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研究了如何加强医院供应室的规范化管理,提出应该严格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供应室管理;医院感染;环境管理

供应室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部门,与临床科室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医院内感染和医疗效果。为探讨加强供应室管理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文章分析研究了医院供应室存在的感染隐患,认为医院供应室管理工作存在制度、建筑布局与分区环境、人员自身素质、感染防范意识等诸多隐患。提出应严格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一) 再生医疗器械的管理

1.1 严把再生医疗器械回收质量

医疗器械的清洗:注意检查回收的医疗器械上是否有明显的有机物,并进行初步清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回收使用后的再生医疗器械包,及时分类装筐。采用全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程序为:冲洗—加酶清洗—去酶漂洗—上油—烘干。将清洗后的器械随即送入器械包装室进行分类,对器械的洁净度、干燥度及性能进行仔细检查。凡是有锈迹和不洁净的器械,进行去锈处理和二次清洗,及时更换不完好的器械。

特殊针头的洗涤:对于临床使用的骨髓、胸腔、腰椎穿刺及组织活检针等特殊针头的处理,有芯的针头把芯拨出,再用牛筋捆扎,在放针头的容器中加入蒸馏水煮沸1小时,再用3%的苏打水煮沸一小时,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半小时,用刷子在流动水下刷洗,并用加压水枪反复冲洗针头的内外,再用蒸馏水的水枪逐个清洗针头的内外,然后检查针座与针梗是否牢固以及针尖是否锋利。最后对针头进行高压高温灭菌后备用。

1.2 严格控制医疗器械包装质量

进入包装室后,经过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要立即进行包装,防止二次污染。

首先,检查医疗器械性能:在选配医疗器械时,需要再进行医疗器械的性能和清洗质量的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器械要返回回收室进行重新清洗。其次,检查包装材料质量:包装材料对器械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要注意检查包装材料,如包布、治疗巾是否洁净、干燥,且无破损和杂质。第三,严格控制包装室环境:包装室的环境影响着器械质量。每天需擦拭操作台,防止器械粘附尘埃微粒,并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

1.3 严密监测灭菌器

严密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柜并随时记录;每天灭菌前实行B-D试验监测,合格后方可灭菌;每锅次进行工艺批量监测;每周生物监测1次,并有记录归档。

1.4 灭菌后物品的存放管理

灭菌后物品的管理:严格检查灭菌后物品的包装是否完整、闭合及干燥度,根据化学指示胶条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标准,检测合格后再置放于无菌存放架上。

无菌存放室的管理:无菌存放室应保持洁净、干燥,要求空气含菌量、物表含菌量,以及工作人员手含菌量都达到标准,无菌室需安装净化装置,且室内压大于室外压。

储存架的管理:储存架摆放时要与地面保持二十厘米到二十五厘米的高度,与墙壁为五厘米的距离。进出人员严格限制,工作人员按分区管理制度进行更衣、换鞋、洗手。

(二) 自身防护的管理

2.1 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供应室验收标准》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制度,建立科室工作流程制度、岗位操作制度等。建立科室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污物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无菌储备、物品发送等;建立工作流程记录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和专业化管理水平,促进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2 加强教育管理

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制度, 包括防护知识的培训,可以以小讲座、看幻灯等各种形式,使大家不断了解并掌握消毒供应专科知识, 培养专科人才,还要提供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多看看,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 护士长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培养大家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需要以科研方式解决的问题。还应重视法律法规的培训,面对法律法规更加完善的社会环境和医疗事故实施举证倒置的医疗管理环境,消毒灭菌部门管理者更应重视,所以应加强岗位规范化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

2.3 强化监督管理

供应室有严格的科学性和相关规定,所以应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规范化操作的自觉性。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洗手、着装,回收区工作人员要按规定穿好工作服。回收医疗器械时小心谨慎,以免被锐器刺伤。出现意外情况,如手套破损或者手被刺伤时要立即进行相关处理。

(三) 供应室的环境管理

3.1 分区管理

供应室按照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和一般工作区划分四个区。每个区域之间用门或灭菌设备作隔离;各区人员固定,物品流程由污到洁,不得逆流或穿行。污染、清洁和无菌三类物品分区放置。按不同要求建立健全各区域的管理制度,保证流程合理,洁净、干燥,确保器材质量。

