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范生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9年9月至10月,我将在陕西师大附中进行为期8周的计算机科学科目的教育实习,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育实习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我们(实习生)基本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技巧,初步具有中学相应的教学工作能力。
2、通过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
3、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全面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根据现状让我们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4、通过教育实习,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树立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是使命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要求:
1、必须尊重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指导、
2、必须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纪律。
3、要接近、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热情帮助。
4、要按时作息、上课、听课、开会不迟到不早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实习期间,必须坚持互相听课和参加教学评议。
(1)、听课
听课不少于10节,做好听课记录,实习结束要上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
(3)、备课 要认真
钻研教材,参考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同学之间要共同研究,要根据班级情况确定教学方案。教案抄正后交指导教师审批。 (4)、上课
(二)、班主任工作见习
如果有幸能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我将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熟悉新生的工作,争取多到班级中走动,了解班级情况以及熟络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组织和管理好班集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3、努力常见班级文化,通过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即使疏导学生的问题。
(三)、调查研究
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定好调研题目,搜集相关资料。注意了解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研究与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
要求: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报告须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调查研究报告一般不少于3000字。
(四)、实习时间
四、 总结
关键词: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教师教育一体化
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山西忻州师院从1997年以来,至今已组织近6 000名本、专科生到忻州市所辖的6个县市的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西南师范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西部农村教育的“顶岗实习”计划;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2006年5月实施研究,建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师范生到农村实习,置换出教师到学院免费培训。“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为构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搭建了一座桥梁,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同时推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步伐,是一项“实习学生、置换教师、大学教师”三方共赢的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岗实习,有助于师范实习生的职前教育
(一)教育观念的树立
实习生们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增强了民主意识。
(二)专业精神的感染
通过顶岗学习,实习生们感受到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成熟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立志当好老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熟练
实习生学习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引发学生兴趣、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控制课堂局面、制作教学课件、写好板书等教学等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了解
在指导老师的细致指点下,实习生们熟悉了如何观察和了解学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组织班会、如何进行成功的家访等班主任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为职前教的师范实习生提供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所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得以在课堂上经受检验,并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二、置换培训有助于实习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所谓置换培训就是用两名小教专业的大三本科生暂时顶替一名小学教师的岗位,把那名小学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
短期培训的模式是研修培训,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的方式,培训内容设计为行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观摩、反思和总结四个部分。培训以一项专题研究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讲座、读书、研讨活动、专门技能讲解与培训、现场实践与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培训的目的是:
1.教育观念的更新。培训中传递了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绍了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更新了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
2.科学素养的提高。培训中补充和更新了教师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科学素养。
3.专业能力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置换培训为疲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农村教师、骨干教师们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来得安心,学得踏实,他们可以利用被顶岗的时间补充知识、更新观念和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师资的更新,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三、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有助于高等师范院校改革步伐的推进
(一)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院校实习质量的有益改革
顶岗实习推进实习制度改革,增强实习环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传统实习,很多城市中、小学出于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放心,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习的低质量必然影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这是师范院校实习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而在顶岗实习中,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场所,而且师范生承担了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职前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有全方位的实习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整合师范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建构。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
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启动之后,高师教育系统现行体制的合理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顶岗实习是师范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顶岗实习以顶岗教学为基本要求,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高、压力大。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需要调整完善与顶岗实习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大幅度强化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师范专业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师范生不仅能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能把握课程标准,尤其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掌握学科教学力度,学会教学设计,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学习等。
