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第1篇

一、关注基本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审批程序,把好投资决策关。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的立项程序,可部分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程序,防止违反决策、审批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参与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中介结构和人员是否具备资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素质;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全面、充分性,对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条件考虑的是否充足,资金落实情况,防止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防范“三边”工程;审查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避免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同时,增加重大项目决策的透明度,让全社会都能了解、关注重大项目的决策,促进有关部门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和审批程序。

二、关注项目法人的选择。项目法人在一个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是其他事项所不能比拟的,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所以对项目法人的选择至关重要。投资审计可对建设项目选择项目法人发表参考性意见,从学历、知识结构、品行、工程管理经验、协调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项目法人的选择,保证项目建设的顺畅、有序。

三、关注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每个环节都极其重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保证环环紧扣,所以一定要把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主要材料和设备采购关,对以上各个环节必须要进行公开招投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了合法的程序,是否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是否组成了合理的专家和评标委员会,是否履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确保选择到最优秀的具有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促进、完善招投标制度,发现建筑市场上的腐败行为,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健康地发展。

四、关注项目合同的签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建设所签订的各项合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有无补充合同或协议,有无追加条款和内容,有无强制性措施或标准,费用或结算方式是否合理等内容,保证合同签订的平等、合法、合规、合理,防止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成本的行为发生。

五、关注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控制投资成本,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关注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第一、审查内控制度的健全程度,项目法人单位的整体运行是否有序,项目法人对整个项目建设能否有效控制;第二、项目概算的执行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批复概算的内容和标准执行,重大变更的合理性,调整概算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审批程序是否到位;第三、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工程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对隐蔽工程及其他工程质量检查的内容是否进行监理并办理了有关签证手续,对施工安全的检查是否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处理情况;第四、结合项目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检查,促进对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否有效运行,施工组织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有序;第五、对资金来源、建设成本、资金使用、其他费用的支出与批准概算进行对照,审查建设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其开支内容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管理能否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等。

六、关注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通过对工程竣工决算和财务竣工决算的审计,审查和检查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是否准确、合理,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完整性,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七、关注项目建成的实际运营状况,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概算、前期论证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做出评价。可采用走访、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状况进行了解;对项目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收益率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预测项目建设投产后的获利能力;对比建设工期与设计年限,评价建设速度的快慢和建设工期对投资效益的影响;对比投资概算与投资实际总额,评价工程概算对项目的控制情况;对比前期论证与实际运营情况,评价前期论证的科学性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文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特点,从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等主要方面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方法。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是全面分析、论证拟建项目在技术、工程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行的建议,是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批复进行编制,围绕前阶段确立的建设目标,从影响项目可行性的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等主要方面展开论述。各方面的可行性论证都应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特点。

一、建设地点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在原有厂址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于项目选址无需太多的论证。建设单位承担的生产任务一般具有继承性,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动力供应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等均可适应新增任务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步调整,环保、安全要求日趋严格,周边居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可能导致使得原本可行的建设条件变得不可行。如,由于规划调整,现有厂区被调整为非工业区,新建工业项目必须择址另建。又如,市区限制电镀生产线,新建的电镀线不能选择在市区现有厂址进行建设。对于火工品类项目,各建(构)筑物项目与内部建筑物、外部建筑物均有安全距离的要求,拟建项目可能导致原有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需根据拟建方案详细复核,一旦与规范不符,则需要选址另建。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需要评估周边居民对于项目的接纳程度,避免造成不良社会问题。

对于新选址建设的项目,除了考虑现有厂址对应的各项条件外,需额外考虑特殊产品的运输及配套市政条件等问题。国防科技工业有些超大、超重产品,选址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运用方式、线路。采用公路运输的,运输线路沿途的道路宽度、限高、承载能力均应符合产品运输的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桥、隧断面尺寸应容产品通过。对于拟选建设地点不在城市建成区的,要重点考虑市政配套设施的解决方案,如供水、供暖、供电等。

