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管理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准则;供给主体;产权
自2001年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会计造假事件,国内如银广夏、蓝田等,国外如安然、施乐、世通等。这类事件的接连发生,可以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会计准则的内容取决于会计准则供给主体。要提高会计准则供给主体的工作水平,从而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必须合理界定会计准则供给主体的产权。因此,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供给主体的产权界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我国会计准则供给主体的产权细化
尽管对“产权”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现代产权经济学家对产权概念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共识:首先,产权具有外部性,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如会计准则的内容会影响很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次,产权是一组权利束,既包括可以行使的权利,也包括不可以行使的权利。如科斯所言,“对个人权力无限制的制度实际上是无权力的制度。”会计准则的供给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组权利束,且对供给主体存在权利界限。再次,产权的直观形式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在使用稀缺物时发生的关系。如会计准则供给中,表象是人对会计准则行使的各种权利,实质上是在使用会计准则时发生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政府、金融、工商企业界等利益主体都希望参与到准则制定过程中,影响准则的内容,使之更有利于自身利益团体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供给过程,是实现各利益团体目标函数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各种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最终达成在现存环境下的一种均衡状态,形成准则。他们对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所行使的权利正体现了他们之间在使用会计准则这一稀缺资源时所发生的关系。
我国会计准则的主要供给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咨询机构。我国会计准则的供给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1.立项阶段:会计司提出立项意见,向CASC和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后,对立项意见做出修改调整,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领导批准后正式立项。
2.起草阶段:会计司组成项目起草组,并将项目起草组的成员及有关情况向CASC通报。项目起草组完成讨论稿,由会计司提交CASC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3.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会计司应通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及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印发征求意见稿、在CASC网站和其他主要媒体上公布、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项目起草组对意见进行汇总并修改征求意见稿,形成草案,由会计司再次提交CASC征求意见。
4.阶段:项目起草组根据CASC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会计司按规定程序报送财政部领导审定后,由财政部并组织实施。
在这一供给过程中,涉及的供给主体的产权可细分如下:(1)立项权。确定拟制定的准则项目并确定起草时间的权利。(2)确定起草小组权。确定起草小组人员组成的权利。(3)起草权。包括从搜集资料到形成征求意见稿阶段所涉及的起草小组和起草人的权利。(4)咨询权。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的权力。(5)批准、审阅权。指第一阶段由部领导批准及第四阶段所涉及的由部领导审定的权利。(6)参与权。主要是指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权利。(7)征求意见权。供给主体向外界征求意见的权利。(8)拟定草案权。指起草组拟定草案的权利。(9)经费获取及使用权。整个准则供给过程中的经费开支来源及如何使用的权利。(10)出台权。最终决定准则是否出台的权利。
二、我国会计准则供给状况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1可以确保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无论是由政府部门还是由民间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必须具有权威性,否则会计准则就无法有效实施。“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是一种政府行为。”(戴新民,2003)“由政府部门和法律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质或法律的强制性,它们当然就具有了权威性。”(汪祥耀,2001),尤其是我国的政府职能强大,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习惯于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准则、制度,决定了该模式下会计准则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2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而政府作为执行公共职能的行政机构,独占行政执法权力资源。一方面,有利于会计秩序的形成和稳定,减少对部分会计处理的争议;另一方面,政府统一执行更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节约社会成本。
(二)缺陷和不足
1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产品,是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自己的要求———每个人都想准则对自己更有利。”(唐松华,2000)当博弈参与者的行动规则趋于一致并成为公认的博弈规则时,会计准则也随之产生。这里的制度是广义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两者相辅相成。我国在制度方面的两大特色是:一方面,三权高度统一于政府,使得政府职能非常强大,正式制度绝大部分是政府职能的产物,尤其是重要的制度约束,完全由政府行使制定权。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金雪军、章华,2001)我国最典型的非正式约束便是儒家文化,提倡“尊君”、“谦屈”,这是一种典型的以上下等级为标志的君权文化。受之影响,人们形成了“习惯于按照上级要求办事,遵从政府意愿,对自身权利争取意识不强”的社会心理。在以上两大制度特点下,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这样一种博弈格局:首先,政府作为博弈的一方,其本身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其效用主要表现在准则制定上的垄断权与权威性。”(唐松华,2000)我国政府职能异常强大,这种“垄断权与权威性”更强。于是,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的博弈成为一种在政府强权下的博弈,即博弈主体地位悬殊的博弈,且政府之外的博弈各方又抱有上述那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造就最终的均衡状态是一种非真实意愿下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为畏惧权力,存在“敢怒不敢言”的状况,表里意愿不一。因此,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也“应通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及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印发征求意见稿、在CASC网站和其他主要媒体上公布、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让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体现“民主性”,但这种“民主性”往往流于形式。
