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1.法律法规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也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我国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这些规定是我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劳动法》是规范我国职业劳动领域中的基本法律,该法这些规定指明大学生农民工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而获得一定的教育培训是获得职业技能的前提。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内容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述这些法律尽管为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有关规定只是包含在某些条款中,而且这些法律规定比较分散,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不多,而且往往仅仅是原则性的抽象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适用性不够,导致人们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法律对相关部门未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教育培训措施不到位如何处理,并未做出较为具体规定,这使得在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仍然很难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观念守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1]。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对一些相对较低薪水的工作不屑一顾,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而且他们中有些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存在去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敢实践,害怕风险,缺乏创新精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当初就有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以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加上城市的优越环境使他们宁可扎堆在城市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单调而机械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农村。而城市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使大学生不得不自降身份与农民工一起竞聘[2]。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主义的冲击更加剧了他们自身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空余时间时没钱去接受培训,而有工作时又忙于挣钱没时间去培训[3]。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哪怕接受教育培训也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首先会对教育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教育培训上。他们往往更多重视从业能力教育培训,而对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甚至排斥的态度。

3.有关单位重视程度差强人意。第一,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对象将大学生农民工排除在外,少数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规划,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收费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会、妇联等不同部门,需要这些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但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一些政府部门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第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已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而言,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支持的热情并不高。由于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支出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而且这样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特别是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单位中,这种收益外溢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就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态度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培训安排在大学生毕业阶段,而且开设的课程往往也是讲座或者选修课,造成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未能就业或就业质量很差,以至于部分人成为大学生农民工。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一些高校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观念,对已毕业的学生职业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哪怕即使予以职业教育培训,也是由继续教育学院进行。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针对成人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但是,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社会上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都存在教育培训质量问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赚取利润,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却不管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搞形式主义。教育培训课程不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充分了解普通成人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差异性,随意压缩教育培训时间,有的教育培训设施落后,相当多的教育培训教师空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授课时随心所欲,授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4.教育培训内容亟待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书籍种类很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书籍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有些教育培训书籍内容陈旧,内容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部分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书籍以及教育培训单位教育培训内容常涉及的是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油漆、电焊、餐饮、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科目却很少,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很少,有关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文明礼仪、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不多。教育培训内容的缺失,加之实践性不强、内容陈旧,这影响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

二、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措施的完善

1.制定完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是办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培训权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充分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权,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形成严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保障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我国,有必要制定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其内容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主体、客体、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法律后果,从而做到由国家统筹安排,具体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指导实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为了使大学生农民工在教育培训中受益,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培训费用减免、时间如何保证以及参加教育培训可以获得补贴或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来激励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大学生农民工提高对接受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发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进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大学生农民工是否主动接受教育培训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农民工应该高度重视。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了解自身特质以及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将自身接受教育培训和社会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益处,从而培养明确的教育培训目的,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保证足够时间的安排,制订具体明确的教育培训计划,从而掌握充分的教育培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法。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4]。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既要重视从业能力方面的技能教育培训,也要重视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农民工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新生事物,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农民工只有不断接受教育培训,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较为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此,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应当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各级政府、媒体要树立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措施,多从大学生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思考工作,积极做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活动,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农民工形成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3.相关部门提高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第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教育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注重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也应十分注意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教育培训经费。各级政府可以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个人捐助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落实从事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对教育培训主体的教育培训计划可行性、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审核,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认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淘汰不合格教育培训主体,对实施教育培训主体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从而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第二,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要将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用人单位成本,保证大学生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教育培训时间,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工资的全额支付,对接受教育培训表现好的大学生农民工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很多大学生农民工是因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不能正常就业,高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娘家”,参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义不容辞,相关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也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这些大学生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单位,及时予以淘汰或降级。有关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优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要适应大学生农民工生存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育培训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22-02

1 澳大利亚21世纪职业教育的体系特点

1.1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使职业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政府投入占60%,企业行业投入占30%,个人投资与学院自筹经费占10%。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教育输出,吸引海外学生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对学校盈利部分实行免税政策。另外,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水准较高的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为各行业150万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培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力补充,澳大利亚还有许多社区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私立学校自筹经费,以市场为依托,靠竞争来发展,不过它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培训项目的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1.3 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认证系统。各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机构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劳动者取得的资格也被各州各行业认可。这样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标准与能力考核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取得相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示劳动者具有相同能力;二是突出了能力要素,突出了现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历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国家建立了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各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1.4 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各行业和社区的需要,TAFE学院联合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设置了多种灵活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满足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短期课程高达1000多种。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严格规范对课程设置的审批管理。TAFE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体系标准。课程模块要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反馈信息来决定。

