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商业规划

旅游商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商业规划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文化;发展时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40-02

前言

全国古城镇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目前全国古城镇旅游旅游开发的古城镇200 多个,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旅游古城镇还有1 000多个。古城镇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古城镇的商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收入以及旅游产业课程序发展。但是学术界对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和行业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导则和认证机构。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规划的迫切性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性、行业规范的空白产生巨大的矛盾。

一、商业业态在古城镇旅游中的地位

1.商业业态发展是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基础。古城镇从建立以来就担负着人类聚集、交流、生活等活动的载体。在古城镇发展初期,其商业主要在古城镇居民生活、城镇服务功能中发挥着作用。当一个古城镇被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资源产品推向市场时,商业业态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档次的需求。商业业态成为为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开发“六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中,吃、住、购就占据旅游收入的很大比重。所以商业业态提升是古城镇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必然需要。

2.商业业态促进古城镇的旅游发展。如果单纯是古城镇商业的布局和发展是自由的、散漫的,只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古城镇原有的商业业态现状往往具有服务质量差、品种单一、档次低下等特点,根本不能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其商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容、经营服务对象等商业业态内容得到提升。古城镇商业的随意性、低质性、普遍性将向旅游商业业态的现代性、优质性、独特性发展。旅游商业业态将提升古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商业服务档次,促进古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3.商业收入是古城镇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商业是指为游客提供的商业服务活动的总称。其中一部分是游客在旅游途中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商业服务,另一部分是供游客赏玩、收藏和馈赠亲友的服务。旅游商业发展的程度是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0%~50%,有的甚至达到60%以上。一般西方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到旅游总收入的35%,而旅游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许多旅游目的地既是游览胜地也是购物天堂,旅游购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城镇居民尤其是从事商业服务的经营者必将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增加商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整体上提高居民的素质。

二、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发展规律分析

1.居民自由式阶段。古城镇在发展的初期,商业发展是零散的,其商业布局、经营内容、经营方式沿袭着家庭经营模式。商业气氛单薄,甚至一些民族古寨还没有形成商业的概念。商业业态的规模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成正相关性。服务对象以当地居民生活为主。总体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少,服务时间短、服务水平差、品种少、质量差等特点。布局则多为家庭式经营为主,亦商亦家。

2.旅游自发式阶段。随着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原来从事商业服务的经营者顺应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者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的判读,逐渐开始转变经营内容,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种类,提升服务水平。这种转变是自发的,是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同时由于商业经营者水平的局限性和市场信息判断的有限性,存在很多的问题: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特色;功利性太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商业性太浓,缺乏文化内涵;服务种类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

3.旅游商业调整提升阶段。当古城镇旅游商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将趋于成熟。随着商业部门的管理和行业的规章制度建立,古城镇商业业态也随之提升。商业业态布局呈现集中式为主,条块结合的布局模式。古城镇商业业态弥补了旅游商业发展前期的缺点,但是呈现出商业业态布局过重,超过了古城镇旅游市场的容量,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商业气息掩盖了古城镇文化气息,给游客带来抢夺式消费的感觉。如云南丽江、成都黄龙溪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

4.去商业阶段――文化旅游商业阶段。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成熟过剩后,将从重“商”向“文化”导向发展,此时的商业收入趋于稳定,来访的回头客逐渐增加。这一阶段古城镇旅游商业逐渐呈现出:文化为魂、旅游为形、商业为体。商―旅―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旅游的核心服务区,旅游者对商业业态独特性、个性化的需求决定了该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的方向。而在古城镇的则以出现低廉的、以营利为目标、管理比较差的商业业态。

三、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影响因素

1.古城镇文化特色。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古城镇的旅游发展魅力和优势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物质实体和非物质文化,还包括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旅游服务文化、体验文化、人文精神。商业服务必须以文化为内核才能使其可持续发展。古城镇本身的功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到挖掘。驿站型古镇体现通勤文化交流特色。如泰安古镇;民俗性古城镇体现民族特色,如凤凰古镇,洛带客家古镇、上里古镇、丽江古镇、平遥古镇;中心城镇型古城镇主要体现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功能,如阆中古城。

2.古城镇旅游市场定位。古镇旅游定位是业态定位的基础。古镇在整个区域旅游中所属的定位和开发优势成为古镇商业经营的主要方向。如果一个古镇本身就是区域的行政文化中心,如阆中古城,其规模大,风水文化底蕴浓厚,该城镇本身还肩负着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其旅游定位就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观光、度假为辅的旅游定位,商业定位肯定就是应该以休闲、购物、娱乐为主。

3.消费市场。古城镇商业业态规划和布置还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才能对业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旅游商业服务对象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消费水平、消费类型以及消费时段、消费季节、消费心理都是业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忽视原住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往往是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最容易忽视的漏洞。

4.古城镇建筑布局。古城镇的古建筑特色和布局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古城镇在开发初期商业实体往往对个建筑形成包裹和蚕食的态势,为了增加游客的接待量和经营者数量进行拓宽古街道、修整古建筑,增加仿古建筑。另一方面随着游客人数的急剧增加,一些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城镇不堪重负,遭到严重的破坏。

四、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布局规律

古城镇整体布局和建筑特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商业业态的布局。通过对国内外古城镇的考察和总结,古城镇商业业态布局呈现出以下三种布局模式:

1.自由式布局。古城镇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都会呈现出商业业态布局自发式发展模式。亦家亦店的经营模式是古城镇最为普遍的经营方式。同时也是客栈文化、院落文化经营的基础和雏形。