二、设备方案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说明设备的必要性和其具有的先进性、可靠程度,对设备仪器的技术要求、设备规格型号、供货厂商等情况做分析。设备方案可行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艺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的工艺方案提前已经基本确定,设备方案主要针对特定的生产任务,在既有工艺方案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仪器设备,填平能力缺口、补强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保障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有些设备主要解决加工能力的不足,满足产能扩大的需要,其工艺可行性在于新增设备的能力可以补齐加工能力缺口。如,承担某任务每年要完成12000小时的车加工,现有设备年总加工工时8000小时,新增设备的车加工工时为4000小时以上则方案可行。有些设备主要解决现有设备关键指标任务要求的差距,其工艺可行性在于新增设备的指标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如,某任务的产品最长尺寸为8m,现有设备的加工范围为5m,新增设备加工范围达到8m以上则方案可行。在现有同类设备的情况下,诸如设备加工精度、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有效容积某个或某些技术指标等等与任务要求不匹配均属此类问题。有些设备解决的有无问题,即任务要求采用某种设备而现有无该类设备,其工艺可行性在于能够配置相应的设备。如任务中的某零件型面复杂必须加工中心进行加工,而现无加工中心,配置相应的加工中心则方案可行。

二是购置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配置的设备一般都是技术比较先进、性能比较优秀的设备。对于标准设备,采购渠道通畅、交付及时、设备性价比高,则具备购置的可行性。对于非标准设备,需要有能力的承制单位开展产品研制,该单位技术储备充足、类似研制经验丰富、产品方案满足任务需要也是可行性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由若干设备集成的系统,还需要明确有能力的集成单位。

三是条件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很多属于技术改造类项目,新增设备购置后应用于既有生产线、研制线的特定工序,并现有场地内安装、使用。设备的使用均对场地的配套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环境的洁净度、温湿度、楼(地)面承载能力、净高等等。在明确设备对土建及共用专业的主要要求的基础上,应对现有条件的相应情况进行复核,确保新购置的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新增设备选取还应考虑与既有上、下游设备、辅助设备协同配套,以免新设备购置与其他设备的相互制约,影响正常使用。

三、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主要研究论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方案。对于工业项目而言,工程方案可行性体现为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符合相关标准规范。使用工程要求即“工艺对土建及公用专业的要求”。工业生产过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总图布置、建筑特征、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动力、电气、弱电等各专业均不同的技术要求。如,生产加工大型产品对建筑的层高、跨度、甚至起重设备会有相应要求;重量较大的设备对一般需安装在建筑物首层,可能还需要专门的设备基础;电子类的很多工序需要防静电环境,有的更需要洁净环境;噪声较大的工序应考虑设置吸音降噪措施。符合相关标准是指工程方案符合现行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标准、规范和项目所属行业的标准。如,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的工程应执行专门的安全防范工程规定,兵器行业的火工品项目应执行相关的安全规范。

四、建设周期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为特定生产任务服务。建设周期可行性体现在与既定任务生产进度的相匹配,能够如期审计、验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是指投资计划下达到项目验收的周期。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应在相应生产任务开始前到位,并形成生产能力,而项目验收一般应在生产任务开始之后。对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需要逐项分析,落实重大时间节点,以确定合理项目建设周期。对于统筹新建建筑物,涉及多个项目的进度协调,可能出现建筑物建设周期超过生产任务进度节点的情况,需论证临时的解决方案,以支持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行性。 

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均是国防科技工业固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关注的重点,紧密结合任务背景、行业特点进行相关分析,才能充分论证各方面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回归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0601

1 引言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中,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消费和出口。

近年来关于中国GDP结构成分分析的结论表明,我国消费需求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明显降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经济处在持续稳步增长阶段还是相对比较低迷的状态,绝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会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因为这样,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可直接转化形成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成为当期GDP的一部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相应的可以使生产力以及社会有效需求增加,从而驱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如果投资规模不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增长。

2 广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GDP数据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均选自2011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2.2 变量选取

本文把广西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为(Y)作为衡量广西省经济增长的指标,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I定义为(X)作为衡量广西省投资的指标。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1995-2010年的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1995年的4233742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7859066亿元,其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广西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 1497.56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9569.85亿元。特别是2004年以来,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图1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散点图 由图1可以看出,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3 模型构建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C+aX,X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a、C为未知参数。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通过回归计算可以得出:Y=1600.414+1.125763*X

t=(8.120) (16.358)

2.4 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a=1.125763,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0亿元,广西GDP增加1.125763亿元,符合广西固

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2)拟合优度检验:根据计算结果,R^2=0.95028,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表明广西GDP增加的95.028%可以由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来解释。

