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的概念

财务共享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的概念

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第1篇

今天,一个并不新鲜的词-财务共享服务(SSC),成为很多CFO眼中的那个“你”。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变化正在加速进行。

短短几年,财务共享服务成为CFO关注的焦点。来自安永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

在深圳,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韦在胜正在推进其“彩云平台”,意图把财务共享服务送入云端。他希望能建立中兴企业云,在企业某时、某地需要一项服务,只要拿起终端,提出请求,就能得到及时响应。

在北京,中国联通副总经理、CFO李福申正在财务团队建设整个联通ERP共享财务。中国联通集团财务部孟欣指出,“ERP+共享财务”,这是联通对共享服务中心(SSC)的新探索,联通称之为“大ERP”。在业内看来,中国联通提出的在共享服务支撑下,实现其“大ERP”计划,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云计划”。

在上海,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的规模化和全球化,SSC在中国企业也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财务云”市场,能出现更多中国企业探索者的身影,一场由“SSC+云计算”的财务云时代将真正到来。

中兴云

中国SSC之路,不仅带来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和财务行业的转型,同时,在云计算的背景下,SSC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将走向云端,实现随时随地任意接入。

而这样的趋势,中兴通讯称之为财务云服务。“你感觉到这个云在你头顶上,但当你需要雨的时候,它落下来就好了”,中兴通讯首席财务官韦在胜如此描述 “中兴财务云”的概念。

在韦在胜看来,财务共享就如同一间自助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按标准做好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客人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菜式品种或份量就可以搭配成一份可口的套餐。同样,财务共享服务即是我们用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原料,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由客户点选所需的财务服务所形成的最终产品。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虎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解放“自己”,解放财务的生产力,才是真正意图。

中兴通讯的财务已实现“财务”解放。陈虎介绍说,中兴通讯将财务分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传统会计的部分都集中到公司在全球的4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而在中兴其他的分子公司里,是没有财务会计人员的。它们有的只是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这些人做的工作看来与财务毫无关系,既不算账记账,也不分析报表。但是,他们善于提取和利用核心的财务信息,为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联通“大ERP”

无独有偶,经过五年优化,中国联通在2011年初步实现了ERP共享财务体系的搭建。ERP共享财务意图建设一个全体员工都可以用的平台,这样才会将信息收集和管理控制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在业内看来,这实际上是联通意图实现“财务云服务”,只是这个“云”,只飘在联通的“屋顶”上。

北京联通的财务共享之旅始于2007年。按照联通集团的统一部署,同年末,北京公司率先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更好地发挥了财务管理在资源配置、过程管控、信息导航方面的职能管理,进一步统一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是一个运转高效、快速响应市场的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共享财务”。

实践中,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建立也给北京联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一是成本得到大大降低。二是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三是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四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

从分步实施、稳健推进,到有效的确保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联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从2002年起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宝龙“云”

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使用财务及业务软件众多,宝龙将其使用“云”集合成宝龙管理系统,实现电脑及智能手机均可全球登陆的“宝龙云集合结”管理系统。

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会计信息系统;REA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630075)阶段性论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加工处理,产生并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变化,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进行自我的变革和重构。

当今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论企业是否意识到,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当企业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在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中获取收益。供应链经营通过协调企业内外资源完成企业目标,把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企业的虚拟部门,以虚拟经济实体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这一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会随着市场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供应链管理相比单一企业经营更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的产生模式和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上都出现了不适应性。在供应链环境下,虚拟实体的经营模式使得会计计量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企业,而是扩展到整个经营的供应链上,对于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计量对象和计量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传统的基于经济主体假设和会计科目分类的会计系统模式不能提供多属性和满足多目标需求的财务信息,供应链管理对于工作流的过程重组、价值流的增值管理、信息流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以及资金流的现金流量管理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供应链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供应链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诉求

