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报告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改革开放,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从宏观层面看,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对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有现实的推动作用;从微观层面看,五种会计计量属性的确定,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结果将更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也促使各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资产的质量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财务报告作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基本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明确规定,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等,报表的种类日益全面、规范,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极大的改进。与原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各信息使用者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程度进行预测和决策。
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变化
会计信息作为价值运动的一种客观表达,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而长期以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非货币易、债务重组、或有事项等新的经济业务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已经出现,并且成为部分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性原则,会计信息严重失真。E・S・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20世纪60~70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 因此,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修订和新增了一些会计准则,从过去偏向工商企业的17项会计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石油天然气、农业和生物资产等众多领域的39项会计准则,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会计准则体系日臻完善,会计信息也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中国有近20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十万家国有企业、近50万家外资企业、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可以想象,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逐步实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越来越高,广大信息使用者,或是投资,或是放债等都将会从中受益。
(一)价值计量公允化
新会计准则的亮点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公允价值(Fair Value) 是指以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物品的市场价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新《企业会计准则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根据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来考虑换出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且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另外资产分类改变了目前按流动性分类的方式,将金融资产按照交易目的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而且将原在表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公允价值的引入必定会导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发生变化,使得资产价值更趋公允,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状况以及盈利情况。
(二)风险披露规范化
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特别是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不仅翻新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来越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创新和日益繁杂,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发生剧烈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金融利润,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如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和我国上交所“3.27事件”。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充分披露待执行的和约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这些风险在未来的时间线上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机会和损失,但原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提供的主要是历史的信息、滞后的信息,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因此,顺应经济业务发展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充分地了解企业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交易实质渗透化
在新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渗透到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为了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和范围扩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而且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借款费用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因此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是关键,这样就有效遏制了关联方之间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新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债务的让步按照新准则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损益。新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从而防止企业不恰当地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另外,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收入确认标准、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关联方的判断标准和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四)信息披露全面化
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范围,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为广大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分别根据业务性质披露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并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必须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亏损)、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信息。分部间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使用者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能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更容易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公司的业绩,降低投资风险。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披露包括在合并报表中的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以及个别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在股票市场,股票市价往往高于股票面值(这种情况在我国的A股市场上特别明显),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比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通过降低转换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债券利息,因利息率降低而减少的利息费用就转化为企业利润,而因转换价格低于股票市价的差额则会导致原股东权益稀释,使原股东蒙受损失。但原财务会计报告对此并没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信息排除在外。因此,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而且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计算过程以及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股数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以利于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作为基本会计准则,其作用类似概念框架。随着会计理论的日臻完善,为使会计信息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但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体系不够完整,概念表述不够严密等等。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套企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考虑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法律、会计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可以说,既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又适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它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现将新旧准则重点作一比较。
一、总则
(一)基本会计准则结构。大体来说,新准则的结构基本沿用了旧准则的形式,未做大的调整,新准则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将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列出来,增加“会计计量”一章,使其在旧准则划分为10章的基础上变为11章。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旧准则的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目标,总体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旧准则未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予以规范和明确界定,使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 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即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执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用途,不仅为建立和完善具体会计准则指明了方向,也为会计要素的构建、财务会计报告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旧准则是从一般会计原则的角度来论述的,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其结果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作用只局限于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阶段,而弱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而新准则十分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为:
(一)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基础假设体现在总则中,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取消了“现行基本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二)根据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性以及有效地发挥会计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要求,新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并纳入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三)新准则与总体目标相协调,对旧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将其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
三、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现行的6要素分类,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内涵有所扩大,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并确保了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正确性。从新旧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中可见,新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既注重其内涵的科学性,也能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与旧准则不同,新准则充分体现了基本准则的性质,即“准则的准则”,它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所做出的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发挥了指导、评估具体准则的作用,所以,新会计基本准则完善和加强了它在我国准则体系中第一个层次的地位。同时,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会计6要素的确认中体现了这样的确认标准:满足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注出企业,且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时,应当予以确认。经过这样的修改,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企业债务风险,可正确衡量经营业绩,并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
四、财务会计报告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和做出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新准则体系对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它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旧准则将该部分称为财务报告,而新准则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其名称的变化使新准则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财务会计报告的称谓相吻合。同时“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通用的说法一致,便于与国外沟通。
(二)旧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 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可见,新准则不仅将“财务报告”称谓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其构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发展优势;积极作用
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高度普及,使得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与项目不断增加,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财务报告,是无法满足当前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也无法与企业发展相契合,因此企业需要研究财务报告的创新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过程
首先,初期的财务报告,实际上会计对资产的一个计价过程,但是在资产与权益方面,缺乏监督,资产负债表是唯一的报表,而在核算损益方面比较缺乏,财务报告只对某个使用者作为唯一的信息需求者,而在“公认”会计原则方面比较匮乏。
其次,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业务也更加复杂,报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表内陈述的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但是由于会计专业性较强,其中内容很难被大众投资者所理解,那么为了能够提高报表的可行性,会计报表增加了附注和附表,并且也逐渐出现了损益表和先进流量表,会计重心开始逐渐从资产计价向利润计量、现金流量方面转移。目前的财务会计报表有三个主要特征,包括复式薄记系统进行记录;进行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计量。
最后,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与财务会计报告标准也逐渐统一化,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后来又颁布了应用指南,新准则以国际会计原则为标准,对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同时,新的会计准则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要求企业应该依据会计信息以及财务报告,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是对中国会计核算的一种突破,更加关注会计工作的实质,而不是表面化的工作。而这些准则对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性要求更高,当代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并具备机枪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并且具备数学模型等综合素质。
2 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
2.1 在缺乏资本市场完善性和估值模型和技术有效支持的前提下,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引入可能导致价值估计的随意性,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在新的会计报告中,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谨慎性,并且也有利于企业机制运动真正情况的翻译,但是却没有从企业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估计模型的专业性方面出发,导致公允价值的实际可行性比较差。然后,在对客观存在估计和判断的时候,会计处理过程的风险依旧很多,并且还存在一定的确定性。
2.2 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无法反映企业的非货币信息,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偏离企业的实际价值运动,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从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看,计量单位是以货币作为基本的,而实际的情况是货币价值是经常变动的,比如:受到经济走势、物价上涨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导致货币真实性下降,这就会导致财务报告货币计量与企业实际的价值运动出现分歧,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比如: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都是费用游泳的信息,在市场经济主体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信息使用者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量也会更大,除了财务信息,还包括一些非财务信息,单纯的定量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2.3 分期报告使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也为粉饰报表提供了可能。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企业依据其中规定,需要对会计进行期间划分,并通过分期编制的方法,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编辑和制定,但是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财务信息的流通,导致信息时效性很差,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投资价值。比如:现行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而且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幕后交易和粉饰报表提供了可能,例如,口前新准则规定,对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采用定期摊销的方法,而应在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公允价值估计的随意性和技术缺陷,使得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较大主观性。
3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3.1 未来报告的目标
在未来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目标逐渐发生转变,企业股东也渐渐多元化,受到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像,传统会计受托责任也逐渐出现转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开始以企业发展为基础,以为企业所用为基本观念,另外,相关性以及可比性,都还是会计的计量原则。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告编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这些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来对未来的会计信息进行衡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要将这些性质作为依据,确定和计量规范预测信息,从而达到提升财务报告目标决策可靠性的目的。
3.2 报告方式更便捷、更直观明了
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为财务报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途径,会计报告的传递方式,信息载体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电子文档终将却带纸质文档,会计报告也会进入电子时代,会实现信息的实时性,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可以通过企业网站以及网页等进行相关查询,同时,信息储存也更加便捷,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删除和储存信息,信息形式更加多元化,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表格,图像以及音频、视频等等,信息会更加精确,使用更加便捷,信息展现更加直观。
3.3 发展交互式报告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不断发展,未来会计报告事项会以会计作为基础,并且会向着更加便捷,更加清晰的方向发展,交互性、实时性更强。交互式报告系统是未来会计报告的主流趋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反馈,会被纳入到财务报告中,这样大大缩短了报告编制的时间以及周期。实现了交互式报告之后,企业财务人员能够以此为依据,随时调整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能够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有效提升了财务报告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结束语
分析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未来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企业未来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巨大意义。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形势以及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可行性差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随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财务会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秋玉.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2).