(3)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参数a进行t检验,由于参数a的p值为0,小于设定的显著水平α=0.05,因此参数a显著,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有显著性影响。

综上所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很好的通过检验。

以上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长期稳定的保持这种关系。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广西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将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若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则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3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文章研究结论表明: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源自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其将对广西今后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广西区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同时,广西省还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以及做好与投资相关的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时下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本文对于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结合当前广西全区经济发展状况,确保适当的投资规模。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首先,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确保适度的投资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其次,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起大落,规避由于经济的异常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加快广西经济建设,我们应该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率,以满足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拓宽投资规模不等于不顾一切的盲目投资,否则会造成经济过热或者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出现。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以及投资速度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借助“钦北防”的区位优势,依靠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来提升对地方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合理配置周边资源,全力将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中心,从而带动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关于固定资产在三种产业之间的分配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放眼当今社会,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服务质量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以消费者为核心,为其提供优良的服务能够提升顾客价值感知,从而提升顾客忠诚度。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

此外,区政府方面也要在以下方面积极配合:

首先,将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放在区内优势行业,资金流集中流向符合环境要求、发展潜力大、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兴产业群。

其次,在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成上升趋势的前提下,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力度,全力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

(3)加强对交通条件、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区政府也要重视对上述弱势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出台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制度上支持;要想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仅依靠大力度的投资固定资产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效果是不能够长期维持的,所以广西省要想实现经济的长期稳步增长,一方面应该增加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诞生;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R&D方面增加资金投入以促进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春玲.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4462.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第4篇

(一)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情况

1.总量增长迅速且周期性波动大。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近28年里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4294.5亿元,比1980年增加132倍,年均增长速度19.9%。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增速达2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在近28年里波动较大,但在2000年以后逐渐平稳。将“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9.9%)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衡量波动程度的指标(定义为波动值),那么在这28年间,只有3年的波动值控制在5%的范围内,平均波动值达到10.7%。进入21世纪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值开始逐步稳定,2001年到2007年的平均波动值为7.8%。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分析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省内投资规模是否过大。具体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二是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

(1)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81年到2007年,湖南省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距在1992年以后尤为突出,1992年至今湖南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因此,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还不是很高。

(2)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并于现阶段趋于稳定。上世纪80年代十年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国总量的平均比重为3.3%。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该平均比重下降到2.8%,说明在这段时期里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全国的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该占比指标稳步回升,并维持在3%的平均水平。

(二)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稳定。从2004年至今,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投向比重稳定,但也出现了微小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投入最多,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62.6%;第二产业的投入量次之,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36.3%;第一产业的投入量最少,平均不到总量的1%。在投资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一方面,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近期内达到了75%以上,但是由于存量规模太小,不会大幅度改变第一产业占总投入量的比重。另一方面,投向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微下降,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根据2008年9月末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投资量占总投资的比重60%,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量的占比38.9%,上升了2.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从总量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在近期内尤为突出,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只占全国总量的3%左右,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和增速较为合理。从结构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趋势,但是总体上比较稳定,基本上投向于二、三产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效益分析

为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本文运用建模实证。在建模之前,有以下假设前提:一是在样本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动。二是在样本期内,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投放结构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三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短期内不存在互动效应。为此,选取样本点的时间段较小,为2001年到2007年间湖南省的季度数据。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采集

引入了五个变量,四组方程。五个变量分别为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I),湖南省内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省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GDP1、GDP2、GDP3)。对五个变量取对数后,分别为LI、LGDP、LGDP1、LGDP2和LGDP3,构建下列四组方程:

LGDP=α+β×LI+E(1)

LGDP1=α+β1×LI+E1(2)

LGDP2=α2+β2×LI+E2(3)

LGDP3=α3+β3×LI+E3(4)

其中:β、β1、β2和β3分别为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α、α1、α2和α3分别为所在方程中的截距;E为对应方程的误差项。样本空间为2001年4季度到2007年4季度。

(二)实证分析

由于使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为防止谬回归,本文使用两变量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资本产出弹性,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法检验(EG检验)。采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3.1。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采用增强的Dickey-Fuller方法(ADF检验)来检验方程中五个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五个变量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2.协整分析

