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第1篇

随着系统中数据量剧增,规则太多以及不同决策者对规则有不同层次需求等问题,概念层次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讨论条件属性具有概念层次的情况下,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属性在不同层次组合下的正域和规则关系,自顶向下提出了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的算法。该算法改进了现有的属性约简策略,借助描述子实现属性约简并获取优化可信规则。考虑到层次上正域为空和正域没有新增对象的特殊情况,提高了规则获取的效率。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该算法的可行性。

ス丶词:

概念层次;描述子;属性约简;优化可信规则;粗糙集

ブ型挤掷嗪牛 TP18

文献标志码:A

英文标题

Optimal credible rules based on rough sets in concept hierarchies

び⑽淖髡呙

LIANG Decui, HU Pei

び⑽牡刂(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英文摘要

)

Abstract:

The concept hierarchies provide a new way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s the data are increasing too fast, there are so many rules, and different decision makers need obtain some rules from different hierarchies. In the context that every condition attribute had a concept hierarchy, the relations of positive regions and rul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Then, the algorithm of optimal credible rules based on rough sets in concept hierarchies was proposed, which was along with concept hierarchies from top to down. The algorithm improved the existing reduction strategy, realized the reduction and obtained the optimal credible rules by descriptors. Besides, it also considered there was null or not a new object in the positive reg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racting rules was improved.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lgorithm was validated by an example.

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

concept hierarchies; descriptor; attribute reduction; optimal credible rule; rough set

0 引言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原始数据(信息)中发现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常以规则形式呈现。但在实际获取规则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中数据量巨大,因而获取的规则太多[1];2)建立在原始数据水平下,发掘出的模式常常难以理解,往往需要更简单和更综合的规则[2];3)在利用规则决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决策者对参考的规则会有不同层次水平的要求,这也就要求能提供不同层次的规则。另外,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获取精确数据需要花费很大成本甚至很难获取。

概念层次[1-4]为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在面向属性归纳方法中,概念层次被定义成树形结构,叶节点为系统中最原始的属性值,而内部节点则表示一些处于高层次的概念。它也体现出了属性值域的数据结构[3]。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属性都可以被认为其值域具有层次结构[4]。一方面,属性层次结构可以把原始基础数据抽象到不同层次。层次越高,获取的规则越自然化,也越易理解。另一方面,当系统中原始数据抽象到高层次时,合并相同元组,可以减少数据,进而实现压缩数据量。系统中的概念层次可以由知识工程师或领域专家提供,有些也可以自动构建而成。本文假设系统中概念层次已经存在,不讨论如何构建概念层次,而解决概念层次下如何有效地获取最优可信规则。

在获取规则方面,粗糙集理论[5]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主要优势在于数据分析时除数据本身之外,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在处理不确定性、不一致性和不完备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目前粗糙集在概念层次下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考虑到概念层次,但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本质还是利用单层水平来实现,并没有考虑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比如:Hu等人[6]在确定概念层次后重点讨论获取最一般的规则,Im等人[7]讨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下属性值具有层次结构,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各属性的层次水平进而获取规则。另一方面在概念层次的结构中,充分利用概念层次提供的信息,考虑高低层次在规则获取过程中的关系。比如:刘发升和杨炳儒[2]分别讨论了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概念层次下不同层次上所对应规则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的多层次、逐步求精的发掘算法。Hong等人[8-9]考虑样本数据是分层的属性值,基于粗糙集理论提出了一种获取不同层次水平的可信和可能性规则算法。Hong等┤ [10]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在属性值具有层次结构情况下提出了获取模糊可信和可能性规则的方法。Feng等人[1]自顶向下提出了一种挖掘分层决策规则的方法,它从不同层次挖掘出决策规则,该方法目的是结合粗糙集和多维数据模型的层次结构来提高决策规则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文献[1]中规定各属性概念层次在挖掘中保持同步。在规则获取过程中,文中在高层次获取可信规则后删除所对应的对象,而在低层次的属性约简不再考虑到这些对象,因而可能导致获取到不正确的规则。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假设条件属性都具有概念层次且是平衡的树形结构,沿着概念层次自顶向下生成不同层次水平组合的决策表,再基于描述子[11-12],实现对各决策表的属性约简和获取最优的可信规则。不同于现有的研究,文中提出的算法不要求各属性概念层次在规则获取中保持同步,在低层次水平的属性约简时考虑其高层次水平上正域的对象,运算中对高层次水平上正域为空的特殊情况也加入判别处理。

