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 集中核算 模式 信息系统

一、前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多数企业采用了新型的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已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进行更变、完善,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探究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目前,将会计集中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级集中模式,另外一类是大集中模式,每一个模式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和优缺点,企业在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

1.分级集中模式的探究

分级集中模式使用了一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数据中心,与二级数据中心,即一级子公司数据中心。二级数据中心主要是对一级子公司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查询集中和处理,而二级子公司所生产的数据则需要使用网络将其输送给二级数据中心,在二级数据中心中进行处理。集团总部需要了解下属公司的数据情况时,则可在一级数据中心对其进行查询和处理。不管是一级数据中心所处理的信息,还是二级数据中心所处理的信息,两者的信息都保持在同步的状态之中[1]。现把两级数据中心的模式分为并账集中模式和分账集中模式。在并账集中模式中,一级数据中心接受到一级子公司传递而来的数据信息,其将处于不同的一级子公司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把所有数据都整理放入到一个账套当中,还有可能就是被一级数据中心数据的仓库所吸收。而分账集中模式则是在集团接收到一级子公司数据数据后,不同一级子公司所产的数据信息的储存和分账集中不同,其可以采用独立账套的方式就进行储存,集团若是想了解数据情况,直接可以通过一级数据中心进行了解,从而对财务信息做分析研究工作,此外,还能就一个子公司的数据进行单独的查询,起到监管的作用。由于二级数据中心中存储有二级子公司的数据信息,所以,一级子公司可靠通过二级数据中心了解到二级子公司储存的所有财务信息。

在分级集中模式中,集团可以对下属公司起到监管的作用,时刻掌握下属公司的财务动态情况,若是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企业产生经济损失。

2.大集中模式的探讨

大集中模式相对于分级集中模式而言比较简单,其使用的是一级数据中心,从而进行集团一级核算。由于该模式拥有B/S构架,在集团的总部数据中心中,容纳了此模式中的所有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查询与处理等都在集团总部数据中心中进行。互联网将一级子公司、二级子公司以及集团总部的各项业务都传送到集团总部的数据中心当中,在此对财务信息做相关的处理。大集中模式在使用上具有优点,例如,在此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化、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可在线对信息动态进行监控,并且在系统的升级上更加方便,维修所花费的资金不高。尽管此模式具有这些优点,但是由于在处理上存在问题,灵活性不足,当数据量过多时,系统稳定行出现问题,并且发生故障时,整个集团的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大集中模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才可被人们所认可。

大集中模式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企业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选择上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组织结构情况、经营模式情况以及网络设施、环境情况等,选择适合的模式,为企业会计工作带来更大的便捷。

3.两大模式的比较

大集中模式和分级集中模式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当企业选在会计集中模式时,主要从管理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出发。首先在管理项目中,大集中模式下集团总部监管力度要强于分级集中模式,并且财务制度比较容易贯彻,而在对一级子公司的管理弹性时却不如分级集中模式,两种模式对信息集中的及时程度都有所不同,大集中模式是实时信息集中,而分级集中模式是定期信息集中。在系统方面,分级模式都优于大集中模式,例如,分级模式在实施前无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软件的依赖性不强、并且发生故障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不大,而大集中模式则恰恰相反。

因此,从管理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对会计集中模式进行选取,可选到适合的模式,有利于企业工作的进行。

三、集中核算实施途径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途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对财会制度和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为了在集团内部企业可执行统一的制度,需控制好会计核算方面的体系,并给予子公司核算足够的弹性空间,并将会计科目、业务、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一一进行规范化。其次,对核算流程进行统一化,核算流程包括会计报表编报、中报账以及账务处理,将这三个流程都一一规范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企业核算的过程管理。最后是统一权限的管理,每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具有的权限都各不相同,因此,企业要从多个角度对权限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四、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其能够解决企业集团和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信息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AHP方法

引言

1990年美国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因在地理上靠近而集结成群,并且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通过联系和合作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部门,它们均为独立的个体,独立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自负盈亏,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也不同于分散的中小企业,地理上的接近和密切的相互关联使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传递更为顺畅,各成员企业均能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不善长的业务交给集群内部其他企业,以提高劳动效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东和浙江地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暴露出我国产业集群存在以下问题:集群的层次不高,以劳动密集性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模仿现象严重,缺乏深加工产业;集群内部以横向分工为主,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较多,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很多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企业没有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集群内部信息交流比较肤浅,集中于口头交流和现场参观,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研发;与周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不充分等。因此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和交流,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显得日益迫切,

