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策略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朗读教学模式;两翼训练;朗读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21-01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并以此拟定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即抓课堂朗读训练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1)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景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2)寓意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朗读。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课题组采取了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人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调控工作。
(3)领读。(4)分角色朗读。(5)表演朗读。(6)比赛朗读。(7)配乐朗读,想象展示朗读。
二、如何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教师有针对性的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课外朗读抓巩固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课题操作紧扣教学,课题记录关注过程,又加上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地记录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三、朗读教学的模式
第一步 初读感知:学前读――整体感知
具体又分为两个环节:预习和初读
第二步 再读理解:学中读――理解感悟
这一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基本贯穿整节课。它包括: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议。读中说,读中赏。(详见教案、资料)就这样,学生从前面的“初读感知”――“理解感悟”――“读中赏析”,学生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第三步 三读领悟: 学后读――吟诵积累
指导学生吟诵积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应用。
四、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通过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等方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多条,下面是一些小策略:
(1)、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的朗读方法。
(2)、针对我校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
(3)、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等。
(4)、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5)、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时光飞逝,一晃两年过去了,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有拖拉现象。
1.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问题意识①。爱因斯坦在论述问题与创新的关系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无论是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孔子,以及当代我国兴起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学习都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教育资源互动对话,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发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学习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学生中来的问题,才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合作、探究才有兴趣、有价值。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产生的源头活水,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2.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纵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进人小学开始弱化,升人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逐渐淡化,走进大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发掉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对400多节中学语文观摩课、示范课、随课堂进行观察中发现,仅有30堂课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质疑;仅1堂课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质疑。
造成这种现状,从教与学的活动看,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首先由于教师关注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问题”。其次,由于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不足,课堂只能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担心学生提问放开后,无法调控而造成课堂混乱,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三是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因而害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四是传统的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
学生方面的原因在于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把学习作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的手段,而不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因而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同时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已使学生成了课堂的奴隶,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思维逐步变得僵化,以致丧失了自我,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问题意识是个体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这种意识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他人观点,从而对别人的看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和途径,由此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会使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去找寻规律;会使个体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研究目的
由于问题题意识与学生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传统相关,本课题旨在从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策略,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意识境界。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为培养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寻找突破口。
2.构建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需要为重点,确立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诱导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心理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个体间存在兴趣、爱好和风格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轻自己无兴趣的问题;重高认知水平问题,轻低认知水平问题;重“尖子”学生,轻学习困难学生的倾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得到同步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由书本设计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3.基础性原则: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思想就越开阔。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和其他各门课程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4.渐进性原则: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善于期望和等待,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过程
1.课题的组织及管理
本课题研究由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承担,下设三个子课题,分别由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承担。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着重课题宏观研究,负责课题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梁平中学侧重教师方面的研究,梁山初中侧重学生方面的研究,明达镇中侧重评价方面的研究。三个单位在县教研室组织、管理下,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责任明确。
2.研究对象
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教师共200余名,学生8000余名。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4.研究周期:本项研究周期为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历时3年时间,分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五、研究的结果
1.教师培养策略
以“问”论教策略 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详细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课堂上严格按教学预设机械地平板展开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然后因“问”设标,因“问”施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动态生成策略。
分层指导策略 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给予分层指导。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疑”与“问”的价值,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等手段,使他们想问;对胆小的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敢于超越自我,做到敢问;对问题意识强以问为乐的学生,给予方法指导,不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问。
课内外结合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带人课堂,并做恰当的指导,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时空策略 提供多种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呈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反应等级”。①具体途径有三:(1)课堂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2)开辟班级问题墙,让学生呈现问题,反馈问题探索结果;(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索活动和召开问题辩论会。
2.学生质疑策略
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外显特征是质疑。因此,在系统的实施培养原则和策略中,我们始终把寻找让学生敢问、乐问、精问、善问和师生课堂操作的方法作为重点,并认真总结,使之系统化、序列化。
(1)解放心灵——敢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薄弱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心理制约因素是畏惧。在问卷和访谈中发现,80%左右的学生有时本来想问问题,但“害怕老师不予理睬和批评”,“害怕同学嘲笑”。可见,畏惧犹如一副心灵枷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质疑热情淡化和问题敏感度降低。因此,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给学生课堂安全感,让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课堂应抓好如下几点:
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并提出一定要求;
树立质疑无错观,不嘲笑“肤浅”“怪诞”的问题;
称赞质疑的学生。
(2)捕捉兴奋点——乐问
心里研究表明:个体对事物的愉悦程度,是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探求的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兴奋点,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愉悦情感,让他们在质疑中获得快乐,从而产生内驱力。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鼓励学生更换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创新中获得乐趣;
帮助仅有问题萌动的学生,抽象出间题,在彰显问题中取得乐趣;
鼓励学生提出迂回曲折的问题,在“请君入瓮”中品尝乐趣;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求取乐趣;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考问”,在难住他人中增添乐趣。
(3)掌握技巧——精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不仅要求问题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质的变化,才能逐步提高个体思维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提高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依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如下质疑角度:
从课题质疑;
从事物现象质疑;
从人物行为及内心变化质疑;
从事件的冲突质疑;
从故事的延展质疑;
从假设的角度质疑;
从方法途径上质疑;
从规律的总结上质疑;
在不合常规处质疑。
除上述质疑角度外,对文本学习,在起步之初可以从阅读的规律出发,指导学生从“四块十二问”入手,掌握质疑方法:
1.独特感受和个人体验型(必做)
第一问: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第二问: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说出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请说出理由。
第三问:有什么疑问?说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第四问: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和感情?为什么?