1 预备知识

1.1 概念层次

概念层次被用来表达简洁、高层次形式的知识,通常采用树形结构,该形式也便于在不同层次上挖掘知识。若想了解概念层次的详细知识可参考文献[1, 8-10]。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概念层次的结构。

表1为一个平面的数据表,其中Educationlevel和Vocation为条件属性,Salary为决策属性,以条件属性Vocation的概念层次结构为例[1]。

表格(有表名)

表1 平面的数据表

UEducationlevelVocationSalary

1Doctoral studentPrivate enterpriseHigh

2Postgraduate studentStateowned enterpriseHigh

3OthersEducationLow

4UndergraduatePrivate enterpriseLow

5UndergraduateStateowned enterpriseLow

6Postgraduate studentStateowned enterpriseLow

7UndergraduateStateowned enterpriseHigh

8UndergraduateCivil servantLow

9Doctoral studentEducationLow

10OthersStateowned enterpriseLow

表1中Vocation的属性值是平面的数据,根据领域知识构建得到其概念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Vocation的概念层次结构

图1中条件属性Vocation概念层次的最底层(也称叶节点)是最基础的属性值,最高层次(也称根节点)是属性名。较高层次(也称内节点)的Enterprise值由 Stateowned enterprise和Private enterprise抽象而得,Institution值由Education和Civil servant抽象而成,然后由Enterprise和Institution值抽象得到最高层次。为便于规则获取,记叶节点的层次编号为第0层,内部节点的层次编号在其相邻子节点的层次编号上加1。因此图1中,Enterprise和Institution的层次编号为第1层,Vocation的层次编号为第2层。从概念层次结构来看,构建过程中加入了语义信息,高层次水平下的属性值可以推出其低层次的属性值。在信息系统中属性值和对象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叶节点各原始数据分别对应了相应取值的对象集,如Civil servant对应对象8,而内节点所对应的对象集为其所有子节点的并集。

1.2 描述子的相关概念

一个决策系统由一个四元组S=(U,AT∪{d},V, f)组成,其中:U是非空有限集合,称为论域,元素称为对象;AT是非空属性集,V=∪a∈ATVa,Va表示属性a取值构成的集合;f:U×ATV称为信息函数,表示x∈U,a∈AT,f(x,a)∈Va。オ

定义1[11] 设一个决策系统S=(U,AT∪{d})В那么属性值对(a,v)С浦为A苍子公式,其中,v∈VaВa∈AВИAATАH魏我桓A苍子公式的合取称之为A裁枋鲎印A瞠t是一个A裁枋鲎樱记tе械氖粜约为A(t)В那么满足描述子tУ亩韵蠹记为АtВАt={x∈U:v∈a(x),(a,v)∈t}。オ

定义2[11] 设AATВ记DES(A)={t|t是一个A裁枋鲎硬⑶要Аt≠} 。假设Иt∈DES(A)В若A(t)=AВ那么tП怀浦为完全的A裁枋鲎樱记为FDES(A)В则有:

ИFDES(A)={t∈DES(A)|t是一个完全的A裁枋鲎}オ

定义3[11] 设XUВAATВ那么Xг谑粜约A下的上下近似集,分别记为A-(X)Ш酮A-(X)В定义如下:

A-(X)=∪{t,tX,t∈FDES(A)}В

A-(X)=∪{t,t∩X≠,t∈FDES(A)}А*

POSA({d})=∪X∈U/{d}A-(X)В其中,POSA({d})С浦为正域,表示在属性集AУ奶跫下,U/Aе械幕分完全包含在U/{d}Щ分中的类。下近似集可推导出可信规则,而正域包含了系统中所有下近似集。

┑2期

梁德翠等: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

┆扑慊应用 ┑31卷

2 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

2.1 概念层次下的决策表分析

规则获取中,需从不同的概念级上进行挖掘以便从不同层次揭示数据的内涵[2],由于各属性概念层次结构在不同层次组合会生成不同决策系统,为便于分析,重新定义决策系统。首先记条件属性C1У母拍畈愦紊疃任l(C1)ВC2Ц拍畈愦蔚纳疃任l(C2)В其余的同理。记ИCi∈ATВ其概念层次的深度为l(Ci)且l(Ci)≥1АN不失一般性,定义一个广义的决策系统[1]:

S┆k1,k2,…,kmm=(U,AT∪{d},Vk1,k2,…,kmm,f┆k1,k2,…,kmm)

其中:m为条件属性的个数;k1、k2、…、km对应条件属性C1,C2,…,Cmг诟髯愿拍畈愦沃械牟愦伪嗪牛0≤k1≤l(C1)-1,И0≤k2≤l(C2)-1В…,0≤km≤l(Cm)-1А*Vk1,k2,…,kmm=∪mt=1VkttВVkttП硎咎跫属性Ctг谄涓拍畈愦沃械牡讵ktР愕闹涤颍此时的决策系统可称为(k1,k2,…,km)Ь霾弑怼*(k1,k2,…,km)Ь霾弑硭对应的正域简记为POSk1,k2,…,kmАH舄POSk1,k2,…,km=UВ此时决策表为相容决策表,反之则为不相容决策表。

特别地,当决策系统中所有条件属性值都处于概念层次的叶节点层时,该决策系统可以记为:

S┆0,0,…,0m=(U,AT∪{d},V0,0,…,0m,f┆0,0,…,0m)А

其中:0分别代表各条件属性值在其概念层次中对应的层次编号,V0,0,…,0mТ表条件属性依次对应(0,0,…,0)Р愦问钡闹涤颍而f┆0,0,…,0m为UV0,0,…,0mУ男畔⒑数。

定义4[1] 给定一决策系统S=(U,AT∪{d},V, f)ВИCt∈ATВ用VitТ表该条件属性在概念层次中第iР愕闹涤颉H舄Иa∈VitВ总存在b∈VjtВ使得bО含了aУ母拍睿就认为Vitб比Vjt细化,记为VitИVjtВ此时i≤jА*

定义5[1] 给定一决策系统S=(U,AT∪{d},V,f)В(i1,i2,…,im)Ь霾弑淼闹涤蚣俏Vi1,i2,…,imАH绻Иk∈{1,2,…,m}В总有VikVjkВ那么认为Vi1,i2,…,imб比Vj1,j2,…,jm细化,记为Vi1,i2,…,imИVj1,j2,…,jmА4耸豹(i1,i2,…,im)Ь霾弑肀泉(j1,j2,…,jm)细化,可记为Si1,i2,…,imИ舄Sj1,j2,…,jmА*

性质1 给定两个决策表分别记为(i1,i2,…,im)Ш酮(j1,j2,…,jm)В如果 i1≤j1Вi2≤j2,…Вim≤jmВ则有Si1,i2,…,imИ舄Sj1,j2,…,jmАF渲姓域关系POSj1,j2,…,jmPOSi1,i2,…,imС闪。

推论1 若k1,k2,…,km对应于条件属性C1,C2,…,Cm在各自概念层次中的层次编号,则有POSl(C1)-1,l(C2)-1,…,l(Cm)-1POSk1,k2,…,km,POSk1,k2,…,kmPOS0,0,…,0。オ

推论2 若POSl(C1)-1,l(C2)-1,…,l(Cm)-1=UВ那么按照概念层次自顶向下生成的任意决策表均为一致性决策表,可信规则只需从(l(C1)-1,l(C2)-1,…,l(Cm)-1)Ь霾弑碇谢袢〖纯伞*