2.聚集式布局。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对古城镇中的商业业态相对集中布局,经营的种类相互补充,如古城镇主景区以观光为主的布局,则在古城镇周边布局相对集中的商业服务。

3.条带式+卫星布局。商业业态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有利于城市布局和旅游规划。同时也是古城镇旅游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通过主管部门的引导以及行业经营的市场选择,形成以古城镇主要旅游路线为轴带的特色商业业态条带式布局。很多古城镇都有可能布局的滨河餐饮区、城中商业区、宾馆服务区、娱乐休闲区等。随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古城镇核心旅游区商业服务接待能力的有限性和旅游接待的季节性,在旅游商业主服务区形成零星的、低廉的、不规范的旅游服务布局,以低档次的餐饮服务和住宿服务为主,形成卫星状布局。

五、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规划的保障措施

1.古城镇商业调整要以人为本,注重市场需求。旅游商业业态服务对象是游客,只有充分研究游客消费需求、行为规律、消费心理才能保证旅游商业布局和种类市场需求;同时业态布局还必须满足原著居民的生活需要,充分引导原住居民保留地方特色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保护好古城镇文化传承,提高古城镇文化的源生态型和游客的参与性。

2.古城镇商业调整规划方向――科学性和前瞻性。旅游商业业态研究是旅游产业链条如何在古城镇和景区进行合理布局的依据,它决定着古城镇和景区功能如何划分,建筑如何布局,而不是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图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布局商业空间和产业空间。古城镇商业业态规划设计涉及的管理部门和研究领域比较广,从管理方面涉及到旅游管理、城市规划、商业管理、环境保护、宗教、建设、文化等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通力合作才能够使商业业态的布局更加科学化。

3.古城镇商业业态的研究任重道远。目前旅游商业业态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涉及该领域规划的导则、规范、编制单位的资格认证等都还处于空白,古城镇商业业态规划设计成果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受到质疑。同时对游客、业主、市场的分析也是商业业态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古城镇商业业态布局还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海霞,杨振之.古城镇商业业态研究[J].软科学,2010,(9):138-141.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第2篇

(一)建设三大物资供应基地

大力发展以深水港口为依托的商贸物流业是我市具有当前发展机遇和长远发展潜力的战略性大产业,也是我市发展大商贸大流通的重中之重。要紧紧依托港口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宁波-**港口一体化,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港口物流业的主体运作平台;以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培育扶持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特种运输、水水中转、江海联运、二程航运等,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充分发挥大桥效应,促进港桥联运,重点发展成品油、船用钢材、粮油商品等商贸物流业。

成品油供应基地。利用港口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整合现有成品油仓储设施,高起点规划,引进、建设一批成品油仓储项目,扩大成品油储备,拓展成品油贸易市场,完善海上、管道等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成品油仓储业。到2011年,基本建成浙东沿海重要海上成品油供应基地。

船用钢材物流配送基地。发挥港口优势,抓住大桥贯通的有利时机,依托**船舶工业打造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的契机,抓紧筹建船用钢材物流基地。到2011年,初步形成为船舶工业等临港工业服务的全省重要的船用钢材物流配送基地。

粮油商品集散基地。发挥深水港口独特优势,以深水港口为依托,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基础,形成区域性粮油集散中心,开展通用型粮油中转和加工贸易,提供长三角、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到2011年,基本建成以水水中转、江海联运为特色的华东地区重要的粮油商品集散基地。

(二)培育三大特色专业市场

适应船舶工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水产品、船用商品等为重点的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适应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建设旅游纪念品市场。以特色专业市场为依托,带动捕捞业、养殖业、船舶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以中国国际水产城中心批发市场为重点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加快中国国际水产城中心批发市场“双百市场”建设步伐,整合现有区域水产品交易市场,适时搬迁,形成新的发展空间,提升**水产品交易市场总体水平。到2011年,基本形成全国一流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船用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临城船用商品交易市场,利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省船舶工业重要基地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船舶交易网的功能,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依托船配制造业,发展船用商品交易市场,以贸促工,拉长产业链。到2011年,初步形成集商品展示、仓储物流、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重要的船用商品交易市场。

旅游商品市场。鼓励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重点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购物市场,启动普陀山旅游纪念品市场。完善普陀东港土特产市场,改善旅游购物环境,提高旅游容纳度。到2011年,初步形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形成三个商贸中心

按照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与消费水平相适应的要求,通过商旅文结合,建设与保护结合,对定海、普陀中心城区的零售商业进行合理规划与引导,提升层次,增强功能,提高商业文化含量。对临城新区,通过规划,形成高地,重点支持国际高端商业、先进业态进驻新城。

定海城区文化商贸中心。依托定海城区成熟的商业基础,利用定海老城历史、文化沉积的价值,充分挖掘商贸文化内涵,在历史文化相对集中的定海文化广场,建设城市中心商圈。培育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建设定海东西大街明清文化街、芙蓉洲路休闲娱乐街、总府路时尚服饰街三大街区。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定海城区文化商贸中心。

临城新区现代商贸中心。依托临城新区的城市规划、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高起点规划布局现代商贸设施,培育集商务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中央商务区(CBD)。重点是完善和细化商业网点规划,加快临城新区商贸中心的建设步伐,推进新城金岛路、星岛路、沧海道、海华道“两纵两横”精品商业街区建设,促进产业、人气和商气集聚。力争到2011年,初步形成以中央商务区(CBD)为核心的临城新区现代商贸中心。

