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楼经营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从2011年开始迈过人均GDP5 000美元的门槛,根据国际规律,着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时机早已来临,休闲体验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高级”与“深层”化。游客对精神满足和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日俱增,旅游体验需求也从追求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内涵化的综合体验转变。面临全域旅游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趋势,通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给天然具备深度休闲体验的民宿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民宿旅游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逐渐深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到目前为止,已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胡敏通过“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的建立、问卷调查和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表明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是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赵炜指出,民宿型乡村旅游餐饮供应有市场定位大众化、主题产品特色化、经营方式新颖化、食品卫生加强化的趋势。邹开敏、王显成、周艳、俞利芳、瞿伟、陆奕娜及潘颖颖 等人均结合相关区域民宿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发展民宿旅游的对策。曾磊分析了中国台湾民宿产品的发展历程、产品特色,从产品创新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其特点,以及对中国大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启示。段兆麟简述了民宿在农村体验中的意义,介绍了日本相关民宿体验活动,提出了其民宿经营特色以及可供中国台湾参考及借鉴的方面。范欧莉立足扎根理论,构建与解释了基于顾客感知的民宿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模型在宏观上主要集中在5个范畴,在微观上主要集中在16个范畴。孙彤、王帅根据武陵山区乡村度假民宿发展条件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武陵山区发展乡村民宿度假的独特模式。黄其新提出,基于文化真实性原则,乡村民宿可以寻求“文化原真型”和“文化建构型”两种发展模式。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与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50%和70%。在湖北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背景的推动下,鄂西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目前也面临发展瓶颈。如何突破现状、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民宿旅游是一个较好的路径。
2 民宿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名宿旅游”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民宿旅游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合城市居民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利用民居资源、农事资源、景观资源创办个性化的经营项目,形成以特色旅馆业为基础,衍生酒吧、茶楼、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的高端农家乐集群,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
2.1 民宿旅游的特点
民宿旅游主要有“以利用当地资源为基础,突出乡土味道;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的,提供家居体验;以鼓励农民经营为抓手,实现多重利益;以突出个性差异为亮点,进行特色经营;以创新经营管理为手段,完成转型升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消费者对民宿旅游产品趋向于体验性消费,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是其重要诱因;②民宿主人会为顾客提供从接待入住到离开的全方位温馨服务,提供多种服务使客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③农民利用自家住宅的空余房间为游客提供住宿处所,有效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以实现旅游扶贫、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等目的;④个性突出、特色明显的民宿符合人们追求个性、突出自我的潮流,是民宿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之处;⑤民宿的小规模允许主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顾客需求,通过民宿主题、氛围营造、对客服务、文化创意与理想融入等的创新动态展示,给民宿旅游带来生机活力,完成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在某种程度上,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版,是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重要旅游形式,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知觉等各方面的“趣体验”,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提供,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此外,民宿旅游可将一种富有诗意、想象力、亲和力、渲染力的文化表现出来,为游客提供教育、娱乐、美学、遁世等精神层面的“慢生活”体验,使游客静静倾听其内心呼唤,精神得到充分放松和回归。
2.2 国内外民宿旅游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的民宿旅游起源较早,大多已发展成熟,表现出特色明显、管理规范、模式成熟与认可度高等特点。其民宿设计大多结合当地旅游规划和民俗风情,建筑风格和客房装修都极具民族风情。政府执行民宿相关法令的经验丰富,管理稽查制度与配套措施相当完善,如英国民宿分为“一冠”至“四冠”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制定了详细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法国民宿则从“一枝麦穗”至“五枝麦穗”等五级,每个等级都有评分要求;而在苏格兰,民宿门前可能会挂着由苏格兰旅游协会评定的三、四、五星的标志,设施不一定豪华,但一般都符合规范,提供温馨体贴的家庭式服务。
3 鄂西圈民宿旅游发展SWOT分析
3.1 鄂西圈民宿旅游优势分析
第一,鄂西旅游资源优质丰富,山岳、江河、溶洞与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十分多样,生态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内涵十分深厚。第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伴随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推进,投资达1 664亿元,交通、通讯、体制与机制等瓶颈障碍逐渐被打破,民宿旅游发展的起点提高,优势明显。第三,鄂西圈内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10多个,包括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舞之乡、来凤县百福司镇摆手舞之乡、秭归县秭归花鼓舞之乡等,特色传统节庆包括端午节、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当阳关陵庙会、恩施土家女儿会与荆州关帝庙会等,民间艺术节庆非常多样。第四,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为湖北省民宿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良好。
3.2 鄂西圈民宿旅游劣势分析
第一,由于鄂西圈旅游发展涉及面广、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长远规划缺乏、资金和人才短缺,导致文化挖掘不深、产品内容单一、附加值低、缺乏互动、特色不明显。第二,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实力雄厚的旅游公司较少,市场运作能力较低,品牌营销能力不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第三,民宿作为新型的一种经济形态,相应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亟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投入,以化解体制机制。第四,民宿旅游强调当地文化特色、体验多样性、人情味、创新性等,对民宿主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鄂西圈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理念陈旧,创新意识缺乏,服务能力不够,经营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4 鄂西圈民宿旅游的发展对策
民宿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型态,其发展符合当下社会、政府、人民的需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民宿旅游的资源条件比较优越,虽存在一定的劣势和威胁,但优势和机遇占主导地位。鄂西地区的民宿旅游亟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及文化内涵,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做好主题定位,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大力合作,进行创新开发与发展,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旅游高速发展的潮流中获取正当利益,以促进民宿旅游发展成为鄂西圈的品牌特色。
4.1 错位发展,突出特色
在鄂西不同区域范围内,针对民宿旅游的发展进行差异化主题定位。宜昌和十堰的“三峡大坝”和“丹江口水库”属世界级资源,可围绕水利工程类主题开发民宿旅游产品;襄阳和荆州民宿则可分别突出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神农架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吸引力;荆门依托“中国农谷”开发农业生产类民宿产品;随州则凭借“古代世界第奇迹――编钟”开发“音乐文化”类民宿旅游产品;恩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可开发“民俗节庆”类民宿旅游产品。错位发展,深入挖掘并创新展示当地自然和文化元素,突出民宿旅游的独特魅力。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使各方面协调配合,突出当地民宿旅游特色。
4.2 创新产品,细分市场
个性化服务是民宿旅游的本质要求。在整体环境协调的前提下,针对游客特点,结合自身资源,创新开发有特色的民宿旅游产品。在建筑风格上,“一户一景、一垸一画”。清楚本民宿旅游活动能“看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卖什么、体验什么,要找谁”,做到“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乐有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敏.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J].旅游学刊,2007(9).
[2]瞿伟,应群颖,吴永龙,等.杭州皋亭山发展民宿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城市,2011(3).
[3]黄其新,周宵.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2).
[4]范欧莉.顾客感知视角下民宿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江苏商论,2011(10).
[5]邹开敏.民宿:休闲度假旅游的一种探索――以江苏周庄为例[J].乡镇经济,2008(8).
[6]阚如良,曹诗图,孔磊,胡晶晶.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J]. 商业时代. 2006(27).
[7]于欣波,冯贵申.鞍山SWOT分析及城市发展战略[J].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6(02).
[8]郑继兴,阎实,郭艳. 齐齐哈尔市旅游品牌建设探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9]李成勋.城市品牌的起源、选择和培育[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03).
[10] 李雅静. 论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营销[J]. 特区经济. 2005(12)
[11] 周叶,张根水. 江西省旅游业经营效率评价:比较中的启示[J]. 企业经济.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