一.我国产业集群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顺畅的信息交流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优势,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便利条件相互学习交流、现场参观,因此知识、信息传递比较容易,往往一项技术集群内一个企业掌握了,其他企业来参观学习后也能很快掌握。但是随着知识、信息复杂性的增强,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交流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当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时,我国产业集群需要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以加强信息服务与交流。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信息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我国企业信息化正处于基础应用和关键应用向扩展整合和优化升级过度的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普遍应用,我国企业均具有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基础。财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中80%以上是财务信息。我国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成员企业引入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作为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的工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引入了带有ERP性质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成员企业还建立了门户网站,专业为企业内部人员、供应链伙伴提供信息查询和交流的平台。但是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较多,信息管理做得较好,但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许多中小企业仅在财务部门配备了用于简单会计核算的财务软件。

(二)形成了分布的异构系统

目前虽然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均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大多数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自行购买或开发的,因为数据标准、数据结构、编程技术、基础系统、开发平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异构现象。我国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资源多存放在企业的本地数据库中,数据存在分布现象。分布的异构系统使我国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数据整合难度较大。

(三)集群成员企业承担产业集群信息数据整合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不足以自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而且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也不适合承担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首先,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具有专业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内部成员企业的业务水平不足;其次,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而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开放,因此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进行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比较合适。

(四)信息开放程度不够且安全认识不足

产业集群内部虽然在信息沟通上比较顺畅,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能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便利条件相互学习交流、现场参观,但是随着知识、信息越来越复杂,产业集群对信息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成员企业之间信息更加开放,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但是开放是相对的,我国产业集群对信息的安全性认识不足,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权限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目前三种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系统的方案

为了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达到产业集群内部信息安全且充分共享,根据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笔者认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方案有三种。

方案1:保留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并进行自行整合数据

产业集群成员企业均建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系统,因此将各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保护了原有的信息化投资,而且自行整合信息有利于数据的安全保密。缺点是整合现存的异构系统工作量较大、数据一致性不强,虽然自行整合数据有利于数据的安全保密,但这对企业自身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素质要求较高。

方案2:重构新的信息服务平台

重构新的信息平台的成功案例是同济大学CIMS中心的国家863/CIMS主题资助项目研究了如何借鉴面向服务的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和语义WEB服务等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建立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它的优点在于:采用标准的技术来实现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对企业自身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水平要求不高,而且统一的管理使新的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致性。缺点在于:集群成员企业原有的信息化投资都浪费了,而且成员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也面临改变。

方案3:建立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整合现有的信息平台

由第三方建立公共平台,对现有的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由第三方解决数据的异构性等问题。它的优点在于既保留了原有的信息化投资又解决了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而且企业自身数据维护的工作量较小。缺点在于:整合异构数据成本较高,数据的一致性比方案1强,但比方案2弱。而且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信息对第三方完全开放会有安全隐患。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备选方案

层次分析法 ( 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复杂的因素,因此在经济管理类研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三个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我国产业集群的方案。

根据三个备选方案的优缺点,笔者选出了六个评价备选方案的中间层要素分别为:B1保护原有投资、B2数据安全性、B3降低企业工作量、B4企业信息化要求低、B5数据一致性强、B6第三方工作量小,并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图见图1所示。

选定专家组成专家系统,运用德尔菲法对六个中间层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使用九级指标法将中间层要素两两比较后进行打分,得出决策目标层A对中间层要素B的判断对比矩阵表1。

根据三个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构建B-C的判断对比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详细过程略)最后得出各对比矩阵一致性检验表如表2所示。

计算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0606

四.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的结构框架

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重构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备选方案C2)是最优方案说明该方案最适合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构建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必须要注重商务和政务相结合,科研和实务相结合,充分利用集群内部各项信息资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笔者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的结构框架,指出该结构框架由五大模块构成:培训数据库、政府资源数据库、企业管理数据库、行业科研数据库、相关网站链接(如图2)。

