给本科生带课,但大师们将精力全都放到本科生的做法上也不太实际,而特色阅读讨论课聘请很多大师给学生讲授1~2次课,还是可能的。在本学期聘请的教师中,请到了院士、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等,使学生们能够亲耳聆听大师们的教诲,和大师们直接接触。

(3)师生共上,与大师同台

一般来说,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但特色阅读讨论课上听课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同时又有不同专业的教师来授课,有时还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听课,在某些课上甚至有很多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同台主讲,更难得的是授课者是名师,听课者中也有很多名师,这样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和学生们成为朋友,便于师生交流,学生们有不懂的问题时,这些教师们还可从不同专业的角度给予解答。在一些课的安排上,有时有四五位教授一起上课,师生共上、与大师同台是特色阅读讨论课的又一大特色。

(4)互动式学习

在经过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进行互评。在这种合作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互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他们帮助他人和共同进步的精神[5]。

(5)教学效果评价多元化

评价教学效果可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的和发展。特色阅读讨论课采用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参与评价等多元评价的模式。

三、实际效果

特色阅读讨论课开设一个学期以来,学生们认为该课程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和教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各个教授的专长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是学生们对特色阅读讨论的一些体会。

“特色阅读讨论课有对生命科学的好奇,虽说高中也学过这些,但毕竟还未细到如此,虽说有点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但毕竟能收获些许。有‘漫游’极地那些日常能想到的新鲜事和麻烦事,那些难得一见的极地生物,还有那些对出海、去极地考察的向往之情;也有在光的世界的徜徉。”(海洋学院陶某)

“我真心希望可以在这门课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知识,不管是学习经验还是生活经验,不管是生命、海洋还是物理。”(生命学院王某)

“每次特色阅读课总是让人充满着期待,期待会有什么新的领域,会有什么新的感悟。而对于今后的特色阅读课又怎会没有期望呢?”(物理系牛某)

四、思考

在日益关注教育如何进行改革的今天,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学也不是为了教而教,这些仅仅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关于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主动性问题,各高校都应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平,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2]杨瑾,等. 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3]徐理勤, 等. 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 学生能力的培养[J]. 高教探索,2008(3).

相关期刊更多

阅读与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春出版社

中国石油企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