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 发展 建议

公共图书馆被誉为群众的终身学校。它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更是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担负着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从经济层面看,公共图书馆可以提高生产力、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从社会层面上看,公共图书馆可以教育指导、潜移默化和传承各种优秀文化,舒缓各种矛盾情绪,促进社会稳定;从理论上说,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设施,其各项服务体现了全社会的同情、善意、关怀和平等,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在英、法、美等发达国家,每个社区居民步行到社区图书馆距离通常不超过10分钟,它们承担着社区活动中心的角色。据报道:英国共有5000多家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2万居民就有一所图书馆,60%的居民经常去所在区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1.28亿册,2001年共借出书籍4.8亿册次。法国的省市图书馆的费用每年为1.9亿欧元,国家图书馆另计。其国家图书馆的预算每年为2.1亿欧元,提供3700个读者座位,雇佣1900人,共有藏书1100万册。法国共有市立图书馆2795家,雇佣22748人,藏书近9700万册;其中33%是儿童读物。市立图书馆注册读者为650万人,其中38%为低龄者。另外还有覆盖农村地区的97家省立图书馆。美国共有9000个公共图书馆,由市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网页,而且运营良好。美国《图书馆杂志》最近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丹佛(科罗拉多州)、哥伦布(俄亥俄州)和波特兰(俄勒冈州)拥用最好的三家图书馆。在纽约,仅一个皇后区就有62个通借通还的图书分馆,每个分馆都是独立的建筑物,内有数十排书架和成排的电脑,是社区居民最爱去的地方。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相差甚远。全国几座大的公共图书馆2002年的购买经费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请见表1、表2:

表1、《我国部分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2002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25亿元;

国家图书馆 1.15亿元;

上海图书馆 8000万元;

南京图书馆 1400万元;

首都图书馆 1200万元;

浙江图书馆 800万元;

辽宁图书馆 650万元;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582.4万元;

广州图书馆(2001年) 645万元。

表2、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

全国平均47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

广东平均69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

广州平均63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

香港平均10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图书馆建设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差距就更大。仅以笔者所在地的六安市为例,全市总人口5954653人,迄今无有一个市级图书馆,而该市的三个直辖区中,仅笔者所在的金安区,总人口为745254人,只有一座图书馆,而该图书馆藏书量仅5万册,且由于经费不足,该馆图书更新缓慢,显然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工作与生活需求。

二、改变落后局面的几点建议

1、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图书馆法》的制定。目前,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已意识到制定一个独立的《图书馆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图书馆立法,建立和健全图书馆法律体系对于确立和巩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极大的作用。

图书馆是国家为协调社会需求与图书馆的关系,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定和认可的、调整国家在发展图书馆事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狭义上的立法机关按法律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图书馆的基本法、部门法和单行法;如1850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法》,1956年美国的《图书馆服务法》等,同时还包括国家其他行政机关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决议、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它应该是以图书馆基本法为主体、部门法与职能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想配套所组成的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图书馆应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权利义务分明、赏罚分明的行为规则,即规范。图书馆法是对同一类社会关系的规范,这决定了它只具有指示性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实施办法则是由相配套的具体法律规范来实现。

2、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图书馆设置和体制。在《图书馆法》尚未颁布的情况下,现阶段可以由行政机关对图书馆的设置体制现行做出规范:国家文化部设置国家图书馆;各级政府设置公共图书馆;机关团体或法人单位设置专门图书馆;鼓励集体和个人兴办图书馆。做出这样的规定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明确了图书馆的设置体制,实际上是明确了图书馆的最终责任者。“谁设置,谁投入”是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原则。

设置主体拥有管理图书馆的权利,也要向图书馆投入经费、配备人员、设施等,承担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营的责任;对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系统的服务网络建设做出基本规定:

一是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和分布,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确定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数量、布局和规模;

二是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网点建设应该纳入地方发展、城镇与社区建设总全规划。

以上两点,前者说的是建设图书馆服务网的依据,后者说的是图书馆服务网的实现途径。这两点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