1.5 全国联网的就业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业行业关系协会、家庭以及社区服务协会等提出总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各州政府的相应协会根据其总的思想,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就业计划;对联邦政府就业政策中不适合本辖区的条款进行修订,同时在分析研究所辖地区行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就业计划和项目。全国就业服务网(Job Network)有效地建立起行业部门与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网点,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网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免费的就业服务系统。使求职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迅速获得他所需要的就业和培训信息。

2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1 采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 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参与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各个层面上与行业委员会、企业等建立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国家应该设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系。并设立咨询委员会,为政府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同时把政府的政策下达给企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为学徒支付较低的工资,其他的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来考察未来的员工,这样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员工。同时我国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作为职业资历、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并为各类教育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必须改革国家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制定学分互认制度,架起职业院校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2.4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所,参与实训指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最重要的是,让企业积极参与专业设置,实训室安排、考核评估等教学活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154-03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要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也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农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 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

山东省蓬莱市按照“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时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了以农业广播学校为主体、技术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格局,全面深入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1 培训形式

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开展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技术要求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培训等。二是以农广校为主体开展的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与技能培训,是针对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现状和文化程度而开展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三是以农业项目实施单位为主体开展的项目培训,是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而对项目区农民开展的专题培训。其中农广校以其完善的体系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灵活办学的机制优势,已成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

1.2 培训成效

蓬莱市农广校是全国农广校四级办学体系中的县级基层校。建校30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坚持“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优势,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向下延伸农村,开展农民培训,向上联合有关大专院校开展联合办学,举办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现已发展成农民教育培训、大中专学历教育、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截止2011年底,已累计毕业中专学员3 836人,大专以上学员1 143人。

2002年,蓬莱市农广校加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从而使全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整体运作的轨道。组建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讲师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农民需求、农业项目,先后组织实施了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创业培训等。截止2011年底,共完成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3 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5 100人、农民创业培训500人、职业技能培训获证578人、绿证培训获证1 943人。每年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50多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2 当前农民职业培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知识来自大学学习和日常自学,没有外出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对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是基础条件建设缺位。农广校现有的校舍、设施等大多是建校之初建设的,多年来缺乏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硬件条件、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三是培训任务繁重。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主体发生深刻变化以后,现行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教学模式、办学路径、方式方法、管理制度、教学质量都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是投入不足。农民培训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一方面,公共财力有限,无力全面顾及;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愿自己承担教育培训费用,造成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3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

根据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需求,采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常年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既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更要立足于更新观念、传播普及知识,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现代农业的高度组织化,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办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中,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民职业教育深纵发展。

要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1 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政府统筹,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育的财政投入,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采购、学校培训、农民自主选择”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由农业、人社、教育、科技、发改、财政、广电等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日常办事机构设市农业局。联席会议负责审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教育培训资金;指导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综合协调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3 改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条件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硬件建设,体现农民培训的公益性、社会性特点,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建设标准化培训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固定课堂”。二是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建设“流动课堂”,将农民所需的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培训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互动性的现场讲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三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村级站点建设,依托村级站点平台,组织农民收看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广在线”、山东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网络视频,建设“网上课堂”。

3.4 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农村能工巧匠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讲师团,建立师资库,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通过选送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学、教研组织体系,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和优秀课件评比,组织公开观摩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3.5 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采取集中培训与进村入户、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常规培训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与内容,让农民学到知识和技术,学到掌握市场信息的途径,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受体型向主体型的彻底转变。

3.5.1 开展学历教育培训 依托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农村青年、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完善半农半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为农民创造方便的学习条件,确保培训效果。

3.5.2 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 配合国家在农业领域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对项目区的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在项目立项时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通过招投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按照项目方案开展培训,为国家涉农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3.5.3 开展阳光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行业,选择有一定就业规模、有规范的操作技术要求、有稳定的就业岗位的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要制定培训规范、考试考核规范,按照培训规范要求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技能鉴定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创业教育培训 课程体系

就业是技校生唯一的出路吗?显然不是。教育部数据显示: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0.2%的创业比例相比,高职、高专、技师等学校学生的创业意向达43.2%,创业意向与专业匹配度更高达57.6%。这就意味着,技校生(职校生)因为有一技之长且动手能力更强而更具创业优势。也因此,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创业教育培训实践的探索,是推进技工院校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一、技工院校创业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5年,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浙中地区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技工院校创业教育培训存在以下特征。