普陀沈家门旅游商贸中心。依托普陀沈家门旅游“金三角”的中心位置,发挥“沈家门渔港”海鲜美食的独特优势,注重商旅结合,以旅促商,以商活旅。重点建设各类旅游购物中心、旅游购物街区,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门户、旅游节点商贸服务,提升改造沈家门滨港路海鲜排档街,沈家门渔市大街海洋文化街,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普陀沈家门旅游商贸中心。

(四)培育三大新兴产业

会展业。随着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的不断完善与提高,特色产业优势的更加明显,现代会展业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效载体。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重点发展水产品、船舶、船用品、旅游品等为主的海洋类专业会展;依托特色专业市场举办行业博览会。合理规划会展设施,提高场馆综合利用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重点会展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会展企业,打响现代会展业品牌。办好“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船业博览会”、“中国**佛教用品博览会”三大会展,“中国**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三大节庆,扩大市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现代会展业对地方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到2011年,力争打响渔业、船舶、旅游商品三大会展品牌。

休闲产业。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交通、旅游与商贸的有机结合,满足在新的生活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形成机制、完善配套、优化布局,发展便利商旅活动的休闲产业。一是发展旅游餐饮。紧紧围绕和依托“中国海鲜之都”的独特优势和响亮品牌,深度开发海鲜美食,打造以海鲜美食为卖点的海岛餐饮品牌,提升**海鲜的市场价值。加快发展以**海鲜为品牌特点的餐饮业,进一步打响沈家门夜排档品牌。挖掘佛教文化内涵,推广形成以佛教题材为主线的普陀山素斋餐饮文化。引导支持海岛餐饮业走出去,通过海鲜美食文化推介、海鲜美食连锁餐饮、海鲜美食食品配送等途径,把富有**特色的海岛餐饮业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二是开发邮(游)轮服务业。根据**发展趋势,将有越来越多的邮(游)轮经停**。**本地高端消费人群对邮(游)轮消费的新需求也开始出现。旅游、交通等部门积极配合,努力培育开发邮(游)轮服务业。支持推进朱家尖、沈家门、普陀山等邮(游)轮码头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设计旅游观光路线,设立旅游购物定点商场。支持各类商业企业参与经营,引入知名商业进驻**旅游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三是打造精品商旅休闲区。充分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增强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项目,在发挥旅游“金三角”优势的同时,努力把渔家乐、农家乐等一些旅游项目发展成具有**特色品牌的旅游项目,把马岙、马目、钓浪、塘头、东极等建设成为具有海岛特色的商旅休闲区。到2011年,基本构筑起**休闲产业大商贸、大旅游的新格局。

创意产业。培育以工业设计为依托的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适度转换的重要手段。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位于我国东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发展创意产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直接受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创意产业圈的辐射,及早谋划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从研发、机构、人才等入手,利用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海洋文化的良好背景,通过策划、包装和宣传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融入长三角创意产业圈。到2011年,初步成为长三角创意产业圈的组成城市之一。

(五)构建三大现代流通网络

农村现代流通网。巩固“千镇连锁超市”市场工程成果,深化“万村放心店”市场建设。发挥供销优势,创新机制体制,构建集中采购、分级储备、连锁配送、农技服务的农资经营网络,构建渔农产品基地、加工、贸易购销网络,建设渔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以新的网络推进渔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1年,基本形成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网。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海 ;民族地区 ;旅游商品 ;开发

一、旅游商品的定义

国际上的旅游组织只是对旅游购物给出了概念性的范畴阐释,尚未对旅游商品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众多学者如周达人(1988)、张发国(1990)、王克坚(1991)、张文祥(1992)等对旅游商品概念做了深入探讨,给出的定义有20余个。这些定义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旅游商品是否包含无形的旅游服务、旅游商品购买行为的时间段界限、旅游商品的结构组成、旅游商品是否专为旅游者而特殊设计生产。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通过对以上关于旅游商品学定义的总结,笔者认为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包括准备阶段和返程途中),出于商业目的(投资目的以外),满足自身需求的旅游实用品、旅游消费品和旅游纪念品。因其不同于一般商品,所以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独创性、收藏性、礼仪性、流通性等的特征。

二、青海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在世界发达国家,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光映炯 民族旅游地的旅游商品开发与品牌营销―以丽江古城为例.旅游管理研究.2013.4 下半月刊],2004年,在青海旅游人均花费中,购物比重占旅游总收入的12.2%,201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23.4%。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仍然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以及其他旅游发达地区。

目前在商品种类包括:农产品类(蜂蜜、蜂王浆、辣椒、核桃、陈醋、枸杞、青稞酒、菜籽油等);畜牧产品类(牛羊肉制品、酸奶、羊胎素、鹿茸、麝香、藏羊毛等);天然产品类(冬虫夏草、人参果、黄菇、鹿角菜、柳花菜等);藏药类(藏茵陈、秦艽、羌活、丹参、雪莲、大黄、佛手参、红景天、藏红花等);特色工艺品类(藏毯、藏刀、绒毛画、藏香、盘绣、昆仑玉雕刻品、昆仑彩石、桃花石雕、皮绣、唐卡、堆绣、盐雕、农民画、石雕、木雕、排灯、仿古彩陶等);民族服饰类(各世居少数民族的服装、饰品等)。青海的旅游商品以资源型为主,集中在轻工食品类和少量的制造业成品生产或半成品加工类。为避免重复统计仅以西宁市为例,旅游纪念(礼品、收藏)品有23个品种、旅游工艺品有7个品种、旅游宗教用品有3个品种、旅游土特产品有25个品种、旅游食品有5个品种、旅游户外用品?有1个品种、旅游服饰有27个品种。

