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建设的根本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管理模式;符合;国情;思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支撑力量,也在时代因素的促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形势下,众多高校的管理体系也处于不断磨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者力图构建一份和谐的、适应国情发展的高校管理模式,以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蓬勃的上升时期,民主化进程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密切契合中国的国情,将各项具体工作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上,而不脱离现今的环境因素。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的束缚,高校管理模式一时之间难以突破陈旧的范式,以至于无法发扬出真正的管理实效。因此,在开展高校管理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考量管理策略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从而保证管理模式符合国情的发展走向。本文尝试着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路,期望能形成一种科学的、适宜的高校管理模式,并促成高校建设的长足进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高校管理建设的进程中,同样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唯有如此,高校管理工作方能打破以往陈旧管理模式的桎梏,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营造出更具生命力的管理格局。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起坚定的本位意识,真正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根本。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每一项措施都要尊重师生的意愿,遵循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将学生和教师推向重要的主体地位。例如说,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管理者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些许变化,特别是在就业竞争等现实压力之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虞。高校管理者需要考虑到这些现实因素,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灵成长,在管理进程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管理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动向,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方针和管理策略。管理人员可以尝试采用激励机制,利用情感激励、物质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形式,挖掘学生们的自身潜能,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和勇气。只有这样,高校管理格局才能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迈进。
二、坚持科学化管理方针,优化师资管理与学生管理格局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跃升。面对庞大的师生群体,以及不断建设中的高校硬件、软件设施,高校管理工作难免陷入到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坚持科学化的管理方针,优化师资管理和学生管理格局,走上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高校管理工作应找寻到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最佳结合点,积极建设人文素质浓郁、管理体系科学的高校环境。教育规律是基础,任何管理举措都不能偏离正确的教育规律。然而在经济力量日渐渗透到高校管理领域中的今天,经济规律也成为管理者不得不正视的一条“金科玉律”。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高校管理工作方能迈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例如说,在学校后勤管理这个环节,校方应建立起有效的后勤监管体系,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两者统一。针对后勤人员谋利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减淡这一问题,高校管理部门应做好思想疏导和利益监督工作,实行细致明确的考核制度,从根本环节上抓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好后勤这块“大后方”的健康运作,学校的整体氛围才能够更加和谐、有序。
三、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不断融入创新思维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高校管理工作应当不断融入创新思维,为管理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冲破传统范式的藩篱。若想创新,也离不开充足的人才供给。近些年来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但专职管理人员却相对较少。如此一来,高校管理工作必然较难得以顺利展开。因此,高校务必要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优化管理人才队伍。
高校应当积极吸收一些政治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当中来,并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培养进修活动,或者组织一系列的晋升考核。这些举措都将改变高校管理人员队伍无序、松散的局面,端正他们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正确认知,增强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规范性,并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唯有如此,高校管理工作才能萌发出更多的创新型思考,管理人员才能探究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高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晓霞 陈虹璇 腾欢.高校管理模式探讨[J].总裁.2009(10)
关键词:中国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融合
一、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提升。并且在新时代大背景之下,我们国家人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而随着社会发展,国民往往表现的略显浮躁。因此,对于国民思想政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就企业发展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发展现状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此确保企业在日常的生产中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国家电力企业中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较为鲜明的实际问题,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发展存在阻力
在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中,我们对其文化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各个电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已经的形成概念,但是却没有一个可行性、长期性、持续性的发展机制。并且部分企业中的各个单位对其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认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在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认知存在误区
在企业内部,领导者、执行者、操作者由于本身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认知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意见分歧。而同一层次的员工也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导致认识不同。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将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能力等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
(三)机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我们国家电力企业中,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也没有一组专职企业文化建设的队伍。使得文化建设工作互不想通,多是闭门造车[3]。
三、中国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是一个人的行动准则,我们通过了解和调查,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存在差异
在现阶段企业的发展中,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员工往往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应该分开来进行发展。甚至有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并不需要进行,其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只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的。由于一些企业的领导长时间的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最终使企业内部出现了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相互分离等问题发生,最终导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二)各级组织机构仍不健全
因为在企业内部存下着轻视思想政治建设的倾向,因此在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内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机制。同时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者其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领导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以身作,不能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种领导也往往表现为对别人要求严格的假象,在日常生活中却对自己思想管理宽松。并且这些领导的特权思想十分严重,并且作风始终存在问题。基于以上原因,这类领导已经造成员工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缺乏说服力。
四、中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融合方案
(一)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就是要摒弃思想政治工作中见物不见人的“假、大、空”的某些做法,把立足点转到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来,真正做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职工的人格与文化心理,以求在一种良好、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先进思想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2]。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企业文化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明确的内涵,那就是要以为指导,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轴心,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方针、原则等贯穿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去,使企业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1]。五、结论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是我们国家的民生行业,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思想是一个人的行动准则。因此,为确保我们国家电力行业不断的发展,不断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外发展的“门面”,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载体。在不断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不断的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企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的走好的每一步。
作者:王鑫 李岩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新时期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研究[D].长江大学,2014.
