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观念的含义

教育观念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观念的含义

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第1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种不良倾向

1、有的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缺少有质量的阅读。

2、语文味丧失,非语文的东西喧宾夺主。

3、语文训练直奔主题,缺少过程与方法。

面对以上几种不良倾向,我们如何来改变呢?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让我的语文教学进入“严谨求实与洒脱随意相结合”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我慢慢树立起来的语文教学观,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教学既严谨求实又洒脱随意呢?下面就这个理念,阐述一下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境界——要做到严谨求实、回归本位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去努力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以及行文,正确地传播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要做到严谨求实。

1、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来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训练,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的音和形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成语、俗语、惯用语、俚语的正确使用,以及病句辨析等练习形式。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在字词句的使用方面,会越来越准确规范。

2、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语文也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求教师通过文本教学去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中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语言文字才能同人的思维、思想乃至精神和谐统一。

3、在习作和口语交际中,时时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作文训练中,不少老师单单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作技法”的教学指导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往往忽视了。

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导致学生积重难返,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初三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写了那么多错别字。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堪忧,也让我在纠错中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感觉力不从心,但我从不松懈。我不但在学生的习作和口语交际练习方面严格把关,更注重自己在日常写作和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规范性,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给学生做个表率。

三、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更要做到洒脱随意、超越升华

我认为,语文要想成为吸引人的一门课程,首先你这个老师要成为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人,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诙谐的谈吐,如此,你这个人和你驾驭的课堂才会变得洒脱随意,学生才会跟随你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1、做个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我每天都要抽时间阅读中外名著,了解鲁迅与祥林嫂,了解巴尔扎克与葛朗台,以便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无论是古代的李清照与辛弃疾还是现代的冰心与朱自清,无论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是法国的雨果,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一些经典散文,我都能如数家珍,让学生在惊异的同时,也被那些优秀的文化典籍深深地吸引。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我在课堂上就能灵活运用饱含诗意的导语、过渡语,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生出几分赞许。我也会涉猎哲学故事,了解一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也会阅读历史书籍,了解“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由来……总之,达到了博学,就可以纵论古今、引经据典、妙语如珠。

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归根到底在教育,教育为我国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规避在幼儿教育中的一些错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手法提高幼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之前打劳幼儿学生的知识功底。

一、幼儿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的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活动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幼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幼儿思维模式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首先,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幼儿的才能,保护幼儿学生独特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其次,创新技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幼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阶段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感知乐趣,通过收集材料和分析材料这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最后创新情感的培养为幼儿学生提供动力源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通过情感和智力的双重作用,可以激发幼儿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方面,幼儿时期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自我认知、自我升华的重要阶段。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符合幼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幼儿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幼儿学生开发潜能,提高掌握和把握事物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相比,幼儿美术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和创新思维,幼儿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道德以及情感认知的培养是激发幼儿创新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教育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激发灵感,以此来学生的创新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美术教育虽然加大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以及幼儿园教师的美术专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幼儿美术教育观念陈旧,幼儿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密切相关,先进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幼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一些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理念陈旧不能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很容易使幼儿学生与社会脱节,难以与社会先进的事物进行接触,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第二,幼儿美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相关美术专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缺乏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透彻,所以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无法积极引导幼儿学生。幼儿美术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绘画方式与行为来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教育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幼儿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美术教师是幼儿学生的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学生对美术喜爱的程度,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美术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要加大力度定期组织幼儿美术教师进行培训,使幼儿教师了解美术这门课程对幼儿学生创新力激发的意义,而且加大对幼儿教师美术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大对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适应时展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幼儿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幼儿教学的整体质量,有针对性对幼儿美术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弥补幼儿美术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

第二,尊重幼儿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考虑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学生的积极性,对幼儿学生的一些美术作品给予充分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学习中不断发散思维。另外,美术教师要注重多与幼儿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就一个美术作品与幼儿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使幼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且让每一位幼儿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幼儿学生的个性想法,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凸显幼儿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彰显个性,以此培养幼儿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对我国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幼儿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熏陶,提升幼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王阳明;德育教育观;知行合一;启示

一、引言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并坚持“德育为先,立志为本”的思想原则,认为教师在践行教学实践时,应注重以人为本精神的传导,多与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沟通,注重对学生学习精神的引导和帮扶,教师不应仅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引导,通过实践去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从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发现理论知识的问题和有待改善之处,不应过多地去迷信书本知识。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王阳明的这些教育思想具有很强新颖性,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品德教育也十分符合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点。