生产企业方面,青海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著名企业:如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雪域源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青海互助青稞酒业有限公司、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阿如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海青台万达生物有限公司、青海伊佳民族用品服饰有限公司、青海宝光金银首饰公司、青海瀚翱尔服装有限公司、西宁玉生琨珠宝玉石工艺品有限公司等。

销售渠道目前主要有四种:普遍设立于旅游景区和景点的零售店,旅游定点商店,超市中青海土特产销售专柜,临街旅游商品购物店等。同时还形成了一批专门经销旅游商品的街道、集市等。经营传统藏饰的水井巷商业街、经营冬虫夏草的新千国际集散中心、经营昆仑玉、黄金饰品的南关街商业街、经营藏传佛教用品及传统藏饰的塔尔寺商业街、经营青海土特产的莫家街等。

三、青海旅游商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青海的旅游商品业起步晚、基础差、层次低、收益少,竞争力弱。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商品的设计缺乏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目前为止,来青游客购买的旅游商品集中在土特产,如青稞酒、老酸奶、牛肉干、枸杞、黑枸杞、藏饰、羊毛被、牛绒衫等,这些资源性旅游商品比较容易开发新产品。以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为例,在原味酸奶的基础上,又开发出酸酸乳、大红枣酸牛奶、托伦宝纯牛奶、“香日德”牦牛一口乳、黄桃燕麦酸奶、枸杞樱桃酸奶、青稞黑米酸奶等不同口味和价位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无法刺激游客产生更大的消费欲望,经营数量和经济效益毕竟是有限的。

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通常是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为载体的,它们最能够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以其特色的原料、特色的设计、特色的工艺、特色的包装和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能够充分体现青海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还不多见,游客往往买走的都是在我国其他城市和景点也能够买得到的无特征、识别度不高、随处可买的旅游商品。

(二)旅游商品价格、质量、档次、包装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旅游者需求层次不同,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的消费水平也就不同。来青旅游者对青海旅游商品形成的共识是:高档次商品如冬虫夏草、黑枸杞、昆仑玉、唐卡、堆绣等质量好、价格贵、档次高、品牌多、宣传广、包装精美,这些商品会使旅游者产生消费欲望但付诸于购买行动的人不是很多;低档次商品如藏饰、小工艺品等质量差、价格廉、档次低、品牌少、宣传无、包装粗劣,旅游者在购买时会出现不买不行,买了遗憾的情况。

另一方面青海的许多旅游商品包装粗陋、图案文字简单无特色,游客购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馈赠亲友,包装简陋或没有特色都会影响交易的实现。即使有些厂家注重产品包装,但没有注重包装的艺术性和文化性。雪山、草原、牦牛固然是青海的标志,但不论何种性质类别的商品都采用这些符号,对于游客会产生视觉疲劳。

(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除了著名企业的品牌商品以外,当下市场销售的很多旅游商品,都是一些小型不知名企业生产的,受企业经济实力、生产能力的限制其只能生产资金需求少、周转快、价格低廉、质量一般、档次偏低的商品。还有部分商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生产的,生产者多为民间艺人,生产方式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生产经营以模仿为主、生产设备简陋、商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产品品位和艺术性不高,缺乏设计研发能力。所生产出的商品从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根本无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以及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四)商品销售方式单一、经营秩序混乱

旅游景区和景点的零售店数量很多,较为分散,由旅游景区自行开设或承包给个体户经营,商品多来自相同的大型批发市场,购物方便,但“千店一面”、质量较次、无售后服务、购物环境差、宣传手段简单;旅游定点商店在我国各地都比较普遍,分为国营和私营两种,私营所占的比重要更大一些,这类定点商店资金实力雄厚、场所地理位置偏僻、购物空间大环境好、商品种类齐全、商品质量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但这类商店与旅行社、导游和司机有利益分成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商品价格高于市场品均水平的问题。同时由于经营秩序混乱,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有些市场不明码标价,欺客宰客,做引人误导的虚假宣传,使游客缺少安全感,无法安心购物,甚至出现投诉现象。超市的旅游商品专柜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完全以销售量作为商品是否上架的衡量标准,所以销售品种有限。临街旅游商品购物店较为普遍,但货品的真假、质量、售后也均为商家自己说了算,在交易后发生投诉问题的情况比较多。

(五)旅游商品缺乏专业设计人才

青海现有的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校中都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以三所高校为例,青海大学的旅游专业倾向经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青海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倾向旅游地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方向;青海民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倾向旅游文化、旅游管理方向。个别院校开设了旅游商品的基础课程《旅游商品学》。高校的培养目标多为旅游业管理人才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人才,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多为旅行社计调或导游人才等旅游一线工作人员。除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与旅游商品相关专业,但主要以加工技术为主,例如昆仑玉的加工制作等,培养的是工艺品加工制作的一线工人。作为为青海旅游业提供相关人才的学校并没有相关的培养计划,由此看来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在青海的高校培养中是个空白,在青海能够从事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人员、团队和后备人才是严重匮乏的。

