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营战略规划

运营战略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营战略规划

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GE是以所谓的四大战略:全球化战略,服务战略,六西格码质量要求和电子商务战略来获得20年高速增长的,现在的问题是,GE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几十种业务,34万员工,如何让如此庞大的公司按照统一的战略去获得高速增长?

光是韦尔奇伟大的“思维”显然无济于事,答案是,GE精心构造了一个以一年为一个循环,以一季度为一个小单元的“业务管理系统”,在这个业务系统中,有两个部分专门做战略规划,分别是从第三季度开始的战略规划阶段,以及从第四阶段开始的运营计划阶段。

在GE,战略规划通常从七月份就开始了,战略规划的主题是分析经济环境/竞争环境,讨论总体的财务回报状况,提出新举措或新战略,并对实施中所需要的资源作分析。这些主题先在各业务层面讨论,然后在八月份开始非正式的思想交流,提倡创造性的建议和有针对性的方案,你在韦尔奇功自传中看到的很多精彩观点,比如提倡打破常规,比如提倡群策群力,都是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 到九月份,这些讨论和建议都会汇总起来,由韦尔奇亲自主持,由负责各个业务的公司执行官参加,围绕战略方案讨论三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优秀表现的标准,第二,学习其它公司的优秀经验,第三,总结重大实施措施中的优秀经验(所有业务范围内)并分析客户对实施过程的影响

在战略规划之后是运营计划的规划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运营计划,所以从十月份开始,GE将全球150位高层经理召集在一起召开全球运营经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1)下一年度运营计划的重点,(2)每个运营经理提出关键举措的成功之处,(3)所有业务部门的对话:我们在上一年的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会议结束后,要求所有业务领导提出详细运营计划,包括希望达到的目标,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然后到年底由韦尔奇亲自出马,召开全球CE大会,对各公司的计划和关键行动措施要点亲自审定,并决定从下一年度开始实施。 二、“用脑子打仗”:中小企业可以学习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吗?

真正优秀的企业,其实说到底是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每个人的智慧融入企业中,GE为什么要从每年的七月份就开始战略规划,目的就在于将每个人真正融入公司的战略中,而不是把战略规划作为“老板”的专利,或者是作为公司高层管理的工具。所以,你在GE的战略规划流程中,甚至可以看到GE鼓励员工在讨论业务目标时可以 “不着边际”的狂想,比如兼并对手,垄断市场之类,目的在于使每个员工懂得,“用脑子”是打仗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武器。由此,你才可以真正懂得韦尔奇为什么要倡导“群策群力(walk out)”,因为有了GE这套系统,公司内外的任何优秀实践和经验,最终都会转化为GE的利润。

事实上,GE的战略规划对于GE成功的意义,在500强阵营中可以视为“成功必备的常识”。 埃默森电器公司(Emerson Electric Co.)也是500强中的优秀公司,埃默森的优异业绩同样信赖于它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系统,这一系统与GE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比如每年年底的战略规划它分为两个部分:战略规划讨论增长计划,而运营规划则讨论“利润计划”,所有这些计划都是为战略实施的“总裁(CEO)效果检查议程”服务的。

我的结论是,也许我们不能去照搬500强的战略规划系统,但500强上百年积累起来的这些经验背后的道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的,这就是企业的发展不是某个伟大企业家的“创造”,而是企业建立了一套能够将员工智慧融入企业发展目标和过程的制度与体系,而这一切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企业的经营做到用脑子打仗,而不是用“力气打仗”。

因此,我认为中小企业在学习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的时候,有两个经验是完全可以应用在自己的战略规划制定系统中的:

第一, 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不强调具体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参与”上,中小企业的优点在于活力,如果企业发展的方向与具体的战略安排是员工参与制定出来,而不是只是高层“拍脑袋”出来的,那么你会发现他们有会焕发出你想象不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计划模板”,让员工可以有效地参与

第二, 战略计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的,你可以发现GE也好,埃默森也好,它们的战略规划都是为实施而做的。GE不是说过吗,“战略一经制定,一个月之后就会进入操作,就会见行动”。为实施而制定的战略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中小企业的计划是老板脑子中的“狂想”,可以想象这样的计划做出来与实际一定有很大偏差,结果使计划成了摆设。 三、中小企业正规化战略规划模板:因地制宜的年度计划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年度计划是根据公司战略规划转化为未来一年或几年可执行的计划,所以计划不仅仅是一系列对目标量化的数字表格,还包括实现目标的经营举措(关键行动措施)、资源要求、风险分析等作出的行动分析。

