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账簿的记账规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会计基础概述考查的重点是理解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对象。
2、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重点考查会计要素的内涵,在理解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掌握会计等式的内涵。
3、会计科目与复式记账重点考查会计科目的基本结构,在理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常用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牢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会计分录编制、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4、会计凭证重点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与审核。
5、会计账簿重点考查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对账、结账、错账的更正方法及会计账簿的更换和保管。
【关键词】会计制度现代化;会计信息化;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经历着变革,而每次变革都是迫不得已地受到环境变化的驱使。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规范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下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缓解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环境的紧张局面,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到结构再到内容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会计制度现代化具体包括制度内容完整化、制度表述现代化和制度数据信息化等三个方面。
一、制度内容完整化
《制度》在体例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满足不了信息化下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应完善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的规范。按《会计法》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要求,会计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规范内容。
1、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3、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度应对每种记账凭证的格式作出强制性的规范,并适当明确各自的应用范围,编制规则当然也应具体阐明,其规范内容还有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以自制原始代替记账凭证的规定,凭证的传递程序及要求,手工凭证的整理归档及电子凭证的备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凭证种类,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为后续数据加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源。
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应用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账簿规则,是会计制度规范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制度的账簿规范主要包括会计账簿的种类,各类账簿的格式和使用说明,登账方法,记账过程中错账更正的处理,对账和结账的要求及方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特殊规定等。
5、示范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事项的转换器,其记录载体是记账凭证,是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记录,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故会计制度中称其为示范分录。理想的示范分录应具有分录的一切要素,包括金额要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分录,而不能像《制度》那样缺乏金额支撑。该示范分录应基于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所列举的主要会计事项,配合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实现示范分录的信息化数据处理,进而为会计制度的报表规范提供数据源。
6、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应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的组成,即企业对外和对内披露的会计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编制依据,编制要求,编制方法,在文字说明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示范分录一体化数据支撑,进行信息化编制和查询。
7、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主要内容有:使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种类和格式;各种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关系;审核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综合的会计事务处理流程。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各种会计核算形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核算形式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至于会计事务处理流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会计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人工记账与信息化处理方式,按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设计流程图,以指导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8、附则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除前述几项以外,其他规范内容应列入附则。
任何最简单的会计制度,都应该有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示范分录、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形式六项规范内容,前五项是五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而由会计核算形式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会计制度的完整体例结构。
二、制度表述电子化
会计制度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施的成本及效果,是会计制度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行《制度》文本采用纯纸质形式,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资源上的耗费,增加了宣传和学习成本,并且不利于广泛传播,与信息化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其次是带来普及应用方面的难度,纸质介质使若干设计理念无法体现,许多设计初衷无法表达,可理解性及操作性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达到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再次是实施效果上的问题,这其实是由第二个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前述不足使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制度》的纸质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改进后的会计制度将采用当今流行的磁介质形式,具体表现为制度文本的电子化,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示范分录及会计报表表述的电子化。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使在纸质形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三、制度数据信息化
《制度》在规范会计分录与报表编制上都只有文字说明,且相互严重脱节。分录规范不过是一些毫无金额的个例,虽然规定得比较详细,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整体数据,在诸多问题上难免使人产生误解,特别是规范的多借多贷复合分录使人费解。而编表指南涉及的会计报表不全,某些编表指南的系统会计事项太少,业务覆盖面狭窄,甚至部分数据雷同,很难准确把握制度规范的精髓,导致制度实施多年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会计制度的具体规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导具体会计核算时的示范作用,需要将相应的整体数据充实到制度规范中去,实现制度的数据一体化,主要包括示范分录和编表指南相结合的数据信息化。具体方法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精心设计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事项,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数据模板;然后利用全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配合制度规范的文字说明进行分录举例和报表编制,实现示范分录的数据与报表编制的数据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既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又易于维护、方便演示,并将事项、分录、记账和编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从而使得分录举例与编表指南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会计制度从形式到内容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183.
[2]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20.