第五问: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些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
第六问: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3.语言揣摩与表达方式
第七问: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体会推敲重要的词语)
第八问:你觉得这篇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第九问:这篇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
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
第十问:对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
关键词:高速铁路 招投标 投标报价
众所周知,投标报价是整个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核心,报价的高低直接影响成为能否中标的原因,报价过高,则可能因超出“最高限价”而丢失中标机会,报价过低,则可能因为低于“合理低价”而废标,或者即使中标,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亏本的风险。因此投标单位如何正确运用投标策略和报价技巧来达到中标的目的,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是每个企业极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多年投标报价实践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多种实用高效的投标报价策略和技巧。
1 报价策略
投标策略是投标人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参与投标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作为投标策略的方式、手段和艺术,贯穿于投标竞争的始终,内容十分丰富,在投标方式、项目选择、报价时机、合作方式等方面,无不包含投标策略。投标策略主要有:以信取胜,以快取胜,以廉取胜,以改进设计取胜,以退为进策略,以长远策略取胜等等。
1.1高价赢利策略
报价过程中若以大利润为投标目标的策略,通常基于以下情况。
(1)施工条件差,环境恶劣,交通不变,缺电少水,无人愿干的项目。
(2)专业要求高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而本公司在此方面有特长或有良好的声誉。
(3)总价较低的小工程,本公司不是特别想干,报价较高,不中标也无所谓。
(4)特殊工程,如地下开挖等需要特别设备。
(5)业主要求多或工期紧的工程,可酌情增收加急费。
(6)竞争对手少。
(7)支持条件不理想的工程。
1.2微利保本策略
在报价过程中准备降低利润甚至不考虑利润的工程,通常基于以下情况。
(1)工作量较大,但工程简单,技术要求不高,一般公司都可以做的工程,比如大量的土方工程。
(2)本公司在此地区干了很多年,现在面临断档,有大量的设备闲置,还需要处置闲置费用时。
(3)附近有本项目可利用的设备,或有条件短期突击完成的工程。
(4)该项目可分期执行,或本公司在地区内对该类项目能以质量上乘,微利保本承担该工程的后续工程时。
(5)竞争对手多,竞争较激烈时。
(6)有可能在本标后,能将工程的一部分以更低价格分包给其他专业承包商。
(7)长时间未中标,希望拿下一个维持日常费用可以支持开支,够本渡日。
(8)该项目本身前景看好,能保持公司业绩,树形象。
(9)非急需工程。
1.3低价亏损策略
在报价中不考虑企业利润,反而要考虑一定的亏损后的报价策略,这是一种冒险行为。如果风险发生,则意味着承包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损失,使用该投标策略叶应注意:第一,业主肯定是按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第二,这种报价方法属于正当的商业竞争行为。这种报价策略通常只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1)竞争激烈,本公司急于打入该市场。
(2)有些分期建设工程,第一其工程以低价中标,,工程完成的好,获得业主信任,就有希望继续承包后期工程,补偿第一期低价损失;
(3)有可能在得标后,将大部分工程分包给价位更低的分包商。
(4)较长时间内,公司无在建工程,难以维持生存, 虽然本工程无利可图,但能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转,可渡暂时困难,以图将来东山再起。
2 投标技巧
2.1不平衡报价法
(1)不平衡报价法报价是相对于通常的平衡报价而言的,指在总价基本确定以后,通过调整内部子项目的报价,以期既不提高总价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单价的子项目包括:能够早日结帐收款的项目,预计今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暂定项目中肯定要做的项目等。
(2)在报价不变的情况下,应对早期计量结帐的工程项目如开办费、基础工程、土方工程桩基等单价适当提高其单价,使之有利于资金周转,而对于机电设备安装费、装饰、油漆等,可适当降低单价。
(3)估计施工中可能变更的项目和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应相应提高这个项目的报价,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则相应降低这个项目的报价。
(4)施工图不明确(或者设计有误)的项目,应估计会增加的项目,其提高单价,完善后可能会减少的项目,降低单价。
(5)对于不明确的项目,也要做具体分析,肯定要上的项目,提高其单价,不一定要上的项目,则单价可低些。
(6)如果工程分包,属于自己干的项目,则提高其单价,不属于自己干的项目,可适当降低其单价。
2.2增加建议法
如果发现招标文件中的方案的漏洞或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定会得到评委及业主的好感,大大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2.3突然袭击法
对于竞争激烈的项目,可以采取故意泄漏报价的一些情况,泄漏报价或高或低,但必须高(低)得有水平,也可采取编制的某些原因,或宣扬自己对该工程兴趣不大,不打算参加投标(或准备投高标),表现出无利可图不干的假象,让对手知道自己不准备投标,而在投标截止前几小时突然前往投标,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应研究考虑对手的报价而比对方的报价要略低。
2.4低价投标夺标法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有十分雄厚的实力或有国家或大财团作后盾,即为了想占领某一市场或为了争取未来的优势,宁可目前少盈利或不盈利,或采用先亏后盈法,先报低价,然后利用索赔扭亏为盈。采用这种方法应首先确认业主是按照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同时要求承包商拥有很强的索赔管理能力。
2.5联合投标法
在竞争对手众多,竞争激烈中,由于单独投标会出现经验,业绩不足或工作负荷过大而造成高报价,失去竞争优势。联合投标法是主营业务类似或相近的两、三家公司联合 起来共同投标,即以捆绑形式联合投标,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提高了竞争力和中标率。
2.6多方案报价法
对于一些招标文件,当工程说明书或招标条款有些不够明确之处,条款不很清楚或很不公正或技术规范要求过于苛刻时,承包商为避免风险,可在标书上报两个价格,既按照原招标文件报一个价,然后再提出:“如果技术说明书或招标某条款做某些改动时,则本报价人的报价可降低多少……”从而给出一个较低价,吸引业主。
2.7推荐方案报价法
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工程经验,提出推荐方案,重点突出新方案在改善质量、工期和节省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并列出总价和分项价,以吸引业主,或为业主着想,提出合理化建议,获得好感,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投标商,但推荐方案的技术方案不能太具体,应该保留技术关键,防止业主将此方案交给其他承包商,同时所推荐的方案一定要一定要比较成熟,或过去有成功的业绩,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患。
2.8暂定工程量的报价技巧
(1)业主规定了暂定工程量的分项内容和暂定总价款,并规定所有投标人都必须在总报价中加入这笔限定金额,但由于分项工程量不很准确,允许将来按投标人所报单价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付款,由于暂定总价款是固定的,对于各投标人的总报价水平竞争力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投标时应当对暂定工程量的单价适当提高,这样做,既不会因为今后工程量变更而吃亏,也不会削弱投标报价的竞争力。