(1)年度计划的要点

* 要点一: 计划是对三年战略计划和一年经营计划的分解落实。

* 要点二: 计划不但要有量化的财务目标和运营/市场类指标,还要有具体经营举措的实施计划。经营举措要有优先排序突出重点,以便合理调配资源。

* 要点三: 实施计划必须有具体的时间表,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和负责人,以便跟踪考核。

* 要点四: 经营/预算计划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数字表格,而应对实现目标的经营举措(关键行动措施)、资源要求、风险分析作出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经营/预算计划的非随意性,以及经营的主动性。

(2)年度计划的功能

功能一: 体现各个部的奋斗目标。

功能二: 评价各个部工作及其业绩的客观标准。

功能三: 高层管理各个业务单位的主要手段。

功能四: 各个部门及相关部门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3)年度计划的组成

年度计划包括计划目标、关键措施、资源要求和风险分析四个部分,根据公司的实际组织结构,年度计划可以分为公司计划与部门计划两个层次,按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三个部分。下面以部门为例,说明计划的模板是如何构成的部门的计划目标部门根据公司总体营销战略规划和业绩期望目标和财务,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的经济技术和生产指标,制定部门计划目标。

计划目标分财务类目标、运营/市场类目标两部分,将财务类目标、运营/市场类目标具体量化和细分(按产品、地区、客户等)。并辅助经营/预算计划的表格系统,表格系统是由一系列主要表格及辅助表格组成,辅助表格是对主要表格中重点项目的展开。

部门的关键行动措施:

部门根据对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等的分析将计划目标初稿下达各业务单元,并汇总反馈计划,明确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制定本年度的业务关键措施,预测关键措施的结果。主要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根据产品、客户、地区等细分变量进行说明。根据时间进度进行说明并制定具体的时间表,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和负责人,以便跟踪考核。

部门的资源要求:

部门根据公司的期望目标结合外部对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等的分析,内部对公司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等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业务单元反馈回来的关键行动措施和资源要求进行合理化并赋予权重进行排序。从部门宏观的层面上提出资源要求,并具体提出达到资源要求的业绩结果,和未达到资源要求的业绩结果。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主要针对系统风险、经营风险(非系统风险)、财务风险(非系统风险)的分析及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并估计风险可能带来的对目标计划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系统风险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变化、政府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的风险等,例如:加入WTO,降低进口关税等。

经营风险(非系统风险)可进一步分解为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管理风险)包括决策失误,产品成本上升、质量下降或不稳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缺乏应变能力等。外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产业变化、竞争对手的壮大、地方保护、顾客购买偏好的转移等等。

财务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应收帐款风险、融资造成的经营收益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机构的风险、现金流动风险等。 四、 中小企业年度战略规划应将重点放到关键行动措施上

要使战略规划真正具有操作性,关键在于清晰定义完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措施(Key Measures)。为什么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关键行动措施,是战略具有操作性的关键点?根据我在摩托罗拉担任战略规划经理的体会,在这些优秀的公司中,它们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或者说,流程是战略转化为行动的基本通道,而流程能够发挥作用,就在于流程强调的是关键点控制,在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上定义了行动(输入)和结果(输出),就可以保证公司的行动永远围绕战略进行。

所以,在计划阶段的关键行动措施是真正体现”用脑子打仗”的地方,因为对关键行动措施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懂得,哪些行动是真正对公司的战略目标有效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无效的。举例来说,一个公司最关键的业绩指标无非是四个:产出增长、质量提高、成本削减、时间节省。所谓关键的行动措施,就是那些能够控制这四类指标的行动,如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因素上,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上,我们就可以保证这个企业的运行是围绕战略进行的。

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第2篇

媒体做电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传统媒体做电商优势有:信任,品牌背书效应;媒体发行渠道价值挖掘;媒体编辑团队;相关资源的利用。媒体做电商战略规划的灵魂是如何经营存量的读者,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获得未来战略空间。