1.创业氛围浓郁,学生需求旺盛

创新创业是时代主题,尤其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电商和移动电商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浪潮中。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校园,都形成了浓郁的创业氛围。调查显示,有392人表示对创新创业项目感兴趣,占据调查人数的55.06%;有404人有参与创业的冲动,占调查人数的56.74%,其中男生对创业的需求更旺盛。

2.创业教育非专业序列,学生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技师学院又属于人社部门主管,对创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课程架构不明确,现有的培训课程未能规范化、本土化。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所技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班,且培训人数远低于学校总人数,没有做到全覆盖。

3.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缺乏教师培训课程

技工院校的教师往往善于专业技能教学,而缺乏创业实践能力,难以一下子从教室走向创业工作室。因此,在课程体系不明确的背景下,师资队伍的结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达到创业教育培训所期待的效果。而有关教师创业教育的培训配套也相当不完善。

4.空间建设不到位,课程内容难以落地

调查阶段,笔者发现只有3所学校建立了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等平台。而且这些创业空间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满足某些专业或某些社团创业的初级阶段。而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建有校外的、适合创业活动的实践载体,这就导致创业教育课程难以真正落地。

二、金华市技师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技工院校作为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创业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也应立足本地产业,发挥培训优势,凸显实践特色,彰显服务能力。因此,金华市技师学院从课程平台、实践平台、文化平台三大平台建设突破技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局限性。

1.引进培训机制,构建课程平台

首先,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借鉴高职校创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的基础上,立足“行业办校”的校情,笔者所在学校创业教育围绕“培训”创设了包含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活动课程三大模块在内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主,并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融通,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帮助学生做好创业准备。

其次,优化系部层面的自主设计。笔者所在学校将课程设置权限下放到系部,构建以岗位培养为主、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包。即以专业系部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建设,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的大融合。这些课题包以项目或者专题为主,启发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活动。例如学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电商创业课程等。

最后,延伸课程内涵,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化课程。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在校内大力开展以“创新创业创青春”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学生自主创业摸底调查及一期“创新创业创青春”主题分享会。在校外,则积极参与北大金华科技园主办的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创启未来”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并在校内设立联盟的分站点,让学生成为大赛参赛者及服务人员。从而在实际竞赛和活动中,滋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2.优化创客空间,打造实践平台

创客空间是孵化学生创业梦想的温床。对此,笔者所在学校构筑起了集转化、提升、孵化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学生双创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开放式创业园”三级联动孵化体系。校内创业中心则突破原有班级监制,对在读的有兴趣创业的学生,开设试点班级,重点将“创业认知、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交叉渗入,构成连续性创业实践体系。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失业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失业者年龄结构下沉,学历结构上浮,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农村的隐}生失业表现为城市的流动性失业。国外经验表明,失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失业者再次就业。针对我国失业现象的特点和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议。

    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教育不够发达,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n。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症结在于实践环节薄弱、培训设施落后、企业参与不足。为此,从国家宏观就业战略目标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改革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制,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目前我国失业现象的主要特征

    1.失业者的年龄结构下沉、学历结构上浮。过去,失业人员主要为:女性、中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人、低学历者和非技能劳动者。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大中城市把那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较差、并有知青返城经历的人作为再就业工程的重点对象。而在近年,青年人特别是缺少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甚至是部分大学生和少量的研究生也逐渐加人到失业队伍中。

    2.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技术具有两面性,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后,造成了就业岗位数量的减少和失业现象的增多。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应用,许多职业岗位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很多职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内容发生了改变,其结果是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

    3.农村的隐性失业表现为城市的流动性失业。我国人口中的大部分在农村,过去由于某些户籍管理及住房管理政策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再加上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多数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谋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就业人数平均以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增长。2003年,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的人数已超过9800万人。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因此许多农民进城后处于流动性失业状态。

      上述新特征的出现,使得我国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而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运用教育与培训手段解决失业问题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外失业综合治理中职业教育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主要采用被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即向失业者提供经济支持和帮助,依赖于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但由于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和失业问题的继续恶化,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另外,很多失业者宁愿靠领取失业救济生活也不愿就业,这在一定程度l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采取“从福利转向就业”的战略,实施以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包括:控制劳动力供给、开展就业服务、补贴再就业培训、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等。其目的是帮助失业者重新走向劳动力市场,鼓励他们再次就业,从而在根本上靠自己的劳动和就业而不是依赖于政府的失业救济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1.从国家的就业战略高度来支持教育与培训。国家间的竞争el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如果从就业战略角度来看,失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教育。为此,许多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比如英国,制定了国家学习目标和相关法律,保证青年雇员享有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权利;政府设立生涯发展贷款,帮助个人投资于自己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利息由政府支付。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参加职业培训可以减税的计划,x-.j-于雇主和自我雇佣者来说,培训费用可以作为经营开支的组成部分。

