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部门的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绩效奖励 人力资源 管理
绩效是指人们行为的产出或结果;绩效是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绩效评估是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出发,为提高组织的综合能力、促进组织持续健康发展,而运用一套完整的系统以一定的程序,对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和业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使评估结果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达到组织长远发展的目的。绩效评估现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奖励管理的定义
所谓绩效奖励管理,是指员工的薪酬随着个人、团队或者组织绩效的某些衡量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薪酬设计。企业通过绩效奖励管理,使得员工薪酬的一部分随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而有所升降,以此达成战略目标、强化组织规范、激励绩效以及认可员工的贡献的目的。
在绩效奖励管理上,企业实行行政部门和生产部门两套办法。行政部门人员按行政职务和职称套定;生产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人数、职务数和中级职称人数、岗位分数进行绩效奖励额度的分配。根据分配得的额度,各生产部门再自行制定分配办法将绩效奖励分配于员工。企业在制定绩效奖励方案时,特别制定了浮动奖金,但是由于整体方案及员工接受的原因,未执行浮动管理,因此绩效奖励暂未与生产经营情况挂钩。
二、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
1. 分配中存在不公平性
在生产部门的绩效额度分配中,未考虑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只根据人数、职务数和获中级职称人数、岗位分数进行额度分配,即单位中聘任行政职务多、人数多、获聘中级职称人数多的单位,则绩效奖励额度高,人均水平高,反之则少,造成了部门间的不公平感。
在不同额度下各生产部门实行不同的分配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因为部门不同,同类别岗位人员的绩效奖励差异也较大,造成生产部门间员工心理上不平衡。
2.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依据
由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行政部门和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在分配绩效奖励时缺乏依据,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因此也不能将这一结果与最终的报酬挂钩,不能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同时由管理者决定包括管理者在内的部门绩效奖励的分配,恶化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造成人均水平较高,但是员工满意度低的现象。
3. 绩效奖励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脱钩
目前绩效奖励仍未实现浮动管理,使得绩效奖励未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没有形成员工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企业的目标的统一。使得绩效奖励缺乏针对性,意图不明确,不能发挥绩效奖励强化组织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 配套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在出现职工部门间调动、职务或职称升降变化时,难以相应地对额度进行合理的增减;同时没有与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其它环节进行有效的联动管理,削弱了绩效奖励的激励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管理上存在的弊端的解决方法
1. 确定适度的绩效奖励总额额度
绩效奖励额度占员工总体薪酬额度的比例以多少为宜,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并非比例越高越好,比例越高激励越强但是安全性差。综合分析企业的企业特点,属于服务性行业,因此目前占到近50%的比例已基本合适。
2. 制定绩效奖励总额的分配依据,消除总额分配上的不公平感
薪酬的公平性对于员工的绩效激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没有达到员工公平性的要求,则员工会采取对企业不利的负面行为来试图找回公平,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无论是企业的基本薪酬的确定,还是绩效奖励计划,都必须注意在全体员工中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
由于企业刚改制,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还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因而无法得出与员工实际绩效较合理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奖励的发放也无法与之直接挂钩。在此现状下,为尽可能确保绩效奖励分配的公平性,应客观看待企业注重资历和职务的现实,采用目前员工较为认可的岗位薪级工资做为基础进行绩效奖励总额上分配的主要依据,较为合理。
从整个薪酬体系上看,目前企业的薪级工资已在静态上从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上合理的划分了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是员工心理上较为认可的、对各岗位之间的价值评价。用此法分配的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生产单位与机关、各生产单位间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基本解决了人员的调动,职务职称变化引起的额度变化问题。
3. 各部门绩效额度的具体分配方法
在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情况下,的确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为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现阶段,企业的各部门应以此为方向,结合单位实际,逐步开展绩效考核,把握好实施要点,探索完善绩效奖励分配的方式。
企业在当前阶段,各部门应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落实到各部门的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制定适合本部门的管理细则,在相关政策、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考勤和考核等相关规定,并明确奖励惩罚的标准,使员工明确相关管理政策和分配政策,做到公开和透明,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达到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保持良好绩效的目的。除了各部门直接进行绩效奖励分配外,对于业务较为复杂的部门,可以采取将绩效奖励包干额划分到班组的方式,由各班级制定自己的绩效奖励分配办法。
3. 实行动态管理绩效奖励
