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研究 一体化

一、序言

首先,现有教育模式与现场变电运行工作的差距。通过现场工作,不断与现场工人交接工作、了解情况,发现以下培训知识漏洞:

1)没有系统地介绍变电运行工作,例如:变电运行人员的工作中与变电检修工人的交接,与调度人员、高压试验人员的配合;2)没有全面的介绍变电运行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等内容;3)没有专门的实际操作的操作讲解课件。

针对这三点,提出三步一体教学方式及其内容。“三步一体”包括:

第一步――认识变电站,主要内容是变电站的设备以及变电站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制度;

第二步――实际操作,主要讲解变电运行实操的操作、倒闸操作基础内容;

第三步――初级巡视,主要讲解设备巡视点,结合事故处理,更好的掌握变电站设备与变电站工作;

最后一体――一体化教学,将前三者结合起来,在仿真机上实际的训练,熟练并掌握变电站运行工作,并为变电运行技能比武大赛做准备。

“三步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实物是课件以及模拟实际操作的仿真系统。

二、认识变电站

认识变电站主要是让学员学会变电站的设备,并能应用到实际,同时了解变电站的工作与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以变电站岗位工作经验为例,基于变电站基本人员配置――值班员、副值班员、主值班员、值长、站长,所以应从其技能鉴定的角度培训其综合掌握变电站基础知识与岗位职责:

1、变电运行初级工,对应培训对象为新员工的培训。在当前现有的培训模式下加设安全措施布置的课程与生产MIS系统中的关于交接班填写等知识,以加强对设备的认识与事故预想的能力,使其在值班员阶段保证自身安全,成为工作上的实用型人才;

2、变电运行初级工,对应培训对象为站内值班员,即将升为副值班员的人员。由于现场副值班员任务主要是针对调度令填写倒闸操作票,并且作为倒闸操作的主要操作人员。任务繁重的备班时,需帮助当值班人员完成传动与验收工作。针对其的培训,应该在上一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培训风冷、站用电的基础知识与倒闸操作的知识,熟悉操作票注意事项,并让培训人员养成在五防机上审票的习惯;加设安全规程的课程及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好地更快地完成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

3、变电运行中级工,对应培训对象为站内副值班员,即将升为主值班员人员培训。现场的主值班员多为监护人、审票人、开票人,所以在对其进行前两个项目考核通过后,针对其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行学习与练习鉴别错误倒闸操作票、改正错误倒闸操作票;

2)熟练掌握对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的填写

3)熟练掌握设备定级并能录入生产MIS系统;

4、变电运行高级工,对于站内主值班员,即将升为值班长的人员培训:经过在对其进行前三条项目考核通过后,旨在将其培养成综合性人才,再次对前三条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学习,吃透电网知识,规范其标准化用语及其标准化作业能力。

5、电运行技师及以上,针对更高层次的培训者,建议以讨论组形式,将困扰着在运行工作中的问题分享,争取通过这种方式集思广益的真正了解疑惑点、解决疑惑点。

三、实际操作课件

第二步、实际操作课件,主要讲解变电运行实操的操作基础、倒闸操作的内容,并且了解实际操作仿真系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员逐步发现自身与现场的差距。在此培训中需要灌输以下知识点。

3.1对安全措施的重视

无论是在500kV变电站还是220kV的变电站,停送电倒闸操作很重要,安全措施也非常重要。现在安全措施会越来越受到各个局的重视,安全已经上升为一种安全理念,培训中心作为新员工入职之前感受企业文化的第一道窗口单位,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来贯彻落实安全理念,仿真学习中更需要强调安全与落实安全措施。

3.2传动、验收知识

检修班、高压试验班、仪表班、油务班、二次班组,他们完成任务后,都需要配合变电运行人员做传动试验及验收工作。这就要求变电运行人员对检修班、高压试验班、仪表班、油务班、二次班组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认知。

