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规模;协整;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投资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它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次经济波动总是伴随着投资的剧烈波动,正因为如此,投资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和着力点。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效果更为明显。以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为例,2003年,我国扭转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因此,2004年,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货币政策严控信贷规模,收到了很好的调控效果,固定资产投资在达到阶段高点后回落。但是,在随后的2006和2007年,央行放松了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过快增长,为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问题,央行不得不在2008年初采取了严厉的信贷控制,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信贷增长不能超过2007年的增长余额,并按季监测投放进度。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刺激投资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为国民经济增长“保八”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规模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根据米什金(2009)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总结,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传统利率途径、资产价格途径和信贷途径影响企业投资,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实际产出。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应该相当显著,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万跃楠(2004)利用简单线性回归方法对1991-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利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来影响投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取决于银行的信贷行为,而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小。聂学峰和刘传哲(2005)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递到投资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途径传递到投资上。李文森等(2006)通过对江苏省有关情况的调查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的相关程度明显降低,企业及政府自有资金较为充裕,通过信贷之外的渠道筹资环境宽松,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新的变化。戴达年(2007)分析了信贷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机理与措施。张力生和胡晓琳(2009)以河北衡水为例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中长期贷款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由于采用的数据和方法上的差异,导致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拟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规模的关系,以进一步明确和认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笔者选取1985年至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FINV)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CR)两个变量,共24年的数据,然后取自然对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单位根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各个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关系,以及确定变量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的前提是,这些时间序列变量必须为平稳序列。否则即使回归结果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回归方程拟和程度良好,这样的回归也有可能是伪回归,并不能说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真实关系。而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本身并不平稳,但是在经过至少n次差分后能够成为平稳,则这种变量被称为n阶单整变量。单整阶数相同的时间序列变量有可能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对于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通过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这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在不平稳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检验这些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在1979年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该检验表明,如果ADF统计量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则可以认为在这一显著性水平下,被检验的时间序列变量是平稳的;反之亦然。采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D”表示一阶差分,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所设定的检验方程含有截距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所选的滞后项数,N指不包括截距项或时间趋势项。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FIVE和LNCR均为非平稳序列,而这两个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均成为平稳序列,即这两个变量同为一阶单整变量。因此LNFIVE和LNCR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只能证明LNFIVE和LNCR同为一阶单整变量,并且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但不能证明LNFIVE和LNCR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协整关系,也不能确定这些变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作出上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判断。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两步检验法,对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该法先用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对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其是否平稳。如果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则可以判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采用Eviews6.0,得到回归方程和回归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LNFINV = -1.4711 + 1.0452LNCR

(-3.8621)(30.01)

R2=0.9762F=900.8072

检验结果显示:LNFIVE和LNCR的回归拟和程度很高;回归系数以及方程整体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回归后得到的回归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根据Engle和Granger的两检验法的结论,说明LNFIVE和LNC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信贷规模增长1%,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

(四)脉冲响应函数

协整检验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规模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能从动态角度更好地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建立滞后2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的变动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

图 1 是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对新息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从图1左边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看,固定资产投资在受到信贷规模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的冲击后,在滞后期内的冲击效应为正,并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说明信贷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大且持续性的影响。从图1右边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看,信贷规模在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的冲击后,在当期为负值,之后快速上升,并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会增加对信贷的需求,带动信贷规模的增长。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就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信贷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大且持续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会增加对信贷的需求,带动信贷规模的增长。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信贷途径对投资的调控往往能从源头上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应发挥信贷传导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作用,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应通过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当固定资产投资减慢,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时,则应通过货币政策扩张信贷规模,刺激固定资产投资,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万跃楠.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投资的渠道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04/04

[3]聂学峰,刘传哲.我国货币政策传递到投资的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05/02

[4]李文森,高爱武,王远华.信贷与投资相关性的减弱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中国金融,2006/24