关键词: 《基础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感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管理类其他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程度与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下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一、现行的课程安排及其弊端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同小异,其章节安排一般如下:
第一章,总论。本章介绍了会计的概念,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任务等。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等。
第三章,复式记账。介绍复式记账的原理、方法、种类及优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等。
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结合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系统说明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从资金筹集到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分配等。
第五章,账户的分类。介绍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等。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
第七章,登记账簿。介绍账簿的意义和种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结账和对账等。
第八章,财产清查。介绍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等。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介绍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财务状况报表,财务成果报表等。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介绍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
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介绍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档案等。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类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从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大,其课程体系仍然是首先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其次是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经调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初学时懵懵懂懂,等到稍微有点概念了,学期也接近尾声,课程也临近结束了。尤其是那些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更不可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使会做简单的分录,但也无法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阅读和分析报表了。甚至有学生怀疑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对《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些设想及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许多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性环节,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会计业务的认知能力上。笔者认为,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主要安排会计职业概述、会计工作所需账证、会计业务流程、复式记账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模拟实训等六章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会计职业概述。重点解决“会计是什么?是干什么的?”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三大问题。具体可安排四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的历史与未来以及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会计实务归纳会计理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会计术语,理解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开设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认识会计工作所需的传统账证。具体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第三章,复式记账。本章主要向学生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和特点,着重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
复式记账原理。本章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原理。本章讲述的重点同样不应放在理论的阐述上,重点是让学生先认识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哪类会计要素、记住借贷复式记账规则。为下面一章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四章,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目的在于借助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的总分类核算,本章可围绕五节内容,分别讲述资金筹集和设备购置业务的核算;物资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销售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的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每一节可分四个层次:(1)学习本节所需的知识点,如:企业的筹资渠道、物资采购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项目等;(2)应设置的主要账户,介绍账户的核算内容、性质、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3)发生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模式,应尽可能地归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条线要清楚;(4)综合举例。
第五章,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要求学生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哪些类别,按用途和结构分为哪些类别,每类都包括哪些账户,每个账户能提供什么性质的核算指标,怎么登记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运用账户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第七章,登记证账簿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常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会和的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第八章,财产清查,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阐述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财产清查的方法。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质、货币资金和往来账项的清查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结反映的方法,即编制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编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本章研究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凭证、各种账簿、各种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组相互结合的方式,即会计核算形式问题。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合理建立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基础要求,明确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研究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使用范围。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以便对实际工作中的多种多样做法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处理程序。
一、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方式下,会计核算形式是将记账凭证的内容按会计科目登记到日记账、明细账以及总账中。因此,围绕如何减少登账,特别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而产生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分别是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以及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等五种。这样,一方面各有侧重地反映会计信息,同时,发挥总分类账对明细分类账的统辖作用,通过各账之间的核对发现可能出现的记账错误,及时加以纠正。但这些核算形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简化转抄的工作而不能完全避免,这就决定了这些处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手工处理的局限性。计算机处理采用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即在系统内建立“临时凭证文件”用以存放未记账的凭证,建立“历史凭证文件”用以存放已记账的会计凭证,并不设其他的日记账及明细账文件,需要时可根据设定的条件从“凭证文件”中建立索引读取,分别以总账、日记账或明细账的形式随时输出。
二、账薄的概念与分类的变化
所谓账簿是指根据会计凭证序时、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按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手工会计中账簿属于数据存储。一张新凭证产生后,将其数据按会计科目、金额及方向进行转抄、登记到相应的日记账或分类账中。而电算化改变了这种处理过程:首先是账簿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在电算系统内部根本不存在手工意义下的各种账簿;其次,会计账簿划分为日记账,总账及明细账的必要性已不存在。电算化以后,只要选定一个会计科目,软件系统就可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不管这个科目是现金类还是存款类,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只要对筛选的结果按日期进行排序或索引,所有的账都可按日记账的形式输出。