3、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同比例增加图书馆经费。经费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法律手段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它规定国家、社会对图书馆发展的责任,确保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保护了图书馆经费的来源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等。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速数字图书馆建设。众所周知,传统图书馆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一定的读者服务,读者也大多只能利用就近的图书馆。在我国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兴建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足够数量的图书馆。一方面是大众的需求,一方面是投入的不足,网络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局限,使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为各地的用户服务。为此,图书馆的馆藏除传统的书刊外,视听资料、电子版物、数据库等等,图书馆都应不断的进行收集、整理、扩大、丰富,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去伪存真,促进图书馆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现代化信息服务转变,为读者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5、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据有资料显示,美国图书馆的整个服务中,图书馆建筑物发挥作用占5%,住处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发挥的作用占75%,这也正应了我国的一句话: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增强其信息意识最为关键,数字图书馆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和高素质的馆员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数字图书馆需要的馆员是既要懂图书馆情报学,又要懂英语、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为此,它需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抬高馆员进入门槛,并建立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从而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根据《200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及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整理

③④行政区划网省略/quhua/34ah/15lu'an.htm.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艺术;社区文化;挖掘;整合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16-01

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社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正与日俱增。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发展以及“两个文明”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谋求一种能有效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成为当下社区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群众艺术有良好的优势和可操作性。

群众艺术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和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性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所以群众对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利用群众艺术为载体将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通常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地区的社区群众,无论是新闻报纸还是专家下乡式的讲说,他们接受起来都有较大的难度,而如果在社区文化宣传工作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政策宣传,科技知识普及以及节日庆祝活动等内容,那么群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我讲你听”要好得多。比如,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在东北具有很高的普及率和认知度,我们大可以将需要宣传普及的内容改编成二人转和秧歌等内容,让群众在观看、参与这些节目的时候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自发性

群众艺术是在老百姓自身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老百姓往往会自发地组织和参加相应活动。不管是北方的“千人大秧歌”还是南方的“万人坝坝舞”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所以,以群众艺术开展的各种社区活动将给我们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为了响应“全民健身,利在千秋”的长期国策,各个社区各出奇招,很多社区耗费巨资引进健身操教练、开设健身房,然而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倒是一些组织群众跳坝坝舞,扭大秧歌的社区,经常出现“千人齐舞”的壮观场面,把社区的群众锻炼工作推向了不小的。类似的事例很多,无不反映了以群众艺术来贴近群众对社区各种活动开展带来的极大便利。

三、深入性

中华五千年文明,存世最多,影响最深的不是各种典籍,而是大量的俗语和市井作品,究其根源,就在于群众艺术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具体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请专家演讲还是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很难保证这些活动的深入度和持久性,而群众艺术则不一样,由于社区居民接受度以及传播率都很高,尤其是以数来宝、快板、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形式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流传甚广,对于宣传和推进社区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艺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是明显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又应该注意哪些元素呢?以下几方面是很好的入手点:

(一)挖掘社区特点,结合群众艺术

由于我国地大人众,各个社区,即便是同一城市的社区在人口组成,居民素质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摸清楚本社区的特点,再将其与各种群众艺术结合起来。

比如四川遂宁的天心社区,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社区,然而该社区由于有一所老年大学,爱好唱歌跳舞的中老年人非常的多。于是天心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这一社区特点,将这些中老年朋友组织成秧歌队,合唱队,自编自演了许多歌舞、小品,与各个社区频繁互访,到各地演出交流,即丰富充裕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区文化,更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联合其他社区,发散群众艺术

社区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将群众艺术作为桥梁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沟通,对我们社区文化的建设将大有裨益。例如通州某社区就充分利用了该社区明清时期是字画艺术中心的特点,开展“字画文化进社区”的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与周边20多个社区结成友谊社区,开展了“书法绘画作品展”,“书法技法探讨”,“民间艺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所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而各社区的民间书法家、绘画家更是积极参与,在展示自身作品的同时与书法绘画爱好者探讨,交流。整个“文化走亲”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使该社区的文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也必将是为群众服务的有力工具,我们只要在工作中深入挖掘社区特点,将其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艺术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注意加强交流,那么,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一、景区现状