推论3 给定两个决策表(i1,i2,…,im)Ш酮(j1,j2,…,jm)В令Si1,i2,…,imИ舄Sj1,j2,…,jmВ若正域POSi1,i2,…,im≠UВ那么POSj1,j2,…,jm≠UС闪。若POSi1,i2,…,im=U,那么POSj1,j2,…,jm=U不一定成立。オ

由以上性质可得:高层次的正域对象集总是被包含在其低层次的正域中。根据概念层次的语义信息可知:高层次水平上获取的可信规则,它可自然推导到低层次上,因此在规则获取过程中,低层次上不再考虑高层次正域中的对象产生新的规则。在获取概念层次结构的可信规则时,可选取自顶向下的顺序提高运算效率。

2.2 描述子的相对约简与优化可信规则算法

文献[12]利用描述子,从不完备序值决策系统中获取可信规则。借鉴此思想,把描述子引入到本文的最优可信规则获取中。在概念层次的规则获取中依次讨论不同层次组合下对应的决策表,为便于分析不给出具体的层次,决策系统记为ИS=(U,AT∪{d})АI瑾tШ酮s是两个描述子,若t是由sе谐鱿值脑子公式构成,则称tП泉sЦ为粗糙,或sП泉tЦ为精细,记为tИ螵sЩ颡sИ舄tАH舄t是由sе谐鱿值脑子公式的真子集构成,则称tП泉sа细翊植冢或sП泉tа细窬细,记为tsЩ颡s华t。オ

定义6 设一个决策系统S=(U,AT∪{d}),t∈FDES(AT),如果s=(d,w),且t痢s,则称描述子t在s中是相容的,那么规则ts称之为基于描述子的可信规则。オ

定义7 设描述子t∈FDES(AT)且tг讵s=(d,w)е惺窍嗳莸模若t′И螵t且t′г讵sе惺窍嗳莸模则称t′为tУ南喽韵嗳菝枋鲎樱蝗舄t′是sе惺窍嗳莸拿枋鲎忧要Иt″t′Вt″Р皇仟tУ南喽韵嗳菝枋鲎樱则称t′为tУ南喽栽技蛎枋鲎印*

由定义6和定义7可得,若t′为tУ南喽韵嗳菝枋鲎樱那么称t′s为tsУ脑技蚩尚殴嬖颍其中 ts为描述子tУ汲龅某醯瓤尚殴嬖颍喝舄t′为tУ南喽栽技蛎枋鲎樱那么称t′s为优化可信规则。按照文献[13]保持正域不变而构造的区分函数条件,下面给出基于描述子的分辨属性集方法。

若t∈FDES(AT)В设t=∧ai∈AT(ai,vi)В规则ts是基于描述子tУ某醯瓤尚殴嬖颍那么描述子 tУ姆直媸粜约记为DAT(t,x)В则有:

DAT(t,x)={ai∈AT: f(x,ai)≠vi}; x∈U1且xs

{ai∈AT: f(x,ai)≠vi};x∈U2

;其他

其中:U/d={ψ1,ψ2,…,ψk}В U1=∪ki=1AT-(ψi),U2=U-U1。 オ

定理1 设S=(U,AT∪{d})为一个决策系统,t∈FDES(AT)且在sе惺窍嗳莸模若Иt′∈DES(AT)В则t′是tУ南喽韵嗳菝枋鲎营Иt′И螵tА5豹DAT(t,x)≠联时,DAT(t,x)∩AT(t′)≠联А*

证明

荩邯

Аt痢sВ因为t′是tУ南喽韵嗳菝枋鲎樱根据定义7可得:t′И螵tА<偕瑾DAT(t,x)∩AT(t′)=联 ,因为DAT(t,x)≠联В所以AT(t′)е胁淮嬖谇别于对象xУ氖粜裕Иx∈t′АR蛭t′И螵t且t′sВ那么x∈sВ结合描述子tУ姆直媸粜约的定义可得x∈U2АS指据对象集的上下近似集定义,x∈sв x∈U2Р生矛盾,所以拒绝假设,可得DAT(t,x)∩AT(t′)≠联А*

