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及投资贸易的发展都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加大了商品生产和贸易、投资的风险,使贸易和投资的效应很难加以计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形式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基本标准和惯例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履行我国对世贸组织的义务。
一、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与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法律法规的透明度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基本依据。其具体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制定的公开性、广泛性;实施细则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可理解程度;执行结果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逆转性。透明度原则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原则之一,体现在《1994关贸总协定》第10条,贯穿于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之中。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对此做了明确的承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一咨询点,应任何个人、企业或世贸组织成员的请求,在咨询点可获得根据本议定书第2条(C)节第1款要求予以公布的措施有关的所有信息。对此类提供信息请求的答复一般应在收到请求后30天内作出。在例外情况下,可在收到请求后45天内作出答复。
延迟的通知及其原因应以书面形式向有关当事人提供。向世贸组织成员作出的答复应全面,并应代表中国政府的权威观点。应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显然,世贸组织对信息的披露和信息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即充分性、权威性、相关性、可靠性。而会计对信息的充分披露和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是会计处理所依据的法律;二是会计处理所依据的理论;三是会计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四是会计处理所揭示的事项及事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
会计信息披霞的目的与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一样,是为了减少投资和贸易的误区,降低贸易和投资的风险。不同的是,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强调的是政府法律方面的公开性、公正性、可靠性;而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则体现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揭示上,同样要求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可靠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和质量是建立在法律、规则、制度、政策透明度的基础之上,对法律、规则、制度、政策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法律、规则、制度、政策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会计的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所公布的法律、规则、制度、政策,是否构成贸易和投资的障碍等。
与此同时,它又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和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说明和揭示,通过对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该企业是否按照公布的法律、规则、制度、政策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透明度原则对于外国企业了解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体系,进入中国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对外国企业了解中国企业的资信、规避风险则具有现实的作用。透明度原则和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对贸易和投资这样一个相同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所作的说明,可以说对会计信息披霹和信息质量的完善是透明度原则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二、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1、统一性。法律法规的统一性是我国对世贸组织承诺之一。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第2条(A)节2款承诺:“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统称为‘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
我国承诺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领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要具有统一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都属于法规的范畴,它的制定、解释必须具有统一性。这不仅是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履行公平竞争的需要。统一性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是:
首先,应该具有规范性;
其次,在同等的环境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具有一致性;
再次,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具有对称性。
2、充分性。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是避免商品生产和贸易以及投资贸易风险的基本前提,是减少贸易和投资误区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的主要承诺。它意味着应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要求。其基础有二:
第一,充分性是建立在广泛性基础之上的。广泛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要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充分披露,而且要对会计事项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揭示;不仅要求对公司或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说明,而且要求对公司或企业的关联关系进行解释;
第二,充分性是建立在深刻性基础之上的。深刻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对重大事项的披露不仅应该对事项本身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且对其前因后果也要进行充分的说明,使不同利益主体通过信息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及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和可能的演变和结果。
3、可靠性。可靠性既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又是世贸组织的基本要求之一。可靠性的内涵是真实性,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真实性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包括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客观性、准确性、明析性和可验证性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客观性体现在反对人为干扰方面;准确性体现在市场经济下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可验证性体现在贸易的审查制度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的诚信问题,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4、可比性。可化性在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中主要体现为倾销及反倾销方面,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成本或价格与国外同类商品的成本或价格的比较。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从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第6条反倾销条款来看,“
(a)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在出口国中供正常消费时的可比价格;
(b)如无此种价格,则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同类产品出口至第三国的最高可比价格;或该产品在原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销售成本和利润“;其次要不低于成本。成本的确认程序、内容与价格的确认及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会计的可比性角度看:价格和成本的确认是在不受干扰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市场中没有同类产品,则以市场具有类似特征和风险的商品价格作为可比产品;如果市场没有类似风险和特征的商品,则在适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这与反倾销中对价格和成本的认定,在程序和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
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基础是商品的可比性,它建立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主要体现在反倾销争端和争端的解决上。由于会计计量所反映的可比性往往导致反倾销争端的发生,影响到反倾销争端的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反倾销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可比性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会计确认、计量的可比性是世贸组织公平贸易原则的延伸。
三、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1、在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应认真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正确处理国际会计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应该体现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反映中国的生产关系,调整规范中国的会计行为。强调统一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层次性是在统一性的框架下的补充和完善,明确界定会计信息的充分性与商业秘密的关系;充分认识可比性的确认不应该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应建立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允许存在必要的差异性、层次性;可靠性应该与决策和预测相关并体现其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会计模式;原则;方法
现代化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模式,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模式的建立受经济环境的制约,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特点出发,从会计管理制度制定,会计信息系统设置和会计监督机制建立等几方面构建企业会计模式。企业会计模式必须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企业会计模式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只有这样企业会计模式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企业会计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措施。
1. 现代化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原则
构建现代化企业会计模式必须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经济、实用的企业会计模式,绝不能大而全,面面俱到;同时不存在完全一样会计模式,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会计模式。因此,构建企业会计模式应坚持如下原则。
1.1 与基本的财务会计原理相适应。 企业会计模式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而会计原理正是对会计活动内在规律的总结,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原则。所以,构建会计模式必然首先要适应基本的财务会计原理。
1.2 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 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应在道德及法律的约束下开展,这是对社会化活动的基本要求,而会计模式作为社会化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接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其重点在于兼顾财务、税务及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要求。
1.3 应与现行的会计准则相适应。 会计准则是指导一个国家会计活动的基本要求,其约定了从事会计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规则,所以,构建企业会计模式也必然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其重点在于符合会计原理与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构建具有企业特色、满足经营需求的会计模式。
1.4 应与当前经济环境相适应。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两部分。企业经济活动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缩影,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所以,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模式必然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5 应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 会计模式应该能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资源、资源及其变动以及该主体自身的可能存在的转化(合并、改组等)的过程及结果。会计模式的大小、结构与管理机制必须与企业经济活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具有全面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能力。
1.6 应符合企业的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原则是财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构建会计模式也必然要符合这一原则。成本的概念一是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二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耗费;效益的概念一是可实现二是有效果。所以构建会计模式必然要达到其本身的经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1.7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企业会计模式必须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企业会计模式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2. 构建现代化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构建企业会计模式,必须考虑会计监督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位置和作用。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从以下儿个方面着手建立企业会计模式。
