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第1篇

今天,东关社区隆重举行办公大楼乔迁庆典。首先,请让我代表东关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以及东关社区8000多居民,向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为适应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带动社区突飞猛进的发展,东关社区办公大楼于20*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在办公楼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筹划,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得到了县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做到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计,把社区基层阵地建设成城关镇,乃至市县的一个亮点阵地,得到了县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质监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为依法依规按程序操作,我们自觉接受监督,公开、公平、公正招标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工程预算、核算方案,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肯定。在社区经济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既求生存,又图发展,秉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投入工程建设和全面配套。保证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安全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

大象无形,润物有声。经过艰苦努力,东关社区办公大楼现已正式落成,总占地面积2.5亩,办公楼四层半,共38间,总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总造价115万元。分设支书办公室、会计办公室,委员办公室等6个“两委”班子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等13个综合型办公室、活动室。同时,筹资10万元,购置了20多套办公用具及活动器材,可以说,东关社区办公大楼的落成乔迁,倾注了县镇领导的热情关怀,得到了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凝聚了建设施工单位的艰辛劳动。

东关社区办公大楼的落成乔迁,改善了东关社区的办公条件,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必将给东关社区带来光辉的发展前景。目前,东关社区工作形势很好,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了高速度、快车道;在项目建设上实现了抓大放小,抓质量求效益的目标;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了组织严谨、作风过硬、队伍优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以崭新的姿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东关社区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事业做出更新更大的成绩,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第2篇

新时期,农垦担负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农垦精神无疑是农垦自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但,要在国家现代农业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必须让农垦精神赋予时代特点和现代特色,丰富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切实增强农场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在精神层面上,安徽农垦结合新时期自身实践在原有的农垦精神基础上提出了“自信、诚信、开拓、志远”的企业精神,同时还谱写了“安徽农垦之歌”、“播种希望”两首歌曲,在职工中广泛传唱,已经成为当代安徽农垦人的精神动力。二是在制度层面上,安徽农垦对以往出台的不适合、不适应新形势的制度进行梳理和调整,完善了工作制度、薪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招聘及使用制度、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等,规范了农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员工的执行力明显加强。三是在物质层面上,安徽农垦大厦拔地而起、皖垦标识孕育而生、民生工程惠泽万家、金融小贷公司助民致富,七市垦地合作成果丰硕、现代农业建设亮点纷呈,走出国门办农场花开非洲,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安徽农垦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所属农场要结合农场实际和区域特点,紧跟农垦发展步伐,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在安徽农垦已有的“精神、制度、物质”企业文化建设三个层面上,一要传播新时期的农垦精神,使之成为企业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广泛传唱“安徽农垦之歌”和“播种希望”歌曲,使之成为新时期农场职工发展经济的动力。二要细化农垦一系列的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制度的效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要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按照安徽农垦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走出农场办示范农场,拓展示范带动空间。

二、传播农垦精神,培育社区文化农场

在各地已形成特定的区域,是企业又有社会属性。随着民生工程建设、花园系列安居房建设,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社区格局逐步形成。居民社区文化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社区文化已成为农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农场社区文化既不同于城市也有别于农村,它是农垦精神的拓展与丰富,是职工群众劳动实践和情感的表达。因而农场社区文化建设既要植根于农场企业文化,又要融入社会文化的发展。以传播新时期安徽农垦精神为基础,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美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的教育,结合群众需求,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结合农场经济建设创新社区文化活动载体,展示社区文明新风尚,争取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农场社区文化建设,一要以人为本,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凝聚居民,构建和谐社区。二要建立组织,增加场所设施、经费保证。农场社区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建设具有文化基础的自愿为居民服务的文化队伍,农场在政府主导下,积极筹资增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投入,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有队伍、有场所、有经费。三要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围绕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结合农场实际,贴近居民生活、贴近社情民意,以健康向上为主旨。四要整合周边资源,共建共兴社区文化。抓住政府推进的美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把农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区域整体规划,实现同步建设,统筹管理,从而巩固和发展社区思想文化阵地,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文明素质,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三、建立长效机制,繁荣农场文化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第3篇

亮点 县级电大是电大系统伸向农村的前沿,根据江都市农村教育的现状和“三农”对教育的要求,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近年来从大力培养培训农村4类人才入手,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广度和力度。

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满足广大农村乡镇管理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学历提升的需求,学校以电大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供成人学历教育,先后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共招收 “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1236人。同时,学校积极举办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行学习方式自主化、教育管理监控立体化、教学支持服务人性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江都,目前有40%以上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是学校开放教育毕业的学员,有50%以上的财会管理人员是学校的毕业生,在乡镇村支书、村主任和村委队伍中有70%以上是学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