(三)置换培训充分展现了大学优势,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专业期刊资源,还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置换培训为大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专业优势。这些优势发挥得越充分,意味着培训的实际成效越高。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既有英国“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培训的优点,又具有美国“教师发展学校”的特长。它不仅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的问题,而且密切了高师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的联系,也促进高校与农村办学建立起“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进一步、长期的发展,使合作双方取长补短,既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殿.贴近基础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爱满天下.2007,(3-4)7-11.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素质教育视角 师范生 家教问题 策略
家教是指家庭中的或者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教学活动[1]。它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对学校必考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测验,其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师范生是从事家教工作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且收费比在职教师低,成为家长聘请家教“教师”的优先选择。有学者提出家教是应试教育的家庭延伸,它僵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分析师范生家教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促进家教学生全面发展及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家教中常见问题
客观上,家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但教育学界关于家教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甚少。师范生即使学习部分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家教中缺乏指导,因此,家教出现诸多问题。
(一)一切从成绩出发
多数家长在聘请家教时,只考虑家教“教师”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譬如,常有家长抱怨:“花钱请家教,就怕找的老师不仅无法提高孩子成绩,还耽误孩子学习,请家教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家教不是课堂教学活动,而是一种课外辅导活动,它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却需有明确的分阶段的辅导目标。师范生在家教时听从家长安排,一切向成绩看齐,学生什么薄弱就补什么,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辅导。
(二)经验式传授
家教的目标明确而又功利,即提高学生成绩,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方法。师范生由于教学策略缺乏,搬用过去学生时代学习经验,通过大量的讲题、练习、测验等经验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力求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他们只侧重辅导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较少涉及与考试无关的方面;他们只教学生怎么做题目,却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忽视系统解题方法的传授;他们只关注学生最终的测验分数,较少关注学生内心感受。
(三)学生消极配合
学生在家教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配合是顺利实现家教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辅导中,大部分学生是排斥家教的,他们极不情愿听家教“教师”辅导,时常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任务。比如,辅导时学生抱怨:“家教是爸妈请的,又不是我想请的,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补课,我多辛苦。”
(四)合理评价欠缺
合理评价欠缺是家教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对家教效果和家教“教师”的评价都依据孩子的成绩。家长将考试分数视为辅导效果的唯一评价,他们只关注分数,较少注重学生情感、性格、兴趣等的发展。有些师范生尽心辅导学生,但学生成绩提高的速度慢,家长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将家教“教师”辞退。因此,师范生便毕其功于一役——题海战术。
二、师范生常见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家长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
家长注重学生分数、一切从成绩出发的问题,根源上是由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资源争夺引起的。虽然现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高分仍然是获得优秀教育资源的可靠保证。尤其是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名牌大学,接受优质教育,只能从学生的成绩抓起,逼着学生学习。即使原先反对只拿分数评价学生的家长,迫于其他家长都请家教的压力,也只能选择一同进入教育资源的抢夺战,为孩子成才创造机会,竭尽所能提高子女的成绩。
(二)师范生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中小学生课本中知识变得更灵活、更系统,更具有创造性。师范生如果缺乏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知识,不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就无法进行有效辅导。尽管师范生在学校中习得一部分教学技巧和方法,但是没有真正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对教师、教学、学生认识不足,对相应的技巧和方法运用不到位,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只能采取经验式辅导。
(三)家教学生学习厌倦
家教“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学生理应表现得积极配合,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负担重、学业压力大,为了提高成绩不得不在家进行补课,占用了大量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因此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不愿意配合家教学习。另外,请家教“教师”辅导的学生一部分是存在学习问题,在班级排名中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的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不佳,在学习上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厌恶学习。
三、解决师范生家教问题的策略
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目标,而目前家教只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连满足学生“智”的发展都无法实现,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只为提高分数而辅导的观念,结合素质教育理念,解决家教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一)形成创新的家教“教师”观
家教是通过辅导者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它不应该仅仅是满足学生成绩提高的需要,还应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发展的需要。因此,师范生应形成正确的家教“教师”观。家教“教师”观是辅导者自身看待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形成创新的家教“教师观”应满足以下要求:1.辅导者应扩充教学理论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应熟知各种学习策略,并多进行教学实习锻炼。2.辅导者应适应学生学和发展的需要。师范生应该根据学生需要和发展决定教学内容,应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胡灵敏通过对教育专家和在职教师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后指出“能诚恳接受学生意见”是优秀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2]。3.辅导者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在家教过程中,师范生应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善于运用启发式、合作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参与。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家教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看待学生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学生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3]。同样的,师范生家教时应构建与时俱进的学生观、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辅导时,根据不同学生制订合适的辅导计划,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律采取填鸭式、经验式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多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三)采用发展的家教评价观
发展的家教评价观是指根据家教目标,重视家教的过程和阶段性反馈,既重视评价结果,更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辅导中积极主动地发展,促进学生价值的实现。师范生采用发展的评价观首先应在辅导前与家长达成一致的目标,实行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能力进行评价,根据阶段性的评价结果及时与家长沟通和调整;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减少过多关注学业成绩,多关注学生兴趣、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4];最后是评价方法上,减少以往单一的习题测验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方法运用的提高进行质的评价。
总之,解决家教问题需要家长、师范生、家教学生共同努力。师范生通过掌握教学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能够将家教活动演变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活动,使家教不再仅仅是勤工助学的形式,更是运用最新教学理念、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42.
[2]胡灵敏.关于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报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56.
