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现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环境保护造成了不小的负荷,同时,环境保护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的处理类型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废水处理、渗滤液处理、垃圾处理厂四大类,此四大类需通过不同方式来处理处置。本文从专业技术方面着手,深入探究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缺陷和要采取的监管对策。

1.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中暴露的问题

1.1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的问题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而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值得关注的。我国每年所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利用率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自身本来产生量就大、堆积而成的数量相当惊人;这类污染物在处理处置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并未走向产业化和资源化的进程,从根源层面没能有效地遏制废弃物的肆意排放,尤其是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尚且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

1.2废水处理工程运行中的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在面对废水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时,在防治设施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大,最为典型的是在废水处理模型、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控管设置、废水在线处理的流程与监测设备和废水处置后的净化工艺等方面研究不多、专业领域内的技术较为迟滞,这往往使得废水处理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遏抑废水排放的强劲合力。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研发力度不大也是亟待解决的缺陷性问题。

1.3渗滤液处理中的问题

渗滤液是一种浓度高的有机废水,而且其成分转化速率相当快,用单一化的方式很难实现将垃圾渗滤液良好处置的效果,这也成为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一大技术性难题。除此之外,渗滤液的回收利用技术不完备,尚且不能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渗滤液在处置中需投入较大数量的开支,技术工艺不够灵活和兼容。

渗滤液处理技术是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环境污染防治手段,这个技术成果能促使蒸发尾气消耗殆尽,也会合乎标准排放,然而却要耗用大批量的燃料,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以免在设备运行中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4垃圾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

毋庸置疑,目前垃圾处置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三种,然而,垃圾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并未顾及到后期对环境带来的损坏,填埋这种方法严重危害大气环境和公众身体健康,不过尚未被叫停;在用堆肥处置垃圾时,占据的土地比较多,设施也显得老套一些。

2.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对策

2.1加强科技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固体废弃物处置模式

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在实际运行时遇到的技术性难题,我国需大胆尝试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目前现状,加大固体污染物的立法力度,改进落后的废物处置模式,创新前沿的、利用再生能力强的、循环程度高的、对环境危害小的新工艺流程,推行综合管理,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促使废弃物变废为宝,特别要加强分类回收利用,推进经济方面的可行度。

2.2注重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摒除落后技术对设施运行的不利影响

我国的废水处理绝不能停留于“初级阶段”,而应在技术上大胆突破,才会有所建树。有鉴于此,环境污染防治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参与技术研发,制定并出台新的废水处理技术政策,对于一些废水处理器械和设备必须定期改进工艺和操作规程。在处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等方面,需研制地埋式生活废水处置设施、压滤机以及气浮机,推动废水集约化、循环化、有序化和综合化应用,提高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的进程。

2.3创新渗滤液处理工艺以及技术手段

垃圾渗滤液往往水量变化较大,其处理方法必须实现同步改进,有采用生化方法去除COD,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排放规范指标;采用物化方法去除渗滤液的重金属、COD,目前物化方法主要用于预处理或与其他方式结合运用;根据渗滤液成分繁杂的现状看,可选用膜生物组合这样一类处置方式,规避相应的处理缺陷。

2.4选取最经济、对环境污染代价最小的垃圾处理工艺

针对现有的垃圾处置可选取最实用、最环保的策略,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断注入技术力量,依托于创新驱动垃圾处理走向集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监管的同时遇有对环境严重损坏的环节,需立马停止相应的项目。

3.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防治处置工作需从根本着手,从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加强技术革新,改革落后的、不适合于环保新趋势的污染防治设备,重视在实践中解决运行中的不足与缺点,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向盛斌.环境管制过程中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行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9).

