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不同国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1.发达国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状况

美国和日本对矿业环境非常重视,在矿业发展早期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矿业环境进行约束,矿业环境管理制度构建非常完善。

美国在19世纪中期制定了《普通采矿法令》并在该法令中对矿业资源进行明确,制定了政策对矿业资源权利进行分配,为后续矿业环境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日本在同时期也对自身矿山管理制度进行了构建,其《矿业法》在矿产资源所有权指标上对各项授权形式进行划分,由国家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未经获得国家批准的采矿活动不可以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日本先后对自身的矿业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在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矿业环境保护体制,加大了对矿业环境的控制力度。1970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开始通过EIA指标对矿山环境进行评价和约束。而7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在矿产开采前各公司要对矿业活动进行评价,出具矿业活动对矿业环境的影响状况评价书。该评价书中内容由公众与政府共同评断和修改,对其中矿业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矿业环境管理效益。随后美国政府还在矿产环境评价书基础上形成了矿山环境监督检查体制,由联邦政府和州一级选取专业人员完成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对严重污染矿产企业进行查处,矿业环境管理控制效果显著提升。而日本在《矿业法》制定中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明确阐述,对该内容标准控制体系进行了分析。《矿业法》中117条至120条对矿业环境管理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矿业企业要加大矿区环境保护效益,提升矿区保护控制力度。随后日本在《矿业法》的基础上颁布了《矿产环境保护法》,单独针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立法,对矿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有效提升了自身矿业环境管理控制效益。

2.发展中国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状况

巴西、阿根廷在矿业前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政策控制,发展模式非常粗放,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发展状况受到严重限制。目前巴西和阿根廷虽然已经开始制定权属制度,但是各项矿业管理制度仍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环境保护力度仍处于中下游水平。

巴西、阿根廷在矿业环境管理过程中对大部分矿业资源进行了明确,将矿业资源归属国家所有。上述发展中国家中可以通过矿业权特许制完成矿业活动许可,可以将矿业权进行转让、买卖等。

而在环境保护体制方面,巴西在1983年才开始正式形成矿业环境管理6838号法律,对矿产环境管理体制进行构建。1988年开始对采矿活动权限进行限制。1990年开始制定矿山权体制,对矿业活动进行严格授权并依照环境内容实施矿业活动控制。

3.矿业大国矿业环境管理制度状况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全球矿业大国,矿业生产活动非常频繁,其矿业环境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发展初期对矿业生产活动并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对矿业资源和环境进行非常好的保护,其初期发展模式较为粗放。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导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生态建设效益大大折扣,矿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加大了对矿业环境的重视力度,开始制定相应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调节。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矿业环境管理过程中都对矿业资源所有权进行明确,指出矿业资源为国家所有,企业单位在对矿业资源进行开采时需要先向国家汇报,有关部门经过严格审核后同意开采时才可进行矿业活动。澳大利亚在矿业立法的过程中主要对矿业中的资源和安全进行控制,从以上两个角度对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其在矿业管理主要由联邦矿业政策和本州矿业条例共同完成。加拿大在矿业立法过程中与澳大利亚基本一致,两者均建立了等级明确的权属制度。

而在矿业环境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主要从三个阶级完成矿业环境控制,由三级政府相互配合完成保护工作,加拿大主要由联邦政府和二级部门完成各项矿业环境的控制,通过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矿山环境的改善。澳大利亚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完成各项矿业环境管理控制,由自身矿业活动发展状况形成了矿山环境管理标准。1974年,澳大利亚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要对矿业环境进行全方位管理,由两级联合部门完成各项矿业问题的联合审批和处理。《1992采矿法》及《1979环境规划和评估法》依照各区域具体矿业状况形成对应管理控制体系,与区域环境高度贴合,矿业环境管理质量大幅提升。加拿大在矿业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上述模式上进行了制度建设,通过省级矿山管理模式,由省级部分分别管理自身矿业环境状况,达到分层次管理控制,管理责任体制明确。

4.总结

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矿业环境管理体制,存在不同的矿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当前发达国家在矿业环境控制的过程中内容建设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矿山环境控制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控制及保护体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只有在形成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矿业环境管理制度后,各项矿业活动才能够与环境发展相一致,从而加速矿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娟尔,孙贵尚,余振国,冯春涛.加拿大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研究[J].中国矿业,2012,11:62-65.