2根据“政府管制俘虏理论”,目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不够,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的质量。据綦好东、杨志强调查,只有20.25%的被调查者提交过对会计准则的修改意见。可见,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参与热情不高。其中,政府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与热情相对高一些。但是,“省级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人可能会从完成上级任务的观点来做这件事情”,并非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的CFO、控股股东CFO、信贷部门负责人以及代表中小投资者的高校教师参与准则制定的热情并不高,都在10%以下,尤其是被调查的上市公司CFO竟无一人提交过修改意见。”并且“没有提交意见的被调查者中只有不到5%的人是真的没有意见,而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并不是没有意见,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发表意见。”(綦好东,杨志强,2003)我们不妨用“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来分析一下原因。我们把广泛存在的各利益相关者视为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人数众多,相互之间很少甚至根本无法沟通,因此企业个体的行为不容易为他人所知。对于提出反馈意见者而言,其反馈意见有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没有被接纳。于是,反馈者便认为准则制定完全是政府行为。“征求意见只是走形式,提意见也没有用”(总体支持率为44.44%),自己为提意见而白白付出代价。从效用角度而言,不如不提意见。二是意见被接纳,反馈者得不到任何的利益(包括物质的及非物质的)激励。“制定机构对反馈意见者缺乏激励措施,没有积极性”(总体支持率32.54%),而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则可以“搭便车”,免费分享意见被接纳的益处。由分析可得,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博弈的最优策略都是不提反馈意见。于是,反馈的热情没了,“不知道反馈意见的途径”(总体支持率41.27%,当然不排除存在制定机构宣传力度不够的因素)大有人在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终,这个群体便成为一个人数甚广的弱势群体,他们宁愿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政策,受政府的管制俘虏。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针对政策思索对策,与其自身利益似乎有更直接的关系,不失为一种更优的博弈策略。
3根椐产权制度的效率标准判断,目前的会计准则供给中的产权制度效率较低。“所谓产权制度的效率就是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益的比较。”(黄少安,1995)由会计准则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其效用是既定的。这样,效率的评价便集中在成本方面的分析。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现行供给模式下的成本。第一,现行会计准则供给模式下,产权界定不清晰,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CASC仅具有咨询权,而财政部会计司则包揽了其他所有权力。“咨询权”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使得CASC几乎可以在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参与,但又都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充分权力,即CASC是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司分享产权。两个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可能会因为边界不清而纠缠,使交易成本提高。第二,产权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一方面,会计司隶属于财政部,代表政府,而“政府”代表全民利益。无疑,会计司为“全民服务”。那么,“全民”如何激励和约束“会计司”的行为呢?这与改革前的国企存在同样的弊病。另一方面,具有一定产权的CASC除了具有与会计司同样的弊病外,还有一种缺陷:其“咨询权”本身界定模糊,行使与否,无法监督和约束,行使的好与坏缺乏有效的判断依据,也就不能给予有效激励。而“产权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有努力的动力,就会有稳定地获得与努力程度相一致或相对称的预期收益。这样产权主体才会为产权的权能行为承担责任,并且努力提高财产利用的效率。”由上文所述,目前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的产权制度效率低下可略见一斑。而要提高效率,就要赋予不同的产权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并充分界定。第三,目前的产权制度下,存在大量的外部性成本,即不被当事人考虑在其决策和计算之中的成本。首先,广大利益相关者将会计准则的供给视为一种完全的政府行为,对于提反馈意见持“理性的冷漠”态度(因为在广大利益相关者看来,提了意见也不会被采纳,不如干脆不提意见,即保持“理性的冷漠”态度),使得征求意见实际效果不大,徒耗交易成本。其次,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程序冗繁,报领导批准、审定等“上送下传”过程而增加交易的成本。最后,“政府为主导”供给会计准则的产权制度下,各供给主体均代表政府行为,各项成本开支由政府承担,易造成行为主体开销的“大手大脚”———因为不是掏自己的腰包,甚至可能把自己的额外开销记在政府名下,这也是原产权制度的外部性问题。
三、会计准则供给主体产权的界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的产权制度效果不佳,效率较低,而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过程中产权界定的不合理,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细化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的产权并进行合理界定,以期解决现行体制下的弊端。首先,将会计准则委员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其次,将会计准则供给主体的产权细化;最后,赋予会计准则委员会(此时已是独立的民间团体)与财政部会计司(代表政府)以不同的产权并充分界定,这其中还要做好一些配套改革工作。
(一)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权界定
会计准则委员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以后,应具备下述权力:(1)委员会成员选拔权(财政部保留确定总人数与专职及兼职人数比例的权力);(2)起草小组人员选聘权(政府保留干预权);(3)立项权;(4)起草权;(5)征求意见权;(6)拟定草案权;(7)经费获取及使用权;(8)准则试行权。同时取消咨询权和领导的批准、审阅权。上述八项权力中,除(1)、(2)两项政府保留适当的干预权外,其他六项权力均由委员会独立行使。(政府保留(1)、(2)两项适当的干预权是考虑到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政府代表全民利益,赋予政府适当的干预权,使之更能从全局利益出发,防止委员会出于一己利益,而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或者盲目扩张,造成机构效率低下。)为了确保委员会上述权力的有效行使,可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赋予会计准则委员会上述权力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如下改革:
1重组委员会成员。第一,委员会中应配备适当比例的专职人员。目前,各国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比例不一。如美国的FASB由7名专职人士组成,而英国的ASB的9名成员中只有主席和技术主任是专职的。因此,我国的专职人员比例应由财政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第二,人员来源。成员应由各地推选,由准则委员会选聘。成员中应包括会计及审计专家(包括注册会计师及高校教师等)、熟悉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大型企业及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股东代表组成。
2更新制定程序。第一,取消领导批准、审定等程序。采取委员会成员多数通过原则进行每一步骤的决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制定准则的效率和质量。第二,增加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次数。现代信息网络及其他媒体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加速可以减少以往将文件层层下发,然后再层层上传的时间,并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多渠道征求意见,以使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准则供给过程中来,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在形成具体准则初稿后征求一次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再次征求意见。第三,实行“听证会”制度。考虑到我国的各项改革均遵循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思路,这一制度的实施也要逐步进行。目前可以只举行一次,以后再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次数。第四,在形成具体准则草案后,审报出台前,增加试运行阶段,向社会公示运行状况,并征求反馈意见。第五,将反馈意见及草案一并交财政部,由财政部根据草案公示情况做出决定:正式出台;交由CASC修改后出台;推迟出台;取消出台。