[2]刘云兴,王晓东,段颖.电子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管理[J].北方环境,2012(04).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管

Abstrac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output has surpassed Japan,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but the flipside i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How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to break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becomes suspends in fro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环境监管工作现状

1.1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

我国现行监管体制,在横向上已经形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在纵向上已经形成了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1.2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机构

我国的环境监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二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管;三是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管。实际监管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其他部门监管为辅。

1.3 环境监管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环境监管的依据主要有四类。一是综合类的法律,如《宪法》、《环境保护法》等;二是污染防治类法律, 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等; 三是资源保护类法律,如《矿产资源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四是行政执法类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二、目前环境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体制尚有欠缺

一是现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欠缺。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主要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而不考核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承受的代价。因此,不惜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掠夺性发展本地经济的情况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存在。为了加快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干预较多,时常打着“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等旗子建设上马违法或高污染项目。二是环保管理体制欠缺。环保部门大都是政府组成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官员,都是地方政府任命和管理的,当环保监管遭遇地方政府干预时,往往话语权不足。三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机制未得到有效发挥。由于各环境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主体工作目标不同、利益冲突和交叉情况,环境保护目标往往作为其他部门的次要目标被忽略或放弃,环境统一监管缺乏有效机制和手段。

2.2 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环境监管需要有法律予以支持,现有环保法律、法规虽然很多,对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普遍偏软、 可操作性差。一是违法成本低。现有法律对企业违法行为主要是经济处罚,且处罚数额受到很大的限制,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很多企业宁愿接受违法排污也不愿意主动进行污染治理,使得区域、流域环境难以得到逐步缓解。二是执法措施和执行手段不完备。尽管除了经济处罚外,法律还规定了一些执法措施,如限期治理、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拆除等,但因权限限制、缺乏强制执行措施等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2.3 基层监管能力急需增强

环境监管最终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去落实,目前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在机构、 编制、装备、培训等方面与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匹配。环境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偏低。部分环保机构还是事业单位,编制不足、人员不够、装备简陋。很多环境执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监管培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企业生产工艺、治理措施缺乏深度认识。特别是近年来,新建企业类别多、差异性大、工艺流程和治污技术都在发生着快速的进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技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理顺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职责

一是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将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成本纳入JDP 核算指标中, 将环保绩效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中,促使各级地方官员都将环境保护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抓。二是改革环保官员任命机制。实行环保官员双重领导机制,地方政府任免环保官员要充分征求上级环保部门意见,更进一步的话可以实行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体制,从中央一直到乡镇,一竿子插到底。三是提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级别,强化统一监管职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高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统一监管态势,明确各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从源头强化监管。继续以环评法为依据, 充分参与到政府和各部门的规划、项目中,实现环境监管关口前移。

3.2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相关法律

一是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特别是修订一批旧法律(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出台一批新法律(如《国家环境政策法》、《生态安全法》等),把一些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如“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按违法次数计罚”等法律责任纳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发挥其普遍性的威慑作用。二是强化环保行政执法措施和执行力的法律授权,把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力。三是制定一批环保经济政策和机制。把市场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税费、产品出口、企业信贷、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证券上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对自己的环境行为真正负起责来。用市场经济的机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环境危害和风险大的行业、企业,降低环境监管风险,实现经济转型发展[2]。

3.3 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监管能力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争取各级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支持,做到机构设置规范、人员编制到位,执法经费充足,执法装备齐全,职能运作顺畅。二是提高队伍素质。严把进人关,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选到环境监管岗位上,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对主要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治理特点全面了解,对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环节熟悉,掌握较多的监管方法和技巧。三是依靠科技监管。传统监管方式往往对中小企业效果显著,对重污染企业和大中型排污单位而言,常规监管方式往往难以奏效,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充分依靠科技,设置污染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建立高标准数据监控平台,实现在线监测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应用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四是推动联动执法。加强部门联动,明确职责、义务和配合方式,保持经常性联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污染事故联合调处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五是强化公众参与。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开展环保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使公众有效参与环境管理。通过开通环保热线,保证群众举报渠道畅通;通过定期环境质量和曝光违法企业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探索聘请公众代表监督员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让公众成为环境监管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建设是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如今仍然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整个建设工作中会受到国家政策、地方市场经济体制、区域行政单位等的共同影响。因此,在环境监管工作体系中的一切组织事务开展,必须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升组织领导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级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问题 对策