[2]郑娟尔,余振国,冯春涛.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及矿山环境管理制度研究[J].中国矿业,2010,11:66-69+84.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境管理

检查环境管理检查是指在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施行国家环保“三同时”制度和相关管理章程来对其非测试性工作进行考核,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从实际来看,环境管理检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据此,本文分别从如下方面剖析环境管理检查。

1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①检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是否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得以落实,其中“三同时”制度指的是主体工程与建设项目公害与污染的防治设施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使用,同时还应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建设项目试生产的申报与批准手续。②检查企业环保组织的机构设置与管理制度,其中环保规章管理制度涉及环保目标责任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应急报告制度、环保设施运作程序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定等内容,同时还应检查环保监测机构的设置及仪器设备与监测人员的配置等。③检查环保设施的规建、竣工和运行情况,即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并检查其运行情况,其中具体涉及污染物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污染物防治设施是否遵照相关规定进行改动、监测设施与监测孔的设置是否满足国家规定等,注意在检查中,应及时将存在的问题上报至环保主管部门,由其责令当事企业进行整改,最后再组织验收监测。④检查企业对《环评》与其批复要求的执行情况,如排水管网的整治是否合理及在以新代老的项目中,是否按要求拆除项目等。⑤环保档案的检查记录和印证了环保制度在建设项目中的落实情况,其一般涉及《环评》与其批复要求、项目初步设计与批复要求、项目环保投资概算与资金的落实情况等资料、污染治理设施的运维与管理制度、环保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环境监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潜在性环境污染源的管理等。⑥检查潜在性环境污染情况,即针对存在潜在性环境污染隐患的项目,明确其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检查应急制度、设备与设施的配置情况,如是否在有毒有害原料储罐的四周设围堰、是否按规定对危险固废暂存场进行防渗漏和防雨淋处理等。⑦检查工业固体(液体)废物的处理情况,即企业应按规定收集和处理危险废物,以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具体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理危险废物,并完善审批手续,注意应避免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⑧检查排污口,即检查是否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污水处理工艺的排放口安装污水水量计量装置、是否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来控制COD等水质指标等。⑨检查植被保护、生态恢复与绿化建设情况,即针对存在植被与生态破坏的项目,检查其植被与生态恢复是否满足《环评》与其批复要求,同时针对未造成植被与生态破坏的项目,检查是够按《环评》等的要求进行绿化建设。⑩检查环境敏感项目的保护情况,即检查建设方的风险评价等级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将卫生防护区中的环境敏感目标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迁离或是否出现新的环境敏感目标。輥輯訛调查公众的参与度,即针对严重影响环境的项目,应通过对公众舆论的调查来知晓公众的态度,注意在调查时,应通过向公众讲解项目的概况、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的防治及风险的应急处置等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公众与建设项目的沟通平台,以深化公众对项目的了解。

2环境管理检查的手段

一般来讲,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可通过公众调查、指标考核、档案检查、听取汇报和现场踏勘等来开展环境管理检查工作,其中若条件允许,可采取拍照、摄像等方法来记录下环境管理检查的全过程。建设项目在行业的分类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环境管理检查中,应突出不同行业的特殊性。另外,为了准确阐明问题和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应对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3结论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环境管理检查的重要任务是确保环评制度与“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其体现的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要求在环境管理检查中准确把握如下要点:①监测人员应按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标明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并在现场监测时逐一对照落实,最后再将检查结果填入验收监测报告中;②采取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表现综合性结论;③对于在环境管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应提出如下可操作性强的建议:补办环境管理手续、新建或补建环保设施、采取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防治策略等。总之,环境管理检查是组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内容,其体现的是建设单位在环保领域的贡献,因此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应明确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作者:聂礼宾 陈 胜 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郝思秋.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的环境管理检查[J].科技信息,2011,07:792+725.

[2]程学慧,高际玫,罗楠,张彩青,李宏伟.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对环境管理工作工程初步设计指导作用的研究———以风电工程噪声环境调查监测为例[J].北方环境,2013,09:80~84.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场所,安全、洁净的实验环境是正常教学的保障。本文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办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消防安全 环境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广泛的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金融和商业的信息化、军事、科研、教育、医疗、信息服务产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是支持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各个高校都纷纷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专业性,在管理和维护上,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1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主要包含用电安全、贵重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人员安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布满电线,一旦出现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1.1 用电安全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实验室内部的布线结构,熟悉室内供电设施的操作规程,具备常规的用电安全知识。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内乱拉乱接电线,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使用高温、炽热的大功率用电设备,如寒冷的冬天经常使用的电烤炉等大功率设备。定期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对实验室的供电、用电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即将在实验室上课的教师进行用电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实验室设施的操作规程,重点宣讲实验室的供电和用电注意事项,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培训。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外部供电系统停电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进行停电应急处理,即时正常关闭实验设备,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1.2 设备安全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价格较高,3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设备都属于贵重物品。而高校实验室内的硬件设备丢失时有发生。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防盗工作刻不容缓。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时,购买机柜,将重要设备放置于机柜中,平时机柜加锁管理。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中加装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钥匙由专人管理,做好实验室的使用登记,完善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日志。并定期检查和核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发现丢失,即时登记上报。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主要存放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不能浸水,所以实验室管理员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防水工作。禁止学生将水杯和饮料带入实验室,避免学生将水散在电子设备上,引起设备损坏。进入雨季时,做好实验室通风工作的同时,注意防止雨水从窗户飘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防水工作。