动态的绩效工资管理指员工的绩效奖励随着企业经营效益、单位完成任务情况、个人绩效情况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设计。实行动态管理绩效奖励的意义在于:(1)员工的绩效奖励与企业经营目标挂钩,实现绩效奖励总额的动态管理,使得至少员工的一部分薪酬会随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而有所升降,就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2)员工的绩效奖励与部门完成任务挂钩,将个人和团队的利益联系起来,有效避免了员工间的恶性竞争;(3)员工的绩效奖励与个人的绩效完成情况挂钩,是激励员工持续保持绩效的有效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是在年底进行,而目前该企业实行的是每月发放绩效奖励的办法,为此就需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是否调整为半年考核一次,并依据考核结果作为浮动管理下半年绩效额度的一个因素,都有待考虑。
由于企业由于考核体系不成熟,较为实际的动态管理绩效奖励的办法是,首先探索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和与个人的绩效挂钩的有效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选取较为具体、及时、可衡量且覆盖面较大的指标,在可分配的总额范围内,依据上年生产情况,对各部门的绩效奖励包干额制定相应的浮动管理的方案;各部门在每月绩效奖励包干额的额度下,可再层层包干到各班组,由各班组制定绩效奖励与员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的方法,以此实现绩效奖励的浮动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
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企业战略规划能够有效执行的制度保障。战略规划、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约束构成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良性循环体系。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探索建立科学、实效、可操作的有效绩考核和分配制度,是长期持久的任务,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奖励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和盲目追求过高目标,要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目前,企业应尽快着手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在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阶段,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公平、公正,采取过渡性绩效奖励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把合适的奖励用于合适的业绩、合适的人才的合理的分配方式,以尽可能发挥分配制度强化企业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现杰,孙伟明.国有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
[2] 康秀梅,孙多娇.经营管理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7).
[3] 唐爱党,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评价与改进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路世红.北京德达公司管理人员绩效考评方法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5
(一)投入不均匀,生产欠账长期存在
当前,石油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成本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的情况,很多人对成本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因此,也就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状况,石油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而采用一些缩短成本预算和计划投资的手段,却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成本提出的要求,如动力费用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等。这些外部因素的存在也迫切要求石油企业增加企业成本。此外,长期的欠账也加重了石油企业的资金运转,企业资金无法发挥效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
(二)生产开发规划脱离企业实际
由于石油开采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制约,各种计划经营机制的限制下。企业的生产活动计划经济烙印严重,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各种制约,甚至是采用被动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产量目标的制定也缺乏弹性,超过了企业的实际,从而阻碍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管理人员职责落实不到位,加重成本负担
石油企业的基层单位中,生产管理人员的并未履行好其职责,疏于现场巡检,输油管线、注水管线等常有穿孔的现象,不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不法分子的破坏力度和破坏范围都加大,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无形中增加了材料费用、劳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的支出,对于当前的成本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科研投入力度不够,降本增效形式化
科技创新是提高石油开采工业水平的重要条件,如石油油藏认识、油田注水、油气提升等石油作业的完成都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技术。但是,当前的石油企业中,为了平衡多个项目的发展,而将科研资金分配到各个项目当中,一些重要的大型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阻碍了原油的开发进程,降本增效用的指标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
(五)结算滞后.预算分析效用性不强
石油企业作业中,劳务作业、维修劳务作业的存在着作业周期长、结算工序复杂的特性,得到该业务活动的结算结果,一般要经过多番计算,且有的作业成果还要经过现场验收才能进行结算,专业部门的结算还要开会协调;可见,石油企业要得到确切的结算结果,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也影响了实际数据的精确度,进而削弱了预算的分析效用。
(六)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难以掌握具体脉络
当前,石油企业的成本预算不单是企业上传下达的预算指标,还有其它部门内部具体的资金预算,如节能环保费、安保费等,且有的费用并不需要纳入财务考核的指标当中,只需要经过领导的单方面同意即可,成本执行与分析加减复杂,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明白其意义,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可读性。
