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城镇化;农民权益;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目前共计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市,市辖区50个、县级市20个、88个县,下辖街道办事处464个、乡镇1892个,社区居委会3404个。河南省的村庄,普遍具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土地使用粗放的特点。同时,村庄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环境问题较突出,急需进行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

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包括除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规划区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即6县78个乡镇1306个行政村,并且被规划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有367个,其中合村并镇123个,涉及行政村806个,保护性开发特色村38个。

(三)多元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强力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367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截至2011年底,30个试点社区已逐步开工建设,总共投入资金55.35亿元。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农民参与度不高

规划与需求脱节是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规划编制多有政府主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违背了与农民的意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扭曲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意图,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缺位,农民没有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自身利益得不到尊重,导致规划流于形式。

(二)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满足农民需求的程度。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性已经成为困扰河南省发展的首要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市政等设施普遍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系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系,农民还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三)重工轻农,劳力缺失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农业应当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但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重工轻农的现象十分严重。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脱离土地,从思想上不再重视农业的发展,致使务农人员流失严重,已经形成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观念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60元/月,若将来不种地或耕地被政府征用,那么养老就没有保障了。部分社区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村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五)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在新型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配套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很多新社区建设忽略了地位的协调,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污染。

以上问题都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阻碍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加以清醒的认识、研究,并逐步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相关问题改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必须符合当地农民的切实利益。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应实地走访,切实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布局特点等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新农村社区规模,进行集约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农村社区长远的发展,只有加强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工农并重,合理发展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处于战略地位,而河南省作为产粮大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工农并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村城镇化,更应加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改变目前重工轻农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农业生产,从行动上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措施,改变落后观念,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村的建设在注重农村形象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要让村民全程参与,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措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做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落后观念进行积极改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并支持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增强他们对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环保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新方法,确实加大农村环保监督执法的力度,并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内容,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四、结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并非朝夕之功可成,必须在农村社会转型的整个进程中来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群体也是农村居民,充分坚持以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路径,那么这条道路虽然遥远,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郑州市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N].东方今报,20120328

[2]孙慧明.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2013(5)

[3]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第2篇

社会研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要经过实地调查。有的时候为了对社会生活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个小的单位内来进行。上海市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即可谓是这样的一个个小的单位(项目),我们在对这十个项目的系列报道中,均采用了“深度采访”与“专家视角”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本刊来说,我们尤其注重记者的实地调研,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去观察和聆听这些项目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所面对的实际困难。我们对这一个个小的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也许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项目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 因为这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文章价值的基础所在。

本期, 我们推出的两个创新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把关注点聚焦在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组织上。这一论题所体现的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样式和组织结构,以及对这些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如何根据公众需求来开拓我们的社区建设事业?如何根据各家各户的兴趣与需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来使他们得到满足?又如何让家家户户都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这些问题在这期的两个项目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正如许多社会学家所说,社区建设不是抽象的名词,它体现了人们所发生的地缘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是最根本的,它是形成居民共识的前提,也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为何存在?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也必须通过共同的需要和活动才能实现,为居民的共识建立一个现实的基础才是社区存在的价值,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社区组织才能创造条件去帮助居民形成社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因此,如何结合居民生活,开展道德建设,培养他们在社区中自主安排共同事务的观念、能力和习惯,也就成为了我们社区建设和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在本期的两个项目中,静安区的“白领驿家”项目体现了上海“楼宇经济”形态下发展的城市白领阶层的需求,而徐汇区的“弄管会”项目又恰恰体现了具有老上海风范的老弄堂居民的需求,两者一“新”一“旧”,在社区组织形式以及社区管理模式上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了。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第3篇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我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刚才,区委副书记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部署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市委徐钢书记在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和谐社区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它是培育现代城市文明意识的重要抓手,是适应人口集聚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区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基础。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我们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来“单位化”的社会管理不断弱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和各类矛盾的交汇点,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些都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管理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矛盾调处、环境卫生等问题,需要社区配合来解决,民生保障中的公共服务、困难群众生活照料、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等,需要社区来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并呈现出复杂性、激烈性的特点。如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社区内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范围。虽然这些社会矛盾都属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能在社区这个层面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控制,矛盾就会不断激化,就会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微杜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群众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而是更加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更加向往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休闲娱乐设施、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作为居民社会生活的载体,与居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做好社区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区社区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对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围绕“在巩固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提升我区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一)要在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制度上取得新突破。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管理的重要标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努力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健全完善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和社区居民代表议事等规则,明确参与程序和监督办法,并向社区居民公示,让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要努力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将单位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密切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要努力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着力培育居民自我组织能力,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住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决策和监督,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等非法定性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决策执行和娱乐、互助活动,让居民之间熟悉,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要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广大社区工作者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寓引导于服务之中,进一步自我加压,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服务方式,全力提升社区在基层组织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劳动就业保障、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工作水平,为居民提供精品服务,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便利舒适、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要在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做好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社区干部队伍。去年,我区完成了新一届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新当选的社区干部成员的年龄、学历结构都有了新的提高,为做好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管理和考核,还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楼组长队伍的基础性作用,使他们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社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同时,要关心和爱护社区干部,不仅要在工作上支持,在政治上关心,还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理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工作。

