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经营模式;智慧安防;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日益加剧,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成为挑战,进入养老院养老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社区养老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老人适应性强、儿女探望方便,并可兼顾家庭,应该成为中低龄老年人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社区养老并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大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为了揭示其中的原因,本文对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了其中的预期差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调查数据统计

1.1本项目调查对象、特点和方法

本文随机调查了厦门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调查20位居家养老的老人,并调查5家养老院,每家养老院随机调查了20位在院老人,并调查了养老院的管理人员。调查对象从年龄分有高龄、中龄和低龄,从护理等级分有健康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从自理能力分有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从子女关系分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子女关系紧张的老人,和子女关系融洽的老人,所以样本具有总量多,覆盖面广,层次分布均匀的特点。采用实地走访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2社区养老机构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调查

本文随机调查厦门5家社区养老院,调查表提供7个选项,经营成本高(A)、老人或子女满意度低(B)、护理人员素质低(C)、入住率低(D)、政府支持力度小(E)、老人突发风险多(F)、和其他(G),选择其中3项主要的困难,并按影响由大到小按序排列。调查数据统计如表1。

1.3老人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满意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老人对四种养老方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设置安全保障、养老支出、护理质量、老人适应性、家庭兼顾性和探望便利性6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6个档次。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1.4各护理等级老人对各维度的关注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上述6个维度的关注度,关注度中随机调查了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能力各15名老人,老人对6个维度按关注程度从大到小排序。调查数据统计如表3。

2数据分析

2.1四种养老方式老人幸福指数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四种养老方式对6个维度的满意度数据转化为分值,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分数为100、80、60、40、20和0分,6个维度的权重分别设置为0.3、02、0.2、0.1、0.1、0.1。用总分来衡量四种养老方式是老人的幸福指数。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4。

从表4可发现社区机构养老的老人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居家养老和专业养老机构养老、排名最后的是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2.2不同护理级别对各维度的关注度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等级对6个维度的第一和第二关注度,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全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会优先选择支出少、护理质量较好、可兼顾家庭的居家养老或社区机构养老,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会优先选择护理质量高和安全保障性好的专业养老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3社区养老院运营中存在的矛盾

3.1老人突l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

老人是各种突发风险多,尤其是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所护理的人群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和有特殊疾病的老人,突发风险因素更多,风险危害也更大,该项护理工作专业性更强,也更容易出现各种专业风险。而社区养老院经营规模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些风险严重威胁着社区养老院的经营。

3.2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政府社会本预期社区养老院必将会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现实是能自理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专业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为主,从而直接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3.3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社区养老院在不计算各种税费、突发因素的损失的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为入住率等于53.75%,即当入住率超过53.75%时,养老院才可盈利。如按照15%税费、计提5%突发损失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将达到入住率73.75%。考虑到床位的空置,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院没有降低收费的空间。同时,老人们因为养老支出是自理和半自理老人首先考虑的要素。自理和半自理老人去社区养老院的人数少,从而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4智慧安防在社区养老院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本文提出依托智慧安防技术从运营定位、运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的建议。

4.1依托智慧安防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

面对突发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将特殊护理和一级护理等高风险业务的从服务内容中移出,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二是利用睡眠监测、紧急求救、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手环等可穿戴智慧安防设备实时监控老人状态,并传输到社区养老院监控中心和远程传输到老人子女的手机上,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可以缩短发现风险的时间,提高社区养老院抗风险能力,也能大幅度降低社区养老院的风险发生概率。

4.2依托智慧安防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

解决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一是利用远程视频交流、防盗报警、煤气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睡眠健康、紧急求救、远程开门、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腕表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二是利用防走失、电子定位、远程监控、在线教育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社区托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可以提高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满意度,大幅度减少老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抵触情绪,也提高老人对社区养老院的粘性。

