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从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延伸和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把智能大厦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国内则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结合本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区”的新理念。
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
2.1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卫,如:电子巡更、对讲(可视)与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物业服务与管理,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远程抄收与管理等;信息网络与布线,如:开关控制量传递、模拟计量数据传送、程控数字交换等;家庭智能化,如:家电智能控制、室内人工环境调控等。
2.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过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行稳定和可靠。
(3)开放和兼容性。无论是系统设备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升级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新理念之后,国内的智能化小区建设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智能化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开发也还远远不足,大多相关产品的开发还主要是单一功能专用产品。
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由于受各地之间经济水平差别的影响及居民的经济能力差异,多数的居民小区开发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水平,所谓“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还仅限于一种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商盲目追求先进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个别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超出了业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项目将智能化系统看作是额外开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统成了摆设。
(2)智能化住宅小区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最要紧的是居住的舒适方便程度,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其延伸为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因此,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应是小区智能化的重点。也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
(3)从业队伍不够专业。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智能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不够成熟,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较弱,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开发商缺乏对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往往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造成返工、浪费严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造成施工效率低;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次与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4)要从管理入手,解决好有关行业间的谐调问题。
智能化产业是个跨多个行业的项目,涉及消防、邮电、安保、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大多都是法规、标准各自独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人管理入手,在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在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提高行业自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小区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阳能及环境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随着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加强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环境效应等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智能设备
与智能房屋相互适应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发展前景:从智能化社区到数字化社区
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无孔不入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也开始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因此,数字化社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成为比智能化社区更高的社区形式
所谓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数字化社区成为人文社区。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都建好以后,应该从为数字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入手,提炼数字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在数字化世界生存与交往的精神支柱,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社区。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会基层区域,这就不仅对政府构建信息化平台和控制管理平台、提供物业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等提出了要求,也对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契机,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融入到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加快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
数字化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不但是指社区内环境的绿化美化,而更多强调的是社区的环保、节能等生态效应。一个没有环保意识的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数字社区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态,同时还要有节能指标体系和技术政策作指导,只有这样数字化社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谈智能化小区[J].中国智能建筑信息网,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区建设初探[J].广东通信技术,2001,(5).
关键词:电子社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的电子社区,是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时代特征,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调控社区、预测社区、监管社区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电子社区发展非常迅速,美、英、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电子社区发展已相当成熟。我国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和国民文化水平等一系列原因,社区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发展电子社区的重要价值依据。目前,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本文对电子社区的概念、功能、需求、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国内电子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电子社区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电子社区研究综述