(2)业主列出了暂定工程量的项目和数量,并没限制这些工程量的估计总价款,要求投标人既列出单价,也应按暂定项目的数量计算总价,当然将来这笔金额做什么用,由业主确定,投标人必须超重考虑,如果单价定得高了,同其他工程量计价一样,将会增大总报价,影响投标报价的竞争力,如果单价定得低了,将会影响收益。
3 开标后的补救措施
投标者通过开标这一程序可以得知众多投标者的报价的时机,快速作出反应,适当调整报价,给评委和业主和议标谈判提供有利因素,变自己投标书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大大提高获胜机会。
3.1降低投标价格
投标价格不是中标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中标的关键因素,在议标中投标者适时提出降价要求是议标的主要手段,通常投标人准备两个或三个价格,以应不测,即准备了应付一般情况的适中价格,同时又准备了应付特殊竞争环境所需要的替代价格,即通常所说的降价准备,降低投标价格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降低利润,降低经营管理费,降低预备系数。
3.2补充投标优惠条件
除中标的关键因素---价格外,在议标谈判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如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支付条件要求,提出新条件,新工艺,新施工方案,新技术和新设备等,以此优惠条件争取到招标人的赞许,争取中标。
4 结论
在高速铁路建设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除了依靠自身的素质和实力外,投标技能,技巧对于能否中标,能否取得更多利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企业要按照实际完成工程量结算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投标策略和技巧,从而提高企业的中标率,保证合理的高利润和在承包市场的竞争地位。文中提到的投标报价策略不仅对高速铁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工程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策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0-01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申报要求高等特点,它涉及政府管理部门多、领域广、专业面宽,对管理协调的要求高;它着眼于新兴产业的开发,兼顾国家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它是战略性目标产品的开发项目,注重产业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高技术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亟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它能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随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推进,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校处于科研工作第一线,汇集大量的科研人员,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不仅得到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高校现有科研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知度,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进一步整合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研究型高校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保持和促进学科优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毕竟数量有限,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参与竞争,中标率非常低。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科研实力也很出众,但是在申报中不讲究策略,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其申报无果。根据观察,我们将高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选题出现偏差,未符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要求,未符合国家战略
高校一些教师选题思路常常依赖国外已经开展过的研究工作,而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领域的研究较少,而创新性恰恰是决定科研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教师以一般项目的申报套路来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根据自己的研究背景和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研究工作,而对于国家的发展需求知之甚少,偏离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靠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申请没有涉足过的研究领域,或缺乏相应研究积累,不具备基本的研究条件,缺乏竞争力,所申请项目也难以获得立项。
1.2闭门造车,不注重学科交叉,不注重联合申报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相比一般项目具有对社会的影响重大、涉及面广、投资经费大、要求的技术水平高、难度高等特征,往往一个团队、一家单位难以独立完成。一些申请者思路狭窄,没有看到学科交叉的巨大力量,不注重学科交叉创新,闭门造车,墨守成规,其提出的申请自然缺乏竞争力;一些高校为了独享项目、独立申报,宁愿投入巨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愿与已有基础的单位合作。另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大多以产业化为目的,高校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也仅仅是在实验室的层面上进行研究,距离产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因各种体制原因不愿与企业联合申报,导致无法得到国家支持。
1.3项目团队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培养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一般都是跨学科项目,对团队的学术背景要求较高,时间跨度较大,对团队的年龄结构、研究能力要求较高。项目负责人在组织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团队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就积极的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其手下的相关工作人员却极其缺乏,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又尚需时日,为了申报东拼西凑,看似研究团队实力很强,实则一盘散沙的“雇佣军”,这样盲目申报,即使能够立项,也会引发诸多问题。
1.4科研管理理念落后,科研管理队伍不稳定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是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也有一些高校科研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不够稳定,经常随意更换科研管理人员,致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无法科学有效的管理,只会依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被动地从事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工作不能够连续进行,始终处于低水平的运转,无法真正为科研工作服务。有些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性,在组织和管理中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而仅仅以一般项目的标准管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不高,甚至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