(一)提供信息给外部使用者,使之相信企业能在这个全球化环境下持续经营。全球化环境下的供应链经营,拓展了企业经营的空间维度,带来了更广泛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这使得企业需要不断传递有效的信息给外部使用者:各种潜在和已经存在的合作伙伴,使得他们能够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使得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持续存在。这些传递的信息包括各种传统的财务信息,还要包括大量的各类非财务信息。

(二)提供信息给内部使用者。供应链经营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内容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包括:(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同时,由于供应链经营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供应链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应具有系统性、实时性的特征,以支持相应的流程重组。

(三)会计人员与管理者共同管理供应链。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大量密切合作,企业的供应链经营是会计人员与管理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供应链管理中需要并且存在大量会计工作,包括成本会计、存货管理、预算、风险评估、战略问题,等等。

(四)跟踪与溯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信息不再是单向传播,更要求能够在整条供应链中向后跟踪并且向前溯源,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信息共享程度。

二、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新特征

(一)扩展会计“经济实体”的概念为“网络贸易实体”。在供应链上,随着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经济实体,这一虚拟的经济实体通过合作,产生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供应链合作使得企业竞争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基于单个企业的,无法实现跨企业的核算,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主体更适合用“网络贸易实体”的概念。

(二)跨企业过程集成。会计信息系统始终随着经济和技术在发展,从会计与业务的集成角度,可以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部门内的信息集成、企业内的过程集成和企业间的过程集成。信息技术的普及、ERP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大量的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了财务一体化。在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快速流转,在业务流程上实现了企业间的过程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在完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还需要进一步在供应链虚拟企业上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与企业外部合作企业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例如,一个在供应链上的采购业务:企业系统内部采购订单可共享给供应商,供应商信息系统读取并进行处理;供应商处理后的确认信息、交货日期信息等能够实时共享返回采购企业信息系统,采购企业可根据订单信息及时调整运营,财务系统安排资金计划确认成本。虽然供应链上企业分布于不同地点,但通过外网将不同企业连接在一起,实现企业与外部信息系统的通信,通过合作和共享形成一个虚拟的实体,为实现终端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一个跨企业的运营过程,并且可以有效地做出事前预测和运营,从而最大化地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企业效益。

(三)动态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会导致企业不断地对自身和原有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供应链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单个企业过程的加总,在整条供应链上,这个虚拟的经营实体也在进行流程的优化:原有的一些过程会发生改变,一些过程可能会消失,随之又有一些新的过程会出现。因此,对于处在这样的虚拟实体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支持系统的动态构建和持续优化。

三、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工具

(一)新的会计理论。密切根州大学会计系教授W.E.McCarthy(1982)在其发表于The Accounting Review的著名论文《The REA Accounting Model: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中首先提出了REA会计模式。REA会计是一种本体的思想,它的记录对象是企业发生的经济事件的资源R(Resources)、事件E(Events)、参与者A(Agents)及其相对应的关系。REA会计在进行存储时,把所有与经营事件相联系的对象按实际语义存储输入数据库。

REA会计摈弃了原有的会计对象,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也不再是必要的,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原始记录实时地生成通常的会计数据。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克服现有会计模式中会计科目的缺点,更为真实的记录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通过后续各种方法库的运用,满足供应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各类诉求,实现信息高度的实时和共享、完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上下游企业间的追根溯源,以及各类方法库与财务数据的良好嵌入。

(二)新的技术手段

1、本体语义的方法。如果把整条供应链管理系统看作一个虚拟的大的会计信息系统,那么需要解决不同链上企业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异质性的问题,也就是链上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一致的标准化语义。语义的异构是因为在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没有一致的本体。可以具体表述为:对于同一个概念的表述不一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系统中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系统对于事件存储的结构不同,缺少概念之间的关联,无法显示关联信息。异质性问题通常可以通过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进行解决。相比而言,用结构方法无法提供语义级的检索,语义方法可以以本体作为语义层,能够较好的解决异构性问题。本体的语义方法不仅能解决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差异问题,而且也能对单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模块之间的信息不一致也能很好解决,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

