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资金保障机制化,重点确保参政议政及法制和平安建设、人才强市等工作需要

(一)支持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完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全力支持政法部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证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保障政法部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办案费及业务装备经费需要,并向基层倾斜。

(二)健全人才优先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重新修订引进高层次人才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实施“331”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以奖代补”的财政政策;统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积极参与政策制定、项目评审、政策兑现及资金使用监督,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及时拨付各类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及时下达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对派和工商联经费保障各项政策,加大对各派的经费投入,保证其日常公用及项目支出增长幅度高于一般行政机关经费一倍以上。

(四)加大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将我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调解员培训制度,建立化解矛盾纠纷人才库,为开展专业调解、调处疑难复杂纠纷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

(五)支持救助、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强救助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学合理解决我市长期积累、久拖未决的特殊疑难问题,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安排全市法律援助专项资金,促进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继续安排全市社区矫正专项资金,有效解决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经费困难,保障并促进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六)继续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选拨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今年内全面完成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及时拨付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专项经费,及时下达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专项经费。

二、支出管理预算化,重点落实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要坚持有保有压原则,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到位率。按照零基预算单位收支脱钩的要求,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规范支出行为,严格执行预算,2013年将出台《市级行政政法单位预算追加管理办法》,确定预算追加事前审批、民生优先、厉行节约三原则,明确预算追加的内容和审批程序。坚持按进度拨款,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认真履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巩固厉行节约成果。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的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探索加强公务用车、公款出国、会务接待、会议费等支出管理的路子。一是加强与市外办在出国(境)经费和护照管理环节的联动,并对其监督管理,确保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经费和人员得到“双控制”;二是对执法执勤用车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控制新增车辆,加强执法执勤用车日常使用管理,实行执法执勤用车保险、维修、加油政府集中采购定点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报批手续,规范接待程序,各单位、部门的接待经费纳入部门预算,财政集中支付,财务单独列项反映,坚决禁止以组织或参加会议、学习、培训活动等名义用公款相互宴请和请客送礼;四是加强会议及费用管理,制定出台会议管理办法,配套制定会议费管理办法,规范市级机关会议类别、参会人数、费用标准以及报销程序;五是加大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督。会同市纪委、市监察局、审计局制定落实具体措施,组织对全市“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协同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三)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加大人才、政法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今年继续对使用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实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即“前期绩效目标、事中跟踪问效和事后绩效评价”相统一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

(四)加强政法资金管理。加大对省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督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需要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承担政法经费保障责任,不断加大政法经费保障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财务管理制度化,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工作

(一)财务信息定期分析制度化。进一步提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继续完善“行政政法处对口服务单位季度报表”的编制,加强数据对比和情况分析。及时掌握行政经费,尤其是“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时反馈和妥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定期总结交流制度化。根据当前的经济和财政形势,结合行政政法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分析交流财政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交流各地、各部门好的管理办法、先进的管理经验;总结交流上季度工作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定期召开全市财政行政政法工作季度分析会和市直政法系统季度工作座谈会。

(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化。重新修订引进高层次人才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以奖代补”的财政政策。研究制定公共安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维护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研究制定依法治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建设。研究制定党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我市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研究制定169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四、调查研究经常化,推进行政政法财务改革

(一)进一步加强行政中心行政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调研。加强支出跟踪问效和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对财务核算中心业务流程、操作程序的指导;协助行政单位编制和执行部门预算,配合、督促行政单位做好固定资产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完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深入各辖区、各政法部门调查了解经费保障状况,根据省厅制定的政法部门装备配备标准和要求,研究建立政法装备配备、更新实时动态监管档案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三)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规范工作,研究建立健全公务员津补贴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规范以政府名义发放的各项奖励项目。

(四)坚持深入部门和基层单位,跟踪资金使用情况,了解经费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重点对压缩弹性支出、控制行政成本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五、学习培训常态化,切实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一)以十精神引领财政行政政法工作,加强党性教育,深入开展“创新争先”活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实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97-03