3.3风冷装置、站用电

在站内工作中,变电运行人员普遍对风冷装置以及站用电很疑惑,很有学习兴趣。但是对于这两点变电检修人员更为了解,所以学习电网知识并不局限专业化,尤其对变电运行人员来说,他们是电网运行第一线的工人,更应该多工种都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3.4缺陷记录、设备定级

变电运行这块的常规生产工作中,每次发现的缺陷均要求登入生产MIS系统进行记录。这时,需要对设备的定级了解,才能选择好此设备的缺陷等级。例如严重缺陷快速上报,一般缺陷按流程上报,这些细节却都是培训中的薄弱点,需要加强培训。

四、初级巡视

初级巡视,主要讲解设备巡视点,更好的掌握变电站设备与变电站工作,并且让学员接触到的事故处理。

在培训中,要灌输变电运行最基本岗位理念,举例如下:变电运行三宝

4.1变电运行之耐心等:听从调度指挥,等待调度命令

由于500kV网架属于国网华北网调管理,220kV网架一般属于中调管理,110kV属于地区供电局区调管理,所以当有停送电倒闸操作时,往往需要耐心的等待调令,那么做倒闸操作没有在仿真培训中那种点点鼠标、点点键盘就操作完成那么简单。

4.2变电运行三宝之细心做:与电为伍,头脑清醒,勿错间隔勿漏细节不能开错票

运行人员可以算是与电时刻在一起的电力工种。常规工作中,时时刻刻与带电设备一起,所以工作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正在工作,必须头脑清醒。副职操作时不能走错间隔,误入带电间隔;主值监护时,不能马虎大意,监护操作人做好倒闸操作。

4.3变电运行三宝之强大责任心:保护电网安全的责任心指引日复一日的运行生活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变电站里的生活越来越枯燥乏味,没有停送电的时候,做日常的巡视、卫生、报表等日常工作。虽然每天满满当当的干活,但是如果没有责任心,容易导致失去细心,一时不慎便会酿成大错。

五、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中,结合前三步,做好练习。以初级工培训为例,巡视变电站发现异常――断路器接线触头发红发热。既能考核其对断路器设备结构掌握的程度,又能考察学习巡视的成果,同时能为接下来的事故处理过程中设备出现异常的事故做铺垫。

在巡视过程中,分层次的加入事故处理的知识点。掌握事故的原则不变――隔离故障、恢复送电。在培训的同时,一体化教学必须结合生产一线单位提出的改进意见随时调整培训内容。

六、总结

三步一体化教学方法及其内容,经过一年的试验阶段,反复修改与磨练,并结合生产一线单位的建议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对口考核的技能鉴定上进行了改进,此教学方法已经正式实施,收到了新入职员工与相关培训人员的好评。

参 考 文 献

[1] 郭涵,金帅军.MATPOWER在电力系统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3,(19):65-67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2篇

(1)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的课程系列化、模块化、层次化。(2)以实践教学为主,突出实践,实现“玩中学,学中玩”“做中学,学中做”。(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补充实践学时,丰富课余生活,形成学生的特长和个性。(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5)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电气信息类拔尖人才。

2教学计划和内容

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的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内总学时数108课时,全年安排36周,每学期18周,周学时数为3课时,教务处教学计划单列组班。第一阶段:电工电子认知阶段,完成12学时教学计划内容(见表1)。第二阶段:集中实验能力训练阶段,完成42学时教学计划内容。集中实验能力训练以AVR单片机为载体,通过编程实现单片机的各种功能。AVR单片机是目前最新的单片机系列之一,拥有丰富的片内硬件资源,功能强大,可靠性高,功耗低,在业界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集中训练环节以ATMEGA128A芯片构成实验系统,完成21个实验项目的训练(见表2)。第三阶段:分组分项目综合训练阶段,完成54学时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分组,每组2~3人,自由组合,自由选择项目类别,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完成一个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见表3)。