东方盐湖城占地27.8平方公里,传承中国大道文化精髓,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以中国道教名山――茅山的“山、水、盐、茶、药、泉”六大自然资源及道文化、金坛地缘文化为依托,打造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山地运动等主题为一体的山水文化旅游度假型景区。

现在的东方盐湖城(一期)道天下景区,历时6年打造,占地1000亩,项目集“江南神奇山镇” 、“宗教文化展示”、“创意互动体验”于一体,依托金坛茅山独有的道文化、地缘文化及自然资源,创造性地建设“一观八院十家宿,廿馆百铺千间房”特色旅游产品,注重于情景与体验的升级设计,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开辟弘扬中华传统精髓的创意文化旅游模式,是中国旅游4.0版本的真实体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体现不够

东方盐湖城一期道天下景区于2016年3月26日正式对外迎客,以山间山镇的形式体现,从背景音乐、建筑、游艺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塑造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外在形象,最初入园时极有代入感,使得人仿佛真的穿越到了一个古代的小镇上,但深度体验后发现该景区在形象上设计的的确很贴切,却把吸引人们目光的重点放在了各种各样的表演上,使得人们为了不浪费钱奔波于各个表演地点而不是静下心来去细细体会这道家养生休闲文化,没有真正做到形神兼备,也使得游客没有真正得到休闲和放松的体验。

(二)趣味性不足

东方盐湖城目前拥有近20余座主题文化展馆,展馆在特定时间会有专业导游进行讲解,展馆使得人们体验了一项又一项的文化食粮,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却有一种教科书的感觉,各类民俗文化的表演特色也不够鲜明,无法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整个道天下景区充斥着各色店铺和展馆。既然景区宣传是适合全家人的度假地,就一定要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心,从小孩的需要出发,多开发一些趣味性的旅游产品,增强体验性,一个旅游产品如果能留住孩子,自然便会留下家长。

(三)品牌塑造不够

东方盐湖城于2016年3月26日才正式对外迎客,景区还处于成长期和上升期,发展还较为稚嫩,整个景区开发还处于进行时,尚处于深入挖掘和持续推进的阶段,休闲养生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项目的种类也不够丰富,为了资金回笼整个景区的商业气息较重但是商品的道文化特色又不够鲜明,很多商铺的商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并没有体现该旅游产品的特色。同时由于整个景区的口碑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品牌宣传和塑造力度也不够,知名度还不高,客源大多来自周边地区,辐射面积较小。

三、建议与对策

(一)有针对的开发不同模块产品

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进行深度分析,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向市场推出多条旅游精品线路以满足家庭休闲、商务办公、宗教学习、养生度假等不同需求。既然定位为以道文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度假,就应该充分的体现自然资源的优势,对山、水、盐、茶、药、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对道文化进行更有趣味性的创意文化挖掘,能够将游客的目光吸引的更加长久,以提高游客的过夜率和消费水平,使游客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和道文化带来的休闲体验和身心享受。

(二)改善交通条件

东方盐湖城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条件也不够完善,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加强景外交通和景内交通的建设,充分分析不同季度不同时间段游客量的变化安排相应的旅游专线,同时使该专线涉及到更多的景区,使得整个常州的景点连成一片,带来联动效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方便的交通也会有利于旅游人才的引进,减少人才的流出,减少员工们由于不便利交通带来的消极情绪。