二、加强石油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方法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成本预算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成本预算管理理念,要深刻的认识到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人是管理的主体,人的活动行为也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人的管理活动又是保障管理职能、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可见,人本管理在石油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性。石油企业成本预算编制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上下级预算方案有偏差的情况,因此,企业要重点审查那些偏差较大的预算方案,灵活的处理那些偏差较小的预算方案,从而实现人本管理,最后调动下属单位的积极性。
(二)实现预算管理的“刚柔并济”
1、预算目标的制定石油企业是一种复杂的生产行业,这也就决定了预算编制中对数据并不能实施定量分析。因此,石油企业要想实现预算目标在石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控制,更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两者进行有序的结合,从而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定性目标不能太严格,要保证一定的弹性,从而给予员工适当的发挥空间,激励员工的内在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量目标的制定要以完整、精确的成本资料为基础,从而最大效用的对未来影响成本计算的因素进行分析。
2、预算目标的分解石油企业对预算目标的分解,能够将预算管理的内容与指标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当中,从而落实预算管理的职责。石油企业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将总预算中确定的成本预算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以及各层组织,并将成本预算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从而从基层上推动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运作。目标分解过程中,企业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局部成本控制,目标与全面控制目标的矛盾、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等。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从而将成本预算管理目标融入到企业目标当中,最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加强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统一加强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合作,是提高成本预算目标可行性的基础。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要适当的改变其工作模式,不能只停留在企业的日常收支业务当中,而是要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资金运动等企业其他业务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成本预算目标。此外,预算指标的编制还可以将成本纳入其编制当中,改变以往预算指标对基层单位的硬性要求,缓解基层单位的工作压力,进而将预算控制目标的实现由被动改为主动,使得预算目标更贴合石油企业实际。
(四)将成本管理目标与绩效考核评价有效连接
成本管理目标与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有效结合,能够推动成本预算的执行,同时也是加强成本预算管理执行力度的关键。绩效考评及奖惩体系是连接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纽带,是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石油企业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明确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上级部门作为成本管理责任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当来自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采用责任追究制度,设定科学的指标奖惩权重系数等策略,从而完善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绩效联系挂钩,能够让员工直接体会到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给他们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从而调动员工参与成本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并未石油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作为成本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员工又能够对不合理的预算执行提出适当的建议,从而优化石油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并在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与发展,最后实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此外,石油企业在将预算指标与绩效考核挂钩时,要清楚的认识到预算指标知识作为绩效考核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作为唯一的考评指标,以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 绩效工资 设计 风险 防范
在经受了全球金融风暴、行业转型、企业黑幕等危机的冲击和洗礼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提高员工待遇、福利来留住优秀员工,吸引优秀员工,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作为员工福利待遇的重头戏――企业的薪酬方案,它不仅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利剑,也是企业经营和资金统筹水平的体现。
一、企业绩效工资的定义及作用
近些年来,企业绩效工资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广泛运用的工资制度,企业绩效工资称奖金或者激励工资,是薪酬中根据本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对企业的贡献进行奖励的工资回报。企业的绩效工资的目的是为了对员工的努力工作的认可,通过现金的奖励激励广大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企业运用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可以对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衡量和把握,更可以正面激励企业职工,与企业职工工作结果相联系,同时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营造企业公平文化氛围和理念的同时,可以提升职工的贡献和企业绩效,提升有关利益群体满意度。相关研究表明,绩效工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生产效率,使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身收入,改善职工薪酬满意度以及工作满意度,还可以有效降低职工离职倾向。
