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 要】高校学生创业园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其运营管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经验,对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借鉴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流程优化。

【关键词】高校学创园;运营管理;流程优化

一、相关概念

流程优化是研究流程系统在给定约束条件下,通过特定的优化方法找到使其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方法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最早是由 MIT 的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 James Champy提出的,在 20 世纪 90 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想。BPR 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二、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模式介绍

重庆工商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创园)是基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而成立的,其所有权归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训中心,但由各学院结合自身学院专业特色,按照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模式进行运营管理。

(一)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模式流程图。学创园实行双重管理制,经管中心负责学创园来访接待以及整个学创园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各个学院则负责创业项目的选拔以及名下的创业公司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各个学院在本学院,征集并挑选创业项目,项目通过审核后,即可入驻学创园。但是,由于有些学院并不是那么积极,所以经管中心就会收回分配给该学院的办公室,然后统一在全校征集创业项目,审核并通过后,同样也可以入驻学创园。

图1-1 重庆工商大学现有的学创园运营管理模式流程图

(二)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的特点。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它强调创业项目所涉及的领域必须与创业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课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二,它采用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运营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创业实体管理的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的弊端。第一,创业资源浪费。由于该运营管理模式强调创业项目所涉及的领域必须与创业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因此,有些名下下设的专业并不适合开展创业实践的学院,由于实行学院管理的模式,同样也占有学创园办公室,挤占真正需求该创业资源的项目,造成创业资源浪费。第二,双重管理,沟通不畅。学创园表面上实行学院管理,实际上,还是实行学创园和学院双重管理制。学创园里面的创业公司,不仅对学院负责,而且对学创园负责。但是,由于学创园与学院沟通不畅,衔接不清楚,导致在某些事情上,学创园和学院就会互相推诿。比如,创业公司在申请宣传场地以及展板对公司进行宣传的时候,需要提供证明材料,学创园不愿意提供证明材料。创业公司到学院寻求支持。但是,分管学院审批盖章的老师,又不是分管学生创业工作的老师,那么,该老师就会以不了解情况或者怕担责任为由而拒绝盖章或提供证明材料。第三,缺乏孵化融资平台。很多学创园的管理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只要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就是创业园。完全不考虑创业项目的发展壮大问题。其实,这是一大误解。正是因为这种误解,才导致学创园奉行“不亏本”的原则,而不是奉行“做大做强”的原则。“不亏本”原则导致创业公司不死不活的状态。

三、高校学创园运营管理流程优化

图1-2 基于流程优化后的学创园运营管理模式流程图

上图是基于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流程,经过流程优化后的高校学创园运营管理流程图,同时也是高校学创园的最佳运营管理模式。相比于优化前的运营管理模式,优化后的运营管理流程完美地解决了重庆工商大学学创园运营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取消了“学院管理”,实行学创园单一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了学创园的管理职责,避免学创园和学院双重管理带来的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的问题。其次,构建包含硬件支持、软件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的完善的支持体系。第二,多渠道选拔创业项目。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创业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学创园的创业资源优势,扶持真正需要以及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比如,开展全校性的创业项目选拔,创业学生自荐创业项目以及从创业比赛中挑选优秀的创业项目等渠道。第三,提供融资平台。依据国外经验,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如美国的大学生创业园支持体系中,采取了捐赠席位、创建风险基金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筹集资金。而我们高校的学创园支持体系中,同样可以为大学生创业筹建创业基金,学创园管理中心完全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比如,由国家、社会企业或企业家以及校友等联合捐赠、单独捐赠或设立创业基金。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与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接洽,随时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便于为创业项目找到投资。

四、结语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经理一体化,培养途径

21世纪旅游酒店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为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酒店企业需求是实际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酒店管理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实践性强,因此宜采用教学与酒店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即教师就是部门经理,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教学实施中,以酒店接待任务作为教学实训项目,使学生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增强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具备高星级酒店相关部门的岗位任职条件及素质要求,充分体现“教、学、做、用”合一的现场教学模式和“养成教育”特色。为实现这样的一体化教学,首要提升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管理技能。

