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业管理;和谐社区;对策
[作者简介]黄眺,就职于广西气象后勤服务中心,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084-03
古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体现了我国和谐一词的渊源。“和谐社会”是我党工作的重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其含义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部分。物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社区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物业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
社区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部分。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有温馨的社会作为基础。物业管理追求和谐是指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管理和服务,缔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物业管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担当“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推动“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下,物业管理所追求的文化集中体现于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秉赋。当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过去的物质追求上升为物质与精神两者相和谐。当前,物业管理不单是从硬件上服务,还从软件上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比如:在硬件上体现为生活设施、绿化景观、治安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居民营造方便、舒适的生活港湾;在软件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板报宣传、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引导社区居民陶冶积极健康的生活情操,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和睦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家庭式物业管理,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增强业主的归属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负担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行业大幅裁员,出现大批的下岗职工。我国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也日益增加。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物业管理协会组织举办了物业管理用工专场招聘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或是被辞退的农民工,创造了就业机会。据相关统计,我国的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应该在500万一600万,其中保洁员、花圃维护员等一线操作工人占80%以上,凸显了物业管理的大容量、覆盖面广。当前,房地产业日新月异,物业管理将保持快速发展,对增加就业将进一步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居民主人翁意识。体现了人本意识
近年来,物业管理业务不断延伸,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的物业管理消费支出也逐年增加,物业管理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居民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和谐就没有依托。并且,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越来越显著,这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社区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的传播器,当社区和谐贯穿于各个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并在社区活动中得到体现和检验时,群体效应便形成良好的社区物业。
二、当前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问题
物业管理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无论是从管理人员和还是被管理的人员来说,都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体现在管理人员的素质、物业管理存在的风险以及物业纠纷等现象。
(一)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物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并且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管理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业务需要。这直接影响物业行业服务能力的发展。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的特点。作为新兴产业,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弱点。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忽视自身建设,既不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无法形成自身的服务理念。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物业管理还不能完全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物业纠纷以各种形式存在
物业纠纷是指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在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争议。在多元化的竞争社会,物业纠纷呈现出多样化、群体化等特点。物业纠纷的类型有以下三种:一是业主之间的纠纷。这类纠纷往往是因为乱停乱放交通工具、随意堆放杂物、违章搭建等违规行为所造成,在得不到及时协调和解决的情况下易引发纠纷。二是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这种纠纷是由物业服务问题导致的,主体双方是业主与物业公司。开发商之所以被卷入到物业纠纷之中,主要是开发商在出售住宅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导致的。三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物业公司非法侵占小区绿地、乱收费、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上。
(三)物业行业本身的经营风险问题
物业管理发展至今,不再是最初“几块抹布、几杆拖把”的概念。随着行业逐步迈向专业化、规范化,物业管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产生很大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业主把物业管理公司当成了小区的“政府”,凡事都找物业管理部门,解决不了就是管理不好。业主动辄以不交物业费相威胁,当出了事故就向物业公司索赔。由于法律赋予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力是有限的,物业管理行业特征决定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很有限。目前,物业管理正处于如履薄冰的危险境地,对物业管理承担构建和谐社会责任提出了挑战。
三、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具体措施
和谐社区体现的是一种充分活力、创造力和秩序井然的人文和谐,而这必然要依赖于良好的物业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的社区服务。为了促进物业管理事业的发展,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依法管理
我国亟需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专业性的法律,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业管理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制约,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组织运作、业主公约等等。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明确业主以及业
主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应加快立法步伐,制定物业管理的基本法规,加快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业主委员会运作等有关细则的制定和物业管理合同、业主公约等规范性文件范本的制定。政府、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和业主三方共同遵守和协调,同时强化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为物业管理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物业管理有序健康的发展,使我国物业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的和谐经营轨道上。
(二)强化物业管理方面的组织建设