2、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除了事务型事件的处理,还能够提供更为良好的决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收集决策者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调用各类方法库、知识库,借助各类决策模型,为决策者制定并分析各类决策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者之间是一个人机对话的过程,可以个性化地帮助决策者实现他的要求和设想,很好地实现决策支持的作用。

供应链环境下的决策支持系统具备大量的决策资源,如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知识资源,为决策支持系统开辟了一条新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OLAP)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新技术,DW+OLAP+DM逐渐形成新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新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是从数据中获取辅助决策信息和知识,完全不同于传统决策支持系统用模型和知识辅助决策。

3、利用B/S结构向ASP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的专项工作,企业管理者如果独自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付出高额的沉没成本,而且随着企业本身业务的变化,还需要不断地对这个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升级,这个费用更是难以估量。

新出现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概念是一种应用服务模式,在这种服务模式下,服务商在网络上提供应用软件和服务,企业不再需要购买应用软件,只需要采用租赁的方式租用软件,系统运行的所有数据和软件都在软件服务商后台上,企业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在客户端使用即可。

ASP模式可以规避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时间成本,迅速提升供应链上供应商、客户、运输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并且可以解决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信息异构的问题,通过公用的平台把供应链成员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时控制、计划和预算。

四、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路径

构建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从软件、流程、制度等全方位考虑如何构建新系统:

(一)企业内部财务业务一体化。要想顺利的变革会计信息系统适应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基础。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企业经营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构建供应链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步骤是理顺单个企业自身的内部会计业务流程,也只有在理顺单个企业自身会计业务流程后,才有可能构建一个流畅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

(二)共享信息的通用可转换。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良好的信息共享,就信息本身而言,需要共享的信息通用或者容易转换,因此企业间流转的会计数据应该是在同一口径和标准下的,否则既影响信息共享的实时性,也影响信息的准确性。REA会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REA会计的基本思想是在数据输入环节将业务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收集,有利于后续不同供应链企业的数据再加工。

(三)财务制度的变革。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政策,真正使财务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若现行财务制度束缚了企业发展,则会失去财务制度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因此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Michael S H Heng,Brenton Fiedler,Chris Kandunias,Implication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5.

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集约化;财务集中;财务共享

财务集约化是企业集团提高财务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是更高层次的财务集约化,是财务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财务变革的历史与方向

如查特菲尔德所说,“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财务会计的深刻变革无不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财务变革

回顾会计发展史,莫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革的:商业与金融业经营管理上的需求使复式记账得以产生并流传开来;19世纪对股份公司损益的准确核算并分配的需求使得现代会计进入了成本会计学的发展演进时期;企业内部管理的强烈需求使得以提供未来的财务成本信息为主,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客观上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集团下属的会计主体众多,导致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方式十分复杂,财务协调难度大,财务效率低、成本高、财务信息质量差。企业需要在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寻求变革,以适应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财务集约化应运而生,它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财务管理形式。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它在管理手段、个性特征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使财务管理的核算、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二)计算机技术与财务变革

科学技术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变了企业的运营环境,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计算机的高速化和微型化,使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内的应用成为可能。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现代会计的深刻革命――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处理,方便高效的财务管理软件不断出现,原先必须由财会人员手工完成的简单重复的计算工作现在可以完全被计算机取代,财务会计人员得以摆脱繁杂的手工操作,而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会计分析。

20世纪中后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将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带入了崭新的信息经济时代。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现代财务管理软件为依托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网络的建立,使原先分立的“料、工、费”与“供、产、销”等核算与经营环节实现了集中统一的在线管理与控制,这为财务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财务集约化的内涵及演进

(一)财务集约化的概念

财务集约化是集约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注重效率和效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集约化,“集”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是指在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高效为价值取向,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从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在资源稀缺的现代社会,推行集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