(三)加强品牌形象塑造

东方盐湖城应该对传统的道家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目前的一期道天下景区已经从外观和资源配置上形成了较好的形象塑造,但对人与自然的互动上体现较少,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使游客徜徉在大自然中得到真正的休闲。同时加大养生休闲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塑造景区养生休闲度假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发展社区服务是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具体表现在:经济市场化、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社区协调发展都需要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应本着坚持社会化道路,同时也要正确处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经营性关系,谋求建立“大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运行也由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经济为中心。政府不断下放权力的同时也下放责任。政府的责任空间,特别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保障的责任较前大幅度撤出,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重心从原来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加速分化,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这一系列社会变迁呼唤社区服务的发展,其主要这表现在:

第一,经济市场化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企业逐渐甩掉“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形成“企业抓生产,社区抓生活”的格局。企业不再承担职工的日常福利,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心也逐渐转向了社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期待社区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福利,以替代原来由企业承办的福利,因此开展社区服务就成了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家庭结构小型化削弱了家庭自我服务功能,家庭服务的部分功能外移社区。传统的大家庭,或“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代际多,年龄跨度大,优势互补。成员的相互帮助使家庭具有较强的自我服务功能。现代的小家庭,将“老的”和“小的”分居在两个家庭中,家庭成员间区位距离的增加使相互间的互助受到阻碍,各自都将需求的满足移置社区。弥补小家庭功能的服务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另一重大问题。家庭的小型化呼唤社区服务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都超过了10%,成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伴的社会需求尖锐地摆在社区面前。老年人服务成为社区的重大课题,它迫切需要社区服务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一个时期发生的城市职工大面积且较大数量下岗失业的现象,应该认为是一种经济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带来社会需求的显著变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带动作用,都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必然地发生战略性调整。再者,我国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指向的经济改革继续深化,也加速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产业结构的变动,意味着那些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传统产业、传统技术和传统产品逐步衰退、萎缩乃至淘汰;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则意味着员工数量与企业效率关系的重新确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业原有社会职能的剥离。因此,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双重调整重组过程中游离分流出部分职工,确是不可避免的当然结果。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认为,要解决由结构原因引起的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就必须从结构调整重组的根源上寻求出路。换句话说。实施再就业工程,不能让职工滞留甚或回归于行将萎缩乃至淘汰的原有传统产业,也不能企求以牺牲企业赖以竞争生存的企业效率为得不偿失的代价来换取短暂的、不可靠的“社会稳定”。相反,我们只能从培育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着眼,在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升级中实施再就业工程。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城市近年来的经验。社区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潜力颇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已越来越引人注目,被认为可以成为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第四。社区协调发展对社区服务的需要。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期望社区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社区服务,而且还期望社区能够提供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福利服务、治安服务、娱乐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些服务将有助于协调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人与社区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社区协调发展,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社区服务的发展应坚持社会化道路

社区服务发展必须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道路。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投资主体的社会化。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应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社会的资源配置应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但社区服务又带有很强的福利性质,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又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所以在社区服务的投资方面,应遵循以以下几点:

(1)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社区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用在一些基础性、示范性社区服务机构的建设上,同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机构;

(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

(3)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愿捐助社区服务事业,或利用闲置资源投资“面向社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区服务事业。

第二,服务客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机构一方面要确保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困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全体社区成员,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第三,服务队伍的社会化。要逐步提高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系统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建立并完善学科建设和教材体系;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使志愿者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社区服务业的丰富内容,决定了它必然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同时它还要解决场地、占道、设点、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目前的“条条管理”使得各项管理职能难以综合协调,从而使城市社区建设难以配套实施。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建立一种综合协调机制,必要时可成立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以全面负责城市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