三、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核算的前提下,日记账、总账要使用订本账,明细账要使用活页账,通过设置不同的账簿来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簿记录不能空行、隔页,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更正法和红字冲销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是打印输出的,可装订成活页式,不可能是订本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只要输入的凭证正确,软件系统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以便更详细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采用输入“冲销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修改的痕迹。
四、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手工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组织会计工作的运转。而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等,按新的分工形式完成会计工作的运作。原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凭证的借贷平衡审查;余额、发生额的平衡检查,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分为以组织控制措施为主的一般控制和以计算机控制程序为主的系统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的职务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电算化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会计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某些会计人员可能既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他们可能熟悉数据来源的相互关系、数据如何处理、分配及输出的使用等方面知识,同时也熟知内部控制的缺陷,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非法的删改处理,增加了人为出现错误与弊端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按不同的职责划分操作权限,设置操作密码,杜绝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计算机软件。建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以及在排除故障时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五、审计内容随之发生了改变
电算化以后,同样需要审计的监督职能,所不同的只是审计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计算机只会无条件地按给定的错误程序和方法处理有关会计事项,而这些则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处理经济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内容、生成、传输、保管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与总结,以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水平。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
(1)纸质会计档案。指从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等,也包括应当依法保存的会计档案移交、保管、销毁清册等其他类档案。
(2)非纸质会计档案。指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和会计数据库。
(3)计算机系统档案。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型号、存储空间和外部设备类型及其增减变化;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型号;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与之配套的安装光盘、磁盘、用户服务卡以及用户手册等全套文档资料。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生成与管理
(一)纸制会计档案生成与管理
1.会计凭证的生成方式
(1)由原始凭证直接录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打印输出。在这种情况下,打印输出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会计凭证,按《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
(2)手工事先作好会计凭证,计算机录入会计凭证,然后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保存手工会计凭证与纸质凭证皆可。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会计电算化操作员向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入记账凭证前,应先经过检查和预处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凭证输入计算机后要进行复核,复核输入内容与原件是否一致,防止有意无意的错误。复核人员与输入人员不允许同为一人。对于复核后发现有错的凭证可允许修改,但修改后必须再次复核。复核人员的姓名必须在机内随凭证永久记录,以明确责任。系统内审核后的记账凭证方可用来登记账簿,而机制记账凭证除由制单人员、复核人员签章外,还应由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兼任会计电算化主管)签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及领款人签章,方可作为有效的会计档案保管。记账凭证的编号应由计算机自动顺序产生,必须连续。现金、银行存款、转账凭证的分册科目汇总表每本凭证打印一张,连同该本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一起装订保管。
打印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按《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
2.会计账簿和报表的生成与管理
对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的打印和保管,《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有明文规定,即应当打印出书面形式,其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1)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要每天登记并打印输出,做到日清月结。现金日记账每天在计算机内登账并打印输出后,由出纳人员核对现金库存,核对无误后由出纳人员、记账人员、复核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簿上签章,按月连续编页码并装订成册,以防账页的散失或被抽换。年终再将各月现金日记账按顺序装订成册,加盖封印,妥善保管。同样,银行存款日记账其审核签章、装订、保管与现金日记账相同。此外,出纳人员每月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签章后,与银行对账单一起保管。
(2)总账、其他明细账定期打印输出,连续编号,经审核后装订成册,同样应由记账人员、打印人员、装订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册封面上签章并加盖封印。一般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或按季、按年打印,但最迟至次年1月末应全部完成此项工作。
(3)单位的会计报表和部分财务分析结果由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通常每月月末进行。单位在向有关各方同时提供书面形式以及电子数据的财务会计报告时,两者数据应当完全一致。此外,由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输出的会计资料发生缺损时,应补充打印,并同样要由有关会计人员签章。
转贴于
(二)非纸质会计档案生成与管理
存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是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新的会计档案形式。这种会计档案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而通过会计数据备份的方式生成。目前,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均支持计算机硬盘、软盘及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光盘、磁带机)备份。备份次数应视单位的会计业务量大小而定,但每月不应少于两次。数据资料备份要有专人负责,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数据资料备份包括对计算机内的会计信息的日备份、月备份和年备份。对于计算机内的凭证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报表等重要数据最好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备份,杀毒后放置在不同地方妥善保存,以防止因病毒入侵或地震、火灾等意外情况而造成计算机故障和存储设备损坏而丢失数据。各种备份光盘设备均要标明类型、备份期间、备份时间和备份人员等有关标识,以便查找。
对于归档保存的会计数据备份时最好以只读形式保存,这样可以防止无意或人为的改动,保证会计档案的真实性以及日后会计数据恢复时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三)计算机系统档案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5年。
三、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的几点措施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是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障。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单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如制定细化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岗位责任制》、《安全保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管理。
(2)建立授权操作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根据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的岗位赋予不同的权限。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在单位中应设置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员,专门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且该管理员不能由出纳人员兼任。电算化档案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有:在规定期限,向会计电算化系统各类有关人员催收会计数据备份及存档资料,并填写存档清单;按规定保管存档的各种会计电算化档案;负责会计档案的安全保密,不能擅自借出。经会计电算化主管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允许借阅、复制的会计档案应办理登记手续;定期对磁或光介质的会计档案进行检查、杀毒工作。
(3)加强防范,确保档案安全。单位的会计档案是单位的重要资料,不得随意观看。因此应用会计系统的计算机不应直接连接互联网,如果单位实行会计网络化管理,一定做好内部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确保会计数据不受外部的影响,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对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单位内部设置防火墙;安装信息网关和安全路由器;设计授权和身份认证系统;进行信息加密;加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控等。
(4)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是管好用好会计档案的关键,针对目前各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因此单位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梅盛才.企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刍议[J].财会月刊,2003(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