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旅区域规划

文旅区域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旅区域规划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殿廷,朱桃杏,王瑜,张艳平,王欣.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五赢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区规划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6)

[3]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03)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第2篇

上街区地处河南省北部、华北平原、黄河冲积平原扇轴部,为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带。土地总面积61.6857平方千米,上街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西38千米,上街区域辖1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64.7平方公里。上街城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7.855平方公里。共23个行政村,9475农户,总人口140500人,城镇人口128628人,农业人口11872人,城镇化率91.55%。上街区耕地面积约1129.1公顷。

近年来,上街区重点依托南部五云山,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街区南部山区五云山是郑州城区最近的一座浅山,最高海拔588米,植被茂密,空气宜人。

一是加快方顶驿文化旅游片区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度假区,目前样板区景观完成80%,西街外立面完成75%,东沟主体完成90%,西沟主体完成65%,方顶塔基础完成,截止2020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额3500万元。

二是优化五云山康养片区发展模式,规划建成郑州西部特色休闲康养小镇。五云山小镇着力于发展养生养老、生态农业、亲子教育以及民宿酒店四大产业,尤其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群养老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致力于打造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2020年,五云山小镇处于转型阶段,加大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对现有农业进行专业化鼓励与提升。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打造逐步完善,在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的基础上,增设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户外自然课堂,山居民宿体验,农耕教学课堂,农事采摘等配套。利用山上农业特色与上街区红色登山步道旅游路线相结合,形成红色旅游,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的一条特色线路。同时小小亲子园增设了户外农耕课堂、亲子农耕、亲子手工课堂等,在逐步完善园区体验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商家招商共创,为科普教育研学基地申请做准备。

明年计划: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第3篇

2008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杭州要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大行动中推进转型升级,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010年5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被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由地方战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战略。

早在1997年,英国政府就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由外交部、贸工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组,负责对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指导。以后,无论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在基础于市场需求的同时,辅以高效的政府引导。――根据本地区的区位特点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传统文化及产业体制转型,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帮助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推进――时值杭州市荣获全球文化产业领军城市“创意示范奖”,《创意设计源》就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引导专题采访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运作枢纽――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以下简称“杭州文创办”)。

发展定位 创意天堂

《创意设计源》:一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有特色的发展,往往与这个城市能否正确并有创意地认识本地基础资源、能否以全球眼光打造出令人折服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否科学并有创意地运用相适应的手段推进其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息息相关。杭州市如何认识本地资源?

《杭州文创办》:要素禀赋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的前提基础。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都以审慎的态度来认识本地资源,从而寻找杭州发展的“新蓝海”。与其他国内主要城市相比,杭州是一个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港口资源、政策资源,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杭州城市的环境容量及其性质和定位,也决定了杭州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重化工业。但杭州却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五大优势:

一是文化优势。杭州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历来是文化人的向往之所、集聚之地。白居易、坡、沈括、丰子恺、黄宾虹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独有的宝贵财富与比较优势。二是人才优势。杭州不仅聚集了浙江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拥有一大批国内外创意领军大师和专业创意人才队伍。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杭州市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45.94万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活力源泉。三是环境优势。古有“人间天堂”之称、现有“最具幸福感城市”美誉,杭州不仅风景优美,为创意人才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而且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环境。优越的环境优势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市场优势。自2008年起,杭州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就已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城市,区域消费结构将呈现加快升级趋势,人们将更多地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杭州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强劲的消费需求能力,而杭州自身还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充裕的民间资本,这些都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五是产业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2010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70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1.8%,荣获“2011两岸城市文创产业竞争力第三名”、“2009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等称号,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居第五。先发的产业优势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所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举全市之力,重点发展。

《创意设计源》:怎样定位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及后续的开发手段设计?

《杭州文创办》: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不仅是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杭州的定位,也是杭州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后做出的抉择。

最新制定的《杭州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4%左右,着力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世界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国际休闲旅游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全面构建起引领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内容原创基地、设计研发基地、产品(产权)交易基地和信息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为文化、环境、生活、创业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在后续开发手段设计方面,我们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做了整体布局,并确定将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重点实施“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五大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通过强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园区建设及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确保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落到实处。

机构设置纲举目张

《创意设计源》:作为杭州市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机构,请重点介绍一下杭州文创办在机构设置、机制改革、融资投资等方面大胆创新,服务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经验。

《杭州文创办》:杭州是国内较早成立政府职能部门、专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成立于2007年。

文创办成立的目标宗旨是进一步推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根据这一宗旨,文创办的主要职责有:拟制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织和协调推进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承担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指导、策划和组织实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及其他全市性重大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会展、赛事和节庆活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外交流、合作和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建立与文化创意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

这几年,文创办通过不断摸索,搭建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化发展的五大平台,即产业集聚平台、投资融资平台、项目引导平台、人才开发平台和展示交易平台。通过五大平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文创企业“钱、房、人、市场”四个突出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全市文创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源》: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刚起步时,都会遇到“做什么事”和“谁来做事”的问题;工作任务明确后,文创办的具体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如何?