2.1 建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行是否协调,将对会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环节。
(2)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引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
(3)会计人员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会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
2.2 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应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儿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儿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通常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以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应该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括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指标,也可以包括反映企业现行状态和预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括的信息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2.3 建立有效的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监督工作由谁来做?如何做?这是会计监督机制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会计人员代表以国家为主的所有者行使对会计事务的监督陷入了困境。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分离的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会计人员从双重身份的揽忱境地解脱出来。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用于说明受托人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是否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要由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认定。与此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2.4 正确处理好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监督机制之间的关系。
(1)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监督机制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企业会计模式。在这三个要素中,会计管理制度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工作运行的客体,会计监督机制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条件。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机制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高效率和高水平运行而设置的,因此,应该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调整。
【关键词】可靠性;及时性;会计信息;协调应用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作用就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需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并要求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际应用中的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表现,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辩证理解可靠性和及时性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协调中寻找二者的平衡,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可靠性和及时性的涵义
(1)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也称客观性、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2)及时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是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间而言的,会计信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披露被认为是及时的,否则就是相对不及时的。通常,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会计信息记录的及时性,一方面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二、可靠性和及时性的关系
会计系统通过记录、处理和传递经济信息反应上市企业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然后以会计报表的形式传递给投资者,作为投资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因此它能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是否及时,对投资者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起着关键作用。可靠性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往往需要较长的编制时间和较复杂的编制程序,这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随着高新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具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完全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可靠性。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虽然并非严格的此消彼长关系,但是二者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及时性和可靠性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因此,有用的会计信息必定同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利用客观真实的信息作出经济决策。由此看来,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具有统一、依存的关系。
三、协调运用及时性和可靠性的建议
(1)会计信息披露时限的确定。监管机构可以对会计报表的生成以及信息的披露进行控制,确定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限,以此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个手段虽然能够有效解决会计信息不及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要全面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从企业规模、企业内部的控制质量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权衡。(2)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改善会计系统结构。实行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全部代替手工操作,共享会计资料。会计电算化的实行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优化作用,对及时性的作用十分明显。然而,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改善现行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结构,通过整合构建多元的会计系统结构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3)增加基础信息的披露频率。以年报为代表的的定期会计信息披露是中国见证会硬性要求的,信息容量大,因此市场价格对定期披露的会计信息较为显著。较长时间的会计信息披露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尝试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频率,以月报、季报、半年报的形式进行披露,可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并且可有效避免虚假信息的干扰,为投资者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有利于其作出正确决策。(4)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实施会计监控。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自律能力,约束和规范其行为。其次,开展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可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人员开展的会计业务进行监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通过会计岗位的责任监督,有效避免空岗,落实到岗到人,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实效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一、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职业判断概述。新会计准则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会计职业判断则成了焦点中的焦点,因为准则中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某些判断的标准,这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不仅需要会计人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故很多人称会计职业判断为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会计技能本身就是一个经验和判断的问题,我们接受的专业教育和基础理论并不是十分深奥,但是要将这些东西运用在实务操作中真正的考验便随之而来,这正是成为优秀会计人员的难点所在。
职业判断,顾名思义,由两部分组成:“职业”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准则知识以及从事该职业所经历的专业工作经验;“判断”是对某种未知事物做出的某种答复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简言之,职业判断就是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的专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包含四个基本原则,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是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过程中还应坚持合法性原则、公允性原则与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原则。
2.会计信息质量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真实可靠是会计信息的生命,然而我国当前大量存在无视会计准则或规范来变质对外会计报告的现象,甚至出现企业会计信息的大面积严重失真,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表现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职业判断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信息带来的经济后果是不同的。
1.会计原则的选择。会计实务复杂多变,对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是否应单独披露等问题,准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会计专业人士作出判断来选择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相对应的会计原则,依据会计准则实事求是的确认、计量、报告或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保证财务报告中的每项指标都会在原始记录中有所体现,做到有理有据。同时也应着重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判断能力,若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时,应注重经济实质,这就要通过专业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是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技术手段,它通过资金运动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加工后发出信息,使之变成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导致会计信息与会计对象之间的重大差异。日常经济业务所包括的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核算,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借款费用的处理以及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的披露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会有很多种。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过程就是一个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3.会计估计的运用。在会计实务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未来事项的发生时间及影响予以估计入账,这些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个人的会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和计量。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残值率的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以及如何判断或有事项并对其做出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的处理等。
由此可见,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相关。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话,对会计事项及业务发生过程中运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判断的比较准确的话,就能恰当的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为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反之,如果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比较弱,业务素质不太高,就会在业务事项发生后进行职业判断时出现偏差,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给投资者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真实、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错误的决策。
三、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