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能提供合同约定、可量化的服务之外,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准还应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要加强居住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要素。物业管理要大力建设环保社区、绿色社区。一方面应包括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管理等节能环保措施、对旧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美化整治,另一方面应实施立体绿化,因地制宜实行“见缝插绿”,在路边屋旁建花坛,在有条件的街道建花棚,在社区内建立园林景点,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通过各种渠道,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提高组织建设,同时。也要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居民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坚持服务第一,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只有每一个社区个体细胞都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和谐的社区必须为业主提供全面基础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教育卫生等),满足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坚持双方互动,让居民了解、参与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来。构建和谐社区的最大受益者是居民,因此,居民不能置身事外。物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开展“与居民同心,与物业同行”的活动,积极倡导居民参与物业管理,参与和谐社会共建。再次,加强物业管理部门和业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物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日常的管理中,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对小区及业主的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并且以管理为手段为业主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搭建邻里沟通桥梁。物业管理部门可通过开展“邻里守望”活动、举办“邻里亲情节”等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关系,缓解人们平日里紧张、高速的工作压力,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让业主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提高物业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物业管理部门取得人心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其服务好坏决定着物业公司能否生存和发展,而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司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企业要注重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业主提供“好管家”。加强物业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积极引入职业资格准入制;三是努力提高物业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严格经理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学术研讨、讲座等活动,使管理者的知识不断更新,加大物业项目经理培育力度;四是狠抓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真正树立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努力提高作业层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林区建设 安全 管理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绿色水库”之美称,以其营养丰富、无污染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此外,森林树木的枝叶及林床的机械作用能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林地表面海绵状的枯枝落能大量吸收水分。加之,森林庞大的根系使得林地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然而森林火灾会导致这种功能的显著减弱。严重时引起水土流失,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自然灾害.但是因安全问题管理会烧毁这些珍贵的野生植物,或者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种类灭绝。
一、林区建设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需要
森林中分布有多种古树名木、名花异草及珍禽稀兽.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然而,自然灾害和人为迫害能使这些宝贵资源付之一炬. 同时森林是各种珍禽异兽的家园.火灾后会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做好安全管理。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生态的主体是森林,保住了森林就保住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森林的公共资源和生态安全要立足于林业大框架,根据职权法依法科学地定位森林管理体制。森林是人类及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一些新疆虎、野马、犀牛、豚鹿、朱鹭、黄腹角雉、台湾鹇等几十种珍贵鸟兽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已经灭绝。森林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场所,没有森林就没有动物资源。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说是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严格控制对天然林采伐的政策,可以为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维护林区社会安定的需要
森林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森林火灾不仅能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使人们失去家园.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造成了220余人余人死亡,同时使很多家庭无家可归。目前林区的不法分子为了眼前的利益,采用放火烧林的手段进行开荒种地.因此,森林安全管理不仅要防止意外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而且还要维护林区社会安定。
二、林区建设中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森林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安全意识。各部门要建立紧急救援制度,定期召开消防会议,严格遵守当地森林消防部门的各项规定。同时还要强化职工的消防意识,每年开展一次特殊岗位、灭火知识的培训。协调各部门全面落实消防责任。工作人员必须对安全阀、呼吸阀和避雷器等安全装置要经常检测。
实行交流轮岗。实行干部轮岗交流是森林安全管理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轮岗交流能强化森林管理者交流工作举措,立足岗位实际,以工作需要为主向加强部门交流,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度。有效盘活警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森林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二)建立防火隔离体系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类的生存形势越发严峻。为了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侵害,需要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实现生态多样性的发展,维护生态失衡。林区防火隔离体系是今后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以及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关键性措施。隔离体系建设是提高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在林缘山脊等地区种植木荷、火力楠、油荼及其他树种,在防火重要区域应修建4~6m宽的防火通道。如果没有必需的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情,短时间内靠步行难以及时到达火场扑救,会降低扑火的战斗力。由于缺少防火通道建设能实施快速扑救,避免贻误扑火时机。加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是确保进入林区的交通具有较强的通达功能。根据林区树种及林分情况,防火隔离带的宽度应形成网状隔离,避免火烧连营使更多的森林得到保护。
(三)优化林区消防安全工作
由于林区每年触电、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林区用电安全管理,是林区相关部门和广大用电者的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冬季,处于区用电高峰期,林区基本建设迅速发展,林区用电基础设施负载量会超过负荷,加之部分用电设备的陈旧老化使林区用电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容易引发事故,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安全用电监督是切实加强林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一是要实现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用电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在节假日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提高维护水平,确保维护安全
(1)路面维修。进行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解决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G化等建设要跟上。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加大对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对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效能。
(2)电路维修。积极改善安全用电设施,及进一步改善安全用电设施,维修和更新用电设备。有效地对林区内的输电线路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查,并深入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置,从而及时控制和排除危险。
(3)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森林公安具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秩序的重要执法力量,担负着维护林业改革成果、维护林区和谐稳定和应对气候变化四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我们必须以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科技和信息化应用为支撑,立足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工作,为守护和确保林区社会治安秩序做贡献。
总之,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面对众多的灾害,需要我们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构建网状式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凯勋,王淑芳,侯武才.大兴安岭东部林区自然保护区林火问题的探讨[J].森林防火,2005.