在五变量都平稳的条件下,分析LI与LGDP、LGDP1、LGDP2、LGDP3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和(4)回归,结果如下:

LGDP=4.436+0.451×LI+E(5)

(0.0000)(0.0000)

LGDP1=0.882×LI+E1(6)

(0.0000)

LGDP2=3.555+0.445×LI+E2(7)

(0.0000)(0.0000)

LGDP3=4.277+0.329×LI+E3(8)

(0.0000)(0.0028)

其次,检验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是否平稳。如果平稳,说明该方程中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存在。检验结果见表2。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检验形式”中“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四组误差项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误差修正项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同为平稳序列。因此,LI与LGDP、LGDP1、LGDP2、LGDP3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表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产业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还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Eviews 3.1的统计结果,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D(LGDP)=0.388×D(LI)-0.754×E(-1)(9)

(0.0000) (0.0030)

D(LGDP1)=0.599×D(LI)-1.191×E1(-1)(10)

(0.0005) (0.0001)

D(LGDP2)=0.431D(LI)-0.844×E2(-1)(11)

(0.0000) (0.0040)

D(LGDP3)=0.277×D(LI)-0.971×E3(-1)(12)

(0.0007) (0.0010)

其中:D(LI)、D(LGDP)、D(LGDP1)、D(LGDP2)和D(LGDP3)分别为对应变量的差分项;E(-1)、E1(-1)、E2(-1)和E3(-1)分别为协整方程(5)、(6)、(7)和(8)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阶。

(三)结论

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四个协整关系来看,即方程(5)到(8),在长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1%,会导致全省经济总量增加0.4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0.882%、第二产业增加0.445%、第三产业增加0.329%。从长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最低。

2.从四个误差修正模型来看,即方程(9)到(12),在短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立即可以使全省经济增长0.3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599%、第二产业增长0.431%、第三产业增长0.277%。从短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低。

3.四个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都比较大,说明在短期内,反向修正机制作用很强,湖南省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在短期内消除。

(四)对结论的解释

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资本投资于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效益都远高于二、三产业,主要原因是在湖南省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下,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吸纳资本要素的能力较弱、吸纳劳动力要素的能力较强,在生产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中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低。如2007年,湖南省第一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却吸纳了全省50.3%的劳动力人口。

三、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必须通过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优化湖南省投资结构。基本途径为:一是充分利用第一产业的高资本产出弹性优势,在控制部分过热行业资本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加大对二、三产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优化要素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资本产出弹性。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互用性; 跨部门协同; 项目代码系统; 证照共享系统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1-0051-05

一、“协同性”政府改革与电子政务

“协同性”是当今公共管理的核心命题,它源于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1]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推行的行政改革是以强调效率和政府回退为核心,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涌现出的新的改革趋向则将注意力又转回了公共部门本身,“人们关注的焦点又开始从效率转向政治回应性”。[2] 以英国“协同政府”(joint-up government)、“整体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改革为先导,新的改革强调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力图“超越以往只关注以功能导向的预算、目标、激励、机构管理和责任机制方面的改革”,[3]30 它的内容可以包括“中央行政部门不同政策领域之间日益增加的横向协作、部委与其机构之间的内部纵向协作以及地方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进行的协作”;[4]83 它的目的是“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5] 追求包括在政策制定、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财政预算以及信息系统上的整合,以此打造以包容性(inclusive)和整合性(integrated)为特征的“整体政府”。[3]30 这场以强调“协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他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日益显现。[4]83

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引发了学界对于协同和合作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不断有学者对政策整合、部门合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同“协同”(Joint-up),“整体”(Holistic)相类似的一系列表述,如“跨部门合作”(Cross-agency Collaboration)、水平化(Horizontal)、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一站式窗口(One Stop Window)、网络管理(Network Management)以及交叉议题(Cross-issues)、政策整合(Policy Integration)等,旨在解决由部门分割、职能划分带来的政策、服务碎片化的问题。[6] 这种“协同性”政府改革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协同性”指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个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是超出了政府本身而涵盖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多元化现代组织形态的一种协同;而狭义的“协同性”则仅限于政府本身而言,指的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或者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的一种跨部门协同。本文所要研究的电子政务中的跨部门协同,主要是基于狭义的“协同性”概念。下文所列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活动就是一种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所共同完成的一种行政事务。