二、企业绩效工资设计的风险
所谓企业绩效工资设计的风险即企业管理部门在设计对各部门进行制定绩效工资制度时,由于主观或考虑欠合理、科学性,而造成方案设计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引起企业绩效工资设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员工激励偏向风险、战略偏离风险、市场声誉风险以及文化偏差风险。
(一)员工激励偏向风险
在企业进行薪酬方案设计时,会出现设计方案与员工对方案期待值之间的差距。员工的心里有一杆秤,如何将个人真实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绩效工资相统一,使二者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对每个员工使用绩效度量指标的设计时,由于度量指标分散无法形成真实结果。有研究表明,合理的绩效工资设计必须与企业的整体增长、短期盈利保持动态平衡。另外,当员工的收入与短期工作绩效关系过于密切时,产生的高激励制度可能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比如销售人员完成任务使用虚假信息或承诺给客户。“高绩效、高工资”会促使员工出现高风险的行为,对企业的口碑和长期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战略偏离风险
所谓战略偏离风险具体是指企业的薪酬方案设计无法体现企业的“利益分配―绩效―企业发展战略”三者间的高度统一。提出绩效薪酬方案时要与公司企业的长期目标、发展方向、经营战略相结合。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企业所处的不同周期中,企业的绩效工资设计如果与人力需求不相符,最终会造成人力资源频繁流动的恶果。
(三)市场声誉风险
市场声誉风险是指企业绩效工资的设计由于与公众期望、认可度、甚至法律要求相悖,从而招致大部分股东、工作人员甚至公众的批评,给企业的公众形象抹黑。企业绩效工资的设计应与本企业员工的行为、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好的引导,与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相统一。
(四)文化偏差风险
文化偏差风险是指企业的薪酬制度没有体现或偏离了企业建立时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薪酬结构、薪酬水平、激励强度与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设计薪酬方案时,管理人员不考虑绩效工资企业文化价值的一致性,对企业的口碑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造成很大的麻烦。
三、企业绩效工资设计中的风险防范管理
(一)确定企业的绩效工资的设计思路
在绩效工资的设计之初,管理者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员工行为属于奖励范围,什么样的个人成果和贡献给予怎样的奖励。同时,企业还必须明确绩效工资的支付方式、支付时间、支付签收制度。在制订出薪酬方案初稿时,应该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听取股东和员工代表、企业工会的意见,增加员工对奖励制度的信任和理解程度。在进行绩效工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给予绩效最差职工加薪,明确最高等级职工薪酬指标,加薪多少可以得到职工赞许,还要考虑加薪阶梯是否能够满足职工要求等。
(二)优化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工资制度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指标如果出现污染和缺失,必然会影响绩效评价指标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真实性。管理层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除了需要考虑到企业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定量指标、非定量指标,还要防止员工出现过激的行为。
(三)合理预防过度激励
在设计绩效工资引导员工积极工资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员工对绩效的正确理解,防止出现错误的行为方向;如果实施的绩效工资体系过于偏激,一定要警惕员工出现激励偏向的情况出现。所以,在薪酬设计时的激励强度必须集合绩效工资在所有部门不同员工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建议根据员工的不同工作角色制定相应的绩效工资制度,生产部门多劳多得,销售部门需要警惕欺骗顾客、迷惑顾客而达到员工个人私欲的行为。
(四)避免使用单一的长期激励方案
激励方案和企业的发展一样,不可能一成不变,无论是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均一样避免风险的存在,采取单一长期的绩效工资方案,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满足员工变化的自身需求。
(五)处理好绩效考核结果与奖励程度的平衡
一般而言,绩效奖励的多少应该与员工绩效的多少直接挂钩,绩效最好的员工应给予大幅度的加薪;绩效一般的员工应得到适当的加薪;绩效差的员工不加薪,或者适当降薪,但要把握好降薪的标准,否则会造成员工的流失。
(六)维护不同部门绩效奖励的平衡
在部门众多的大中型企业内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时,由于机构部门繁多,各部门均存在自身利益,企业很难最初客观准确地确定员工绩效奖励方案,从而引起各部门之间的攀比、拆台等不良事件,比如销售人员的绩效往往高于生产部门的绩效。另外,即使是同一部门,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的差异)而出现绩效的不同。
(七)合理选择绩效考核对象
由于企业文化不同,企业对于绩效工资便存在认知差异。比如,对于认同绩效价值的企业,会更加注重在企业文化中发挥团队作用和情感作用,如果绩效工资差异存在或太大,会对心理防线产生破坏,进而使职工工作积极性挫伤。所以,企业文化背景不同,企业推行工资的时候,要合理选择考核对象,并且对各个成员角色进行平衡,使企业绩效工资制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与企业实际相符。同时,企业还要注重适当、适时将宽带薪酬制度推出。适时宽带薪酬实际上是对激励空间进行拓展的重要举措。在企业扩大规模以后,企业的岗位数量会大幅度增加,岗位复杂性也会有所提升。由于绩效考核工作自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更多的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以便灵活应对僵化方式。此时,宽带薪酬恰巧可以对这种要求进行满足,因此,融合和实施宽带薪酬的方式,已经成为企业绩效薪酬设计的一大趋势。
(八)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
企业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是落实企业绩效工资的根据,在企业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职工建议不断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绩效工资设计的对象是企业职工,企业职工有权对于绩效工资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求绩效工资设计人员必须要对职工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倾听职工建议。通过调查研究,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可以了解职工的心声,采取职工的建议,进而对设计方案的落实进行改进。