工作情况汇报
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2021年以来,XXX街道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带头垂范,严格按照“深化、完善、巩固、提高”的,坚持高标准,全方位,重质量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真抓实干,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工作机制
街道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此项工作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和村级绩效考核办法,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成立了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按照职责领域“一岗双责”、分工负责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并坚持与全单位其他各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方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抓实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一方面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出台了《XXX街道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资料汇编》等文件,牢固树立“抓工作就要抓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上半年以来,街道共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4次,在党工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上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8次,切实构建起职责明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及上级各项安排部署落地落实。制定下发了《XXX街道理论中心组2021年度学习计划》,规范完善每周例会、考勤签到、研讨发言、督学反馈等制度,确保理论中心组学习取得实效。同时叫响“理论武装先行”的口号,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上半年,街道班子成员带头,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支部研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6次;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个人自学8次,党工委书记讲专题党课2次;辖区各党支部则结合“”、主题党日等,每月至少固定1天交流学习体会;在街村两级、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11次。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运用展板、道旗、围挡、景观小品、公交站亭、LED户外显示屏、宣传式分类垃圾桶等载体,集中宣传展示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明出行等主题公益广告。先后建成思诚廉政文化广场、十一中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等公共平台,在完善其承载功能的同时,注重丰富精神文化内涵,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创城氛围熏陶,增强共建共享意识。上半年以来,在街道驻地先后设置公益广告展板XXX余平方米、大型展板XXX处、永久性景观小品XXX个,宣传式分类垃圾桶XXX个,在驻地周边村庄及背街小巷设置各类宣传展板XXX余个。采取“街村两级联建”的方式,高标准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践站。其中,街道文化站和分中心依托驻地核心资源,建成展示、志愿服务、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等功能区,配套完善图书室、书画室、“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主题宣传展室等场馆,并专人管理、全面开放,为辖区群众提供文化生活“加油站”。各村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原则,在确保“村村有、全覆盖”的基础上,连片打造文化服务示范中心XXX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XXX个,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农村意识形态制高点,逐步实现文明和谐乡风、村风、家风、民风的同步养成。以街道驻地和纳入创城实地测评范围的村庄、农村社区为重点,先后投入XXX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完成了XXX大道路域环境提升、XXX大修、老旧村庄(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程,合理施划停车位XXX余处,在各农村社区新增公共晾晒区XXX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坚持日常管理和突击整治“双管齐下”,引入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创城范围划分为XXX个工作网格和XXX个创建片区,班子成员逐一包保,机关干部一线值守,管区及各村协同配合,实现“精准管理”。先后7次实施集中清理整治行动,对纳入测评范围、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社区),以“攻坚拔寨”的力度进行“地毯式”整顿,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三是扎实开展文明达标村建设工作。坚持“软硬件”齐头并进,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街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配齐党员教育、宣传文化、蒲公英夜堂等活动室,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充分开放的阵地,抢占农村意识形态高地;同时紧扣文明达标村建设标准,逐步补齐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弱项,实现全面达标。另一方面动员村干部、村内老党员、老教师等群体,组建专管员、志愿者和文体骨干“三支队伍”,负责场所管理及活动组织工作,切实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
三、总结经验,规范提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持续发力。XXX街道以新风貌、新姿态,积极作为、奋力攻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点打击非法宗教聚会点、封建迷信经营场所。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提升村级应急处置能力。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 基本素质
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转变,所谓档案信息化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及信息系统的传导,合理配置、充分开发档案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档案工作者要担当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学会使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成为"档案信息引领者",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政治素质
档案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学习政治理论,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政治鉴别力,培养敏锐判断力,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严守国家秘密,不计较个人得失。
二、责任意识
档案工作者应满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爱岗敬业,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实事求是地对待档案,收集、保管好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好务。具体来讲:首先,档案工作者应及时、主动掌握本馆档案,全面了解其他档案馆馆藏的相关资料,并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寻找和挖掘新信息源,广泛搜集,丰富馆藏档案的质量与数量;其次,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稳扎稳打地做好档案工作,保证归档案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最后,档案工作者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适时调整心态,加强自控能力,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
三、服务能力