[5]戴达年.信贷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机理与措施.中国金融,2007/01

[6]张力生,胡晓琳.固定资产投资与中长期贷款关系实证分析――以衡水为例.河北金融, 2009/08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第3篇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提高准备金率政策的出台,以及全年贷款额度控制的实施,释放出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开始退出的明确信号。显然,货币政策的退出是走在了第一步。然而,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如果投资政策不退出,而货币政策退得太快、力度太大,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可能出现公共项目挤出私营部门投资的现象,使得经济结构更不合理;二、可能出现基础设施项目挤出制造业项目投资的挤出效应,这虽然会有助于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迅速消失,但也使2011年的消费物价通胀更难控制;三、可能出现新建或在建项目被迫停工,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银行坏账问题。

去年因为4万亿的刺激政策,各地政府上马了非常多的大型基建项目。截至去年年底,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的未完成金额就达到近23万亿,同比增长了33%,显示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刚性很大。虽然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但至今似乎还未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

预计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会达到30%,而全年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接近30万亿元。根据当前银行贷款融资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升趋势,以及历史数据约20%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方式计算,2010年中长期贷款将需要增加约6万亿元。再加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其他类别贷款3万亿元的增额,2010年的新增贷款总额要达到9万亿元,才能满足新建和在建项目的贷款需求。若按当前贷款额度7.5万亿的目标,大部分新项目将无法得到资金,而一些在建项目亦得不到融资。

如果信贷增加不足,将出现以下两种可能的情形。在一种情形下,今年或之前开工的许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可能会被推迟或停工,从而直接导致不必要的不良贷款的上升。今年开工的许多新项目规模较大,并且预计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尽管项目已经获得了第一阶段的开发资金,但在2010~2011年许多项目将需要第二期或者第三期资金。突然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将会切断其中许多项目所必需的资金来源,从而推迟完工日期或者导致破产这样更糟的结果。

在另一种情形下,银行可能会优先放贷给已经提供了第一期资金的在建项目,即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公共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从而避免不良贷款的上升,但这意味着留给新建项目的信贷额度将会非常有限。特别是,假如2010年私人部门投资者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投资的话,他们可能会发现极难获得银行贷款。换而言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2010-2011年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趋于不平衡,制造业产能的增长会继续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先退出,会导致通胀压力的显现。我们预计今年全年CPI的水平在2.8%左右,通胀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今年的信贷政策真的维持7.5万亿的目标的话,明年可能会迎来较为严重的通胀。这听上去很像一个谬论。

我们这些年的通货膨胀水平之所以比较低,都是食品通胀,并没有明显的非食品通胀,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但是从2008年以后,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产能过剩完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边是供给,一边是需求。如果产能增长放缓,但是需求增长不放缓的话,产能过剩就会很快消失。

供给方面,2008年下半年以后,制造业对行业前景比较悲观,所以制造业的投资已经放缓,产能的增加也已经放缓。今年尽管制造业对前景的信心有所恢复,但是能否投资扩大产能,还要取决于今年的信贷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的需求增长是很快的,这会很快地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2009年年初以前,是公认的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年初过剩产能超过30%,但在政府补贴等优惠措施出台后,汽车总销量飙升38%,过剩的产能一下子就被消化掉了。现在整个汽车行业几乎接近全负荷运转,产能利用率接近100%。类似的情况在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如果今年严控信贷、导致制造业企业难以取得资金来扩张产能,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能到2011年就不存在了。而一旦产能过剩消失,CPI通胀就真的来了。

有意思的是,如果明年真有高通胀的话,可能绝大多数人的解释是归罪于2009-2010年的高货币供应的增长,那么他们相应提出的政策建议就恰好相反――即建议货币政策更严更紧,其结果可能会使得我们离低通胀的目标越来越远,情况越来越糟。因此如果现在的政策不改,明年可能会真的发生滞胀,即由于货币政策严厉紧缩,经济增长发生明显下滑,另一方面因为产能过剩消失,非食品通胀(核心通胀)的发生不可避免。