3扩张经费来源。实行政府定额拨付与企业资助相结合,而且要合理确定企业资助的最高限额,并通过有效途径(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向社会公示各企业的资助情况,以形成企业资助的有效激励。
(二)财政部的产权界定
代表政府的财政部应赋予以下权力:(1)确定委员会总人数与专职及兼职人数比例的权力。(2)起草小组人员选聘的干预权。(3)参与权。(4)决定出台与否的最终决定权。(5)出台准则的挂名权,即最后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布(这是考虑到我国公民习惯于遵从政府制度、规范的社会心理,这样做可以使会计准则更有权威性)。
四、会计准则供给主体产权重新界定的意义
1可以保持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供给模式的优点。(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是会计准则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如美国民间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但它们同样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来自于会计职业界的声望和职业道德规范203条,此外还来自于SEC的批准和‘实质性权威支持’”(汪祥耀,2001)。即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应由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地位及会计准则的质量两方面保证。由笔者提出的产权界定思路可以兼具这两方面:一方面,供给过程中,政府有充分的干预权;社会各界有充分的参与权,这保证了会计准则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以财政部名义出台,使会计准则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并加强了政府的“实质性权威支持”。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费来源的扩大及组成人员的重组(即吸收社会各界的精英加入),增强了委员会的实力与威望,更进一步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2)CASC作为惟一的且获得政府“实质性权威支持”的准则制定机构,仍可以确保会计秩序的形成和稳定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2提高了会计准则供给过程中产权制度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1)通过重新界定产权,优化制定程序,改变了现行模式下政府强权的博弈格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降低了大量的交易成本。(2)会计准则委员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并赋予明确的产权后,可以使它成为独立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行为个体。第一,责权与“有形的利”的统一。这主要体现在工作成就的好坏与经费的多寡相联系。因为很大一部分经费来自企业资助,企业资助的多寡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作业绩,即会计准则的质量。第二,责权与“无形的利”的统一。委员会的工作成就将直接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威望和社会影响力。这样,便可以克服以往常常存在的行政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习惯于“磨洋工”的弊病,从而提高了产权制度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3)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独立的民间团体,容易与会计职业界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对出现的各种会计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克服政府以前经常采取的“救火式”供给会计准则的弊端,从而降低了因为会计准则供给不及时,导致会计准则稀缺而增加的交易成本。(4)“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部化的激励。”(吴革,2002)这可以作为衡量产权是否优化的标准。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独立的民间团体以后,对于各项成本支出必然会“精打细算”,完善制度管理,使大量“外部性”问题内在化,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提高了会计准则的质量。(1)目前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由政府人员及会计学术界人士组成。但是,“会计学术界大多是利益中立的,而学术界缺乏利益驱动的特征决定了其对会计准则的反馈意见多偏重于定义、逻辑的严谨性和会计准则制定中如何借鉴国外相关准则的研究成果角度,无法体现鲜明的经济动机,因此很难代替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的意见。”(杜兴强,2003)而笔者提出的产权界定的思路中,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吸纳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界人士的参与,“这等于向企业实务界传递了一种信号,一种希望企业实务界参与,且其意见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非常有用的信号。这样学术界可以就会计准则的逻辑性和技术性反馈意见,而实务界可以就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执行和实施发表意见,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透明度。”(杜兴强,2003)(2)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民间团体之后,各利益相关者不会再受“政府俘虏”,也不会因为其“依照上级要求办事,遵从政府意愿”等的社会心理作祟,而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从而使得会计准则委员会可以获得更广泛、更充分的反馈意见,提高准则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提出的会计准则供给主体产权界定的思路,既可以继承传统会计准则供给模式的优点,又可以克服其缺陷。而且,这一改革思路既结合了我国国情又不会增加大量的制度变迁成本,具有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金雪军,章华制度兼容与经济绩效[J]理论经济学,2001,(8)
[3]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汪祥耀会计准则的发展:透视、比较与展望[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唐松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0,(3)
[6]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去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今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与既往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一致,新会计准则继续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在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不断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工具的创新以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速度发展。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因此,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性变革,使得新时期的财务报告发生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深刻变化,为金融市场降低风险、消除泡沫、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取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及时全面理解财务报表的这一深刻变化,才能充分运用新会计准则为决策带来巨大的信息财富。倘若投资者不能在会计准则的巨大变革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可能享受不到财富的增量,甚至可能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有偏的甚至错误的解读。