3.2 环境监测

定期监测供应室的紫外线灯。每个操作间每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2次,每次1小时,并记录备案。每6个月测试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每月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的手,必须达到分类卫生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兰杰. 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6)

[2] 张青,任伍爱,张凯. 消毒供应室质量监测网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4)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交通的主干道等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建设期地面沉降对道路的影响及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渣等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等。而高架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对周围居民及特殊单位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地面线路主要表现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

在轨道交通建设期,施工时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机械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施工人员也产生生活垃圾,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弃土弃渣的二次扬尘,污染物对空气的污染等。地下线路的建设中,还可能影响到地面,引起地面的沉降及变形等。

在进行地面轨道施工作业时,将会破坏城市的绿化,由于施工时会造成部分路段的禁止通行,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阻塞,影响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架桥路线施工时,将会破坏城市景观的美观;地下轨道交通施工时,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将影响周围环境。施工时各种机械产生的噪声将会影响到轨道交通线路周围的学校及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正常工作。在开挖地下线路时,将会使地下岩土体失去原有的平衡状况,进而向新的平衡状况转化,从而造成地面发生一定的变形,严重者可能造成地面的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的坍塌等事故。

2、轨道交通运营期对环境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车辆与站点产生的油污及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撞击而产生的冲击波喝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建筑物及单位的影响。生活污水及油污渗透到地表,会造成地表水污染。冲击波在轨道、隧道、地面等媒介的传播下,会造成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当振动过大时,将直接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钢轨的高频振动。运营期间,变电所内的高电压及高电流会产生较大的电磁效应,地面轨道与高架轨道列车运行时也将产生很大的电磁波,从而对周围的无线信号及电视信号等产生干扰。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

1、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阶段,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这些主体关于环境管理的内容、方式不一样。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定期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和环保设施的落实情况,促进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以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建设单位则应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强制性的环保措施、实行环保监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环保设计和要求在施工中得以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建设单位选择具有环境管理的理念、知识、技术、经验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因为具体环保措施的执行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是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落实的,只有两者的配合才能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施工单位应该落实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方案,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同时加强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交流沟通,统一安排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走行路线,尽量减少交通流量,并在此过程中对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了解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监理单位则根据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及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保护文件,对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政府环保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及环境有效恢复进行验收,经环境监测站监测合格后,环保局办理项目环保工程验收合格证,项目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2、轨道交通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运营阶段,环境管理的主体是运营单位,内容是对轨道交通项目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水污染、电磁辐射、噪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各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轨道交通的运行给沿线居民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环境后评价,分析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标准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从而为将来的轨道交通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保障体系

1、建立全程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要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相关利益主体加强环境管理。基于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构建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环境评价制度、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环境后评价制度等。不论是政府环保部门,还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都要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下进行轨道交通项目的环境管理。使得从项目立项之初到运营阶段的全过程,在环境管理方面各参与主体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建立基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把环境管理作为与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目标管理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并构建国际广泛认可的、规范的、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构建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完善、丰富环境标准和规范、改进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技术规范和方法,提高环保设计技术水平,明确施工组织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制订具有指导性的实施办法和技术文件;进一步完善环保验收管理规定和验收监测办法;制订环境后评价的办法和技术文件。另一方面,建立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阶段、各参与主体产生的环境管理信息在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环境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也有助于项目环境管理效果的监督、检查,提高全程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3、加强合同管理,落实责任制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文本签订合同,严密分析与拟定合同条款,特别是有关环境管理的条款,尽量详细规定合同双方在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责任制,进行严密跟踪管理,使得合同双方最大限度履行环境管理的义务。

4、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组织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参与主体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是参与主体间的协同管理。各参与主体应设置环保管理职能机构或部门或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环保管理职责,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参与主体间应建立有关主体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并与政府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以减少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保障环境管理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在全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并提出制度、技术、合同、组织四大保证措施,以使轨道交通项目的全程环境管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轨道交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徐本良.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J].环境保护科学,2010.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到院后发生的感染,患者本身无感染或无潜伏期感染。医院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本身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住院费用,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患者残疾或者发生死亡。手术室是院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疾病的场所,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最重要科室,一个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直接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及患者的预后[1]。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管理与预防控制,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有效地降低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到工作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手术的安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愈后的重要保障,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如。