培训数据库模块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该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行业基础知识培训子模块和行业高级知识培训子模块。行业基础知识培训子模块为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一般的知识培训,即提供该行业必备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初入该行业的职员提供服务;行业高级知识培训为集群内部提供比较前沿的知识培训,为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政府资源数据库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纳税信息链接和相关政策法规,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获取相关政策信息、解读相关政策及纳税申报提供便利;企业管理数据库模块为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企业信息管理服务,成员企业可以按照各自的权限登陆进行财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等操作;行业科研数据库模块可以向其他模块吸收数据,将可以公开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方便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及科研交流;相关网站链接模块将产业集群相关的网站列出来,以方便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进行访问。

参考文献:

[1]余以胜,周朴雄.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5)

[2]刘敏,严隽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及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2)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办公信息;加密;应用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97-01

1 引言

电网企业的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在建设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在不断升级换代,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缺乏关联,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为摆脱这一困境,2006年4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在全系统实施“SG186”工程的规划,“SG186”工程即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186”工程。SG186工程是在把握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建设和资源整合,联通“孤岛”,搭建起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培训中心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内信息网络建设,完成了涵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项目、设备、计划等紧耦合业务应用的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协同办公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建设;建立健全了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管理调控、评价考核、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六个保障体系。通过建设SG186工程,培训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已全面渗透到各个管理领域和各项业务环节,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不断推动培训中心管控模式由自转向公转、由壁垒向协同,由分散向集中,由自发向可控、由孤岛向共享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培训中心的科学发展,为培训中心集约化管理供了支撑,信息化工作带来的效能、效率和效益逐步显现。

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信息技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与民用网络相比,培训中心的网络是直接与国家电网公司的计算机相连接,有很大的特殊性,有更高强度的安全需求,如抗截获、抗干扰、抗摧毁、抗篡改、抗伪造、安全、保密、特权、异网互连互通等。这些内部网络中存储了大量关系到本单位切身利益的信息,一旦泄漏将导致重大损失。如何确保内网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信息安全与保密领域的重要课题。防火墙、入侵检测、杀毒软件等边界防御措施,主要防范来自外部网络的病毒和黑客攻击,不具备对数据本身的保护能力,难以防范内部人员窃密或硬盘丢失造成的泄密隐患。针对这些特殊的安全需求,确保培训中心网络化办公中的信息安全显得更为重要。

2 系统设计

目前,培训中心的办公采用无纸化的系统办公系统,是基于Internet建立通信信道。在深入分析了现在广泛应用的SSL VPN和IPSec VPN两种接入方式的一些优缺点之后,综合考虑移动办公环境中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安全性,设计了一个能够较好解决移动办公安全问题的基于组合公共钥匙(Combine Public Key)技术的移动安全接入系统方案。该方案基于组合公共钥匙技术,专门设计了离线公钥证书加密和认证技术,通过使用密码设备USB Key,有效地解决了在之前采用CPK应用中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密钥存放以及共谋攻击问题,采用强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采用点对点安全传输平台,确保信息传输安全。

在移动桌面办公安全监控系统中采用基于关联规则的行为控制技术,可以对用户在远程办公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防止用户通过复制、截屏、导出等方式泄露内部资源,并能自动识别并终止恶意进程,从而保护办公机密的处理安全。

3 数据加密

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应当确保所传输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不可否认性等。目前保障通信和网络安全技术的种类很多,其中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密码技术作为数字签名的理论基础,是首要的研究对象,在数据加密技术中主要有传统密钥加密体制和公开密钥加密体制,公开密钥加密体制在对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两方面应用广泛,在对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杂凑函数三大加密技术及其主要算法进行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将数字签名技术中各算法性能优劣进行量化对比,选取了适合本系统的Blowfish、RSA和SHA-1的签名算法,在分析了其网络化办公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发现公钥基础设施(PKI)体系结构采取单一信任模式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对网络化办公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层次信任和交叉信任相结合的PKI信任结构,实现了能够提高证书认证效率的PKI信任体系,应用了基于离线公钥证书的文件加密技术,对传送到外网的信息透明的进行高强度加密存放,保证机密信息的存储安全,同时使用进程识别技术对访问文件的进程进行过滤,有效防止病毒木马窃取或者破坏机密文件。