2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策略与创新管理
高校为了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策划、组织、论证、管理以及前期预研投入等,已经付出很多精力,希望得到国家项目的支持,但由于以上种种问题,中标率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研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策略,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对推进申报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1选题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切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常代表国家和社会在某一发展领域未来一段发展时期最为重要的需要,对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立项之本。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发展动态,及时收集整理国家出台的政策信息,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紧跟国家热点,把握国家当前以及未来几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选题上就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
2.2鼓励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加强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申报
高校应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平台建设规划,制定相关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建立交叉学科基地,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承担者必须有足够的科研力量、技术水平和资金设备,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研究单位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科研人员参加,需要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联合、融合、交叉。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申报,可以有效整合各个学科,各个单位的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形成新的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3优化研究队伍,构建研究基地,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高校应构建层次清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把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基地,将课题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即使项目结束了,后续工作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4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稳定管理队伍
科研项目不是孤立的研究,与科研管理密不可分,要树立在科研中渗透管理,在管理下指导科研的理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面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性,高校科研管理唯有创新管理模式,把项目、基地、人才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科学管理国家重大项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设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专职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
3结论
高校申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要充分重视,不仅仅简单的将其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更要作为一次学校发展的难得机会,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有力促进,作为一次革命性的进程,认真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高校申报课题组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充分沟通,与联合申报单位充分沟通,与项目主管部门充分沟通,在项目的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整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认真完成项目要求的技术任务以及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以及经费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杨力.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互动关系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社保;监督效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01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社保监督作为有效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创新激励理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保监督中的广泛应用,为社保监督降低内部管理协调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在这种背景下,社保监督中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大大的提高了。它不再简单地表现为滞后于社保监督过程的事后反应和事后监督方式,而是演变成一种实时监督的控制手段。因此,提高社保的监督效能,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举措,而社保监督的信息化和电子化改革为政府效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 社会保障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1.1 社会保障服务的性质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达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有效社会制度手段。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①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同时众多国家政府都将社会保障作为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发展内容;②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出发点,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为前提,以保护和防范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风险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宗旨;③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内容广泛的社会保护;④对于陷入生活困境者,不同国家和不同方式的援助,将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共同维持国民的高效生活水平。
