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我们是专业的腾笼换鸟公司,将老厂房等城市既有建筑变废为宝,通过创意改建,做成深受文化创意企业欢迎的产业园区,形成政府、业主、中小企业、自己四方共赢的独特商业模式。”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商业”)总经理汤丹沁,这样向记者解释锦和商业。

 

锦和商业的主业是城市既有物业的改造、运营和管理服务,通过对城市既有商用物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挖掘并提升城市商用物业价值,使业主资产得到持续的增值,中小企业有更多个性化的办公空间选择。

 

变旧为宝

“当时我们发现很多老工厂的经济效益不好,又苦于难以转型,即便是将物业出租,管理难度也很大。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办公场地,尤其是富有创造性的创意型公司很需要集中发展。”锦和商业总经理汤丹沁回忆道,正是上述情况让公司看到了商机。

 

锦和商业于2007年成立,是锦和投资集团专业面向既有物业的改造、运营管理的旗舰企业,五年来陆续与上海仪电集团、上海航天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蔬菜集团、上海塑料集团、梅林正广和、明园实业、苏州工艺美术实业等合作。锦和商业将这些传统企业的老厂房、旧建筑,改建成现代化创意办公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服务外包园区等各类功能性园区,并提供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城市旧有物业价值重构。众多创意企业、文化企业,进驻这些改建后的办公区域。

 

“这是一种多赢局面,一方面这些老建筑、厂房,经过我们保护性改建、管理,租金有的已经超过同区域的写字楼,在避免了城市的大拆大建的同时,更提升了原有物业的价值,这让这些老建筑的业主很是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中小型创意企业也能通过产业集聚,享受到各种服务和支持。此外,通过保护性改建,既存留了地方文脉,又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加了地方税收,地方政府也很欢迎。”

 

在汤丹沁看来,最能体现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还在于减少了建筑浪费。“不少老厂房富有历史文化意义,且很多建筑本身并未损坏,假如全部拆除后新建办公楼,等于浪费了现有建筑,重复投入了新建物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我们的任务就是变旧为宝,发掘老建筑的价值,延续城市文脉,避免‘拆除重建’传统模式导致的巨大浪费,践行锦和商业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经过多年努力,锦和商业累计运营服务包括“越界·创意园”、“越界·永嘉庭”、“越界·智造局”等15个以文化、创意为主要产业类型的服务园区,其中建成运营项目10个,在建项目5个,累计运营物业建筑面积逾45万平方米。

 

绿色改建“专业户”

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建设园区对老建筑改造有三个原则,即不改变物业产权、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建筑物结构。所以锦和商业在改建时会整体考虑定位,并保留能代表老建筑原貌的特点。

 

“比如‘越界’园区改建中,我们着重在外立面上动脑筋,使用石材和金属网架重塑工厂外立面原貌,非但不破坏建筑格局,还特意保留了一部分老工厂的管道。”汤丹沁告诉记者。

 

在改建过程中,锦和商业会特别注重建材和系统的环保性指数。在对城市既有物业保护性改造的过程中,十分关注低碳环保技术的运用,使用价格更高昂的低碳环保材料,以降低物业对资源的利用,并且在物业照明、扶梯等硬件设施方面,坚持使用节能技术。 

 

比如,在一些创意产业园区公共区域内,锦和商业都会投入巨大的改造成本,将原有公共空间照明,替换成价格高昂的节能灯具,并且制定严格的节能管理方案,根据实际光线决定公共场所每天开灯和关灯的时间,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能耗。经过努力,越界一个园区的公共区域电费,一年就能节省18万元。

 

“我们还会对建筑本身既有的设施设备进行环保改造。比如我们接管的一个大厦项目,由于该建筑已有多年历史,其内部空调系统很陈旧,能耗也非常浪费,于是我们不惜大手笔投入,来做空调系统的整体改造。这很值得,该单体建筑一年就能节省几十万元的能耗费用。”汤丹沁表示。

 

高附加值服务

最让汤丹沁感到骄傲的是,锦和商业经营管理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高附加值的公共服务:免费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法律、政策咨询服务,甚至帮助搭建融资平台。