4.3依托智慧安防降低机构运营成本

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利用智能辅助设备,智能机器人和实时监控等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减少护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护理数量。通过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从而部分的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移出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业务,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调整运营模式可以增加一些利率,从而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遇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养老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兴办养老机构也成为潜在投资者的关注点,低成本和高结合性的社区养老院将迎来跨域式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厦门市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者和老人,以及部分社区的老人,分析对比了调查数据,从利用智慧安防来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经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得出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可以达到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目的。本文对社区养老院的运营管理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裘晓东.我国养老院经营模式探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近日,“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众多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与襄阳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以及襄阳本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齐聚襄阳,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理念。

智慧襄阳势在必行

通过手机上的“无线城市”客户端,直接查询个人医保、公积金、路况信息;下载襄阳旅游指南手机客户端,游客揣上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在襄阳轻松订餐、订酒店、购买旅游商品;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通过“班班通”工程也能听到名校的优质课程……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智慧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在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低效、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以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上半场智慧城市活动上,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自我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安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供给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听完IBM专家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如何落地实施的报告后,表示襄阳按照“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深刻把握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交汇的时代特征,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初步形成了以政务信息化为龙头、以企业信息化为主体、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目标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同时,全市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实施信息化“兴业、强政、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当前,襄阳正积极推动以云计算、电子信息和电子装备为核心和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积累襄阳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加快赶超的步伐,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必将带动襄阳市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探索智慧初见成效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并进行了一些探索。襄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智慧城市”,就是为解决城市存在的人口大量增加、交通堵塞、污染严重、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下降等问题。襄阳建设智慧城市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探寻“中国梦”、实现“襄阳梦”即建设“四个襄阳”和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

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将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六大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使其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方式运行,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居民生活幸福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的目标就是把襄阳变成一座有观感、有体验的理想城市,增强襄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气场。

据悉,2013年12月12日,《襄阳“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专家表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标志着襄阳“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认为,各相关部门要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襄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去,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彰显规划的统筹指导意义。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生产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将实现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实现“产城融合”和“四化同步”。

规划先行促成落地

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缺少顶层设计、忽视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都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展。他建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配套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建成的系统对于当地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

据了解,除进行顶层设计外,目前襄阳市已在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十大领域,部分实现了智慧化应用。除了十大领域外,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水务等领域也有望得到逐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襄阳将成为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城市,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新生活。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上,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介绍:“首先我们会选择一批贴近民生,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领域,进行先行启动,包括智慧公交、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领域。”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正在积极筹划智慧交通的建设,通过建设市民可使用所获得的信息,轻松制定自己的出行规划,“躲开”拥堵路段,快速抵达目的地。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使得出行变得更加“简单”。选择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可以在出行前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了解到公交车的到站时间、换乘时间间隔等信息,从而计算出此次出行所需花费的时间。自驾出行的市民,通过智能导航可动态选择最优路径行驶。当前方道路出现拥堵时,交通诱导信息将会提前通知驾驶者,让驾驶者有机会选择其他路线避开拥堵路段。

谈到智慧交通的实现,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用智慧的应用解决“城市病”应该抓主要矛盾,例如IBM公司对于交通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交通状况的预测。依靠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当前的交通数据、历史数据、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并加以分析,可以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预判。为市民出行、交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实现人、车、路、环境和谐,引导并吸引市民主动选择最优的出行方式。

网络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

智慧城市的实现,首先基于无所不在的网络,然后才有无所不在的物联网,网络通讯在市区实现全覆盖以后,市民就可以手持不同终端设备,享受各种高带宽带来的应用服务。

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12月,襄阳市在湖北省率先开通TD制式4G网络,截止目前,襄阳建成TD制式4G基站1300多个,覆盖襄阳的城区和各县市主城区。4G通信速度是现在3G的10到20倍,高网速、低延时、永远在线的特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动力。湖北移动襄阳分公司网优中心主任刘建说:“这个基站就是原来我们3G的TD的基站,升级改造它就支持我们4G的网络,用户就可以很轻松地享受我们4G高速下载,比如看一部高清电影,这是一点问题没有。”目前,樊城的万达广场、人民广场和襄城鼓楼等主要商业圈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广大市民在三大商圈中的1032个商家都可以享受免费的无线网络服务。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5 ― 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是要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解Q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急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单靠政府自身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PPP模式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极大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申请社会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2.2目标可行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供一套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内容,因此其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和体系难免复杂而庞大,规划设计者很难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城市活动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不同,规划设计者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既难以确定和协调各方预期目标,又很难预想目标后果。此外,规划设计者还可能因面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束缚,难以保证技术体系、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运营安全保障等多层面预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匹配,而超越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将难以持续推进而面临失败。