应《中国报业》邀请,让笔者评析传统媒体如何做电商。在接受邀请后,笔者想起多年前给南方都市报所作的《传统媒体影响力载体变迁与影响力再塑造及变现的思考》主题演讲:在报纸发行量下降、广告主投放额锐减的情况下,报纸行业该如何做?当时,对于这个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报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更多地方报业集团并没有从战略层面多加关注。时至今天,大家都在为报业的未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大有“病急乱投医”的味道。

笔者的观点是:报纸经营者不要扭扭捏捏,需要真诚拥抱互联网;转变观点,不可再仅仅围绕发行量模式,需要思考社会化媒体时代报业集团如何获得影响力,抢占互联网的话语权,将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持续、批量变现。

这次有关媒体做电商的探讨,其核心也是如何将报纸的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转化为持续的商业利润。媒体做电商的努力和笔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是环顾四周,真还没有见到成功突围的媒体电商标兵。

让我们一起解析媒体做电商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媒体做电商需要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就是为未来布局,获得竞争优势。许多媒体做电商,根本就没有战略规划,简单跟风,胡乱搞两下,那结果只能是失败。那么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是科学合理的?笔者认为,充分用好、用足媒体的已有优势,从未来竞争战略出发,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让媒体做电商成为事业,而不是年度工作。

笔者的观点,媒体做电商战略规划的灵魂是如何经营存量的读者,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获得未来战略空间。

媒体做电商的优势

媒体做电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传统媒体做电商优势有:信任,品牌背书效应;媒体发行渠道价值挖掘;媒体编辑团队;相关资源的利用。

电子商务的运营核心是互联网流量(Traffic),可以约等同于线下购物的人流量。媒体做电商运营规划初期,在如何保证每天都有人到访媒体电商网站问题上往往缺失。电子商务运营,流量就是硬通货,媒体如何保证?如果没有流量,一定没有销售量;但购买了流量,也不一定有成交额。流量能否转化为成交订单,还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产品的图片、产品的描述、网站的信任度、交易成本等。

媒体做电商的优势不是流量,而是软性的信任,让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顺畅,磨损低。媒体可以通过报网互动,经营地区或行业的读者,构建信任,让互联网上的交易更为通畅。

媒体做电商的建议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国内媒体做电商目前很不理想。一方面有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团队的原因,还有林林总总的理由。那么我们如何突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尝试:

深度熟悉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

拥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方向、成本、团队、收益等);

选择和媒体品性相搭的电子商务产品品类;

集中优势兵力,从单点突破;

引进合作伙伴,利用外围智力;

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第3篇

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但随着战略制定工作告一段落,战略实施工作也就慢慢淡出高层管理人员的视线,最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纵观目前国内企业战略执行与战略管理的现状,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更多还停留在战略规划环节,全面系统的环境审视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多年的市场与行业经验使得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想法,很多企业老总对于自己的企业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但是他们却缺乏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效落实的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个人魅力”的局限性:业务在转型,市场在扩张,员工人数在增加,而战略的决策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接下来都面临着内部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战略的问题。换言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战略实施的能力,这一需要随着外部市场增长空间放缓和竞争环境的持续激烈显得越来越强烈。

二、企业战略实施的现实问题

(1)外部环境和业务机会使得战略目标自发实现,战略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难以体现,关注度不够

产值规模等财务目标是企业高层最为关注的,他们大都在下一个发展周期的战略规划中确定了自己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财务目标。利润与销售收入等财务目标在年初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到了一个发展周期结束能不能实现只能是“靠天吃饭”了。但由于外部的良好环境带动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并不愁“吃不饱”。因此,从结果上看,往往之前制定的短期财务目标也都实现了,看似战略实施成功了。正因如此,外部市场机会的利好带来的战略目标的自发性实现,往往消解和淡化了企业决策者们对战略活动本身进行过程性监督控制以保障其实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并且,有效的战略执行本身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在统领企业运营活动中所能实现的功能,在这种假象中不可避免地被掩盖和忽略了。

(2)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组织并不具备战略实施的组织软环境,高层战略意图难以实现