在推动政府部门协同办公、增进政府整体性方面,政府事务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政府内部跨部门信息、资源与业务的整合和共享,为实现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为实现构建一种整体的政府管理范式和公共服务递送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7] 电子政务(e-Government)作为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对内打破行政主体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壁垒,实现信息无缝隙快速传播,对外消除行政主体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终结行政主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使得多元化的行政治理模式取代单一制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现实。[8] 它的实质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以及政府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超越信息、资源和事务分割,形成一种协同、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9] 可以说,电子政务的技术属性决定了它天然地对增进政务协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际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无缝隙快速传播,必须先使得各个机构所使用的系统和应用技术在标准和规范上达成一致,而这就涉及到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问题。

二、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

所谓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指的是不同的系统和组织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工作(即互操作)的能力,因此又被翻译为协同工作能力、互操作性等。在技术层面,互用性指的是两个软件实体之间交换功能和可解释数据的能力,它包括四个必要条件:通信、请求生成、数据格式和语义(communications, request generation, data format and semantics)。[10] 由于信息或数据的共享是任何整体、协作的系统和组织的先决条件,互用性在组织层面可被定义为“能够交换信息并且相互使用被交换信息的能力”。[11]

在Layne和Lee提出的著名的四阶段发展模型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纵向及横向整合相关,而在系统整合背后的更深层次,部门间的协同与互操作是本质核心,[12]这使得互用性一直以来都是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Luis Guijarro指出,互用性的含义包括组织互用性、语义互用性、技术互用性三个层面。组织互用性涉及组织各个部门交换信息的协同性,以及为达到这种协同性的组织内部结构和过程;语义互用性指的是确保交换信息的准确内涵能够被其他接收者准确理解的能力;技术互用性则是包括公开接口、数据整合、交互服务等多个技术领域。[13]Hans J.Scholl& Ralf Klischewski以“需要-期待”理论(needs-and-wants theory)为基础将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分为治理、经济、组织、信息技术四个层面,指出了电子政务互用性所存在的约束和挑战,并试图提出一个关于互用性的研究框架。[14] Gottschalk在2009年提出互用性成熟度模型,将互用性分为计算机互用性、流程互用性、知识互用性、价值互用性和目标互用性五个层次。[15]

在实践层面,美国政府于1999年率先提出联邦组织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EA),并试图从绩效、服务到业务、数据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协同的架构,[16]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构建了相关架构体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出版的《电子政府互用架构(第11.0版)》中,将电子政府互用架构定义为“提高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电脑系统的互用性,促进政府推行以顾客为本位的综合式公共服务的策略”;[17]1并将其功能阐释为“界定了一套规格,用以促进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整合性。综合有关标准于同一架构下,可让系统管理及开发人员有一个单一的参考依据,以参详推行电子政府服务时须依从的互用标准”。[17]1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就开始关注信息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002年中办、国办下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17号文件),正式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确立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随后,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涉及到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18] 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确实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比如政府域名网站、政务呼叫中心等。然而,由于前期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缺乏对互用性和部门协同的认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出现了诸如“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出现了严重的阻塞。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国家已经开始了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的建设工作。[19] 笔者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对于实现政府跨部门协同,进而阐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水平的重要意义。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工作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涉及范围广泛,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特定的制度遗产和发展路径,财政刺激计划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些宏观调控的贯彻执行是通过投资项目的审批来完成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政府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政府行政审批工作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有着区别于其他事项行政审批的内在特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牵涉到的管理部门多,其行政审批工作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20]

以通过土地公开交易市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办理流程为例:

1. 项目单位应在土地公开交易市场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取得土地开发权,并获得由国土部门核发的土地成交确认书。在这之后,项目单位可以同时办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及用地的相关手续。其中立项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项目核准或备案、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及初步设计相关手续包括设计方案的招标,规划部门在设计方案招投标过程中的备案监管或咨询服务,同时将监管结果或咨询服务意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抄送公安交通、市政管理、消防、人防、体育、水务等部门;用地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许可等。此后,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相关手续,涉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年度投资计划。接下来,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相关手续,包括移伐树木许可、占路许可、掘路许可、移植古树名木许可等。[21]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具有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多种事项要素,而不同的事项要素的行政审批权限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是一个多部门参与的行政管理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就至少涉及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等多个委办局。而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审批信息是繁多而复杂的,既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内容、项目分类这样的项目信息,也包括申报、受理、审批、送达等业务事项审批信息。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周期较长。一个项目从提出项目建议到办理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土地预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到最后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周期,有的项目仅立项审批的时间就不止一年。