2.3战略趋同性风险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轮廓是确定的,但不同城市具体的建设思路、方案和目标应该依照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条件而定。由于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可能不加分析地借鉴甚至模仿其他城市经验,由此造成不同城市的规划存在趋同性风险。趋同性规划既抹杀了城市个性,也将加剧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趋同的智慧城市之间因核心竞争力趋同而影响智慧产业的有序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9]。

2.4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其所依赖的技术也是梯度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注意这种梯度差异。部分规划者“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很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早期无法投入使用”、“晚期难以升级”的困境。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果规划者一开始就致力于制定一个“伟大”方案,则很可能使规划本身陷于路径依赖,失去可持续探索改进的机会。

3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下,投入技术、原材料、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进行要素组合以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智慧城市开发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要素风险,即某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引致的短板效应;二是管理活动风险,失败的管理行为将使得各要素无法按照规划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投入要素)。

3.1技术风险

在开发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风险首先表现为城市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风险。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这三项特征将通过相应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即通过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构建物联网,对城市生活信息进行泛在感知、识别和追踪;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将汽车、家用电器、医药品等数以万亿计的事物与人紧密相连;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预测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城市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还远没达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的成熟程度,这将可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因无法获得有效技术支持而被搁置。另外,智慧城市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政府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实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但由此又将面临项目外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大量外包商提供的技术、产品、支持和服务,容易对外包商形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发展前景、服务支持等将成为风险源;政府和外包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对外包项目的监管能力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本文来自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简介详见.)

3.2人员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靠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健康安全状况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由此产生的风险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人员素质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等对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损害,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关键性人才流失等;职业道德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无序跳槽、泄密等行为引致核心技术流失等风险。上述各种人员风险一旦现实化,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瘫痪。

3.3经济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的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经济能力作为支撑。例如,目前中国制作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像伦敦、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能力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基本的工程量,初显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这种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投入风险、技术购买投入风险、设备购买投入风险、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以及产业风险,其中产业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起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单是RFID环节就需要一条包括RFID芯片设计与开发、电子标签制造、标签封装设备制造、读写器研发与制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产业生态链,只要其中存在一个薄弱或缺失环节都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持续推进。

3.4社会环境风险

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必要的制度供给等社会环境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支撑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智慧”建设与文化、生态、科技等其他发展主题尽管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但不可能同时获得同样的资源投入。智慧工程项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就难以保证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以调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倘若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有关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没有相应完善,智慧城市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界限、风险与责任承担等将缺乏刚性约束,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将陷入混乱,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未进入立法程序,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几乎是空白,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企业滥用权力为己谋利,损害社会公众权益,使智慧城市建设失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还会引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任危机和合法性风险。

3.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风险要素,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庞大工程,“对于管理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而且需要系统性、关联性的管理服务”[10],更容易引致多方面的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也有过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还困难。管理风险产生与管理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管理机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技术开发有待深入,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需要提高,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相关企业的赢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观念、态度、行为等还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管理层面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不一致,进而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化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1],最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宜居的城市形态。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顺利完成既有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性和制度性的建设任务,但它也未必能够完整实现上述理想目标。在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如下两大类型的风险:一是各个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风险,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风险;二是衍生出新的城市问题的风险,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风险。