(四)要在加大和谐社区投入力度上取得新突破。要严格落实社区准入制,对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划拨相应的经费,给予必要的物质与人力支持。要树立“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的工作理念,对于一些办公场地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的社区,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在工作上多支持、资金上多倾斜,努力实现全区社区建设均衡发展。要把对社区的扶持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向社区投入多的街道,区财政将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括驻丰单位、社会各界等方方面面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拓宽社区建设资金筹资渠道,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社区工作开展顺利。

三、齐抓共管,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和谐社区能否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重点在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同协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思路。各级各部门要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充实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切实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问题。要针对当前我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着力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律,重点研究提出如何在社区发展的布局规模上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如何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如何理顺政府、街道、社区职能分工等事关和谐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不断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上新台阶。

二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在全区形成区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完善协商共建机构,共同抓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各街道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主体,要深入社区、深入辖区单位,具体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工作。社区办作为指导和谐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协调、指导、督促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直有关部门要提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宣传引导,特别是要重视调动辖区各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老城区 民居 改建

现代建筑中居民改建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和周边农村发展的必然模式。如何顺利完成居民改建,顺利完成乡村城市化、旧城区翻新、乡村建筑规模化的整体改建工作。

一、老城区民居改建的时代环境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一切发展都为了人,所有发展都应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搞节约型城市建设必须提倡以人为本,保护群众利益。今后一个时期大量的房屋拆迁改建中,一定要立足于节约、立足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中国的城市规模同其城市化任务和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建议实行“先发展新城区,后改造旧城区”的发展战略.对旧城区的建设控制起来,不得加高和扩展。这样做既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也有利于保护群众利益和保护城市文物。待城市化进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并对住房面积有扩大和改建的欲望时,再来改造旧城,将会使很多矛盾迎刃而解。关于对新城区农村的拆迁和农民的住宅改造,一是需要做好就业安排,二是需要提高土地和住宅拆迁补偿。有一些可以暂时保留城中村,像苏州新区当初的做法那样.搞好村中的道路建设,搞好建筑物的控制和装点。使城中村变成新城区的一部分,使农民转成工人和市民,这样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撞,又节约了城市改造费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旧城区改造的基础条件

社区建设是一项以拆除旧村庄、建设新社区为主要形式,提前实现农民转市民、农村转社区的一项建设性工作。那么是不是任何村庄都可以开展这项工作呢?或者说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结合杭州、宁波、天津等一些地方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居民社区建设至少要具备三个基础性条件。一个是村庄要有规划基础。我们知道城市有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成区之分,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成区是指按照城市规划区规划,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从这一定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区包含这个城市的建成区。