1.3 消防安全

为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的火灾事故。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带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允许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吸烟,严格遵守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一旦发现火灾,立即报警。即时疏散学生,切断电源,使用灭火设备进行扑救。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存放大量的电子设备,铺设电线和网线。学校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即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实验室的防火、防盗工作。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产,保障正在进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2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电子设备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环境,会对设备造成损害。所以保持良好的环境对计算机、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保证实验室的湿度和温度的合理,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每天对实验室进行清扫,清理操作台。定期对键盘和鼠标进行消毒,避免病毒在实验室内通过设备进行传播。保持实验室的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尽量不要超过30℃,通过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虽然定期对实验室的环境卫生进行处理,尽量减少灰尘。但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仍然无法避免灰尘的存在。计算机工作时,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一般在主机箱内部的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位安装了风扇,灰尘的堆积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散热。如果不及时将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那么计算机就会出现死机,或者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件烧毁的情况,严重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的主机箱进行除尘处理,重点清理风扇,包括CPU的风扇、电源风扇、显卡风扇。在拆装主机箱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计算机的部件。机箱内的部件如果不是非拆不可,尽量不要进行拆卸。不要拆卸机箱内的板卡、插口、接线,因为如果安装不当,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故障。

3 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例如制定《实验员岗位职责》、《指导教师上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学校对实验室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将制度的执行纳入对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范围内,督促制度的执行。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场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实验环境,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晓航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2]姚亚辉.大型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04).

[3].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J].信息科技,2014(09).

作者简介

张俞玲(1982-),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教学。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全国性问题。在现行的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划分的环境管理体系中无法很好的做好区位之间的协调。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对此种问题进行合理的避免。本文系统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过程来讨论用区域环境管理手段来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核心办法之一。

1 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概念,在环境学上将具有同等自然、人文、社会条件的链接地域或者资源体系称之为环境区域。而区域环境管理则是需要政府、当地居民、非官方社会组织等能动性高的个人与组织在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科学理念对于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手段。这种管理手段以达到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为基本核心,并保护自然环境的可再生循环。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以不破坏环境为底线展开相应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广义与狭义的环境管理概念。广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包含了对当下区域之内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管理体系。并包括了区域内的一系列外援效应。狭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区域安排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管理制度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实现。管理的范围包含了当下区域内的特定自然资源(如:流域环境管理)或者是一切的自然资源(如:保护区环境管理)。并同时包括了当下区域内的人文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与活动等一系列人文干扰的活动。这两个区域环境管理概念往往同时作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环境区域中,进而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

2 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面积广、污染严重、流动性强、持续性强等特点。如2011年7月3日发生在福建省紫金山的紫金矿业发生了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大量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被排入汀江。由于水污染未能及时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此次污染不仅对紫金山流域的河道造成了污染,还对下游的包括:上杭县、金桥等20多个县级地区,并且对汀江生态系统造成了短时间无法修复的破坏。又如,2011年7月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的锰污染事件,导致涪江流域水质异常,由于四川省与下游的重庆市环保部门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使污染水团控制在四川境内,从而确保了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

从上述污染事件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而在面临跨行政区位的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管理以及紧急事件的处理方面均无法做到有效的协调与快速的反映。因此,对于建立以环境区域为基本范围的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此外,环境区域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似性,处于同一环境区位的环境从植物组成、土壤构成、水源情况、气象条件等诸多方面具有类似的外部条件。针对区域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外部环境进行统一的利用与管理。更好的达到治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3 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

3.1以环境条件为区域划分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划分是以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的。根据环境学中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定义,需要管理区域中的环境属于一个体系,并且在环境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此种区域中的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够在政策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制定、管理办法的执行等多个方面达到高度的协同。在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可能性以及管理方案执行的针对性。能够又有效的提高区域内的环境质量。

3.2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的矛盾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高度迁移以及影响面广等特点,导致了在环境区域外的环境以及行政区位的划分无法满足对环境管理的需求。在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下面以行政单位为基本的划分规范,对下属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跨行政区域的监管不利,或者发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排污企业的不规范经营有意的选取具有争议的监管空白进而为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创造了可能性。通过区域环境管理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出现,利用环境区域之间的包围作用。有效的对环境区域内部的全部环境要素进行监管与管理。达到环境区域之间的无缝连接为压缩不遵从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降低了环境风险。