下面以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采用对利润的影响为例,作尝试性的说明。
首先,正确理解利润的含义
什么是利润?经济学家希克思1946年提出了精准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相比而言,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利润更加接近上述定义。例如,某企业购买一幢办公楼开展经营业务,当年通过经营活动获得利润1000万元,同时,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办公楼(不考虑折旧)跌去600万。那么,该公司的年度利润总额就是400万,600万的办公楼跌价是公司的“持产损益”。在以前不考虑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中,“持产损益”基本是不予考虑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投资者的决策有用信息更多。这样,利润实际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在运用利润信息时,必须理解利润的层次体系,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譬如,在分析公司的现金分红决策时,更加需要第一部分的利润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利润与公司分红的关系就比较低。有人认为,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现金分红与会计利润的相关度下降,这种观点的产生,更多地与其对新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变化缺乏深层次认识有关。
其次,正确理解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
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因此,美国等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体的经验都表明,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
波动的利润是公司风险的真实表达,并且,并非所有的波动都对公司意味着相同的风险。已经实现的、已经收到现金利润的大幅下滑通常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但是,如果仅仅持产损失增加,可能只意味着企业及时清算价值的下降,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司未来经营损失会上升,因为这部分资产的价值仍然可能在将来回升,损失并不一定真实发生;在另一方面,会计上与税法上关于利润的计算逐渐分离,使得税收与会计利润的关系逐渐下降,税收风险也基本不受持产损失的影响。因此,简单地惧怕利润波动的心理、以及机械地将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联系在一起认识,都失之偏颇。
再次,正确理解利润大小与公司价值
众所周知,公司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总和。在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利润作为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准。然而,不同部分的利润在预测中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利润中越是可持续的部分,在公司定价中的权重越大;不可持续的部分,权重比较小。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部分,在定价中的权重较小。由此,是否可以说,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变小了呢?其实不然,因为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其他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这部分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使得公司定价所需的信息更加详尽,因此,事实上,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新会计准则下,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析公司的价值。但是,是否会计利润高公司价值就高?反之,公司价值就低呢?当然不是,因为除了看利润的多少,还要看利润中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比重。即使会计利润“可能会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可能只是公司定价中权重较低的不可持续利润部分变化较快,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价值重大变化,而让市场看到这部分利润的变化有好处。
最后,正确理解利润信息在各项契约中的运用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概念的非一致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并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
(-)国际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以便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促进国际协调。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已达到国际间的可比性。同质性。
(三)实行全球一体化、同一化。从未来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角度来看,是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
上述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强调差异的存在,第二种观点是减少或消除差异,第三种观点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点,也是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国际会计准则由认来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国(或者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运动中将大受其益;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这样,尽管这些国家将从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受益,但是,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要求,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小得多。显然,谁能够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认就得利,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将是一场利益之争。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计划重组,其目的便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组计划最后于1999年11月获得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遗憾的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方案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完成的,体现了美国的利益。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个理事中,尚在4个理事(马来西亚1个席位,墨西哥1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个席位)。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个席位中,美国占了10席。