笔者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在学生大三第二学期的时候开设了学科教学论和教师技能培训这两门课程。前者倾向于理论阐述,“力图从理念、理论、策略、案例等层面,紧贴国际教育科学学术前沿,紧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紧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阐述学科教育的现实课题与未来发展,为广大教师拓展新的视野,为学科教育学丰富新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实践提示新的策略。”[2]后者则是站在实践的视角,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真实课堂环境,学生通过体验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感受真实课堂的氛围,为实际教学积累经验。
以本专业的“教师技能课”为例,我们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以广东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为依托,将全书的内容按章节分给全班38位同学,各人按自己的理解准备教学,分为二十分钟的讲课与十分钟的说课,该同学完成这两项之后全班同学开始评课,主要是就其讲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同时,该同学还要将自己的讲课课件与说课课件外加教案一同交给老师,作为评价的另一部分依据。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技能课”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教师技能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表现在学校对本课的时间安排上。由于本校实行的是“2+2人才培养模式”(两年的通识教育加两年的专业教育),学生在大一大二只有几门专业课程,绝大部分是公共课程,没有设置教师技能训练项目,学生在此阶段只是利用零散的机会(有些教师会安排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讲解,几乎都是大学知识)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教师的专业指导。大三阶段学生开始全面接触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负担一下加重,学生很难积极准备和对待技能训练。大四时学生又面临就业问题,更加无心投入,以至于我们的教师技能培训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二,课程比重安排不合理。众所周知,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胜任中等教育的师资”,其课程设置应该重视教育类课程和技能类课程的比重。[3]但是,我们的课程却是以学科类课程为重,对于师范类课程只安排了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而实践类课程除了大三第二学期的教师技能课之外,只剩下教育实习。“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4]这样的课程设置,从主观上极力强调学生的专业学科发展,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殊不知,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后大多数是要从事教师职业的,而是否胜任的最基本因素就在于教师技能。
第三,技能训练不到位。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把教师技能分为四大类: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5]单就普通话技能和书写规范汉字这两项来讲,以本专业的学生为例,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对这两项的能力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完全建立在自我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在讲台上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站位,动作僵硬,语言缺乏生动感,虽然很多学生的教学课件做得相当精美,却不能将精美的课件与精彩的讲课融合,导致课堂有技术没艺术。
第四,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和基础教育实际相脱离现象较为严重。现行的技能课训练和训练场地只局限在本班内部,与中学的联系不够。学生对现阶段普通高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态度没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于是就表现为大家备课时的“凭感觉”,结合自己上学的经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与中学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要加强师范生与本专业在中学的实际课堂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入课堂,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2.课堂组织不到位
首先,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时间的控制不严格。虽然教师要求的是二十分钟的讲课十分钟的说课,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能严格遵照这个要求,要么是讲多了,要么就是几分钟了事。试想一下,在实际教学中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就是严格的45分钟(科学地讲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能讲授40分钟,以普通高中为例),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把控教学时间,要学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安排内容过多的时候,要合理删减;教材内容太少,要敢于创新,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其次,课堂纪律松散。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加之对教师技能课的不重视,导致到课率不高,没有形成严肃认真的实战演练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之下,讲课的同学无法全情投入,听课的同学也无法专注地听,最后导致大家评课的时候有时需要老师点名才会有人站起来回答,没有产生互帮互学的效果。
3.评价体系不健全
虽然设有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讲课、说课、评课,但是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却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们的评课一般是在学生讲完之后展开的,在座的同学往往是以同学之间平时闲聊的语气和态度指出同学的不足或者是优点,这样的评价也都是出于同学自己的直觉经验,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更谈不上有多强的导向性、激励性,没有起到评课的最终作用。特别是说课,很多同学都是在进入大三阶段才听说这种形式,而对于其具体的说课内容、评价要求完全没有概念,经常是讲课的学生只是就教材、学生、教学流程照着课件念一遍,对于比较有价值的设计理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很少提及,而评课的同学也是将说课略去不评。至于教案,同学们不是很清楚教案到底有什么作用、涉及哪些内容,所以大家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写一份教案交给老师,至于老师是如何评价的更无从知道。
二、“教师技能课”的改进建议
1.优化配置课程结构,完善教师技能培养体系
按照内容划分,师范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学科知识,一类是师范生知识,这里又可以分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和教师技能训练及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立足于师范这一特殊定位,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各个课程的比例,做到比例均衡、方向明确,既能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又能立足于师范生的定位练好教师的基本功。同时,在师范知识领域,将理论与实践合理配比,使学生“知行”结合。还要安排好技能训练的时间,最好能够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编排较为严谨的学生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制定出严格的课程考核机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确保有序长效地运行。
2.加强技能培训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训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师范生技能培训与基础教育真实课堂的一致性,让师范生时刻了解现行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需求,以便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
3.加强基本功训练
众所周知,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6]西方研究者诺尔・希勒及其同事们对大学毕业的中小学教师考核的结果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认识水平之后,从事教师工作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等教学技能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与其工作效果呈正相关。并提出一旦达到或超出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将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7]并且,在现阶段来看,各个学校安排的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大,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重视,将教师口语、书法、普通话培训等作为专业课程严格设立教学学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坚实的基本功培训。
4.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资源
微格教学是一种“讲课―观摩―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录像机、磁带录音装置和实验室式的教学练习,使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变得可观察、分析和评价,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等进行选择性的模拟。[8]也就是使受训者处于缩小和集中的状态,在微型课堂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借助现代媒体记录课堂细节,再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通过调节记录视频的速度来反复讨论,分析优缺点,对不足的地方可进行多次练习,直到掌握正确的技能。[9]
运用微格教学,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为其提供自我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在真实教学中出现自己教学技能的缺点给学生或教师带来的压力。同时,微格教学中通过现代媒体记录下来的视频等资源,可以让学生当作自我的成长记录保存下来,这在强调评价方式由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的今天尤其有着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灵敏.关于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报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55-58.
[2]钟启全.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照格申.高师专业教师技能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内蒙古民族大学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8.
[5]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
[6]乌兰.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5.
[7]朱新春,等.教学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