在公文收发系统的设计实现中,提出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双向认证与对人和设备双层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方案,在第二层又提出了“用户名+编号+密码+标识设备(电子U盘)”方式的安全身份验证方案,既实现了对用户人的身份认证,又达到了对特定使用设备的认证。系统具有公文加密、解密、数字签名、签名验证以及公文收发等功能,可提供信息传送过程中的身份认证服务、权限控制服务、信息保密服务、数据完整和不可否认,克服目前单一认证方式存在的“只认设备不认人”的问题,进而为网络化办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环境。

4 文档加密

对于内网中传输的电子文档安全,采用了一种基于BLP模型,首先划定了办公文档的保密等级和文档能够流转的空间范围,通过技术手段使高密级的文档数据不能流转到低密级的范围中去。将需被保护的电子文档加密集中存储到服务器端,客户端需要时从服务器下载使用,使用完成后回收并删除客户端使用痕迹;并对文档在客户端驻留期间加以管控,使文档内容信息不会拷贝到其他低密级文件中或被打印。

根据BLP模型思想,首先划分出允许高密级文档流转的安全区和可以允许低密级文档流转的非安全区,确保受保护的高密级文档仅能流转在安全区中。安全区包括服务器端的文档存储区和客户端的文档使用区(安全沙盒)两部分。并根据安全区两部分的不同特点分别做了不同的技术保障:

(1)服务器端存储区:将文档传输并存储到服务器过程中,为防止信息被截获或窃取,本文借鉴了以往信息加密传输所用到的数字信封技术,应用密码学中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给出了一种适合文档存储的加密方案。此方案保证了文档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加密,且加密的文档信息在服务器上存储后,既能方便给自己打开,也能在不告知自己密钥的情况下方便的将文档安全地共享给其他人。

(2)客户端文档使用区:在客户端建立一个安全沙盒。通过对所有进程注入钩子,托管其能使信息传输的API,管控其对保护文档拷贝,复制,打印。确保被保护的文档内容信息无法流出安全沙盒。在受保护文档被使用完成后,自动回收到服务器端存储,并消除掉本地所留下的痕迹,做到客户端不留痕。

安全使用者为打开安全文档的进程,通过对进程注入一个权限令牌与非安全进程区分。通过注入钩子,托管其能使信息传输的windows API。用户登录基于强身份认证的用户准入机制:通过“挑战-响应”方式,客户端服务器双向互认证,确保双方的合法性。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42.115

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般模式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关于筹资投资等各种各样的财务决策都有绝对的决定权,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归由母公司进行设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通常是采用直接管理。优点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很强,决策实施性强,利于整合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收益的目的。但因子公司没有自主决策权,会导致子公司能动性降低,不利于子公司的创造力的发展。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非间接的管理,只掌握着子公司重大决策的决定权,或者说是审批权。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子公司对财务权和管理权自主性更大。分权管理的重点在于化结果考核。母公司作为委托方,一方面明确要求子公司一定要自我管理好并且有明确的财务目标和追求;另一方面又将自己手里的权力充分下放给子公司管理者;子公司及其管理者作为母公司的代管理者,一方面要为公司自身的发展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也要向母公司做报告,关于管理公司的全面计划以及责任的落实情况的报告,由母公司对自己计划的落实状况实行全面的监控,并对其结果进行仔细而周密的考核。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一个集团,两种制度。即集权和分权同时存在,但不再是单纯的集权和分权,而是视具体情况确定集权和分权的单位。在制度上,集团公司仍然有自己明确的统一管理制度,对财务权限进行充分设置且保持明确,收益分配办法也必须要明确;在管理上,母公司根据需要对子公司实行部分分权、部分集权;在经营上,该模式能够提高子公司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为公司的发展各尽其力。

一个企业集团采取什么财务管理模式,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和资本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它们之间的业务往来很密切,那么就需要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反之也成立。“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只是三种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因此,企业集团需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2 国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借鉴

2.1 德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多数德国企业集团都较好地解决了母子公司的管理职权问题,因此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德国大型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通过该信息系统,公司的管理者以及总部可做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监控。不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现代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也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此外,在预算管理方面,德国企业集团通过在整个集团之间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实现了母子公司目标的一致性。