一、引言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探索绩效考核模式,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财政部也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科学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资产安全性、资产完整性和资产使用有效性进行考核。”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延伸领域,越来越受到理论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注。事业性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履行社会准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的物质基础,适时引入绩效评价,能够强化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现事业单位社会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降低运行成本。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对象不清晰、指标体系不完善以及评价结果问责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研究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一方面能够促进绩效理论在财政管理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文献述评

伍海泉(2009)认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效延伸。他提出了针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并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资产安全、资产质量、资产运行、资产贡献、资产偿债等核心指标。

赵爱玲等(2012)认为,研究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有利于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稳固政权基础、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他们从目标、标准、措施三个层次对指标进行构建并设计出绩效评价结构图,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认为应从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和鼓励各单位、部门经营积极性两方面优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刘兴云(2014)认为,评价方法的单一性、指标体系的不科学性、专业评价人员的匮乏是行政事业性开展资产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阻碍。他从意识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单位绩效意识淡薄、绩效评价客体范围小。并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明确参与主体及其职责、明确绩效评价的客体内容、法律制度体系的保障以及科学设定评价指标等。

谭静等(2015)认为,应区分行政性与事业性两类资产进行指标设计,同时需要分三个层次进行指标构建,他们设计了资产保障水平、资产管理能力、资产运行效率及资产管理效果四个一级指标,并对各级指标的内涵及赋值标准予以详细论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运用专家意见法对三级指标权重加以确定。随后,对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及应用进行论述。

周攀(2016)认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涵盖资产的物质价值贡献目标、资产的社会价值目标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状态三个方面。

国内学者大多将高校作为绩效评价的空间客体,使研究领域单一化,如周攀(2016)、蔺汉杰(2014)、丁岳维(2014)等。还有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作为绩效评价的实务客体,如王志刚(2015)、谭静(2015)、赵爱玲(2012)等,他们的主要研究思路为阐述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虽然对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但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数学模型的构建,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上述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理论发展与融合。本文认为,应构建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积极构建实务体系,因为概念不明、工作流程不清、责任落实无章可循,同样会阻碍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理论体系构建

1.基本概念界定。绩效是财政支出绩效的简称,也称为财政效率。而效率是经济学概念,指投入与产出之比。绩效(或财政效率)是效率概念的深化,指社会公众获得的有效公共服务与财政支出之比。而绩效评价,简而言之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绩效因评价而来,没有评价,何谈绩效。可表述为评价主体运用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在参照既定标准基础上,形成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对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偏差。

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①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作为我国国有资产体系中的一部分,包括行政性国有资产和事业性国有资产。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是指管理国有资产的行为与活动,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以及产权管理、资产评估与清查、监督检查等。

综上所述,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即指评价主体对该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考评。通过参考绩效标准,明确管理过程中的低绩效行为,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2.基本理论构成。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社会总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劳务,具体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和市场提供。其中,混合提供指政府以收费的方式向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收费与成本差额部分由政府承担。处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领域时,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评价才是有意义的。事业性国有资产服务于事业单位,是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赖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直接影响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

委托理论认为,委托其实是种契约关系。其核心是研究在利益矛盾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佳契约激励人。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必然存在委托问题,政府代表社会公众(纳税人)充当委托人角色,事业单位充当人角色,代表政府管理事业性国有资产,提供纳税人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政府向事业单位拨款,纳税人向事业单位付费,形成委托关系。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即为双方订立的契约,以此约束人行为,为人提供提高资产运行效率的动力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评价其绩效水平,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资产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理论还包括目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等,在此不做详述。

(二)实务体系构建

1.确定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即评价活动的实施者。从委托关系看来,宜遵循“谁拨款,谁评价;谁用款,谁接受评价”的评价原则。财政部门向事业单位划拨财政资金与资产,事业单位运用资金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则财政部门应作为评价主体。从行政管理体制看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也应成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一方面有利于管控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也是对下属单位绩效的考核。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可作为评价主体,也就是单位自评价。由此可见,评价主体是多元并存的,具体实施主体确定须经过法定程序,并且具备相应资格、专业胜任能力。