以地方成校为阵地,培训新农村建设致富人。近年来,江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为首的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45%,产量效益明显提高。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现状,学校及时拓展服务“三农”的技能培训项目,以13个乡镇为中心,以地方成人学校为阵地,以园区种植大户为对象,围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专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第4篇

借力新媒体新平台,舆论引导和外宣工作成效凸显。通过策划主题宣传、打造品牌栏目、开展重大外宣活动,在借力传统媒体创品牌和抢占网络媒体新阵地上体现新作为。今年上半年,全县在州级以上主流媒体刊(播)稿件2042篇。

精选外宣主题,创新品牌栏目。策划了聚焦“铸廉行动”“扶贫攻坚”“创业带富金种子”“和谐美丽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等主题宣传。在县委机关报和县电视台推出“非遗映像”“金山脚下”“最美天柱人”三个品牌栏目。

借力高端平台,聚焦先进典型。3月29日至31日,中央、省、州15家媒体集中采访报道天柱县老、全国优秀老干部龙贤昭造林先进事迹和天柱县近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及亮点。

巧借新媒体,开展网络外宣。6月中旬,策划开展了“相约四十八寨・百名微博达人摄影记者走进天柱”网络外宣活动。来自省内外的微博微信达人和中央、省、州级主流媒体摄影记者共50余人参与体验天柱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共刊发文章80 余篇,图片500 余幅,点击阅读率超过110 万人次。腾讯新闻网首页要闻“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刊发了天柱“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评论达12293条。

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第5篇

下午好!

下面代表县文广局作交流发言,敬请大家指正!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打造“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现代文化服务新格局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优化文化服务环境,切实保障了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促进了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功筹办了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和第六届特奥会,得到了中残联、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卓筒井申报世界大遗址博物馆前期规划基本完成,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建设时间表,力争2018年建成。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阵地,拓展文化服务空间

按照“集约节约,共享共建”的理念,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上半年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380万元。投入125万建设175个行政村的应急广播系统,每个行政村建6个点,每个点投资2380元。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方面,投入250万元为115个行政村购置电脑音响等设备;投入65万为13个县城区文化活动室购置电脑,音响等设备;新打造了5个社区书屋示范点,每个书屋配备了50张光盘影碟,报架、电视机1台、计算机5台,力争年底,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社区书屋全覆盖。免费开放方面,坚持做好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年免费开放的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走出馆门服务,在县群众文化促进中心的统筹下,送戏下乡、电影下乡、文化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院坝基本常态化,今年以来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9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680场次,各种文化培训40余期,较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对文物古建的维修投入,戴氏祠、五显庙、象山书院及叶家祠堂等文物维修项目的立项工作顺利通过。卓筒井大遗址项目顺利推进。

二、抓活动,丰富文化服务内容

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为重点,创新载体,活化形式,以城带乡,有氛围、有亮点、有效果,拓展丰富了服务内容,活跃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效的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对外形象。一是广场文化活动经久不衰。2015年广场文化活动在固有特色和影响的基础上改版升级,将原来的一周五场重复活动改版为一周两场,每周推出形式内容不同的“大家唱、大家跳、大家看”等相关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广场活动80余场。二是节庆文化活动亮点纷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重点打造了盐华寿乡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品牌节庆活动28场。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魅力城东庆五一”、“在阳光下成长”、庆六一等主题晚会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文化交流活动频频出彩。组织社区文艺团体参加“幸福家园”广场舞大赛,参赛舞蹈《看山看水看》《炫舞飞扬》均荣获三等奖。编排省第八届老运会开幕式节目《剑魂扇韵》得到导演组的好评。排练非遗节目《蓬莱大乐》《象山花锣鼓》两项参加市调研获得褒奖。

三、抓保障,构筑文化服务平台

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只有筑牢两个平台,两轮驱动,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可持续、更有活力。一是财力投入。一方面坚持政府投入建文化,上办年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累计300万元,同时,县政府设立文艺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每年30万元,激发全县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冠名赞助等形式办文化,上半年争取各种社会资金35万元,减少政府财政压力。二是人才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业务素质提升培训,打造业务精英。先后组织多人参加市文化艺术创作培训班、全省舞蹈业务培训班、中国西部新秀隶书研修班等,夯实了我县群众文化工作人才基础。今年以来,群众文化促进中心先后深入到凄江外国语学校、县戏剧家协会、金元等乡镇社区培训指导文艺活动60余次。同时,开设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曲艺、书法、美术培训班20场次,培养兴趣爱好者2000余人。组织了全县本土文艺精品展演活动,200余件作品参展。加强了文艺创作扶持指导,组织县内文艺创作采风活动1次。喜剧小品《爱心》参加了省第十五届戏剧小品比赛。本土题材小品《陌生邻居》、三句半《六联机制就是好》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四、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1、继续做好卓筒井申报世界大遗址博物馆工作;

2、继续做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