上海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就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典型。它由浦东新区政府提供房屋设施,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提供部分设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管理社区服务中心。那里的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在市民参与下,一改社区服务中单纯设施服务、经济服务的形式,通过市民社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市民互助服务,推动了社区服务社会化和市民化的发展,创造了新型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使政府、社会团体、市民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扩大了社区服务内涵,推进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福利社会办的一个典范。因此说,只有坚持社会化道路,社区服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5、正确处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经营性关系是社区服务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正确处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经营性的关系,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与商业服务的经营性之间的区别。诚然,社区服务与商业服务都是社会服务,但它们之间却有根本的区别。这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是服务对象不同。社区服务的基本对象是社区内的“三无”老人、孤残人、优抚对象,以及老、青、少、幼和一部分居民群众;而商业服务行业面向社区的所有成员。其二是服务目的不同。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商业服务追逐的目标是盈利。其三是行业性质不同。社区服务是指社会化的福利服务事业,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而商业服务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其四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服务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是一种互济互助的奉献关系;商业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是一种单纯经济关系。其五是服务效果不同。社区服务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社区稳定,而商业服务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第二,社区服务必须建立福利型和经营型两种运行机制。对特殊群体是福利,对一般居民是经营。服务民政对象是福利,服务社会对象是经营。前者是无偿服务,后者是低偿和有偿服务。但在市场经济下讲经营是必要的,不讲经营,社区服务事业就失掉了物质基础。只讲服务,不讲有偿福利服务就会使社区服务没有生命力了。要坚持有偿服务为主,把有偿与无偿结合起来。福利最能发挥社会效益,这是社区服务的宗旨,但也必须兼顾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连自己都养不活,难有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是发展社区服务的基础,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只有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才能增强社区服务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对于服务民政对象的无偿服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服务机构与以补偿,以便维持社区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四、建设大社区服务

“大社区服务”,一是服务辖区大,服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起到“窗口”示范辐射作用。二是服务项目齐全,如武汉市社区服务中心立足全市区,设有服务项目近20项,不仅囊括了所有民政服务对象,而且包括了一般居民的生活服务。上海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市民会馆”立足一个街道,会馆设立了12类60余项内容的服务体系。作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它更贴近社区普通居民的生活。三是服务网络化。服务网络化就是建立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网络。主体设施服务是市、区、街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和社区单位小型的分散的服务设施作为补充,以形成系列化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服务网络。四是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五是大人才观念。这是大社区服务的软件建设,以人为本的大社区服务将人作为社区服务发展的活力源泉。大社区服务需要高精尖人才,需要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人才观念不仅注重本社区人才开发,而且重视吸引其他社区的优秀人才和处于社会流动中的人才。这是大社区服务发展的人力资源。

大社区服务具有必然性。在市场经济下,为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设施的充分利用,必须实现大社区服务。街、居往往片面追求“不出居”、“不出街”,发展封闭式的自我服务,导致相近社区同类项目的重复建设,出现“小而全”、“大而全”问题。同时,街、居财力有限,兴办的社区服务设施和项目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制约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难以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造成服务设施闲置,服务资源浪费。大社区服务构想有利于市政府统筹部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区服务比较效益低,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区”,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只有在优惠政策下,市场才可能将人、财、物配置到社区服务上来。这些都需要有大社区服务的构想。

大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当作一个行业来经营。上海社区服务网就是作为上海市信息港建设五大关键性骨干工程之一建设的。它将社区服务中的福利服务和公共服务、民政对象服务和一般居民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以收抵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福利服务、民政对象服务坚持福利服务宗旨和社会效益为主为基点,而公共服务和一般居民的服务坚持便民利民宗旨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为基点。对有特殊困难和特殊贡献的人提供尽义务的无偿服务;对社区居民提供非赢利性的低偿服务;对扩展内容实行有偿服务。这样便能保持大社区服务网络自行运行机制和稳定发展,以促进大社区的和谐发展。

大社区服务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机构:社区服务协调机构以及市、区、街的三级机构和居委会的管理站。大社区服务还必须健全一个现代化的服务网,建设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支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并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并重的原则,围绕建设文明安定社区的目标,建立完善的服务活动制度。大社区服务业必须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要给福利服务以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社区要健全民间筹资机制,使大社区服务永葆活力。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66-03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等领导先后深入蓝山考察调研,对蓝山主动对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把蓝山建设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窗口。省委、省政府把蓝山列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永州市委、市政府把蓝山列为“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先行区、龙头县而予以重点扶持。