 

“租赁我们办公园区的租户,大多是员工规模在100多人至200人的中小企业,他们的租赁面积很多都在500平方米左右。这种中小型公司大都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顾问,更缺乏融资机会,所以我们就想为他们免费搭建平台,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汤丹沁说。

 

锦和商业有针对性地建设覆盖所有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对园区客户提供金融、政策、法律咨询。

“接下来,我们计划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找一些相关金融机构,为需要资金的园区内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汤丹沁表示。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我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按照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力提高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绿化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大地园林化、生态无害化与城市“人性化”,打造独具庐陵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形象,着力建设大气、雅气、秀气,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省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标准(试行)》规定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城市生活环境评价、城市基础设施评价、城市资源节约保护评价和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26项具体指标要求,依托已有的良好基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稳步推进,努力使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尤其是16项约束性指标全面达标,确保2014年创建成功。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生态园林城市综合管理

1、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供水排水规划、停车场等专项规划。

2、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确保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于85%。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城市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使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确保城市建成区内本地植物指数不低于0.8,在建成区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鸟类、鱼类和植物等的综合物种指数不低于0.5。

2、完善庐陵文化生态园和滨江内湖公园,启动河东滨江生态湿地公园、螺湖湾湿地公园和梨山公园二期建设,加快推进后河二期改造“金腰带”工程建设,对天华山公园、真君山公园、文山公园和螺子山生态公园进行深化改造;建设已规划的55处街头绿地,使城区公园绿地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老城区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区域比率不低于90%,老城区不低于60%,建成区面积6公顷以上规模公园不少于7个。

3、大规模栽植大规格乔木。在中心城区分区、分块增植胸径10厘米以上的乔木15万株,使建成区人均乔木数量不少于3株。

4、注重江河湖等水体沿岸绿化。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处理,重点对后河二期改造“金腰带”和螺湖湾等水体沿岸进行生态驳岸建设,确保城区新建水体驳岸生态化率不低于90%。

5、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确保建成区新建、改造的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比重不低于50%。

(三)提高城市生活环境水平

1、加大赣江、禾河、后河水环境治理力度,杜绝污水和垃圾直排水体,加强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完善供水和排水等设施建设,确保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

2、科学布局城市建筑组团和绿地,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确保城市热岛强度不高于2℃。

3、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努力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及饮食服务业的废气排放总量和浓度,确保空气环境优良,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合格率大于80%。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1、实施雨污分流,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二阶段)工程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确保污水处理达标率不低于80%。

2、加大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建立清扫保洁、垃圾清运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清扫不留死角、保洁不留盲区、清运不留痕迹;对樟山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能力提升改造,保障垃圾处理正常运行,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3、加快机动车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新建居住区、单位庭院、公共场所配套停车场建设,兴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在城市道路上合理划定停车泊位,确保每百辆汽车停车位数不低于30个。

4、加快对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加大现有天然气供气设施和配套管道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燃气供应服务水平,确保城区燃气普及率不低于95%。

5、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发展“大容量、低排放、舒适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推行快速公交。优化公交线路,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行效率,确保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不低于11标台。

6、加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设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确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

(五)促进城市资源节约保护

1、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严格落实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强化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环节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确保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率达100%。

2、积极应用太阳能光伏产品,加大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大型公共场所照明节能改造,确保城市公用照明节能灯具利用率不低于30%。

3、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能力,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

4、加大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坡岸以及城区山体,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确保湿地、山林地和江河湖资源保存率不低于99%。

按照责任对口原则,将创建省生态园林城市的任务分解至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见附件)。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月)

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制定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市创建省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创建工作,明确创建任务,落实创建责任。

2、创建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要求按照实施方案,切实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确保达标。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从2012年3月开始至2012年12月各项指标初步达标。要求各责任单位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提出措施,根据创建任务分工组织实施。

第二步,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各责任单位根据创建任务分工,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实施过程中,市创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要定期开展创建工作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完成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综合汇报材料。

3、自查提升阶段(2014年1月—6月)

