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板书艺术的基本要求
1.1 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板书是教材思路的反映,必须紧扣教材,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板书。同时,每节课必定有其重点、难点,反映在板书上应该详细一些,突出重点。
1.2 言简意赅,精练简洁。所谓言简意赅、精练简洁就是指板书的文字表述一定要少而精,文字简洁明了,但板书所表达的意思却丰富而又突出。有些教师的板书有时一节课写上满满的一黑板,这样不仅挤占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不能够突出重点,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板书必须体现言简意赅、精练简洁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初二思想政治《法律规定经济制度》一节中,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在此板书中,简洁、直观地突出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内在联系,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得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论。
1.3 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科学的板书还应该体现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它的结构层次关系。如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主体与分支的关系,通过板书,应该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层次关系,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的透彻化。
1.4 板书还要具有概括性。教学要能抓住知识要点,能从纷繁的知识内容中理出关键性提纲。教师要具备掌握提纲挈领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主要的关键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向“会学”的方向发展。反映在板书中,即具有概括性。教师应该能让学生从概括性的板书中直观地体会如何概括。尤其对于系统性的知识,概括得好,往往通过板书就能直观地把全部主要内容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聚合为整,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从而达到驾驭知识的目的。
通过以上板书,首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其次,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即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次,通过板书,学生也能够具体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一公有制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国家政策等。另外,通过板书我们还可以看山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问的内存联系。
总之,从上述板书中可直观地体现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各种相互关系,系统地体现了板书内容的层次性。
2 常用的板书形式
有些教师习惯于某一种或两种板书形式,就无论在讲什么内容时,都套用老格式的板书形式;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就从来不用板书而进行空洞乏味的说教。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体现板书的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常用板书形式主有以下几种:
2.1 提纲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板书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一些主要纲目作为讲授的观点,依照它们之问的内在联系,分层次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其优点是条理清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其缺点是,由于多数教师经常使用这种板书形式,会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从而厌倦政治课,并逐渐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由于这种形式最为常用,这里不再举例。
2.2 提问式。这种板书是根据教材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设计而成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体现出了所讲授内容的主要过程,点明了回答问题的步骤。这种板书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提问式的提纲式板书。它适用于教材难度不大的教学。
2.3 线索式。这是按照探求理论问题的途径或事物发展的脉络来设计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把教材的内容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用明确的线索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便于学生把握事情发展运动的趋势和过程。这种板书不但系统完整,而且脉络分明。例如,我在《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一节教学中,即采用这种形式板书: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工具的出现——效率的提高——劳动代替共同劳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2.4 结构式。这是利用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分明的特点来设计的一种板书形式,为广大政治课教师所喜爱。这种板书适用于知识结构比较繁琐庞大、学生对其脉络不易分清的教材内容。它能够较好地揭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如上例《法律规定经济制度》的板书形式)
关键词:高三政治;课堂教学;增效减负
在新课程提倡的课程整合背景下,许多课程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看似热闹活泼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却甚微。高中政治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既不能抢占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又要力争与其主要学习科目的成绩相匹配,所以高三政治的课堂教学时间尤为宝贵。要回归真实的课堂教学,就应保持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创建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简约化的政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语言,并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活动更为简洁,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实现优质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简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作为高三政治教师,首先,我们应认真研读当年的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又有哪些知识点是明确不考的,对于明确不考的教学内容,教师就没必要再占用太多宝贵的高三复习时间了。其次,教师还需要提炼出教学内容的主干脉络,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归纳和整合各大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且条理化。
如,在复习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劳动与经营》时,我梳理了六个方面的考点,即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π畲婵詈蜕桃狄行,股票、债券和保险,并将这一单元的课程简洁明了地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消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与消费的四个关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产的原因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部分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三大点。其中公有制主体的表现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第一大点的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点要让学生弄清: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为是否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中外合资经济、中外合作经济并等于外资经济。
3.公司经营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企业的性质及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第二大点“公司是现代化企业的主要典型的组织形式”中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因素要作为复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辨析比较法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法人代表的区别;再就是新时代劳动者这一知识点,需要学生熟记高度重视就业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二、教学环节的简约――精致、精要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但这绝不能成为唯一的形态。有些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化和多样化,经常设计一些繁琐的教学活动,以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时而看看视频,时而分组讨论,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问题和陷阱,把课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多腾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由发挥和发展。简单的课堂教学使情节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避免因教学情节过于繁杂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教师不妨把高三政治的复习课设为四个环节:梳理知识点、对比易错易混点、联系巩固、学生自主复习,如此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顾之后,马上训练和巩固,并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时间。