环境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地位,在检测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以环境监测质量为标准,对其进行系统性检测。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信息从一定程度保障了环境监测具备准确度以及稳定性。[1]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在受到经济影响下,环境监测管理受到局限,特别是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管理更是受到条件限制。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作为环境监测的根本,要加强数据监测的质量以及管理,使数据更具准确性与科学性,从而更加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从根本上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1 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从初期开展了计量认证工作到后来为了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又开展了实验室认证工作。目前,我国较大部分的环境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全部通过实验室认可的是省市级环境监测站,而县级环境监测站只是部分通过实验室认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还有很多不具备计量认证的条件,也未通过实验室认可。[2]计量认证以及实验室认可都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有着促进作用,使规章制度管理从单一、简单的模式逐渐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有机的把原本独立的各环节质量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具有自我监督能力并且包括了组织机构、信息与资源等因素的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水平得以有效的提高。

所谓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指将监测的分析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测量的结果在准确度以及精密度上加以保证,使分析数据的质量有把握达到既定的要求。

2 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环境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后,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存在放松思想,普遍的认为只要通过了评审之后就可以少抓甚至是不抓质量管理了,缺乏了评审之前的认真态度以及积极主动的管理自觉性,没有做到积极的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甚至是领导层人员没有正确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对监测质量管理不重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改进以及完善的源动力。[3]

2.2 机制不健全

机制不健全,县级环保局与县级环境监测站还存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现象。特别是贫困山区,基本还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分工不明确,一个人要承担几个岗位的职责,对于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应有的监督。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使得监测管理受行政干预大,在监测质量上缺乏应有的保证。由于机制不健全,编制严重不足,招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导致监测质量管理缺位,在监测质量上缺乏应有的保证。

2.3 工作人员缺乏能力、素质偏低

首先,质量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大多数贫困山区县级监测站因受当地财力的影响较大,只有少数的几人接受过正规的市级以上的质量管理培训,难以跟上质量管理的发展脚步。其次,部分干部以及职工在业务水平、思想观念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偏低,缺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新的技术以及方法无法做到及时掌握,严重的妨碍了质量管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再则,分管监测的领导专业性不强或者根本不懂业务,对监测数据把关不严,阻碍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现场的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缺陷

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内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平行样、密码样、加标样、能力验证、室内空白样、实验室比对、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质控图控制等。[5]而对于现场监测而言,其工作环境较复杂,受仪器配置以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各个现场的条件大不相同,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以及缺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的检测造成一定影响,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提高我国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在领导的带领下,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那么就要在领导的带动下,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特别是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掌控全局,在各层次、各阶段从严要求,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除此之外,领导和监测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有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对其进行理解与认识,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执行,并且对质量体系的整体运转形式进行强化,从而促进我国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将计量认证以及实验室的认可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进行改革与改版。[6]要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将学习的内容融入到监测工作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体成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促进全体成员更好的将环境监测的基本准则把握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3.2 强化管理体系,改进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并对此进行改革与改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行。从本质上而言,管理体系不仅包含了环境监测中所涉及的众多环节,并且还对环境监测中所出现的要素以及运行程度有所包含。因此,要想加强管理体系,促进管理体系的发展以及创新,就要对环境监测中的内部审核工作以及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对在问题中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措施进行落实与补充,从而使管理体系能够在改进与完善中更加全面。

3.3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促进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仅促进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监测过程中所出现的布设、采样、样品运输以及相关数据监测、综合评价等各种后勤工作起到保障的作用。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相关的工作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7]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使其接受再教育活动,在专题进修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培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提高工作人员主人公的精神,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之中,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可持续方向前进。

3.4 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业务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技能水平,甚至工作的本质以及原理无法认可以及理解,那么便无法在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并且无法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问题。因此,可以得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并且要要或多或少的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不说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以及物理学等,只有如此,再能更好的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质量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基本准则的理解以及认识,在不断学习中做好监督工作,从根本上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与改进。