2.2 美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对于美国的企业集团来说,财务管理的经典模式是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表面来看“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貌似会降低企业集团的风险。而事实证明,企业如果实施多元化无关联的战略,涉及太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反倒会增加企业风险。国外最近一次兼并数据表明,与同行业兼并相比,兼并其他的行业,成功率低。美国企业集团中基本上有三个必备的中心,即投资、成本和利润中心。企业集团按照惯例在自己的核心企业设置投资中心,投资中心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集团总部想要控制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会通过投资中心。此外,集团总部想筹集和集中资金,通常会要求子公司上交利润、交纳利息等,直接掌管子公司的利润分配、资金调拨等重要的决策,实行集中管理。各子公司自我掌控的一些问题,比如产品的定价、销售等,集团总部通常不会干涉。

2.3 日本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集团的监督一般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即国家对企业集团的监督,内部监督就是集团内部自己的财务监督。日本国内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设立国资委来专门监督国有资产,国家会出资设立特殊法人,受控于总务厅、大藏省、经济企划厅等政府管理部门。内部监督中有两种方式在日本较为流行,主银行制还有母子公司制。在主银行体制中,企业的股份被主银行持有,而且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贷款基本都来自主银行的贷款,主银行与公司在现金管理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母子公司体制中,母公司会在总部设置监察机构、事业部以及子公司的财务经营和管理活动受监察机构的监控。

2.4 国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美、德等欧美型企业集团,因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历史长,因此具有发展好、公司规模大、产品品种全、市场占有率大等优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司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而日本企业集团集权则具有“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战略集中,战术分散”的特点,决策权多由总部决定,集权化程度更高。

2.5 国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启示

当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离成熟还有一定距离,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尚未理清。因此,我国企业集团想要发展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适当参照日本企业集团和欧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结合实际处境,找到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可看出:首先,财务权限的集权或分权的度一定要把握得当,否则稍有不慎会引发风险;其次,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股份制改造;最后,集团要确定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且保证畅通无阻的现金流。

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定位不清晰

目前,很多集团对自己的财务功能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在集权与分权上犹豫不决。高度集权管理会严重限制子公司的发展,使公司活力低下,导致整个集团的效益低下。而分权管理模式中,子公司对各种财务事项均拥有充分的决策权,灵活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母公司仅实施间接管理。但易发生子公司为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决策忽视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的状况。

3.2 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我国企业集团普遍存在财务监督、内部会计监管薄弱的问题;在外部监督过程中,企业和监督机构之间因有利益往来,导致审计成效受限。财务监督集团在实施时多为事后监督,缺乏重要的事前和事后监控。二是我国企业集团中,存在财务报表修饰后上交母公司及会计制度设置不科学的情况,导致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实际财务状况。若出现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不准确的情况,则很容易导致集团虚增利润及资产,财务状况缺乏可信度。三是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以及电算化水平不高。资源信息共享存在严重问题,导致财务很难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

3.3 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是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严重限制了集团的发展。二是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管理机制不科学,总部与子公司责任与分工不明确,限制了规模效益的实现。三是资金运用效率低下。有些企业各子公司分别“占山为王”,集团资金统一调度困难,难以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另外,部分企业内部放置大量资金而不充分利用,导致资金闲置浪费。四是资金预算管理缺乏。集团资金的运营管理未实现统一控制,使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平衡;资金预算制度不完善,不合实际,对预算监督薄弱。

3.4 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

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体现在多方面。首先,资产不明晰,产权关系模糊。我国国有资产多属于行政划拨,没进行仔细核算,因此导致集团决策层对集团到底拥有多少资产、负债还有对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不明确。其次,集团公司战略存在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存在困难。有些企业的业务涉及各行各业,不同行业的成员之间没有联系,造成管理难的局面。盲目追求集团规模的庞大,造成资产多而广布,最后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4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实现途径

我国的企业集团应逐步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据前文对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集团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资产的管理权限应适当下放,但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不同的企业集团,要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我国企业集团不能“比着葫芦画瓢”,每个企业集团都要找到自己的特色,然后结合实际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的财务管理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集团提供了便利,打破财务管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集团公司集权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集团公司不但可以实时获得子公司情况,处理紧急情况,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总部也要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到子公司,让子公司有合适的自,可以进行自主管理。这样子公司既可以充分发展自己,同时也不敢偷奸耍滑,损害集团整体利益。