3组织方式

学校教务处每年下达单列教学计划,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招生名额为30人,招生工作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全校理工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各科成绩合格者均可报名参加考试。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负责组织初试和复试,初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初试通过后,在网上公示名单;对初试合格学生进行复试,复试采用面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合作沟通能力,确定最终录取名单并在网上公示。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的教学安排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完成基础能力训练,下学期完成综合能力培养,总学时数为432课时,其中课内108课时,课外324课时,由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团队分阶段分梯度完成。

4运行管理机制

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的学生来自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为方便教学,同时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提高班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8:00~21:0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态度和较强的奉献精神;要求学生既有浓厚的电工电子实验兴趣,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为了不影响常规教学,提高班的实验教学设备、实验元器件、材料需单独购置和准备,不宜与常规教学设备共用;要求教师深入开展实验教学改革,采用自主研究式、探索式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的能力;引入退出机制,允许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退出,学生退出后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引入新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成绩由综合实验报告和电子作品综合评定,所得学分与其他选修课学分价值相同。

5实践效果

2013年5月,经过报名、初试和复试,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了40名学生进入电子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班。在培养过程中,有4名学生不适应提高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申请退出,其余36名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和训练,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孤立学习到相互启发式学习,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文献检索和应用能力得到训练。(3)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施展。(4)现代电子产品设计、组装、调试、综合实验能力增强,作品不断增加。(5)学生参加电子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对自己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6结束语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化;学分转换;规范;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19-02

1 国际化交流背景下的学分转换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各高校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交流广度和深度增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是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国家在推进政治、经济、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区域化也大大加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挪威、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佛兰德斯地区等都已经采用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学分转换工作已经由学校层面的管理上升到政府国家政府层面的推动,如此看来,学分转换工作不单单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出国交流和合作培养起了很大的影响。

2 我校国际化进程状况

2004年开始,我校就开始了国际交换生的项目合作,也就是说实际上我校从21世纪开始就开始了国际化交流,教师的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交流,体现出我校国际化推进的成效,然而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学生习得的学分如何科学、合理转换为我校的学分,并顺利毕业和取得学位,是我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当前国际化推动下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3 学分转换及基本原则

3.1学分转换的定义,指已经获得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所需的学分。也就是说,在别处已经获得的学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当前所需的学分。狭义的学分转换是指在学分制管理的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协议的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也称学分互换。只有顺利实现了学分的转换,学生的出国交流才能够顺利进行和扩大。

3.2学分转换的基本原则:①除政治课必须国内修读外,学院把关(根据学生出国前的选课情况)教学计划内其他课程的转换,转换课程之间的相关度要求由学院进行认定;②学术水平高于我校或者等同我校(学校的学术委员会鉴别)的,课程转换时成绩不变;③符合学院教学计划要求且内容相同的课程可转必修课,相关的课程可转换成专业选修课或者通选课,出现争议时可由课程调解委员会解决:其他无关课程(但有绩点)可作为通选课对待,并通过新设课码直接进入教务系统登记成绩;④学分可以积累(学分的累积性)也可以分拆,可按照总学分绩点对等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国外的学习提供方便灵活的学分管理,保证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学生在有的国家一个学期的学分可能很少,课程也少,这样学生只要努力取得足够高的成绩,付出了代价,仍然可以得到较多的学分,但是要以低的成绩为代价交换,这种转换方式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受欢迎。

4 学分转换的规范化管理

4.1学分转换流程的三个阶段:遵循当前实行的二级学院管理的程序,明晰职责和流程。

出国前学院、外事处的准备工作:①外事处需要将签订好的交流协议给教务处备案:②每年外事处确定出国名单后,分别给教务处和学生学院一个明确书面反馈,包括出国的起止时间,所去的国家,学时成绩标准,便于教务处和学院对学生的把握;回国后将收到的集体成绩单反馈给各个学院。③学生学院要掌握学生所去国家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且,学院的专业负责人需要帮助本院出去的学生选择所学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需要,便于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转换;④学院审核学生出国前出国计划表,并统一交到教务处备案;同时,组织学生签订出国承诺书(学生、学院、教务处三方)。