⒈电子社区的概念及典型模式
⑴关于电子社区的概念
①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
如何给电子社区下定义,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提出,“国家所关注的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1]第二,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网站指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传统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杨、协调和高速发展”。[2]第三,《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提出,“电子社区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社区,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办公业务与信息服务体系”。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特点:第一种观点比较全面,界定了电子社区的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服务内容等,使人们能够比较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电子社区,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较多,也是笔者较为倾向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从广义上界定电子社区,并指出了电子社区的本质,是对第一种观点的补充。第三种观点比较具有权威性,但是过于抽象,不利于形象且准确地理解电子社区。
②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辨析
电子社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比较
国内学术界对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者的研究比较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一些专著论述得很详尽,笔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总结归纳了两个概念与电子社区之间的关系:
首先,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服务范围、涉及的地域没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广泛,但电子社区提供的服务却包括政务、商务、金融、物业、资讯等方面的服务,服务内容比二者要广泛。
其次,电子社区将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成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3]。这也将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第一,电子社区能够解决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成为电子政务面向居民服务的“落脚点”。第二,电子社区的发展为电子商务进入社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的建立为电子商务B2C和C2C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三,电子社区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无缝”结合提供了试验地,有利于二者的协调发展。
电子社区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关系参见图1。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之比较
许多文章对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从而导致文章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因而在此非常有必要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电子社区与数字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国家、数字城市,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
其次,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又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智能小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两个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5]。
⑵电子社区的功能及需求
《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对于电子社区功能及需求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它讨论了电子社区五大功能,并从功能角度给出产品结构的研究结果。电子社区的功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商务功能、结算功能、资讯功能。该报告依据这5种主要功能研究了当前电子社区市场主要产品结构以及供给的状况,提供了我国电子社区市场现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根据这5种功能,各种厂商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等,将为电子社区的实现提供不同服务,从而形成了整个电子社区的价值链。同时,该报告还利用行为主体关系法,分析了政府、企业、居民对电子社区的三类应用需求。电子社区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必须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及社区内部的相关资源,以满足居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三个方面的要求[1]。该报告根据这三类需求,将电子社区的功能服务进行领域分类,以便理解电子社区的体系框架。
此外,《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一文更加具体而详尽地论述了电子社区的基本需求:电子社区建设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提供法律、气象、医疗、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包括提供以下7方面的信息[4]:①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信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以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②特困人员、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信息数据。开展社区就业,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促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③企业退休人员信息数据。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和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④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⑤疾病预防及计划生育信息。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预防服务。⑥外来人口信息。面对城镇的流动人口,加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⑦社区治安信息(出入口、停车场视频、家庭报警信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广运用物防、技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措施。
⑶电子社区的建设模式
电子社区建设的试点地区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突破,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子社区建设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杭州模式”、“北京模式”和“广州模式”[6]。