《杭州文创办》:确实如此。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新兴产业,这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由政府、企业、院校和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推动,并且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

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建立文创办时非常重视统筹协调能力的加强,首先建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主任,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以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建委、市旅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信息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并在委员会下设市文创办。

《创意设计源》:怎样激励投资方踊跃于文化创意产业?

《杭州文创办》:一方面是发挥政府主导力,建立文创产业投融资扶持政策。如设立市文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逐年递增,2011年达4.11亿元;出台《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培育文创企业改制和上市融资,已有正方软件、思美传媒等10家文创企业被列为上市培育对象,其中华策影视、顺网科技、宋城旅游等5家企业已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文创产业集合信贷产品,已先后推出规模6000万元的“宝石流霞”、1亿元的“满陇桂雨”,今年还将推出1亿元的集合债;组建市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市文化产权交易所,直接参与文化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

另一方面是发挥政府引导力,鼓励在杭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如与杭州银行等9家在杭金融机构签订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银行加大对文创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创产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文创办则根据一定标准给予合作银行和担保机构适当奖励与补助。2010年,签约合作银行共为杭州文创企业提供了超过45亿元的新增贷款;开展文创产业融资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在此活动的带动下,各银行先后推出了动画片版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融资性保函等多种符合文创企业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激励更多的投资方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源》:许多媒体报道说,“宝石流霞”和“满陇桂雨”项目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领域的创新之举,请展开谈谈好吗?

《杭州文创办》:“宝石流霞”是2008年12月,由杭州市文创办、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协调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中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联合推出的第一期杭州市文创产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基金首期发行规模为6000万元,其中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出资1000万元,委托杭州财开投资集团公司代为认购,其余5000万元产品按一定比例、公开向社会资本和相关机构认购募集。按照浙江大学金融专家金雪军的观点:“‘宝石流霞’是以政府财政作为引导资金,以信托为平台,动员了财政、信贷、信托、社会资金、风险投资等资源,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企业间四通八达的网络,既保障了政府财政引导资金的安全,又激活了社会资金。”因此被称为杭州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领域的一次创新。“宝石流霞”共为29家文创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其中有15家企业是首次获得信贷融资,有12家企业是通过自身信用获得信贷融资,有25家企业是通过非实物抵押获得信贷融资。经过一年的运营,“宝石流霞”实现了坏帐率为零的目标,贷款企业经营总体成长较快,资金使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和风险资金跟进融资。

2009年10月,第二期文创产业集合信贷产品“满陇桂雨”顺势推出,与第一期相比,“满陇桂雨”融资成本更低,信贷额度提高,采用动态发行机制,有助于满足不同文创企业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风险程度的文创企业“量身定做”了多个信贷子产品,以细分信贷产品的形式优化了产品结构,满足不同个性企业的需求,扩大了受益企业群体。目前,1亿元规模的“满陇桂雨”已为全市63家中小文创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2007年,杭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奋斗目标。

同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成立。

2011年3月,杭州市在“2011两岸城市文创产业竞争力”评比排名中跻身第三。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基本思想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基本思想来源于企业形象策划理论。在市场营销学中,企业形象策划就是在确定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企业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局部形象或特色形象进行凸显和放大,通过合理的扬长避短来弘扬企业个性,树立新颖别致、独特鲜明的企业形象:与此相应,区域旅游形象策划即是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有价值、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确定该地区独特的旅游形象,以便使目标市场的顾客了解和理解本地旅游业与竞争者的相互位置及差异。按照企业形象策划理论,一个完整的形象策划过程应包括形象定位、形象塑造、形象的CIS要素设计等方面。但是旅游业是个宏观的概念,较某个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即旅游形象策划受到旅游地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文化底蕴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在探讨恩施的旅游形象之前,必须先对其旅游资源情况作一个分析。

二、恩施的资源分析

恩施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西南端,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