财务集约化是企业集约化管理的核心。理解财务集约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集”和“约”的辩证关系。其一,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其二,集中不是全面集中,而是重点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运作等重点领域的集中,通过集中显著提升效率和效益。其三,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依托财务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财务集约化的演进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约化增进效益的方式有:提高经营要素质量、增加要素含量、要素集中投入以及调整要素组合方式。目前的财务集约化主要是通过要素投入集中来提高经营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核算集中化

财务核算集中化是指传统作业模式下分散在各地服务于不同业务单位的财务人员,通过地域集中或虚拟集中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有效的财务核算集中化能够使企业集团对信息进行实时掌控分析,使财务监管与业务实施同步。由于各具体业务单位无法直接干预财务人员,使信息处理过程更加透明。此外,财务集中核算将处理具体业务的财务人员置于统一管理环境下,集团对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要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核算尺度能够保持一致,核算结果更加可靠,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

2.财务数据业务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会计人员所做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不是会计,而那些不是会计的业务人员却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会计工作。财务数据的业务化不但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财务数据质量。(1)从工作量角度考虑,财务数据的业务化使得原先需要财务人员手工录入的大量信息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业务单位,人均工作量大幅降低。此外,借助信息系统,很多原先依靠人工复核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的预设条件自动复核,保证了进入系统的数据的规范性,后续审核的工作量也大大降低。(2)从数据质量的角度考虑,传统模式下,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数据录入时,由于财务人员对业务情况不熟悉,存在误录或随意录入的风险。采用业务人员直接提供业务数据并由系统进行传递的模式,业务数据直接采自业务单位,其对信息的选择更为可靠和准确,客观上保障了财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从财务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

Schulman等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是:财务共享服务将公司内跨组织的资源集中在一起,以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为多样的内部合作伙伴提供财务职能服务,以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张瑞君等将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概括为: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分散式的财务基本业务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抽离出来,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组织统一处理,这个新的财务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业务伙伴的形式,通过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并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是财务集约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这里的“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中,主要指企业内部跨组织的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的集中;二是集成,主要指集成业务功能,财务共享服务的服务种类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合并精简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并且很有可能跨越传统责任中心的功能划分。

(二)财务集中与财务共享服务

虽然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服务都是将分散的资源和业务集中在一起处理,但是两者将资源业务集中的方式、过程和目的都大相径庭。财务共享服务下的“集”更多地是一种“集成”,是对要素投入组织方式的改进,涉及现有组织流程的改造。财务核算集中管理实现了企业集团从标准化向集中化的迈进,为后续的进一步演变奠定了基础。财务共享服务与财务集中有质的差别:

首先,财务集中是将企业资源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集,然后,管理层根据经营和管理需要,将这些资源集中到公司财务总部或财务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以达到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而财务共享服务是将企业分散进行的重复性财务活动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减少业务部门的一些重复工作,促进企业集中精力和时间专注于高增值的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其次,财务集中是将企业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合并到总部,从而达到总部能够更加有效管理控制子公司经营情况的目的;而财务共享服务是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财务服务共享中心是一个半独立的组织实体,是企业内部的一个责任中心,可以建立专门的考评体系考核其服务质量。最后,两者对发展方向的关注不同。财务集中主要强调业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规模的扩张和盈利性要求并不突出。而财务共享服务未来更关注业务的拓展,包括内部业务和企业外部业务的拓展。基于规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成为独立运营的利润中心,并将盈利性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依据。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

1.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将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标准化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也是财务集约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制度标准化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首先,企业集团总部制定适用于整个集团的标准业务规范,评审通过后作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其次,加强各分(子)公司的培训学习,使相关财务组织的员工全面掌握新的标准,为正式施行打下基础;最后,对各分(子)公司落实执行财务标准化的工作要给予持续的监督。