①“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采取政府不出一分钱,完全由企业投资并运作管理的商业化模式。杭州市已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3年初):探索期。在这一阶段,杭州市构筑了一张社区“快捷网”(实现了朝晖街道及其下辖16个社区的联网)、开发了一套系统(“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建设了一个网站(朝晖街道网站)、开通了一路热线(96345便民服务热线)、打造了一个样板社区(上城区)。第二阶段(2003年):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以ADSL_VPN专网的社区信息化组网方案和以“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为标志的社区管理信息化逐步成熟。通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杭州电信与区政府及街道、社区共同合作,杭州电子社区建设独自摸索出一条自下而上进行网络建设的新路。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发展完善期。在这一阶段,杭州电信公司实施完成了杭州第一个区级政府单位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杭州市上城区社区网络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完成标志着杭州的社区信息化工作开始脱离街道试点的前期模式探索阶段,进入了全面推广的发展期。杭州社区信息化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工作有效性和为民办事的效率,畅通了居民和政府、商家的联系渠道,为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创建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②“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北京市最早提出电子社区建设新模式的北京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办事处,在2002年开始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的网络畅通、信息畅通与管理服务畅通,形成了以政府带动街道、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北京社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操作的模式。政府主持的95156北京社区服务呼叫热线系统是实现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工程,是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热线系统联结全市170个社区服务中心,调动3000家系统服务商为居民提供以家政服务为主的生活服务。该热线系统的启用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带动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局面,标志着以信息流为主体整合资源的崭新社区服务模式的诞生。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整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的相关资源,实现了公众和政府的直接双向交流。但是,这种由政府统一投资管理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压抑了社区内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机制的成长,实质上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界限,从而不符合社区自治的总体方向。
③“广州模式”:“条块结合、业务协同”
广州以开发和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综合业务系统为主线,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条块结合、各方共赢”为目标,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所谓条块结合,是指政府“条”一级,与地方社区“块”一级相结合;所谓业务协同,是指各级行政部门、各地方机构通力合作,彼此之间的业务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明确指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网络系统,统一系统平台”目标,并针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广州模式”之所以比较成功,确有其独到之处。该模式不仅很好地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就推广的程度和范围而言,“广州模式”的影响面最大。目前,除广州市各个社区采纳“广州模式”外,上海、江苏等地也纷纷对该模式展开调研,以借鉴和汲取其经验。
除了上述模式外,在全国范围内有名的社区信息化模式还有湖南“政府引导,部门指导,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安徽淮南的“民心网络”模式,天津的“社区信息连锁店”模式,以及大连西岗区“数字化社区”模式,牡丹江爱民区“数字社区服务网”模式,武昌区南湖街“社区服务网”模式等等。但这些模式只是在信息化要求下对以前社区建设模式的改进和功能上的延伸,基本上承袭了原有的特色,没有新的突破。
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综述,笔者发现在电子社区的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将其归纳如下:
⑴对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存在术语不规范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电子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其次电子社区、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等概念之间的混用。
⑵实证性研究不够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立足于国内电子社区做调查的研究不多见。这种缺陷还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尽管学术界在不少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如建设电子社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等,但大都停留在“是什么”层面上,在“如何做”层面上缺乏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见解。因此,如何立足于电子社区的状况,将电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我国电子社区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电子社区研究的方向。
⑶跨学科研究不够
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以及范围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信息科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信息学和管理学等领域,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偏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学者研究的创新。
⑷对电子社区的研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
目前,许多研究还是在单个问题或个别方法上进行探讨,还停留在对个别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阶段,还没有把电子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从经验分析研究上升集成到系统理论高度。特别是对“电子社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电子社区的服务内容、电子社区的建设框架等的分析与研究,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论
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以上的研究综述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仍然存在问题。只有努力建立严格的电子社区话语体系,更多地进行实证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才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电子社区理论,进而以此来指导和促进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EB/OL].(2005-08-16)[2008-01-08].省略.cn/20020417/ca310744.htm
[2]如何发展电子社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社区[EB/OL].(2007-04-28)[2008-01-09].
kashi.省略/Affairs/Theory/200704/2224.htm
[3]电子社区将成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EB/OL].(2005-08-19)[2008-01-07].
e.省略/164/2078664.shtml
[4]程卫东,张永刚,方天培.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