И岐В邯

已知t′И螵tВ则有Аt痢t′А<偕瑾t′Р皇仟tУ南喽韵嗳菝枋鲎樱那么若y∈U且y∈t′В则ysВDAT(t,x)∩AT(t′)=联АU庥胩跫DAT(t,x)∩AT(t′)≠联相矛盾,所以t′是tУ南喽韵嗳菝枋鲎印

证毕。

定义8 设S=(U,AT∪{d})为一个决策系统,t∈FDES(AT)且在sе惺窍嗳莸模令:

ИΔ(t)=∧x∈U∧DAT(t,x)≠(∨DAT(t,x))

其中:ИΔ(t)С莆描述子tг讵Uе械南喽郧分函数,那么Е(t)е械募小析取范式中的所有合取子式为描述子tУ南喽栽技蛎枋鲎又械氖粜约,由各描述子的区分函数则形成了一个区分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低层次正域对象的属性约简是其高层次上的子集[14-15],也就是高层次正域对象的优化规则不一定是其低层次的优化规则,但其仍包含低层次规则。这里不讨论高低层次间规则的跳转问题,该种情况不纳入算法分析。根据前面2.1节的性质,在规则获取过程中,低层次上不再重复考虑高层次正域中对象产生新的规则,但在属性约简过程,为获取正确地规则,这部分对象应参与比较。为提高运算效率,规则获取时也应加入考虑高层次水平上可能出现正域为空的特殊情况。按照以上分析,下面给出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的算法。

输入:原始平面的决策表S=(U,AT∪{d})ВAT=(C1,C2,…,Cm)。根据领域知识,按照条件属性各自构建概念层次,对应的树深度为l(C1),l(C2),…,l(Cm)。オ

输出:条件属性在不同层次组合下的优化可信规则。

1)令k1=l(C1)-1Вk2=l(C2)-1ВАВkm=l(Cm)-1В分别对应各条件属性在概念层次中的层次编号。

2)依次沿着条件属性概念层次按照自顶向下的顺序逐步生成(k1,k2,…,km)У姜(0,0,…,0)У木霾弑恚对应编号记为jВù1开始计)。生成决策表的总数记为NumВ令n=1А*

3)由nП嗪耪页鏊对应的决策表,首先找出该决策表的所有相邻高层次决策表,若不存在相邻高层决策表,求得此时决策表的正域对象,记为RestPostВ进入4);否则,先合并高层次决策表的正域,记为Obj1В然后从系统中删除Obj1Щ竦檬S喽韵蠹,记为RestobjВ由此对象集求得此时决策表正域新增的对象,记为RestPostА*

4)若RestPost=联В转到5);否则,找出RestPost所对应的完全AT裁枋鲎营tВ由描述子tУ姆直媸粜约和定义8,与URestPostФ韵蟊冉锨蟮糜呕的可信规则并记录规则所对应的对象集。

5)n=n+1В如果此时决策表的正域等于UЩ蛘擢n=Num+1В则结束该算法;否则,继续3)。

下面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执行1)的时间复杂度为常数,执行2)的时间复杂度为ИO(Num|ATU|2),执行3)、4)和5)的时间复杂度为O(Num|AT|(2|U|))。因此,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um|ATU|2)+O(Num|AT|(2|U|))=O(Num|AT|(2|U|)) オ

该算法基于概念层次讨论了如何获取层次规则,考虑到了高低层次间的正域关系,当高层次正域存在的情况下,可大大减少低层重复规则,此时该算法在大数据集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3 实例分析