四、总结
企业的绩效工资设计是一门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薪资管理学问,它一端连接着普通员工的劳动所得,一端连接着企业的经营成本(资金)。任何不合理的绩效工资变动都可能引起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影响到企业的成败。在绩效工资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使命、文化、战略、激励方案的合理性,与公司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激发员工的无限潜力,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支中,郑景丽,吴博.垄断型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改革的困局与成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28-133.
[2]罗恩益.税收筹划在企业绩效工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2):91-92.
[3]施卫新,邹娅玲.高职院校各类人员绩效工资设计及问题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5-18.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2、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3]任天飞.《市场营销案例解析》[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曾忠禄.《情报制胜》[M].天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
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强势崛起,浙江民营企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由全国工商联,浙江民营企业入围数量高达120家,整体发展形势明显好于江苏、广东其他沿海省份。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为浙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轨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建筑业、房地产、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经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高端制造、电子通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占到浙江经济半壁江山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备受政界、商界和学界关注。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一直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域。在受到外部环境所限导致运输成本及信息成本高昂、技术和资金位居劣势的前提下,以“温州模式”为代表,包括宁波、金华、绍兴、台州等地市家族企业急剧扩张,迅速发展成基于小商品和大市场为主要特征的浙江经济发展格局。浙江省政府在与中央博弈过程中采取放松管制政策,正是由于这种对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中小企业以及蓬勃萌发的市场化行为的宽容,浙江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浓厚的崇商传统以及长期积淀的经商经验和经贸渠道,造就了浙江区际贸易的低交易成本特点。可以说,是浙江政府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成就了现行体制之外的浙江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出现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浙江民营企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在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道路上,通过“干中学”获取创新灵感和商业智慧的企业家,虽然受多种因素所限导致文化水平不高,但务实敢闯且不息自强,善于变通、创造且精于判断及调适,具备对国内外环境及形势变化做出预判的能力。尽管近年来浙江正在着力打造以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现代医药等为为主体的“五大千亿”规模产业集群,但发源于纺织服装业、五金机械业、塑料制品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其内源资本和家族企业的起步背景及演进历程,导致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始终具备强烈的内源性特征。
二、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全面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1.企业管理理念:
使命—战略—目标与中小民营企业内源理念之间出现冲突,“短、快、省”已经不能适应转型期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及发展初期,“灵活、迅速、高效”其最直接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原因在于企业家底浅,出于成本考虑,企业不得不追求组织管理的集约化和项目实施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小民营企业领导者素质不佳和管理水平欠缺,不具备追求卓越和建立长远战略、体系、方法、激励创新等决策能力。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体系越来越庞大,企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管理、沟通和协调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但是从目前基于对21家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调研发现,近年来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炼出诸如“能生产出满足高端客户的产品”的企业使命,要履行这一使命并能够实现相应愿景,就必须达到现场管理向“精”跨越,营销网络向“强”跨越,尽善服务向“优”跨越,核算功能向“细”跨越,绩效考核向“新”跨越的管理目标。因此,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目标与民营企业内源理念之间出现冲突,“短、快、省”已经不能适应转型期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要求。