所以,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准则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从这个角度讲,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如果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准则均一味地向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英美等国会计准则靠拢,那么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成本实际上便由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承担了,而英美国家不仅没有或者很少发生改革成本,反而充分享受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背后的实质实际上是各国的利益之争,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国利益之争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在其中面临比较被动的局面。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绝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面临的事、更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事,而是全球各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江全球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所决定的,有些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法律传统所决定的,也有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一些技术性缺陷所造成的。因此,要消减过些差异,各个国家,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而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
资本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所赖以生存的“基地”,其发展速度和程度制约着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而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又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强化剂。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多年以来,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投资者蜂涌而至,同时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希望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而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二)资本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修订已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肘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三)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定位。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建立和改革了会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对激发会计人员更新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刻作用。广大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存在最大问题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统一会计制度对各行业主要的经济业务部作出了会计处理示范,这样固然为广大会计人员减少了工作上的难度,但不可否认也在无形中束缚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统一会计制度的负面作用。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和统一会计制度不尽相同,除需要会计人员熟知有关规定以外,还需要会计人员作出独立的职业判断,并据以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惑会计职业界的难题。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规范过于简单,层次不够清晰,透明度不够高,公平执行的力度不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比如:用友软件是第一个按准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招股说明书在内容、格式上强调了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有关发行人的风险提示内容也较以往丰富,且突出了内部入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分析、说明。按照规定,应该严格披露发行入的会计信息。但是,用友软件的招股书只在全文中提供了完整的会计报表,而在摘要上提供了简要合并利润表、简要合并资产负债表、简要合并现金流量表。并且简要合并利润表只涉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5个项目,而完整的利润表至少有18个项目。因此,在招股说明书摘要中,发行人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简要利润表没有提供营业成本数据,也没有文字说明;无法让投资者对营业成本比率进行判断。还有,简要利润表也没有提供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交出的数据,导致投资者无法对发行人的税前利润构成情况进行判断。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以审批代替信息披露、监管的观念和做法仍相当普遍,日常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仍不够大;信息披露的广度也不足。像通货膨胀下的相关规定以及职工福利、退休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都没有规范。
(五)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
引言
在当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虽然不断的进行新能源的推广和利用,但是煤炭的能源地位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家近年来的整改和优化,煤矿企业在建设和发展当中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无论是从生产设备还是从管理方面都不断的进行升级和改进。从而使得当下的煤矿企业在经营发展当中,拥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中,管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为确保其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后,对于煤炭会计的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而在这个背景之下,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针对这个变化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调和,则是当下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颁布是对旧会计准则内容的一点补充,其中增加了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内容,也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在新会计准则之中,对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以及所得税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更加详尽和全面的描述,这就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过去会计准则中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核算准则的原理实现了改善。不仅如此,新会计准则还对国际会计核算原则实现了同步接轨,并且依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中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对相关工作实现了大幅度改进。通过对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可以看出,它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在此契机之下,如何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是确保其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二、新会计准则下煤矿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监管工作得不到落实
在当下的多数煤矿企业当中,由于监督力度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影响财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便会导致会计管理工作过分的流于形式,对于资金的监管也没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事后监督的现象存在的较为普遍,这样便会导致?务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从而使得实践当中诸多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二)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