学分转换办理阶段:该阶段是学分转换办理的核心环节。学生本人填写学分转换申请表,学院(教学副院长)按照学分转换的基本原则审核并签字盖章,然后学院集中后统一在教务处规定的时间内送交教务处二次审核,处领导签字,成绩登入,发现问题将及时反馈给学院。

课程转换后:学院将学生需要补课的信息交给教务运行或者考试中心。协助学生统一办理补课或者考试手续(涉及教务系统名单删除或者增加,后续的成绩库问题)。

4.2学分转换的认定范围和成绩登记。课程认定范围:①国家公派、校际交换的并在我校教务处备案的项目的学生;自费留学的不予认可;②本校教学计划内课程和全校的通选课程均可作为学生学分转换的课程。③专升本的学生、转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认定也可根据该原则进行。

成绩登记:教务处根据学院审核的结果按照课程名称和代码登记入教务系统。

4.3学分转换制度的完善:学分转换制度是专门为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学分转换而制定的可以阶段性依据的制度,该制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高校学生出国人数和交流方式的变化,学分转换工作可能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情况,因此,需要进行阶段性修改和完善,以有利于学生的国际交往和学分转换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学分转换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5.1成绩、绩点、学分的认定。①两校学术水平相当或高于我校的情况下,考虑学生的成绩不变;低于我校学术水平的情况下,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应考虑适当降低;②国外没有绩点的课程,考虑只能转换成实践类课程或者创新类学分或者其他附加学分。③学分相同的课程转换时,转换后课程的成绩不变,绩点参照我校规定的绩点对应方式获得;④学分不同的课程转换时,根据学分绩点对等的方式,即国外学分*绩点=国内学分*绩点,依次推算出校内绩点,同时对应成绩。

5.2对于学生整学期出国的情况,可以考虑整个学期替换,而不用单门课程转换。

A、前提条件:①两校学术水平相当或者高于我校,且我校是学年学分制;②学期课程量相当于专业计划内某个学期的课程量或者总学分大于或等于我校学分;课程内容符合本专业的要求:③国外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大于2.5;出国前要求学院的专业负责人为学生选课把关;④如果学期课程内容与自己专业不相关,此时应该可以寻找转专业机会。

B、转换后:毕业不用教务系统审核,手动单独审核其它几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毕业成绩分国内外两种,平均成绩和绩点也只需要考虑其它几个学期。

C、优点:学分不用单独转换,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学生毕业利用国外学习经历找工作。

5.3采用信息化的学分转换管理系统,对整个业务流程采用系统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作中的错误率。

6 建议

6.1学分转换的某些实施方式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全校大范围内大类培养改革,一年后分方向,要求二年级后的学生才可以出国交换学习,回国后可以根据所选修课程对应专

业,进行转专业或者进行整学期课程替换。

6.2采用完全学分制,学生真正达到完全的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和地点的自由,在国际化交流中有更多的自主选课权。这种培养模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论对于国外学习的学生还是对于来我校学习的学生所修课程不再局限于专业,选择面大,所学即有所得,不必学分转换。

6.3学位授予方式要具有灵活性,考虑与国际化接轨;考虑设立国外分校,尤其是国内一些特色专业,可以考虑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实行中外双导师制。

6.4全面考察和研究国内外重点或特色高校的课程和学分设置,构建国际化的课程结构。适时进行国际化教学管理新的理念的培训和研讨。

6.5我校的学时计算应改革,按照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进行,包括课堂讲授、研讨、实践参与和课后辅导等教学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同时教师的辅导计八教师工作量。

6.6学生出国人数增多,咨询和转换课程量大的情况下,除了进行新的流程改革外,启用信息化的系统进行审核和管理,将对我们的学分转换工作起推动作用,减少出错和提高效率。

6.7在学校、外事处和教务处层面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国际化和学生交流和学分转换的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国际化中的各方面问题。