1手术室感染因素

1.1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消毒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手术间的物体表面未及时定期消毒,手术室内空气为消毒,手术间内的人员的流动过大、手术台接台时消毒未完善,手术次数过多,手术结束时回收废物品时护理人员为注意,将污染物品再次暴露或将其他物品污染,可使手术室内的细菌总数上升,对下位手术的患者产生污染的机率增大。甚至出现清洁区及无菌区分区标志明,在进行无菌手术和有菌手术时未严格隔离。

1.2物品管理因素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清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由于各种一次性手术用品以及器械和敷料为进行严格消毒或者出现质量不合格等均会导致手术感染的发生,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未及时清除器械上残留的污物或者血迹等,以上物品和操作均使院内感染无形的增高。甚至出现未消毒的器械或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将会引起严重后果[2]。

1.3人员自身因素由于学习,进修的人员较多,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增加,工作人员自身的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不同,有些人员甚至对无菌观念不了解、违反科室的规章制度。由于实习进修的人员未经岗前培训,在手术间内频繁走动或离手术台距离过近,均可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2护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做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根据我院的院感染科室的规章制度,并由感染科室的人员定期到手术室进行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感染检测与感染评估,对潜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手术室主任、护士长汇报,并详细分析讨论,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终止感染的发生可能性。科室内专门派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手术室的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发现有关感染的因素及问题应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地纠正的护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价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

2.2环境管理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手术间合理的应分为感染间、洁净间和污染间,洁净间放在污染手术前做。具有感染性的手术必须在指定的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严格按照感染手术的常规处理将房间内一切物品处理妥当。②严格手术室消毒管理: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在每台手术结束和两台手术接台间期必须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此时减少人员流动。③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手术发生的感染机率,消除和降低手术室内的感染风险,无形中使手术成功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手术室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手术前刷手、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2.3加强手术室内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手术室内工作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手术室内规章制度及手术室对的感染内容。对于手术室的医务人员进行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针对手术室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人员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2.4手术的物品管理在手术室内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定期进行查对有效期、灭菌日期和包装是否完好等,如有疑义的应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手术后的医疗废物要严格按照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手术器械应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对不能使用高压灭菌的物品,采取低温等离子进行灭菌,使用前注意观察无菌包的有效期、潮湿、破损现象。

3总结

手术室应严格制定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都应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手术质量。经过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人员培训、操作流程的规范、加强物品管理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控制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切口感染 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87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2月张掖市人民医院实行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1200例,男758例,女442例,其中Ⅰ类切口278例,Ⅱ类切口690例,Ⅲ类切口232例,切口感染85例,切口感染率7.05%。2008年1月~2008年12月张掖市人民医院实行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1520例,男790例,女730例,其中Ⅰ类切口450例,Ⅱ类切口798例,Ⅲ类切口272例,切口感染52例,切口感染率3.42%,其中从2008年开始,我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方法: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对1200例,普通外科腹部手术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调查结果组织专家及医院感染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1520例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护 理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加强手术室内人员管理[1],加强参加手术人员的洗手管理,加强手术室物品的管理。

合理安排手术:一级手术间安排心脏外科、脑外科、眼科、关节置换等无菌手术。二级手术间安排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肝胆外科和普通外科中的一类切口手术。三级手术间安排普通外科手术以及妇产科手术。四级手术间安排肛肠科和污染类手术,感染手术严格按感染手术分类处理。

做好手术切口的保护[2],加强外科医生手术技术培训:提高手术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结 果

2007年1200例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85例(7.05%),2008年1520例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52例(3.42%),干预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

干预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切口类型的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见表1。