2.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与展开的“粗线条和低参与”,导致后续执行效果与预期出现较大偏差。包含竞争战略、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内容的企业战略起着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要求高层主持和股东会成员、国内外专家、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采用市场环境分析、SWOT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进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分解,并紧扣分解的战略目标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及战略执行的跟踪调整计划。在战略的制定与展开的过程中,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采取在确定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纲要的前提下,以工作纲要为依据来制定部门管理方针目标展开图,相关程序无可非议。但是从目前基于对21家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五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纲要的粗线条,主要目标及措施并没有真正体现目标的量度。二是部门展开管理方针展开图制定的参与度低,部分企业管理方针展开图是由部门初步提出,分管领导参加并予以确定,部门员工参与度并不高,且上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的直接交流处于真空状态,导致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与年度工作纲要之间存在不小的偏差,部门经理和部分员工对部门管理方针目标展开图的具体内容认可度并不高。
3.企业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目标趋于泛化及被考核部门受控率低,绩效考核形式化严重。首先,考核之前的基础数据收集是制定合理绩效考核目标的前提。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没有真正对各个岗位及其工作状况进行切实调研,并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及其真实需求,从而为绩效考核目标的确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考核标准的制定不仅经历时间短而且仍偏于草率,不同部门之间完成指标的难度不同且目前不能做到对其难度大小进行量化区分,导致考核制度及相关标准不被各部门认可。其次,考核标准应满足适度的要求,简而言之应该让被考核部门“跳起来够得到”,若是“跳起来够不到”或者“站起来就摘得到”均无意义。但从目前状况来看,绩效考核目标不仅趋于泛化,而且不能很好地满足适度要求。再次,提高被考核部门的可控率是顺利进行绩效考核的关键,但目前相当多的浙江民营企业各个部门均存在可控率低的问题,公司也就很难对制造部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此外,既然要考核,就要给考核部门权限。如果工作和奖金都是由公司上层说了算,考核部门没有决定权,或者根本就不设置考核部门,那么绩效管理将无法实施。但目前相当多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没有给予绩效考核的决定权,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得不到各部门认可和后续配合,绩效考核结果基本上是由上层领导决定,并且不同部门和员工之间的考核结果和奖惩结果均是隐蔽的。当然,也可能公司上层实际上无法给出绩效优劣的确切数据,只能凭经验估计,这也是目前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绩效考核难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绩效考核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被考核部门可控率低,并且考核部门凭经验估计确定考核结果,绩效结果没有与薪酬显性挂钩并赋予其可比性,最终的考核必然趋向形式化,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
4.企业激励机制:
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手段运用有很大欠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升迁激励未真正形成。首先,在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手段运用有很大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非生产性员工的薪酬没有做到与绩效考核结果完全明显挂钩(部分员工认为年终奖到底拿多少,不一定完全根据绩效来确定,上层领导决定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而导致部分非生产型员工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激励较弱。二是生产性员工的车间集体计件制,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驱使车间员工之间相互监督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以减少裁员压力以缓解劳资关系,但车间集体计件制一旦没有设定底薪,就会出现车间员工片面追求高产量而忽视设备维护、车间整洁等基础性工作,给车间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部分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公司员工年流失率过低,仅6%~8%左右(正常一般在10%~15%),人员过于稳定的背后就存在着优秀人才难以引进的问题,再加上公司多年来中层以上岗位变动并不大,“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升迁激励并未真正形成。此外,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忽视了竞争激励、行为激励、情感激励等激励机制多样性,导致部分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5.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导致绩效考核原始数据获取及积累难,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近年来,大多数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建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公司局域网,配备路由器及NETERE、TENDA等交换器,在公司各厂区组建了VLAN网络,在各厂区设置了分机房、部署网络设备并相应配置硬件设备。但通过对基于对21家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调研发现,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系统流程涵盖所有部门的管理系统,只有财务等部门单独使用的管理软件,因此从整体来看,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电脑、网络等办公设施利用仍处于初级水平,如人事、薪酬等要查询相关信息时,需要调用具体文件夹里面的Word文件或者Excel文件,手段非常原始。这一方面表明公司生产部门相关工作流程欠规范,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整个公司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如出现绩效考核原始数据获取及积累难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全面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1.企业上下亟待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已经步入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期。