各责任单位、有关部门按照省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照各自责任,自查自纠,完善提升,确保全面达标;市创建工作指挥部邀请省专家帮助指导,并自行组织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4、迎检验收阶段(2014年7月-12月)

巩固创建成果,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迎接省考评验收组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创建省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负责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落实责任,全力推进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分解的创建任务,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倒排时间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合力攻坚,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广泛发动,营造氛围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支持。要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新闻宣传、公益广告、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使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新闻媒体要对重点创建工程的进展、各单位创建情况及时跟踪报道。同时,要组织开展评选“园林单位”、“园林小区”活动和绿地认养、认建、认管活动,提高全体市民的创建意识和主动性、自觉性,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博会; 后滩公园; 节约型景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park after the economical design of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the quarter of landscape, soil, and plant landscape, water-saving landscape material saving type landscape, energy-saving landscape,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veral aspects, for our country park economical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world expo; Beach park after; Economic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位于世博园区西南角,黄浦江东岸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4公顷,场地内部主要为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污染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工业棕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作为上海世博园得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2010上海世博期间的绿地,会后也将进行保留,成为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

世博后滩公园荣获了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最高荣誉奖——杰出奖,因为世博公园的设计“显示出对于低成本维护和高效运营的景观设计的崇拜”。通过设计以节约后期运营管理费用这也是节约型景观设计的目标。(图1)

图1: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平面图

1.节土型景观设计

规划区域内土壤以潮泥为主,其超过80%面积为硬质铺装所覆盖,土壤结构差,养分匮乏的同时也有部分土壤受到严重的油污污染,是典型的后工业棕地。在设计中通过对硬质铺装的清除、污染土壤的处理、清理基地内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对土壤进行疏松和养分的补给以及适地适树和透水性铺装在设计中的运用等处理手段,成功的将后工业棕地改造成上海世博园中心绿地。由于公园内土壤修复时间的紧迫,而生物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土壤的污染处理是采用物理、化学和植物修复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进行原位、异位处理。

为了使得土壤更适宜种植,添加土壤改良剂是一种必要手段。土壤改良剂包括天然土壤改良剂和人工合成的土壤改良剂。天然土壤改良剂包括植物遗体、褐煤、泥炭等。一般人工改良剂价格较高,常利用厚20-25cm的黄壤和红壤作为种植土方式。在世博公园主要采用添加天然改良剂并局部覆盖优质的红壤种植土的方式。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污染的处理,使用较少的花费,将土壤改良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同时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同时场地在竖向和地形塑造的过程中,利用人工内河湿地的挖方形成的土壤对场地内进行竖向调整,开挖内河湿地的土方量大约为10.3万m3,在场地内的竖向调整需要的土方量大约为3.4万m3,同时由于浦明路的建设大致需要6.7万m3的土方量,因此能大致实现场地内土方量的平衡。同时,在场地内部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换土的工作也结合场地内的挖填方一并进行,进一步的节约资金。

2.节水型景观设计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中使用的是黄浦江水,使用过的水经过净化后再流回黄浦江,做到循环使用。水体净化总的策略分为两部分:控制直排入水的外部污染物,建立后滩公园内部的生态水净化系统。对于现状直接排入黄浦江的工业污水及生活废水进行截流,阻隔外部污染源。同时,对规划后的后滩公园内产生的污水进行截流,一部分污水通过建立污水管道连通城市污水管网排出,同时后滩公园内部建立的净化系统对一部分中水进行水净化处理,从而达到灌溉用水的标准。

后滩公园内部的生态水净化系统包括建立水处理站,以及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和水体的跌落以改善水质。后滩公园中的污水站是在原有污水泵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位于清潭粉荷景点以南,他将对世博园区内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到人工内河湿地中或者直接供给世博园区内的植物灌溉以及硬质铺装的清洗用水。

在后滩公园中采用将雨水一部分渗透,一部分收集利用或排放相结合的方式。可先按一定重现期并根据植被、土壤、建筑、广场等周围环境状况设计渗透设施,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通过雨水管道进行收集,经过净化后排放到人工内河中。雨水下渗要求场地的透水性较高,可以先将所有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在地下某深度铺设盲管集水,然后排放或者循环利用。