决策者应该谨记这一“颇有争议”的关系,小心判断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他们认为CPI通胀维持低水平更为重要,那么今年应该避免而不是实施激进的信贷紧缩。

因此,现在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其实已经被投资政策“绑架”。在建规模已经很大,如果我们还是不停地批准新开工项目,货币政策紧缩只会把经济带入歧途。大家都在讲货币政策退出、财政政策退出,但是别忘记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政策――投资政策,这是别国所没有的。实际上,我们国家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是投资政策的衍生品。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一旦批下来,银行很难不为其提供贷款。倘若投资政策不紧而信贷政策过紧的话,结果可能就会事与愿违,最后挤掉的就是私营部门、中小企业、房地产。

所以,如果是要政策退出,至少应是双管齐下,即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一起退出。而更理想的政策退出顺序是投资政策先退出(即立即停止地方政府新开工的公共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政策等到2011年甚至2012年再退出。因此我建议今年新开工的政府项目、公共项目、基础设施项目能不批的先不批,去年的项目已经很多了,继续审批肯定会挤占私营部门的投资。要留出空间来让私营部门投资,让制造业投资,包括房地产的投资、产业转移性的投资。同时,信贷政策也应稍微宽松一些,我认为今年最理想的信贷增量是10万亿。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投资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3日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概念及内容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含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宏观性。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要有宏观意识,即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发现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涉及建设单位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监理、概预算等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因此,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要审计投资计划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投资政策,还要审计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

(3)审计过程的阶段性。国家建设项目周期较长,从一两年到十来年不等。为了及时、完整的反应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建设项目管理等情况,审计机关需要分阶段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般分为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项目在建、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4)审计技术的专业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是一个专业技术型非常强的综合过程,涉及很多不同的专业,如经济、建筑、财会、计算机等,仅仅建筑专业又涉及工民建、公路、铁路、水利等几乎所有的二级专业。因此,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除了审计资金活动外,还要审计其他与建筑有关的行为。

(二)固定资产审计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的审计、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建设项目在建审计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的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情况的审计。建设项目资金筹措的审计按其来源不同分为:基建拨款审计、基建投资借款审计、其他借款审计、项目资本审计和项目资本公积审计。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备建设到正式开工前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计,包括投资立项审计、设计(勘察)管理审计、招投标审计等。建设项目在建审计是指对建设项目从正式开工到竣工验收前的建设实施阶段的内容进行的审计,包括工程管理审计、工程监理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等。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对已经完工建设项目的初步验收情况、试运行情况、合同履行情况及投资完成情况实施的审计。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要性

(一)可以为政府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可以加强对于政府投资活动的监控,通过对于项目立项、论证的事前监督,可以提供关于投资项目效益的重要信息,促使各级政府在投资活动中慎重行事,经济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

(二)可以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关于投资项目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其中效益性是审计重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通过对于投资项目的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保证公共资金能够投向最具经济、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并保证投资资金运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可以遏制投资与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确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投资活动中的经济责任,约束对于政府投资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反腐倡廉。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管辖权混乱。审计管辖是指审计机关确定各自审计对象的范围划分。确定审计管辖权的范围,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另一方面可以使审计机关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增强审计的自觉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我国《审计法》第28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同时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但这个授权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执行。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央资金和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到地方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一般无法实施审计。最终导致许多财政资金或者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最后“无部门”来审。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机关的监管权利不集中,审计机关的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交通、城建等行业的主管部门,审计机关实行监督权力受到限制。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窄,审计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对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规模投资越来越大,但从审计项目占应该审计项目的比重或审计资金占应该审计资金的比重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比重较低。存在这样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审计机关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审计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审计内部缺乏资源整合的动力,一些审计审计机关有能力进行审计,也有可能因为审计管辖权的限制而终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差。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审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注重查错防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关注效益审计;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和事中审计不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程监督更有意义。

(四)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1、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计算机的应用与计算机在财政、金融审计中的应用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处于滞后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投资审计管理和投资审计现场技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也很匮乏。