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步入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发展期,精细化管理是适应外界激烈竞争环境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内部管理规范和资源效益最大,精细化管理必须统筹兼顾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并考虑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要求。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而言,精细化管理是其实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道屏障,要求公司领导层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和发展初期“短、快、省”的历史经验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二是精细化管理某种程度上排斥人治,而更加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规章制度和实施程序,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三是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公司增加管理人员(非生产部门人员),并给予管理人员一份效率工资,这无论在理念上或者在实践上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2.考虑关键因素,上下结合科学制定企业战略,紧扣战略目标合理确定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
鉴于企业战略制定与展开的“粗线条—低参与—偏差大”的问题,建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切实考虑关键因素、上下结合科学制定企业战略,紧扣战略目标、切实调研积累数据合理确定部门年度量化考核指标,提高部门经理及基层员工对企业战略与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的认可度。公司高层领导是一个企业的舵手,其核心任务除了明确使命愿景、制定组织战略之外,还包括实施激励并引导全员参与、改进、学习和创新。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展开过程中,不仅要体现领导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基于“高层—部门经理—基层员工”的上下公司结合,这是向员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民营企业部门经理和基层员工对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认可度的前提条件。针对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与年度工作纲要之间存在着不小偏差的问题,解决途径是在分部门确定部门管理方针展开图的过程,具体内容分条款紧扣战略目标并真正体现目标的量度。
3.切实调研加强前期基础数据积累,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提高被考核部门受控率,设置专门的绩效考核管理部门,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
绩效考核的主要观测点在于“清晰、可控;规则、条例;细节、底线;客观、量化”等要素。首先,清晰、可控是绩效考核是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要求。其次,实现清晰、可控需要依赖规则和条例。再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底线意识和最低标准。最后,细节和底线要尽可能以客观量化的方式来达成。鉴于制定考核目标的前期基础数据缺失———绩效考核目标趋于泛化并难以满足适度要求、被考核部门受控率低———绩效考核“权力下放”困难与收入隐蔽化以及绩效考核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建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切实调研加强前期基础数据积累,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提高被考核部门受控率,设置专门的绩效考核管理部门,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针对转型期的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切实调研加强前期基础数据积累,客观上要求设置专门的绩效考核管理部门来完成。因此,公司上层必须给予绩效考核管理部门一定的权限,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基础数据调研、考核标准确定以及绩效考核结果评定等工作。二是切实提高被考核部门的可控率。
4.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
“显性”与绩效直接挂钩,充分运用信任、情感、奖惩、行为等多种激励方式,真正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环境。针对大多数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要实现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显性”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目标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建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采取渐进式改革方案,可以首先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实行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显性”与绩效直接挂钩,以达到最终实现工资收入透明化的目标。针对生产性员工,可以选择“底薪+计件”的“万能”报酬模式,这样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产量而忽视设备维护、车间整洁等基础性工作的局面。此外,充分运用信任、情感、奖惩、行为等多种激励方式,真正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环境。其一,信任激励,即激励主体运用尊重、支持、鼓励等情感来实现激励目标。其二,情感激励,即企业领导者要及时了解并主动关心员工需求以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从而营造出相互信任、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其三,行为激励,树立员工标杆有利于企业形象提升,从而起到强烈示范作用并引导其他员工的行为。其四,危机激励,即适时灌输危机意识,以此有效地激励员工自发地努力工作。此外,尽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但不少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担忧陷入“高投入”和“低回报”的怪圈。鉴于此,建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根据效益原则和实用原则,统筹规划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分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以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单东.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社会比较,2014,(3).
[2]郑文君.产业升级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5,(6).
[3]杨小盈.试论我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