4.1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风险

与现有信息技术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设备网络防护、系统自身加固、应用代码检查、关键设备冗余等方面具有明显进步,但它仍然不能规避所有潜在风险。首先,为了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城布置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形成类生物的“神经系统”,但无论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超级计算机,还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可能因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破坏而失效,造成部分物体信息无法被感知,处理信息无法传递,甚至造成全城“脑死亡”。其次,智慧城市的软件系统由物联网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个性化服务与应用等软件所组成,在任何单一软件都不可能规避所有漏洞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也无法避免黑客和病毒对所有可能漏洞的攻击,这些可能的漏洞和非法行为将威胁智慧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经济风险

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风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调险。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产业结构,但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难以完成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信息产业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使得其他产业发展受限,最终影响城市整体经济效能。其次是产业布局调险。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所推进的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将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向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能否获得各种有限资源,以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3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会快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个人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后果通常是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否适应这种社会后果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社会风险因素。在“技术万能论”深受质疑的当今时代,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敏锐而普遍的风险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负面的社会风险,因为“风险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对主观态度和认知的把握与控制,而不是管理风险的客观方面”[12]。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还体现为市民对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的增长。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从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角度对“巨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人类在利用计算机智能和全球即时通讯等新的“巨技术(megatechnology)”建造了一个统一的、全封闭的架构的同时却使自己成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如果这种过程持续下去,人的固有的功能或者将与机器相融合,或者为了非人性化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13]。智慧城市实质是一个汇聚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复杂“巨技术”系统,生存于智慧城市的人一方面很容易享受到智能信息系统提供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又将逐步形成和加深对各种技术系统的依赖性而无法摆脱主体性丧失的困扰。另外,在智慧城市里,人们在充分感知周边事物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随时被感知,任何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生活。大量信息被汇聚一起并被授权某一部分人管理,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泄露,信息委托风险也由此产生。目前关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对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14,15]已经开展,但其能否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4.4政治风险

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是城市改革发展的方向,人们希望城市政府的职能能够被限定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及时快速地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解决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或者充分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政府职能又不得不加强。智慧城市既可加强城市社会的自治能力,又可刺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张。例如,泛在、智能感知的物联网技术因可能沦为极权政治的新控制工具,正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16]。另外,对于很多城市(和国家)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都要从其他城市(和国家)购买,这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和国家)对自身的技术控制,甚至可能造成各种重大信息泄露,直接危害城市(和国家)利益。

4.5文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文化传播的领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复杂。这一方面对于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增强个人主义趋势,改变传统的隐私、人权等观念,使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加大。进而言之,智慧城市既可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大集散地,又可成为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场所,强势文化很可能凭借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步否定和取代弱势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丧失。

4.6生态风险

智慧城市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需要大规模耗费一次性使用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元件等,由此将产生海量的电子垃圾,而ZigBee、WiMAX、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设备大范围使用将带来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问题。这些已经发现或潜存的环境破坏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生态。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者应以市民、政府、企业等为主体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满足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是否能够为政府实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条件,是否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规划者应该深刻把握智慧城市的要义,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规划的设计讨论,吸引民智与民资支持,引导并创造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全面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受各方信任和支持的共同愿景。其次,规划者应以城市整体效益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视角,以城市现有资源作为约束条件,站在客观立场上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和成本,优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有限投资获得效益最大化。然后,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历史、制度、区域等自身特征,寻求一条符合城市现有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最后,规划者应构建一个让智慧城市规划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从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反馈机制、市民参与规划修正、检讨和监督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5.2保证充足的要素投入,科学管理

首先,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智慧平台,积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的研发力量,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结合的创新体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业务等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整合跨行业ICT资源,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中的大型应用集成能力”[17],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其次,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结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用新理念、新原则、新体制、新机制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8],重视以开展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为主的职业教育。再次,构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用,突显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价值和机会,实现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策略[1],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和企业充分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保证多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城市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实施。

5.3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社会建设

其一,要实现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突破,加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同时,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提高自主防控能力。其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其三,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项目决策的民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自主性;积极推进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完善维护智慧城市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其四,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改革,严格约束政府职能,并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一个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的城市公民社会。其五,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倡导文化平等和尊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保障市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其六,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能耗和节能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对电子垃圾、电磁辐射等污染问题,要及早建立一整套监控、处置的应对制度,尽可能规避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6结语

