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并从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配置管理功能,介绍了配置管理以及概念和配置管理任务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与配置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软件项目管理 配置管理 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对软件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频繁。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在技术变化和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企业的项目库和管理库,将个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企业知识和经验,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采用科学的配置管理思想,辅以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是管理软件产品不可或缺的方法。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管理相对落后,引入软件配置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是迫切而重要的。
软件项目管理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
软件项目管理是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使软件项目能够按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地完成,分析和管理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的活动。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软件项目管理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软件是一种纯知识产品,其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估算和计量,生产效率难以预测和保证。其次,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开发过程中各种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和控制性。软件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的组织和管理、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估计、软件配置管理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贯穿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其中,软件配置管理提出了开发过程中人员和工具的配置和使用的管理策略。
(2)软件项目管理的原则
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以下几大原则:即平衡原则、高效原则、分解原则、实时控制原则、分类管理原则、简单有效原则、组织的知识积累原则。
(3)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频繁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复杂,软件更新、配置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配置管理过程可以涵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宏观管理中,即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良好的配置管理使软件开发过程能够更好地预测,使软件系统具有可重复性,并使用户和管理部门对软件质量和开发团队有更大的信心。
配置管理
(1)配置管理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配置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通常都认为配置管理是一种规范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在团队开发中识别、控制和管理软件变更的管理。
(2)配置管理的任务
1.定义配置项
软件配置项目(SCI),即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构成软件配置,它们是:代码(源代码、目标代码)以及数据结构(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文档(技术文档、管理文档、需方文档)、报告,其中每一項称为配置项,软件配置项是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如操作系统、各种支持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也可以纳入软件配置管理的范围。
2.标识配置项
识别软件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非常重要,它给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软件项目提供了唯一的标识符,使其易于控制和管理。配置标识符包括文档标识、代码标识和运行文件标识。
3.定义基线
基线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当一个个软件配置项形成文档并通过评审,便成为基线。基本功能是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更清晰的划分,使连续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从而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和确认。
4.定义软件配置库
软件配置库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开发过程。基线技术将存储库分为3类:即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
(1)开发库:存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文档、源代码、可执行代码和数据,为开发人员的活动提供支持。
(2)受控库:存储被评审和批准的基准产品,以及批准的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产品。
(3)产品库:项目正式交付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操作环境。
5.控制配置