就拿某市来说,该市2008年制订了城市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要达到450平方公里,那么这450平方公里规划所涉及的区域就是城市规划区。目前该市,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面积为294平方公里。那么,这294平方公里区域就是城市建成区。我们探讨实施居民社区建设的村庄,就是处于城市规划区内,但目前还不属于建成区的村庄。之所以选定在这个范围,主要是因为这些村庄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村庄周边的土地即将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或者重大项目建设所征用,如果不提前实现村民转市民、农村转社区,那么这些村庄必将发展为新的城中村。该市某村约有960口村民,2003年该村就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当时它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有耕地1000余亩,村民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

自2004年以来,随着该市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该村周边土地大部分被大学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所征用,至2007年底村民已基本无地可种,村庄被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至2008年,该村周边共入住大学四所,共有学生约10万人,学生在该村租房居住的约有1万余人。由于外来人员的增多,小网吧、小吃部、小水果摊、小理发店等小店铺经营在该村也繁荣起来,多达2000多家。原先该村村民住宅一般都是一层、两层,最高不过四层,由于租房户的增多,村民受租房利益驱动,如今建设的最低房屋是四层,最高的达八、九层,租房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该村已发展为城中村。这个村从农村向城中村的演变告诉我们,提前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工作,使村民提前融入城市,农村管理转为社区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施居民社区建设的第二个条件是村庄没有大量的耕地。如果要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界定,可以把人均耕地不超过0.25亩作为一个标准。其依据是什么呢?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据测算,用于满足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需要的用地至少为0.25亩。若村庄耕地少于人均0.25亩,此时村民已不能再以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主要转向二、三产业。而此时实施居民社区建设,不但是为了村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村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第三个条件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是说通过核算,至少能借资、垫资或融资拿出村内拆迁过渡费和安置房建设费用。我们知道土地分建设性用地和农业用地,建设性土地包括国土部门登记的可以用于建设的闲置土地和村民宅基地。而从目前各村庄实际来看,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一般都没有现有的、成片的闲置建设性土地,居民社区建设一般需要占用村民宅基地。这就牵涉到村庄拆迁问题,需要为村民兑付补偿资金和临时安置费用。

三、居民社区改建中存在的问题

居民社区建设并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主要原因有四个:土地问题利用集体土地融资比较困难,在当时国家对土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大面积建设用地的调整十分困难。虽然拆除旧村庄可以集约节约大量的土地,但是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十分严格。由于土地政策的限制,使集体土地流转的渠道变得非常狭窄。只有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乡镇村建设可以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规划问题规划是社区建设开展的依据和龙头。在当时,由于受城乡二元制规划管理的制约,农村基本没有纳入规划体系,居民社区建设规划的编制没有可以参照和依据的上层次规划,一些村的社区建设规划因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有冲突,多次修改,最终很难确定。资金问题社区建设前期启动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国家加强对信贷的控制,严重影响社区建设信贷资金的投入。2005年年初,该区先后协助有关镇办商谈了许多投资商,由于集体土地征收出让周期长,项目建设资金回收慢等原因,合作情况不很理想。年初虽然设想了几种投资渠道,除吸收群众手中的资金外,其他的渠道几乎都无法行通。原来设想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都是由镇办政府来组织解决,由于政策影响,政府筹资困难重重。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群众对社区建设思想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守原有的一户一宅的居住观念,对住楼房虽然也有向往,但在接受上还有一个过程。虽然通过前期宣传,绝大部分群众认识到社区建设是势在必行,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但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具备,全面推进撤村并点建多层社区在接受上还有很大阻力。二是中心城区以外村庄的群众仍然局限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根据该区城市化推进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按城市标准建设社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很不适应。三是群众对入住社区后生活出路有顾虑。这些问题只有依靠经济的跟进发展,群众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之后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某老城区民居改建设计探索[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6):6-8.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推进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安全水平,降低或减少各类伤害。由于导致不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有新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更高的标准。因此,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就需要在动态中发现问题,在变化中对危险加以控制,周而复始,持续改进,做好社区诊断,问径求源,对症下药,不断完善和促进社区建设的各项目标措施的落实,才能达到较好的预防与控制效果。