3.3更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分配

以行政区规划的环境管理往往以地区的发展为本位进行规划与管理,而对于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考虑不足。比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往往由于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容易照顾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过多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而造成了下游的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旱化破坏。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由于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并不具有直属关系因此能够很好的站在全区域的发展视角去对资源的利用进行预算和规划。从而很好的避免了厚此薄彼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

4 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

4.1 建立区域环境管理职能部门

构建新的环境管理体系,将区域环境管理脱离政府的行政区管理范围内,而是采用中央直接负责的机制。在针对区域内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管理中有权利问责地方政府。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内环境资源的开发规划,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原因进行干预。此外,在新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中需要对区域共同体的概念进行强化。做到以内部区域为一个共同核心结构与外部环境“行政区域”进行平等的、互助的管理与监管环境。进而为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4.2 构建区域环境、政府、企业的互助关系

现行的环境管理是被当地政府垄断的,区域环境管理需要对国家的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区域内形成以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为主导、当地政府以及区域内企业为核心成员的共同管理方式。在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居民均受利于并受限于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多方面的合作互助的关系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环境质量问题。进而为区域内行政政府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3 建立区域领导制度

在区域环境管理的制度改革方面需要主导环保领导制度以及领导责任制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在环保领导制度方面需要遵循在环境区域内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对环境管理具有绝对的领导责任。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领导的权利集中。

在领导责任制制度方面,在对区域内环境的监管与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责任、环境恶化以及环关责任人与责任代为以领导责任制的原则对其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

5 结论

本文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提高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实行与加强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关键性。通过论证得到了加强区域环境管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途径。希望为今后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和谐发展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易容娇.区域环境管理模式主流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作用 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城市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保护决策和日常环境管理工作,都有赖于环境监测的有效实施。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所进行的各种测定,进而对环境的质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确定。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实现“三个说得清”的环境监测目标。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督,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和法律依据,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监视污染源排污和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收提供重要支撑。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哨兵”、“基础”、“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一项政府行为”,环保部门的立身之本,政府作出重大社会经济建设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十年来,灰霾天气、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全局化、长期化的特点,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2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2.1 正确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前提伴随着工业和农业的高速发展,化学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核与辐射以及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于这些危害的认识和变化趋势分析,均需要通过深入环境监测,才能取得数据支撑。在新的环境形势下,监测的对象、内容、范围和频次等逐渐增加,环境监测工作日趋繁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加强组织领导,才可能为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工作环境。

2.2 加强环境监测制度建设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环境监测作用的正常实现,需要环境监测制度的良好保障和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在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联合监测机制、建立省界断面上下游联合监测制度、空气区域联防联控监测制度、企业自行监测制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流程规范,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考核和奖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工作人员要追究必要的责任,确保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

2.3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培养是发挥支撑作用的根本要获得可靠、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专业环境监测队伍。有完善的机构,才能开展监测活动。环境监测机构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机构应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保持监测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确保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要发挥监测支撑作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需多形式地开展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由于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敏感性和重要性,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还要注重监测人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培养其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2.4 加大环境监测能力投入是发挥支撑作用的保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投入,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建设必要的工作场地,这样才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开展监测能力达标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民间资金和各种援助资金,多渠道加大监测能力建设投入,配备足够监测能力,以确保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基础支撑作用。 2.5 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监测必须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

3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坚持“依靠与服务”的方针

“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是指导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方针,必须进一步落实。

各级环境监测站要深化改革、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带好监测队伍,强化主动、全面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提高人员素质,夯实技术基础,开拓监测领域,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做好超前服务;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全”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多出报告、多出成果,扎扎实实地完成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的监测、污染事故及环境纠纷仲裁监测四项主要任务

3.2深化改革,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深化改革是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由之路。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稳住一片、放开一头”的原则,加强监测工作改革力度,要通过改革把各级监测站建成人员精、素质高、装备好、活力强,能准确、及时、系统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高效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阵地。近期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分级管理体制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进报告制度,制定配套的经济和技术政策,开辟多种经费渠道,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和效益。

3.3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职能

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强化环境管理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需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现状评价资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具有监测站对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测报告;排污收费要依靠监测站核实或监测的数据;环境状况公报和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中的有关指标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真实的监测数据;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中的总量核实和检查要依靠监测站实测或核实的排污依据;限期治理设施竣工验收必须由监测站出具验收监测报告;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必须依靠监测站有权威性的数据。

3.4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