实际上,目前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做战略”,而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是一个闭环式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战略控制论”而非“战略形成论”(即便自发形成的战略并不一定不对,这涉及到对战略本身的理解)。因此,战略管理同样包含了以目标管理为轴心,基于计划、监督、反馈、纠偏、检验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战略实施等的相关细节则可交由下属完成。很多企业的高层苦于自己有前瞻性、有高度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得不到中层以下人员的理解和认可,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固然有战略宣贯和引导方面的问题,但组织内部管理管理机制与能力缺失的软肋,往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性控制,最初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难以被观察和衡量,企业很难判断其是否运行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偏移甚至背离。没有战略管理这根主线牵引的战略制定就成了一叶“浮萍”,你无从判断它最终能否飘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圈”。

(3)战略规划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性,造成战略与日常运营工作脱节

战略规划内容本身面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因果逻辑不够充分,公司总体、业务和职能三个层面的战略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有效的因果支撑连接关系有时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在职能战略与提升举措方面,在战略制定中往往倾向于“一窝蜂”,所有的问题和不足都要改、都要优化,但这其中有没有考虑到投入的战略实施的成本预算能否支撑的问题,有没有考虑是否所有的职能优化举措都对设定的目标起到正向作用,是否都起着同等程度的正向作用,如果不是的话,这些要素对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又做何种区分。从职能线条到业务战略到总体战略,各个层面战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和战略路线图往往是不够明确的,也很难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清晰的指南。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宁愿战略规划中的职能战略部分非常粗浅和模糊,这样一来,分解到职能管理部门的目标和行动(具体的工作事项)就不会太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绩效压力很小,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难度不大的日常工作就可以了。导致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务性的、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但真正支撑业务转型、业务调整的战略性的职能线条的改进提升工作却很少,导致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与发展战略的严重脱节。

(4)战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体系不够细化,战略规划本身不具备可实施性

战略制定的可实施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目标确定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不够。相当多国有企业刻意定一个保守的求稳的目标,使得目标过于容易达成,起不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战略实施的有效与否也就无从谈起;而相反,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又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因此,制定一个“够一够还是能够得到的”目标是关键的开始。二是战略制定的细化程度不够,尤其是没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很多只有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没有做进一步的分解细化,也就不能为具体实施工作的推进和考核指标的提取做有效的铺垫和支撑。

三、企业战略实施活动的改进与提升

笔者在近年来企业战略探索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制定之后,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战略如何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地,并希望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程度的全面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开展并初见成效的战略管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凸显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对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在外部市场空间的调整变化和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逐渐树立闭环式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认知。企业高层对自身在推动内部战略实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战略实施活动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协调和干预,而不是以“战略制定决策者”的姿态自居,对战略执行活动置之不顾。

(2)建立内部闭环的战略管理机制,将对既定战略的管理活动转化为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现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具备战略管理的组织软环境和对既定战略的实际管理能力,包括必要的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与组织机制保障,确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运作流程,分解年度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对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结果反馈、偏差分析、纠偏对策等一系列的环节,才能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建立内部战略制定与决策、战略评估与反馈的常态性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自身对战略活动进行闭环式管理的能力。

这种机制具体体现为基本的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和一系列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的闭环过程包含了总体战略制定、以年度为周期的目标与计划分解、战略执行情况评估反馈、战略规划的滚动修订与调整等。这些流程建立了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完整程序,同时,鉴于很多管理活动都需要多个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流程的细化也将各个职能部门和主体对某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的不同职责分工加以了清晰地界定。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则对这一系列活动从制度条例上加以约束,以明确其严肃性。将战略管理办法和流程的严格执行作为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逐步获得内在的管理战略能力,真正促成以战略为中心、为导向的组织模式的达成,并将其渗透固化为组织运行的一种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通过四个体系的完善来构建闭环式战略管理过程,即基于战略地图的目标体系、基于年度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基于过程反馈纠偏的监控体系、基于战略计分卡的绩效体系。对整体发展目标向各个部门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分解,进而制定以年度经营计划为线索的详细计划体系,针对业务和各个职能线条的目标明确不同维度的行动计划,保持定期的对实施结果的过程性控制,最后通过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牵引与激励,确保部门工作围绕公司战略展开,提升组织业绩,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运用更有效的战略制定框架和战略沟通语言,改善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性问题

常规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尽管其间存在一定隐含的逻辑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松散甚至是随意的;而战略地图则用一种具有强制性因果逻辑关系的框架来承载战略制定的内容,形成一种形象化的战略语言。