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但是在实践当中,许多的煤矿企业在实践当中采用的应用标准和程度仍然存在偏差,甚至还存在一定的会计管理漏洞,如果过分的偏离会计准则范围,不仅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风险,场次以往的发展对于煤矿企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煤矿企业同其他企业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从业人员在思想和意识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作为传统的能源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论对于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在财务制度管理上,仍然会有一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和管理应用上存在接受程度和应用程度欠缺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而且还会给企业在财务管理发展上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新会计准则下煤矿企业的对策优化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
要想保障新会计准则下煤矿企业的财务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整合和优化,就需要切实有效的保障财务监督的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不仅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的自我监察,还需要鼓励企业外的机构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内外相互角度,来促使监管方向的全面,通过发挥出群众监督的作用,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能够更好的实现公开透明,从而从内部促进财务部门进行更好的优化管理。同时,还需要推行财务委派制度,通过借助该制度,来实现完善集中核算,切实落实各方面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提升对于企业财务的良好把控。而对于监管部门建设,煤矿企业应该将岗位轮换制度和财务委派制度实现有机整合,这样确保监管队伍在流动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的具有客观的评价性。
(二)完善会计部门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的优化过程,会计部门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借助此机制,企业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管理的有效把控,以企业实际状况出发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构建具有实力基础的法人实体。这样,不仅对自身的结算和预算部门进行完善和强化,也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管理层对货币资金的控制和运用效益,提升企业的实际收益。在此基础之上,会计部门如果想要使得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实处来指导实践工作,就需要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加强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交流,通过部门之间信息的整合,来提升信息交互的价值,以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强化对企业资金运营状况的分析,从而确保煤矿企业会计管理能够实现全面控制,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也能够使得对于煤矿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把控,从而切实提升其对于煤矿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会计管理的团队建设
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团队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大大提升会计部门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加强团队建设当中,建立全新的人才引入机制,不断充实煤矿企业的会计从业人才梯队,并对当前在岗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煤矿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煤矿企业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交流会和培训进修班,煤矿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工作岗位进行适当调整优化,确保其和员工素质能够形成对应,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员工自身的能力,促进相关工作不断提高。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制约
一般的盈余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盈利目的而人为地操控企业的盈余数据并使之成为预期数据的行为。操作会计盈余数据的行为通过合法形式和非法形式来实现,合法形式主要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许可情况下,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方法和职业判断人为变动客观会计盈余数据等,非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人为制造蓄意欺骗利益关系人的的会计数据操控行为。盈余管理的行为虽然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却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严重的消极影响,既从现实层面上不利于保障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会计系统的长远发展,从理论层面也不利于会计专业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研究有效制约盈余管理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一,会计准则因素。盈余管理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依靠会计选择和相关的职业判断,而这两种方式的实现准则在会计准则又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会计准则是制约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会计准则一般指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将公司的业务资本数据向相关利益关系人呈现出来的方式和手段的技术规范,数据一般包括企业财务盈亏和业绩。高效准确的会计准则能及时地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管理状况,而准确的会计信息则有利于投资者的科学决策并且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的相关因素的影响,会计准则会允许公司财务管理当局在有条件地使用职业判断用以评估不确定因素。这种准则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人为因素的增加。管理当局可以依据自身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盈亏的实际了解,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最终的信息方式,如调整经营项目数据、经营成本数据和收入数据等,并最终形成了人为制造的可信度很低的企业财务报告。因此利用会计规则制约盈余管理的策略研究的主要方向。第二,会计利益因素。盈余管理的出现和其所涉及的实际利益密不可分。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分配并不具有决定权,因此企业管理局并没有原动力出具可靠地财务报告来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不同利益体达成一定的契约而构成的,而会计信息的失真表明企业的利益合作出现了违背契约的冲突。而委托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管理者是在外部利益人与内部利益人的博弈的,会计信息的人为盈余管理化实际上是会计信息管理层在权衡双方利益博弈作出的利己行为。总之,盈余管理的现实原因就是不同利益体的博弈导致的。