四、青海旅游商品开发对策

在青海省旅游局制定的《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业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旅游商品发展的意见》,深挖青海旅游商品‘富矿带’,围绕转变青海旅游经济高度依赖门票收入的粗放经营模式、改变青海旅游业的增长模式这一重点,紧盯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20%―25%的目标,补上青海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业发展的‘短腿’,积极推进青海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培育和壮大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延长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

同时在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业提出了“大力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培育一批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在青海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旅游商品的基础上,下面笔者就青海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力保护民族文化,为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提供文化基础

青海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拥有海拔高、无污染、紫外线强的独特自然资源,作为四大文化交汇圈的交汇地带,拥有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藏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丰富民族文化和神秘宗教文化。

在影响旅游商品诸多购买因素中,按重要程度的降序排列为特色(46%)、价格(32%)、品牌(15%)、外观(7%)。所以旅游商品开发关键要素就是商品特色。那么什么样的旅游商品才算是特色商品呢?它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条件:不可替代仿冒或复制、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或收藏价值、具有一定实用性又包含美学意蕴。而这几个条件都指向了青海旅游商品开发的根基和源泉――青海的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原生文化。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作为万山之宗、万水之源,拥有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磅礴、雄浑、神奇,人文资源厚重、多姿、和谐。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体育文化、婚礼文化和建筑文化等。

在2014年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青海瀚翱尔服装有限公司的“布艺盘绣首饰系列”获得金奖,西宁马金福河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3D玻璃画(系列)”获得银奖,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撒拉族绒画”获得铜奖;其他13件作品获得优秀奖。这些作品获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充分地体现了青海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同时也说明这些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所以说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居民,作为社区参与下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就必须使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自发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所以新时期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创立的社区参与机制,在当地居民的合作下、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具备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使当地居民受益的同时反哺文化的保护。

(二)推进旅游商品民族特色开发,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青海礼物”

近几年从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旅游局和旅游商品企业的角度都开始高度关注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旅游商品研发专题讲座”、“青海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青海旅游商品文化创意大赛”,同时还有一些关于青海特色商品和旅游商品推介的各类会展,如“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青海旅游商品交易会”、“中国(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以及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多个城市举办了“青海商品大集”。这些活动和会展的举办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青海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民族化开发“创意”是根本。文化创意是智慧和知识的凝聚,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不能单纯建立在资源整合和挖掘基础上,必须依靠文化创意进行革新。旅游商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体现在其独特性和原创性上。所以青海旅游商品的开发不能只是照搬别人,应当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把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要素,深刻融入到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保障、产权等各个环节,设计出最佳的“青海礼物”,进而提升青海整个地区的旅游商品文化内涵、保障机制、系统功能和创新能力。就此青海省旅游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加快研发一批“青海名创”,培育一批“青海名匠”,打造一批“青海名品”的旅游商品开发之路。从青海民族特色的角度出发,青海名品可以打造这样几个系列:宗教文化系列、土特产名优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民族风情系列和日常消费品系列等。

(三)重点培育、扶持生产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企业

这些企业中大部分的经营项目多与青海传统的农业、畜牧业相关。其它类别的旅游商品生产较为薄弱,缺乏知名品牌和大企业。因此从政府、旅游局和行业协会的角度应当针对青海组织动员现有民营企业或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体户加入旅游商品生产、开发的行列,尤其是对其中民族特色浓郁、经营产品过硬、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以下优惠:购买土地优惠、政府资金奖励、项目补贴、所得税减免、研发经费补偿、贷款或利息优惠,尽快促使这些企业成为青海旅游商品的龙头企业。

(四)根据市场需求和景区景点基本情况建设不同类型购物场所和交易中心

旅游购物具有偶然性,要增加游客购物机会,必须广设购物网点,通过科学规划、专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建设、畅通各种旅游购物渠道。第一,根据居住民族在相应的城镇建立相应特色的商业街区。如建设尖扎县康杨镇旅游商品购物街区、祁连八宝镇旅游商品购物街区等。第二,在现有旅游景区购物场所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修缮,重在商品质量以及价格的管理。第三、建设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园区,帮助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如青海宝光金银首饰公司(城东经济开发区)、西北骄食品公司(城东经济开发区)、青海雪舟三绒集团(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金珂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城北生物园区)。第四,建立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推进一村一品计划,如建设互助土族刺绣购物点、湟中农民画购物点、尖扎吾屯唐卡购物点等。第五,扩大酒店的配套购物点。在青海宾馆、建银宾馆、银龙宾馆、西宁大厦等四星级酒店原有配套购物店的基础上进行规模的扩大、商品的特色化经营。

(五)大力培养精通青海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人才

第一,旅游商品的民族化开发,必定要求学生具备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为知识背景,同时还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美学、艺术设计学、文化创意学等学科。这种情况下,应当建议青海高校开设旅游商品工艺设计专业或方向。并大力培养相关教师。第二,与著名的旅游商品企业(金珂藏药、雪舟三绒、藏羊地毯、宝光金银等)联合办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联合组建旅游商品开发机构,使学生参与到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第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三,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邀请以下青海民间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生授课,如乔应菊(湟中堆绣)、李发秀(土族盘绣)、旦正藏(湟中农民画)、杨增贵(湟源排灯)、扎西旺加(藏族黑陶)、才旦加(石雕)、昂文色格(藏娘唐卡)、扎西尖措(唐卡)、才仁求培(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张永全(河湟皮影制作技艺)、史生福(传统木雕)

等,在实现传承民间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青海旅游商品的民族化开发培养人才。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青海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针对极具高原特色、民族特色的青海省的旅游商品开发提出民族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希望可以对今后青海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辛建荣编著.《旅游商品学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第4页.