关键词:水工环 矿区 建设 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矿区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矿产行业的迅速兴起,而水工环地质工作质量的好还会直接影响到矿区整体的评价以及矿山的使用情况,这也使得水工环地质工作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我国目前水工环地质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的问题,导致矿区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地质危害问题,甚至还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极大了威胁了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了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就以水工环对矿区建设的重要性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几种常见的地质危害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观点。
1. 水工环对矿区建设的重要性
水工环地质的概述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推崇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各国都调整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相应地,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垃圾填埋场地质调查等逐渐成为目前水工环地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 矿山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
一直以来,矿山资源都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矿区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增加,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开采技术的影响,使得矿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
目前,很多矿产企业依旧延续以往陈旧的开采方法,通常是将斜井与矿体之间紧密相连,这样就可以巷道中的矿产进行开采。但是,大部分的中小型的矿区建设中,对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开采管理体系,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收到专业的培训,最终导致采用了错误的开采技术和开采方法,不仅严重影响了开采效率与质量,还会对斜井造成一定的损坏,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得矿区整体的安全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工环地质工作,要在矿区建设开展前,对地质条件进行认真仔细的勘察分析,并做好一些预防措施,确保矿区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矿山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水文地质灾害类型
尽管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常常引发很多的地质灾害,从而加大了矿区的建设和开采工作的难度,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矿产企业一直无法攻克的难题,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如果在实际的矿山开采过程中,并没有对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认真想严密的勘察,相关预防措施准备的不充分。那么,一旦遇到突发地质灾害,势必会对矿井产生严重的破坏,不仅使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使得现场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本文具体归纳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3.1由地下水位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
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挖开的矿井接触到地下的蓄水溶洞或者暗河的可能性比较大,会导致地下水直接涌入巷道,也有可能是泥沙涌入巷道,遇到透水断层或者浅表的裂缝时,地表径流会带着一些沉积物进入巷道,会使矿山的发掘系统直接崩溃。
3.2由矿体内的易燃物质造成的地质灾害
由于矿体内部本身存在一定的易燃易爆气体,当矿井的开采深度逐渐增加,这时,矿井内部的温度也会迅速升高,由于长期处于这种恶劣环境下,使得开采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果矿井内的通风性不好,这些气体将会不断累积,在到达一定温度后,就会发生严重的爆炸,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矿产企业要高度重视矿井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保证矿井内的通风流畅性,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产生,促进矿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3.3由岩上层变形引起的地质灾害
矿区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开挖之后,已采空的矿体需要进行支撑,在一些埋藏较浅的矿区,会因为矿山采空而导致地面塌陷,如果不能对采完的矿体进行及时的回填和崩落,最终会引起大面积的塌方,造成严重的后果
4. 对矿山中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1施工之前进行全面的勘测
在矿山开挖之前,必须对斜井或竖井的位置进行全面的工程勘察,预测好斜井内的涌水量,以及周边的含水部分的水文地质构造,详细绘制地质平面的剖面图,并根据施工情况随时修订预测结果,按照严格的施工步骤进行施工,由上级主管单位进行规范验收。对勘测过程中已知的含水部分,要综合考虑其位置以及距离井巷的深度,提前进行导水工程的建造。
4.2施工中应该采取的工程防治措施
在矿山的开挖过程中,要实时地采取相应的工程防范措施。在矿区周围要做好雨季的排水,在周边设置合理的截洪沟,及时将矿区外部的积水排出,以免外部积水倒流入巷道造成事故,在矿区内的巷道,一定要注意通风,在超标状态下进行暂时性停工作业。在巷道内进行矿体爆破时,要注意爆破点的选择。在结束开采之后,及时清理巷道周围的危岩,同时在破碎面周围和高危地区设置警戒线,以避免人员损伤。
4.3施工中应该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爆破工序完成以后,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使得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极大的危机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矿产企业要采取更多有效生物防治措施,尽可能将矿区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通过在矿区周围种植植物,使其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净化空气,大大改善了矿区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水工环地质工作在矿区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是矿山安全稳定性的有效保障。因此,矿产企业要高度重视水工环地质工作,建立完善的水工环地质工作体系,充分做好一切预防性措施,对于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要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保护,降低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从而加快我国矿区建设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12719-91
[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关键词】社区; 健康教育; 措施