2.服务端和客户端分离

这里的服务端指的是企业建立的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指的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两者的分离需要重新定位集团和基层业务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界面和业务关系。两者分离之后,一个服务端向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能够共享服务端资源,服务端可以将多个客户端的相似业务数据块集合成一个简单对象,形成一个用户友好的简单页面。

3.再造财务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理念就是流程再造,财务流程的再造需要做到:财务数据业务化;数据全程共享;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流程模块化;集成财务信息系统:将基础业务与财务分析分离。

4.构建统一的财务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最重要的步骤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平台,将涉及财务共享服务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企业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实现了标准化流程管理,加强了对分(子)公司财务的监控。上级单位可以通过财务共享信息平台,实时掌握准确的财务数据,达到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监督、管控和预测,更快速、准确、完整地了解各分(子)公司的运营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论及展望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它是更高层次的财务集约化。财务共享服务将从事标准化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从成员单位分离出来,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以实现财务人员的集中化。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加强公司总部对财务信息的掌控,降低财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中国企业中,财务业务已基本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并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实践证明,财务共享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是财务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2.

[2] 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6-10.

[3] 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68-76.

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第4篇

自1494年卢卡?帕乔利发明簿记以来,会计作为一项企业职能发展已历经520年。这期间,伴随着企业从简单到复杂,从职能制、矩阵制到有机结构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发展也日趋精细、直至枯竭和“边缘化”①,以至于现代国内企业集团中的会计基本上仍被视作“账房”。诸多会计观念上的创新和变革,如“CFO的好伙伴”、“价值经营者”等在国内基本仍停留在概念和纸面阶段,直到近年来开始引入财务共享和集约运营才有所改观。

一、财务共享:会计行业变革中的集约运营

随着集约运营的逐渐引入,财务共享对会计行业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再塑造才逐渐显露出来。再塑造的范围不仅包括成本上的,也包括对企业集团组织的。

(一)财务共享、共享范围及其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会计行业的集约运营主要是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国际上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处于“滞涨”阶段的欧美,国内大致出现于21世纪初。财务共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集团会计集约运营和规模效应减少集团内部会计等专业职能日常事务处理成本、提升内部处理统一性和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从范围上看,财务共享包括会计与结算过程涉及的应收业务、应付业务、总账和报表,以及资产、税费、资金结算等业务,甚至于会计核算以外的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市场等多项职能②。财务共享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企业集团内部的“去职能化”。这方面可以看一下波特分析中的价值链结构(详见图1)。

企业集团内部横向的企业基本活动(即核心业务处理流程,可理解为企业经营上的“业务流”)和纵向的企业支持性活动(即财务、计划等“职能管理板块”,是实现企业职能管理的“业务流”)纵横交错,在实现互相牵制、加强职能管理的同时又互不相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财务集约运营将作为“企业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和管控环节分解成可内置于核心业务处理流程的子环节③,在不弱化财务管理的前提下去掉财务职能对核心业务处理流程的垂直型“管理性”干预和“内耗”。

进一步的“去职能化”实质是企业内部的BPR④,即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和会计等职能围绕核心业务处理流程重组,去掉其垂直型“管理性”干预和“内耗”,并将管理融入核心业务处理流程,使企业集团更加专注核心业务并降低内部处理成本,共享和集约运营则面临更大范围扩充。

(二)财务共享的成本优势及实施

一般认为,财务共享发挥效力的原因在于造就成本优势⑤,成本优势的主要来源是波士顿顾问公司所谓的“总括成本变动模式”的经验曲线⑥――源自“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布鲁斯?D.亨德森,1973、1974)。

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学习和投资都是基于规模的投资形式,前者基于人的精力,后者基于资本,两者也都包含了某种过程中的优化和提升含义,但实质优化和提升源泉应该来自分工以及持续不断的再分工,通过分工将原来非标准化工作不断标准化。因此,分工和在此基础上的标准化是实现成本优势的内在原因。而财务共享就是以集约运营方式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基本劳动,即所谓的会计基础工作――重新分工和标准化。