(3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身工程内容复杂、程序繁琐、周期跨度较大等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内容调整及设计变更频繁。根据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立项后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相关项目内容,比如建设规模、投资额、项目功能等等。然而,由于项目单位面对的是审批权限分散的政府各个部门,而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的监管机制,致使针对项目的后续实施和管理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这不仅影响到立项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对于项目在立项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审批所存在的这些特点,使得审批过程中如下几方面的改善尤为重要。项目涉及要素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这就必须推进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程度(见表1)。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所涉及的不同部门之间审批信息的关联程度很高,某一部门的审批信息可能是另一些部门审批的前提和依据,这就凸显了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2. 由于审批周期较长,能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行政效率就成了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审批周期较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实施宏观调控职能时容易出现调控效果的滞后,而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将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改善。

3. 亟需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而全过程动态监管的前提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处于“重建设、轻管理、少论证”的状况。这一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水平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项目的事后控制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全过程动态监管可以解决诸如投资失控、建设周期和质量难以保证、投资效益难以按预期有效发挥、甚至滋生腐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行政审批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质量和办事效率。作为政府事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网上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手段。所谓网上审批,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申请、审核、决定、监管等项目审批过程的手段、方法以及流程进行改造和整合,以达到创新工作流程、降低项目审批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的目标。[22] 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审批材料电子化、审批流程电子化流转、审批信息共享、审批事项跟踪办理等多个功能模块。[23] 本文仅以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阐述网上行政审批建设的切入点,试图具体地探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问题。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即赋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系统,则是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项目代码赋码、代码信息管理等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代码应用主要包括赋码和用码两方面工作。首先,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信息化部门、建设部门应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阶段对项目进行赋码。赋码单位指定人员在收件时录入前置环节审批的批准文件号,确保前置环节审批事项信息与项目关联,赋码相关信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或手工录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对于已赋码项目,各相关单位在审批完成后在本单位出具的,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主要环节、节点上的批准文件或意见函等文本上统一打印项目代码识别的二维条码信息。通过赋码与用码工作,同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不同部门的审批信息都关联在唯一的代码中。通过代码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项目信息以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都可以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网上行政审批信息的互用性,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的改善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证照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证照在政府部门间和社会中有广泛的共享应用,工商执照、身份证、建设项目立项批复都是证照。而所谓数字证照,就是指采用数据电文(包括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形式存储管理的行政许可证件。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与纸质证照发放同步的数字证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纸质证照与数字证照的同步发放、在线查询、联机校验、联机交换等功能,从而在网络上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审批证照类与文件类审批结果的跨部门共享交换和有效性查验。数字证照系统由一个注册服务中心、一套数据交换系统和若干个服务节点、业务集成接口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注册、分布部署、分布管理、全网通行”的部署原则,形成一套数字证照服务网络。其中数字证照注册服务中心负责对全网的服务节点进行注册管理、运行监控、牵头制定全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数字证照服务节点部署在各委办局,由一个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一个基础证照库组成,用于管理证照数据及信息共享应用;业务集成接口是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各部门原业务系统的衔接集成接口,负责生成基础证照库的内容。这一数字证照系统可实现证照数据查询的基础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服务,例如数据比对、数据回填和数据交换服务等。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程序复杂,所产生的审批信息量较大。以行政审批当中涉及的证照为例,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就会涉及诸如规划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种类繁多的证照。通过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可以将所有的电子证照类文件进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查验,并利用项目代码系统串联和整合某一项目的所有审批信息,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对于项目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三)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如何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关键点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否共享审批相关信息,而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提升相关信息的互用性,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即项目信息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其中项目信息是描述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特征的相关信息,如项目名称、项目代码、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分类、项目类型等。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则是反映一个业务事项在各进驻单位进行申报及审批情况的相关信息集合,由各进驻单位在业务事项审批过程中产生,主要包括申报信息、受理信息、审批信息、审批结果信息、送达信息等。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项目代码可以将项目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项目信息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进行有效的串联,从而方便信息的查找、管理和监察。与代码系统相配合,数字证照系统可以在实现各部门证照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审批信息档案化和集约化管理,从而服务于联合审批和证后监管。具体而言,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有效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能力。