将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浓缩于企业发展规划框架中转化为公司层面的战略地图,从财务、业务、内部管理和学习成长角度构建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分解战略KPI,并反映各战略要素间的因果关联关系,以此来有效建立战略制定与内部运营之间的链接。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反映了各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南。借助战略地图的形式来体现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主题,并用因果关系连线来体现各个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形成具有清晰因果关系的战略路线图。

(4)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结束之后,开始着力于全面目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体系的逐层分解和细化,让战略规划更具可实施性

将战略地图中的每一个战略主题都转化为具体的衡量指标与目标值,进而基于要实现的指标和目标值开发对应的行动方案,即为了完成某项战略目标,或提高某个指标的目标值所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应该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起到正向因果作用。借助设定的战略计分卡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对战略地图中各项战略主题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评估,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

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第4篇

【摘 要】平衡计分卡是现代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战略管理工具。本文在介绍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原则、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战略管理 实施

1.引言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确保企业战略能够有效落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企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戴维·诺顿在总结十几家大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工具。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衡积分卡概述

2.1平衡积分卡简介

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远景规划为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业务流程方面以及学习与成长方面等四个评价维度出发,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规划,形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评价体系。

 

财务方面主要是从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股东的风险、利益、以及利润的增长等;顾客方面主要从企业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考虑的是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问题,如何使业务流程高效、准确、节约、如何使各内部运营环节达到最优化;学习与成长方面主要表达了企业为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如何使内部员工、组织的技能、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等问题。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个绩效考核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演变成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公司实现战略规划与运营执行的无缝隙链接,提升公司战略执行力,确保公司战略的最终落地。

 

2.2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绩效管理方法不会让企业的管理方式或发展偏离企业的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工作效率、使股东、客户、内部运营管理、员工和组织的学习成长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步提升股东利益、顾客满意度、内部管理效率以及员工和组织的业务水平的提升。

 

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克服了单一财务评价方法的短期行为;(2)保证了企业整体行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把员工的日常工作跟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使得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了保证;(3)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企业各层级的绩效指标和行动;(4)促进了各层级员工对企业目标和战略的沟通与理解;(5)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6)平衡积分卡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平衡计分卡也有相应的缺点,比如在企业内实施难度较大;指标体系的建立较困难;指标数量过多,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要做到到真实、准确比较困难;各指标权重分配有一定难度等。

 

2.3平衡计分卡对公司战略规划管理的作用

(1)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战略规划变得简单有效

平衡计分卡很直观的将企业战略分层展开,大量传统的战略决策工具(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企业价值链等)都依附于图、卡、表的开发,并被有效的分配于图、卡、表开发的每个操作环节,将原本复杂的战略规划管理过程变得简单有效。

 

(2)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内部的战略沟通变得顺畅

平衡积分卡体系通过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行动计划表来表述战略时,战略地图起到了目录、提纲的作用,使得战略沟通变得相对简单、有效。而当沟通需要设计每个战略主题的深度目标时,平衡计分卡、战略行动计划表又能有效地协助展开战略沟通,使得公司内部战略沟通变得顺畅。

 

(3)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战略的监控变得适时、动态

平衡计分卡体系通过强调战略中心组织建设,强调基于图、卡、表的战略管控流程、制度与表单的设计,通过战略管理部门的职能改进,公司战略管控变得流程化、有序化,能够确保公司通过清晰的战略管控组织流程与组织体系监督子公司、职能部门的战略执行情况,并及时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既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战略管控变得适时、动态。

 

3.平衡积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原则及步骤

3.1平衡积分卡的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具体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自上而下的设计、制定企业战略行动计划。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非常重视企业战略目标与部门和个人目标的紧密相连,一般情况下,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战略行动计划必须建立在战略目标基础之上,并逐次分解至各层级部门及其员工,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紧密结合的战略管理体系。

 

(2)强调企业绩效目标的提高。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时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员工、部门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经理们不应只强调对下属员工的考评,更应注重有效提高下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表现,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与员工薪酬紧密结合。员工是否接受战略目标引导下的关键因素指标是企业能否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结合。一般情况下,企业将员工考核结果与其薪酬挂钩实质上就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本质来说,企业通过利益的驱动,激励员工主动朝着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起迈进。

(4)重视员工学习与发展。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习与成长,重视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在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基础上,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要以了解下级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现状与发展的差异,制定员工学习发展计划,并进行指导和检查,确保员工能力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

运营战略规划范文第5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