3.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

在后滩公园的植被设计中,与公园的生态性设计和对水体净化的设计目标一致。采用有效的生态种植方案,从而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基于对规划用地现状的分析,我们建议采取植被立体种植的方案,创造立体的、丰富的植被景观。具体有以下生态种植措施:

3.1植物种类选择

世博后滩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均有所不同,以形成不同的空间特点和景观特色。在芦苇景观区以生态修复为主;在人工内河湿地中植物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对水体净化的目的;在梯地禾田景观区则主要以展示农耕文明以及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区。

不同的功能分区具有各自景观关注的重点,对植物的选择需要也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的功能区在植物的特性上具有相似性,即集乡土性、生产性和季节性等特点为一体。在滨江芦苇景观带中,大量的使用芦苇、乡土茅草和大量的野花,这些植物在上海容易生长,具有乡土气息,在净化水体的同时营造生态而优美的滨江水岸边际;在内河人工净化湿地,则大量使用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如水葱、兰草、纸莎草、水生美人蕉、芡实、燕子花、水芋、雨久花、慈姑、茭白、黄鸢尾、芦苇、水烛、芦苇、九节芒、旱伞草等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病原体具有吸附和吸收功能的植物,这些植物大多数为上海的乡土性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体的污染状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梯地禾田农耕文明的回味中,则利用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乡土植物等植物,不仅提供生产功能,同时也是反映农耕文明和提供农业科普教育展示场所,对雨水和经过部分净化的黄浦江水进行再次净化也是梯地禾田的重要功能之一,在部分植物的选择上是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的延续。

3.2垂直绿化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桂林市;公共自行车;满意度分析;骑行环境

[DOI]10.13939/ki.zgsc.2016.32.178

2012年桂林市获国务院批准为低碳试点城市,2014年10月,桂林市正式启用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践行绿色交通理论及低碳城市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是否能顺应理论设想,并达到预期效果,或其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并对其进一步推广使用产生影响,故笔者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其运行状况,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具体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以提高其使用率,加快桂林市绿色交通、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保护桂林市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塑造良好的桂林形象,同时提高公共自行车使用带来的社会效益。

1 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效果分析

1.1 布点分析

1.1.1 公共自行车规划布点分析

桂林市公共自行车站点主要布置在公交车站、居住区、旅游景点、学校、公共建筑附近,站点的布置旨在实现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创建生态旅游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1.2 站点规模设置与站点间距分析

桂林市共拥有公共自行车站点336个,桂林市区291个,临桂新区27个,雁山区和雁山区草坪乡共18个,其中带车棚的站点共69个,占总站点数的20.51%。总投入车辆数为10000辆。每13个站点配置一名工作人员,调配各个站点的车辆,避免站点车辆短时间内短缺或爆满。

调查发现,大部分相邻站点之间的距离在500米以内,部分相邻站点之间的距离大于500米。公共自行车站点和公交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大部分在20~50米,与公共建筑或学校之间的距离在50米以内。

桂林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共设公共自行车租车卡办理点4处,分别为:中心广场站点、临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香格里拉、高新区信息产业园。

1.2 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分析

1.2.1 使用情况变量交叉分析

(1)职业与出行目的交叉分析。由统计分析得出,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主要出行目的为上下班及锻炼身体。其中,在以上下班为出行目的使用人群中,公司职员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4.7%;在以锻炼身体为出行目的的使用者中,公司职员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约为61.54%,其次为退休员工,所占比例为16.66%。在以上下班为出行目的的公司职员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达47.83%;在以锻炼身体为出行目的的公司职员、退休员工在各自群体中所占比例为34.78%、37.5%。根据自行车本身环保和锻炼身体的特点,大多固定职业者把公共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出行与锻炼身体两不误。

(2)年龄与出行距离交叉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使用者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距离在200~1000米的范围内,当出行距离在200米以下时,市民都会选择步行,而出行距离超过1000米时,骑行时间过久身体会产生疲劳感,大多数市民不会选择自行车出行。当出行距离超过1000米时,仍然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人数中,45~60岁年龄段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高,达44.44%。这也说明了年龄越高的人越懂得锻炼身体和环保的重要性。