一、蓝山县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现状

近年来,蓝山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始终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_2008年,全县GDP累计完成129亿元,年均增长12.6%,超过全市0.5个百分点;建成标准厂房建设面积6.06万平方米;招商引资项目644个;承接产业转移企业407家;实际利用外资1012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1.92亿元。2009年1-5月,蓝山加工贸易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42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加工贸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企业发展增速。全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发展到60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4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4家,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香港必达电线、日本金山川粉末制造等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落户蓝山,总投资近3亿美元。形成了以台湾承阳、香港丽宏为龙头,涵盖480余家毛织企业、用工6万余人、年工,缴费收入8亿多元的毛针织产业;以台湾湘威、台湾协威为龙头的制鞋产业:以香港必达、日本金山川为龙头的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以联佳、华兴为龙头的铸造产业;以亿利、舜丰为龙头的竹木深加工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蓝山成为继广东东莞、浙江桐乡之后,全国第三、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针织基地。

2、规划布局合理。围绕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蓝山县规划了“一园二线四点”的产业布局。力争三、五年内建成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企业10家,过千万元的企业50家。三年内产品出口突破2亿美元,5年内产品出口突破5亿美元的目标。“一园”就是建设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一年内完成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毛织工业园、电子工业园、五金机械工业园、制鞋工业园、日资工业园、竹木工业园和仓储物流园等六个特色工业小区,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加工贸易产业对接核心园区。“两线”就是以二广高速、永连公路沿线以及厦蓉高速、蓝嘉公路、省道$322,S324沿线为东西主轴线,有序地引导中心型加工贸易企业向乡镇梯度转移,建设乡镇加工贸易产业走廊。“四点”就是建设好楠市镇、所城镇、毛俊镇、太平圩乡四个乡镇特色工业园。

3、形成产业集聚。该县突出园区建设,优化发展平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完成了5平方公里的高标准规划,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和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宽36米、长1.8公里的工业大道硬化工程。五里大道、承阳大道等园区主干道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方面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园区内已建成8家现代物流企业,开通了永州、东莞、深圳等6条物流线路,为园区企业提供了物流保障。大型外资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纷纷向园区集中。目前工业园内东方大道、工业大道两边已集中了承阳、湘威、协威、宏泰、必达、金山川等多家大型外资企业。270余家毛织中小企业、铸造业和竹木加工企业向乡镇转移,永连公路沿线的总市、楠市等乡镇就集中了140余家毛织企业。

4、外向带动增强。目前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用工达7万余人,县城常住人口由2001年的2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带动了新城市的扩容提质,拉动了物流、商贸、餐饮、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达3059万美元,跃居全省第三位,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的行列。该县现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中铀集团、香港建滔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初步达成总投资140.8亿元的投资意向,分别开发县内的锰矿、铀矿、热钠石和钾长石等资源。今年5月12日至14日,在湖南・永州(东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暨台商投资会上蓝山成功签约项目5个,引进外资6360万美元、内资6000万元,有力地巩固扩大了该县在毛织、制鞋等产业的优势地位。

二 蓝山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规划欠合理,不周全。发展产业,规划先行,但“蓝宁道加工贸易区”产业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全局规划欠合理。加工贸易区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各个县区在规划上缺乏沟通与协调,县域之间产业规划出现重叠、雷同,直接导致产业优势难以互补,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不强。例如,蓝山县发展毛针织产业是涉足最早、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县区,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其他县区一窝蜂似的引进毛针织企业,不惜“政策一优再优、门槛一降再降”,直接导致竞争日益激烈。“内耗”日益增大,最终制约整个加工贸易区产业的发展。二是县区规划不具体、不周全。加工贸易区内的有关县区,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在规划上定位不准。只是盲目地引进一切可以引进的企业,而不管是否合乎产业发展需要,也不管能否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