智慧社区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现代主义早期的建筑师是变革的象征,他们受到一种乌托邦式理想的激励,这种理想认为建筑具有影响大众和复兴城市,并最终建立起美好和公正的社会的潜力。建筑是产生万物新秩序和不同世界观的力量。虽然今天我们的梦想不再停留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和杰出建筑师的幻想,但是我们仍然坚信建筑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现在和未来。此次展览中的建筑师们以现实为本,并延续了前辈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激励他们的不仅仅是建筑本体的形式和功能,更是一个比建筑本身更宏伟的目标。他们的理想是帮助人们重建他们的家园和生活,进而恢复他们的希望和梦想。通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这些建筑师成了他们自己及其前辈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变革中的一部分。

应急建筑的本质是建筑的种极端形式。OBRA建筑师事务所的Pablo Castro和Jennifer Lee敏锐地把它描述为“在生存边缘的建筑”。由于其极端的性质,应急建筑不仅仅处于生存的边缘,而且也位于建筑领域的边缘。这个展览中有一半的参展建筑师并非是专门从事应急建筑的设计者相反,他们是因在“高端设计”领域的革新和创造力而闻名。他们对本次展览的热情参与体现了广义建筑领域中的知识与实践可以被用于极端条件下的设计,例如,传统上在应急避难建筑中被忽视的设计元素可以受到“高端设计”建筑的启发。这些设计元素不仅加强了建筑的功能,而且还试图提高和改善全面的生活体验。

反之亦然,应急建筑也能够扩大广义建筑领域的传统范围。尽管应急建筑比传统建筑更具限制性和过渡性,但其形式和功能同样具有挑战性和丰富性。当这个展览的建筑师们面临自然和社会灾难的具体问题时他们必须对建筑的基本元素具有更强烈的敏锐感知,包括主框架耐久性、绝缘性,灵活性、空间、施工时间甚至颜色。建筑师还必须更多地考虑其设计在心理和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此次展览让建筑师自由选择自己的预设环境。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他们的想像力,进而增进极端建筑和正常建筑互相汲取养料的探讨。

有机性和灵活性

应急建筑把设计的专业自主性转交给公众,并给予它们的居住者更大程度的设计自由。例如,参展建筑事务所Productora没有设计具有固定形体的避难所,而是构想了一个由重复的四个角组成的主框架,在这个基本组件的基础上,可以无限添加屋顶、窗户,墙壁和其他扩展空间。住户们可以在这个网格结构的基础上,用他们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来塑造和扩大他们的新家。Productora的建筑师们在他们的设计宣言中写道:“我们将住户们自己的创意作为成功分配住房单元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住房设计并非把一个完全建成的应急住所交给新主人,而是需要他们直接介入和创造,由此获得更强烈的归属感和拥有感”。Rintala Eggertsson建筑事务所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设计,它由独立的小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可以不费力地组装起来,变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建筑。每个建筑单元包含一个特定的功能,如睡觉、做饭、卫生、洗涤和存储。对这些单元的不同组合可以使其整体结构适应不同气候和地形等外部条件,以及社会和文化要求等内部条件。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基本的设计方法提供了灵活性和适应性,还能促进有机发展,以反映个体居住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变化空间

应急建筑挑战建筑师在非常有限的结构里实现更高的空间利用度。有两个参展设计通过创造可以伸缩的房子,扩大了传统的空间概念。这其中,最佳的例子是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的设计他的整个建筑物可以从一个二维的平面延展成一个三维的空间。建筑师藤本说:“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从‘无’中生出的空间。从这个想法出发,我构思了一块奇特的房屋形状的薄板,它可以顷刻变成一所房子就好像它完全由空气制成。”这个二维的实体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能够自我支撑的三维蜂窝状结构。这种设计代表了三维建筑对比关系的一种最极端形式。另一个提出这种伸缩特点的是OBRA建筑事务所。OBRA建筑事务所把本地现有的低成本材料与高端的数码预制技术结合起来,使他们的应急建筑在搭建速度上更具经济性,易于组装。最终的成果是一个以竹制胶合板条为材料的设计,由于后张结构特性,这些板条可以展开,形成一个大的圆顶住宅,同时还可以弄平,以便于运输。