侗族等27个民族,由于被大山所包围,恩施美丽的资源景色和民俗风情得以保存完好。

(一)自然旅游资源

恩施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当丰富,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余脉在这里融合,造就了多特质的山脉景观,如屏群峰云雾缥缈,神农溪、清江漂流海外扬名,腾龙洞、玉龙洞、水帘洞,洞天福地卧龙吞江,还有天下第一杉、荆楚第一石林……

星斗山原始森林是华中天然动植物园,这是恩施州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恩施、利川、咸丰3县市交界处,总面积68339公顷,分为星斗山和小河两片。保护区保存着世界唯一的“活化石”水杉原生种群及其栖息地,有包括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内的维管束植物2033种,包括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1746种。

荆楚第一石林―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石林。其植被面积居全国石林之首,被誉为“戴冠石林”。

天下第一洞―腾龙洞,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近郊,距城区6.8公里。清江至此跌落形成“卧龙吞江”瀑布,水声如雷吼,气势磅礴。该洞集雄、险、奇、幽、绝于一体,洞口垂直高度74米,宽64米,洞长52.5公里,有关专家认为该洞穴是中国最大的溶洞之一。

天下第一杉―谋道水杉,生长在利川市谋道街头,是世界上年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树,故称为天下第一杉,并被世界植物学界誉为“活化石”。

清江闯滩被誉为神州第一漂,位于恩施市城区至汾水河大桥的清江中游段,长38.5公里,最窄处15米,最宽处200米。其特色主要体现于:惊险刺激的闯滩漂流,如梦如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独特的土家民俗,歌飞莺绕的的人景融和。

此外,还有大水井、齐岳山、七姊妹山、巴东神农溪等众多景点。

(二)人文旅游资源

恩施州作为民族自治州,民风民俗是一大亮点。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7月12日。它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土家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为: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作“摆手”,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跟清江流域土家族的“跳丧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当地土家族死了老人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其舞蹈是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唱开台歌以后,掌鼓者边击鼓边领唱,舞蹈者闻声起舞,跳着刚健的舞步,唱着高昂的丧歌。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舞蹈。

土家第一寨――鱼木寨,位于利川西部,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古墓群、古栈道、山寨卡门、瀑布等富有神奇色彩,是恩施土家族历史文化沉淀的精品遗存。

到恩施州见到最多的建筑就是吊脚楼,这是土家族、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之一。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楼上住人,楼下一般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吊脚楼居住舒适,外形美观,且具有防水、防潮、防火、防猛兽等多种功能。

恩施还有丰富的民歌资源,如《龙船调》原为“种瓜调”,属民间花灯调,是流行于恩施州利川市柏杨一带群众广为传唱的民歌。后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优美、明快的旋律,为世人喜爱而传唱不衰,为恩施州精品民歌之一,并被许多著名歌唱家演绎。

(三)其他自然资源

恩施州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硒资源地,被称为“世界硒都”;全州森林茂密,素有“鄂西林海”之称,拥有世界罕见的古银杏、古杜鹃桐、古杨梅等珍稀植物群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60多种,多种矿产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州江河纵横,雨量充沛,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莼菜、薇菜、蕨菜、芸豆、魔芋、葛仙米、凤头姜、山药等特色食品蜚声海内外;此外恩施还有“烟草王国”、“华中药库”的美誉,还是我省茶叶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四)旅游资源分析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恩施州景色优美,景观众多。但是,已经形成优势的并不多。星斗山原始森林,无法和鄂西北的神农架的知名度相提并论;荆楚第一石林――梭布亚石林和天下第一洞――腾农洞在湖北有独特性,但是由于本区并不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景观规模又小,包装投入不大,目前还没成气候;天下第一衫――谋道水杉更是势单力薄。目前比较好的卖点就是清江闯滩,集观光、体验于一体,很好地展现了当地资源特色。自然景观开发应该以此为中心来进行组合开发,游客可以通过清江闯滩来领略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

人文景观目前已大致形成三类景观:一是以民族建筑为物质依附的,同时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景观,如吊角楼、土司第一城、土家第一寨;二是民间节庆活动和民俗,如“女儿会”、“哭嫁”等;三是少数民族歌舞,如“摆手舞”、“跳丧舞”、“龙船调”等。应该整和这三类资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优势。

恩施是“世界硒都”,有众多的特色健康食品,有大量的中草药资源,这些资源结合当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发恩施健康游的项目。

三、恩施形象策划

(一)策划原则

1.资源基础原则。旅游资源是恩施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其中,自然资源的表征构成了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地脉”。历史文化传承,构成了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文脉”。长期的历史变迁积淀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对其形象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恩施尤需把握市场开发潜力大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垄断性、规模性的特殊旅游资源,这是其旅游形象定位之根本。