健康教育在社区工作中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2)提高和维护健康;(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是社区每一位成员。由于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花卉培植、读书学习等。许多时候,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也是促使人们愿意进行学习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紧紧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区为基础,以重大卫生问题、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1)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考核。(3)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四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社区、医院、学校、幼儿园及企事业单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与网络。五 保证常规经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费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3-5%。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弃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下:(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转贴于
关键词: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建设;必要性
1建设背景
水稻、玉米、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三种作物在全国的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0%以上,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75%。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针对不同的农业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优势品种的生理特性,进行品种区域试验。新品种区域试验将测试每一个新品种的产量、品质、病虫害抗性、高温及低温灾害适应能力等,为新品种审定、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依据,并起着联系科研成果与生产力转化的纽带作用。为检验所选育新品种的适应性,初步筛选适合区域的新品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促进所选育新品种在特定区域的应用与推广,提高成果转化率。自2006年起,国家分别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设立了多个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试验点。八年来,平均每年有几百个新组合种子进入试验站(点)试验,为新品种在区域内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性等品种特性提供了第一手科学数据。全国每年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80%是经过试验站筛选的新品种,试验站形成了上与国家中心,区域中心相衔接,下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高校和科研机构互为补充,相互支援的农业试验站体系,有力地支持着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试验生产以及推广工作。因此,农作物新品种区试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推广利用新品种的必经环节,区试结果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农作物新品种区试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推广利用新品种的必经环节,区试结果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加强国家级区试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试条件,是提高区试工作质量,保证区试的数据准确可靠性,确保农作物新品种安全推广的根本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科研力量的加强,“十二五”期间申请参加新品种预试和区试的农作物新品种逐年增加,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强区试条件建设,扩大区试、预试能力,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
2.1是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及菜篮子问题日渐突出。农业田间基础设施、农作物良种及耕作技术措施等发挥着不可替代和根本性的作用。实践证明,培育与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及质量、有效控制病虫害、保护环境、确保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据FAO统计,在农作物总产量增长中,播种面积增加贡献率只为27.8%,而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了72.2%,在单产提高的因素中,品种的贡献率占30%~50%,因此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区试、预试、引种试验和展示、示范工作,建设一个综合型的区试站对于促进整个种业产业发展、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2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大举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十七条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品种审定前必须经过省或国家规定的试验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区试预备试验(引种试验)、生产试验、生产示范和品种展示,通过不同生态区划所设置的区域试验站来承担和完成上述程序。辽宁省是产粮大省,通过在张家口区域试验站的建设和品种试验,最后客观地评价新品种在辽宁北部地区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生育期及其他主要特性,确定新品种在辽宁北部地区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应性,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推广、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是提高品种育成到生产应用的纽带和桥梁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后和推广前的中间性试验,是连接从品种育成到生产应用的纽带和桥梁,一般都是通过品种区域试验确定一个新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及其有别于其他品种的异质性等。因此,区域试验的作用是其他试验所不能代替的,为加快辽宁省品种更新步伐,完善和规范试验程序,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做准备,提高育成和生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铁岭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建设势在必行。
2.4是夯实农作物布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提供的结果,是农作物品种布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农业丰收,种子先行,抓种子应先抓品种,尤其是有苗头的优良品种,而苗头品种是依据区域试验网络按严格的科学试验程序筛选出来的。因此,搞好区域试验关系到农业生产尽快应用优良新品种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农业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试验承载能力的需要。
2.5是保障当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
区域试验站除了担负国家区试任务以外,还应当发挥其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先锋军的作用,并通过试验和展示,促进新品种示范推广,带动辐射同类型区域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区域站作用发挥的成效直接影响当地及周边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虽然在过去已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但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试验任务的加大,现有研发条件不能满足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生产工具和试验设备已不能适应现在种业区试生产和试验要求,劳动生产效率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现急需要增加区试面积,更新和完善田间设施,改善试验装备条件,提高试验承载能力和试验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张俊英.天津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审定推广概况[J].天津农林科技,2007,(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