配置控制的定义是指定配置管理在实现过程中实现的配置规则,包括出入库控制和变更控制。
6.配置审核
它包含物理和功能审核。包括以下活动:验证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应定期安排审核工作;定期的软件备份应该确保备份介质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7.配置状态报告
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发展状态记录,包括配置管理的现状以及原因(存储、更改)。配置管理人员应定期或在需要时提置状态报告。配置状态报告包含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基线的所有更改的可跟踪性。
(3)实施配置管理的优点
1.节约费用: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工程造价。
2.利于知识库的建立:项目库、管理库
3.规范管理:量化工作量考核、标准化测试、加强协调与沟通
配置管理实施的流程
(1)规划和调整网络开发环境,规划良好的开发环境,是实施配置管理系统的前提。本阶段的配置管理系统规划,主要考虑以下问题:网络带宽、拓扑构造、服务器选择、命名约定、存储位置、开发人员和组的命名规定等。
(2)设计配置管理库
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开发资源存储模型,有利于减少管理负担,提高配置管理数据库的访问性能,便于访问控制,保护软件资产。
(3)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目的是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制定合适的配置管理流程,以更好地支持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定制并行开发策略
合理的并行发展战略应具备以下特点:协调项目的复杂性和需求,为集成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创建有效的规范,并反映开发过程中方法和需求的变化。
2.版本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提取软件的相关版本,以形成软件系统的阶段版本或版本。一个基线代表一个新开发活动的开始,一系列精心定制的活动生成一个新的基线。此功能有效地用于管理和跟踪项目开发过程中版本之间的关联。
(4)相关人员的培训
要想让配置管理系统顺利实现,相关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
1.管理员培训:对于配置管理员,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关内容;
2.开发人员培训: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与开发常用的操作;
3.管理流程培训:对于所有人员来说,其目的是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过程,以及如何将开发管理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
CMMI与配置管理
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组织开发,并于2002年的一种规范、实用的途径,来管理软件过程的模型,经过指导软件开发人员的活动来改进软件过程,以达到软件过程的可重用性、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的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是CMMI可重复级别的一个关键过程域,其目的是在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中维护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其中包括对变更的控制和对可能影响变更的所有软件因素的管理。配置管理作为过程实施和过程优化的一部分,是软件过程的基本保证,也是基于可复用软件开发的管理方法,因此,它成为软件过程管理的核心。CMMI模型清楚地描述了供应链管理,并解释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具体描述了软件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成熟度应该达到的一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这些关键做法分为5类,即所需的承诺、执行能力、执行的活动、度量分析和验证,以实现该组的目标。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时,能够准确地知道该做什么,如何评估团队的配置管理状态,以及在哪些方面也可以改进等,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具体回答。
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配置管理在某软件项目开发中的应用,该软件开发以及管理的环境如表1所示。
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实施者需要在项目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统一的项目资源管理平台,满足项目团队的角色,是项目资源需求的关键。该平台的建立为避免项目管理混乱、文档和测试程序的源程序版本之间的文件标准化和统一化,变革的有效控制,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并可以保存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通过SVN的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在公司实施配置管理,该平台使得软件项目开发任务,进度,改变可以控制并保存在项目结果的所有阶段,包括各种软件项目的源程序文件的历史版本,形成项目的开发库及受控库,形成了无形而强大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能力。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减少项目人员之间的摩擦,团队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增加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信心,并给予了良好的评价,使公司领导对项目团队有了更多的信心。
结语
配置管理系统直接解决了开发团队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通过资源重用建立了知识库,规范了软件开发过程,使软件产品更加可靠。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配置管理和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降低了项目风险,使整个软件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1] 王珍英.配置管理在軟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0):101-104.