[2]张玉萍.浅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现状及完善方法[J].中国商贸,
财政部最近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较诸《企业会计准则》(1992)有巨大进步,但仍然有些原则问题需要探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涉及财务会计目标的重大问题。《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明确,很有必要。它兼具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的优点。该条接着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笔者认为此项规定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界流行着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经管责任观的提出者井尻雄士认为:1.决策有用观以决策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而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经管责任观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从,应注意协调两者间的利害关系。2.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人员向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是多多益善。根据经管责任观,会计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信息上,既不损害委托者,也不损害受托者。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经管责任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业绩。会计人员利用记录与报告两种工具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报告是汇总的记录,记录是报告的基础。委托者有权获得报告,并在必要时对记录进行核查。记录使受托者对其行为负责,并实现了委托者的大部分利益。重要的是会计系统的整体有用性。井尻认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明确经管责任实质上是鸡与蛋的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共同的而且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地方是:财务会计报告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有关各方的经济管理,而且应有本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明确经管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依据。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确定经管责任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198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跨国公司委员会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提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概念》,认为编送公司报告的首要目标,是披露有关经营、资源和义务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关该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决策。这里,信息“使用者控制公司”,最直接的应当是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这样说,并不否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问题在于不应当否定直接“控制公司”的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他们是最初的使用者。
很明显,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会计,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
IASB的突破之处:一是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二是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当局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可惜未能将其明确列入使用者的范围。
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完全正确。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原《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或者说,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应当属于使用者,是相当重要的、首先使用报告的使用者。
二、关于会计要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指什么?一般认为会计指会计工作,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会计期间、会计理论等,这里的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简称。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显然不能构成会计工作的要素。
国外文献经常使用“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IASB五要素和我国的六要素可以概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英国的七要素和美国的十要素由于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还可以概括业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是,这些都不能直接概括现金流量表的要素,因而“财务报表要素”有其不够准确之处,也引起了是否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争议。
我国前没有“会计要素”的概念。财政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于1990年11月公开发表,首次正式采用会计要素概念。娄尔行教授较早提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会计要素与会计报表要素是相同的。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也指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我国对会计要素的研究源于建立会计准则框架,比国外“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在逻辑顺序上提升了一个理论层次,并“解决了‘财务报表要素’不能涵盖资金运动全部内容的问题。”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使用“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更为科学。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会计报表最基本的项目及其概括,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化,会计报表项目具体化为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关于日常活动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把收入定义为“日常活动”,给人以内涵过宽之感。原收入准则《指南》基本要求(一):“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其内涵之宽,溢于言表。对工商企业来说,投资活动、旧设备处置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日常活动,但都属于利得范畴,不属于收入要素。由于企业收入以营利为目的,核算企业经常的营业活动应将“日常活动”改为“营业活动”。这样,将更为准确和明确。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概念亦可作此佐证。查“日常活动”来目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收益概念,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我国的收入只是它的一部分,不应简单套用。而且1AS18收入准则新译文的第7段定义为:“收入,指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已将“日常活动”改正。对收入来说,“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都比“日常活动”贴切。
同理,第三十三条费用定义中的“日常活动”也应改为“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
四、关于经营成果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第四十六条“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需要商榷。