7 学分转换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大量回国学生的学分转换,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从学分转换的时间上来说,主要根据学生出国学习的时间,同时国内与国外的课程设置先后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的逻辑不太一致,结果会使得在转换中相应学期对应课程少,课程相关性差:从国外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与我们的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来说,学年制侧重学期学分与总学分的数量,而完全学分制则侧重总学分的数量和学生的素质学分,这样在学分转换中有一定难度,因此,顺应国际化形势,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转专业制度,将是21世纪后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南京大学教务处)

[2]曾满超,于展.中1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阳荣威.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M]复旦教育论坛,2003,(6)

[4]徐跃.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论文《学分互换研究》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4篇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各学校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有关课程改革理论文章与材料,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动态,联系本校的课程发展要求与教学实际,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用教学理论引领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本校的教学状况总结反思教学实践,努力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落实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学习的基本经验,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促使广大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感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本学期,还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不断提升广大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通过教研网一批校本教研特色经验,要通过教研网进行教学研讨,努力使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

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做好教材培训工作。

继续重视对教师的教材、教学的培训工作,学期初组织全校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参加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与意图,提出有效的、可行的教学建议。其他学校要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负责,通过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等形式,组织一至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帮助老师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教材,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

2、组织好教学研究活动。

本学期要继续加大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的力度,通过听课研讨、观摩、交流等教研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推广经验,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小学常态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指导,努力探索小学常态化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常态的课堂就是关注广大学生素养的提高,要由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走向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由关注少数精英教师走向关注广大的普通教师。研究常态的课堂,就要研究普通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如:如何备课、如何设计作业等。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同时要加强各校间的教学互动交流,本学期中心小学将进行6次教研活动,各年级开展一次活动,主要由市级骨干教师承担示范课、校级骨干教师承担公开观摩研讨课,并结合课堂小问题研究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互动交流。通过全员式的参与,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技能,还要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理论素养。由一人主讲教研活动模式变为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模式,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教学设计,形成优秀教案,并在本校的教研网,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各校还要切实安排好本校数学教研活动的计划,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研究,让本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更有特色。

三、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本学期进行的大市级课题研究的有一项,市级课题研究的有2项,其余的是由中心小学制定的小问题研究。各校应加强数学课程各研究课题的领导与管理,组织教师切实开展好课题研究活动,不断积累资料与经验,善于反思并逐步总结,以便取得预期成果。在本学期准备组织数学方面课题研究组的交流会议,各校课题组要对课题研究工作作适当总结,以便在交流会上进行介绍和交流。

四、抓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一定要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遵循“功在课前,效在课中”的科学教学规律,要克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糊涂做法。要做好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辅差、复习与考试,质量分析、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教学计划。教师每学期初要制定数学学科教学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三项:一是本学期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二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措施、教学课时数安排;三是教学进度。

2、备课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和前提。要求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备好课,备课应有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备课。中青年教师课时备课要注意几点:⑴教学内容要适当;⑵教学目标要具体;⑶教学重点要突出;⑷结构安排要科学;⑸新旧过渡要自然;⑹练习设计要合理;⑺运用方法要灵活,教学过程要具体体现教法和学法,使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且有一定的创新,数量也要达到中心小学的要求。老年教师可以备简案。

3、上课。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讲课要精要,突出五性:⑴目的性;要注重知识点,智能的训练点,德育的渗透点。⑵科学性;要无知识性的错误,要注意系统性、逻辑性、结构要严密,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⑶实际性;要做到讲练结合,注意脑手能力的培养。⑷艺术性;教学方法要好,安排要巧,教学手段要先进,注意动静结合,力争达到既紧张、又愉快且有特色。⑸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要少,教学效果要好。

4、作业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要份量适中和难度适当。作业布置与批改要与教学同步,力求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布置、及时收缴、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作业的题形要多样,训练要严格,书写要干整规范。作业的批改数量和质量达到中心小学要求。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5篇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模块的引入不仅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富有弹性,而且拓展了体育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更有利于高中选项教学的开展。当前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正呈现多样化发展势态,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固定的范式,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误区,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阻力。

本文旨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模块的概念以及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同时在借鉴传统教学计划制订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并形成规范合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范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模块的概念