2.明确评价对象与内容。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对象从总体来看可确立为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主要细分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管理、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监督检查等活动。评价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等。重点评价内容应为资产的配置与使用,资产配置合规直接对预算资金的节约负责,资产使用高效对单位履行职能负责。制度建设、绩效目标已暗含在评价过程中,比如“资产配置应符合规定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项制度,符合标准就说明绩效目标得以实现,超标配置说明浪费了预算资金,是低绩效的,目标没有实现。

3.科学设计评价指标。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其中,全面性是指指标应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价。重要性是指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评价重点,如重点资产、重点行为等。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用于确定某项管理行为是否合规,是否达标,某项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有效执行;定量指标用于考察资产存量盘活与增量调控等相关管理活动。指标设计还应考虑经济与效率,即指标应通俗易懂、简便可行,数据获得方便、可操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建立结果问责机制。评价主体应及时归纳整理、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对高绩效部门或单位予以表扬或优先安排预算支持,对绩效不达标或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可予以通报批评,并适当削减预算支出,还可将绩效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绩效及奖惩挂钩。对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参考文献:

[1] 伍海泉.公共部门资产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5):33-36.

[2] 赵爱玲,潘姝.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2):232-235.

[3] 刘兴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4,(16):115-118.

[4] 谭静,李艳芝.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2015,(33):25-40.

[5] 周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1):138-139.

[6] 李森.公共部门非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16):115-118.

[7] 毛程连.公共产品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J].财经研究,2002,(5):44-48.

[8]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课题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思路和体系构建[J].中国财政,2009,(22):31-33.

[9] 孙世强,张少茹.日本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经验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4,(2):9-17.

[10] 王志刚,乔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基于支持向量C的方法[J].经济问题,2015,(9):99-104.

[11] 马国贤.论预算绩效评价与绩效指标[J].地方财政研究,2014,(3):4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ublic Owned Assets Management

ZHOU Li-jian,SUN Chao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合理调配资源,使国家资产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对国有资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资产重复购置与高度闲置,不仅大量占用财政资金,而且使资产配置水平在各单位之间形成较大差异,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不能准确反映单位资源占用量。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可以合理调配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是堵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漏洞、汇聚资金办大事的需要。

(二)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基础党的十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自身垂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资源投入,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可以优化资产配置,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服务。

二、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务院及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系列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但还很不健全,缺乏比较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并没有对资产的配置标准和使用更新年限做出具体规定,使管理工作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政府各部门往往从各自部门的角度来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带有很强的部门色彩和局限性,已出台的管理办法又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人违反法规,给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往往无人追究。2006年财政部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当前国资工作执法的严肃性不够,处罚的力度、刚性不够,执法的手段有限。在国有资产考核制度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无章可循。这无形中造成对国有资产管理从思想上不重视。

(二)清查核实困难,财务处理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既是财务管理的难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当前,资产与预算、资产与财务、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单位资产账目不清,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资产价值不按规定计量,普遍存在“失真”和“失实”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缺乏准确统计,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这种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资产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进程,甚至阻碍了财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部分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与资产统一管理更加困难。一些单位对购入、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及时通知会计核算中心登记入账;对某些款项不做说明解释,应由应付款支出的却直接列入经费支出,对已处置固定资产、坏账损失不纳入会计核算,对下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在本单位会计账中反映,造成单位往来资金、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账面和实物不相符。有些部门固定资产甚至人为不入账,部门内部控制、使用,使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

(三)资产使用方向不明,处置缺少监督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占有的现状,使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于无序状态。购置资产时,部门报告,领导审批,但是该不该买、该买什么型号没有人认真核实。资产购入后,用在什么地方、什么人使用、用的效果如何更没有人管理。这种对资产使用实质上“真空状态”的管理,使部分国有资产归入个人或被随意出租、出借、变卖、赠与。用非法所得充实单位“小金库”,甚至中饱私囊,装进个人腰包。现实生活中,有些资产,除当事人以外,自购入后就不知所踪,尤其是一些个人使用的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甚至部分实木家具、贵重工艺品也可能随着人员的变动而变成私有。