1. 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信息的标准化和有序化,提高审批部门之间信息通信的互用性。随着各行政部门网上审批的深入,审批信息管理已经实现电子化,但由于各部门审批结果存储缺乏标准,致使部门间信息交换仍多为纸制文件,没有实现纸制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同发挥作用,阻碍了电子政务效能的发挥。通过建立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对于审批结果信息引入档案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审批结果向数字证照的转化,保障数据的齐全、完整、真实和长期有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而项目代码系统则通过赋予项目的标识码将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信息串联和整合在一起,使得繁杂的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有序可查,极大地方便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

2. 在实现信息互用性的基础上,推动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政府行政许可的重点是“审”和“批”。“审”主要是行政相对人提交的材料或行政文书的真实性,“批”主要是在“审”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做出科学的决定。而“审”和“批”都是在项目相关信息标准化且能够获得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的。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各级政府行政审批部门可在线查询发证机关的证照数据库,快速掌握某一个项目的前置审批结果信息,并可根据该信息启动后期工作,为“怎么审”和“该不该批”这两个重要环节提供有效的应用支撑,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在并联审批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对于前置审批结果信息的及时而准确的掌握是启动后续审批工作的前提,这时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

3. 在实现信息互用与共享的基础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所需的跨部门协同。为了维护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中,需要检查企业和个人取得资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需要准确获得审批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监察部门可以通过代码跟踪查询某一项目的所有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实现跨部门审批结果的批量分类共享,为提高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质量、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政府事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跨部门协同,但其前提是电子政务中互用性的实现。本文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互用性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直接触及各部门的核心职能和业务,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基于这一内在特点,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用性便成了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关键点,而项目代码系统和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从加快审批信息标准化与有序化、推动协同办公与项目监管等方面,整体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对于这一具体领域的网上行政审批改革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政务建设是如何改善政府管理活动的。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5.

[3]陈铮.“合作政府”:英国行政改革的新走向[J].东南学术,

2002,(5):30.

[4]〔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aegreid,后新公共管理——作

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张丽娜,袁何俊,译.中国行政管

理, 2006,(9):83.

[5]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J].中国行政

管理,2004,(5):58.

[6]刘伟.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实践模式演变的回溯分析——基于

新公共管理运动演进视角的考察[J].理论与现代化,2008,(1):20.

[7]蔡立辉.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问题与对策[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29-30.

[8]熊宇.电子政务:多元化治理视角下行政管理的新模式[J].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5):11.

[9]毕建新、朱淑媛.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J].现代情报,

2004,(4):13.

[10]T.J.Mowbray, R.Zahavi, The essential CORBA, John Wiley &

Sons, 1995.[J]// 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

ernment initiatives.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

(31): 174.

[11]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uncil Direc-

tive 91/250/EEC of 14 May 1991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Z]. 1991.

[12]Karen Layne, Jungwoo Lee. 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

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1, 18(2): 122-136.[J]//张楠,孟庆国,郭讯华.电子政务研

究回顾1999-2009:基于SSCI文献的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

2010,(00):158.

[13]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ernment initia-

tives[J].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31):178.

[14]Hans J. Scholl, Ralf Klischewski. E-Government 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Fram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30):889-920.

[15]Gottschalk P. Maturity levels for interoperability in digital gov-

ern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1):

75-81.

[16]CIOC,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ouncil. Federal ente-

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Z].version 1.1.(1999-09-01).

[17]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The HKS-

ARG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version 11.0(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EB/OL].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gcio.gov.hk.(2012-12):1-1.

[18]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

研究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5):127.

[19]贺炜,刑春晓,杨吉江.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

程——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分析[J].电子政务,2006,(4):6.

[2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审计案例研究》课题组.固定资产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

实证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0,(4):21.

[21]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程

序的通知(京政发[2005]15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市编办等部门关于梳理和规范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

流程意见(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6]40号)[EB/OL].北京

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指南(2007-06)[2013-10-25].http://

/gb/manageArticle.do?method=mainLi-

st&catalogCode=100045001.2007-06.

[22]张千帆,殷程亮.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5,

(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