[5]贺桂和.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等相关概念的辨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五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共96个、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共90个,其中河北省只有邯郸市邯山区和唐山市路南区两个实验区,示范区为空白。自2012年6月以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河北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电大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截至目前,“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经在河北电大挂牌成立,河北省多个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了市级电大。面向河北省全体城乡居民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正式在省校开通。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并各自搭建了市级社区教育平台。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3)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已初步成形。
在河北电大系统内,所有市级社区教育平台的资源都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和共享,市级社区平台的资源又都是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得到了河北省域内的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共享了其部分优秀资源。
(4)资源建设栏目已初具特色。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除了休闲养生等常规资源外,还开辟了“燕赵回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邢台终身学习网开辟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大中专学生网上报告厅”“学习俱乐部”和“精彩邢台”等栏目;邯郸社区教育平台开辟了“太极拳”栏目;保定终身学习网则开辟了“感受保定”栏目。
2.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共100份,回收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问卷量,部分调查对象为电大学员,比例为20%。
(1)性别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占87%,男性占13%。这表明:一是由于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原因,女性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的人群;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待业在家或低学历的女性不断增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2)年龄情况。
在年龄方面,以中老年人居多。20-26岁的占17.5%,27-30岁的占3.75%,31-35岁的占7.5%,36-44岁的占8.75%,45-59岁的占12.5%,60岁以上的占50%。这与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相吻合。
(3)职业方面。
从职业方面来看,退休人员居多,占了50%,事业单位的占了18.75%,企业单位的占了17.5%,商业服务单位的占了2.5%,自由职业的占了11.25%。总体来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且较为均衡。这表明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
(4)学习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城市中电脑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家上网学习基本都能实现。据调查显示,在家上网学习的占了76.25%,在单位上网学习的占了23.75%,其中部分人员在家和单位都能上网。这表明,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顺应了时展。
(5)“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知晓度。
据调查显示,对于平台知晓的占55%,不知晓的占45%。这表明通过广泛宣传(包括分发宣传册、进社区调查、校园主页移动字幕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表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学习,关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6)喜欢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资源呈现方面,视频、音频是被调查者最喜欢的资源类型,占65%,文字描述占27.5%,幻灯片占5%,动画占2.5%。这样的需求与在线平台数字化建设多以音、视频形式呈现是一致的。同时表明,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
(7)使用资源的目的。
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目的,“充实自己”排在了第一位,占42.5%;“提高修养”排在第二位,占21.25%;“获取资格证书”排在第三位,占12.5%。这表明现在居民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更加务实,已经从以拿文凭为主向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转变。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喜欢的资源类型。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养生保健类”的资源使用率占了63.75%,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家庭教育”类排在了第二位,占8.75%;“人文历史”是第三位,占7.5%。这表明随着健康意识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同时,与被调查者多为中老年人不无关系。
(9)资源的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对资源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计达到了72.5%,认为一般的占了22.5%,不满意的占了5%。这些数字表明居民对社区数字化建设还是基本满意的。这与在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站位、大布局和远规划有很大关系。
三、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点击率、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比率还相对较低。对于平台的知晓率,虽然高于70%,但被调查对象包含一部分电大学员,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多一些。因此,在社区教育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进一步加深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积淀,如何从开始的外延式资源建设向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如在资源的多种呈现形式方面、资源的适宜学习长度方面、资源的观感度方面都有待通过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3.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较为繁杂且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需要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居民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着盲目性、消极性、不连续性,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还缺少从政府层面上的成果认定。
四、应用的策略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除了网络的宣传外,还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公开资源信息。另外,也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沟通机制。此外,全省电大学员不应该被忽视。全省电大系统10万多名的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本身也可能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再经由他们进一步推介宣传,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更新资源制作理念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重的人员队伍。他们应该成为一支“懂设计、善研发、懂技术、会服务”的立体多元化的团队。根据调查显示,30分钟以内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者的兴趣还能保持,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更新资源制作理念,如利用慕课模式和微课形式来制作短而精的数字化资源。