2、加工贸易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一是标准厂房建设滞后。尽管加工贸易区的各个县全力建设标准厂房,但较外市区的建设而言。我市标准厂房建设全年任务少且进度慢。二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用水方面,根据蓝山县工业园用水需求,还需建设一座水厂,但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一直没有启动;电力方面,目前该县正在全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发电和供电分离,但改革改制涉及到“电力代管”、人员分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代管进程,而且工业用电质量不高,电力紧缺的局面一时难以缓解;园区道路方面,目前该县正大力推进园区路网建设,但由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建设进展大打折扣。三是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该县正积极筹建县信用担保中心,实施县职业中专扩建工程,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等服务,但因多方面原因,上述项目推进落实难度大。

3、土地储备严重不足,工业用地问题十分突出。蓝山由

于在国家土地政策相对宽松时期对土地储备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全县土地储备严重不足,目前该县工业园用地缺口达149公顷。随着国家紧缩要地政策的推进,用地审批越来越困难,因而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该县无法按照企业要求,提供足量的土地给企业办厂,严重地影响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进程。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实用性不强。一是扶持“蓝宁道加工贸易区”建设的政策有差距。当前省市扶持贸易区建设的政策还不够,没有明确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优惠,也没有建立正式的组织机构,人、财、物都没有到位。二是政策落实有差距。2008年的时候。永州市四大家的主要领导到蓝山现场办公,帮助县里解决对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形成了会议纪要,但由于县里的相关配套、跟踪落实等工作未跟上,致使这一金字招牌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省市对蓝山这样的加工贸易区还没有明确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吸引沿海产业转入缺乏政策吸引力,尤其是在保税、用地、出口通关等方面还缺相应的政策支持。

5、融资渠道不畅,投入严重不足。一是财政投入难。由于县级财政财力紧张,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影响了工业发展的后劲。二是信贷投入难。一方面,由于社会信用环境、银行考虑自身风险等原因导致信贷投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可供投放信贷资金的项目不多,增加了放贷难度,加之蓝山没有正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信贷投入。三是向上争资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整体优势,但在争资跑项的过程中,市县没有发挥整体应有的合力和优势,没有争取到相应的项目和资金。四是招商引资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不少企业正逐步压缩订单、减少劳动用工以求自保,已签约项目也迟迟不能落户开工。

三、蓝山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政策建议

1、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地方的发展速度。蓝山要有更陕的发展,必须要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的战略,主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引导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本县转移,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合作。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是加快发展的法宝,要大胆去闯,在土地利用、园区整合、产权改革、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蓝山要创造新模式、新机制。只要是阻碍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体制机制都要勇于“破”,只要是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体制机制都要敢于“立”。

2、注重规划,统一布局。按照“产业分片、功能分区,基础配套,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市里要规划布局好“蓝宁道加工贸易区”,把蓝山县建成以毛织、制衣、制鞋、玩具、机械电子、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区。在各项招商活动中,市委、市政府应统一调度,安排相关项目向具有产业优势的功能区集中,对于毛织、制鞋等招商项目优先在蓝山予以安排。在布局中,充分考虑产业自身、土地、水电、交通、等因素,注重相关产业的链接,形成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开发的格局。目前,蓝山以毛织、制鞋、电子机械等为重点的外向型经济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形成了毛织、制鞋、电子机械、铸造、资源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且该县毗邻广东,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在县内交汇,企业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初步具备产业基础和全市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桥头堡地位。

3、出台政策,争取扶持。永州市委、市政府应制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工作意见,出台优惠政策,与外商和广东等沿海地区政府合作,优先兴办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对蓝山而言,在产业政策上,出台更多鼓励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在加工贸易政策上,制定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优惠政策;在用地政策上,给予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地手续一站式办理,相关费用最大限度减免等政策优惠;在用电、用水政策上,扶持兴建220千伏变电站,保障电力供应;在用工政策上,在加强技术工程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转移就业培训,在农村劳动力扶贫培训上给予蓝山重点倾斜,以缓解目前存在的“用工荒”,满足用工需求;在融资政策上,应实施加工贸易区的特殊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息的产业扶持贷款,并加快加工贸易区内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