用1.1节中的例子来阐述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的算法。首先,由领域知识给出条件属性Educationlevel的概念层次结构并求出其叶节点对应对象集,如图2所示,决策属性这里不考虑具有概念层次结构,Educationlevel、Vocation和Salary分别记为E、V和S。Ц据各条件属性的概念层次结构,可得l(E)=l(V)=2А*

图片

图2 Educationlevel的概念层次结构及其对象集

1)k1=k2=1А*

2)按照条件属性及其概念层次,该例中自顶向下生成(1,1),(0,1),(1,0)和(0,0)4个决策表,对应编号从1到4,Num=4Вn=1А*

按照步骤3)~5),依次从高层次决策表到低层次来获取优化可信规则。当n=1时,(1,1)决策表其正域P1={3,8,9}。オ

(1,1)决策表:合并各属性值都相同的对象,如表2所示。因为该决策表为最高层次决策表,不存在相邻的高层决策表,这里直接按照定义8来构造区分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对象3、8和9的属性约简都为VАR虼烁帽淼挠呕可信规则为:

Rule1: If Vocation="Institution", then Salary="Low"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3, 8, 9

然后n=n+1В当n=2时,(0,1)决策表的相邻高层决策表为(1,1)决策表,因此在求(0,1)决策表正域时,不再考虑P1={3,8,9}В这里求得新增正域对象有1和10,(0,1)决策表正域为P2={1,3,8,9,10}А*

(0,1)决策表如表4所示,此时正域中新增对象P2′={1,10}В因此此时决策表考虑的对象应该为{1,10}В找出它们对应的完全描述子按定义8构造区分矩阵,若按文献[1]不考虑删去的对象集P1={3,8,9}В结果如表5所示。

表格(有表名)

表2 (1,1)决策表

UEVS

{1,2}HighEnterpriseHigh

{3,8}LowInstitutionLow

{4,5,10}LowEnterpriseLow

{6}HighEnterpriseLow

{7}LowEnterpriseHigh

{9}HighInstitutionLow

表格(有表名)

表3 (1,1)决策表完全描述子的区分矩阵

条件问作者

{1,2}{3,8}{4,5,10}{6}{7}{9}

E="Low" and V="Institution" supposed by {3,8}E,VЙИVИE,VVЙ

E ="High" and V="Institution"supposed by {9}VЙИE,VVE,VЙ

表格(有表名)

表4 (0,1)决策表

UEVS

1Doctoral studentEnterpriseHigh

2Postgraduate studentEnterpriseHigh

3OthersInstitutionLow

{4,5}UndergraduateEnterpriseLow

6Postgraduate studentEnterpriseLow

7UndergraduateEnterpriseHigh

8UndergraduateInstitutionLow

9Doctoral studentInstitutionLow

10OthersEnterpriseLow

表格(有表名)

表5 (0,1)决策表完全描述子的区分矩阵(不含删除对象)

条件问作者

{1}{2}{4,5}{6}{7}{10}

E ="Doctoral student" and V="Enterprise" supposed by {1}ИEEEEE

E ="Others" and V="Enterprise"supposed by {10}EEEEEЙ

由表5可得:对象1和10的属性约简都为EВ因此可得规则:

Rule2: If Educationlevel="Doctoral student", then Salary="High"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2, supposed by object 1

Rule3: If Educationlevel="Others", then Salary="Low"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10

从Rule2中可以发现certainty factor等于1/2,对象1获取的规则是不可信的,但在(0,1)决策表正域中包含对象1,显然此时产生矛盾,而导致矛盾的原因正是在构造完全描述子的区分矩阵时没有考虑删除了其高层次决策表正域中的对象,现加入考虑重新构造区分矩阵,如表6所示。

表格(有表名)

表6 (0,1)决策表完全描述子的区分矩阵(含删除对象)

条件问作者

{1}{2}{3}{4,5}{6}{7}{8}{9}{10}

E="Doctoral student" and V="Enterprise"supposed by {1}ИEE,VEEEE,VVE

E="Others" and V="Enterprise"supposed by {10}EEEEEЙЙЙ

由表6中可得对象1的属性约简为E∧VВ对象10的属性约简为EАR虼舜耸钡挠呕可信规则:

Rule4: If Educationlevel="Doctoral student" and Vocation="Enterprise", then Salary="High"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1

Rule5: If Educationlevel="Others", then Salary="Low"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10, 3

规则Rule4和Rule5都没有发现矛盾之处,满足Rule5规则的对象除了对象10,还新增了对象3。

同理,依次获得(1,0)和(0,0)决策表的优化可信规则,由于篇幅的限制,直接给出结果。

(1,0)决策表的优化可信规则:

程序前

Rule6: If Educationlevel="High" and Vocation="Private enterprise", then Salary="High"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1

Rule7: If Educationlevel="Low" and Vocation="Private enterprise", then Salary="Low" with certainty factor is 1, supposed by object 4

程序后

(0,0)决策表由于其正域对象集都已经包含在所有的高层决策表正域的并集中,删除后其正域为空,因此决策表不会产生新的优化可信规则。按照前面分析的结果,高层次获取的规则,沿概念层次特化到低层次同样成立,比如由规则Rule1可推出底层规则。

程序前

Rule8: If Vocation="Education", then Salary="Low"

Rule9: If Vocation="Civil servant", then Salary="Low"

程序后

4 结语

概念层次在规则获取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粗糙集近些年也已成为规则获取的重要工具。本文考虑条件属性具有概念层次情况下,利用粗糙集理论来研究各条件属性在不同层次水平组合下的正域和规则关系,弥补现有研究属性约简策略的不足,借助描述子,实现属性约简并获取优化可信规则。基于此思想,提出了概念层次中基于粗糙集的优化可信规则获取的算法。该算法也考虑到高层次上正域为空和正域没有新增对象的特殊情况。最后通过实例来说明该算法的可行性。后续研究主要是如何在本文基础上,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获取可信和可能性规则。

げ慰嘉南:

[1]

FENG QINRONG, MIAO DUOQIAN, CHENG YI. Hierarchical decision rules mining[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3): 2081-2091.

[2]

刘发升,杨炳儒.一种基于粗糙集的多层次、逐步求精的发掘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35(5): 11-17.

[3]

LIN T Y. Generating concept hierarchies/networks: Mining additional semantics in relational data[C]// PAKDD 2001, LNCS 2035. Berlin: SpringVerlag, 2001: 174-185.

[4]

KAUFMAN K A, MICHALSKI R S. A method for reaoning with structured and continuous attributes in the INLEN2 multistrategy knowledge discovery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Menlo Park: AAAI Press, 1996: 232-237.

[5]

PAWLAK Z. RoughSets[M]. New York: ACM, 1992.

[6]

HU XIAOHUA, CERCONE N. Discovering maximal generalized decision rules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ata reduction[J].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01, 17(4): 685-702.

[7]

IM S, RAS Z W, TSAY L S. Multigranularity classification rule discovery using ERID[C]// RSKT2008, LNCS 5009. Berlin: SpringVerlag, 2008: 491-499.

[8]

HONG T P, LIN C E, LIN J H, et al. Learning a coverage set of multiplelevel certain and possible rules by rough sets[C]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3: 2605-2610.

[9]

HONG T P, LIN C E, LIN J H, et al. Learning crosslevel certain and possible rules by rough set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8, 34(3): 1698-1706.

[10]

HONG T P, LIOU Y L, WANG S L. Fuzzy rough sets with hierarchical quantitative attribute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3): 6790-6799.

[11]

LEUNG Y, WU W Z, ZHANG W X.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systems: A rough set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68(1): 164-180.

[12]

YANG XIBEI, XIE JUN, SONG XIAONING, et al. Credible rules in incomplete decision system based on descriptors[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9, 22(1): 8-17.

[13]

张文修,吴伟志,梁吉业,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2-25.

[14]

李道国,苗夺谦,张年琴.嵌套决策粒度约简关系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06, 33(2): 178-181.