4.2 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明确产权关系

针对我国国企改革遇到的问题,应该转换视角,将改革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上,其中重点应先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确后,集团总部不但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以及所有者权益,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一针见血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决定发展的主次顺序。根据国外惯例,普遍是先有股份公司再有企业集团。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而来的企业集团,主要依靠产权联系来联结母子公司,但是我国恰恰相反。因此,必须先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将产权变为股权联结关系。如此一来,不但明晰了产权关系,同时也明确了企业未来的管理方向。

4.3 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环节,因此对资金的管理一定要科学合理,尽量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尽量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国际惯例,通常集团总部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者成立一个独立的财务公司来负责集团资金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是建立财务公司还是资金结算中心,要视集团规模而定。规模小的集团可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而一些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则可以单独成立一个财务公司来负责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论是财务公司或是资金结算中心,都可将企业分散的资金进行统一决策。

由它们来管理各子公司的银行结算账户,审核子公司的对外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子公司向总部的资金调拨申请、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涉及的资金结算等事项。将集团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发挥到最高水平,进而增加集团的整体收入。

5 结 论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公司朝哪个方向发展与集团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需要符合市场要求,充分发挥其资本作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优化配置企业集团有限资源,发挥企业集团优势。以提高资本的运转效率为目的,在明确产与权关系的同时,注意优化资本结构。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自身的问题,因此除了借鉴国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外,还应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任伯荣.美日德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借鉴[J].山西审计,2012(6).

[2]张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J].对外经贸财会,2013(7).

[3]姚利民.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实现[J].财会年刊,2013(8).

[4]唐利.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J].会计之家,2011(2).

[5]张春莲.论企业集团相对集权财务控制模式的改进[D].长沙:湖南大学,2012.

[6]朱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财务共享中心的优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ERP;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学管理工作,即有系统、有组织地对企业经营和生产产品时发生的产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决策、分析、核算以及考核等。

当前成本管理涉及设计、采购、库存、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但传统的成本管理职能仅局限于财务核算,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被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相结合产生了ERP,其蕴涵着真正能改善企业管理现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ERP的成本管理思想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恰当的成本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ERP系统下的成本管理思想

如今,认识到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将企业资金流管理好的关键的企业已越来越多。企业成本管理目前承担着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结合点的作用,有效管理整个供应链即ERP的核心思想,具体体现在:

(一)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管理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ERP系统的核心。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条物料链,一头连着供应商,另一头连着用户,其又被称为增值链,运输、加工等原因使物料在由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过程中其价值在不断增加。所以,供应链从本质上讲是一条价值链,价值不断增大,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而只有以价值计量为目标,才能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本,即采取新方法核算成本,核算对象是价值链。所以,ERP管理的是整个企业价值链,与现阶段的成本管理理念完全符合,与在成本管理方面目前企业的需要相适应。

(二)对成本全过程进行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输入、输出、反馈、在输入成本信息,包括计划、执行和考核三个过程,旨在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将运营成本降下来,获利能力提升。ERP系统在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分别通过目标成本值的设置、大力控制成本以及成本信息收集等方式对成本管理进行强化,进而使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ERP系统下两种典型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管理模式要具备发展性、互动、适应ERP环境等特点,以使成本管理的基本职能得到满足。此处对ERP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标准成本模式和作业成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标准成本模式是ERP系统成本管理的基础就是标准成本模式,该模式在ERP中经常会用到;作业本模式可使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提高,采用该模式可使成本管理的精确性和层次得到深化。

(一)标准成本模式

标准成本模式是这样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其高度统一了成本的事前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事前将成本标准制定出来,规定各种费用开支及资源消耗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在形成成本的过程中,根据成本标准对支出进行控制,消耗超过成本标准的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反馈,企业据此迅速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偏差得到纠正,从而将成本降下来。此外,通过对比产品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企业能够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定期考核、分析,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

(二)作业成本模式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作业,媒介是成本动因,线索是资源的流动,动态追踪作业,以合适的资源动因为依据,对企业各项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分配和计量,再基于作业量和作业动因,向服务或产品,即成本计算对象分配作业,这样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即作业成本模式。

按照这一模式,供应链各环节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作业量才能实现各自的功能,经运输、加工等过程,供应链上的物料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可见供应链从本质上讲就是一条价值链。也就是说,作业链和价值链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ERP下的成本管理中运用作业成本法非常有必要。

三、两种成本管理模式的评价

ERP系统下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从各自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多其他成本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又都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优越性