这种再分工和标准化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撑手段已走向成熟。根据安德鲁?克里斯和马丁?费依的观点,财务共享可能涉及的信息技术包括ERP、工作流程电子化管理、信息数据库、企业应用程序整合(EAI)、电子采购以及企业集团内部交流技术(包括可扩展的置标语言XML和B2B技术)⑦。

实际承担支撑角色的信息技术手段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各种已经发展起来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方式、OTT、大数据等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刻改变着社会整体观念,有力保证财务共享服务完全基于电子化过程实施⑧。

(三)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标准问题

在国内,尽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已经开始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破冰之旅”,但实施十几年、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影响深远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为基础的“一法两规”体系(详见表1)使财务共享过程中涉及的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面临更多实践及相关标准问题。特别是“一法两规”基于纸质会计档案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会计信息二元化问题(即在财务共享过程中同时产生纸质和电子两种关键会计档案信息)⑨,应在实践中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有关财务共享实施过程(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并须与现行“一法两规”体系保持一致的要求下)中需要关注的标准详见表2。

二、行业转型:财务组织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和集约运营是财务组织转型的出发点,为会计行业变革奠定新的基础。

(一)服务与管控:财务共享的再定位

“以集约、规模、标准化、简化为特点的源于西方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下简称“服务模式”)使极富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的财务共享带上了国内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控特点(以下简称“管控模式”)(张育强、林金腾,2011)⑩,财务共享这一舶来品也带上“主义之争”:服务还是管控?

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快速发展本身就带有较强的“管理发展”的味道,以支撑其快速的业务发展战略。这个动机差异令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发展定位与西方有着先天的不同;此外,财务共享成功实施并不仅仅意味着财务处理成本降低策略,以及财务人员的裁撤和财务资源的转移,也不意味着财务管理的弱化。财务共享的成功实施是有限财务资源向业务管理前沿进一步转移并深化财务组织的“业务好伙伴”或“价值经营者”地位的有利条件。

(二)财务资源节约的再运用

不管怎样,财务共享的成功集约至少会形成财务资源的有效节约和进一步集中,从共享集约本身来说,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节约的财务资源可用以向业务发生前端环节延伸以强化经济事项内部控制,或对财务共享范围所处理的业务质量进行事后质量检查,以及业务处理流程本身维护等。在财务共享高度发展情况下,财务资源节约甚至可以在流程和信息系统整合条件下协助审计集约过程中的初期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企业集团“交易”管理者和价值经营者

根据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企业内外部发生的经济事项都属于“交易”。康芒斯更是直接将企业内外部交易分为“管理的交易”和“买卖的交易”??????。从财务组织角度出发,“交易”管理是企业集团会计基础工作对象的本质,有助于财务组织从“凭证、账簿、报表”这样的基础会计信息体系中脱离出来,转而进入会计信息运用和价值创造为特征的管理过程??????。通过转型交易和价值链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又从“交易”管理者走向“价值经营者”,成为业务经营过程的伙伴。

财务共享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共享服务模式实施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将分散于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由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的作业管理模式(如图1)。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福特公司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今已被90%以上的世界500强所广泛接受。在我国,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ERP系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中兴通讯作为目前国内最成熟的案例之一,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般来说,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和优势:

(1)规模化,降低成本。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它通过整合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集中提供服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减少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降低运营成本。

(2)标准化,统一易推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将不同业务单元的不同财务流程、标准进行统一,操作更加规范,结果更具有可比性,还能以最小的成本支持企业扩张。

(3)客观化,独立性增强。财务部门不再隶属于业务单元,而是独立由企业管理层领导,与各业务单元并列,能够增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独立性,有利于加强对业务的监控,客观反映经营情况。