一、为教师一体化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1、转变管理模式。酒店管理学院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院长即为酒店的总经理,全面负责酒店管理学院的经营管理。下设6部1室,由餐饮管理项目部、客房管理项目部、经营管理项目部、市场部、综合办公室等部门组成,并按照人岗对应原则定编定岗。采取以管理带教学,以经营促教学的管理理念,融“经营、管理、教学”三者为一体,在学院“职员化教育、企业化教学、公司化运营”的发展模式指引下,积极推进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

2、完善岗位标准和制度。酒店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高效率协调配置酒店内外部资源,为酒店客人提供最大满意的无缺陷服务,目前国内酒店业通行的做法是基于岗位责任制基础上的制度化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借鉴合作企业成熟的酒店管理制度与规范,制定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完善岗位标准,细化工作流程,采取制度化管理,强调严格的岗位规程和质量标准,一切都要求做到有文可查,有章可循、有量可依。这种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企业化、法制化的管理。

二、为教师一体化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1、多渠道开展“一体化”教师培养工作。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职业经理一体化要求在教师培训中着眼于教师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入职培训、在职进修、实训基地培训、校内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等方法,可以使专业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目前,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采取了技能竞赛、经验分享、学习交流、职业经理大讲堂、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践和校外实训基地挂职学习等方试,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化形象、职业化行为习惯、职业化管理技能。

2、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酒店管理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一体化”教师考评标准和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一体化”教师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使“一体化”教师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随的目标。

3、打造优良的硬件资源。近几年,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拥有设施完善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实训基地共设接待大厅3个、客房246间、宴会雅间18个、自助餐厅2个、厨房2个、会议室5个、报告厅、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室等,并配备有先进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技能实训的场地,更为师生提供了亲身参与酒店经营管理的机会,和初步接触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媒介。通过感受酒店文化,依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企业文化与实训基地的对接,最终实现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过渡,教师向职业经理的转变。

三、教师由专业素质向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个人要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采取主动性,了解酒店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清楚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目标,科学制定包括职业技能提高计划、实践技能提高计划、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计划在内的职业发展规划,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压力和矛盾,树立终生学习观念,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体化”教师,确保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顺畅。

2、实现综合化发展。酒店管理专业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高尚师德、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随着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再加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已经逐渐从专业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一体化”教师培养就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理论教师那样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有很强的市场分析和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更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强的管理能力,他们不但能够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经营项目相融合,更能够在教学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能力。

四、结语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运营策略;可持续发展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perating Pattern of Large Sports Venues

GUO Qiao

(Henan Provincial Sports Center,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games, China invests more and m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venues. The utilization of these venues after the games becomes the concern of people. We hol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these venues and introduce the company management system. We shoul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offices and introduce departments of market developing, advertising, marketing, project planning, and publicizing etc. into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venues.

【Keywords】 sports venue, current operation, operating 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全国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各地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均投资巨大,而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也已成为焦点问题。如何进行赛后市场化运营,提高投入产出比,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确保具有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型体育场馆的职能转变是体制改革的必然

1.1体制改革前的体育场管管理状况

近二十年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相继举办,国内各承办城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迅猛发展,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的体育场地多达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亿平方米〔1〕。

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场馆一直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2〕。中国传统的事业运行管理体制为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事业运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方面逐渐明确。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抓住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型这一契机,调整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必须转变职能重心、职能方式、职能关系等〔3〕,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场馆改革形成压力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市场将全面向世界开放,以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主体的事业单位面临严峻的挑战〔4〕。首先,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原则,世贸组织各成员应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世界组织成员不分大小一律非歧视地进行贸易。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我国服务业的5年过渡期满,我国包括经营性体育场馆在内的服务业必须全面、无条件地向世贸组织成员开放,全面引入市场竞争和面临国际竞争〔5〕。不少国外体育场馆专营公司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虎视眈眈,有的已经进入,有的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力图进入。因此,入世后加快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实施企业化改制已经刻不容缓。

1.3“十二五”规划对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的影响

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要求“创新模式,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刘鹏局长指出:体育场馆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在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模式,推动、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努力破解公共体育场馆闲置率高、运营管理难的问题。

2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及分析

2.1目前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式及效果

目前,随着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场馆管理体制已由单一的事业单位管理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依据现阶段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不同程度大致分为四类。〔6〕

2.1.1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机制

采用政府全额预算管理方式,职能基本未变,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运行维护成本高、功能单一、闲置期长、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场馆管理体制障碍等一系列由于政府职能过宽、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矛盾突出;