一、目前我国社区的现状

1、普及覆盖率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社会生存环境、安全生产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安全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广大农村和乡镇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

2、社区资源短缺。安全社区作为新生事物,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积累,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的社区仍然存在游离状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出现安全社区建设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3、社区资金缺少保证。创建安全社区投入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现阶段社区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底气不足”。一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还没有成为政府财政体制性的安排,没有用于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社区筹集资金渠道狭窄,外部筹集和获得的资金很少,资金来源不足。三是企业型社区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营状况来投入,资金来源不稳定。

4、居民参与不高。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情,与己无关,对单位的依赖性很强,对社区的依存关系较弱,缺乏对社区的归属和参与意识。社区活动主体还传统地依赖老年人、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造成居民向心力不足,对社区认可程度不高,远没有成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5、对安全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居民的观念中“安全”的重点主要是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家居安全、儿童安全等内容。“大安全”观念淡薄,还有待于提高。

6、社工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建制起源或等同于居委会或家委会,其职能大多沿用传统的调解邻里纠纷、计划生育、卫生管理等内容,随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扩充和膨胀,原有的社区工作者难以胜任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现人员资源短缺的现象。

7、社区管理经验缺乏。社区目前大多处在服务功能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涉及到健康与安全的内容尚未规范化,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工作职能的扩大和膨胀,使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及时适应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

二、安全社区建设的原则

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五有一积极”。所谓五有,一是要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的有权威的组织机构,以便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实现建设队伍的良好管理,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有一个长期、持续且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各类人群和各种环境各种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以便全方面覆盖、全方位推进,尽量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三是要有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伤害预防项目,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实现两高一脆弱项目,提高环境的安全度,提高各类人群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改善脆弱群体的生存质量,实现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和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四是要有记录伤害发生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以便分析和明确伤害发生的趋势和特点,增强伤害预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五是要有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安全社区建设的正常运转、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一积极就是要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以便及时掌握动向,交流和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安全社区标准应结合我国国情。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分批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安全社区建设思路,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村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试点,使安全社区建设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面。

2、完善组织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支持、社区牵头、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多元组织网络架框,明确各方面在安全社区中的责任,紧紧围绕“安全、健康、和谐、发展”的主题,以降低伤害、事故为目的,建立项目实施小组,抓好安全促进项目的组织策划与管理设施,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

3、整合内外资源。大力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服务团体以及中介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合理运用社区中的安全文化的带头人和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找准社区安全工作中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共享”促“共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区安全工作,形成推进社区安全的强大合力。

4、扩展社区功能。扩大社区管理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安全管理和服务理念不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还要将安全和服务的意义延伸至生命、科学、法制、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广泛意义之中,纳入构建和谐社区和维护稳定的总体工作中。依托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满足社区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居民的安全需求。

5、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安全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行,因此优化人才配置,广开用人渠道,吸收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工作骨干,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改变传统社区概念中社区工作者的形象。同时要注重社区工作者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才、人尽起用。

6、加大宣传力度。安全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社区安全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性的卫生、安全、健康、教育、法制、文艺等活动,引导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通过文化主导行为,行为主导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用多种形式影响人、转变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养成,提高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改善环境设施。切实消除社区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有计划地改善安全设施的配备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的发生,将安全社区建设落实到现场,使安全社区建设覆盖更多的领域,惠及更多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提升安全社区建设水平,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和谐融洽的安全、和谐社区,健康社区。

结束语

综上,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再推进安全社区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大安全”观念,就要按照地面创和谐的理念,抓好安全社区的项目创新,抓好安全社区管理人员素质,这是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首要,更是诺言。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的殊荣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丁辉.《建设安全社区提高应急承载力》[J].《安全》.2009-10.

[2]韩淑云.《“安全社区”新概念》[J].《城市减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