“模块”原意指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为计算机行业广泛运用,指将一个系统或完整程序按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模块”概念引进了高中体育教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有氧操、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模块,是指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二、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就是教学的规划和设计,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由于它规定了课程的设计、时数、顺序,所以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模块作为教学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并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单元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要求我们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模块的整体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个学时中去,使学时计划成为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由此可见,模块教学计划应是高中选项教学的主要教学计划,是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是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单元计划作为模块计划的细化,是课时计划制订的依据,它起到了模块计划和课时计划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所以单元计划应是模块教学计划的子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又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子计划。它们三者的关系本质是父与子的关系。我们在制订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人为地把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割裂,而孤立地去编制。模块计划从结构上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单元计划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重难点等。课时计划应在单元计划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组织教法、练习时间、次数、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

三、对当前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分析

本文归纳统计了当今一线体育教师所编制的模块教学计划86份,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千变万化,但框架模式大同小异,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充分体现出当今高中体育教师对模块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理论认知程度,并形成了以下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表1)。

表1 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

计划

结 构 模块

计划 单元

计划 课时

计划

教学目标 √ √ √

教学内容 √ √ √

教学重难点 √ √ √

计量单位 单元 课时 ―

教学策略 √ √ √

考核标准 √ √ ―

从表1可以看出,当今一线教师们在制订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时也是从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进行设计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透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我们从三者各自结构中发现,模块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考核标准五要素;单元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四要素;课时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等要素。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制订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对模块教学计划理论认识不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计划各为一体,多处出现重复的安排

通过调查得知,有很多教师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为依据,片面地把模块计划理解为孤立的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和时间的集合,而并没有把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计划内容安排重复、层次不清的局面。例如模块计划中设置了每次课的重难点、教学策略。单元计划同样重复着一样的安排。

2.编制起来费工耗时,牵制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很多精力,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方案比较反感

综上所述,当前的模块计划制订模式虽然能比较系统地表述出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但是由于分块表述各成一体,应用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各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不能一目了然,而且重复劳动太多,计划制订也比较烦琐。可见,当下确立一个科学、实用、便捷的模块计划制订范式,尽快地把一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十分必要。

四、模块计划制订范式的设想

1.传统型教学计划编制模式对模块计划制订的启示

几十年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在传统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在课程视角下再审视传统教学计划时,会发现其与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相比显然存有诸多的弊端,两者相比,传统的教学计划以安排教学内容为主,而模块教学计划以分配内容标准、形成学习目标为主;二者的计量单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计划以一节课为计量单位,将教学内容均衡的分布于计划表内,并且计划制订以后缺少灵活性,而模块计划是以单元为计量单位,在单元内设计学习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等,但传统计划结构的逻辑性、条理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如传统计划中的学期计划,与模块计划安排有着某种相似点,不同的是计量单位,学期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课时,模块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单元。当然,模块计划编制也可以直接以课时为计量单位,把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合理分配到每个课时中去,但是要以单元为知识体系灵活安排,避免传统计划中统的过死的逻辑排列形式(严格按照运动技能系统性排列方式),要凸显模块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特点。

2.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重构

基于以上认知,并借鉴传统教学计划编制的优势,我们对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做了以下重构。现举两种不同形式模块和单元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1)模块教学计划(表2、表3)

模块教学计划是高中学生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任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模块的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成若干个单元,再依据单元的难易程度来安排课时,以便我们能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落实。从本文所举范例来看,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块计划价值虽各有千秋,但是模块计划总体要求应简洁、实用。

(2)单元教学计划(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细化,其学习内容不仅明确、具体,而且内容之间有关联性。因此我们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模块整体教学目标,明确确立本单元的主题,并对单元主题进行分解,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元计划编制中不仅要体现技能层次的递进性,同时还应重视每个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 后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应该是前一个单元教学计划的延伸和发展。

(3)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终结,它是以一个学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制订学时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练习时间、次数和运动负荷的预计、场地器材的运用以及教学后记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