二、王阳明德育教育观解读

(一)德育为先,立志为本

为充实德育教育观念的内涵,王阳明提出了“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的教育观点,认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将“成德”放在首位,教师要从伦理道德、品行道德等方面出发,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德育教学。此外,他认为“志不立则事不成,志不立则学不就”,意在阐述一个观点,即:在德育学习中,只有学习者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才能够激发自身参与其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做到立志,而没有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是不会有坚定的意志坚持学习的。他的上述教育观可以归纳为“德育为先,立志为本”,为了论证这种教育观点的正确性,王阳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佐证,例如:他以树木成长繁殖为案例进行佐证,指出树木生长繁殖中,工匠必须及时修剪枝叶,才能够保证主干成长的养分,让整个树木长势更好。对学生德育和立志观念的引导同理也,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思想观,以及坚韧不拔的立志品格,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力,使他们在所有课程的学习中都能够投入旺盛的精力,为他们的成才奠定基础。而他的这一教育观点,在古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二)反己与责善的德育教学

在德育教学中,王阳明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反己教学法”和“责善教学法”。首先,“反己教学法”,王阳明认为:“古之圣贤之所谓为圣贤,源于知错能够认错,认错能够改正,从而让自己的修为逐渐达到一个圣贤的境界”,具有良好德育观念的人,首先应该学会反己,即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了问题,应该首先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埋怨别人,只有做到反己,才能够不断通过反己完善自我的品德修养,进而将这一品德修养与其他课程学习融合在一起,提升自我的学习境界。其次,“责善教学法”,责善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开展相互批评”,通过这种相互批评,找到自己和他人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弥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王阳明认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这句话的含义便是:真正的朋友应该多开展直言不讳的相互批评,通过批评指出他人的问题,查找自己的不足,最后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三、王阳明德育教育观的启示

(一)“理实一体”式教学

首先,教育教学应注重“理实一体”。所谓的“理实一体”指的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应该有机结合,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体会是升华,教学不能仅仅采用理论讲授法,而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他指出“循其说而究之”的教学思想,其内涵就是:任何理论教学都应该注重实践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设置实践的教学形式,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反哺效应教学

其次,教育教学应注重“实践对理论的反哺效应”。王阳明认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发现理论内容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学射”时能够“张弓挟矢”,“学书”时,能够“伸纸执笔,操觚染翰”的机会,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我们现代教育中,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能够做到1:1,这种教学实践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训学习机会,在实训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习去体验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更能够通过实训去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很多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的模式,与王阳明提出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应该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范围推广。

四、结语

王阳明德育教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了对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也包含了对一些创新德育教育理念,如:德育为先、立志为本、反己思想、责善思想的发扬,因此,这种德育教育观在古代中国有着很强的先进性。对于当代德育教育来说,如何去继承王阳明的这种德育教育观,提取其中的精髓,并与当今社会德育环境结合在一起,创设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教育体系,值得每一位德育教育工作者去深究。本文的研究也仅是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兆敏.试述阳明学对日本现代化政权的催生[J].齐鲁学刊,2005.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朱人求.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自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第4篇

要】 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当前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下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师地位、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讲解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网络 传统教育 教师 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了很大冲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改变。在教育教学上,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 计算机教育技术引入教育后所带来的新观念使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发现自己不比学生懂得多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难以回答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下的失落,就会感到无比尴尬。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种尴尬的体会。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教师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不仅大力加强各种设备和投入,更须借此契机,从根本上反思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能套上信息化教育的新衣,改变自己落后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这第二个部分的作用正是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所需要强调的。此时,教师已经不能无视网络媒体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网络媒体呼唤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

2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

2.1 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课堂、作业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我们把这种教育模式叫做“填鸭式”教育。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2 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

教育观念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传统教育模式 教师 学生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依托新兴的信息技术,基于这些平台所开发的开放型网络、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通信模式,它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同样在高校中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所带来的新观念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

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一日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此时,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反思:教师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不仅大力加强各种设备和投入,更须借此契机,从根本上反思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能套上信息化教育的新衣。

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也因网络的出现而受到冲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基于常规媒体运转的学校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网络媒体为削弱教师的信息垄断带来了新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这第二个部分的作用正是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所需要强调的。此时,教师已经不能无视网络媒体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网络媒体呼唤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说,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导航者,也作为网络海洋中知识的导航者。

三、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1、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

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

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

再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

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

4、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

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相信网络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薄俊生 顾丽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助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