一旦判定可能需要CMDB,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惯例。一切都从ITIL开始,它是IT服务管理的业界框架。在开始制订配置管理策略时,要根据ITIL目标设定正确的目标。ITIL说明了组织内部以及与其服务相关的配置管理,囊括所有 IT 资产和配置。理想的CMDB 应提供准确的配置信息及其记录文档,以支持其它所有服务管理流程。此外,它必须为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它必须有能力根据基础架构状况验证配置记录,并及时警告和纠正异常事件。其实,建立CMDB是一项大工程,企业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才保证完成的效率。
数年来, CMDB 概念不断演变,从独立的数据储存集合到整合的数据储存,再到单一的中央数据库。每次演变都使其更加接近“解决方案”的目标,为配置数据建立记录来源,而且无损于基础架构的状况。然而,尝试采用这些方法的人们发现,它们具有严重的缺陷,那就是难以或者不可能扩充。这正是推荐联邦式数据模型(Federated Data Model)被看好的原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有一个中央数据库,通过通用数据模型与其它数据库连接。该模型会把信息从一点传送到另一点,不必重新编写代码。
联邦式方案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因为联邦式数据模型会纳入一个跟其它数据储存相连结的中央式数据库,这是分享配置数据的最佳方式。它能够节省去完全中央数据库方案中相关的设定与维护的高额成本,将广为分享的主要配置项目数据放在共享的数据储存之中,再结合其它应用数据库中的非关键属性数据实现配置数据的共享。Gartner研究报告指出:“一个成功建置配置管理数据库的实用方案,所要求的是联邦式的数据模型加上具一致性的数据检视,它会利用元素特定工具(如桌面配置管理、服务器配置管理、网络管理以及存储管理)来接收至少一部分的数据。”CMDB 可以将功能重点放在配置项目及其关系。这里的功能包括“快照”的多重版本区分、让多种资源中的数据具备一致性以及提供联邦式数据。支持这个功能的经常性耗用并不会浪费在不需要这个功能的数据上,因为不必转移相关数据,也不必修改CMDB来存放信息。
基于配置项目与其关系已界定出来的范围,是否应该在CMDB 中储存新数据的问题已获得解答。数据不必储存为CMDB延伸数据,这样就省去了变更CMDB数据模型以配合数据新型态的麻烦。假如稍后才决定将数据移出CMDB 的话,也免除了修改数据模型本身的困难。此外,也不必为了将变更申请、技术支持申请以及其它配置相关数据搬移到CMDB里面,而去执行众多的数据移转或进行应用程序的整合。如果应用程序需要使用数据,可以继续从目前数据储存的位置存取数据。交易数据不储存于CMDB之中,而是储存于能够处理大量申请的数据库,数据的提取的效率会更高。由于独立数据库具备优越的功能提供数据,数据库使用者不会从 CMDB 内取得自己所有的数据,而是从个别数据储存内部去取得数据。除了配置项目相关的申请之外,由于自身相关数据的申请已由其它数据库处理,CMDB 不必承载所有这类的数据流量,可将负载分摊到多个系统上。
现场说法
BMC:三层CMDB驱动价值
谈到联邦式数据模型,必须了解如何构建CMDB以利用其价值。BMC Atrium CMDB及其基础设施可分成三层。前两层分别是CMDB层和CMDB扩展数据层,第三层为CMDB环境层,包括与前两层互动的应用。
CMDB层保存关于配置项目及其关系的信息。它只保存关键属性以及到CMDB扩展数据层的链接,以供获取更多信息。这个链接确保即便CMDB层从物理上不保存全部的数据或相关数据,仍可用作配置数据的记录源。CMDB扩展数据层保存不被视为“关键属性”的相关数据,如变更请求、服务影响模型以及未保存在CMDB层的任何配置属性。CMDB扩展数据层中保存的信息是与保存在CMDB层的配置数据链接的。
CMDB层和CMDB扩展数据层一起构成CMDB环境。CMDB环境适用于提供并使用数据的应用。这些应用可访问CMDB及CMDB扩展数据。例如,察看并修改CMDB中配置项目情况的资产管理应用。应用是CMDB环境的一部分,而与其配置相关的数据则是扩展CMDB的一部分。这一层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到数据的开放访问。
惠普:基于策略自动部署
当前,政府和企业的关键业务越来越依赖IT系统,政府和企业的IT环境也越来越复杂,IT管理部门面临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例如快速软件变更、改善基础环境的部署和控制能力、优化设备的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等。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必须有一种真正适用的灵活的变更和配置管理解决方案。
一个全面的自动化的变更和配置管理解决方案,应该能够管理企业IT环境中的操作系统、补丁、软件、目录、个性化设置、用户权限等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将这些资源分发至新的正确位置或变更到新的正确状态。这个过程中,应该是针对不断变化的计算环境来提供智能的系统管理。配置和变更管理产品不仅要对软件和数字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打包、测试、发现、配置分析、部署、升级、修补和删除,还要贯穿整个企业复杂的内网、外网、无线网等网络和应用环境,支持软硬件的异构,可靠管理整个企业成千上万的设备和用户。
另外,企业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了解并对整个企业中的IT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微软:SMS对我们很重要
微软的IT部门正是通过SMS来管控20万台桌面机,在系统升级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到99%以上的可靠度。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T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2006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条,完成比率达99%。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T运行维护指标,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T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责权分明,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税务系统信息化;IT服务管理;ITIL