有些空间转换的实现并不需要改变其建筑结构本身,而只需改变其住户的位置,如ECAL and Martino d'Esposito设计的“地震桌”所示。从表面上看,那个桌子就像时尚的日常客厅家居,但是在地震中它可以顷刻转变成避难处。地震发生时,人仅需躲到桌下,他/她发现桌面下各有多种救灾必备品,如氧气罐、水、毯子、铲子和手电筒,有效地形成一个应急避难的空间。

失重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探索了多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可能性,特别是那些似乎能与重力对抗的轻型材料。坂茂和松原弘典(Shigeru Ban and Hironori Matsubara)利用回收纸做成的纸管来建造常规的教室和家具,材料的轻便使得其建造过程无需使用重型设备。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的设计的失重感更为明显其房屋形状的薄板是将无数透明的薄膜叠加在起,并将薄片相间固定在移动网格上。IK事务所的作品《隔离》采用了半透明的白色弹性织物,缝合成相互连接如同肥皂泡的隔离病房。与此类似,建筑团队A4提供的方案是用纸做的避难所。受到折纸艺术的启发,这个设计可以似扇子一般折叠。上述设计的材料都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光线渗透建筑本身,在建筑内部映射出变幻的光影。Gonzalo Puga和Osvaldo Sotomayor设计了一个1 53平方米的充气圆顶,材料是由法拉利提供的乙烯贴面聚酯纤维。这个可以用于集会的漂浮的“屋顶”,把此类“失重”的建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区性

本次展览的建筑师反复提到社区性以及他们的设计互相之间形成联系的重要性,几乎没有人把自己的设计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参展建筑师大多预想自己的设计能够被大量复制,从而形成社区。他们认识到,在创伤期,与他人互动可以带来特别重要的心理安慰。之前提到的Gonzalo Puga和Osvaldo Sotomayor的《月影会议棚》是为沙漠中的居民设计的,其目的是像个参照点一样安设在灾区,遮阳,并成为集会的会场。Tham & Videgard Hansson建筑师事务所的《城市应急节点》也有类似的意图。其倒金字塔形的建筑高耸于灾区中重复的大片难民营之上,它可以遮阳、挡雨。此外,这个帐篷还可以成为收集和分配雨水的仓 库,有效利用雨水这种自然资源,进一步证明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互动焦点的角色,社区意识甚至在IK事务所设计的隔离检疫室中也体现出来。即使是用于隔离,作品的社区性仍然非常明显,旨在帮助传染病患者尽量不感觉孤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们的设计通过搭桥把两岸的人联结起来,也创了一个独特的,方便人们聚集的空间。此设计由容易组装的长条板凳组成,从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上都表现了把人们从危难带回到安全、从死亡带回到生命的“渡”呼应了展览的标题。

区域特色

今天的建筑瞄准的是全球流动的公众,并不断改变以适应日益趋同的世界。如何在全球化的风格、文化和观念之中保存地域文化的个性,已成为今天的建筑师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展览介绍的建筑师们都积极从他们当地的建筑传统中汲取设计养料,这一选择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与自然灾害搏斗时,古老的智慧有时比现代技术更有效。Smiljan Radic于1998年设计的名为《烧炭者的小屋》的土坯结构,也说明了学习传统的重要性,这个设计事实上是要“重现”散布在建筑师的祖国沿海区域的原始土丘,它的建造是在地上挖一个圆筒形的洞,用大量当地的棘木把洞填满。然后在这一大堆棘木上盖上黏土和稻草,并用短棍把它敲击成一个泥丘。最后,就像烧制一件普通陶器一样,用文火将这个黏土结构烧四天,使它成为一个坚硬的,自我支撑的小屋。这种小屋是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结合以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极好例子。