2.改革教育4~-制,加强从学习领域到工作领域的过渡。近年来,青年人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都要高于劳动力平均失业率。研究认为,青年失业率高低与其教育体制中学生从学习领域到工作领域过渡的过程密切相关。青年失业率低的国家是因为建立了包括雇主积极参与在内的通畅的从学校课堂到实训工场再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途径;青年失业率高的国家则缺乏这一机制,使得青年在由学习过渡到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障碍l2】。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和加强从学习领域到t作领域的过渡,采取相应的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措施。

3.加强政府、教育、行会、企业等各部门的jeo.i,~和配合。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失业者本人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失业者本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而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协调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德国是“双元制”企业培训的典范,但近年来这种培训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效益下降,很多企业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愿提供培训位置,直接影响了“双元制”培训的开展。特别在德国东部地区,两德统一后大规模地进行企业改制、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企业大量倒闭或被兼并,32人失业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引导,以及同类或同行业企业建立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战略意义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技32学校3167所(其中包括高级技工学校274所),就业培圳中心3465所,社会培训机构17350所ii,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技术培训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基于我失业现状和就业发展战略,借鉴国际l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教育、培训举措和经验,我们认为,在我国非常有必要组建并建设好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区别于传统的各类培圳中心的特征在于:以企业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学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学校;受地方财政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开展这项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是提高职工队伍整4~-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设有教育培训部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i,但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教育培训’r作被削弱、被忽视。有的企业因考虑降低成本、缩减开支的需要把教育培训机构当作一种包袱或负担,想办法将其剥离或裁撤;有的企业担心员工接受了培训后跳槽走人,因而对投资教育没有积极性;还有的企业认为教育培训是职工个人的事情,x,-j-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额外开支,不乐意为职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这些都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严重被削弱和忽视;(2)中小企业无力开展应有的教育~jjl-r_ff。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有对职工进行培训的愿望,但苦于经济实力和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很难在企业里设立教育培训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为职工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工作。而且,南于行业组织的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与大企业进行沟通和协调,因而也很难借助大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来解决实际的教育培训问题;(3)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分散,难以面向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虽然有的企业(多数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设有教育培训机构,但主要是面向本企业的员工.并不是面对整个行业,故很少且很难为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服务。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企业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是相对分散和有限的,对同行业中小企业来说也是封闭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更有效地为拿行业的企业开展职工教育与培训,这对于行业内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工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

2.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对改革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由企业参与已成为共识,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校模式来实施的,与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较少。同时企业也缺乏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的兴趣,不愿意为职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这必然影响职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开展相关的培训,而且还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与企业问的中介,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职校教师也可以在跨企业教育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

3.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大大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现有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行业其他企业以及社会就业领域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特别是对本行业中的就业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缺乏必要和及时的了解,同时也没有建立健全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因而难以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就业服务,尤其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既能了解企业实际所需,又能直接获得本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可利用现有的设施有效地开展再就业培训,这将大大缩短下岗失业人员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因而也会有力地推动再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开展就业服务方面的其他业务,如:利用行业优势实施相关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提供本行业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开展包括职业资格在内的各类相关培训,开展职业资格的考核、验证等。通过为社会提供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与咨询及其他服务,使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就业、教育与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桥梁,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还具有其他一些优点,比如: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再是单个企业自身的行为,而是行业行为,使教育培训更具行业特色和水准,也有利于行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ij.ll经费是由行业统筹的,可以消除企业为顾虑员工跳槽而限制其参加培训的弊端;职工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设施可以了解到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等。

四、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若干建议

建立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目的是要扭转行业内各企业的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使企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行业优势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从课堂学习向顶岗实习过渡的实训场所;承担政府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向社会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服务。其目标是在各大行业均建有相应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在整个工业界构建一个具有行业特色、布点合理、服务专业的跨企业教育培训网络。组建和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还要开展好以下几个:d-面工作:

1.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分布:政府牵头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依托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企业教育与培训网络。按行业分类,基本上一个行业设立一个教育培训中心,如有特别需要,可以设多个中心或是分中心。主要以同行业企业集中程度作为布点依据。

2.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组建:以大企业现有的教育培训中心改建为行业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利用目前职业学校正在兼并和整合的时机来组建相关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同一行业企业的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重新组合,建立该行业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新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