(4)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要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业务高度集成的ERP软件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而好的软硬件和丰富的经营数据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5)专业化,提高财务水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将财务人员集中,更有利于探讨研究和交流经验,为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财务服务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6)服务导向,提高业务单元满意度。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理念上将业务处理转变为提供服务,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改进工作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效率和业务单元的满意度。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个投资大、建设期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传统做事方式的巨大变革。根据大多数组织的估计,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因此,如同所有的组织变革一样,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并争取包括企业高层、员工以及各业务单元的全力支持,才能获得成功。

一般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

如上所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项组织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方式。因此,只有获得企业管理层全力的、长期的支持,实施才有可能成功。

(二)可行性分析

企业在考虑是否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前,应该收集相关信息,对企业现有情况、可行性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

(1)定义财务服务。企业需要准确定义目前正在提供的各项财务服务,明确服务的提供方、接受方、流程、功能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这些信息是实施的基础。

(2)梳理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梳理,明确这些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归属于哪些业务单元、层级,与各业务单元的管控关系、服务提供和利益分配情况,甚至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地理位置分布等。尤其是同一类型财务岗位在集团中的分布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在分析现有服务集中程度,估计推行服务集中化的成本和困难,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3)了解ERP系统的普及应用程度。企业需要了解现有ERP系统与业务集成情况,以及普及范围。若已有成熟并全面应用于日常生产仅应管理的ERP系统,可以减少初期投入和实施时间。

(4)成本效益比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通过集中化、标准化财务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前期投入ERP系统并在后续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增加投资和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分析时还需要注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加强内部控制有一定意义,能够降低风险,减少潜在损失,这也需要纳入考虑中。

(三)整体规划

(1)明确目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三个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管控。实施初期一般很难同时满足三个目标,应有所侧重。侧重于降低成本,可以优先整合分散且低效的一般性实务;侧重于提高服务质量,可以优先整合专业的咨询服务;侧重于增强管控,可以优先考虑关键控制流程。

(2)划定范围和步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不可能一次到位,应该优先考虑简单的、易于集中的、重要性强、效果明显的服务。评价效果,积累经验,再逐步对复杂的、分散的、不重要的、效果不那么明显的服务进行整合。对单个服务,也可以通过分解,将部分流程纳入优先整合范围。

(四)方案设计

(1)设计组织结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部门和岗位被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战略规划和侧重的目标,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2)设计服务流程。企业应借此机会,对相关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新的服务流程应标准化、能够远程操作、实现目标。企业应该重视流程设计阶段对模式实施的重要作用。

(3)信息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ERP软件系统和高速网络通讯的支持,企业应当确保在软硬件方面满足需求。

(4)员工队伍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应当根据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独立性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工作能力的员工,员工队伍应呈阶梯状。

(5)选址。企业应综合考虑距离、成本、城市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址。

(五)运营与扩张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分布实现,想要发挥其优势,还需要做到:

(1)拒绝重复设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当某一项财务服务被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任何业务单元都不再重复设置类似财务部门或岗位。这一点必须在企业各业务单元都得到非常清楚的明确和贯彻。

(2)给予过渡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运营初期可能会因全新的组织、流程和人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按照正常战略规划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运作体系,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3)业绩评价。企业应当定期评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绩,将其与预期相比较,促进组织结构、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只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业务支持单位,应更多地利用非财务指标来考核其服务质量,例如平衡记分卡、客户满意度、业务处理量、出错率等。

(4)保持提高。当业绩评价显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之后,企业应重新评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寻求调整或改进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服务质量提高和集中管控加强。

(5)适时扩张。当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被企业各业务单元接受后,管理层应当考虑将潜在共享整合范围中的其他服务纳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或者考虑其他未归入潜在共享整合范围的业务是否能够进行共享服务整合。

参考文献:

[1]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 Andrew Kris著,郭蓓译.公司的金矿――共享式服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阳习芳.跨国公司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