[2]陈昕.国内旅游商品研究综述.旅游研究.2013,5(1).

[3]唐仲蔚.我省旅游商品开发之路有多远?青海日报 2013-4-17 第006版经济周刊.

[4]光映炯 民族旅游地的旅游商品开发与品牌营销―以丽江古城为例.旅游管理研究.2013.4 下半月刊.

[5]周彬,钟林生,孙琨,唐承财.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11):第193页.

[6]车婷婷.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36页.

[7]车婷婷.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36页.

[8]张利锋.在推进青海旅游商品开发中开拓幸福产业.青海日报.2011-11-17.第 004 版特刊.

[9]张鸿雁.青海省旅游商品开发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第4篇

(一)理论意义

1.宣传地区形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购物消费的客体是旅游购物品,即旅游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商品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旅游购物消费是旅游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信息交流,起到了旅游地形象宣传的作用。

2.优化消费结构。依照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也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成熟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旅游购物的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0%—60%。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指数是30%,而辽宁省低于这个水平。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有利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有利于旅游业向深度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购”不仅与商业服务业发生直接关联,而且还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都相关联。而且,由“购”所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对其他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选择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作为突破口是最合适的。

(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正是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需的。

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市县政府对旅游商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把发展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在原有旅游商品优势的基础上,多次举办了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大赛,举办了“中国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及“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等大型活动,使得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土特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旅游购物设施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旅游者还是常常会感到缺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购物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旅游购物平均比重也达到了22%左右,而辽宁省大多数地区都是在15%-20%左右,省会城市沈阳的购物比重则仅为11%-15%,这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是不相称的,而这种滞后也制约了辽宁省旅游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最具市场前景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基本要素,因此,旅游购物消费的增长,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推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市场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来辽宁的游客65%左右的人比较愿意购买辽宁的旅游产品,35%左右的人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大多数的旅游者是有购物的心理需求的。可以说,辽宁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的旅游商品是比较丰富的,有大连鲍鱼、辽宁鹿茸等农副产品;有沈阳的羽毛画、大连的贝壳雕刻、鞍山的岫岩玉雕、本溪的辽砚、辽西的古生物化石、抚顺的煤精雕刻、阜新的玛瑙宝石雕刻等工艺品和纪念品;有沈阳的“老边饺子”、大连的“海珍品”等食品等。但是,在现实中,来辽宁的游客大多认为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商品太少。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购物品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品种与需求的不相适应,创新产品少,老商品较多。例如,沈阳羽毛画内容陈旧的多,具有创新性的少;二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档次和服务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三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质量与需求不相适应。

以2006年“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的情况为例,此次展出的商品多达上千种,大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品,也有沈阳羽毛画、满族荷包等手工艺品、土特产品、辽宁知名景点的纪念品、世园会的纪念品等。但是,展会人气不旺。有的游客反映,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具有浓郁的本土风情,同时价格也不贵,而且方便在旅途中携带的小件商品,但这些却很难在展会上找到,使旅游者失望而归。

此外,辽宁省旅游购物品中缺乏精品和品牌产品,有的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制约旅游购物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称这种现状为结构性错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旅游购物品的生产厂商,尤其是纪念品的生产厂商普遍规模较小,多是小作坊式的企业模式。沈阳世园会期间授权生产的23种旅游纪念品中,辽宁共有7家企业得到授权,但是生产、经营制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其他15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造、经营权则全部“嫁到外地”。以沈阳市为例,沈阳本土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有几十家,但大多规模比较小,属于手工作坊经营,很难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要。其二,生产厂家无条件创立品牌或缺少品牌意识,总体上市场营销意识淡

薄,包装的深度、宣传的广度都不够。其三,旅游购物商店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市场定位不准,经销产品雷同,规模小且实力弱,所经营的旅游商品种类较为单一,顾客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定位不清,各购物店出售的商品缺乏明显区别。产自福建、北京的特产,在辽宁却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游客找不到特色旅游商品,也就失去了购物的兴趣。

(二)旅游购物市场的“零团费”现象增加了旅游者购物的心理阻力

为什么旅游者有购物需求,也具有购物的支付能力,却没有进行实际消费呢?除了前述的供需结构问题外,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海南等地的“低价组团,高价购物,三家分肥(旅行社、司机导游员、购物场所)”的所谓“零团费”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多数旅游者产生了防范意识,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旅游者对导游的购物诱导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现在,大多数游客认为,旅游商店的购物品中含有导游人员的导购佣金,肯定存在质次价高的问题。旅游者为了避免购物风险,便降低了购物需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旅行社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辽宁旅行社总体上实力弱小,旅游市场中旅行社间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这种低级的竞争方式使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零团费”现象。这样就在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间形成了利益链条,导游员通过导购获得收益,购物商店以增加吸引游客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低价吸引游客,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利润的来源之一。旅游商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因为各地购物商店的商品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许多商品做工粗糙,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吸引力,于是许多旅游购物商店只有靠给付高额回扣来吸引更多客源。旅行社与购物商店联手打造“零团费”接待,回扣也已经成为旅行社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中的种种诚信缺失行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下降,缺乏服务意识,并进行不负责任的宣传推销等。

(三)旅游购物消费市场政府管理的忽视和缺失

1.对旅游购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2004年,辽宁全省旅行社有950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区点400多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点102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星级饭店450家,排全国第6位。而专业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缺乏,对旅游购物商品的深度开发不够。这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同使然。