一、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从1982年起步,1994年金税工程的启动拉开了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线。在经历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后,信息化在税务系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支持税收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及逐渐走向成熟,税收工作对IT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运维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IT运维工作的现状及运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IT运行环境复杂。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税务系统的IT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硬件方面有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服务器、PC机、路由器、交换机、光端机、网闸、磁盘存储设备、不间断电源及机房空调等设备。软件方面有各种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及大大小小的几十种应用软件。这种复杂的运行环境大大增加了运维部门的运维难度和复杂度。
2、 运维工作缺乏统一的问题申告平台。目前,税务系统运行着几十种应用系统,各种系统之间有的进行了整合,有的相互提供数据支持。运维部门往往安排不同的运维人员来维护不同的应用系统。当用户发现问题时,不知道该找哪些运维人员来解决,从而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 需要规范的变更管理。在目前的IT运行环境中,有的硬件设备承载着多种应用系统,有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当对这样的设备或系统进行配置更改时,就会同时影响到其他相关的系统。而这样的变更事件经常发生,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变更,并且将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IT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 文档管理不规范。对于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文档资料,一般是谁最初接手谁负责管理。这样往往会因为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带来资料的丢失,给后期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基于ITIL的税务系统IT服务管理模式探索。
ITIL是英国政府委托政府商务办公室开发的一项供公共使用的IT服务管理方法。目前,ITIL已经成为汇聚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集合,发展成为了世界IT服务管理领域的事实标准。
ITIL的主体框架由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6个模块组成。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由一个服务台管理职能和10个流程组成,它们分别是:
1、 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是指通过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制定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SLA),并通过监控和评审确保IT服务达到协议所约定级别的管理流程。
2、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指由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服务管理流程。所有的软件、硬件和各种文档的配置信息都作为配置项记录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配置管理是IT基础架构的信息中心和控制中心,为其他服务管理提供有关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
3、 服务台。服务台即通常所指的呼叫中心,是一种服务职能,是用户与运维部门的单一联系点。它的主要职能有:①响应用户的呼叫请求,并进行初步处理,无法处理时就将这些请求转交给二线或三线支持人员。②有关IT服务方面的信息。③管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关系。④日常的运作管理任务(数据备份恢复、磁盘空间管理等)。⑤基础架构的监控工作,一旦检测到故障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立即评估故障对关键设备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将故障报告给事件管理。⑥为其他的活动和流程提供接口。
4、 事件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流程是指对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活动进行处理的服务管理流程。它不仅包括处理软硬件故障,还包括响应服务请求(如:权限的修改)。
那么通过ITIL能否解决目前税务系统IT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呢?让我们按照ITIL服务管理的主要管理流程来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业务部门对IT服务的需求,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一个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
其次,通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来统一管理税务系统复杂的软硬件设备和文档配置信息,为解决事件和问题提供关于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同时也可避免因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而带来的文档丢失问题。
第三、当用户发现问题时直接与服务系。服务台启动事件管理流程,按照知识库中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当服务台在SLA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时,将问题提交给二线、三线技术人员,待问题解决后终止问题。通过这个流程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提交问题,并按照最快捷的渠道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服务台对所有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归纳总结解决方法形成共享的知识库。技术人员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内容,减少重复工作。