2.1.2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机制

政府采取差额预算或零拨款管理方式,政府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均能较有效发挥,为实现场馆管理向企业化平稳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2.1.3事业单位与企业兼有管理机制

政府采取租赁场馆经营权或承包经营的方式,存在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承包者或租赁者对场馆资产性质、所有权等方面认识上的偏差与局限,有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紊乱现象;

2.1.4企业管理机制

采取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政府主要发挥协调与监控职能。

从调查的161个场馆管理体制的单位性质分布来看,传统事业单位性质的场馆仍占总场馆数的53.42%〔7〕,这表明我国的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道路依然漫长,任务依然艰巨。

2.2盈利状况分析

不同的管理机制产生了不同的盈利状况。从樊荣〔7〕等人2005年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调查来看,传统事业单位型管理机制盈利率最低仅为2.33%,而亏损率却高达52.32%;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机制盈利率最高达到20.84%,亏损率最低仅为33.33%;企业管理机制盈利率居其次为14.28%,但亏损率高达42.86%。总体来说,无论是何管理机制,目前都是亏损大于盈利,说明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和进一步探索。

2.3管理人员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体育场馆从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机关委派人员、机关分流人员、运动队退役人员、离退休职工的子弟上岗等,学历偏低,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对外经营服务培训,专业性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匮乏。据调查,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的场馆占场馆总数55.28%,体育中介部门力量薄弱〔8〕。总之,从业人员的经营服务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

3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策略设想

3.1继续发挥服务大众的作用,扩大社会效益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代表纳税人投资的社会公共设施,服务大众是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体育法》和一系列涉及大型体育场馆的法律法规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1.1对健身民众开放,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公共体育场馆的改制中,必须考虑到政府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民众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保证各类全民健身和社会文化活动等的正常开展。

3.1.2保证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现

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发展必须紧扣本体业务。要根据国家、省、市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确定全年场馆使用计划,以保证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现,完成国家和地方运动队训练与竞赛任务,积极开发体育产业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和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3.1.3对社会其它领域有条件地开放

除了发挥本体功能外,体育场馆的改革还要充分挖掘场馆资源潜力,采用场馆租赁、举办活动和展览、承办赛事、组织培训等多元方式共存、有形开发和无形开发并举的原则,以体育场馆为基地打造体育产业链。

3.2企业化三权分离的管理运营模式

第八届全运会以来,国内已开始了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尝试,先有上海市成立东亚集团,依托八运会主场馆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第九届全运会后,广州体育馆也通过委托制由珠江文化体育转播公司运营实施企业化管理;第十届全运会后,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也实施企业运营管理;深圳市也于2007年基本完成四大场馆的企业化改制工作,财政拨款逐年递减。由此可见,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虽然大型体育场馆在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上各有差异,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是日益明显的方向。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依照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实行产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将体育场馆产权划归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体育场馆及主要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履行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维护和扶持责任;管理权划归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履行对体育场馆运营的管理责任;经营权以政府委托经营的方式,交给体育场馆运营公司,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现代企业经营要求进行市场经营活动〔5〕。同时根据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运营经验,应该涉及到商务管理、市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项目创新、环卫管理及公共安全等方面。

3.3多元化经营方式

在体育场馆经营型模式上可以通过自办俱乐部、租赁场馆、出售会员卡等方式进行开源,将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方式包含在内,形成复合化的功能布局,将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充分提供给社区使用,还可为利用者提供指导者并进行各种咨询。

3.4多种渠道的投资模式

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经费中,可采用多种投资方式。如政府拨款、多元资金投入结合冠名权或经营权、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运营等方式〔9〕,充分借鉴国外成熟和成功的市场投资模式。

3.5培养和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及专业管理人才的作用

随着中国市体育走向市场,从事体育经纪人业务的中介公司和个人也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目前尚处于在一个较为无序的状态中。可喜的是,许多体育界高层管理人士已经认识到体育经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领域所起的作用。湖南省体育局长傅国良指出:“目前湖南承办赛事的能力和经验已经具备,我们缺少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资金,最为欠缺的就是体育经纪人。”湖南省体育局已经成功开办了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另外,专业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也已得到高度重视,由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运营的方式将成为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的流行模式。

3.6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体育场馆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由于目前体育消费市场还存在消费主体单一、消费行为不稳定、消费层次低和消费整体水平低等特点,所以大型体育场馆经营具有特殊性。另外,文件“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提到: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新办文化企业免收企业所得税。因此体育场馆的转制中应努力争取国家在土地使用、税收、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体育场馆经营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论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营还有很大差距,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转变应体现在管理制度、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要素上,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时,应调整各场馆经营单位的内部结构,增加面向外部的市场开发、广告、营销、项目策划、公共关系等部门,从场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加快提升场馆经营管理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体育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国家体育制度的健全,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将会越来越规范。

参考文献

〔1〕黄恒学.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Z〕.北京:国家民政部,1998.