2.旅游商品的信息推介服务欠缺。由于购买旅游商品是一种异地消费,因而由政府集约提供服务信息便有利于以政府信用降低旅游者的购买风险。然而查询了辽宁省各市旅游局的网页和其他信息后,我们发现关于旅游购物方面的资讯极为有限。

3.政策引导服务缺位。市场管理和政策引导服务缺位,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伪劣商品充斥于市,使旅游商品形象受到了损害。

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发展的策略

(一)打造辽宁标志性品牌商品的策略

在实际的购物行为中,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最直接的是旅游购物品本身的特征、购物诱导和购物环境等。旅游购物品的特征是决定性因素,旅游购物品应区别于一般商品,要具备地方性、纪念性、艺术性、方便性、礼品性。尤其是应具有地方性。若无地方性,旅游者也就没有必要到千里之外的旅游地购买商品;没有地方性,就没有作为馈赠和纪念的价值。所以,旅游商品要有辽宁地区文化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以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的商品,才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精品,打造这样的产品,才能有利于改善旅游商品的结构性矛盾。

辽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是雷锋生活的地方。辽宁省有沈阳故宫、福陵、昭陵、抚顺永陵,本溪五女山、高句丽山城和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有必要深入挖掘这些独具优势的素材和特色资源,以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此外,由于购买品牌商品可以减少决策成本和降低风险,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向品牌消费的转变,旅游商品间的竞争也逐渐地表现为品牌竞争,所以,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要与旅游地的独特性连接,如与沈阳“活力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抚顺“雷锋故乡”等相联系,使商品成为地区形象的“代言品”。

(二)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和营销创新

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创新,即打破多数单体企业的组织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组织形式,并加强与生产厂商的战略联盟,以打造品牌企业。旅游商品零售企业的营销创新要以先进的理念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从而加强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销售。

1.要加强对客源市场的研究,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辽宁今后要开拓的国内客源市场重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同时兼顾一般市场;而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一级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二级市场主要是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俄罗斯,三级市场主要是美洲和欧洲。

2.营销渠道创新。除利用传统的如广告等途径和手段外,还要完善现代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旅游购物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行度,有效地把零售企业名称、位置、货品特色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旅游者。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沈阳制博会等,实现商旅互动。

3.完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础条件,它包括商店总体构思特色、货架或柜台布置、客流路线设计、商品陈列以及店内照明、音响、色彩等。目前,辽宁省一些旅游商品零售企业设施简陋,特色缺乏。今后,有必要在改善内外购物环境上下功夫,以凸显出独特的个性。

(三)根据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提供服务

旅游经济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对旅游者的购物消费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购物商店售货人员的良好服务是促成旅游购物者做出购物决策、完成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旅游购物消费是个体性消费,售货人员必须善于了解旅游者的购物心理,观察购物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销售服务,这是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的保证,要使旅游者能够在购物消费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四)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

旅游购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推进,辽宁省和各市县政府应大力关注旅游商品的发展,贯彻实施有效的措施。笔者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制定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全国首部旅游商品开发的专业规划是山东省旅游局2005年制定的《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辽宁省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商品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旅游商品协会的建设;加强旅游商品基础性建设;着力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实施旅游商品“精品工程”;着手创建辽宁省旅游商品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商品人力资源培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实现辽宁的土特产品品牌化发展。

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竞争秩序。旅游业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短期性决定了买方和卖方的博弈具有一次性的静态博弈的特点,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强化信用意识,加强旅游业的诚信体系以及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制度的建设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旅游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旅游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旅游诚信数据库,向社会公开旅游行业中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者的诚信记录;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评价制度;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等。例如,在地方的政策法规中可以规定旅游者在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场所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失效、变质的商品时,旅游者不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销售者和生产者索赔,还有权向旅行社索赔。这样可以对那些缺乏诚信的旅行社予以惩治,也避免了旅游者望而生畏的尴尬局面。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者和市民的理性消费引导,培养旅游者的自主消费和自我保护意识。

3.构建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组织管理平台。要解决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问题,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构建旅游商品的组织管理平台,以使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市场趋于正规化和科学化,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信息,缓解供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可以借鉴韩国等的成功经验,以鼓励创新辽宁省旅游商品的研发和设计。要支持旅游购物品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的建设,使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商品经销商形成互动关系或同盟关系,促进旅游商品的有效供给。

4.注重整合营销。继续加强对以沈阳经济圈(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和大连市为龙头,以丹东、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旅游区与以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以阜新、朝阳为腹地的辽西走廊旅游区的联合促销和资源整合,以促进沈阳市作为旅游商品集散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中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辽宁旅游业发展,全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J].旅游调研,2005(4)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区管理部门;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系统;角色定位

一、旅游商品的概念及特点

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商品是指为旅游做准备或在旅途中购买的商品(不包括服务和餐饮),包括衣服、工具、纪念品、珠宝、报刊书籍、音响资料、美容及个人物品、药品等,不包括出于商业目的所购买的物品。本文将旅游商品界定为:旅游者出于纪念或实用等目的,在旅游目的地所购买的商品总称,包括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工艺美术品、文物古玩及复制品、在游览途中所使用的辅助设备。

旅游商品的特点有:

1.艺术性、纪念性和实用性三者的统一。除了满足实用性需要之外,旅游商品更重要的是凭借其心理学和美学特质,满足游客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一特点是旅游商品特点的核心。艺术性是指旅游商品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通过旅游者的个人文化素养,对旅游商品提供的美的意境、美的感受的再次加工后,转而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美好的印象。纪念性是指旅游商品以实物的形式展示旅游者游览目的地的经历。实用性更多地体现在旅游用品的使用上,游客在旅游景区内使用旅游用品,并且在使用后能获得舒适感。

2.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商品应当是其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有形载体。也正因为如此,游客在各目的地消费旅游商品的需求才不会趋同。

3.多样性和易携性。多样性是指旅游商品题材多样化、材质多样化、功能多样化。易携性主要是指旅游商品体积小型化、重量轻便化。远程消费和大宗旅游商品消费借助于发达的现代物流网络成为可能,但对于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商品消费来说,易携性仍很重要。总之,在可供游客选择的消费对象多样化,携带方便的条件下,消费实现的概率将加大。

二、峨眉山旅游商品市场调研结果

1.旅游商品开发初见成效,但仍停在表面。本文将峨眉山已开发的旅游商品分为如下五类:以峨眉山短尾猴为对象的灵猴系列纪念品;以天麻、灰斗巴、茶叶为主的土特产;以草鞋、拐杖为主的旅游用品;以普贤菩萨为对象的宗教纪念品及其它。调查结论显示:(1)五类商品中销量较大的是灵猴纪念品、药材和茶叶。(2)游客对土特产类产品总体评价最高。游客对土特产满意度接近60%,其色为70%,实用性为63%,价格和包装约为40%。(3)游客普遍反映除了灵猴毛绒玩具之外,其他商品没能反映出峨眉山的特色,有17%的游客认为这种情况非常严重。灵猴毛绒玩具是近年来在本地开发、生产的旅游商品,因为其产品的不断创新、价格合理、形象生动等特点受到旅客的喜爱。(4)峨眉山现有的旅游商品缺少精品,且内容存在同质性。

峨眉山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但其旅游商品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峨眉山旅游商品开发存在如下特点:(1)处在复制、模仿阶段,对现有自然和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且工艺粗糙;(2)旅游商品的开发重实用性,轻艺术性。(3)在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方面具备较大的潜力。从灵猴毛绒产品开发案来看,峨眉山近年来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的本土化上有所作为,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2.对旅游商品营销的力度不够。在调查游客从何种渠道了解峨眉山旅游商品时,有29.9%的游客表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根本不知道,该比例最高;28.7%的游客表示是从旅行社(主要是导游)处了解。显然,峨眉山的旅游商品营销和宣传还比较滞后。导游在游览中不停的推介购物品,也扰乱了游客的购物和游览兴致。

3.购物点的设置不符合游客游览心理。峨眉山购物点集中分布于低、中、高三个核心景区:报国寺―伏虎寺游览区;清音阁游览区;清音阁―万年寺游览区;雷洞坪―金顶游览区;此外还有寺庙内、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和部分酒店的购物部。很多游客反应购物点设置在景色优美的核心景点,有损景观的自然性。众多的购物点虽然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但不合理的布局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形象评价和购物的欲望。

三、景区管理部门在旅游商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广义的景区管理部门是指对风景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归口部门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政府实体,如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旅游局等。狭义的景区管理部门是指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从事景区日常事务管理、制定景区发展战略的政府机构,在我国通常以景区管理委员会这样的实体存在。本文主要指狭义的景区管理部门。

旅游商品系统以开发为起点,通过生产、销售环节到达旅游者,见图1。旅游商品产业链上的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需要和“扩展的利益相关者”建立权力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媒体和政府机构,他们或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供应或分配活动,或为企业建立并维护声誉。

景区管理部门在该旅游商品系统中的作用取决于景区管理部门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本文认为,景区管理部门作为“扩展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商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监管、督导、引导等宏观层面,具体的角色定位表现为:

1.统一的市场战略的规划者。旅游商品系统的各环节关联性很强,各微观主体的自利行为,可能导致市场功能的缺陷放大,尤其是在我国旅游商品系统中开发、生产和营销主体的市场组织能力还很弱的情况下,景区管理部门甚至是某一较大行政区的政府部门的介入,有利于统一的市场战略的规划和执行。

2.智力及财力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旅游商品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工程,需要项目管理人员、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及技艺精湛的生产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景区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机构,对企业在上述四类人才的招募、培训和薪酬激励各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财力的支持,以保证旅游商品开发团队成员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得设计开发工作能顺利展开。峨眉山景区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专业开发团队对峨眉山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寻找新的素材,在造型和工艺方面力求表现其艺术性和纪念性。

3.市场的规范者。旅游商品市场的规范主要是指经营的规范,主要包括价格和竞争规模的控制两方面。价格的控制使得经营者不能随意抬高或降低旅游商品的价格,维护市场秩序和游客利益;竞争规模的控制则有助于提高旅游商品的价值,防止恶性竞争。

4.销售点的布局者。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国家所有,景区管理部门直接投资安排符合游览心理曲线的销售点布局,不但可以有效地刺激旅客的购买欲望,还有利于保护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游客认为峨眉山景区内旅游商品销售点布局存在不合理和商品同质性的现象,峨眉山景区管理部门应对其销售点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

5.市场信息的收集者和提供者。景区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不但有利于向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各环节提供游客的反馈信息,还有利于游客更便捷地、更有效地了解旅游商品信息和提供反馈信息。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还有助于实现景区管理信息化,提升景区的服务形象和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