当然,ITIL只是IT运维管理的一个国际标准,是对IT管理实践的抽象和总结,就税务系统而言不能直接使用,而必须根据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它的实施将涉及组织、人事、技术、IT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通过ITIL的实施,将会有效改善税务系统的IT运维现状,显著提高运维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实施ITIL运维管理,将是税务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本文所论述的自动化运维功能为基于IBM Tivoli成熟软件实现的。
【关键词】现代大型企业 运维自动化 软件
1 概述
目前大型数据中心设备数量巨大,且随时间不断递增递增,但维护人员相对比较少,随着机器数量的递增,人员完全无法承担如此大的维护量。从运维管理模式上看,目前大多数健康检查、软件部署、配置管理和变更工作都还由IT维护人员手工运维,随着设备数量的增长、运维标准的提升、配置和运维规范的日益严格,手工运维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IT运维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1.1 目前运维现状
目前运维工作主要现状为:
(1)大量手工操作
(2)无业务视角视图
(3)使用着分散的管理工具
(4)且维护、支持的要求和任务日益繁重。
导致问题:
(1)手工错误无法避免,很多故障原因为手工配置变更错误
(2)业务修复时间过长,达不到高可用性要求
(3)人员的工作强度大,但效率低
(4)无统一管理视图,管理的偶然问题多。
1.2 运维自动化的总体需求
1.2.1 目前自动化运维需求分为三大类:
(1)任务自动化:主要包含软件、裸机安装、补丁升级、配置变更、配置比对、操作审计、合规性检查、健康检查和报告。
(2)流程自动化:检修自动化、事件处理自动化、自主修复和纠正、敏捷地满足服务需求。
(3)服务自动化:可实现私有云的搭建并融合云管理和其他IT服务的自动化。
基于IBM Tivoli成熟软件可实现的大部分任务自动化功能和部分流程自动化,从服务器运维自动化、流程自动化和网络运维自动化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规划。
2 架构说明
2.1 运维自动化管理软件服务器端由四种组件构成
(1)IBM SmartCloud Control Desk(简称SCCD);
(2)IBM? Tivoli? Netcool? Configuration Manager(简称NCM);
(3)Tivoli Application Dependency DiscoveryManager(简称TADDM);
(4)IBM Endpoint Manager(简称IEM)
其中SCCD为运维管理流程平台,TADDM为配置发现服务器,都不包含客户端;IEM为完成服务器运维自动化的主要软件,在每台纳管的主机、PC服务器或者虚拟机上均需要部署相应的客户端软件;NCM为完成运维自动化的主要软件,在首次使用的时候,需要配置网络设备自动发现脚本,之后NCM将自动发现所有限定的网络中的设备,并使用相应的权限进行运维管理。
2.2 安全管控措施
为实现在统一平台上对底层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和维护提供保障,所有对自动化运维平台及其所管理的客户端设备的操作,都必须用ACL控制通过运维审计系统进行登录,以保证所有管理的网络及物理设备的安全和稳定等。
3 部署步骤
3.1 运维自动化软件服务器端部署
3.1.1 SCCD服务器的部署
部署内容:
(1)安装配置IBM DB2
(2)安装配置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Network Deployment
(3)安装配置Tivoli Directory Server
(4)安装配置Smart Cloud Control Desk server
3.1.2 NCM服务器的部署
部署内容:
(1)安装数据库Oracle11g
(2)安装配置Netcool Configuration Manager server
(3)安装配置Netcool Configuration Manager driver
3.1.3 IEM、TADDM及IEM裸机安装服务器的部署
部署内容:
(1)安装配置SQLServer2008
(2)安装配置IBM Endpoint Manager server;
(3)完成IBM Endpoint Manager Fixlet订阅;
(4)安装Tivoli Application Dependency DiscoveryManager
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之后,即完成运维自动化软件服务器端的全部安装,所有server正常启动之后,将能为纳管主机、服务器、PC及网络设备等提供全部运维自动化管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及服务等。
3.2 运维自动化软件客户端部署
3.2.1 IEM客户端安装部署
部署内容:
(1)在PC上安装配置IBM Endpoint Manager client;
(2)在服务器上安装配置IBM Endpoint Manager client;
(3)在虚拟机上安装配置IBM Endpoint Manager client;
(4)在IBM Endpoint Manager console上查看安装配置的client注册到IEM server,并能从navigate tree对所纳管设备进行分组管理等工作;
3.2.2 NCM纳管网络设备的发现和管理:
部署内容:
(1)登录NCM Base Web Portal,设定NCM参数,包括:时区、资源浏览可视化、建立worker server resource、建立资源授权、配置FTP资源、配置server pool size、导入网络设备等;
(2)配置管理网络设备,完成规则检查等。
3.2.3 SCCD统一管理平台配置
部署内容:
(1)建立SCCD调用IEM连接,在SCCD上申请服务和跟踪服务进度,来完成对服务器运维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安装软件、补丁更新、巡检等工作;
(2)创建新用户,并赋予新用户事先定义的角色组及角色,由此可以控制使用该用户名的登录所能管理和控制的运维自动化平台内容。
4 结论
本文所述的运维自动化组件,可初步实现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任务运维自动化功能,和部分流程自动化功能:
(1)健康检查和报告, 实现服务器、小型机、虚拟机(PC)和网络安全设备的日常巡检功能。
(2)合规性检查,对于服务器、小型机、虚拟机(PC)和网络安全设备的基线要求。
(3)补丁升级,实现所有服务器、小型机、虚拟机(PC)和办公中终端的补丁升级功能。
(4)软件分发和裸机安装,实现包括服务器和办公终端的操作系统、桌面终端、防病毒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分发和安装功能。
(5)配置变更和比对,实现所有服务器、小型机、虚拟机(PC)和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变更和对比。
(6)巡检和补丁分发流程的周期性流程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