1.2 社会保障监督的背景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其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还涉及城镇居民。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保险费的征集及管理和支配、保险项目及标准、保险实施范围执行和监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与企业职工根据上述条例享受的大体相同;1952年公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的规定》,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得到了较好的医疗保障;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之后相继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和《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监督机制。
1.3 社会保障信息化监督的应用
不可否认,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化贯穿社会保障的各个层面和不同环节,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的、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管理支持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使社会保障管理的各个流程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从而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营和社保监督效能的提升。
2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分析
2.1 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理论
从理论层面来讲,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中,安全性原则和社保基金运营监管的“委托―”理论、“寻租理论”分析精确地说明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过程管理中,通过委托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互相监督与管理社保基金,以防止主体之间进行共谋寻租行为,最终达到保证社保基金运营安全的目的,
2.2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现状及问题
本文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规模与投资收益两方面论述社保基金的运营现状,并从社保基金的运营现状中分析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和空账运行: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造成基金流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受到约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多元化的制约因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中的产权权益保护不力等不安全性问题。
2.3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不安全性分析
笔者从社会保障基金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两方面分析造成基金运营的不安全性原因。社保基金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①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②内部控制不健全,执行力度缺乏刚性措施;③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机制。社保基金运营的外部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①基金运营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②社保基金的多头管理与监管约束力不足;③社保基金监管的信息化程度低。
3 信息化视角下的社会保障监督
3.1 信息化建设的借鉴
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在运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改变社会格局,在提升社保监督执行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实践案例推进信息化在社保监督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借鉴经验与方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从而提升我国社保监督效能。
3.2 信息化视角下社保监督的对策
针对上述社保监督的实行障碍和基金监管问题,在以往社会保障监督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笔者对社保监督执行力策略与模式进行剖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从而探索出最适合的方法。在宏观上,地方政府要明确执行理念、执行主体、执行制度、执行信息、执行方式,建立良好的执行环境等要素管理;在中观上,对社保监督的信息发展策略、信息运行优势、部门职能范围、法律标准体系、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传播服务渠道、信息透明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分析;在微观上,明确社保监督的建设过程,整合执行信息资源、关注社会信息诉求。
3.3 信息化视角下社保监督的建设过程
在制定社保监督策略的方法、方式、程序中调整,在执行因素的发展、环境、任务、审视与推广中控制,不断完善社保监督的信息平台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考虑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推进服务型社保监督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全面提升社保监督的执行力。
4 实例分析:广东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为了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各个业务和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继出台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计划》等规划文件,使全省的信息化应用得到大力普及,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投入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但对比国外和其他省份,广东省目前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最初以市级甚至县区级统筹为建设层级,当时建设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随着其他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有的地区已大大超过了广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建设情况、成效和问题,国家提出了社会保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文化决定论,同时,通过建设信息系统来实现各级社会保障数据和业务统一集中管理和处理,达到了信息共享方式的最佳效果。目前,以服务群众、服务业务、服务决策为主线,坚持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示范带动、确保安全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5 结 语
目前,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战略需求甚至重要趋势,笔者相信随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保体系在社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滕霞.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