3.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让居民在学习时有依靠,能互动,切实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编写社区“在线学习指南”,介绍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网址,让居民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立“在线学习顾问团”,介绍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在线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者,适时提醒,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4.加大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将居民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系统,并与电大的各种教育形式形成“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学分认证体系,以保证居民个人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整个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石景山区档案馆开展编研资料收集工作 前不久,石景山区档案馆完成了文化系列丛书——《处》、《模式口》、《古城》素材收集工作。共收集照片素材1214张,文字素材205篇。丛书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京西文化风采,助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王欢)
昌平区档案局举办社区档案工作培训班 前不久,昌平区档案局以社区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举办培训班,具体讲解了《档案法》及文书、声像、设备、实物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全区13个街镇144个社区的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王娜)
大兴区档案馆召开档案数字化中期工作总结会 会议对馆藏数字化前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沟通,并提出两点意见。(孙瑞荃)
东城区档案局召开档案协作组会议 会议对2013年档案工作任务,特别是档案基础建设、资源建设、安全保障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同时,就机关档案工作测评、修改报审文件材料归档、档案安全管理、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庞文杰)
西城区档案馆成为区委党校学习教育阵地 西城区档案馆根据机关干部工作性质级别不同,安排不同的参观和讲解内容,宣传《档案法》,提高存档意识,展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基层数字化扫描工作和区县机关档案测评工作。(杨真)
延庆县档案馆举办“美丽延庆我的家”主题展览 4月28日,延庆县档案馆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日举办了“美丽延庆我的家”主题图片展览活动。169张具有典型性的珍贵照片档案,展示出城乡的巨变,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张蕊)
朝阳区档案局对各乡(地区)机关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进行调整 朝阳区档案局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8号令确定保管期限,同时根据各乡(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条款进行细化,做到文书档案归档范围与实际职能和形成的材料相符。(戚柏兴)
海淀区档案局全面推进数码照片规范化管理 近日,海淀区档案局下发了《海淀区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办法》文件,并对全区128家立档单位就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办法、数码照片纸质副本整理办法和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使用进行了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刘海燕)
怀柔区档案局为“六型社区”建设提供档案知识培训 近日,怀柔区民政局为搞好“六型社区”创建工作,邀请区档案局就档案的价值与表现、档案工作的原则、档案的种类与划分、综合档案的分类、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等问题为大家进行讲解培训。(郑志忠)
顺义区第一次水务普查档案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前不久,市水务普查档案验收组到顺义区进行检查验收,在听取区水普办负责人汇报后现场检查、抽查归档案卷,同时进行现场提问。最终一致认为:顺义区水普办档案验收合格。(张琳)
门头沟区开展2013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日前,门头沟区2013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已全面展开。此次检查分为全区普查、实地抽查、反馈意见、查处违法案件和结果通报等五个步骤,为进一步提高区依法管档奠定基础。(赵阳)
密云县档案馆目录数据全覆盖快捷方便利民生 密云县档案馆各门类档案目录数据库已覆盖全部馆藏,使档案信息的检索更加准确、快捷。为档案利用者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奠定了基础。截止到4月底共接待利用者3589人,利用案卷2185卷,出具证明1907份。(刘静)
丰台区档案局全力以赴做好园博会档案验收工作前不久,丰台区档案局制定了《关于北京园博会工程项目建设档案验收实施方案》,成立工程项目建设档案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服务、参与对园博会工程相关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王国欣)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22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15
[作者简介]杨俊鹏(1974—),女,黑龙江克东人。副研究馆员,管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图书资料。
一、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背景
公共图书馆是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如何提高阅读质量,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便捷的体验,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馆传统数字服务,更寻求新的自助式服务模式,更好为读者提供真正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产物,将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
过去的图书馆是被动地等待读者前来借书,而自助服务模式则追求“书往读者眼前推、报向读者身边送”的新图书馆概念。新型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数字资源,而且通过人与知识的融合为用户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这需要充分运用语义Web、网格和本体等知识技术,对分布异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的知识发现与获取、组织与整合、开发与利用,根据用户应用环境和实际问题智慧化的提供被结构序化的知识资源服务,并最终使用生动的方式展现、互动起来。
我们不拘泥于单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路,而要将新型社区化图书馆与数字化阅读统筹结合起来,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到数字大社区的总体服务上来,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的一部分内容,而数字阅读又是数字大社区的一方面体现。
二、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将图书馆及机构单位建设风貌、通知公告、文化培训、讲座活动通过更新颖、更具科技感的方式展示出来是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关注的重点。
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是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电子目录查询服务,是用户检索和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图书馆综合查询实现与OPAC系统对接,通过触摸屏可以查询图书馆馆藏纸书详细情况。通过触摸屏和OPAC的对接,使读者能够完成在触摸屏平台上的查询、浏览馆藏、预约等功能。读者可以通过访问馆藏OPAC系统,达到通过OPAC系统能够检索到书目信息和文摘的目的,所需的书目记录可以发送到读者手机上,方便读者进馆找书。同时可有效避免超期罚款,提醒读者借阅预约已到的书刊,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图书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功能
检索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查找需求,读者用户能够在数字图书馆包含的所有资源中进行检索。