1.标准成本模式。标准成本制度集合了成本控制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用以计划、计算、分析、控制成本,通过事先制定成本标准、事中控制支出、事后比较分析,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成本在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业绩。

标准成本分配方法通过分析企业实际发生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将成本的可降低点找出来,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它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较长、规格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制定出比较稳定的一套标准,避免实施作业本法时需要面临的高额成本,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2.作业成本模式。作业成本法是适应新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其在不同的成本库中按作业归集制造费用,分别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分配,向各产品分配制造费用。这种模式使很多传统成本系统中不可控制的费用变为可控,克服了分配不够准确、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能够将更可靠、更真实的成本信息提供给企业。

作业成本计算根据因果关系分配间接费用,以作业分析对成本进行控制,产品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更新技术的企业比较适用。作业成本模式的核心是价值链,注重分析成本动因,将产生成本和消耗资源的前因后果揭示出来,将依靠作业水平控制成本的具体途径指明,可能形成的浪费尽可能被消除,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二)局限性

1.标准成本模式。在标准成本制度下,制造费用的分配以直接人工工时、产量等为基准,这样制定的标准成本准确性较差。ERP系统应用该模式进行成本管理的缺点在于:

(1)对于产品种类规格变化多、批量小的制造企业不适用。批量大、品种少的生产适宜采用标准成本模式,企业应拥有相对稳定的人工、单位产品耗费的物料以及生产作业过程等。然而客户定制式生产模式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其特点是批量小、品种多,产品的物料消耗和人工投入经常变化,这样,标准成本法逐渐失去了其用武之地。

(2)控制生产过程的成本是标准成本模式重点关注的对象,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控制被忽视了,较少考虑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供应等环节。而尽可能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成本降下来,这才符合ERP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不仅要在企业内部降低成本,产品市场范围也要考虑降低成本。

2.作业成本模式。这是一条崭新的成本管理思路,尤其适用于新制造环境中如何分配制造费用的问题。利用这种模式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管理者可据此将正确的战略决策制定出来,并以此来预测、分析、控制成本,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等,不过该模式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很难克服。其对成本库进行划分的依据是产品的性质,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人为的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的因素仍然存在,如计量作业耗费手段的缺失,几个成本归集库的影响等。

(2)工作量比较大。一个企业中存在多个作业中心,需要经历复杂的作业过程,因此,收集成本动因基础数据必然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工作量很大,需要耗费较多的计量成本,而且存在共同成本,又难以计量,因此,这样产生的成本信息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随意性。

四、ERP系统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前文中简要介绍并评价了ERP系统下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若能有机结合这两种管理模式,基于ERP的成本管理的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根据ERP系统中的主生产计划将企业的经营规划制定出来,展开市场调研,在作业成本中心以及成本动因选定后实施调查并进行技术测定,为各项作业建立相应的价格和用量标准。在具体实施时,利用ERP制定的需求和采购方面的计划使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减少,控制和监督每项作业,使实际成本尽可能符合标准成本。事后还要考核和分析成本差异,将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找出来。若是因为作业中心的原因导致的,则要在作业中心的考核指标中纳入该项指标。作业中心对每项作业形成价格因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反馈分析情况,向会计部门递交汇总资料,再由会计部门在有关责任部门的考核中纳入,对标准成本及时进行修订,并将经营规划重新制定。标准设定好以后,除了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环节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标准成本计算出来以外,事后还可以对每项作业提供服务的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作业中心以及各有关部门的业绩做出正确评价。联想集团成功推行了ERP项目,在其ERP系统中巧妙运用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紧密联系起各个子系统,使库存、采购以及销售成本降低,进而减少整个集团的运营成本,而且这对于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变化情况也非常有利,可据此优化和改善业务流程,使重复环节导致的损耗尽可能避免和减少。

有效结合ERP核心思想以及现代成本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的总体框架构建起来,使现代管理的要求得到满足,集合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如今,国内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利用这种方法能使企业价值链整合起来,使信息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共享,增强其可靠性,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管理者,尽可能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量,以实现共赢。

因此,ERP在成本管理方面有着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功能,ERP的引进已经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的成本控制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ERP系统进行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关慧贞,杜晶,邓华.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ERP相结合的分析与解决方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谢波.如何运用ERP推行作业成本系统[J].财会通讯,2004(5)

[3]梁秀菊.ERP环境中应用作业成本模式研究[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