〔3〕刘青主编.政府体育事业职能界定〔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龙永图.入世与服务业市场开发〔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5〕周良君,谭建湘.深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7-20.

〔6〕闵建,柳伯力,胡艳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9):9.

〔7〕樊荣,刘思,戴赤彬等.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对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影响〔J〕.魅力中国,2009(11):19.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 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运转。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更加凸显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建设和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人口集中度提高,车辆猛增,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地铁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在如此背景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在西安市发展规划

城市化进程增速和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必然给轨道交通创造黄金发展期。陕西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10个中心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83个县城(市)及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意见提出,要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地铁1号线延伸段,3、4、5、6号线以及临潼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西安市建成90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到2017年,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50万人次。推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西安北客站-咸阳机场、西安-富平-铜川等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覆盖西安、咸阳、铜川以及西咸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西北地区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多家本科院校均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中西北地区共有5所本科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分别为陕西省: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新疆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以上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公路交通相关部门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及机场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西北地区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都集中在道路交通运输、设计和航空交通方向,并没有本科院校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方向,结合目前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很有必要。

二、轨道交通在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鼎立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铁系统控制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地铁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行车、客运组织、行车调度、票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具备列车接发、车站调度、旅客运输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组织讲课大赛,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5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各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了实训要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塞拉门实训室、地铁售检票系统实训基地、地铁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基地、地铁机车驾驶技术模拟训练基地、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8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有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奠定了设备基础。

(四)校企合作建设

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全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三全就业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主要合作企业有: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等。

具体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全部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骨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院

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学院的建设展望

我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建立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1)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继续做好地铁订单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互换双通,建设强大双师队伍。让校内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互换身份、互换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培训及锻炼,使其在校企间可以双向通用,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在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根本,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目标,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以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开发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地铁LOW操作上岗证、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以轨道交通对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校教院理念和教学现状,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前提,外语、计算机等为工具,学科基础知识为根本、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组织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发展客观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显得很有必要。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有优越的区域环境;有现成的基本建设用地和用房;经过整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到了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慧勇,高利鹏,滕超.未来30年我国需建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J].中国投资,2010,(3).

[2]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8).西安地铁官方网站.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快递;生产性实训室;工学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134 -02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快递的业务量突飞猛进。据统计现在中国每天共有2700万个快递发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在未来十年中国每天将有2亿个快递发出,快递的业务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大学校园快递市场作为快递市场中一个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部分,其业务量十分巨大且随着总量的扩大而与日益增。

一、大学校园快递现状分析

经统计,全校师生每天经过四通一达快递公司和中国邮政速递公司进入校园的快件数量大约为800件左右,加上顺丰速递和其他民营快递公司的每天的量一共可达1000件。每天寄出的快件大约为100件,其中不包括托运件。累计每日进出快递总量达1100件左右。按照全国电商和快递的发展趋势,我校的快递业务量还将有大的增长空间。

大学校园快递现状及特点:

(一)点多而杂

由于各大快递公司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在无有效机制协调和管控的情形下他们相互之间无法兼容,最终只好各自为政各自寻找点,在点多的同时设点位置的选择也无规矩可循,将有四通一达等数十家快递公司混乱分布在校园内外各个位置。

(二)不稳定性大

由于单个点市场份额有限,所赚取的利润也同样有限,而在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付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点经常会出现换址、换人、换公司、撤销的情况。

(三)价格贵

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管控机构,各快递点对寄出快递的定价产生随意性,据调查校园周边快递点首重价格比市场价均多出两元每单。

(四)顾客体验差

快递现在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须品,在大学校园快递如此的一种存在形势下,师生领取快递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寄送快递更多的是无奈抉择、服务质量没有统一标准、售后维权没有周到保障,顾客体验感偏差。