(3)职业和使用时间交叉分析。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何种职业的人群,大多数都能在使用60分钟内还车,只有极少数超过60分钟未能还车。由此可见,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时间超过60分钟开始收租金”的收费方式,可以保证自行车的及时归还,使得公共自行车不被故意占用,保证每个站点随时有车可借,提高借车率和还车率。

(4)职业与使用时间段交叉分析。由数据分析得出,9―11点这一时间段的使用人数最多,约占总使用人数的37.21%;6―9点、17―19点这两个时间段的使用人数分别约占总使用人数的30%及28%。其中,6―9点、17―19点这两个时间段,公务员、职员及个体经营者占使用者的绝大部分,9―11点这个时间段的使用者则为退休人员居多。以上三个时间段为上下班、锻炼身体的时间段,这与使用者的出行目的比较分析结果相吻合。

以上四个方面的交叉分析表明,桂林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目的主要为公司职员上下班以及锻炼身体、退休员工锻炼身体,骑行距离大多都小于1000米,使用时间极少超过60分钟,使用时间段为上下班时间及早上锻炼身体的时间段。由此可知,桂林市公共自行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它已慢慢成为桂林市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2 公共自行车使用满意度分析

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骑行环境、车身设计、运营管理、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桂林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设置五档评分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10分),一般满意(8分),无所谓(6分),不满意(4分)和非常不满意(2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骑行环境。使用者对于骑行道路的通畅性的满意度评价为8.56分,对于骑车环境安全性的满意度评价为8.19分,均高于平均满意度7.76分(平均满意度指骑行环境、车身设计、运营管理三者的满意度平均分)。综合来看两者的满意度均较高,由此表明,使用者对桂林公共自行车交通的骑行环境大多持较为满意的态度。

(2)车身设计。公共自行车的车身设计的满意度主要考虑其整体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根据问卷统计可得,公共自行车整体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23分、8.47分和7.86分,均高于其平均满意度7.76分。可以看出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车身设计是比较满意的。

(3)运营管理。在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中,市民对租还车方便性、车桩读卡设备、查询系统、收费方式等较为满意。而对站点布置的合理性、车辆的清洁程度、管理人员调配车辆的效率、站点遮阴棚的普及程度、办理自行车卡的便利性、损坏或丢失的赔偿方式、车辆的维护等的满意度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车辆的维护满意度最低。市民对运营管理的满意度评价为7.5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7.67分,说明桂林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4)总体满意度。在数据统计中,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为8.19分。但统计的平均满意度却低于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说明我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与市民所认可的存在一定距离,仍需要继续改进。

1.3 公共自行车不使用情况分析

随着公共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并使用公共自行车,但仍然有许多的市民没有使用公共自行车,通过调查得知不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市民当中,36.36%的人认为办卡麻烦,22.73%的人居住区附近无公共自行车站点,18.18%的人因有私家车或固定的班车,从而不选择使用公共自行车。其余部分市民因使用公共自行车不方便、担心安全问题、不会骑自行车、没有后车位不能载人等原因而不使用公共自行车。

未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市民认为,应该从“增加存取点、降低收费标准、改善车身设计、实施无卡租车、增加办卡点、降低办卡押金、提高安全保障”等方面改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同时多数的市民表示公共自行车系统得到改善后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对公共自行车今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今后会得到广泛使用,仅有部分市民持中立态度未能预测,或持消极态度,认为今后难以推广的市民。由此可见,桂林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并亟须解决,同时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前景充满极大的期待。

2 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困境

2.1 缺乏人性化的车身设计,舒适性不足

大多数市民认为,公共自行车应该增加后车位,方便市民的使用。同时,公共自行车座椅舒适性不足,不具防震功能。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在桂林市区拥有很多可供游客参观旅游的景点,当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将景点串联之后,游客们也会考虑通过无卡租车的方式选择骑行旅游,而对游客来说,公共自行车的车身设计应当具有服务于游客的特征,才更能被游客使用,也更能彰显国际旅游城市的城市魅力。