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第2篇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参考文献:

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区域规划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区域发展

20 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劳动分工在世界范围蔓延,区域一体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NR)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学者分析、解决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框架。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城市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化发展模式,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区域一体化大潮下,通过借鉴“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实践经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区域主义理论概述

1.1 区域主义的发展及新区域主义理论溯源

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伴随着欧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城市问题日益恶化而、产生的,其理论及实践在 100 多年的发展中几经兴衰,由最初的政府、经济构建手段逐渐向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权利结构、社会动力机制、区域治理模式、社会凝聚力等更宽泛的领域展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主义逐渐形成了“外向型、兼容型、复合型”等新特点,为区别于此前的区域主义,学者们称之为“新区域主义”

1.2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

新区域主义以区域及其功能、区域化、区域治理及区域规划等为研究课题,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2.1多种含义的区域空间

从功能角度看,区域有多种物质性和功能性定义,从二维的平面地域逐渐扩展到广义的空间概念并具有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从尺度角度看,区域的范围包括了全球-国家-区域-次区域-市镇多个层次。从组成因素角度看,区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线为基础们根据某个或者多个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多种因素进行构建;是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经济、文化、政治组织的回归。

1.2.2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

在治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的指导下,新区域主义突破了旧区域主义自上而下、依靠传统力量均衡维持区域秩序的观点,提倡一种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层”是指不同层级权力组织,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并且其相互关系不再是一种垂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与协商关系。“治理”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多元公共治理行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种非政府利益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1.2.3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新区域主义的多元参与者及多层决策方式决定了多边谈判制度和协作治理理念在该理论中的重要性。地方层面的行政辖区、政府机构、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普遍相互依赖关系已经为人们广泛认识,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将临近或相关城市作为决策考虑因素之一。新区域主义积极倡导区域或次区域的整体观念和合作观念。鼓励多元化的区域决策参与者,不断培养强烈的区域集体认同和组织认同,通过不同形式、功能的协调合作机制消除分裂隔阂,加快区域一体化。

1.2.4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和资源危机大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在对产业集群、区域分工、全球价值链等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分析的同时,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

1.3 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的差别

新区域主义明显区别于旧区域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3.1 区域治理方式。旧区域主义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政府对次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而新区域则引入治理的结构体系,提倡各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协助、联合、网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区域治理,避免了复杂的科层结构及其弊端。

1.3.2 区域成员行为。旧区域主义下,区域成员由于科层制的限制,其行为大多是被动地完成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新区域主义下,各个成员在一直的利益引导下,相互信任充分协调,主动实现分工与合作。

1.3.3 区域对外开发程度。旧区域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范围的界定,侧重区域内合作而对外却有较强的封闭性。而新区域主义在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制度等多方面合作的同时,关注开放视野下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区域间合作。

1.3.4 区域化内容。旧区域主义对区域化前提要求(包括地理位置临近,文化传统相似)苛刻,实质内容少,一些限制隔阂并没有消除。而新区域主义区域化前提要求相对较少,并注意实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丰富协作,使得区域化、反区域化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2.1 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偏重于区域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而对生态环境、社会进步、文化保护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区域成员相互合作也相应较少或者流于表面,这一现象是规划目标偏经济性物质性所致。新区域主义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多数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尽快建立我国现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并且加强发展阶段、发展时序、动力机制的研究。同时,给予“弱势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更多的机遇和优惠,促使区域内部更加均衡地发展也应该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之一。

2.2 政策支撑体系

在我国,政府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的主体,其治理方式和决策方法都会对规划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区域规划中,由于规划对象跨越多个行政区,建立高效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成为区域规划的难点和创新点。能否突破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种基于相互利益而形成的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内的、面向整个区域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治理体系,为更好地实现区域多元均衡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成为规划制定过程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亟待研究的议题。

作者简介:韩源 1989年10月 性别男 民族 汉 籍贯 江苏扬州 学历 本科在读 从事工作 学生

参考文献

[1]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