二、整合快递资源,结合实训教学需求,建设快递生产性实训室

小快递大民生,规范校园快递,整合优化校园快递,实行统一管理,不仅能增加快递用户体验度提升师生幸福感,消除校园环境中影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更有利于快递业的发展和快递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快递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正可利用学校自身专业特长、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政策倾斜优势,与行业、企业即各快递公司相结合,共同建设快递收发服务中心,学校可通过产品生产、社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在实现经济效益生产的同时,利用其作业现场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管理制度、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考核标准等为专业学生实现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从而最终为企业培养出综合素质优、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合格大学生就业者,将快递生产性实训室打造成既可供我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训室,又可提供优质快递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平台,此乃一举两得。

建设快递生产性实训室,可使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生产化程度不高、功能单一、与产业行业及企业联系不够等都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快递生产性实训室建设模式

快递生产性实训室建设后快递收发业务流程将会改变,显著变化在于快递网点由原来的位置分散各自为政,到现在的统一管理位置集中,解决了快递配送环节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使快递的时效、安全和便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图1、图2分别是整合优化前后的快递收发业务流程。

根据快递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运营主体和合作方式,其建设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学生主导四种。

(一)学校主导

学校主导模式是指由学校出资对实训室进行建设,并由学校对建成的生产性实训室进行管理,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需要协调产业处、财务处、保卫处、实训处、人事处等多个部门进行分工协作来完成实训室的生产运营和投入教学。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使学校在使用实训室进行专业教学方面拥有了完全的自,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场地和设备,依托专业优势以及较高理论水平的管理团队对快递业务进行专业化运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专业化教学,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点是由于学校无整合各快递公司统一管理的经验,会遇到和快递公司合作洽谈过程中的层层困难,导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摸索。

(二)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模式是指学校引入企业进行投资对实训室进行建设,学校负责提供实训室运营场所,并从企业处获得场地使用管理费用,建成后由企业对实训室进行生产运营和管理。现在已有企业专门从事校园快递的优化整合工作,如广州乐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其运营方式正是企业主导模式的操作形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训室的快递业务由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管理,企业有校园快递整合优化的经验和渠道,他们管理运营水平较高,能打造出更好的快递用户体验度,能为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一个最好最优的真实情景,能提供一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还能使学校在实训室建设中及建后的管理中得到解放,大大减低时间精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为学校在营业中规避了很大风险。缺点是学校失去了对实训室运营管理的自,在学生利用实训室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

(三)校企共建

校企共建模式是指实训室的建设及之后的经营管理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完成,学校方面负责提供实训室运营场所及人力资源,较上面企业主导模式不同的是企业放松了对快递业务经营的把控,将实训室的生产大部分交给学校的师生来完成并支付相应薪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用。如现在的迈思可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小麦公社,正是以这样的操作形式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对于整合快递市场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固有优势,充分照顾到了双方的利益诉求,降低了企业快递运营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学校实训室建设的投入,能为师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快递实训实践环境。在这种模式合作过程中,具体操作根据双方协商进行协调安排,灵活性高,为学校的实训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合作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运营管理方式复杂,其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矛盾,需要事先有充分周到的协商和预案措施。

(四)学生主导

学生主导模式是指实训室快递运营及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由专业学生社团牵头,以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契机,挂科学院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聘请专业老师培训指导,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和设备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芽物流协会创办的小芽物流工作室其运作方式正是如此。小芽物流工作室采用以人为本的成员激励方式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规范人事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品牌战略。即把工作室看做一个公司,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与企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方法。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最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使学校利用实训室进行教育教学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缺点一个是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学生工作者毕业换届的客观问题,е略谑笛凳揖营运作中出现诸多麻烦,一个是实训室建设周期较长,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优劣各具特点,高校建设快递生产性实训室选择建设模式时,应结合自身需求,根据自身优势,查明市场状况,综合考量包括实训教学效果、快递服务质量、营业收入水平等各项指标找出最适合自身的一种。

参考文献:

[1]张翠花.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 (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2011.

[3]陆会娥.大学校园快递实训室建设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06).

[4]万由祥.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

[5]张戈.物流快递实训室管理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6]朱周华.分析物流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J].科技向导,2013,(15).

[7]谢先明. 高职院校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

[8]邹敏.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