2.2 锁车柱不足,造成“借车容易还车难”

就使用者反映,还车时存在站点无空余锁车柱供使用者还车的现象,使得还车者无法及时还车。一期建设时,每个站点的锁车柱均为30个,二期建设的站点每个站点的锁车柱的数量为20~40个不等,但每个站点的人流量不均等,有人流量多的地段也存在人流稀少的地段,因此每个站点几乎同等数量的锁车柱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2.3 车辆得不到及时检查维护,影响使用者用车安全在调查中有一部分使用者反映偶尔会借到已损坏的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链条损坏或刹车功能丧失等故障。故障的出现与使用者不爱护公共财产及站点管理员工作的严谨息相关,管理者未能及时和细心地检查车辆存在的问题,保障使用者的用车安全。

2.4 站点无监控探头

无法对恶意损坏自行车、张贴小广告及占用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停车等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无法监督检查站点工作者的工作状况,无法及时了解站点还车状况,是否存在有还车者还车无车柱等状况出现,不能更好地对车辆进行调配。

2.5 站点选址缺乏群众意见的参考

桂林公共自行车选址现状主要依据商业、教育、公园、景区以及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进行站点布置,但对于居住社区布点不够深化。对于公共自行车而言,市民是其最主要的使用群体,没有深入了解市民具体需求,缺乏群众意见的参考,无法进行更合理的站点选址。

2.6 站点无车棚,设备易损坏桂林共拥有公共自行车站点336个,其中带车棚的站点仅有69个,占总站点数的20.51%。没有布置车棚的站点仍是多数。车棚的不足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维护以及市民的使用造成不便。风吹日晒易对自行车的车身部件造成损坏,雨后车身潮湿、晒后车身灼热,也不便于市民的使用。

3 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对策建议

(1)在车身设计方面,公共自行车管理公司应当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况进行充分的群众意见调查访问,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收集并采纳相关合理建议,同时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反思,生产出群众喜爱的公共自行车并对不舒适的公共自行车进行回收更新再使用。对于专供游客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可以设计双人骑行和家庭骑行的车型。

(2)对于锁车柱不足问题,公共自行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查阅每个站点的公共自行车借还情况,对于借车和还车频率比较高、次数比较多的站点或地段,增加锁车柱或增设站点。或直接根据地段人流量的多少加设站点或增加该地段上某站点锁车柱的量。

(3)在使用者用车安全上,提高站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不定时排查车辆的安全隐患,减少突发故障的发生。对于因车辆长时间的被使用或自身质量或天气原因造成的车辆损坏,公共自行车公司应当及时予以维修。其次,建议安装监控器,实时监控恶意破坏公共自行车的行为,并追究肇事者的相应责任。最后,公共自行车公司可以考虑与周边单位,如24小时便利店、报亭、旅游售票点等联手,给予这些单位一定的酬劳,并请他们协助管理公共自行车。

(4)建议安装监控探头进行实时监控管理,监督不文明行为。同时监控探头的设置,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公共自行车站点实施管理,通过探头传回的信息,及时了解站点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能及时了解站点借还车状况,并及时进行车辆调配。

(5)站点的布置应当在依据《公共自行车选址原则及规范》的同时,适当参考市民意见,了解市民的意愿,将更有利于便民惠民。

(6)尽可能的在每个站点配备车棚,方便市民的使用,同时保护设备及公共自行车,减少其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坏。

4 结 论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桂林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需求将不满足于“最后一公里”的范围,但如果随着服务需求的增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随之改善,而企业一味扩张服务范围必将导致服务质量和可靠性的下降。[1]建议公共自行车管理公司认真学习并借鉴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的方式并根据桂林市的实际情况和采纳市民的合理建议和意见等,改善桂林公共自行车系统,使之更便民利民,同时使其使用量增加,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桂林是一座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在世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旅游城市,因此保护桂林的山水就是保护世界人民共同的财产。[2]而每一个身处桂林的人都应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都应为建设美好桂林而献计献策而共同努力。只有大家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共建桂林城市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