Leondelima工作室设计的《Teatina- Quincha庇护所》也是从本地智慧中获得灵感,这种智慧深植于秘鲁沙漠的文化之中。Teatina Quincha庇护所基于秘鲁沙漠沿海的两个传统建筑元素:teatina和alar,Teatina是在秘鲁沿海建筑中常见的通风和阳光照明结构。人们可以在利马和附近的沿海城市的屋顶上看到它们。Alar是秘鲁沿海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社会空间要素。把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用于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Teatina-Quincha庇护所》可以利用当地最普通的材料和简单的建筑技术来建造能够阻挡沙漠地区最难对付的天气条件的避难所。

就地取材

把救灾物资和材料运往灾区是救灾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所以在紧急状况下,能够使用当地的材料和资源尤为重要。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利用本地材料和技术制作了建筑用砖,在去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付诸使用。他为应急建筑找到了一种制作材料的新方法:用来自废墟的瓦砾为混凝骨料,结合使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当地原始的碎石机器制成建筑用砖,使这些材料得到了“新生”,恰似凤凰涅磐。

由建筑师和诗人Nader Khalili创建的加州土造艺术和建筑学院设计的《应急沙袋屋》,利用的是战争中常用的材料(例如沙袋和带刺铁丝网),并遵循了自然中最坚固但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不多见的拱形结构。Cal-Earth的方案可以用于各种灾区,包括地震、火灾、水灾和飓风。《应急沙袋屋》已经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采纳到登月基地的建设方案中。这个设计所用的材料如此普通,但却能用于最前卫和最具野心的星际探索计划中这提示了我们即使在探索未知的新领域时,我们仍然可以从最久远的历史中找到灵感。

流动性

当今世界,人们的流动性日益增大,正如他们的相互联系由于网络和数字现代化而变得越来越紧密。网络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视觉距离,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空间观念。当传统的地标式建筑把我们稳固地置于确定的位置上,流动建筑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材料、技术和概念标准。这种新的流动理念体现在一个为流浪者设计的,名为《房子-房子》的移动住所上。作为一种可移动的避难所,这个家建在轮子上,可以用人,车或毛驴来拉动。像汽车样,它也可以“停放”在街道的指定区域。此设计使用的材料非常轻便,可轻松地异地运输。展览中的其他设计大多在搭建完成后就无法再移动进一步增加了应急建筑的流动性。

社会责任

应急建筑突出了建筑的社会维度和人文维度。展览中有两个设计把自然灾难的概念扩展到社会领域,提醒我们注意建筑保持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社会灾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紧迫的现实,在我们这个日益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中尤其如此。与现代主义早期相信建筑可以成为社会变革力量的英雄建筑师的精神相呼应,当今几位建筑师着重处理和解决现今社会实际存在的世界问题。刚才提到的《房子房子》作品,其设计事务所Encore Heureux+G.Studio在设计工程中采用了一个特别民主的方法来创作他们的设计作品:采访无家可归者,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底层社会群体对于住房的特殊需求。从调查结果出发,他们创作了一个设计方案,并亲自在街道上试验这个方案。最终的结果是一种可移动住宅,它重量轻,便于搬运,同时兼具结实、安全,可移动、符合人体工程学等特点。这个设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特殊人群的实际需要,更使得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更美观和更有秩序。

随着城市生活密度的加大和全球运输的日益普遍,传染疾病,如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M1流感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问题。IK工作室以隔离疾病但使患者的孤独感最小化的隔离避难所来探讨传染病爆发这一潜在灾难。他们运用新型纤维材料和空间观念,为一个过去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的人群设计应急房屋。他们的作品为建筑和设计方案用于应对和战胜社会问题的方式提供了另一种例证。

光源

有一件参展作品针对的不是避难所,而是照明的问题。人们往往低估了光能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例如,黑暗中的光,即使很微弱,也能给人以希望和安全感。许多灾难,例如在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电的情况下会使受害者面临漫长的黑暗夜晚。由建筑团队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用一种能够在黑暗中发光的材料,让住户按照各自的需要标示出日常物体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能兼顾效率,廉价、方便的功能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