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方针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第1篇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教育本质和职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课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地体现。

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第2篇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教育本质和职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课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地体现。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而教育经验偏重于感性、具体的东西,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因此,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第3篇

孔子强调学习,认为“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自勉,认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增长自身的知识,把学习上的进步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还必须进行思考,认真研究钻研学习上的内容,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内在的动力。如果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那么所学的内容就只不过成为一纸空文,毫无价值。

2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涤,依旧在现挥着灼灼光芒。孔子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1提倡有教无类方针推行全面教育

孔子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学校。不分贵族贫民,不分华夏狄夷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打开了教育大门,把广泛的教育权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2提倡君子之德培养崇高道德境界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2.3提倡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原则

孔子在古代推行的一整套教育方针方式,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适应了个性的发展需要,对现代的教育具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原则等依旧适合现代教育体系,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3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批判

我国现代教育应开创新局面,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千百年来优秀遗产的同时,我们更应以史为鉴,批判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德育体系。

3.1重道轻艺,道艺对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行“重道轻艺,道艺对立”的教育方针。教育的重点在于忠君、孝子,在于人们的品德教育培养和修养,而不重视技艺方面的学习。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生产劳动。子夏曾说“: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他们认为技艺这些小方面虽然有研究的地方,但是如果致力于这些方面就会阻碍人们研究大道。但这是与21世纪创新性社会不相符合的,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来应对外界各种复杂多变的考验。学校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相应变革,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活动,增设实验科研场所,培养技术型人才。

3.2重礼等级观念严重

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此,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

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能力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今天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三、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多次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二是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三是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要善于学习,善于自我激励。总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是面向现代社会的教育,即现代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五、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学生的学而言,不仅要坚持继承性学习,而且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了。

六、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物质资源,而且要求重新配置人才资源,要求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人才规格等多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要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和开拓意识又具有应变能力、合作意识及服务意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更是一种个性经济。在市场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一定的表现个性特质的产品是难以打开市场的。人也是如此,必须具有个性特质。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呼唤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七、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第5篇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不少地方日益严重地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常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不考的科目不开,音乐、体育、美术、德育、实践类课程受到极大削弱,以至于每天让学生跑步二三十分钟,一些高中校长都感到这个时间浪费得心痛。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人民群众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这种教育满足了或者说迎合了社会各界老百姓对子女升学的需求;不满意的是,在这种教育中,孩子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需求的。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从家庭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是无可指责的,是正当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拥有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个性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教育需求,有什么理由把全面完整的教育办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没有任何理由!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不能不承认,人的资质禀赋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像现在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教育普及的需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的机会,于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扩大了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矛盾和挑战,就是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班额、减少教师的统一讲授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施小先生制、采取小组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开设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过强,而差异性不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打破统一的国家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种价值诉求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和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同于当下的应试教育,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让一部分人满意,让一部分人不满意。因为人民这个概念历来是一个集合概念。可是,我们现实的教育呢?不能不说当下不少地方的教育弥漫着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思潮,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好学生人见人爱,差学生人见人烦”的地步。这种教育哪里有一点“有教无类”的影子?君不见,为什么在一级一级应试教育的台阶上倒下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干脆离开学校从此不愿再坐到书桌旁;有的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却已沦落为陪太子读书一族;有的一天天过得实在了无兴趣,不得不通过各种违反学校规定的异常行为去“反抗”这当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