原《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修订本)》第5条:“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会计词典(增订本)》:经营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各个或全部经营过程中获致的成果。”所以经营成果是经营过程或经营活动获得的成果,营业利润或称经营利润准确地概括这一关系,即:收入-费用=营业利润(经营利润)。《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准确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利润=经营利润+利得-损失。“利润”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还受非常活动的影响,而不能仅限于经营活动。
利润账户反映利润要素。在账户分类上,会计界一直把利润账户称作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务的解释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等事务。”或曰:“经济组织中,有关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方面的经济业务。”财务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过程在财务上获致的成果。”这个定义的不确切处在于财务成果不仅由经营过程中获得,还可以在非经营过程中获得,即利得-损失。查《辞海》:“财务成果是企业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它包括销售(或营业)损益和销售外(或营业外)损益。”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
财务活动能够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如果把“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后四字改为“财务成果”,显然要好得多。但仍然不完全准确。
从严格的字面意义看,财务成果似乎不能包括非常活动。法国把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称作财务活动,营业损益+财务损益=正常损益,不包括非常损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报告编制;目标导向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上升趋势显著,为了更好的促进这种趋势的顺利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正在不断的加大力度,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工作真正逐渐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其不仅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的掌握编制主体目前存在的商业风险以及其发展现状,还能够对未来发展做一个全面的预测,并且,报告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制人员会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报告,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
一、目标导向下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注意因素及措施
(一)充分掌握报告的使用者
一般情况下,报告的使用者是投资或潜在投资者,这些投资人并不具有相同的利用关系,其对报告的内容和信息方式需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一套财务会计报告很难满足所有类型的使用者,所以,要具有针对性。
(二)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理解能力
财务会计信息报告编制者在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理解程度,不能旨在为专业人才服务,因为,很多使用者都非专业人才,其对一些专业术语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其表达的思想一定要具有准确性,既要反映出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不能夸大与误导,还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三)减少无用信息量,突出重点信息
目前,由于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财务信息,而这些繁复的信息并非都是财务会计报告中需要提到的,很多信息都属于垃圾信息。因此,编制人员要根据财务报告的初衷尽量删减无用信息,将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写入报告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使用者清晰明了的掌握报告内容,还能够减少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专业判断中的目标导向
(一)不同角度的专业判断理解
专业判断是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专业人员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执行财务会计报告鉴证业务过程中、运用准则并结合具体事项的实际情况实施的集主、客观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判断过程,是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和相关鉴证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项专业工作,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很难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准则及其相关规定也只能从判断依据、判断过程和判断结果的相对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要求,无法列出客观的标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专业人员专业能力相关,还与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相关;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专业判断往往变成其不愿依赖又不能不依赖的结果,是否完全依赖或依赖到什么程度,与使用者对提供者的信任程度和再判断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信任程度越高,依赖程度就越高,相应的再判断就越少,反之则反是。
(二)基于使用者解读财务会计报告的专业判断
使用财务会计信息时,信息使用人同样也需要进行专业判断,这种判断一方面是涉及到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另一方面涉及如何使用信息判断未来进行经济决策,报告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进行的专业判断是否被使用者准确无误地解读是财务会计信息经济决策有用的关键所在。如针对资产减值进行的专业判断,编制者可能是基于各种可能下的期望值测试其可收回金额,而使用者可能会以其过去的经验作悲观或乐观情形下的解读,结果导致使用者相应高估或低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样,对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编制者可能是基于谨慎性原则对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的转移时点进行的判断,使用者也许会基于特定交易一般的商业交易规则或惯例进行解读。因此,如果判断基础不能准确地被使用者解读并形成一致,编制者的意思表达很难被使用者接受。基于此,编制者在报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时时以报告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使用者可能会如何解读报告,在财务会计报告的附注部分充分披露编制时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和考虑的因素,如资产减值估计,需要在附注中充分说明编制者是如何考虑和测试相关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若涉及使用模型的,一是考虑选择市场或使用者通常使用或易于理解的模型,二是应充分披露所使用的模型及模型的主要假设和参数,其他很多类似问题都是如此,这样才可能使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解读尽可能达到编制者的意思表达一致,从而最大的发挥出报告的作用。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走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并且,在不断的完善。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就是改革过程中一个重大突破,其不仅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的掌握编制主体目前存在的商业风险以及其发展现状,还能够对未来发展做一个全面的预测,并且,报告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制人员会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报告,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在目标导向的前提下,需要注意的几方面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然后,重点探索专业判断中的具体导向功能,希望通过上述介绍,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韩瑞瑞.我国财务会计报告问题浅议[J].北方经贸,2012(05).
[2]张艳.论会计职业判断质量提高的途径[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3]段明瑛.凭证摘要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J].冶金财会,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