伴随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这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档案工作者要适应这一变化,转变对档案价值的传统认识,树立新认识即服务意识。首先,要加强档案工作宣传,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档案价值,强化社会公众对档案价值的认知,为档案使用、挖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档案工作者要转变"幕后服务"的传统观念,勇于走到台前来,变"为用户找档案"为"为档案找用户",提升服务质量;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学会发掘和整理分散、系统性较差的的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围绕党政部门工作中心和社会各界需要,通过对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编纂,形成全面、详实、准确和系统的实用型档案。
四、终身学习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脚步,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首先,加强培养业务素质,树立"四心",即"安心"-安心档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心"-满腔热忱,诚心诚意地为各用户服务好;"耐心"-摆正位置,耐住寂寞;"信心"-树立在档案事业中干出一番成绩的信心和决心;其次,积极参加档案管理培训,按时完成继续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实地参观优秀单位,开拓视野,完善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最后,除了参加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注重对档案管理技术的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使档案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五、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协作竞争、合作制胜的时代,档案工作者应树立合作意识,能与他人友好合作,拥有强大的亲和力,并能借助他人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情报机构、社会文化机构和档案管理机构正在逐步趋向一体化,并共建和共享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要学会巧妙地与这些机构沟通合作,拓展信息平台。由于档案服务的对象也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公众知情权的觉醒迅速扩张,档案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敬业精神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档案工作者作为知识和信息的管理与开发者,要全面认知自己扮演的角色,用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心态为社会服务,抛弃只停留在实体管理档案的传统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提供质量高的信息知识产品,从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六、沟通协调能力
优秀的档案工作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程度,依赖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及各个部门的配合,档案工作者要培养善于沟通及处理事务的能力。由于档案管理部门服务对象形形,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很难胜任此项任务,善于沟通协调是档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沟通上级业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程度跟领导的重视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所以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赢得领导的重视,而且档案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也影响档案工作质量的高低;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充分沟通协调各个平行部门,一个单位完整的档案是由本单位各个部门独立的档案构成,档案工作者需要与其他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才能投放齐全的档案,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适当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参考文献:
[1] 陈玛丽.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素质分析[J].河南科技,2012.5
[2] 甄丽萍.关于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探讨[J].兰台内外,2012.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对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张文凭,而是能力和素质兼具,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要始终坚持和拥护党的方针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我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拥有民主
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于错误思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大学生踊跃参
加社会实践,拉进社会与学校人生价值观
念的距离
在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进取。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交际行为的基本能力。
3.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操守和
良好的行事作风
不能够好高骛远,要踏实肯干,诚恳守信。具备必须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优良典范。
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明路线。所以,想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实施形势政策教育势在必行。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主流是正确的,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上还不够理想,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所需要
的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2.师资队伍不稳定,授课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发展方向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而更多的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进行兼职教学,精力的分散导致授课的水平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基本都是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套话较多,案例较少,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过多,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4.缺乏材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由于教材的滞后,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最后导致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思路
形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以及各项重要方针政策,关注社会民生的敏感话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材料,同时应对国内形势与国际的大环境相结合,对难点及疑点进行认真剖析。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还应用信息手段对既得的消息尽快传播给学生,扎实并客观地进行阐述,切实做到“以事明理,以理论事”,使内容与时俱进,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事嗅觉,引导学生正确人事形势中的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及表面化;同时,形势教育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所以应培养学生快速对形势了解以及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拓学生的事业,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介绍与命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史料翔实,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以马克思理论对事物及形势进行本质上的剖析,抓住主要矛盾,专注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同样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应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剑敏,田鸿雁,申晓英.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1).
[2]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