三、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是实施资产管理的基础。财政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机制,研究制定资产调剂使用制度,逐步改善资产分配不公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资产使用管理内部责任制,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本单位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事项,确保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政府机关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需,逐步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研究建立资产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推行资产占有使用目标考核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责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有效实施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单位使用、财政监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产权明晰、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管理模式,着力推动资产信息化、科学化管理。财政部门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资产配置、调控、处置的审核监督,从源头上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提高资产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使用单位应建立资产专管员制度,负责本单位资产保管使用、登记统计等工作,建立单位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资产实物管理,开展国有资产年度审检、考核工作。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新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41.099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推向了一个更加全面、规范的新阶段。在中央和地方的重视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巨大、形态各异,管理效能不能满足国有资产管理的需求,其管理仍旧存在着较大的提高空间。十报告全文提及创新57处,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也需要突破原有管理模式的禁锢,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性的探索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

1 构建“一个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多、种类繁、耗资大,分散性的管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国有资产。从实务工作来看,建立大宗资产与专项设备集中化管理的模式十分必要。这种模式能够及时调度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大宗资产以及专项设备的需求,能够有效地避免我国国有资产闲置率过高、使用率过低的现象,并且在管理上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减少。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何种国有资产属于大宗资产以及专项设备。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试推行该模式时,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地产、公务用车、大型工作仪器、科研设备等作为管理对象。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区的差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范围的不同,该模式管理对象如何确定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把握原则,分析是否有必要将其纳入到集中管理的对象当中。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集中管理”为何意。有的人认为就是将这些大宗资产以及专项设备中的动产集中到一个大型仓库中予以管理,不动产采用登记备案制度。如果这样做就会严重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因为每需要一次就需要申请一次,所投入的成本反而增加了。因此,此处“集中管理”应当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对该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大宗资产以及专项设备进行备查登记,在登记的基础之上对这些国有资产开展后续管理。比如,按照备查登记册调度国有资产、定期盘点、监督使用效率、查看是否有必要更新设备等。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对这些大宗资产以及专项设备的具体管理,这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国有资产管理是相接轨的。应当严格遵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要求,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之上,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以专项设备的管理为例,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设备的采购需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保证整个招投标过程的规范化;对专项设备的盘点与清查则需要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盘点与清查的相关规定;对专项设备的日常维护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细化到由谁负责、责任范围、如何负责等内容。对于大宗资产及专项设备的处置,逐级上报审批后,按规定权限进行核销。

2 实行 “两个监督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有很多,但是其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依旧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监督机制对于制度执行力度的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来说,可以结合内部控制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以我省农业展览馆为例,展览馆各项国有资产的采购、日常使用、日常维护、处置等管理均设置了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以及内部控制活动,以保证这些管理活动的执行效率。比如,在展品采购过程中,首先评估采购各环节所存在的风险。考虑合同拟定是否有可能使展览馆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中、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舞弊风险以及这些舞弊风险可能存在于招标的哪些环节、合同签订环节可能出现的“吃回扣”的风险等。其次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来设置内部控制活动。在合同拟定过程中,由不同的人员负责不同的部分或者由多人共同完成合同拟定;合同签订人员与展品采购人员相区分;对投标单位资质的审核、中标单位的确定等由展览馆管理层层层审核、多部门联签等。

在绩效考核制度中,按照农业厅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要求,对展览馆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有偿使用收入收缴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建立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采用“分展馆负责制”时,设置恰当的奖惩措施,激励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国有资产,将展馆国有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与处置均纳入到该责任人员的绩效考核中,作为其绩效工资或者相关奖金发放的依据。

从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来看,由于其所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因此群众与媒体监督是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督措施。比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一些大型专项设备的处置情况通过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微信来进行对外公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处置工作,寻找设备、办公用车、办公用品等的买主,降低国有资产处置费用。通过这些信息公开途径,群众和媒体能够充分了解到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信息,而后通过政府电子邮箱、政府信箱等渠道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3 创建“两个资源库”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除了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外,还需要在人才管理与信息管理两方面予以创新,因为“人才与信息是一切管理的支撑”。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不注重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其管理都是由单位内部员工来辅助进行的,管理效率低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的“人才库”。以农业展览馆内的展品管理为例,由于这些展品较为特殊,因此需要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管理。展览馆应当严把招聘关,做好日常员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同时,与高校一些农业专家、科研院所的农业工作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沟通。