2.区域背景原则。在定位区域旅游形象时,应将区域融入上一级或更大旅游区域之中,使之能够利用上一级旅游区域对外的旅游形象优势,参与上一级旅游区域的旅游产品组织网络。因此在恩施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上应立足于湖北旅游区背景,形成与“两山一江”鼎立之势。

3.竞争优势原则。恩施在融入上级旅游区市场时要突出自身特色,须将竞争性分析置于重要位置。区域旅游形象的塑造过程有时会受更高一级区域已有形象屏蔽的影响,或是面对形象类似的其他旅游地的竞争,或者较能反映本地特色的形象已被周边地区先声夺人地抢先树立,这时就需在全面了解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找到具有鲜明的而且不可替代的资源或产品特性,并以此为市场卖点进行形象定位。

(二)形象定位

恩施旅游资源在湖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当成为湖北旅游的新亮点。

1.整体形象

定位“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宣传上重点突出美丽的自然生态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美丽的硒都恩施,神秘的土苗之乡”可以作为主要宣传广告语。

2.形象构建

突出本地优势的自然资源。本区有山有水有森林,有溶洞有石林,自然资源禀赋很好。在办好“清江闯滩节”的前提下,要大力包装其它产品,以“清江漂流”这主打产品来逐步带动其它产品的发展。

着重推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土家族古老的“哭嫁”风俗,独特的“摆手舞”、“跳丧舞”以及久负盛名的“龙船调”都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要大力开发。

办好节庆活动。少数民族有很多节日,如土家族的“女儿会”、“过赶年”,苗族的“苗年”。节日是民俗的载体和精华,节庆旅游可以充分展示本地风土人情、地方土产。

大力宣传本地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恩施富有多种资源,森林茂密。可以开辟“富硒王国健康旅”的专项产品,包装推出“呼吸森林里瀑布前清新的空气,饮用深山里清泉泡出来的富硒茶,品尝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家食品”的宣传口号。

四、CIS设计

恩施旅游形象的CIS要素设计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英文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旨在表现企业鲜明个性和经营特色,传达企业方针与精神的经营技法。该系统由3个方面组成: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BI)。这里我们用CIS的理论对恩施旅游形象的相关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从而形成恩施形象战略系统。

(一)理念识别系统

旅游理念识别系统是指有个性的思想或观念,它是恩施上下对待旅游者的态度,是本地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决定了恩施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CIS策划的核心、基础和灵魂。它包括3方面内容: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它体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地方政府应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示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制定适宜的旅游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者的权益。第二,从企业角度来讲,它反映旅游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企业要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树立为游客服务的思想,为旅游者营造安全、舒适、愉快的旅游环境。第三,从公众角度来讲,要求公众有旅游意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积极向游客宣传家乡,并为游客提供热情的服务。

(二)行为识别系统

旅游行为识别是以理念识别为核心和基础,渗透于对内的组织、管理、教育以及对外的回馈和参与活动中的动态识别形式。恩施旅游行为识别系统的导入就是调整、完善恩施旅游组织的内外活动使其规范化、契约化,充分体现恩施旅游组织的经营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恩施的识别和认可。

(三)旅游视觉识别系统

旅游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是指用来传达旅游组织精神内涵的识别符号,包括旅游组织的名称、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造型、宣传标语、口号等。应用要素即基本要素的承载体,它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包括旅游组织事务用品、办公设备、建筑装潢、标牌旗帜、员工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媒体,以及其他不属于上述各项的标志物和规范手册等。恩施应该在“好认、好读、好记、好看”以及“音、意、形完美统一”的原则下,确定本地的地区标志、旅游景区的标徽及象征性的吉祥物等。基本要素确定后,还要将其广为传播,如在旅游纪念品上体现,在行政部门的办公和相关用品上体现,在城区内及交通沿线旁的指示牌上体现,以及在一切可能展示恩施的公共场合如招商会、展览会、旅游节庆活动中应用。此外,还可以考虑合适的时机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因特网等媒体上旅游形象宣传的广告,或者在目标市场通过悬挂横幅、旗帜、气球,设置灯箱广告、楼顶广告、交通主干道广告的方式来充分地宣传恩施的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赵黎明,陈皓.区域旅游形象策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祁黄雄.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规划[J].生态学杂志,2003,(2).

[5]张颖,叶仰蓬.巫溪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及整合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2).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

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1.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