统一检索功能是指对本馆的各种异构资源采用统一的检索界面和统一的检索语言,实现对所有馆藏电子资源跨库跨平台检索,为用户提供电子书、期刊、论文、外刊、外文论文和馆藏图书的同构统一搜索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数字资源集中存储、资源共享的大型信息网络系统。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数字图书馆包含了三大要素:数字化支持技术、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形式由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服务现代化等基本特点。数字化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上要实现的功能是实行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
数字图书建设包括了传统业务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几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应用部分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部分即可以独立存在,也能够耦合在一起,提供数字图书馆整体化的应用与服务。
从具体应用来讲,数字图书馆建设内容为:
1.构建图书馆业务管理平台
(l)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
实现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的管理,在满足馆内日常业务工作同时,实现传统资源同数字资源的整合,并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提供给读者整合的资源。在业务系统之上,实现联合协调采访、联合编目、联合目录、通借通还等具有特色的联合服务。
(2)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
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门户将传统的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整合了,并提供给读者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够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系统能够通过记录和分析读者(个人或团体)的个人信息和关键行为,识别出用户的各种特征,建立起相应的用户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主动搜集用户所需的专题资源,向用户推送潜在的有用信息,利用建设门户网站平台功能,达到建设数字图书馆门户的要求。
读者登录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层门户,读者一次登录后,可以直接获取阅读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不用在多个资源间重复登录。
(3)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系统
利用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系统可以对门户主页的版面和内容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不需要知道网页编写就可以构建图书馆的门户网站,整个体系是全动态框架结构,并能够与各种资源简便结合。对于购买的一些商业数据库,利用跨库检索平台整合在一起,提供服务。
建设“跨平台、跨库资源检索系统”,对现有的馆藏数字资源、书目数据等进行系统整合,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数字资源检索服务,通过使用图书馆发放的借阅证证号登录统一界面即可查询到所有馆藏资源的信息,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提供全市书目OPAC的一站式虚拟联合目录检索,能够查询国内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围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关专题组织,建设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文化资源。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向市民提供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服务。读者凭借阅证号远程登陆,通过计时学习、自我测评、在线交流等形式,达到自学提高自身素质的效果,使学习网资源与数字图书馆资源交互使用。数字化图书馆和学习网管理平台共用,便于管理员资源加工、数据信息统计、用户信息管理及使用情况统计。数字化图书馆与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查询整合,实现读者的统一认证,不需要做任何加工,读者查询图书馆文献目录时能够自动推荐相关课程,让读者能够有效利用到学习网的资源。
数字资源加工平台对原始资源进行扫描、导入、加工、标引、提取元数据等工作,建立一个可管理、的数字资源系统。
Web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是一个异步异地的交互式咨询系统,既有检索功能的问答型、非实时型参考咨询库,也应具有实时的文字、音频、视频互动型咨询。
实现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供的传统业务、服务的集成,实现图书馆群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构建与数字图书馆应用相适应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在满足基本图书馆业务的功能下提供电话、短信、手机门户服务,与RFID系统共同建设智能图书馆平台。
数字图书馆实现了跨库检索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读者远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读者互联网上访问受图书馆内IP地址限制及账号限制的数字资源,并可以限制每个读者的访问流量辅助版权控制及分析读者的基本行为。
2.构建数字资源加工、管理和平台
(l)资源加工系统
遵循数字资源加工标引的行业标准,满足图书馆开放服务需求,实现对多种类型资料的资源加工,实现统一。
(2)基础数据管理和资源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数字资源的动态和检索提供、图书馆资源访问网站,以及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平台环境和对历史数据的平滑迁移等。
(3)资源系统
遵循数字资源加工标引的行业标准,满足图书馆开放服务需求,实现对多种类型资料的资源加工,,实现统一。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和资源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数字资源的动态和检索提供、图书馆资源访问网站以及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平台环境和对历史数据的平滑迁移等。
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实现和技术路线
技术先进并不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但数字资源的加工、管理和服务,必须达到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先进水平,并符合IT技术发展进步的方向,如操作系统平台无关性(系统能够跨平台操作)、系统可伸缩性(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智能高效的跨库检索技术、与异构系统通讯和连接、对Web Services技术的支持、提供开放接口利于二次开发等等。
数字图书馆体系可以采用C/S和B/S架构,软件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B/S架构,使用Java技术,遵照J2EE标准,三层体系结构,支持跨平台,满足安全性和系统可伸缩发展的需求,以符合IT技术的发展潮流,B/S架构是取代C/S架构的一种新的软件体系架构,应用于数字书馆的建设中才能保证其先进性。
通过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为读者提供拥有多种媒体介质文献、多种语言、全文检索的信息资源场所,并不断地综合最新的科技动态、新科技和新学科的发展趋势,对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引导和导航。
〔参 考 文 献〕
〔1〕陈非.浅论图书馆服务创新〔J〕.城市经济杂志,2004,(02).
〔2〕傅安平.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2002,(01).
〔3〕范并思.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J〕.图书馆,2000,(06).
〔4〕王茜.推动服务创新,加快公共图书馆发展〔J〕.图书馆,2008,(06).
〔5〕杨桂华.论知识经济社会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09).
〔6〕 程亚男.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基本原则解读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05).
〔7〕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年鉴
2010〔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8〕 陈华. 对图书馆免费开放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04).
〔9〕陈雅,谭华军,郑建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Web日志分析技术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