讨 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与手术医师的技术,无菌操作原则的运用,切口的部位,手术类型,患者全身健康状况,伤口的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有重要关系。手术时间长可使创面细菌数量增多,长时间的暴露,牵拉软组织,创面上的缝线多,均使切口易发生感染,应努力提高手术医师专业技术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参与手术人员分工明确,与术者密切配合,使手术有序进行,以缩短手术时间。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对切口感染有重要意义,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切皮时血液和组织中的抗生素浓度可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足够的抗生素浓度可杀灭或抑制侵入组织和血液中的细菌,同时抑制细菌的繁殖,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因此加强各环节的管理,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业环境;管理特点;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物,包括已经建成的地面建筑物以及附属的设施、设备和相关的场地等。而物业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人,即物业的业主和建筑的使用人。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物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成为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房屋建筑、给水排水以及机电设备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物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物业管理随着服务的深化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物业已经被住宅小区、工业区、学校、车站、医院、机场、商场等各类不同性质的部门所采用。总的来说,物业环境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以及场地等的清洁卫生、园林绿化等,此外还包括虫害防治等管理服务。物业环境的管理与业主、物业使用人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也是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1. 物业环境管理的清洁卫生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的清洁卫生管理首先包括建筑物外公共区域的清洁,例如道路清洁、游乐场等公共设施清洁以及公共绿地的清洁等,还有建筑物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包括大堂清洁、墙面清洁,建筑内部的电梯以及公共楼梯走道的清洁等。室内公共区域的玻璃、地毯、以及各种石材的保养及翻新工作也包含在内。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垃圾的分类以及管道的疏通服务也要到位,尤其注意要对污水排水主管、排水沟及化粪池等要进行定期的清掏,确保其畅通而不溢漏。

2. 物业环境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

物业环境管理中的卫生虫害防治包括要消灭各种有害的生物,尤其是病媒的生物,例如老鼠、苍蝇、蟑螂和蚊子等,以保证小区环境的清洁,同时也保障业主以及物业使用人的身体健康。可以通过药杀法、诱杀法以及生物防治法等来进行灭杀。鼠害防治的可以通过环境治理、断绝食源以及安装挡鼠栅和挡鼠板等设施进行隔防。此外也可以通过化学的方法达到灭鼠的目的。投放毒饵时要遵循少量多堆和定时补充的办法。对于蚊虫的防治可以通过清除积水、水池放养鱼类等环境治理方法防止蚊虫的孳生。也可以通过投放浸药木塞或杀虫剂杀灭蚊虫的幼虫。防治的重点都是做好清洁和保养的工作,改善环境和卫生。

3. 物业环境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内容

物业环境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包括隔声管理、隔热与保温管理,以及居住建筑室内的光照时间和强度管理等。与此同时,建筑室内还必须能获得适时与适量的太阳光的直接照射。除了以上几个因素,自然通风、风向等也在管理之内。居室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尤其在炎热地区和没有空调地方更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此外,北方地区的冬天还要注意清理人行道路的积雪和结冰情况,及时的清扫积雪,并避免因雨雪天路滑对小区居民等可能带来的伤害。

二、物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中,曾经存在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间权责不清的现象,在遇到问题和责任时相互推委,如有利益时又会相互争夺。现阶段,这些问题已经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就是实现了物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现阶段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特点之一。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明晰产权的关系,明确产权的主体。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可以明确资产管理和经营的责任。

2. 物业管理社会化的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扩大规模,逐步走向社会化。只有的切实保障业主的安全,并为业主提供优质和良好的服务,才能扩大物业管理的规模,同时谋求更大的发展。要抓住时机,走向社会参与小区物业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努力壮大物业公司的实力,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化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物业环境管理专业化的特点

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行业,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各类项目的专业性很强。小区的各种设备和设施日益的维修和管理难度大,因此需要专业的管理维护人员以及专业的工具和设备等。要想做到良好的物业环境管理,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就要引入专业的人员进行物业管理,这是现阶段物业环境管理的重要特点。

三、物业环境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1. 物业环境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

物业管理企业要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有偿的服务,就要保持其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的市场化道路。在管理中药开展多元化、专业化以及多层次的经营服务。物业管理企业只有按照企业化运转的模式加强其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为业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而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2. 物业环境管理实现规范化

物业的环境管理要依法经营,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就要在工商管理部门做正式的登记和注册来接受审核。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以及服务的程序,确保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实现其管理的规范化,因为物业服务是否制度化是管理水平的体现。此外,物业管理部门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使物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3. 物业环境管理信息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信息和网络经济的时代。信息以及网络的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传递着信息,把家庭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并与世界虚拟化为一体。物业管理部门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现代高科技成果以及管理手段,为家庭和业主提供广泛的信息以及服务,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满足客户的要求,也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应南,马春艳,宁艳杰.未来物业环境管理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1.

[2]张成溟. 关于物业环境管理建设的思考和展望[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