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做好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集“信息管理系统、扫码器、条码”三位于一体的国有资产日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实时监控,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这种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管理系统内部信息的及时更新。

4 搭建“两个平台”

这两个平台主要针对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因为处置环节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环节之一。一个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平台,即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与资产评估公司、拍卖公司的合作来建立资产评估平台。在国有资产处置时,利用这些资源合理评估将要处置的国有资产的价值,而不是随意将这部分资产丢弃或者贱卖。另一个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即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以国有产权交易所为主导,招投标公司、拍卖公司等为辅的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

5 结 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效果关系着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公共产品的成本,旧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其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把握方向,不断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从采购到处置、从制度完善到人才管理、从模式创新到信息化的完善,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助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

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策略

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正常的运营和单位各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近年来,虽然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方针为依据,有计划地为筹集、控制和分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单位健康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其中,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是其基础;财务分析是其手段;财务监督是保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与公司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赋予的社会职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象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国有资产资源。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会计核算规范、防范财务风险。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让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单位发展越来越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因此,财务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国家经济投入发挥其最大价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规范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并没有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相对来说比较随性,支出编制不够细化,支出预算不够合理;预算编制前未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导致项目不能完成,预算不能执行;预算调整未进行严格的审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随意调剂;对专项资金重申报轻管理,导致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低下,未严格遵守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该专户存储的资金未专户存储、该分账核算的资金未分账核算、专项资金与非专项资金混用、未对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监管,容易造成公用经费挤占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用途发生改变等问题。

(二)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未严格编制固定资产卡片,未登记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分配明细,使得资产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个人;损毁、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没有及时清理并申报处置;应收款项长期挂账、未及时催收,无法收回的坏账未及时核销;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管理;每年年末未对资产的账簿与实物进行核对,导致账实不符未及时发现,资产管理流于形式。

(三)财务监督缺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机制。有些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完善,但缺乏与之对应的内部监督机制,造成了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约束力下降。有些单位虽然制定并执行了内部监督,但内部监督工作仍然由财务人员承担,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另外,有些单位未对监督结果进行运用,未根据监督结果设置奖惩的激励机制,导致监督发现的问题未及时整改,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人为因素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不够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不够,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造成人为失误。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即便有考核,其考核方式也较为落后,无法真正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二)制度因素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未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现行的制度不够全面;其次,有些单位的运行情况和经济业务情况已发生变化,财务管理制度多年未修订,已经不适用,导致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四、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员素质决定工作成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首先,领导者以身作则,为职工树立榜样,起到引导作用,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培训,使其能力不断提高。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引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为管理工作储备新的力量。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约束。一是要求单位要根据自身经济业务和事项,全面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单位要建立规范细致的经费申请、批准和审核制度,对财务报销严格要求,使经费的支出更加合理合规。二是要求单位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状况和目标不断更新制度,使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符合单位情况,促进单位健康有序发展。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

要想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就要对其财务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单位可以从财政资金这方面入手,根据资金使用性质和类别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专项管理。有非税收入的单位,要加强对票据的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前对其内部业务情况进行了解、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对近年来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以便于制定出更合理、更详细的预算;其次,编制预算部门要和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进而取得更真实的财务需求,使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可靠,减少随意性;再次,对专项资金要严格遵守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存储、拨付、管理和使用;最后,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并且注意执行进度,不能随意更改预算项目、资金用途,不得超预算列支。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人员情况,或成立相应部门,或指定专人,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监督。负责内部监督工作的人员要保持独立性,内部监督岗位与财务岗位要分设,由不同的人来担任,形成内部的制衡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管理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与绩效工资挂钩,形成奖惩和激励机制,以此防范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确保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有效。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