3.5 加强现场环境监测,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现场环境监测所受到的因素比较多,在进行布点以及采样的过程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这样就导致样品的数据不具备准确性。在现场环境监测中,要加强监测点位、采样的时间、采样的方式,使样品更具代表性,使现场中所利用的各种检测仪器都完好无损。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开展现场检测之中的平行样,在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中,使其掌握相应的基础理念,对现场检测的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对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动力学等其它学科有所认识,从根本上保证现场检测中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以及样品运输等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数据的准确性。

3.6 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引进技术人才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机制体上入手,彻底解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现象,环境监测管理人员从行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技术层面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另外还要想方设法引进技术人才,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只有搞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善,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的现场检测以及室内检测,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除此之外,由于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因素较多,所出现的问题也非常多,要想促进贫困山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那么就要从各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满足环境管理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 邵理瑾.对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粗浅分析[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9,02:57-58.

[2] 赵宏.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分析与探讨[J].管理观察,2009,18:63-64.

[3] 邵理瑾.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思考[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8,04:45-46.

[4] 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8,04:1-4.

[5] 卢波.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质量管理的思考[J].贵州环保科技,2003,03:42-44.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自2016年启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以来,我区严格落实创建标准,坚持高标创建、高位推进,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为抓手,以打造绿色健康食安博山为目标,创新竞进,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于2018年3月正式荣膺“山东省食品安全先进区”称号。

但在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我区食品安全现状是否高枕无忧,无一漏洞了呢。其实我区食品安全在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仍存在多种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作为监管部门,在取得食品安全先进区称号后的持续作为,要将食品安全问题彻底抓久、抓牢、抓实,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位监管人的勿忘初心、久久为功。

一、生产加工环节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问题涉及使用劣质原料,如用病死、毒死畜禽加工食品;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超限量使用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防腐剂“苯甲酸”及甜味剂等;非法使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如二氧化硫、甲醇、吊白块、三聚氰胺等;人为造假,牟取暴利。

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控制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控制从原料选购到成品的各个环节。监督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设立内部食品安全监督制度,严禁使用受污染原料、变质原料、掺假原料;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禁使用过量食品添加剂、禁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同时由监管部门人员实行一对一监督,高频次检查,提高安检技术,并严格执行,以监督和防范企业内部少数人的违法行为。

二、流通环节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区流通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涉及学校周边及农村市场。学校周边小卖部、小超市长期销售来源不明、过期变质、标签标识不规范以及“辣条”“五毛食品”等问题食品,并存在销售环境、条件差,不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等问题。而农村市场主要存在食品假货(假羊肉、假狗肉、假驴肉等涉及食品欺诈的行为);“三无”(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产品;劣质(以次充好)食品及超期改期(超过保质期、涂改生产日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监管部门应当,一、以专项整治为抓手破难点、督弱点。严格执行整治标准,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食品经营者,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对不合格食品要向上追溯,通报上游经营者和生产者所在地监管部门。对未依法备案的校园周边食品摊点,农村市场摊点,要通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城管部门依法取缔。二、以宣传教育为辅助深层次、广覆盖。向学校通报检查发现的问题食品、违法食品经营者信息,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及家长安全消费能力。组织开展“食品快检进市场(大集)”等活动,提升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广大农村居民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增强此二处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三、餐饮环节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餐饮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涉及节日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各餐饮单位因节日期间就餐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原材料质量、卫生问题 ,餐具消毒问题等;以及小餐饮经营单位长期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

针对节日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应继续开展“食安护佳节”行动,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基础上,结合节日特点,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加密监督检查频次、增多监督抽检批次。检点单位许可资质、索证索票、环境卫生、原料贮存、加工操作关键环节、餐饮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以及食品添加剂管理使用等相关情况。 并加强应急值守,妥善应对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小餐饮经营单位应开展经营者定期培训,增强食品安全专业知识。上门对经营场所布局、卫生环境、硬件设施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找出问题立即整改、帮助整改。