2、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机关懂财务的人员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瓶颈。国家审计人员属国家公务员编制,其报酬相对固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改进建议

(一)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在投资项目设计任务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之后,有关部门审批之前,,邀请审计人员参加,实行跟踪审计。采用这种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的方式,能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与风险意识,提高审计的约束力。审计部门间接地参与了投资决策过程,这不仅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反而会增强审计威信,提高审计地位,更好地达到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目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制定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规。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应尽快出台比较具体的审计规定与处理标准,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审计法虽然对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审计程序等有相应的规定,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来说缺乏适用性。尽快出善的投资审计法规,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只有完善有关的法规,才能加大对投资决策部门的制约力度,减少人为干扰,审计处理更加客观、公正。

(三)审计机关内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控制。在相关的准则、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尤其需要通过内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突出重点并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高发环节,要把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关口”,即立项决策关、勘察设计关、招投标关、合同控制关、施工过程控制关、竣工验收关、监督检查关等,在各个“关口”设计必要而合理的审计程序,配备充足的审计力量;2、在审计中,在实施主审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审计小组成员、外部专家工作的督导;3、对审计结果严格实施“三级复核制”。

(四)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

会计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都将成为投资审计的具体内容,基于此,应对原有软件进行优化更新并针对新的投资审计领域开发出新的审计软件,使电子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大审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在已具有的审计规模下,配齐财务人员、经济人员、技术人员与法律人员、调查人员构成比例,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与其他专业的审计不同的技术性,搞投资审计,不懂工程技术是行不通的。在审计机构人员编制有限的条件下,审计部门可外聘一些基建工程人员,在社会上形成稳定的审计网络与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波,丁国瑾.关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郑红霞.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法研究.现代商业,2014.2.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固定资产; 投资管理

一、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制约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增值税不予抵扣,占用了投资企业的大量资金,加重了税负,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特别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加强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然而生产型增值税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如有些经营者的感叹:不搞技改,产品上不去;搞了技改,负担下不去,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

购进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税金最终要通过价值转移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再进入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环节按销项税再征一次增值税,形成事实上的重复征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愈高,产品生产或劳务经过的经营环节愈多,重复征税的范围就愈大,重复征税的程度也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因纵向联合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税负的不同。一些大而全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产品能够“一条龙”生产,产品中所含设备的增值税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税负较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这种状况使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行业间、企业间税负失衡

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越先进,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固定资产总额也必然越高,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相对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则相对较少。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的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既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又要多纳税,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转向投资少、税负低的项目,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将对企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改变目前低技术产品过剩、高技术产品相对较少的产品结构和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利益驱动机制,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固定资产完工时进项税抵扣期限的规定,企业对固定资产建设期资金的时间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回报率的追求,会对企业加快建设进度、缩短购建周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继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入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增值税转型后,由于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就不包含增值税这一项,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

(四)使企业在公平的税负环境下展开竞争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时的税率是一样的,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固定资产的存量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税负也不一样。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按照国际惯例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造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不平等竞争。消费型增值税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征税,而且实现了税收政策在对设备投资的选择时保持了中性,能够保证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行为之间的税负公平、竞争公平,有利于市场机制及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在投资策略上,不仅要考虑现有的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还必须定位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上,从投资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应定位为退出产业。在投资导向上,应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树立前瞻意识,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一旦投资形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把投资决策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

当前,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换代升级、更新改造的已经来临。滥用固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格的投资程序是避免投资损失和投资包袱的必要手段。在投资决策上,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是科学投资的前提。当前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以充分的流动资金作保证。尽管增值税转型后能够减少一部分资金的流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现阶段,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资金稀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推动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造成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而且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增大了经营风险。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大力提倡“不可行性研究”,从正反两方找出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充分进行各种风险因素的研究,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依据,忽视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论证是残缺的、不完备的。

【参考文献】

[1] 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2] 张玲.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及价值评估[J]. 理论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