三、书面训练的简约――精选、精练、精评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近几年常考的高考题目让学生练习,并为其编制相关的题型。选题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一些思维性较强且具有挑战性的选择题,但要注意题目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写出几条相关的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要多找一些学生容易记错、做错的知识点,编制题目所用的时事背景材料要新颖且热门,当然还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讲评,在精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思考的余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大气度和大智慧,学会取舍并敢于割舍,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让课堂返朴归真,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冲刺高考做更全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4)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 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加速资本周转 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某公司对外兼并外国某公司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企业的相关理论对公司兼并这一经济现象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和探究”。我国的公司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施对外国公司的兼并,主要是考虑可以利用外国公司的资源(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故②④正确;由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可以排除①和③。故答案为D。
2.(2012·广东文综卷·25)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他因素,表达合理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投资理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股票、国债、储蓄三种理财方式中,股票的收益最高,风险也最大,排除C、D两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最小,且收益高于储蓄,排除B。选A。
3.(2012·浙江文综卷·41)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 表 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及进口铁矿石价格
注:①行业集中度以钢铁行业前十大企业粗钢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率来衡量;②《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指导目标为60%。
材料二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我国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要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求,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推动产业转型;钢铁行业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
材料三 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某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投资数百亿发展“非钢”产业,包括养猪、种菜等。对此,小林同学认为,企业应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要合法经营、能挣钱,养猪、种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也有同学持不同观点。
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和图指出钢铁行业的现状。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对图表中经济信息的概括要紧扣标题和注。概括表中信息时,要从标题中找出两个比较的对象,分析其变化趋势。概括图中信息时,要从标题中找到两个比较的对象,并分析二者的内在关联,还要与注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不符合《钢铁工业“+二五”发展规划》之处。第2问设问类型是评析类。该问涉及的知识面广,对考生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对小林的观点,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同时应指出其不足,并从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方面补充不足之处。从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讲,主要分析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分析小林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的表表明,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总体下降,进口铁矿石价格总体上升。材料一的图表明,2007~2011年粗钢产量不断增加;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钢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小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公司经营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唯有如此,钢铁企业才能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困境。同时,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理应通过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不仅做大更要做强,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探究“如何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关注当前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如国内企业兼并重组与国际并购,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与维护劳动者权益,股市涨跌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近年来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等。2013年高考结合这些重大热点考查的可能性极大,一般情况下,选择题仍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非选择题则呈现材料形式多样化、设问灵活多变、以能力考查为主的特点,考查角度一般会涉及分析图表现象、解释原因、说明意义、探究措施等。
【考点精讲】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2.促使公司经营成功的措施
4.就业是民生之本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政治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一、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高中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处在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正确的看待客观世界;同时,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2.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传统文化素养、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等方面,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促进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
1.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术语和概念,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一些推理方法对这些概念的逻辑性进行论证,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很大帮助,其推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一些事物的真伪。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进行贯彻。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模式、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进行思考,分清这些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弄清其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学的应用一些逻辑方法,从而提高对于概念或术语的理解程度。
2.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
辩证性思维由于需要考虑的事物更广、更复杂,因此其能力培养与逻辑性思维能力相比,更为困难。但是,从辩证性思维的优点来看,高中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对其识别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认知,提高把控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辩证思维需要高中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后思考进行结合,通过一定时间的总结和摸索,才能成型。根据相关研究,高中阶段是学生辩证思维开展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成为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径。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经济制度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启发W生积极思考,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为什么我国公有制经济要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哪里?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对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通过正反对比式的辩证性思维找出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原因,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考深度。
3.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必须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其特征是,学生能够独立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看,创造性思维是在逻辑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反映出高中学生所具有的思维层次和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让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还可以把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思想和方法成果化,促进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其核心的要素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于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不仅不要加以批评,而且还要反复启发,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特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出来,并对其进行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必须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性思维能力、辩证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之间既有层次性的关系,又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摸索出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惠兵.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2):72-73.
[2]李向京.高中政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2):64-64.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