环境监管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无公害农畜产品 发展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54-01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无公害农畜产品作为合格、标准、规范化且其认定符合一定程序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畜牧业作为我市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1],促进无公害农畜产品的发展对于提高市畜牧业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的促进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安全质量,将对现在我市无公害畜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存在问题

无公害农畜产品是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的生产质量环境,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且其安全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2]。

1.1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经认证的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使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仍旧存一些畜牧业养殖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在养殖过程中进行廉价投入,使用激素饲料、不认真执行防疫措施。

1.2 污染问题严重

畜产品从养殖到包装装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环境的污染使畜产品在养殖过程中受到环境毒素的污染,使毒素蓄积在动物体内。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达到防病的目的,一些饲料内会添加一些添加剂,导致添加剂留在动物体内。另外在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二次污染。

1.3 监管力度不强

在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无公害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管问题上,由于经费的限制以及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对本市内的无公害畜产品实施有力的监管。另外我国对于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畜产品的质量安检技术及检测设备落后。

1.4 消费市场不规范

目前我市无公害畜产品市场不规范,多数无公害产品包装无标识,无法体现其市场价值,导致消费者购买力度下降。由于市场化不规范,一些规模较小的畜牧业养殖者得不到同等价值的回报,会放弃生产无公害畜产品,而一些想购买物无公害畜产品的消费者找不到放心有效的购买渠道,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2 处理对策

2.1 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的监管力度

完善对无公害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无公害畜产品拥有者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另外对无公害畜牧业养殖者予以相关的技术培新并加强监管,对违反相关规定者进行严厉的打击,从源头上杜绝安全质量问题。加大对产品检测管理部门的人才输入,增加人力资源及钱财的投入,加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放心食用做好保障。

2.2 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的审查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时要做好安全审查工作,无公害畜产品的命名需严格按照我国农业部颁发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3],注意商标与产权问题。对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质量监控、选育繁殖、人员培训等内容进行产地认证。所申报的产品需经相关质检部门进行质量检测,经检验后符合无公害畜产品质量要求方可发放认证。在进行现场认证时对各项指标必须进行真实、规范的检查,并按要求填写认证质量表,保证认证的可信度与质量,为消费者做好质量把控。

2.3 政策支持

政府对无公害畜牧业实施培养扶持,鼓励畜牧业养殖者向无公害畜产品发展,鼓励其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培养和发展家庭绿色农牧场,将无公害畜产品做强、做大。对无公害畜产品的养殖环境、生产管理技术及产品质量做好检测与治理,进行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带动无公害畜产品的发展。

2.4 做好品牌战略化发展,做好市场供求关系的衔接

树立“品牌效应”,以高质量、安全、无公害畜产品为品牌优点,使本市的无公害畜产品凸显区域特色,培养有区域特色及质量的品牌企业,利用品牌效应,提升本市无公害畜产品的社会信任度与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效益与无公害认证主体的增值,使无公害畜产品在品牌基础上发展扩大。将无公害产品的认证与市场需求做好衔接,使无公害畜产品的安全质量认证有证可循。在一些农产品市场、大型超市设立无公害畜产品专销点,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的购买市场。将责任主体进行备案,对生产经营进行记录,使产品的质量、流向可溯源,透明化监管信息。

2.5 极大选宣传推广力度

依靠市、县、镇、乡各级技术人员及质量监管人员,做好无公害畜产品的技术养殖与技术指导,使养殖者熟练掌握无公害畜产品的养殖、生产技术,实现无公害畜产品可塑源化。增加人们群众对无公害畜产品的认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网站及手机公众号等电子媒体通讯技术宣传无公害畜产品的重视,另外深入乡镇基地,通过书写标语、悬挂条幅、开办讲座以及印发无公害畜产品知识手册等方式,让消费者、生产者及经营者都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所了解和认识,增加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公德意识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与消费。

参考文献

[1]李水霞. 巴彦淖尔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 2016(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