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针对性制约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利用。盈余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是通过会计规则的合法的形式来实现非法的目的。而会计准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盈余管理实现的工具。虽然会计准则在设置之初的出发点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程度,限制不合理的人为制造会计信息的行为,更好地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提供便利。不过由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的不断变化,企业相关利益个体的时刻的博弈状态,会计信息很难实现可靠如实的生成和,在面对与会计准则的硬性规定发生冲突的情况和会计准则提供的自定义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管理当局更多地选择了滥用会计准则提供的操作空间,人为制造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刻意伪造或者隐瞒会计方法选择和最新的会计政策。而由于滥用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方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操作成本低、很难受到制裁,因此在很多公司和企业都存在。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反制约。会计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为了保障投资者和在企业利益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利益群体与企业达成的协议。会计准则制定方、证券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弱势利益者是对会计准则的坚决拥护者。而会计信息的企业管理层则在利益的博弈者,处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和权衡,经常违法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层在盈余管理博弈中往往具有更多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对会计准则的熟悉等优势,而审计管理部门则因为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不足,存在无法有效监控企业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的问题。但是为了有效制约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行也可采取针对性的策略。第一,提升会计准则的权威。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应明确人为操控会计信息的细则和标准,防止企业管理层打“球”,加强对违反会计准则的人为滥造会计数据的处罚力度,处罚结果进行社会公布,提升对盈余管理的行为威慑力,提升企业违约的成本。第二,加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审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鉴定和评估机构,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客观评估,并要求相关机构出具评估报告,从而有效约束盈余管理行为。
三、会计准则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会计准则由于本身的制度设计缺陷导致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进一步扩大,因此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做到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是进一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会计准则在进行完善时可针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做法制定有效策略。
1.限制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利用。企业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会利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借口来调节企业的财务盈亏账面数据。建立资产减值准备一般指的是企业的资产发生贬值的情形,进行计提准备,而资产升值时则进行转回准备,从而为企业的的财务信息的弹性变化提供很大的空间,然而企业往往会借此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实现工具,有着很大的盈余管理的嫌疑的企业资产准备元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带来消极影响。而对于企业资产减值的准备限制可借鉴FASB模式,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允许计提不允许转回,迫使企业管理层只能进行单向资产减值计提,降低其盈余管理的调节功能,可使制约滥用资产减值的效果得到明显加强。
2.完善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规范。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公司的成立、新的经营业务和新的交易环节的出现,这些新的经营业务由于缺乏相对应的规范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盲区,要么没有相关的规范,要么直接规范宽泛不具体,主观理解成分大。于是这些经营业务环节成了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利用的工具。因此会计准则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的各种经营业务形式和类型,并制作出相关具体的明细规范,例如公司合并的会计规范,对于公司合并的成本估算、资产换算和损益等各个环节要作出详细的会计规范说明,清除会计规范死角,减少企业混水摸鱼的情况,也可有效地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3.适当限制企业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也被称为公允价格,一般指的是双方在公平的市场交易条件相互确认的可接受的市场价格。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部分商品和经济业务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时是有限制性的,例如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必须保障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能现实取得并进行可靠估算计量。而企业管理当局一贯善于通过利用假设的公允价值来进行资产计量,而会计准则应该明确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限制企业用于盈余管理。
4.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的要求。会计准则应该完善对于企业的会计披露的规范。提高对企业的财务盈亏信息的透明度。特别是对于会计的具体的经营业务的损益的披露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范。例如,在财务报告中关于非货币资产交换环节要求详细披露相关的公允价格和损益情况;对于债务重组环节要求披露重组过程中损益情况;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环节要求出示其中的公允价格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格变动导致的损益情况等等,通过这样的具体的明细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得知企业的损益明细、风险评估和利润来源,有效降低企业对利润的盈余管理的人为制造成分。
四、结语
企业的会计信息盈余管理虽然只是企业部分利益主体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但是长此以往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不利于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更不利已会计专业的实践的发展。而会计准则与企业的盈余管理有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特点针对性地制约这一违约行为,完善会计准则规范,有效制约盈余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馥若.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问题研究[J].商. 2013(08).
[2]朱聪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准则应用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 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